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增強免疫力的飲食策略講座

講座/增強免疫力的飲食策略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的免疫防禦機制能在第一線趕走疾病,讓身體不受病毒侵害。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衛教週報指出,長期處於工作或是心理壓力的情境下, 身體自動分泌的壓力荷爾蒙會顯著地抑制免疫力,必須適當補充營養素,經常抽菸、喝酒、過度肥胖者及經常進行劇烈運動的人, 也會因為體內氧化壓力高而抑制免疫力。因此,耕莘醫院舉辦「增強免疫力的飲食策略講座」,邀請柯培婷營養師主講,簡單介紹增強免疫的飲食對策,讓民眾吃得正確、健康, 也吃出免疫力。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增強免疫力的飲食策略講座時間:106年10月19日(四)10:00~10:30地點:耕莘醫院放腫科治療區(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362號)洽詢:營養組(02)22193391 分機65018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多、喝多、尿多、體重下降,這些都是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很多限制,而在治療上,多是以控制飲食、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關於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的三高治療與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舉辦講座,由心臟科醫師李適宜給予建議,分享衛教講座主題「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心臟病、糖尿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心臟病、糖尿病時間:1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轉1008

12式易筋操太難?從三化簡單入門

12式易筋操太難?從三化簡單入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易筋操總共有十二式,每一式之間,既可各自獨立又可互相連貫。練習的時候,如果一氣呵成打完十二式,就會發現本式力衰之時,下一式剛好為緩和的招式,接氣續力源源不絕,不會令練功者疲憊力竭。對於沒有功夫底子的人而言,一口氣練習易筋操十二式可能有點吃力。為此,我特別將易筋操細分為簡易版及完整版,包含「簡式、純式、精式」三化,各位可依據自己的年紀、體力習得這套功法。其中簡式,是易筋操的簡易版,可讓大家迅速學習該招式的核心動作。易筋操十二式,每式都可以濃縮成一個動作,非常容易學習。而純式及精式皆屬易筋操的完整版,學會純式就等於習得了該式的完整動作,但不要求何時該吸氣及吐氣;精式則強調練習者於動作時,必須於正確的時間點呼吸,這個境界較高,建議等各位熟悉各式動作後再進階練習(按:考量一般讀者需求,本書僅介紹簡式及純式兩種,分別為簡易版及完整版)。第三式:掌托天門—改善低血壓、頭暈腦脹、舒緩眼睛疲勞簡易版此動作的由來為戰勝邪魔後,雙手上舉,向佛祖敬獻奪回來的佛牙。因此練習時得往上看、同時踮起腳尖,可增加頭部血液流量,有助椎動脈型頸椎病復健,並改善低血壓、貧血、缺血性心臟病等症狀。一般人練習此動作,也能舒緩眼睛疲勞,及久坐後的頭暈腦脹。完整版1兩腳張開與肩同寬,掌心向上、兩掌舉至胸前。2掌心翻轉向前,兩掌舉至頭頂前斜上方,同時踮起腳尖,但輕鬆做即可,不必刻意用力。※可於此動作停留3~30分鐘。※步驟2的提醒此步驟需踮腳尖,腳跟不著地。3兩臂左右打開,緩緩落至身體兩側,腳跟同時落地。第七式:九鬼拔馬刀——鍛鍊上半身肌肉,增加胸腔柔軟度簡易版這個招式比較單純,雙手握拳,左手伸到頭後,右手伸向後腰,上身轉左側。可鍛鍊頸、腰、腹、胸、背等肌肉,擴大脊椎與肋骨各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加胸腔的柔軟度,並有效改善頸椎病、肩周炎,並防治肺氣腫及氣管炎。完整版(※分左右兩式,先打左式。)1兩腳張開與肩同寬,兩掌在下腹前交叉,掌心朝下、指尖向前。2雙手向上畫圓,於頭頂交叉後緩緩放下。3左臂向上舉,貼於耳側,同時右臂向後抬升30度。※步驟3的提醒右臂向後抬升的角度不可大於30度。4左掌向下,貼於髮際上方,右掌貼於背部膏肓穴。5上半身向左旋轉,兩手反覆出力、放鬆。※可於此動作反覆出力、放鬆數次,自然呼吸。6雙手同時伸直、左掌心朝上,並將上半身轉正。7雙臂平舉之後,緩緩放下。※右式相同,僅方向左右有別。第九式:青龍探爪——改善脊椎側彎、腰痛、修飾腰線簡易版上半身往下彎,右掌貼至左邊地面、左手則彎曲扶著腰側,之後左右交換。這個招式可舒緩腰、腿、肩、臂的痠痛麻木,脊椎側彎(scoliosis)等。就連覺得自己「腰內肉」過多的人,也可透過此式修飾腰線;對強健腰力、腎功能等,效果也很好。完整版(※分左右兩式,先打左式。)1左腳橫跨,稍微比肩膀寬一點,掌心朝上放腰側。2雙手握拳,外拳眼(拇指側)對準章門穴(位於第十一肋尖)。3鬆開右拳、掌心朝左,舉高右手至貼耳。※步驟3的提醒右臂上舉時須貼耳。4上半身向左側彎。5向下俯身,右掌貼地至左腳前方。※ 可持續此動作5~15分鐘,自然呼吸。6挺起上身、兩膝彎曲,右掌心朝上,沿兩膝由左向右畫圓。7右掌握拳放腰側,兩腳站直(同步驟2),接著打右式。※右式相同,僅方向左右有別。(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雷射近視手術是陰謀?安全數據會說話

雷射近視手術是陰謀?安全數據會說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網路上流傳「近視雷射手術十年後會出問題」、「雷射近視手術會失明」等謠言,讓不少民眾對雷射近視手術產生疑慮,究竟雷射近視手術安不安全?醫師強調,隨著精密檢查儀器及近視雷射手術改良,術後發生夜間眩光、圓錐角膜及乾眼症風險大幅降低,且乾眼症恢復時間也可縮短至一個月內,安全性也更高。傳統近視雷射手術 有2大缺點眼科診所院長廖家慶指出,傳統近視雷射手術有2大缺點,包括缺少精密的術前檢查儀器,以及精準的近視雷射手術方式,使得術後眼角膜太薄、。近視度數較深,以及天生眼角膜病變、較薄的病患,發生嚴重併發症及後遺症風險確實較高。TransPRK神經傷害小 乾眼症恢復僅一個月近視雷射手術後,最容易出現乾眼症的問題。廖家慶院長強調,隨著近視雷射手術改良,目前最新的表層近視雷射手術TransPRK,對角膜神經傷害較小,降低乾眼症的發生機率,術後恢復時間也從傳統近視雷射手術的半年,大幅縮短至一個月內。精密檢查儀器 提供高品質手術安全另外,夜間眩光、失明的問題,也讓許多民眾相當擔心。廖家慶院長表示,進行近視雷射手術術前,應搭配精密檢查儀器,例如眼角膜斷層掃描儀、眼角膜厚度儀、眼角膜地形圖,可早期發現眼角膜病變及精確測量眼角膜厚度,提供高品質手術安全,也可將夜間眩光風險降到最低。TransPRK不掀瓣 無角膜瓣併發症廖家慶院長說明,近視雷射手術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角膜膨出、圓錐角膜,更可能會引發失明,而TransPRK手術不需掀角膜瓣,完全避免發生角膜瓣併發症,且留更多的眼角膜厚度,併發症風險更低、穩定性更高;若未來有老花或度數回退問題,能夠接受第二次雷射手術機率高。按時點眼藥水 定期回診追蹤廖家慶院長也提醒民眾,近視雷射手術後,必須按時點眼藥水,可有效預防角膜發炎、感染;並請記得不要揉眼睛,避免出入風沙環境及游泳池,以及術後需要定期回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救人無數的 52歲的空勤總隊吳教官,以往並沒有三高或其他慢性疾病,某日待命時卻突然嘔吐、伴隨左胸劇烈疼痛送醫急救,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他的心臟仍停擺將近2個小時,經葉克膜治療、裝設心臟支架後才順利脫離危機。心跳2小時失去功能 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保命吳教官約上午08:30被送到童綜合醫院的急診室,不但陷入昏迷、也沒了呼吸和脈搏。急診室團隊立即給予電擊去顫、CPR、插管,無奈此時吳教官的心臟此時已陷入持續性的心室纖維顫動,毫無任何收縮功能。經急救團隊的努力搶救後,終於在上午約10:30,讓吳教官心臟恢復跳動。總計約有2小時的時間,吳教官的心臟亳無功能,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打通冠狀動脈保住性命。如今吳教官病情已經穩定,也即將出院。不論年齡、性別 隨時都可能發生心肌梗塞急診部主任吳肇鑫醫師表示,若民眾出現突發性胸痛,有幾個非常關鍵救命因素一定要知道。突發性胸痛隨時有可能併發致命心律不整致死,因此患者突發胸痛時,身旁親友一定要當機立斷馬上送醫。急性心肌梗塞時,若冠狀動脈有嚴重的阻塞,心臟可能因為陷入缺血和心律不整而無法正常運作,如果「CPR+電擊」也沒有奏效,但此時腦部並無缺氧現象,葉克膜的裝置就是唯一的活命契機。吳肇鑫醫師提醒,急性心肌梗塞不論年齡、性別或有無慢性病,隨時都可能發生,民眾一定要了解附近的醫院有沒有24小時都可以運作的葉克膜團隊和心導管室,必要時才能搶救性命。

BMI高過30 滑鼠手風險高1倍

BMI高過30 滑鼠手風險高1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是否偶爾會出現手指麻、抓握沒有力量的狀況呢?可能「滑鼠手」已經悄悄找上門!根據研究顯示,BMI指數大於30的人,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為身體質量指數小於30的1.89倍,因此醫師呼籲,肥胖者除了要當新三高問題之外,對於關節保養也要更加小心。BMI大於30更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朱柏青醫師表示,依據發表於2013年的醫學文獻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30的人更容易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女性、懷孕、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炎及家人曾發生腕隧道症候群者。另外,若工作內容需要從事手腕部出力、重複性動作、姿勢不良及局部震動等工作,也會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手指會變得乾燥或有腫脹感朱柏青主任指出,腕隧道症候群常見的症狀有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感覺到針刺感、疼痛或麻木,受影響手指的皮膚更可能變的較乾燥或有腫脹感。如果沒有就醫接受治療,手的抓握力下降、拇指的肌肉也會萎縮。一般而言,可能從一隻手開始或同時雙手都有症狀。晚上症狀可能會更明顯,甚至會痛到醒來而影響睡眠。朱柏青主任說明,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是依據疾病嚴重度,包含有減少手腕部活動、穿戴護腕、暫時性服用止痛藥、局部注射藥物、手術治療等。朱柏青主任呼籲民眾,對於有肥胖及上述危險因子的民眾,若工作性質需要頻繁使用手腕部的更要注意,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神經搭錯線 顏面神經麻痺邊吃飯邊流淚

神經搭錯線 顏面神經麻痺邊吃飯邊流淚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了以後吃飯都會卡飯粒,口水也不自主流下來,算不算是中風症狀?醫師表示,許多病患都會針對上述問題憂心忡忡,但經過檢查,這些患者手足都有力,說話清楚,食物也可以吞嚥,並非一般腦中風,綜合上述症狀,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建議中西醫搭配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復原情況較差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楊俊奎表示,根據統計,年紀較大、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恢復情況較不理想。有些恢復不完全的病人甚至會出現「鱷魚流淚」的現象,邊吃東西時流下淚來。這些後遺症都源於神經「搭錯線」。顏面神經麻痺發生後,會到第2到第3週開始恢復,約8成的病人在3個月內可恢復。實證顯示愈早治療效果愈佳。但仍有因神經破壞嚴重,造成臉部肌肉歪斜或眼睛無法閉合等永久性殘障,切勿輕忽。臉部表情癱瘓 口眼歪斜、味覺減低楊俊奎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造成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癱瘓,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毛、閉眼睛、鼓腮、嘟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如果神經病變更廣泛,有時病人會發覺有聲音聲響過大或舌尖味覺減低的現象。西醫治療主要是短期高劑量類固醇及復健電療,降低局部發炎及腫脹、保護神經減少傷害。中醫認為顏面神經麻痺是人在極度勞累、免疫力低下時,病毒乘虛入侵引起發炎的疾病。臨床針灸治療常用穴位如百會、翳風、風池、攢竹、魚腰、睛明、四白、陽白、地倉透頰車、顴髎、迎香、合谷、足三里、太衝等穴。春、冬二季避免吃冰、刺激性食物楊俊奎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以春、冬二季最多,抵抗力較差時,民眾應避免飲食冰冷之物,儘量避免吃過硬或太過辛辣、燒、烤、炸的食物,以提升抵抗力。作息方面應該11點前入睡好,睡眠充足,適度運動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引起復發。 

用餐喝水易嗆咳 原來是雙側聲帶萎縮

用餐喝水易嗆咳 原來是雙側聲帶萎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約70歲的陳姓婦人聲音低沉沙啞,近半年在用餐跟喝水的時候經常容易嗆咳,到院檢查才發現雙側聲帶嚴重萎縮。另一名65歲的許姓男子在接受下咽癌的化療後,聲音沙啞,又因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住院治療,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病患單側聲帶明顯萎縮。兩位患者接受聲帶自體脂肪注射術治療後,沙啞、嗆咳問題都有顯著改善。聲帶萎縮老化 聲音沙啞、說話容易累南投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醫師吳昭寬表示,年長者或是聲音使用頻率過高者,聲帶萎縮或老化,此時將導致發聲時聲帶閉鎖不全、聲音沙啞、說話容易疲倦甚至易發生嗆咳等情形。自體脂肪注射沒有疤痕、不必住院考量生物體相容性及手術費用,除了玻尿酸、微晶磁外,自體脂肪注射仍是醫生首選。吳昭寬醫師表示,自體脂肪注射術是從肚臍下面取出一些脂肪從嘴巴使用特製的注射槍施打到聲帶裡,使聲帶縫隙閉合。自體脂肪注射術的術後恢復快,完全沒有疤痕。病人也不必住院,注射後3個月會達到穩定狀況。自體脂肪注射治療可改善聲帶良性病灶聲帶自體脂肪注射術治療在南投醫院以往並無相關治療案例,今年開始進行聲帶自體脂肪注射術,該治療不但可大大改善聲帶良性病灶以及因聲帶萎縮或老化等引起的聲音沙啞、說話易疲倦及嗆咳情形。病人於也可免去舟車勞頓,給予南投縣民高品質的在地醫療服務。

抗癌新選擇 吃對才能趕走化療副作用

抗癌新選擇 吃對才能趕走化療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可能是造成癌症的原因之一」發炎反應原本是人體抵禦外來病毒細菌的防衛機制,但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讓暫時的急性發炎反應,演變成長期的慢性發炎。抗發炎即是癌後調養的關鍵魚油含的Omega-3脂肪酸近年來備受矚目,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魚油優異的抗發炎能力有助防癌和抗癌。長期的慢性發炎可能助長癌症,因此抗發炎即是癌後調養的關鍵之一。避免癌症惡病質發生 飲食很重要另外,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容易導致噁心、嘔吐、消化吸收變差,加重身體的發炎狀態,廖偉呈藥師解釋,體重過度減輕和癌因性疲憊,都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更需要良好的營養支持,增加體力對抗病魔。研究顯示,有攝取足夠Omega-3的人,乳癌發生率比不吃深海魚、未攝取Omega-3的人降低14%。雖無法斷言補充Omega-3一定能預防癌症,但可以拉近體內Omega-6和Omega-3的攝取量(現代人攝取比例約為15〜30:1),避免脂肪代謝失衡。治療期建議補充1.5〜2公克Omega-3廖偉呈藥師表示,許多癌症病人都營養不良,研究顯示,晚期癌症病人每天攝取至少1.5〜2公克的Omega-3,持續8〜12週,可以維持患者的體重、增進食欲,預防肌肉無力,改善生活品質。癌症治療期間每天可攝取1.5〜2公克Omega-3。挑選檢驗合格的魚油,提升抗癌力為達抗發炎效果,omega-3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000〜3000毫克,如以市售濃度30%的魚油,至少要吃6顆以上,「omega-3有效濃度50%~70%的魚油產品,比較適合需要補充高劑量omega-3的人,」廖偉呈建議,去除導致發炎的飲食和生活型態,營養充足,補充優質的魚油產品,將有助關閉致癌基因,提升抗癌力。

老是下背痛 新式手術助脊椎減壓

老是下背痛 新式手術助脊椎減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化的現代社會,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等腰椎退化性疾病已是十分常見困擾長者的通病,而相同症狀的病人根據檢查結果卻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傷口小、失血少 無傳統手術僵硬感58歲的江先生近期為下背痛及雙下肢麻木而困擾,雖曾被診斷為腰椎第四第五節脫位併中度椎管狹窄,但因身體狀況不佳而遲遲未處理。某日早上突發下肢疼痛以致無法站立,心導管追蹤報告顯示繞道血管有部分阻塞,醫師為他進行微創腰椎減壓及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不但傷口小,失血量少,術後較無傳統手術後的長期背部痠痛僵硬等後遺症。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亮鈞指出「微創脊椎減壓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可將傷口縮至5公分以下,減少背部肌肉的創傷,更可降低手術中失血及感染率、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手術後腰背痠痛的機會。同時減少不完全減壓帶來的症狀改善有限或復發。國內外研究亦發現經骨皮質骨釘路徑能提供更強的支撐固定效果。下背痛原因複雜 詳細諮詢才能得到最合適的治療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的原因複雜,需經過完整的病史詢問、神經學及影像學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及治療,治療方式從保守的藥物及復健治療、侵入性的局部注射及神經阻斷,到外科神經減壓併非融合或融合固定手術。趙亮鈞主任指出,每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民眾須與醫師詳細討論並考量個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進而減少手術對生活及工作的衝擊。選擇優良復健及疼痛控制團隊,也能提供在地民眾更完整及多元的脊椎退化性疾病諮詢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