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小兒科衛教──異位性皮膚炎

講座/小兒科衛教──異位性皮膚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幼兒皮膚厚度約為成人的1/2-1/3,因此過敏兒在PM 2.5濃度較高的日子,容易刺激肌膚造成搔癢紅腫,若持續搔抓可能會讓皮膚破損情形更嚴重。空汙對皮膚的影響與小兒過敏一樣不容小覷。此場團衛將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簡介異位性皮膚炎對幼兒的影響,及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地方。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雙和醫院(02)-2249-0088。(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小兒科衛教──異位性皮膚炎時間:1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肺癌屢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大多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診斷不易,導致發現時已為中晚期,而且腫瘤容易轉移至腦部,亦使治療更加艱困。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病人在確診時已合併有腦轉移,甚至經一線標靶治療,仍有六成的患者發生腦轉移,面對棘手的轉移問題,藥物能否進入腦部治療病灶,遂成為治療上的重要考量。精準基因檢測 揭開治療新里程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指出,近十年來醫學不斷進步,肺癌的治療突飛猛進,透過精準基因檢測,找到適合的標靶如EGFR、ALK等,使用相對應的藥物,可使治療成效提升,延長患者存活期。目前針對ALK基因突變患者,已有新款標靶治療核准上市,不僅治療成效卓越,對於延緩腦轉移、消除腦部病灶的功效也十分顯著。新款ALK標靶 腦轉移與否療效皆高蔡俊明主任進一步補充,在今年ASCO大會上,發表新款標靶作為第一線治療成果,患者的無疾病存活期可高達26個月,而9月剛結束的ESMO大會上,再度發表其為期一年的治療數據,治療前未合併腦轉移之患者,累積腦部疾病惡化的發生率,舊標靶約為30%,新標靶則僅4.6%;若治療前已合併腦轉移之患者,舊標靶有近60%患者有腦部疾病惡化,新標靶則僅16%,可顯示其對腦部轉移的治療成效高。臨床重大突破! 六成患者腦腫瘤消失除此之外,新標靶藥物進入腦部的比例相當高,蔡俊明主任說,相較於舊標靶藥物治療,僅一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維持時間少於四個月;新標靶卻有高達六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可維持13個月以上,是一臨床重大突破,種種數據皆顯示,新款標靶未來可望晉升第一線治療。篩檢不分年紀 定期追蹤提升成效蔡俊明主任也提醒,EGFR或ALK基因的突變,最容易出現在肺腺癌的病人身上,其中ALK基因突變之患者,大多無抽菸習慣且年紀較輕,民眾應定期篩檢以期能及早發現,才能即時治療;另外,肺癌患者應每3到6個月在健保給付下追蹤腦部影像,不管有無腦轉移,務必聽從醫囑積極治療,以提升治療成效,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選購醫材3口訣 用對導管順暢尿!

選購醫材3口訣 用對導管順暢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齡人口達到14%即為「高齡社會」,而據內政部統計,至今年8月為止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3.6%,距離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只差一步。由於骨質疏鬆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長者照護已成當前的重要課題,高齡長者健康問題勢必如浪潮般席捲而來。選購導尿管或尿袋注意事項一名60多歲的男性病人因排尿困難,急忙趕到醫院求診,主訴喝酒之後排尿困難,導致下腹又脹又痛。食藥署表示,一般民眾都不知道使用導尿管跟尿袋時有哪些注意事項,當家中長輩無法自行排尿,或是排尿困難,經醫師評估後認為需要放置導尿管時,選購導尿管或尿袋就成了一項難題。 尿袋1到2周需透過專業人員定期更換食藥署表示,導尿管尿袋均屬於醫療器材,經尿道置入有彈性的導尿管,使泌尿道的液體流通,最後連接到尿袋儲存。導尿管必須透過醫師或專業護理師來裝置,使用時要留意維持導尿管管路順暢,避免導尿管扭曲或壓迫,及防止牽扯滑脫。尿袋則須定期更換(大約7-14天),且固定的位置需低於膀胱,當尿袋裡的尿液超過一半時就要倒除,倒尿時要避免尿袋出口處受到汙染。當尿管留置時,如果沒有飲食控制的限制,即可增加水分攝取,促進尿液排出。購買醫材要注意3口訣食藥署提醒,民眾購買「導尿管跟尿袋」時,可參考「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口訣,正確選購醫療器材。先要有導尿管及尿袋是醫療器材的「認」知,在購買產品時要「看」清楚,包裝的產品標示,最後則是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若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發生不良反應,請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0期)

黑色食物助護髮?藥學博士來解答

黑色食物助護髮?藥學博士來解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到中年就滿頭白髮?隨著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晚睡少運動,再加上經常外食導致營養不均衡,許多民眾都有早生白髮的問題。為了看起來更年輕,有人定期染髮,還人聽信偏方,誤以為吃了黑色食物就能恢復烏黑秀髮,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王靜瓊教授為「吃黑補黑」的傳聞解答。 五臟有相對應的顏色 透過臉部色澤能判斷病源王靜瓊教授表示,最早記載傳統醫學知識的《黃帝內經》中,提到五色當五臟之論述。五色之中,紅赤紫色,屬火,它是心之苗;青色屬木,是肝之苗;黃色屬土,是脾之苗;白色屬金,是肺之苗;黑色屬水,是腎之苗。因此給了五臟相對應的顏色,中醫師就能透過臉部的色澤,判斷病源。中醫提及「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充其在骨。」,也強調「腎氣盛,齒更髮長…」;加上「肝藏血,髮為血之餘,落髮血本竭也。」,當落髮、髮白時,中醫師會認為是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根據這些傳統醫學理論的流傳,民間自然形成「以形補形」的養生概念,才會認為吃黑色的食物可滋養腎,腎強壯了,頭髮就烏黑不掉髮。黑色食材含鈣 補腎、壯筋骨王靜瓊教授表示,現代醫學認為,頭髮變白是因毛囊中黑色素細胞功能退化,無法產生黑色素而致。所以要讓頭髮烏黑,應該是要促進毛囊健康,使黑色素細胞強壯,產生黑色素。黑色食材含以芝麻為例,屬黑色食材,補腎,壯筋骨,是因為富含鈣,所以可以預防骨質疏鬆,與黑色無直接關係。此外,有研究比較白芝麻和黑芝麻抗氧化的作用,結果發現黑芝麻的抗氧化能力比白芝麻強,其與多酚含量成正相關,間接提供了黑可能比白,更能透過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的科學佐證,但此結果仍不足以支撐「吃黑補黑」的說法。想要頭髮烏黑亮麗,要先維持毛囊健康、正常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情,必要時再用補肝腎、益氣血的食材調養,即可延緩頭髮變白,不用執著在「黑」。(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30期)

貼布貼久才解痛?4-6小時最剛好

貼布貼久才解痛?4-6小時最剛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腰痠背痛是許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發作時貼上一張,沁涼又解痛,痠痛貼布種類繁多,止痛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許多人會選購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努力貼到好,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告訴大家掌握貼布使用的正確原則,才能有效趕走痠痛症狀。避免長時間與大面積貼貼布食藥署表示,貼布不是痠痛就可以亂貼,如手、腳、肩膀及背部同時貼,也會造成藥量吸收過多,藥物過量產生副作用及增加肝腎負擔,所以也不要黏貼時間過長或大面積使用。同時提醒民眾,痠痛貼布藥效僅能維持4-6小時,使用時勿自行增加使用量及使用時間。使用貼布時間不宜超過6小時,皮膚有傷口、濕疹、潰瘍等部位也應避免使用貼布。使用後有起疹子、紅腫、發癢等過敏現象,或是持續使用後疼痛症狀沒有改善,請立即停止使用,並接受醫師診治。避免同時使用多種止痛方式在購買藥品前應先諮詢藥師,在使用非處方藥前,應先詳讀藥品仿單並遵循使用,如果症狀未改善或有惡化情形,則應立即停藥就醫,以確保您的用藥安全與維護自身健康。姿勢不良造成的痠痛,雖然可以透過痠痛貼布緩解,但最重要仍是改善生活方式,維持良好的姿勢、適當的運動與適度的休息。除了應避免同時使用多種止痛方式,購買痠痛貼布前也可以先諮詢醫師或藥師,使用前詳閱說明書,了解使用藥品成分、用途與注意事項才能保障使用安全。

莫名憂鬱多疑 恐陷入思覺失調危險期

莫名憂鬱多疑 恐陷入思覺失調危險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莉最近常常心不在焉,跟大一時相比變得沉默寡言,上課常遲到,理解力變差導致成績一路下滑,更不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有時甚至會懷疑男友不老實。精神科醫師研判小莉是處於思覺失調的高風險階段,給予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小莉又回到原本開朗的樣子了。思覺失調常在青春期晚期到年早期發病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曾懷萱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精神病,台灣的盛行率大約0.5%,最常在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發病,病程越久或越晚接受治療,患者的認知與社會功能的損害程度越顯著,預後也越差;早期就醫治療越有助於患者的功能維持。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前往往會有莫名的憂鬱和焦慮、專注力差、不明究理的恐懼感、對外界敏感多疑、思考混亂、人際互動變差、言談詞不達意,甚至自我照顧功能變差。曾懷萱醫師指出,過去稱這樣的狀態為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但比較合適的說法是「精神病症的高風險狀態」。高風險狀態的人只有約1/3會真正發展成患者處在高風險狀態的人只有約1/3會真正發展成思覺失調症患者。曾懷萱醫師強調「及早發現」並「及早介入」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幫助個案提早建立對疾病的認識,及早讓個案瞭解精神狀態改變和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息息相關,並適當認知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能協助個案調整紊亂的腦內系統。最重要的是個案對自己的改變更能掌握,並增加尋求協助的意願。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需要龐大的社會成本,往往也造成家庭的困境、照護者的過勞及憂鬱。因此,曾懷萱醫師表示,藉由增進民眾對高風險狀態的認識,鼓勵有此困擾者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並定期追蹤,可以降低發展成精神病症的可能,減少住院治療的需要,也能有較好的預後;這是精神醫療在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

自我檢測乳癌 「這時間」最準確!

自我檢測乳癌 「這時間」最準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響應國際乳癌防治,女性朋友平時可藉由了解自己乳房平時的狀況及檢查,如果發生異常變化時,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做治療。良性腫瘤大小從豆子到橘子不等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暨腫瘤中心副主任林俊宏提醒,乳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乳房常見的良性腫瘤,腫瘤大小從豆子大到橘子樣大小不等,有時不只出現一個,觸摸時有圓形、平滑、堅實的特性,雖然較低的機會會演變成癌,但還是得注意變化,有時在長大過程中基因突變,建議大於2公分時,最好做切片檢查,若1公分以下,且臨床上檢查為良性者,則建議每3個月追蹤一次,如果沒特別變化時可一年檢查一次。乳房兩側出現刺痛、抽痛及脹疼壓痛感另一種乳房纖維囊腫多見於30歲左右的婦女,門診中約有7成以上的女性都有,最大的特徵是乳房疼痛,並且乳房觸診時有大小不一的結節,常是兩側性且多發、併有刺痛、抽痛及脹疼壓痛感,如果囊腫位於乳房深處,則可能觸摸到像腫瘤的腫塊。生理期結束時指腹順時鐘按摩胸部檢查林俊宏醫師呼籲,乳癌何時找上門無法預測,最好於每個月生理期結束時,以指腹順時鐘按摩胸部及腋下,檢查是否有腫塊。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是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雖然大部份的乳房腫塊均是良性,乳癌僅為一小部份,但摸到任何乳房腫塊仍需要分辨良性與惡性,應找專科醫師做確定診斷,千萬不要因無其他症狀,如疼痛或表面皮膚變化,而自覺無事,延遲就醫,耽誤病情。

中年婦女共同敵人 談更年期保養之道

中年婦女共同敵人 談更年期保養之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更年期雖然是女性必經階段,但是有許多人聽到更年期都如臨大敵,對它避而不談。因此對於更年期的認識也非常片段。婦女約在45到52歲這段時期,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骨骼痠痛、失眠及心情低落等症狀,加上失眠都是婦女的難言之隱! 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皮膚乾燥常見的更年期症狀困擾為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皮膚乾燥或皺紋增加、失眠、沮喪或情緒起伏。更年期症狀大部分屬於輕微且持續時間較短,更年期的婦女在照顧家人健康及忙於工作的同時,更別忘了要抽出時間關心自己的健康。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及定期量血壓吸菸和肥胖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及許多慢性病的危險因子,亦會造成骨質流失,因此應及早戒菸、不酗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及熬夜等不健康生活形態。建議婦女每年應至少量1次血壓,血壓異常者則應每天早晚各量1次,監測自己的血壓狀況。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養成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若是慢性病患者應先諮詢醫師,再進行合適的運動。另外,婦女可選擇荷重運動,例如健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登山、跳繩等,以增加骨質密度和強健肌肉,降低跌倒的發生。健康飲食及增加鈣質食物攝取飲食均衡,掌握三少(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二多(多蔬果、多高纖)原則,每日鈉的攝取量應少於2.4公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等,如乳品類、高鈣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更別忘了,身體也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

別被騙了!6大食物地雷讓你瘦不了

別被騙了!6大食物地雷讓你瘦不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食物根據所含營養,分為 6 大類,每日適量攝取,才能達到均衡飲食,以獲取健康。楊尚文營養師表示,對減重者而言,更需透過 6 大類食物正確的挑選,才能幫助減重更順利,而營養師在減重衛教過程中,也常碰到減重者誤踩一些看似健康、或低熱量的食物地雷,導致減重不順利,以下就來檢視有哪些食物吧! 地雷 1: 挑選奶類產品時 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 楊尚文營養師表示,奶類應選有標示低脂、脫脂奶製品為主。但常碰到減重者會選擇調味優酪乳、優格、養樂多、調味乳等,這些產品同樣會標榜健康,但為了迎合消費者喜好,會在產品中添加額外的糖,除了增加熱量也容易形成脂肪,建議減重者在挑選這類產品時,必須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才去做選擇。  地雷 2:餅乾相對於一般的澱粉 還是多了熱量、油脂與鹽分 五穀根莖類選擇少加工、多膳食纖維類的食物,例如全穀米、地瓜、南瓜、山藥等;避免精緻澱粉,如蛋糕、甜點、精緻麵包等。但常碰到減重者想以標榜低熱量高纖的蘇打餅乾,來取代正餐主食,但餅乾熱量再低,相對於一般的澱粉,還是多了熱量、油脂與鹽分,並不能取代主食。另外現在流行口味多變的吐司、饅頭等,相較於一般的或全麥的吐司、饅頭,熱量無疑又會增加許多,也是減重者要去避免的。  地雷 3: 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貢丸、臘肉、香腸 蛋豆魚肉類依脂肪量可分為高、中、低脂。營養師會建議以低脂為主,如里肌肉、雞胸、一般魚類、蛋白等,或黃豆製品如豆漿、黃豆、毛豆、豆包等;需避開地雷有貢丸、臘肉、香腸、熱狗、百頁豆腐等,這些食品看似與一般肉類或黃豆製品無異,但因經過加工,熱量與油脂也會提升許多,所以都屬於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地雷 4:果汁、水果乾、蜜餞 易攝取過量而造成肥胖 楊尚文營養師表示,台灣水果經改良過,糖分甜度過高,吃多了不利減重。可選擇甜度相對較低的蘋果、奇異果(綠)、芭樂等。但常碰到減重者會去選擇一些由水果製成的果汁、水果乾、蜜餞等,這類產品雖由水果製成,但因加工再製而少了原本應有的營養素與纖維質,多了糖分但體積卻又變小,容易攝取過量而造成肥胖。  地雷 5: 類似蔬菜實為澱粉 玉米、菱角、蠶豆 蔬菜熱量低又有飽足感,屬於減重者可多吃食物。但要避開一些類似蔬菜但實為澱粉的食物,例如玉米、菱角、蠶豆、花豆、豌豆仁、蓮藕、荸齊、蓮子等。另外有做為零嘴的乾燥蔬菜,會經過油炸再烘乾,並進行調味,熱量也會提高許多。  地雷 6:培根、酪梨(牛油果) 都屬於油脂類 油脂攝取過多會造成肥胖;完全無油或油脂過少,則會讓荷爾蒙失調,或使皮膚乾燥搔癢。營養師會建議減重者每日油脂攝取至少 3 茶匙,而非完全無油飲食。並注意作為零嘴的堅果類、看似肉類的培根以及最近很紅的水果-酪梨(牛油果),在營養分類上都屬於油脂類,如攝取這些食物時都必須取代部分油脂,才不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 

講座/保鈣飲食知多少?

講座/保鈣飲食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為鈣質,99%的鈣質是分布在骨骼與牙齒,如果鈣質攝取不足常見的併發症有骨質軟化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一般而言,骨密度會在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紀增加,骨鈣會慢慢流失。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骨質流失的速度將會比同年齡的男性更快。此場團衛將由林郁珊營養師提供如何藉由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來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營養科 02-8966-7000轉1305或2046。名稱:保鈣飲食知多少?時間:1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 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