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居家安寧新選擇 伴最愛走完人生路

居家安寧新選擇 伴最愛走完人生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蘭奶奶是一位巴金森氏症末期合併失智症末期的患者,在1年內退化到完全失能,臥床且無法進食。去年初因肺炎住院,出院後裝上鼻胃管並轉介至居家醫療照護整合團隊。半年後,隨著疾病的進展跟體力衰弱,阿蘭奶奶進出醫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家屬疲於奔命,而且每一次出院後身體每下愈況,決定將奶奶轉為居家安寧,最後在子女們的陪伴下逝世。華人文化忌談死 居家安寧難推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沈怡伶說,臺灣社會能接受居家安寧概念的不多,而能明確說出希望善終地點的病患非常少,這對正在推動居家安寧的團隊來說是個困境。華人文化談「死」是禁忌,但避而不談不代表不會遇到,而在遇到的時候只能匆促面對,總是有著來不及說話的遺憾。大多數目前接受居家醫療的個案,有許多已經是長期臥床合併重度失智,無法表達自己希望善終的地點,子女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取得共識,一旦發生狀況也只能往醫院送。急診室的醫師也只能全套檢查從頭做起,即使家屬簽立了不急救同意書,對末期個案仍然煎熬,也造成遲遲無法推廣居家安寧的概念跟理念。日本逾6成老人 希望在家善終沈怡伶醫師表示,日本早在10年前就面臨相同問題。2009年數據顯示,即使健康長者有40%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安養中心善終,40%希望在自宅、子女家或是親戚家往生,只有12%的人在家中逝世。對生命末期的個案做的調查發現,竟高達60%的人希望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這當中也存在不少跟我們一樣的困境,也因此相關政策、制度與機構蘊育而生。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學習如何對愛的人付出,不一定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緩和醫療是種需要內化的概念,需要我們用心思考跟體會。

霾害來襲!紅眼病患增3成

霾害來襲!紅眼病患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8歲的小潔,天生眼睛小、無神,為了讓眼型更美,都會畫上濃濃眼妝。但是今年秋冬霾害來襲,空氣品質變差,讓她眼睛又紅又癢,還不停流眼淚,就診後才發現是過敏性結膜炎作祟,治療後順利擺脫紅眼困擾,又能漂漂亮亮的出門。空氣不佳、妝沒卸乾淨 恐致結膜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部長梁中玲表示,每當秋冬中國霾害來襲,因大氣擴散不佳,使得過敏性結膜炎的患者增加3成。而眼妝若卸得不確實,容易使殘妝和油脂混合,造成淚水出口阻塞,而阻塞位置正在毛囊旁,當日益黏稠的組織卡在睫毛根部,就容易造成睫毛脫落。因眼睛結膜發炎腫脹,會排擠到淚水排出之處,加上結膜周圍腫脹造成壓迫,使出口變得更為狹窄,若再加上殘妝的影響,年輕女孩恐因淚腺萎縮,眼部提前老化,甚至產生乾眼症。切忌自行點眼藥水 治標不治本梁中玲部長說明,睫毛毛囊阻塞發炎,必須在尚未萎縮前治好,才能重新長出健康睫毛,並改善毛囊發炎。治療方式因人而異,輕者可冰敷或局部抗發炎藥劑治療,嚴重者恐需使用局部類固醇。若是因配戴隱形眼鏡所致,則必須停戴隱形眼鏡,讓眼睛獲得充分休息,若停戴後眼睛仍不舒服,則應由專科醫師檢查評估。當眼睛不舒服時,切忌自行購買眼藥水使用,自行購買人工淚液或點了感覺清涼舒適的藥水,前者雖可暫時舒緩症狀,卻是治標不治本,後者不但問題沒解決,卻使慢性結膜炎更加嚴重。建議年輕女性為保有漂亮濃密的睫毛,一定要保持睫毛根部的健康,更不可亂點藥水,當眼睛不適,需於第一時間讓眼科專科醫師診察治療。

吃鍋選材7秘訣 不怕熱量爆表

吃鍋選材7秘訣 不怕熱量爆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轉涼,除了換上長袖衣物,吃熱騰騰的火鍋更是暖身又暖胃。風味濃厚的火鍋湯可能隱含高鈉,過度加工的火鍋料讓人吃進過多熱量,同時容易被餐廳提供的飲料及冰淇淋誘惑,一頓下來熱量可能將近3千大卡,約相當於11碗白飯的熱量,已遠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600至800大卡。避免加工品、冰淇淋 降低熱量攝取民眾於吃到飽的火鍋店用餐,容易無意間吃進過多熱量、脂肪、鈉及糖,可能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相關併發症,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腦中風、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等,更應避免含糖飲料、甜點,除了容易引起蛀牙,還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供民眾「吃鍋選材7秘訣」,在享用火鍋時也能顧及身體健康。1) 選清湯底/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拒絕高熱量及高鈉含量之湯底,如麻辣鍋底、韓式鍋底等,若選擇非清湯底,建議減少喝湯量。2) 少點加工品/選擇新鮮食材取代加工火鍋料,加工火鍋料多為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食品,建議於購買前詳閱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並且避免食用過多。3) 多加蔬菜量/選擇當季新鮮蔬菜類及菇類等高纖食材,不僅可增加飽足感,同時還能攝取到豐富的纖維質及營養素,促進腸道蠕動、改變細菌叢生態。4) 肉類挑低脂/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白肉取代高脂的紅肉,例如魚肉、雞肉或海鮮類等,且肉類應去皮以減少脂肪攝取。5) 調味選天然/選擇蔥、薑、蒜及香菜等新鮮食材提味,減少使用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調味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胡麻醬等。6) 降低含糖飲/選擇天然水果取代甜點,並飲用白開水或無糖茶水取代含糖飲料,甜點中含大量糖分及熱量,過量攝取可能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發生。7) 飯後揪運動/用餐後可和親朋好友到附近公園散步,或以步行方式取代乘坐交通工具回家,增加身體運動的機會,也可促進飯後消化。

眼睛只有綠豆大!看不到完整世界

眼睛只有綠豆大!看不到完整世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張開眼看世界是幼兒學習的第一步,但罹患先天性小眼症的高小妹,雙眼只能打開綠豆大小的縫隙,人生才開始就面臨困境。小眼症不僅有礙視覺發展,更會成為日後學習的阻礙。高媽媽表示,從孩子出生到現在,看過不少醫師,每次聽到醫師宣告眼皮下垂狀況很嚴重,需要等長大點再觀察,內心相當沉重。矽膠軟管代替肌肉 幫助張開眼睛雙和醫院眼科醫師沈筠惇說明,先天小眼症,又稱「先天小瞼裂綜合症」,患者眼周的的提眼瞼肌發育不全,若6歲前無法改善,恐影響視力發展,造成永久性弱視。因高小妹年紀太小,自體肌肉尚未發育完善,利用0.1公分的矽膠軟管替代提眼肌的功能,讓「前額懸吊手術」強化眼睛張開的功能,再合併「內眼角成形術」幫高小妹開眼治療。小眼症動刀 傷口小、不需拆線沈筠惇醫師表示,新生兒若發現有小眼症,建議在1歲半後動刀,術後僅在眉毛處有小的縫合傷口,也不須拆縫線。術後保養1至2個月內,因眼睛不容易閉合,須注意保濕,可採用人工淚液做維護。高小姐表示,原本很擔心術後傷口造成女兒外觀上的自卑,但術後傷口真的很小,女兒復原狀況逐步改善。沈筠惇醫師指出,先天小瞼裂綜合症,大人與小孩的治療方式不同,因幼兒自體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因此視病患年齡狀況做手術選材調整,大人可提取自體肌肉,三歲以下的小孩則選用矽膠,而患者在術後眼睛閉合的訓練與照護,需要家人耐心的安撫與陪伴。

長期咳嗽、喘未癒 恐是肺部阻塞

長期咳嗽、喘未癒 恐是肺部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2歲的王先生有60年的抽菸史,有咳嗽、喘的症狀。求診檢查肺功能,顯示有重度阻塞、通氣不良且氣體交換不足的問題,確診為慢性阻塞肺病。經過1年治療,肺功能大大改善,從重度阻塞變成輕度,病人也恢復體力。經過抽血檢驗過敏源,被確診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症。咳嗽、喘症狀似 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難分別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醫師江啟輝表示,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道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兩者的症狀表現很相似,包括咳嗽、喘、胸悶與哮鳴音。若發生於年紀大病人,有時很難分辨是單純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兩者重疊。若是兩者重疊,稱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症。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疊症,致病原因、治療方法與單純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不完全相同。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長期暴露於有害的粉塵、油煙、氣體環境,導致支氣管慢性發炎與肺泡破壞,肺功能檢查呈現不可逆的通氣阻塞與氣體交換不良。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治療採用氣喘治療藥物為主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致病原因則是,早期有氣喘,但沒有好好控制及治療,或是因為抽煙讓支氣管長期受傷發炎,使支氣管壁持續的破壞而重塑,以致不可逆的氣道阻塞,症狀會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一樣。江啟輝醫師說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臨床症狀包含部分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特質,所以才獨立出來稱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採用氣喘治療藥物為主。這類病患病情容易惡化且肺功能降低快速,值得臨床醫師的重視。

頭痛就吞止痛藥 恐引發情緒障礙

頭痛就吞止痛藥 恐引發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是頭痛門診常見的疾病。病患每個月有超過一半的日子需要服用止痛藥,然而如此頻繁使用止痛藥並不能減緩頭痛,除了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還潛藏讓頭痛惡化的風險。而且,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有更高的比例同時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方面的障礙。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國內25萬人受害根據國外研究結果,各種神經科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中,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是第6,偏頭痛是第2。這2種疾病亦嚴重影響青壯年人口及上班族的生活品質,台灣研究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發生率約佔總人口的1.1%,用台灣總人口推估,國內可能有25萬人深受其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吳致緯指出,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是近年來國際間專家們逐漸重視的問題,診斷的方式經過反覆驗證後已經標準化。藥物過度使用頭痛需要具備,病患每個月有15天以上的頭痛,並且超過3個月使用超量止痛藥。減藥會出現戒斷症狀 應就醫請求協助吳致緯主任表示,建議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減少止痛藥的使用。剛減少原先過量的止痛藥時,一開始會出現戒斷症狀,也就是頭痛的時間會有短暫增加的情形,然而過了一段時間,頭痛就會改善。也建議到專門的頭痛門診就診,由神經內科醫師安排門診減藥、或是住院戒除止痛藥療程,幫助病患處理剛減藥時的戒斷症狀。頭痛非常常見,卻常常無法得到妥善的治療,影響頭痛患者的工作效率與情緒。針對病患原本的頭痛問題,給予適當的頭痛預防藥物,並且治療頭痛相關的誘發與共病因子,最終達到減少止痛藥使用的目標,同時也改善原本的頭痛。

呼吸都痛!肋骨骨折不治恐胸壁畸形

呼吸都痛!肋骨骨折不治恐胸壁畸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張姓婦人,七月初因車禍導致21處肋骨骨折及右腳踝骨折,另一名林姓婦人也因車禍造成19處肋骨斷裂,多處肋骨斷裂的劇痛令人難以忍受,連呼吸都會痛。2人皆由救護車送至衛福部南投醫院進行新型肋骨骨折胸廓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都在2週內可辦理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嚴重骨折者 應積極治療助恢復張姓婦人表示,車禍後就聽到胸口有啵啵聲,擔心是氣胸。就醫後診斷出胸壁挫傷併左右側肋骨骨折第4至9肋骨骨折,產生連迦胸,因為疼痛而換氣困難,以及氣胸、血胸,連解便都有困難。國軍台中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謝志明表示,這2位病人的嚴重度與骨折數高,積極治療肋骨骨折可大幅減緩初期的急性疼痛以及血胸或氣胸、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風險,使病人儘快恢復正常作息或返回工作崗位。肋骨骨折不處置 恐呼吸困難、胸壁畸形謝志明主任表示,肋骨骨折在傳統上多採取保守觀察、不予積極處置,因為斷裂的肋骨在無特別治療的情況下會自行癒合。但在未完全復原前,病人因疼痛難耐,影響生活及工作,嚴重者甚至可能呼吸窘迫、胸壁畸形或因骨頭癒合不良造成長期慢性疼痛與感染。

身心靈的折磨!乾癬成求職阻礙

身心靈的折磨!乾癬成求職阻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明是30多歲、中重度的乾癬病患,因病況起起伏伏,求職四處碰壁,也不敢交女朋友,更別說結婚。10年過去了,阿明面臨著病況、工作的不確定性,情緒愈來愈憂鬱,也少與人互動,後來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乾癬病患 可能亦受關節炎所苦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正處青壯年時期的阿明,本應是國家社會生產力的中間份子,但因為生物製劑在健保給付上的斷藥制度,以及沒有保障其工作權的措施,社會及醫療防護網配套的不足,反而成了家庭、社會、國家未來要付出更大負擔成本的來源。衛福部全民健保會委員王雅馨指出,乾癬病患所承受的身心衝擊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除了乾癬,其他已存在、且會對乾癬產生影響的疾病狀況,包括乾癬性關節炎、憂鬱症、新陳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克隆氏症等等。社會、醫療配套不足 乾癬病患難生存王雅馨委員說明,高達77%的病患認為乾癬是一大麻煩,且有被汙名化的經驗,60%病患認為乾癬會影響到日常生活,40%的病患會避免運動,65%的病友曾在職場、學校被歧視,21%嚴重的乾癬病友為低收入戶,2.5%至9.7%的病友選擇自殺。顯示乾癬影響病患是全面性的,關乎健康、就業、就學、人際、家庭與婚姻關係。以往對乾癬病友多集中在疾病治療,鮮少聚焦於相關政策對病友不友善的情形和衝擊,然而對乾癬病患來說,台灣實須建構一個全面性的社會及國家政策防護網、才能對病患的處境做全方位的照顧。

右上腹突劇痛 婦切膽囊保命

右上腹突劇痛 婦切膽囊保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鄭媽媽,在中秋節期間大啖烤肉、月餅等高油脂食物,導致腹部疼痛,雖然診斷罹患膽結石,但她仍置之不理。最近天氣轉涼,她吆喝友人同享大閘蟹,吃完不久右上腹部竟突然劇烈疼痛,送急診檢查出膽囊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所幸經手術切除膽囊後恢復健康。不求診只吞藥 恐敗血症、胰臟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羅文鍵表示,中秋節剛過,緊接著天氣轉涼,不少民眾食用過量高油脂食物,導致急性膽囊炎就診的患者增加3成,又以40至50歲的女性居多。有些人以為是胃痛,胡亂吞止痛藥,殊不知結石已經卡住膽囊管,直到病情加劇,出現黃疸、急性胰臟炎等症狀。膽囊位於肝臟下方,具幫助消化的功能。高油脂食物需要較多的膽汁來消化脂肪,因此容易引起膽結石阻塞。若不即時處理,恐使結石侵入膽囊管,膽汁無法流入腸道,積累膽囊內過久,造成膽囊發炎。嚴重時恐引發黃疸、敗血症和急性胰臟炎等症狀,屆時恐需剖腹,透過傳統膽囊切除術治療。少吃高油高糖食物 降低發生率羅文鍵醫師表示,多數罹患膽結石的患者一開始並不會有特殊症狀,除非日常飲食變得油膩或暴飲暴食,就可能會在飯後約半小時出現右上腹疼痛的前兆。若膽結石遲不處理,有10%的患者會因結石卡住膽囊管而引發急性膽囊炎,嚴重者更可能因膽囊破裂造成腹膜炎。隨著飲食西化,近年來膽結石和膽囊炎的患者年輕化。這些患者的共同點為,運動量少、蔬果攝取量低,所以平時應少吃高油脂、高糖食物,並多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多攝取纖維質,若右上腹反覆出現疼痛,應儘速赴醫檢查。

新趨勢!「透明飲食」教你如何輕鬆吃

新趨勢!「透明飲食」教你如何輕鬆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台灣人工時長、節奏快,生活型態改變,獨自在外用餐的人口逐年攀升,對外食為家常便飯的族群來說,快速省時,便成為日常飲食的首要訴求;但是,均衡的飲食才能供應每個人每日活力來源,如何辨別自己日常飲食切合自身所需,已成為大家所關切的課題!飲食資訊透明化為首要關鍵近年來,民眾對於飲食認知需求高漲,財團法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於象徵台灣食育元年的2017年,舉辦良食脈動多場系列講座,推廣倡議「透明飲食」,包含生產與消費者資訊透明化、識別食營養成份與標示、認識食品製造過程與加工技術等等;為求接軌國際,更於11月14日邀請美國、英國及台灣在地推動飲食透明化的意見領袖齊聚一堂,在「透明飲食,饗有真實」國際論壇上,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副局長大衛.艾奇森(Dr. David Acheson),將分享美國推行的經驗與具體做法。飲食教育有效改善飲食資訊不對等飲食資訊透明化知識更有賴從小扎根飲食教育,此次論壇更邀請到首度來台的英國食育顧問亨利.丁博比(Henry Dimbleby),分享學校膳食計畫(School Food Plan)推廣方式、教孩子認識食物的過程,作為校餐革命關鍵人物的丁博比,曾拜訪過50多所校園校長、教師,以校園飲食教育培養下一代正確的飲食觀念;另外,並邀請到致力在臺灣推動新創食育祥圃實業吳季衡營運長,從生產與消費者兩方,看產業走向與消費選擇如何透過健全的發展機制產生正面影響。灃食公益飲食文化基金會所舉辦的「透明飲食,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將於11月14日在松菸誠品表演廳舉行,該基金會邀請民眾共同實踐透明飲食,加入全球飲食教育行列,落實健康飲食生活態度,進而培養下一代對台灣成為「良食島」的自信!《透明飲食,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有意參加可上網查詢相關資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