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失智前兆分不清?!友善藥局計畫開跑

失智前兆分不清?!友善藥局計畫開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中長輩是否經常會不記得現在的月份、甚至年份?老是重複性述說已講過的事情?常常不記得約好的時間呢?小心!這些徵兆可能是失智症引起!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2017年全球將新增1千萬名的失智症個案,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到了2050年總罹病人數將會突破1億3千萬大關,可見高齡社會化下,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皆不容小覷。為此,台灣亞太護齡協會與藥妝領導通路-康是美部分門市合作,本月25日開跑「失智症友善藥局計畫」,提供民眾免費失智症篩檢服務。台灣亞太護齡協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神經科主任楊淵韓醫師表示,依我國衛福部調查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13位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80歲以上更高達每5位就有1位,預估台灣失智人口更將逐年大幅攀升,故政府與民間都應及早做好準備;因此本次與康是美合作友善藥局計畫,於其中200多家門市提供免費失智症AD8檢測量表,並可直接諮詢門市藥師的專業建議,此計畫具有指標性意義,透過遍及全台之門市觸及民眾,不僅衛教民眾失智症預防,也提高症狀警覺,以及早發現疾病,同時建立正確治療觀念。正確治療失智症可控制 把握早期就醫為上策    到底何謂失智症?與一般正常老化又有何不同?楊淵韓醫師解釋,失智症其實是一種症狀的組合,不單僅是記憶力出現問題,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空間感、判斷力、注意力等都會出現退化,還可能發生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等症狀,嚴重時會影響患者人際、家庭關係與工作能力。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楊淵韓醫師舉例,一般正常老化忘記某事,之後可能會想起來;失智症則是對於自己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完全忘記,但因初期症狀較難以判別,很多家屬會以為患者只是老了,而錯失早期就醫、早期控制的機會。依目前的醫療,失智症雖然無法痊癒,但透過及早正確治療,仍有機會可穩定病情、減緩惡化速度。楊淵韓醫師說明,目前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腦細胞,但可能可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包括增進患者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台灣亞太護齡協會與康是美攜手合作之「失智症友善藥局計畫」,活動自10月25日至11月21日止,更多詳細失智症資訊歡迎拜訪台灣亞太護齡協會官網:http://www.tapapa.org.tw/;康是美活動門市詳情請查詢:https://goo.gl/oY8hAx 

罹大腸癌別驚!精準用藥助腫瘤縮小

罹大腸癌別驚!精準用藥助腫瘤縮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年輕人就不用注意?其實不盡然!四十三歲的李先生,連續三個月食慾不振、持續腹瀉,體重一個月內就少了七公斤,後來因發燒、咳嗽到醫院就診,才意外發現腹部有一顆十五公分大的腫瘤,近一步檢查後確診為乙狀結腸癌合併肝臟及腹膜轉移。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說,早期的大腸直腸癌臨床症狀並不明顯,但如果有大便出血、大便中有黏液、大便變細,或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腹瀉、一下便秘,就必須提高警覺,儘早至醫院檢查。林春吉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一般好發於五十歲後,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尤其以有瘜肉病史、家族史、慢性發炎腸道疾病者,為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如果肉類、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特別高,也容易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助腫瘤縮小 評估手術可能「李先生當初就診時,已有腹脹、腸阻塞,手術切除腫瘤時,也切除一部分已受腫瘤侵犯的小腸。因為腫瘤的RAS基因沒有突變,就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數次治療後,他的肝轉移腫瘤明顯縮小。」林春吉醫師說,去年五月李先生接受肝腫瘤及腹膜轉移切除,至今病況平穩。林春吉醫師指出,早期的大腸直腸癌,一般來說以手術切除達到治療目的,後續定期追蹤即可;若是病程進展到第二、三期,則須加以輔助性化療降低復發可能。一旦發展到第四期,腫瘤發生轉移,手術治癒的困難度增加,如果初步判斷無法切除,就必須倚靠化療及標靶藥物控制腫瘤。開始治療前,透過檢測RAS基因以及BRAF基因是否突變,選擇適合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對症下藥」,有機會在縮小腫瘤後提升手術切除成功機率。林春吉醫師解釋:「『癌症』即是正常細胞受長期刺激而基因突變,變成不正常細胞進行無限制的分裂增長,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別於以往的藥物作用是針對生長快的細胞加以破壞,而是換個方式,針對腫瘤的特殊訊息路徑調控進而抑制其生長。」因此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助控制腫瘤不再增長,甚至達到腫瘤縮小的效果。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RAS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第一線合併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與化學治療,相較於單以化學治療者,能有效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個月,平均存活期則可高達二十六個月。定期篩檢是「腸」保健康之道林春吉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是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天天五蔬果」,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二至五成的發生率;再者,就是「每日動一動」,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動一動,可減少四成發生率。民眾也別忘了兩年一篩檢,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癌。及早發現更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尤其現今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千萬別誤信偏方,延誤黃金治療期。

肌少症惹禍 皮拉提斯5招解下背痛

肌少症惹禍 皮拉提斯5招解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長期久站、久坐,加上腰椎脊椎側彎的舊疾,演員譚艾珍飽受下背痛、腰痛所苦。半年前,物理治療師轉介她至皮拉提斯課程。皮拉提斯藉由拉開內部深層肌肉,訓練核心肌力,強化自身支撐防護,由內而外加強。現在譚艾珍不用護腰,也可以直挺挺地完成每一場活動。下背痛病患佔7成 老人肌少症易失能近年來健身、運動蔚為風潮,因過度訓練或訓練不當造成運動傷害的比例上升,據統計,復健科門診中,下背痛的病患比例更佔7成。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銀髮族若有肌少症,其跌倒的風險是未患病的3倍,應讓銀髮族有效增強肌力,避免跌倒意外的風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任康峻宏表示,下背痛的病患多是因脊椎老化、退化或使用過度,而肌力在扮演其中的關鍵角色。骨骼肌是進行全身運動的器官,當肌肉變少時,行走速度容易變慢、疲倦及活動度較低,老人的肌少症往往與失能、疾病、跌倒及生病後預後等年老常見的健康隱憂息息相關。皮拉提斯穩定核心肌群 減少腰椎壓力康峻宏主任說,增加肌力的方法包括規律運動及營養補充,而運動最好是抗阻性運動,例如皮拉提斯就是注重核心肌力的運動。以腰部為例,腰部的核心肌群是指脊椎附近的深淺層肌肉,穩定性好的核心肌群,讓腰椎不會承受過多壓力。康峻宏主任強調,皮拉提斯可以針對脊椎不同功能性加強動作功能訓練,包括銀髮族、上班族、肥胖、肌少症、下背或是肩頸疼困擾者、術後健康恢復需求、產前、產後或需要運動訓練者都適合這項運動。以下教授皮拉提斯5招,減少肌少症發生:1) 抓牢扣環,雙手高舉並向外擴展,訓練肩部肌肉2) 抓牢扣環,手肘成90度放置身體旁邊並向外擴展,訓練肩部外旋肌群3) 將扣環抓牢,左手向前右手向後,身體做向右旋轉,反之亦然,訓練旋轉肌群4) 抓牢扣環,左手在下右手肘成90度在身體旁邊,左手不動右手向上拉起,反之亦然,訓練手部二頭肌5) 將扣環抓牢,左手置於胸前,右手肘向後彎曲並伸直,反之亦然,訓練手部三頭肌

2年1次乳癌篩檢 45-69歲婦女快把握

2年1次乳癌篩檢 45-69歲婦女快把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是女性癌症死因的第4名,廣大女性無不擔憂乳房健康。許多女性急於及早發現病灶,嘗試許多不同檢測方式。然而這些方式真的有效或正確嗎?乳房X光攝影 能發現早期乳癌近日媒體報導提及,30歲以上的婦女,可以用乳房超音波來替代乳房X光攝影。然而此部分台灣進行本土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較年輕的女性,乳房X光攝影的敏感度仍比乳房超音波高,能偵測到非常早期的乳癌,甚至發現原位癌的鈣化點。除此之外,乳房超音波很容易受到不同操作者的影響,在偵測鈣化點的敏感度也較低。許多女性擔心不趕快發現,病情會難以挽救。健康署呼籲,檢查有幅射線,目前我國開始提供篩檢服務的年齡已經比其它國家稍早,不建議太早做檢查,請女性朋友依照政府的建議時程接受篩檢即可。WHO:乳房X光攝影篩檢乳癌最有效健康署提醒,有女性以為透過自我檢查可以發現早期乳癌,但根據一項長達11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檢查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反而會因為發現良性腫瘤,而導致不必要的切片,或者以為摸到硬塊,而導致焦慮及不必要的門診、影像及切片檢查。乳房X光攝影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具醫學實證的乳癌篩檢工具。健康署呼籲,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期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臉長白斑別輕忽 延誤就醫恐腦損傷

臉長白斑別輕忽 延誤就醫恐腦損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小姐的兒子從小就有癲癇問題,持續惡化,影響智力發展,就醫檢查為頑固型癲癇,進一步檢驗,才確診為結節硬化症。,而陳小姐則是臉上有白斑,但因症狀輕微遲遲未被確診,10幾年前還曾因腎臟出現結節大出血而切除腎臟。隨後陳小姐做了基因篩檢,才發現自己和兒子都同樣患有結節硬化症。9成5患者皮膚都會出現血管纖維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內科醫師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是基因變異導致的疾病,患者體內類似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相關基因出了問題,以致身上多處器官出現結節般的小腫瘤。蔡政道醫師指出,結節硬化症病童,青春期時臉部皮膚顏色偏紅、長出白色斑點,因此病童又被稱為「小瓢蟲」。頑固性癲癇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智能受損、學習障礙。9成5患者皮膚都會出現血管纖維瘤、白斑、像青春痘或疤痕一樣的印記,以及鯊魚厚皮的粗糙皮膚,有些則是指甲邊長肉芽,就連腦部、肺臟、腎臟、心臟等器官也可能長出結節。早期確診治療 降低癲癇發生率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以國外研究盛行率估計,台灣「瓢蟲家族」成員應超過2000名。門診病友近1/2能生活自理,關鍵在於早期確診、早期治療,現在已有很好藥物,可以精準地阻斷特定細胞內部的傳遞路徑,進而改善全身症狀,減緩惡化速度,降低癲癇發生頻率,避免損及智力發展。另外,約有3/4患者因為臨床表現不明顯或住得偏遠,遲遲無法確診,甚至遭受不必要的治療。陳沛隆醫師表示,在結節硬化症協會的持續努力以及眾多醫師的支持下,目前北中南等區均設有整合性門診,提供「瓢蟲家族」更便捷且完整的就醫環境。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即將來臨,中風高危險期將屆。中風所導致的失能將影響生活品質,同時造成照顧者的負擔,腦中風甚至會導致死亡。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致失能甚至死亡 家屬負擔重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主因,有6分之1發生率。失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奪走近1萬2千條寶貴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下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1至3個月,失能比例是5、6成左右。飲食掌握3多2少原則 遠離腦中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短暫性腦缺血,務必做好慢性病管理,一般人也需要自我評估罹病風險與採行預防措施。世界中風組織表示,9成的腦中風與幾種危險因子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與肥胖,而不運動、不均衡飲食、吸菸、飲酒等等壞習慣亦是成因。王英偉署長提醒,除了評量罹病風險、定期測量血壓,有任何醫療疑問一定要徵詢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上採取更積極健康管理行動,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飲食方面更該掌握3少2多原則,少調味品、少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蟬聯癌症冠軍!肺癌新檢測助早期發現

蟬聯癌症冠軍!肺癌新檢測助早期發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當感覺到身體不適而就醫,大多已是後期或末期,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大大影響治療的效果。近10年來,癌症一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冠軍,而不論男女,肺癌都居癌症死亡的第1名。傳統X光有侷限 肺癌早期發現成關鍵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秉槐表示,即使近年來發展許多新興的晚期肺癌治療方法,但是仍然比不上第一期肺癌(小於2公分的肺癌)治療效果。第一期肺癌經手術切除後,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因此,肺癌在出現症狀前能夠早期發現,一直是醫學界努力的目標。最普遍的傳統胸部X光檢查,可能因腫瘤太小、被遮擋或藏在死角而忽略。國外研究報告發現,透過胸部X光攝影檢查未能全面早期偵測肺癌,當然也無法減少死亡率。電腦斷層可以提供比傳統胸部X光檢查更詳細的影像,但是過去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量過大,無法運用在肺癌篩檢。新電腦斷層還可發現5至8釐米小結節王秉槐醫師說,新的多切式電腦斷層大幅降低輻射量,1次低輻射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相當於4到10張胸部X光檢查,再配合電腦輔助檢測軟體分析,可檢出直徑5至8 釐米小型結節。55歲以上的肺癌發生高危險群,包含肺癌家族史、抽菸習慣或長期吸二手菸者及長期暴露粉塵環境者,建議每年篩檢。肺癌發生的危險因子包括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基因遺傳因素難改變,所以預防肺癌從健康生活型態下手,遠離菸害、避免曝露粉塵環境、改變熱油煎炒的烹調習慣、下廚時使用抽油煙機,調整飲食習慣為高纖低脂,再輔以適當的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的檢查,早期發現,治療肺癌。

流感流行期將至!公費對象速接種

流感流行期將至!公費對象速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氣溫持續下降,流感疫情即將進入流行期,不管何種年齡層,感染流感都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高危險群,引起併發症的機率更高!截至目前為止,今年公費疫苗接種較去年踴躍,屬公費對象但未施打疫苗者,應加緊腳步,在流感來臨前作好全面防護。逾50歲、嬰幼兒、孕婦 併發症高危險群往年流感疫情多自12月進入流行期,並於隔年農曆新年時達到高峰,各年齡層民眾感染流感都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其中50歲以上成人、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為流感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疾管署特別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應儘早於流感流行季來臨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保護自己及家人健康。依據疾管署統計,自10月1日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以來,未滿一個月,總接種數已逾410萬劑,較去年同期接種數增加約11%。相較於其他族群,50至64歲成人疫苗接種情形比去年踴躍,但接種率仍低,僅13%。接種後2週產生抗體 個人衛生要做好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整體接種情形較去年踴躍,疫苗剩餘量已不到190萬劑。由於接種疫苗2週後身體才會產生足夠的抗體及保護力,請符合公費條件但尚未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的民眾儘速接種,以免向隅。疾管署提醒,接種流感疫苗雖可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機率,但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病毒引起感冒,仍應做好各種預防措施,落實個人呼吸道與手部衛生,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民眾如有流感疫苗相關疑問,可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流感專區」,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

預防勝於治療!調氣合神法助強身健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人習慣運用中醫藥來養生、保健及體質調整,中醫藥的精髓及強項在調整氣血平衡,正是「上醫治未病」,在疾病還沒找上門前就先作預防,避免日後生病治療的諸多麻煩。傳授中醫藥膳及運動 助老人滋補強身為發展中醫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衛生福利部委託中國醫藥大學執行計畫,設計符合健康或亞健康民眾需求之中醫預防醫學模式,結合醫療院所及社區資源,向民眾講授中醫體質及養生藥膳觀念,並由中醫師指導練習中醫養生功法。計畫團隊在台北市士林區天山里、天和里及中正區南門里舉辦中醫照護模式健康活動,號召近100位里民參加,課程除講授中醫體質、飲食等養生知識,並由中醫師指導中醫養生功法「調氣和神法」,功法簡單易行,讓老人做起來也輕鬆。持續做功法 調整體質、平衡自律神經學員在練習「調氣和神法」8週後,透過量表進行成效評估,體質差異及健康狀態皆發現明顯進步。同時,計畫團隊也檢測參與學員的心率變異,自律神經的平衡上有顯著改善。衛生福利部已陸續於中區及南區舉辦本計畫推動成果分享會,邀請計畫團隊及中醫師、西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護理師等專家學者,進行雙向溝通及意見回饋。衛生福利部將以系統性方式推動中醫預防醫學發展,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健康管理需求,建立中醫在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之照護模式。

寶寶呼吸有雜音?當心罹患喉頭軟化症

寶寶呼吸有雜音?當心罹患喉頭軟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一眠大一吋」,是每位家長最大的期望!日前,剛升格為新手媽媽的本土劇女星陳子玄,兒子因出生後罹患喉頭軟化症,半夜一度出現缺氧休克的現象,幸好在緊急施以心臟急救後,順利挽回一命。先天性喉部結構異常 喘鳴聲為典型症狀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表示,喉頭軟化症一般和先天性喉部結構異常有關。因為嬰幼兒喉嚨會厭上方結構支持性軟骨較軟,導致吸氣時,造成負壓狹窄,進而產生一些喘鳴聲。多數患有軟喉症的嬰幼兒會在一周內產生症狀,少數可能在數周或者幾個月大後才會出現,但父母不必過於擔心,絕大多數症狀輕微的喉頭軟化症會於1歲左右自行痊癒,一旦痊癒,即無需擔心有其他後遺症發生。嚴重喉頭軟化症 恐造成生長遲緩羅玉芳醫師補充,在喉頭軟化症尚未痊癒前,嬰幼兒的餵食與哭鬧,還是需要家長額外費心照料,免得愈趨嚴重,造成吸氣及進食困難。嬰幼兒若長期吸氣量不足,除了引發休克外,對腦部及智能的發育都有極大的影響;餵食困難則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造成生長遲緩。因此,家長應特別謹慎留心。新手爸媽若覺不對勁 應及早就醫診斷治療羅玉芳醫師提醒,大部分的軟喉症嬰幼兒多屬於輕症,雖然有喘鳴的症狀,但不至於嚴重影響生長,只要確定不是呼吸結構異常,假以時日,支持性軟骨硬了,病徵一般在6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若父母對於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有所疑慮,還是應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診斷,進一步接受治療,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