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立冬養生清熱 這樣吃就對了

立冬養生清熱 這樣吃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立冬田頭空。」(立冬節氣時,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田裡空空。)立冬,多在每年陽曆十一月七日或八日。隨著立冬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補冬應根據自身情況 不可盲目亂補人類雖沒有冬眠,卻有補冬的習俗,立冬時特重食補,用以補充元氣、抵禦冬天的嚴寒。遵循「秋冬養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千萬不可盲目亂吃。冬天可多吃薯類搭配青菜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富含維生素C、B及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搭配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營養更豐富。此外,還應選擇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一日三餐的蔬果要經常更換,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立冬後運動以靜態為主起居調養上,應早睡晚起,日出方作,確保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運動應以靜態為主,可在日出後於向陽處,在晨光下做易筋操等,便能感到舒適愉悅。(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藥物行為雙重治療 加速改善妥瑞氏症

藥物行為雙重治療 加速改善妥瑞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就讀國一的小宜,常常覺得嘴巴裡有異物,一直伸手到嘴裡挖,而被同儕嘲弄排擠,無可奈何只好選擇休學。原來小宜患有妥瑞氏症合併強迫症,強迫症是妥瑞氏症其中常見的共病之一,約有3成左右的比例。後來小宜開始接受藥物治療至今約三年,大幅減緩了症狀,期間也已經恢復上學,與同儕相處融洽,小宜也漸漸地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眼睛眨不停、不自覺抖動  原來是妥瑞氏症作祟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兒科部郭雲鼎部主任說明,妥瑞氏症主要症狀都會出現不自主、突然、快速、反覆、無韻律但有固定性的動作或聲語現象,上述症狀都可能與基底核及額葉之間的聯繫發生問題有關。常見症狀含蓋範圍很廣,如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動鼻子、吐口水、鬥雞眼、裝鬼臉、碰觸別人、反覆寫著同一個字、模仿他人動作、清喉嚨、低吟、大吼大叫、學動物狗吠、一連串的動作或有協調的連貫動作,且可合併強迫行為。口服藥物助妥瑞兒快樂成長郭雲鼎主任表示,根據統計,妥瑞氏症通常男生比例高於女生,大約3:1。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透過治療後,會慢慢減緩症狀;約有1/3症狀輕度的妥瑞兒,在青少年時期症狀可能會消失。對於嚴重程度中、重度以上的妥瑞兒,一般的行為治療,對於症狀改善成效不大,可視患者情況,給予妥瑞氏症口服藥物治療,通常患者在服藥的一個禮拜後,就會明顯看見成效,若有按時服藥,一個月後可減緩8成左右的症狀,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給予關愛與包容 減少妥瑞兒壓力郭雲鼎部主任特別強調,別因為孩子無法控制症狀,而對他們失去耐性,建議家長不要過於的糾正或指責,暗中觀察即可,也不要認為孩子是一無是處,其實妥瑞兒的智力並不會受到影響;郭主任還以同校學弟為例指出,他雖患有妥瑞氏症,但並不影響學習能力,甚至考取第一志願,現在也是一名醫師,所以家長及師長應多開發他們的才能,才不會埋沒了準備要發光的星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緩解鼻塞 4訣竅遠離鼻過敏

緩解鼻塞 4訣竅遠離鼻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解決鼻塞問題,就要善用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影響,一方面讓微血管擴張,一方面發揮波爾效應,短短3~5分鐘內就恢復鼻子的功能。步驟一:含溫水,舌頭上頂。透過溫暖的口腔來溫暖鼻腔,同時避免用嘴巴呼吸。步驟二:用手捏著鼻子。吐完氣捏鼻,先暫時停止呼吸,讓身體的二氧化碳濃度慢慢增加。步驟三:持續性抬頭與低頭、或是左右擺頭、左右搖頭。依序輪流動作,增加身體氧氣的耗用程度。步驟四:喘不過氣的時候,手放開鼻子。慢慢吸氣,愈慢愈好,一急,氣流的擾動會讓鼻塞更嚴重。步驟五:重複步驟一~四。必要時可以捏著鼻子快步來回走,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含著溫水,慢慢用鼻子深層呼吸,精神會變好,甚至一夜好眠。4個訣竅遠離鼻過敏這些年來,在我堅持不拔牙矯正的治療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改善病人鼻子過敏的情況,打鼾的症狀也減少了,甚至有病人改善了脊椎側彎、彎腰駝背。鼻子過敏真的如一般醫學所說,是體質與過敏原的問題?那為什麼我幫病人將牙齒周圍的顎骨,透過睡覺配戴的顎弓擴張器慢慢撐開,病人身處一樣的居家環境,卻沒有了鼻過敏的症狀?我想真正的關鍵就在於鼻道恢復暢通,也就是身體有氧了!再來,告訴大家如何更快解決鼻子過敏的困擾。1) 大量咀嚼/大量咀嚼才有機會讓顎骨擴張,小朋友四~六個月沒有牙齒時,就要開始訓練用舌頭嚼食食物的能力,讓舌頭頂上顎,因為這個簡單的動作會刺激上顎骨自然的擴張,鼻子自然好。換牙齒了,門牙沒有空間長,找牙醫師矯正前,先努力大量咀嚼,只要每天多出三十分鐘,大量嚼食口香糖、堅果、蘋果、芭樂等水果,三個月內一定改善牙齒排列,也會大幅減輕鼻子過敏症狀。牙齒整齊的孩子要咀嚼,牙齒不整齊而需要矯正的孩子更要大量咀嚼,不想「老掉牙」的朋友們,不僅要大量咀嚼,甚至還要常常「扣齒」來維持顎骨型態。大量咀嚼,還會讓頭、頸部血流量增加,鼻功能自然更正常。2) 拒絕加工食品/遠離鼻過敏,最關鍵的就是遠離「牛奶」︑「蛋」、「麵粉」與「糖」所做成的加工食品。麵包、餅乾、零食、飲料,無一不是這些原料做成的,父母不要買,小朋友自然不會吃,過敏的機會一定減少。現今大眾愈來愈有養生健康意識,除了多食用有機食材,大量咀嚼幫助上呼吸道暢通,也少吃了很多毒素,避免耗氧過多。要健康就要吃真食物,不要吃假食品。3) ​用鼻子呼吸/鼻子和大腦一樣是用進廢退,愈使用功能愈好,愈不使用功能愈差,一旦改用口呼吸,就會鼻塞打鼾、彎腰駝背,甚至讓小孩過動、老人失智(可說都是大腦負責記憶與思考的前額葉與海馬迴缺氧的結果)。用鼻子呼吸,睡覺將嘴巴貼起來(老人建議要搭配簡易的止鼾器),二十四小時都用鼻子呼吸,鼻子功能自然健康,隨時提醒自己,呼吸要輕、要慢、要深,就能遠離鼻子過敏。4) 多晒太陽/陽光對於鼻子過敏有巨大療效,以氣喘為例,多晒太陽可以降低氣喘用藥的量。而且陽光可以讓身體自然產生一氧化氮(NO),協助擴張血管,加快血流速,同時活化血紅素與粒線體,等於擴大氧氣運送的道路,加快運送氧氣的流量、使用效率,促進身體產生能量,當然能改善鼻子過敏與各項疾病。(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

10種思考壞習慣 恐讓腰痛更厲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擁有容易引起慢性腰痛體質的人,往往特別容易對於疼痛做出過度反應,這和當事人原本的思考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思考的習慣會因人而異。接下來,將針對認知行為療法先驅的精神科醫師 Aaron Temkin Beck ,所提出的10種常見於慢性腰痛患者的思考習慣,進行介紹。1) 「不是黑就是白」的極端思考/明明有時候並不會痛,卻總是說「疼痛持續一整天」。當腰不會痛時,就盡全力的運動。當疼痛產生就沮喪,完全動也不動,像這樣毫無中間值,不是一百就是○,常常用非黑即白來下判斷。2) 過度概括性(以偏概全)思考/一旦有過服用止痛藥成功減輕疼痛的經驗,就會認定「不吃止痛藥,疼痛就一定不會改善」,往往只憑著偶然的經驗或建議,進行判斷,認為那樣的狀況就是全部。3) 心理上的憂慮/當遭到他人否定,或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只專注在負面的資訊上,不去看正面的事物。儘管疼痛有所改善,卻不願正視,反而會一直想「可是疼痛還在⋯⋯」、「要是疼痛能夠改善⋯⋯ 」等。4) 負面思考/就算當天沒有疼痛,「今天只是湊巧狀況比較好而已」,這樣悲觀的思考。就算有好事發生也不願意肯定,只會一直負面思考。5) 過度判讀/預測錯誤/「要是抱怨工作辛苦,就會被當作懦弱的人,而受到輕視」。對於持續過久的疼痛「這麼痛,我一定是得了什麼很嚴重的絕症」。就像這樣,往往會過度解讀的行動、言語,以及各種事物,引導出悲觀的結論。6) 擴大解釋與過低評價/「比起他人的疼痛,我的疼痛比較嚴重」、「那個人會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自己的失敗則是能力不足造成」等等,過度彰顯負面的事物。7) 情緒性地下判斷/像是「要是疼痛不減輕就無法行走」、「疼痛和不安不改善,就沒辦法去工作」等等。在毫無根據的狀態下,就情緒性地下判斷。8) 自我要求高/認為「不管是陪女兒看病,還是母親的照護接送,全部都應該由我來做」、「要做就應該做到最好」,要是做不到就會感到莫大的罪惡感。9) 貼標籤/受到自己既有的印象、標籤所束縛,判定「自己無法忍受疼痛」,實際上就算不痛也會看不到可以做的事。10) 自責思考/強烈的歉意,像是「我的腰痛造成母親困擾」等,認為所有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連對方的責任也扛下。(本文摘自/腰痛自癒!/橙實文化)

不只調味!天然香料還有這些用法

不只調味!天然香料還有這些用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說一直以來東方人餐桌的醬料調味劑是辣椒醬、醬油和豆醬的話,那麼歐洲和中東以及印度等西方料理中,絕對不可缺少的便是氣味獨特的香料和香草了。與充滿了濃郁番茄醬、美乃滋和BBQ醬等各種加工醬料食品的美國不同的是,這些地區至家庭料理中,至今每天仍舊盡可能的使用從自然界獲取的香料。天然香料具有抗酸化、抗炎性作用在印度、摩洛哥和中南美等被稱作香料王國的地區出產的薑黃、茴芹anise、丁香clove、舒馬克sumak、孜然cumin、肉荳蔻nutmeg 等普遍使用的香料。這些香料就算是使用極少的量,也會充分散發出香氣,因此它們充分地發揮著天然香料的作用。不僅如此,還發現它們本身具有抗酸化要素和抗炎性的作用,營養素供給等優點,因此得到了超級食品的肯定。但是在國內市面上銷售的咖哩產品,並不是 100% 天然咖哩粉,而是混合了綠豆澱粉和其它澱粉等的加工成品,因此和 100% 的咖哩粉是截然不同的。香草可用作燉煮肉類的湯頭此外,迷迭香、薰衣草、羅勒、荷蘭芹、月桂、薄荷、蒔蘿等被大家熟知的香草類,比在國肉的使用用途更為廣泛。近年來在網路或是大型超市都可以買到曬乾的香草,當然也可以很便利地購買到新鮮的香草,也有很多人在家裡的陽台種植羅勒和迷迭香等來食用。這些新鮮的香草,少量浸泡在水中洗乾淨後,熱水煮5~10分鐘就可以成為優等的香草茶。在料理時用於裝飾和點綴也是非常有用的食材。像是印度茶的香氣比較強,在熱水裡浸泡後還可以用作燉煮肉類料理的湯頭,即使不加砂糖也會有微甜的味道,為料理增色不少。(本文摘自/減醣奇蹟/橙實文化)

孩子愛挑戰權威?不是討罵是討玩!

孩子愛挑戰權威?不是討罵是討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孩子到了某一個年齡後,就會開始想要找伴,讓自己的遊戲變得更多采多姿,也想要分享自己的很多意見及作品,這些都需要遊戲玩伴,也是心智成熟的象徵。所以,當你觀察出孩子有強烈想要吸引大人注意力的意圖,而家裡的環境又不能滿足孩子時,或許就是該讓他去過團體生活的時候了!最適合上學的年齡是中班例如,給孩子一些團體遊戲課程,或是讓孩子體驗幼兒園的群體生活,都是很好的做法。我的第一本書《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就曾跟家長清楚地解釋過,為什麼最適合上學的年齡是中班。當然也有很多孩子的能力不錯,又期待能過團體生活,在我評估後,我會建議媽媽讓孩子提早去上學,孩子得到滿足,媽媽得到喘息,對親子關係反而是件好事。四至五歲的孩子已具備一定的同理心,當然有必要進入團體當中生活。在團體中,孩子可以透過成熟的同理心與心智技巧與同儕相互學習、模仿、協調、合作、競爭,對他的成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不是討罵 是討玩也有很多爸媽反應,有時候在教孩子一些規矩,孩子反而更不聽話、更故意,怎麼會這樣?孩子怎麼會這麼喜歡討打跟討罵呢?其實,他們是在「討互動」。當孩子心智開始發展後,千萬別把三歲當兩歲養,把四歲當三歲養。其中有些心理因素,是父母必學的功課。以下就是五個爸媽必懂的心理發展因素,以及該如何教導的方式。1) 爭取注意力/孩子如果本來就在爭取觀眾及吸引注意力時,你還在當下管教,你就中了孩子的招了。你不難發現,孩子哭鬧搞怪的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2) 被忽略,所以想討玩伴/三歲前要陪伴,三歲後要玩伴。孩子長大了,就會想要討玩伴,但如果長時間被忽略及冷落,就會自創很多搗蛋的方式來告訴你快去陪他玩。很多爸媽都遇到這個問題,但卻仍停留在教規矩。3) 用情緒抗議/孩子是在抗議不公平。對於你的管教,心理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或沒有台階下,只好往反方向去。情緒,是孩子最快讓父母知道的武器。4) 挑戰權威/每個人身體裡面都有冒險基因,孩子也有,所以喜歡挑戰比較困難、做不到的事。違反家規就是件冒險犯難、很刺激的事,所以孩子喜歡踩底限。5) 從遊戲互動中學規則/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每天都被教導要遵守什麼規矩,因為被限制往往不是件舒服的事。但孩子越大,我們對他們的限制就越多。在這之中,要取得一個平衡,從「玩」、「親子互動」、「經驗分享」中,讓孩子自然地了解規則及規範,是他們最能接受的方式。所以,教孩子,真的不能碎念。(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要鼓勵自己做得好

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要鼓勵自己做得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翻開整理書,你會發現有些作者會告訴你要一鼓作氣,一次就全部整理完畢比較好。我當然很清楚作者認為「拖久了會疲乏,反而永遠整理不完」的想法,但我覺得,想要在工作繁忙或家事纏身時一舉完成收納整理,難度實在是太高了。目標設定過高勇往直前也會受挫我完全贊同應該沒有比「一口氣整理完畢」這件事更令人覺得爽快的了。但是我做不到。我認為,愈是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徹底完成整理完畢,就愈會自責、焦慮,導致心情沮喪。阿德勒曾說:「目標太高會打擊勇氣。」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過高,即使想要勇往直前也會受挫,因為這只是愚勇。雖然東西凌亂會令人覺得很不舒服,但如果對﹁自己可以整理好」這件事沒有自信,就應該暫緩行動。如果只因為無法達成一般人設定的理想目標,就懷憂喪志,那就太遺憾了。所以,曾經因為整理失敗而備受打擊的人,千萬不要試圖一鼓作氣把屋子整理好。改善心態是避免受挫的訣竅舉例來說,雖然衣物堆積如山的衣櫃讓人看了就心煩,但要全部整理好也得花費相當的時間,也要有足夠的動力。如果實在提不起勁,就先將此事擱在一邊,不整理也沒關係,因為不想整理代表你心中還未形成具體的「想像」。即便勉強自己把所有衣物從衣櫃裡拿出來,也只會感到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從何處整理起。待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過了一、兩個小時依然一事無成,只有變得更凌亂,最後只好又把所有衣物亂七八糟地全都塞回原處。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痛苦的經驗,所以與其勉強自己去整理,還不如等到真正想整理的時候再動手。一天只整理一個地方也無所謂,而且在發現令你覺得不舒服、煩躁或不方便之處時,再慢慢整理即可。只要稍微改善了一點,就要告訴自己「你做得很好」,這是避免整理失敗或受挫的訣竅。發現、處理、給予勇氣我自己在剛開始實行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也只一心一意地持續做這三件事。舉例來說,我家的毛巾,以前是擺在從洗澡的地方伸長手也拿不到的位置,但我發現拿不到毛巾會讓自己覺得煩躁,所以便改變毛巾的位置。現在身體濕濕的時候,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毛巾,我真是超厲害的呢!我真的都只是一直在做像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但是過了大約兩個月後,我才意識到,我已經把家裡整理成對自己與家人來說,都能感受到「舒服」的空間了。我明明不曾試圖一口氣就把東西全丟掉,或是狠下心來把多餘的物品處分掉,但桌上自然不會再放置多餘的雜物,家中的物品也變少了。廚房不再擺滿瓶瓶罐罐的調味料,變得清爽又具有機能性,不僅打掃起來變簡單,做菜的時間也逐漸縮短。這就是因為以前我都想要一口氣將過期或不用的物品全部丟掉並整理乾淨,才會覺得焦躁、沮喪。所以,如果整理的目標是把空間變得更舒適、更具機能性,我還是不建議「一口氣整理完畢」。(本文摘自/阿德勒的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

恩威並濟?最好的教育是給予勇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孩子幫忙整理時,你會總是鼓勵他「真了不起!」、「你好棒!」、「真的好厲害喔!」,而期待他做得更多;或是用「哎呀真難得,你竟然會整理」、「明天也要像這樣好好整理才可以!」,像這樣反諷或對他施壓呢?稱讚還是施壓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大家往往會以為稱讚是件好事,但稱讚其實是在對方的行動滿足自己的期待時,給予其評價或犒賞。換句話說,稱讚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所說出來的話,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上對下」的關係。所以被稱讚的人也可能接收到被小看、被藐視的訊息,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是讚美的話語,其實和責罵、批評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你愈稱讚,孩子可能愈會覺得自己似乎該對父母言聽計從,當孩子不願再回應父母的期待,不想再背負任何責任時,會逐漸認為「會整理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吧」、「反正總是亂七八糟的孩子就是沒用的孩子」,於是開始反抗,故意把東西亂丟,最後放棄整理。過度稱讚會讓孩子沒有自己的原則至於因為期待被稱讚而進行整理的孩子,會讓孩子之後做事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誇讚和好評,而非出於自己的意志與判斷。也就是說,在得不到稱讚的情況下,孩子就不願再整理了;而且他們整理時總是會在意大人的看法,沒有自己的原則與標準,變成只會照著父母所說的方式整理。最後他們可能會一直詢問爸媽,仔細確認「這樣可以嗎?」、「你覺得我做得好嗎?」,或是討拍地誇耀「你看你看,我整理好了耶!」,甚至完全相反地,變成自律甚嚴,在維持整潔上絲毫不敢懈怠的孩子。那麼,給予孩子勇氣又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平常就透過橫向關係獲得勇氣的孩子,不會將得到稱讚當成整理的目的。他們會成為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能夠給自己勇氣、依照「我想要像幫助別人那樣幫助自己」這種想法進行整理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即使失敗也不會擔心被斥責,因此整理時能夠自動自發且輕鬆地進行。所以,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就不要稱讚他,也不要責罵他,而是要給他勇氣。除了把焦點放在「你把電車放回去了呢!」、「你把桌子收乾淨了呢!」等具體完成的事情外,也要聆聽孩子整理的心得或是遇到的難題。光是知道父母關心自己,他就已經獲得充分的勇氣。不稱讚也不斥責 要給予勇氣在孩子無法做好整理工作時,也要容許他的失敗,因為無法容許孩子失敗,便無法帶給他勇氣,父母要將「你一定沒問題的!」、「我會幫你加油!」、「我覺得你很重要!」的心情,用言語表達出來。獲得支持的孩子,就逐漸能夠開始主動整理。「不要稱讚,也不能斥責,而是要給予勇氣。」這個原則在面對大人時也完全相同。(本文摘自/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講座/病毒性腸炎

講座/病毒性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較於夏天常見的細菌性腸炎,在秋冬季節反而以病毒性腸炎較多,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至於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好發人口密集區域,主要是透過共享食物、生食貝類、飛沫感染。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舉辦小兒部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分享,針對針對幼兒的腸炎的發病症狀、預防方法給予詳盡的介紹。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病毒性腸炎時間:106年11月06日(一) 10:30- 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講座/帕金森氏症

講座/帕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走路緩慢、雙手抖動、無力、駝背常是巴金森氏症的表現症狀,患者對於細微動作的呈現已經越來越困難,症狀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手部抖動,然而只要出現手抖症狀就代表罹患巴金森氏症嗎?本次講座內容,將由藥師吳婉菱教大家認識帕金森氏症,讓患者深入了解症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帕金森氏症時間:106年11月7(二)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