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

心肌梗塞來得突然!哪些症狀要小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小北百貨創辦人黃卜文先生因心肌梗塞猝逝,此噩耗震驚商界。醫師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立正確生活習慣降低發生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葉宏一表示,心肌梗塞是因為冠狀動脈堵塞、動脈硬化所致。通常心肌梗塞會隨著年齡增高,發生比率會不斷的增加,50歲以上較可能發生,且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葉宏一醫師指出,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早發性動脈硬化、遺傳性家族史、肥胖、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因此,避免精神緊張、疲勞,以及要體能鍛鍊,和定期接受血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避免心肌梗塞的發生。心肌梗塞有前兆 胸痛、盜汗別輕忽葉宏一醫師指出,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因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偏高。臨床上,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會出現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噁心、嘔吐等典型的病徵,但一般大眾對這些症狀並無自覺,甚至會以為是其他病徵而忽略,導致發生心肌梗塞時都措手不及,耽誤就醫時機。葉宏一補充,一旦心肌梗塞發作,最好把握6小時的黃金救援時機,儘速送醫,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血管,挽回寶貴生命。預防遠勝於治療 平時應定期檢測及防治即使平常身體硬朗,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葉宏一提醒,預防心肌梗塞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若有相關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此外,飲食方面應多攝取高纖蔬果,採低脂低鹽、清淡的飲食方式,搭配規律運動,避免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最重要的是,平常需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症狀,如有不適千萬別硬撐,應儘速就醫,才能避免不可逆的悲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雙膝退化成O型腿 注射療法助改善

雙膝退化成O型腿 注射療法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5歲的曾姓婦人雙膝罹患嚴重退化性關節炎,膝蓋時常疼痛、行走困難,由於不想置換人工關節,醫師建議她接受注射複合療法,沒想到經過一個多月後,膝蓋不用開刀症狀也變得和緩,再治療2個多月後發現,膝蓋退化更明顯改善,行走能力改善許多。雙膝關節磨損變形、空隙狹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洪豐建指出,這名婦人到院檢查時雙膝關節硬骨已經磨損變形、硬骨明顯變白、雙膝關節空隙狹窄,尤其是內側,已呈現O型退,還已有明顯骨刺,種種現象顯示其膝關節退化已達第四級。因為婦人不想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醫師因此建議她接受PRP組織修復生長因子注射及增生注射複合療法。婦人在接受此複合療法一個多月後,膝蓋明顯感覺不痛了,後續治療兩個多月後,追蹤發現,關節的空隙變寬,硬骨變白處亦有減少,顯示其退化程度已明顯改善為第二級。刺激細胞活性促進組織修復洪豐建醫師表示,PRP組織修復生長因子注射療法是藉由抽取自體少量血液,經萃取得到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因具有刺激細胞增生的活性,因此可加速促進修復組織,並增生膠原蛋白與玻尿酸。而增生注射療法的主要成份為高濃度葡萄糖及維生素B12,可刺激肌腱、韌帶、關節等軟骨軟組織重新修復,以緩解疼痛及增強軟組織強度。洪豐建醫師也提醒,生長因子會功能衰退,所以約半年後需補充注射。當中並可視病人的輕重度搭配增生注射,來維持效用。平時並應攝取足夠營養、充足睡眠,宜持續配合復健治療、姿勢矯正、拉筋伸展運動、肌力訓練等,修復效果會更佳。

高燒不退?不明熱4大主因告訴你

高燒不退?不明熱4大主因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冬春兩季因為病毒活性較高,流感威脅潛伏,一但感染,發燒就是判別一般感冒及流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因為發燒是疾病與身體拔河的證據,因此發燒也是許多疾病共同表現,若出現反覆發燒超過2周,諮詢專業醫師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常見的不明熱4大病因烏日林新醫院感染科主任郭正邦指出,大部份的發燒持續最多1至2週即會自動退燒,或是很快的找到發燒的原因,只有極少部份即使經過詳細檢查,也無法找出其病因者,此類發燒稱之為「不明熱」,約20-30%不明熱病人最後仍無法得到診斷,常見的不明熱4大病因:1) 感染症/佔不明熱病因的30%~40%,是引起不明熱的主要原因。如結核病(尤其是肺外結核病)、各種病毒感染、心內膜炎、腹內感染(如肝膿瘍)及骨髓炎等。2) 腫瘤疾病/佔不明熱病因的20%~30%,發燒往往是許多惡性腫瘤的症狀之一,而在成年人引起的不明熱中,腫瘤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3) 免疫風濕疾病/佔不明熱病因的10-20%,如:紅斑性狼瘡。4) 其他/佔不明熱原因15~%20%,包括有藥物引起的發燒、亞急性甲狀腺炎或炎性腸症等。發燒時多臥床、補充水分及高蛋白飲食面對高燒,除了身體不適外也會令人感到焦急,提醒民眾應該到醫院接受檢查,醫師會針症狀及病因給予適當的治療,郭正邦主任表示,切勿自行使用退燒藥或任何未經醫師許可使用成藥或中藥,以免影響病情診斷,除了接受醫師診療外,在家宜多臥床休養,多補充水份及高蛋白飲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與室溫調節,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冰枕輔助降低體溫。

全身90%都是乾癬 醫:定期回診很重要

全身90%都是乾癬 醫:定期回診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5歲的蔡先生患有乾癬,因當遊覽車司機不便定期回診,導致病情不斷惡化,全身90%都是乾癬病灶,夏天不敢穿短褲,更不敢與客人握手。經過醫師鼓勵,蔡先生積極治療、規律回診,配合醫囑及生物製劑治療,1個月病況就改善。蔡先生終於穿上短袖短褲,與乘客互動也不怕。乾癬成因未明 恐因遺傳、免疫問題致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志宏表示,乾癬是自體免疫性皮膚病,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慢性反覆發作、又紅又癢的脫屑病灶,可能出現在身體各部位。乾癬的成因仍未明,可能的致病因子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或是因天氣變化、壓力等外在因素惡化,全台約6萬人受此病所苦。根據調查,超過7成的病友對於自己的肌膚狀況感到非常不自在,但卻有超過5成沒有主動與醫師討論。目前乾癬的治療方式有許多,李志宏主任指出,症狀輕微者可抹藥膏,嚴重者則可用紫外線光照療法,視情況搭配口服藥,或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其中,生物製劑多用於治療中度至重度乾癬,目前有數種分別鎖定不同免疫系統的生物製劑,可幫助病友達到不同程度的病灶改善。醫病討論3要點 齊心治乾癬隨著醫療進步,從傳統治療到現在的生物製劑,已經可以協助病友改善不同程度的乾癬病灶,只要掌握「3C」要點,主動與醫師討論,一同找出更加適合的治療方式。1) Clear問目標:有機會找回沒有乾癬的肌膚嗎?目前的乾癬治療可以減少乾癬的困擾,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鼓勵病友主動與醫師討論、訂定目標,積極治療,有機會過正常生活。2) Choice問選擇:有哪些治療選擇?需依照病情的嚴重度及病灶大小評估。目前治療有外用藥物、口服藥物、光照等方式,中重度患者可與皮膚科醫師討論接受生物製劑治療。3) Care 問照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麼?避免劇烈情緒起伏、過多壓力、作息不定,這些都可能使病情加重。培養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的習慣,並搭配使用溫和保濕品,有幫助改善皮膚。

食物細菌吃下肚 恐致新生兒敗血症

食物細菌吃下肚 恐致新生兒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全球發生多起因食物造成的大規模疫情,經由吃下受汙染的食物,人體可能感染李斯特菌。若是已受感染的孕婦,也可能傳染給新生兒。年長者、免疫力低的人或是新生兒受到感染,恐怕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年長者、孕婦危險 胎兒患病恐死亡李斯特菌主要透過吃下受污染的食物,例如蔬果、生乳、乳酪、肉品、熱狗、魚蝦、冰淇淋等,大部分的流行與食物污染有關,然而受感染的孕婦也可能經由胎盤或產道傳染給新生兒,造成母子垂直感染。國際文獻報告指出,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及新生兒感染後,可能引發敗血症或腦膜炎等嚴重疾病,甚至死亡,致死率可達2至3成;孕婦感染後可能會導致流產、死胎、早產,或於分娩時經產道傳染胎兒,造成新生兒敗血症或腦膜炎。疫情蔓延多國列管 醫:如有症狀速就醫美國、加拿大、澳洲及歐盟等國家,已將李斯特菌症列為法定傳染病監測項目。鑒於該疾病嚴重程度高,對國人健康具潛藏威脅性,衛生福利部已預告新增李斯特菌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若有敗血症、腦膜炎、骨髓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臨床症狀表現,建議盡速就診檢驗。衛福部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醫師及醫療院所相關人員如發現病患有上述症狀,且自病患體內檢出李斯特菌,依法需於72小時內通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並將已分離之菌株送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鑑定確認。

大胃王們注意! 糖份過量恐失明

大胃王們注意! 糖份過量恐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3歲的黃小姐是位老師,因為經常用眼加上用眼不當,時常感覺眼睛緊繃。經檢查後發現滲血,不料術後視力沒有改善,反而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在二度出血後,透過眼球內抗新生血管因子減輕黃斑部水腫,視力獲得改善,生活也回歸正常,目前僅須定期回診追蹤。早期難發現 暗影、視力模糊速就醫黃小姐笑稱自己曾是大胃王,愛好麵食、飯食類,每餐要吃到12分飽,糖化血色素高達9.9%,已超出糖尿病標準的7%。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陳珊霓提醒,若血糖控制不良將造成黃斑部病變惡化,黃小姐在家人協助下,嚴格控制糖分攝取,將糖化血色素降至6.4%,成功遏止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惡化。 陳珊霓醫師表示,黃斑部病變早期不易發現,當雙眼視力模糊不清時,往往已錯過治療黃金期。若發現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出現中央暗影或中央視力模糊等現象,便是黃斑部病變前兆,應立即求助眼科醫師且接受積極治療。糖尿病患護眼 綠色蔬菜每天至少吃2碗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東華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中老年人失明主因,糖尿病人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且患病10年後,視網膜病變發病率約60%,20年則高達90%。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血糖、血壓控制不良、高血脂、懷孕、吸菸、肥胖等。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蔡玲貞表示,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可能引起血脂、血糖的問題及其它血管相關的病變。多攝取葉黃素、玉米黃質豐富的食物,有抵藍光、紫外線、自由基的作用,例如深綠色蔬菜,糖尿病患者1天應至少吃2碗以上,還有柳丁、葡萄、奇異果、芭樂等水果,也富有上述營養,有助於血糖控制或保護眼睛。

研究:糖胖症外科治療有效降死亡率

研究:糖胖症外科治療有效降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即使認真控制血糖,許多糖尿病患者仍會伴隨肥胖問題,糖友的「糖胖症」不但讓血糖飆升,死亡率也隨之提高。最新研究顯示,比起內科治療,糖友接受外科治療後不但苦降低死亡率,術後1年的糖尿病緩解率可達80%。歷時3年、逾1000人研究 外科控制病情優台灣減重及代謝外科醫學會舉辦第八屆亞洲糖尿病外科治療高峰會,共有亞洲8國代表與會,會中公布台灣肥胖型糖尿病研究成果。本研究中,台灣有6家大型醫院參與,在3年的研究中,收案1018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128 位接受外科治療,而其他 890 位接受內科治療。研究顯示外科手術對肥胖型糖尿病控制優於單純內科治療。外科治療可改善視力及腎臟功能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張以承表示,外科組沒有嚴重的手術併發症,術後1年的糖尿病緩解率可達80%,且不需使用糖尿病藥物,平均糖化血色素由術前8.8%降至6.2%;而內科組緩解率為0%,平均使用3.2種藥物,糖化血色素則只由8.8%降為8.7%。社團法人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秘書長徐光漢表示,台灣肥胖型糖尿病者研究是全世界首個針對此族群的研究,也是最大型的研究計劃。預計針對1000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做長達10年以上的研究,以確認外科治療糖尿病是否可以預防糖尿病末期腎病變,降低糖尿病死亡率。根據目前初步成果,外科治療研究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且可改善視力及腎臟功能。

癌症治療怕吃多? 4要點破解迷思

癌症治療怕吃多? 4要點破解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癌症病人常因為化、放療副作用而食慾不振,或擔心吃太多會加速癌細胞增長擴散,因而導致體重下降、體力不足。癌友在治療期間需要維持營養,不僅預防體重減輕、減少因治療產生的損傷、促進建造新組織、增加抵抗力、促進復原,並保持消化機能、減少副作用及預防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治療反需吃更多 增進身體續航力大千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黃明立表示,許多癌症病患常有錯誤觀念,擔心如果吃得營養或吃得多,會讓癌細胞增長得更快。當營養不足時,治療效果也會變差,不僅無法殺死癌細胞,也降低康復機率。為了保持體力治療,熱量攝取反而應比生病前多20%,蛋白質的攝取也要比以前增加,來修補治療中受傷的組織。高熱量高蛋白 好飲食為治療奠基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周寧表示,癌友飲食主要重點是「高熱量、高蛋白」,掌握以下4個原則,就能輕鬆簡單補足身體所需。1) 少量多餐/因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容易影響食慾,若一餐中吃得不多,可依個人的食慾及體能狀況,每2-3小時進食一次。也可增加餐間點心,像包子、小籠包等含蛋白質的食物。若是牙齒不好的病人,則可選擇布丁等軟質點心。2) 攝取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包含雞蛋、魚肉、去皮的雞鴨、去肥肉的牛豬等,這些需佔每日蛋白質總量50%以上,其餘的則以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製品來補充。3) 善用飲水時間/利用豆漿、米漿或牛奶做為口渴時的飲料,不僅補充水分,也同時補充熱量及蛋白質。4) 選「對」的食物/雖然要掌握高熱量、高蛋白的原則,但若因此吃進過多無益於健康的動物性油脂食品,如油炸食物,或含反式脂肪的點心,反而無助於身體復原。

上個流感季 重症高達8成3未打疫苗

上個流感季 重症高達8成3未打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成人也有感染流感、併發重症案例,根據衛生福利疾病管制署統計,上個流感季(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累計923名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139名患者死亡,高達83%重症患者皆未接種流感疫苗,顯見大眾於流感防疫仍不夠警覺。企業補助打疫苗 提升全體防疫率過去1年來成人流感疫苗的接種率僅49%,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75%接種率有相當大的落差,呼籲民眾勿因年齡輕忽防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監事紀鑫表示,為提高流感疫苗接種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與衛福部疾管署去年開始於企業間推動「流感終結聯盟」,鼓勵企業補助員工施打、共同宣導防疫觀念。本次針對企業聯盟的員工進行調查問卷,不願意接種的前3名則為「不喜歡打針」、「疫苗不安全」與「覺得沒有必要」,可知不願施打流感疫苗背後主因為對流感及疫苗的認知度不足,以及坊間流傳的錯誤迷思。醫護接種逾8成 疫苗安全沒問題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本次共有12家企業全額補助員工施打流感疫苗,另有其它數家企業亦於內部進行防疫推廣,更有企業開放全省逾100間分行提供宣導流感衛教的通路,提升大眾防疫觀念及流感認知。未來協會將持續推廣,號召更多企業加入。一般民眾對流感疫苗仍有安全疑慮,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醫護人員施打流感疫苗比例高達8成,流感疫苗的安全性絕對沒有問題。期望透過活動巡迴,讓更多民眾重視流感防疫、鼓勵企業提供流感疫苗補助,同時呼籲各方企業持續加入「流感終結聯盟」,加強正確流感觀念宣導,打造流感終極防護網。

搶救黃金時間 CPR簡單2要訣報你知

搶救黃金時間 CPR簡單2要訣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2歲的貨車司機,開貨車回公司時撞到圍牆,人昏倒在駕駛座,經公司人員救出立即施做CPR,一路施做到送進醫院急診,儘管送進醫院時已離病發20分鐘,經緊急心導管手術發現患者的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已百分之百阻塞,打通阻塞裝置血管支架後清醒,身體完全恢復正常。血液停4分即傷腦 CPR成救命關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士鏗表示,天氣轉寒,心肌梗塞的病患增多,年輕人也難以倖免,被救回生命的關鍵之一,與病發當時的CPR,也就是心肺復甦術,是否做得到位有很大的關係。人腦在血液循環停止4分鐘後,會因為缺氧而造成損傷;缺氧超過10分鐘後會死亡。如果能夠及時施行CPR,能提高病患的存活率, CPR要做到位,關鍵是在執行CPR時通常壓胸30下後,緊接著吹2口氣,依照這簡單2要訣來對心肌梗塞患者送醫前進行急救,讓血液流入腦部與其他重要器官。抽菸、壓力大 心肌梗塞亦現年輕族群另一位35歲的患者在公司昏倒,所幸全公司的人都接受過CPR訓練,立即施以CPR,被送進醫院後,在摸不到脈搏的情況下,而葉克膜團隊正在上刀,緊急完成心導管手術,在左主幹冠狀動脈置入血管支架,術後該病患意識完全清楚。這2位心肌梗塞的年輕病患,他們的共同特點為,長期抽菸、腦力或勞動壓力大、熬夜、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雖然平時無症狀,然而一旦遭到心肌梗塞突擊,死亡率要比年老的患者高出許多。黃士鏗醫師強調,心導管手術是搶救心肌梗塞病患的利器,而發病時施以心肺復甦術更關鍵,做得越到位,康復機率越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