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歐筱妍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預防失智症飲食時間:106年10月25日(三)8:30 ~ 9:00地點:耕莘醫院A棟1樓內科候診區(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362號)洽詢:營養組(02)22193391 分機65018

講座/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講座/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根據最新 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即以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1)腹部肥胖(2)高血壓(3)高血糖(4)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高三酸甘油酯。此次講座內容將由吳宛真營養師主講,告知大家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飲食方式,讓您可以快樂輕鬆選對食物。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2017/10/18(三)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怕打針、副作用 5成C肝患者拒治療

怕打針、副作用 5成C肝患者拒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婦人3年前在高血壓門診追蹤時,發現肝指數異常,進而轉至肝膽胃腸科就醫,檢驗後確診罹患C型肝炎,由於傳統治療需每週回診打針,加上可能引起如感冒症狀之副作用,因此抗拒治療,改以定期追蹤觀察。桃新醫院腸胃肝膽科吳式強醫師表示,我國C肝患者約有55萬人,過去治療方式以施打干擾素為主,臨床上近半數患者會因為怕打針及副作用多而拒絕治療。前述案例的婦人就是因為害怕打針不願治療,直到口服新藥上市加上健保納入給付,才開始積極治療,接受二合一的口服新藥,24周療程結束後病毒完全清除,已成功治癒,喜獲重生。口服新藥納健保且治癒率高 C肝不再成威脅吳式強醫師進一步補充,C肝患者若延遲就醫,肝臟會不斷反覆發炎,恐導致病情進入肝硬化代償不全或肝癌,治療就會變得非常棘手,甚至無法完全根治。所幸,衛福部於今年1月有條件給付C肝口服新藥,C肝患者若為基因型第一型,無肝代償不全且肝纖維化程度3級以上,只要及早篩檢並治療,C肝將不再威脅健康!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C肝口服新藥療程僅需12-24周,治癒率可達9成以上,且副作用小,患者治療不用艱辛漫長,但新藥的使用須注意藥物的交互作用。吳式強醫師提醒,C肝患者在治療前務必與醫師充分溝通,若有服用高血壓、降血糖及降血脂之藥物等的三高用藥,須將目前使用的藥物清單提供給醫師,以避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桃新醫院與您一同守護肝臟健康吳式強醫師提醒,慢性肝炎若置之不理,會造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約20-30年間有30%患者會演變成肝硬化,之後每年更有5%患者會惡化成肝癌或末期肝病變。要遠離肝炎三部曲,呼籲肝炎患者應早期診斷、定期追蹤並積極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藥過期別丟馬桶 6步驟保障用藥安全

藥過期別丟馬桶 6步驟保障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民眾習慣在家中存放感冒藥、暈車藥等非處方的常備藥品,方便緩解突如其來的症狀,但卻忘了檢查保存期限,一不小心就放過期。大部分家中長輩都會怕浪費持續留存過期藥品,到下次不舒服時馬上服用。感覺上很方便,但其實這樣的保存方式恐讓全家人陷入用藥安全危機!藥錠鬆軟、變色,藥粉受潮結塊應立即丟棄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依據醫師及藥師指導,正確使用非處方藥外,也要注意藥品儲存及使用的幾個原則。 建議定期檢視家中儲存的藥品,確實分類,將用法用量及適應症標示清楚,並將過期或已變質的藥品確實回收。使用藥品時,應確認有效期限,並檢視藥錠產生鬆軟、變色,藥粉受潮結塊,藥水變色、混濁、發霉,藥膏有異味、變色、出油、分層等情況時,應立即丟棄。外用藥與內服藥品應分開存放,避免誤用;若家中有年紀較小的孩童,藥品要與零食存放區有明顯的區隔,避免造成誤食。另外, 浴室及家中日照強的地方不宜儲存藥品。特別是救命用的心絞痛急救藥,水氣、光、熱都會加速藥品的變質,影響藥效。冰箱溫度低濕氣重 藥品沒有註明不必冷藏至於沒有特別註明的藥品就不需要冷藏,冰箱內的溫度低、濕氣重,反而會使藥品容易變質影響保存期限。需要冷藏的藥品,在藥袋上都會特別標示,應詳讀藥品的保存說明,存放於冰箱內時應和食物分開單獨存放,以免受到食物的污染。食藥署建議,民眾切勿在家中準備太多非處方藥品,就醫後也應遵守醫囑正確儲存,才能安心用藥。另外,過期、已變質或者標示不清的藥品,要以適當的方式回收,千萬不要把藥品直接丟入水槽或馬桶中。大部分固體藥品可經適當處理後直接丟至垃圾桶,少部分的藥品如抗生素、荷爾蒙製劑、抗癌藥、麻醉藥品與免疫抑制劑等,才需要交給各大醫院或藥局的藥品回收站處理;有關藥品回收可參考下圖6步驟:

30歲就老花?視線難聚焦恐有這原因

30歲就老花?視線難聚焦恐有這原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來眼科門診有不少30出頭的年輕人求診,他們大多因為類似症狀而困擾,不只抱怨頭痛、失眠、噁心嘔吐,視線難以聚焦、看物覺得吃力且視力模糊,眼睛時常感到酸澀、眉間脹痛,忍不住要不停眨眼睛。不少患者也因為這些症狀長期困擾而跑遍大小醫院的神經科,做了許多精密的檢查,卻依然無法找出病因,殊不知提早老花現象悄悄找上門。睫狀肌必須一直緊繃出現老花症狀亞東醫院眼科部醫師翁紹維表示,水晶體和睫狀肌能夠調節焦距,隨著年紀越大,水晶體會老化失去彈性,而睫狀肌則會失去調節的能力,老花眼便因此產生。一般來說,40歲以上開始有老花眼,而46歲以上更開始需要老花眼鏡,那麼這些30出頭的年輕人真的是老花眼提早報到了嗎?事實上,人的眼睛在看遠方物體的時候,睫狀肌是放鬆的;看近距離的物體時才需要用力調節眼睛的焦距。因此這種提早老花的現象應該歸咎於睫狀肌調節功能的失常,原因就是現代人有著太多長時間且近距離的工作,睫狀肌必須一直緊繃,最終出現彈性疲乏的現象。因此可以說這些年輕人得到是老花的症狀,而不是真正的老花眼。長時間消耗眼睛專注力更容易讓眼罷工翁紹維醫師表示,這原理如同長時間用力擺出固定姿勢的人,肌肉會僵硬疲乏一樣。低頭族長時間為了看清楚影像而額外消耗掉眼睛的專注力,更容易讓累壞的眼睛罷工抗議,老花的現象自然就出現了。這種暫時性眼睛調節能力變差或是反應速度變慢的狀況,就會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方便,甚至影響到工作以及夜間駕駛的安全。而且專注看近物的時候,眨眼次數會減少,容易造成眼淚分泌降低且分布不均,此時須當心乾眼症的問題慢慢找上門。

骨折喬骨不成 裂縫部位變更大!

骨折喬骨不成 裂縫部位變更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一名2歲的男童右手骨折,先是接受坊間療法喬骨,沒想到越喬越嚴重,喬完之後男童的手比先前更痛,甚至痛到舉不起來。家人嚇得帶他前往醫院,才發現原來骨折不但沒喬好,反而越來越嚴重,加大裂縫,差點就需開刀治療,使用手部護具固定,當天骨折部分即復位,不用開刀就能止痛。男童橈骨骨幹骨折 喬骨恐傷及筋膜這名男童的家人先帶他前往就醫,經X光檢查,雖然發現男童的橈骨已有骨折,但家人決定先帶他接受喬骨,原本以為喬一喬骨折處會復位。但是沒想到喬完後小男童的手更加嚴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洪豐建指出,這位小男童的橈骨骨幹先前已有骨折情形,此時若經由喬骨的方式,可能造成骨頭與筋膜的傷害,反而越喬越糟。手部護具能協助骨折部位復位骨科醫師洪豐建進一步指出,在不開刀的情況下,使用手部護具卻能以外部固定方式,達到讓骨折部位復位目的,況且小男童年紀小、骨骼再生能力強,短短一天內,在X光檢查下,小男童的骨折部分即出現明顯的復位,這樣的治療結果,讓他的家人很滿意,小男童也恢復以往的活動力。接受民俗療法前 先接受X光檢查、醫師評估此外,洪豐建醫師亦表示,坊間的民俗療法雖是不少民眾在骨骼、關節不適時的另一選擇,但是建議最好的先接受X光等影像學檢查,並經專業醫師評估,以避免喬骨可能造成骨骼、筋膜、組織受傷的風險,避免骨頭無法正常復位,不但疼痛不堪,甚至導致拖延過久,造成日後被迫需以開刀來矯正的後遺症。(小男童接受坊間喬骨前(左)、喬骨後(中),骨折縫隙明顯變大。以護具固定後(右)骨折部位在當天已復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關節紅腫晨僵 早期診斷防關節炎共病

關節紅腫晨僵 早期診斷防關節炎共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關節腫脹、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發病時每天日常的痛苦,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防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惡化的關鍵,發病後12周內開始治療,可增加緩解機會。而最新研究卻發現,從出現症狀到經風濕免疫科確認、開始藥物治療,平均卻長達11.79個月。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預防關節炎共病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關節炎外,患者也常合併骨鬆症、憂鬱症、乾燥症,更糟的是可能還會引發心血管病變,因此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是防止關節炎進一步損害和預防共病的重要關鍵。蔡文展理事長指出,一般發生關節痛,會先想到骨科、復健科,或是去按摩、推拿,常常輾轉求醫好幾個月才轉診到風濕科;他強調,若早晨起床時感覺僵硬、關節有紅腫熱痛且具對稱性、症狀持續超過6星期以上,最好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診斷,若延遲治療,得花更多心力才能控制病情。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目前RA治療藥物選擇多元,生物製劑問世後,對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中重度患者,大多能有效控制病情。一位40歲就發病的陳老師受病痛所苦,不到50歲就提早退休,獨居的她這些年來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飛到美國,看看姐姐的生活狀況,使用生物製劑後,陳老師的病情控制理想,終於在快70歲時完成近30年的願望。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宣導即時確診及正確治療的觀念,使患者能免受病痛限制,恢復正常生活。呼籲RA患者能勇敢面對它、接受它、治療它,及早治療,就能及早重拾精彩人生! 

青少年患憂鬱症 成年後易大麻成癮

青少年患憂鬱症 成年後易大麻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罹患青少年憂鬱症者,18歲時產生大麻食用疾患的比例達50%,根據華盛頓大學發表研究顯示,青少年早期慢性憂鬱症與後期大麻食用疾患有高顯著相關!大麻和酒精現在為美國青少年最常用的物質,約30%大麻食用者停用時易發生戒斷症狀。憂鬱青少年情緒問題易被忽略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透過其他成癮調查發現,憂鬱症患者因情緒低落、適應環境能力變低,成癮性活動比例較高。相對於成人,憂鬱青少年情緒問題易被忽略,心理問題也常轉向自我慰藉。吳佑佑院長強調,憂鬱情緒及憂鬱症會使青少年轉而尋求不好的紓解方式,多注意兒少困境、正視青少年的憂鬱症狀並適時給予協助才是預防的最佳策略。逃避壓力容易沉迷成癮根據2014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顯示,全台約23萬人曾濫用藥物,且藥物濫用者其憂鬱情緒的比率為一般人的4.4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時期正好為叛逆期,容易因好奇心而嘗試菸品、大麻、酒精等成癮物品,建議憂鬱青少年不要輕易嘗試成癮物,既然知道它的危害,朋友邀請時要勇於說不,也要力勸對方不要沉迷。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或成癮特定物品應適時介入葉雅馨主任表示,積極建立運動紓壓的習慣,將旺盛的體力拿去快跑,或跑到空曠的地方大吼、有效的宣洩壓力。提醒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平日需觀察與了解,多與孩子交流,當發現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或成癮於特定物品(大麻類毒品、用藥、酒精…),包括長時間打電動、上網,則需即時介入給予正確的引導,甚至尋求專業的協助,不只是一昧的斥責或置之不理。

嘴角抽動、溢奶 新生兒抽搐惹禍

嘴角抽動、溢奶 新生兒抽搐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出生的小祐自醫院返家後,爸媽發現他吃奶時嘴角會不自主抽動,左手會出現不正常的姿勢,甚至常有溢奶的情形。緊急送醫後被診斷為新生兒抽筋。進一步檢查發現為低血鈣導致的抽搐。新生兒抽搐不明顯 家長觀察力很重要成大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吳博銘提醒,一般民眾對於抽搐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上口吐白沫,眼睛上吊,但新生兒癲癇症狀變化多端,不像成人會有明顯四肢抽動的動作,新生兒抽搐年紀越小表現越不典型,抽搐多是以局部性為主,因此家長的良好觀察及警覺性非常重要。根據國外統計,平均要花費7小時的腦波檢查才能找到癲癇的證據,進而及早治療,以避免留下後遺症。新生兒抽搐係腦部不正常放電所導致,國外大型研究發現,每1,000名兒童約有1.5-5.5例,發生率不低,且多於出生後1週內發生。且據國外統計,有20-30%的小病童在兒童期會有癲癇的情形。發燒、持續抽搐超過30分鐘立即送醫吳博銘醫師表示,新生兒比成人易發生抽搐,主要原因以新生兒於出生過程生產不順所造成的缺氧性腦傷為最大宗。提醒家長,若新生兒抽搐在短時間內反覆發作,且發作完後意識未立即回復,或合併發燒、持續抽搐超過30分鐘,都可能影響以後的智能發展,應立即送急診,至加護病房進行重症照護。吳博銘醫師表示,第一次抽搐發作後,可能會造成發展遲緩、自閉症及後續的癲癇發作,需長期門診追蹤,除了發作型態外,神經發展也是長期追蹤的重點,需要專業醫療團隊來積極介入,以維持兒童的良好神經發展。

少女心律不整5年 冷凍療法助根治

少女心律不整5年 冷凍療法助根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3歲的小鳳從國小3、4年級開始,每一兩個月會發生一兩次心跳很快、胸口悶悶的症狀,心律不整近5年,每次發作就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就讀過鐘後發作頻率變高,但他仍認為是太緊張造成,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心律不整在作怪。心跳很快、胸口悶誤當情緒緊張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醫師吳焜烺表示,小鳳是沃夫帕金森懷特氏(WPW)症候群誘發房室迴旋頻脈(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心率不整患者。這類病人心跳每分鐘可跳200-300下,只要一發病就像失控的野馬,會發生陣發性心搏過速(PSVT),會引起面色蒼白、心悸、頭暈、氣短、胸痛,甚至暈倒。這類患者可能每分鐘都存在猝死風險一般人房室節通常阻止大多數這些脈衝,但這類患者可能每分鐘都存在猝死風險。一般心律不整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但這類WPW患者需「經導管高週波燒灼術」燒掉多餘的傳導路徑,就可以得到根治。醫師為小鳳安排進行經導管高週波燒灼術,順利把不正常副傳導線燒掉,半年後再利用無輻射3D影像系統加冷凍消融治療心律不整。一般電燒心律不整對孕婦和短期內需要治療2次以上的病患,可能有輻射線暴露過多的問題,因此相對成人而言,兒童對於輻射線防衛能力更加脆弱。新技術減少傳導組織、輻射暴露的風險吳焜烺醫師表示,冷凍治療與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這兩種新的技術一方面減少傷害正常傳導組織的風險、另一方面降低輻射暴露的風險,對病童來說是一大福音。吳焜烺醫師提醒,家長應隨時留意孩子身體狀況,如有疑似心律不整症狀,還是要找兒童心臟電生理專科就醫,以提供孩子正確、專業的醫療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