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3天吃不下 腹股溝疝氣險要命

3天吃不下 腹股溝疝氣險要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洪伯伯長期臥床,家人發現他2到3天吃不下東西,也無法喝水,休克昏迷被送至急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腹股溝疝氣,已延宕多年未就醫,造成小腸阻塞,經緊急微創腹腔鏡手術後撿回一命。久站、腹部用力時 腹股溝會鼓脹、疼痛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邱瀛毅表示,疝氣最常見的症狀,腹股溝處有鼓脹感,隱隱作痛或是明顯的腫塊突出。通常在久站後、腹部用力或搬重物時症狀特別明顯,平躺休息時卻又變得平坦。因突出的腫塊會自行縮回體內,所以很多人不以為意。腹股溝疝氣,俗稱「墜腸」,大部分是腸子凸出到腹股溝附近。一般來說孩童的腹股溝疝氣多為間接型而且是天生的,而直接型的腹股溝疝氣,大多會隨著年紀增加變多,男女比例約為9:1。無法吃藥或復健 只能以手術治療疝氣無法以藥物或復健治療,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及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而腹腔鏡手術術後恢復比較快,住院天數較少,可以盡速重返工作或運動,對於復發型的疝氣亦可使用腹腔鏡疝氣手術來處理。邱瀛毅醫師提醒,若提重物或用力時發現腹部和大腿交界出有凸出物,尤其用力時或有下墜感或疼痛感,可能就是腹股溝疝氣,不應輕忽。長期臥床的長者,更要小心留意,否則疝氣狀況惡化會造成腸子卡住,嚴重會造成腸壞死,應盡速就醫治療。

微創手術治白內障 彷彿重返年輕

微創手術治白內障 彷彿重返年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西餐廳廚師,近年來感到視力模糊、畏光,切菜、煮菜越來越吃力;就醫檢查才發現,雙眼老花達4、500度,且有白內障,經醫師評估仍有中近距離用眼需求,建議施行白內障手術,並植入「進階版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提升術後生活的便利性。術後他感覺視力回到30歲,且眼睛痠澀問題也改善了,又能夠盡情料理美食。進階版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中近距離看得清楚秀傳醫院副院長林浤裕指出,廚師需要切菜、料理、擺盤,工作時主要的用眼距離大約在一個手臂40至60公分中近距離的長度,考量到病患術後不需要配戴老花眼鏡,建議進行白內障手術移除霧化水晶體後,同時植入使用光動科技的「進階版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來同時治療白內障及老花眼,這款水晶體最能夠符合他的中近距離視力需求;另外,文書工作、畫家、書法家及司機等職業,需要打電腦、看報表、畫畫、寫書法,甚至在車上使用導航,生活視物在中距離時間較長者,都很適合。視力品質更佳 大幅改善夜間光暈林浤裕副院長表示,使用單焦點人工水晶體,看近物、閱讀需配戴老花眼鏡;若使用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雖然能看近、看遠,但中近距離的視力,仍看不清楚;而「進階版多焦點黃色人工水晶體」,可看遠、中、近三種距離,視力品質更佳,尤其40至60公分的視力優於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同時光動科技可增加光能利用率,大幅改善夜間看近物時因為光線不足而比較吃力的情況。使用高階精密人工水晶體 術前需詳細檢查選擇高階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度數誤差應控制在50度以內,而且不是人人適合,因此術前測量必須非常詳細,做客製化的評估。林浤裕副院長指出,白內障影像導引系統是讓手術成果更趨理想的一大利器,影像導影系統會進行完整的檢查與規劃,能將患者角膜結構全方位呈現、角膜弧度數據完整記錄,檢查作業完成後,系統會進行規劃手術方針,同步設定散光軸度,並計算人工水晶體作業程序,提供手術切口位置、水晶體數值與置中性,提供給手術醫師精準的判斷,大幅提升手術後屈光矯正的準確度,對於需要散光矯正的患者尤其重要。微創傷口僅傷0.2公分 術後一周勿碰水林浤裕副院長提醒,雖然目前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以飛秒雷射微創手術為主流,傷口僅0.2公分,但一星期內仍應避免碰水,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回診追蹤,減少發生感染的風險,並且平常應做好眼睛防曬。(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緩解五十肩疼痛 秘訣竟在減少側睡

緩解五十肩疼痛 秘訣竟在減少側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不分男女,上了年紀後,長期某些不良姿勢的累積,會造成各種疼痛。最容易發生問題的部位,肩膀絕對可以排上前3名。除了常見的五十肩,此外還有鈣化性肌腱炎、夾擊症候群、肌腱發炎等,不同疾病有不同表現,都容易求診針灸。肌肉受損起初不影響動作 易拖延就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舒傳賢表示,看到病人來就診,疼痛至少已持續2個月,有症狀至少半年。整個肩膀活動倚靠非常多條肌肉,其中幾條肌肉發生問題,不舒服但不影響功能,容易拖延就醫時間。隨著疼痛影響,開始不能做一些動作,造成沾黏以及肌肉僵硬,越來越多肌肉受影響。針灸治療可以讓症狀改善更快。使用肩三針進行局部治療,當下的疼痛可以改善,但病程久的疾病不是單一局部問題造成,在治療第2次或第3次後,再加上陽陵泉、陰陵泉等下肢的穴位。除此之外,發展出一套有效處理沾黏及改善肌肉緊繃的針法,全部加起來讓整個疾病可以獲得完整處理。減少側睡、拉毛巾 改善肩膀疼痛緊繃日常改善會分2個主軸,一是減少側睡習慣。10個肩膀痛的病人裡面有9個會側睡,只要改變這個習慣,疼痛會緩解非常多。拉毛巾是有效的復健動作,讓患側的手先往後,兩隻手握著毛巾,儘量抬高到緊繃的時候再用好手往上拉,拉到患側肩膀有緊繃感,停20至30秒再放下。10次1回合,1天做2至3回合。舒傳賢醫師表示,肩膀與日常動作息息相關,治療後讓當下舉到極限的高度或角度產生的疼痛獲得緩解,一次次的治療,即可穩定回復肩膀功能,找回運動自如的肩膀。

疲勞、力不從心 男性更年期可達15年!

疲勞、力不從心 男性更年期可達15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邱先生近1年來,跟太太在一起都力不從心,越來越沒信心,也覺得體力變差,容易疲勞、提不起勁。求診後確定是「男性更年期」,男性賀爾蒙睪固酮不足造成。補充治療後,不僅重振雄風,也重拾自信。好發40至70歲男性 恐持續長達15年成大醫院泌尿部醫師林宗彥表示,男性更年期是男性賀爾蒙睪固酮不足造成。男性睪固酮的濃度會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低,當低於生理需求,症狀就可能出現。包括肌肉質量減少、體毛減少及熱潮紅、骨質疏鬆、體重過重或肥胖。有勃起功能障礙,晨間勃起次數減少。症狀嚴重會影響大腦,造成性慾降低、情緒低落、容易疲勞、活力減退。40至70歲的男性,更年期盛行率約30%,40歲後就有可能會發生,常見從40至55歲開始。男性更年期跟女性更年期最大的不同症狀來的比較慢比較久,可持續長達5至15年,不像女性更年期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睪固酮可補充治療 亦可飲食、運動調整要診斷男性更年期,可以先填寫問卷評估,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做睪固酮抽血檢查。抽血檢查確定有睪固酮濃度不足,可考慮補充治療,但進行補充治療前一定要經過醫師仔細的評估,因為睪固酮不足可能跟肥胖或一些疾病相關,也有些情況或疾病絕對不能補充睪固酮。林宗彥醫師表示,隨著年紀增長,男性對於睪固酮的需求原本就會越來越低,其實除了補充治療,我們也可以透過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與伴侶間良好的溝通、以及快樂而充實的人生規劃來幫助度過男性更年期。

胃酸逆流16年 不治療恐致食道腺癌

胃酸逆流16年 不治療恐致食道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呂先生常有脹氣、灼熱感,還有溢酸情形長達16年。溢食物都在吃飯時或飯後,嚴重時還會吐光剛吃的食物。清晨一股溢酸的感覺把他從睡夢中驚醒,吐出的水既酸又臭。終於受不了就診後,確診為胃食道逆流。新胃賁門手術 治胃食道逆流呂先生食道下括約肌收縮力不足,導致胃賁門鬆弛而門戶大開。經由國外盛行的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成為國內第1位受惠患者。手術後2天出院,2週後追蹤結果,胸口灼熱感、胃逆流嚴重度都大幅降低,3個月後可停止胃藥,呂先生終於擺脫16年來胃食道逆流的困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文傑表示,胃食道逆流病人需要控制飲食及生活習慣,若胃鏡診斷有食道發炎時,需服用降胃酸藥物長達4個月至1年以上,若不治療食道會反覆被胃酸腐蝕而潰瘍出血,甚至4%會產生癌前病變,提高罹患食道腺癌的風險。長期服藥致骨質疏鬆、吸入性肺炎吳文傑醫師表示,病患大多選擇長期服藥,但長期依賴降胃酸藥物,不僅會引起骨質疏鬆以及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也帶來健保藥價負擔。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治療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病人,在國外已有15年歷史,可以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以及停止胃藥依賴,併發症僅有約0.9%。術後12個月後,括約肌大小預計可達到原本的2倍左右。下食道括約肌重新塑形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完全取決於每個人肌肉生長速度的快慢。國內前幾例的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順利完成,追蹤成效良好,也無併發症發生,未來期許手術能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國內胃食道逆流的病患免於胃藥的依賴與傷害。

9招學起來 吃手成癮這樣戒

9招學起來 吃手成癮這樣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該如何讓孩子減少這些習慣呢?針對不同年齡層,會有不同的策略。如果是兩歲以下,比較是口腔期作祟,食物種類材質的滿足、適時給些小點心、讓孩子有適當的觸覺操作經驗是很重要的。至於2歲以上,就該試試以下這些策略了。1) 給予充分的感覺刺激/應使用觸覺刷,尤其是刷指尖,因為感覺統合中觸覺和本體覺刺激較少,會使孩童想尋求其他刺激。另外,多一些精細的操作活動,例如撕貼畫、摳貼圓點點貼紙、玩小積木或是有阻力的感覺統合黏土等。另外,也要檢視孩子的飲食習慣,較堅硬的、需咀嚼的、酸的食物,孩子是否較願意接觸。2) 溫柔的提醒/如果孩子都是在放空、無聊的時候會吃手,這時只要溫柔地提醒孩子就好。強烈禁止或者是斥責,會造成孩子的壓力,反而造成反效果。要是在外面,建議和孩子有個默契,用手勢或特定的語言提醒孩子。若當眾明顯提醒,對孩子也可能是另一種壓力,無法自己排解時反而會在其他時間吃的更嚴重。3) 使用忽略的方法或是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鼓勵從事其他活動,尤其是雙手操作的遊戲,例如黏土、玩沙、揉紙球、攀爬或其他雙手操作的組裝積木等。4) 增加孩子的活動量/六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應該要有一小時的大肢體活動時間,活動中也可加入與「衝動控制」相關的遊戲,例如類似撲克牌遊戲的「心臟病」、一二三木頭人、老鷹抓小雞、紅綠燈等等。5) 觀察背後的原因/如果孩子通常都是感到焦慮或有壓力時才吃手,那麼家長可以利用其他安撫的方式讓孩子得到慰藉,例如抱抱或說些鼓勵讚美的話語,你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安撫玩具或娃娃,讓他來抱抱或是用力擠壓,來排解自己的情緒。6) 每日親子時間/每日和孩童共同討論,目前認為困難的事情或難以解決的事情是什麼,並想辦法一同解決,也可以在親子共讀時引導。父母該提供的是引導孩子去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辦法,這樣才能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7) 善用正增強物/可以利用貼紙貼在月曆上,代表這天沒有吸手,也或者可以用「沒有吃手」就可以去公園玩、或者是多講一本床邊故事來當成獎勵。不過如果是吸手情況很誇張的孩子,一開始就要他一整天不吸手不太可能,只要在某些特定時間孩子沒有這樣做時就該獎勵,例如坐在車上的時候等等不同的場合,這就需要你事先和孩子做好約定,利用教養方式讓孩童得知在公共場合哪些動作合宜。8) 方法充分的衛生教育/讓孩子知道吃手、咬指甲會有哪些健康上的危險,利用圖片做輔助會讓孩子更有感覺。並且平時要注意修剪和清潔指甲,以及正確洗手。9) 使用替代方法/如在看電視或坐在車裡,可給予一些操作小物,真的行不通時再使用防咬指甲塗液。但這是相當暫時的方法,研究發現孩子可能會因此衍生出其他替代的情緒與行為。對成人和兒童來說,這都是非常難以戒斷的壞習慣。咬指甲的行為因為相當引人注意,因此往往會進一步影響孩子的社交人際。孩子如果有自知,但就是難以控制,接著就會有壓力、感到焦慮,進而產生其他負面情緒或行為了。因此想要改善孩子咬指甲行為,父母應給予上述相關的正向策略,避免打罵孩子,因為研究發現,你什麼都不做的效果,還比打罵策略來得更好。(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年輕皮膚不要用老牌?化工博士:胡說

年輕皮膚不要用老牌?化工博士:胡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姐妳這麼年輕,不要去買什麼雅XX黛、SKX……那些保養品是給老人用的,作用很強,會害妳的皮膚老化!我們這種是針對年輕肌膚的保養品,妳試試看……」這真的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不過傳著傳著,也有一些人會相信。熟齡肌跟年輕肌主要是油分含量差別熟齡肌跟年輕肌對護膚保養品的需求的確有點不一樣。大致上來說,年輕肌膚皮脂分泌量比較高,所以比較適合清爽、油分含量低的產品;而熟齡肌因為油分逐漸減少,所以油性成分高、比較滋潤的產品較受青睞,所以這2種產品用起來感受當然很不一樣。太油的產品有可能會引起痘痘,但是絕對不會因為油分含量比較高,讓肌膚老化。此外,不管年輕或是熟齡,如果你是乾性肌膚,我也會建議可以選用比較滋潤的產品適當補充油分。不要以品牌「年輕/熟齡」做為依據除了油分高低之外,熟齡產品的「有效成分」可能也是造成誤會的原因之一。抗氧化、抗皺、促進活化新生……。這些是熟齡肌保養最常見的訴求。這些成分的功效都是「抗老」,對年輕肌膚來說,雖然不見得需要,但也不至於會讓肌膚老化。所以下次靠櫃時,記得不要以品牌的「年輕/熟齡」做為判斷依據,而是要親身試用後,選擇真的適合自己膚質的產品。「XXX用久了,皮膚會變薄」「某某產品用了皮膚會變薄」這個迷思,原本是來自知名女星的一句話,不過後來在網路上一直被重複討論;還真的有人回應:「的確,我用這個持續了兩年,皮膚真的變薄了!好可怕!」皮膚不會隨便變薄先說重點,皮膚是不大可能因為你擦了什麼保養品就變「薄」的。去角質或酸類產品,會幫助肌膚去除老廢角質。我想這可能就是會有所謂的「肌膚變薄」說法的起因吧!平常沒有去角質習慣的人,第一次接觸去角質產品都會相當驚豔:「哇!好神奇,我的皮膚瞬間變白變嫩,也不會粗粗的耶!太棒了,我一定要天天使用這個產品!」過度去角質會讓皮膚更敏感拜託,千萬不要啊!老廢角質堆積在皮膚表面,當然會造成膚色看起來黯沉、粗糙不平,所以去角質效果最顯著的一次,就是很久沒做去角質之後的第一次。並不會因為你天天去角質,皮膚就會更白更嫩:因為根本沒那麼多角質需要去除。所謂「去角質」,是要去除堆積的老廢角質,一般建議一週一次到兩週一次就好。如果因為求好心切,過度使用,傷害到正常的角質層,那皮膚當然會比較敏感、比較不舒服,很多人就會怪罪產品「讓肌膚變薄」了。這可不是產品的錯,而是使用過度造成的。不了解產品特性,過度使用,怎麼能怪產品「害人皮膚變薄」呢?(本文摘自/謝玠揚的長話短說/健行出版)

沒事多喝水?錯,喝多了反而抽筋

沒事多喝水?錯,喝多了反而抽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除了食物之外,許多人對運動時與運動後的水分補充量也感到迷惑,不知道喝多少才是剛剛好?曾有男大生運動時豪飲開水,導致頭暈、想吐,出現水中毒症狀(因攝取過量水分,而產生脫水低鈉症的中毒徵兆)。但其實不論什麼時段飲水,如果毫無節制或口渴才想到喝水、甚至狂飲運動飲料,都是錯誤做法。水分損耗量達體重的2% 會有口渴的感覺再者,許多跑者在比賽中僅記得補充水分,雖有止渴功效,但因純水的滲透壓太低,反而加速體內電解質的排出,電解質流失太快又造成抽筋等現象,有的跑者甚至痛到腳都無法抬起來。補充的分量多寡,得考量當下的天氣條件。溫度高時,水分自然會耗損得高,補充也多,但天涼時相對就少。一般身體水分損耗量達體重的2%時,會有口渴的感覺(但此時補充就已經太晚了);達3%時,肌耐力表現會開始下滑;再下去,肌力與耐力就會快速下降,並發生熱痙攣(體熱過高所引起)、熱衰竭、抽筋、中暑、昏迷、甚至死亡,所以水分的補充原則就是一口渴前就喝。超過一小時的運動 不能只喝純水一般運動前會建議先補充250至500CC的純水,如果是30分鐘到60分鐘的5公里或10公里,全程只需要純水補充即可,不必額外補充糖分及電解質。但超過1小時的半馬或全馬則視天熱狀況,每15分鐘要喝250CC的6%至8%葡萄糖水,記得每1公升再加入3至4克的低鈉鹽。飲品溫度約15至20℃或常溫即可,不建議太過冰冷。還有,千萬不能補充含咖啡因、酒精或碳酸等成分的飲品,因為這些成分會造成脫水與大量產氣等,使身體不適;高脂食物也應避免。比賽開始的75到90分鐘 是營養補充的最佳時間另外,由於醣類是耐力型跑者的能量來源,如果肝醣有充分的儲存量,大約可以維持2至3小時的續航力,但一般全馬都超過這個極限, 所以運動中必須補充醣類。通常開跑後1小時內不用補充,若是一般的5公里跑者,就不必擔心這個問題。1小時以上的耐力運動結束後,30分鐘內可補充含6至8%的葡萄糖液500CC或更多;或者補充250CC的高甜度鮮果汁。另外,運動結束後45分鐘內,可補充20公克乳清蛋白液。比賽開始後的75到90分鐘,是第一次營養補充的最佳時間點,之後可以每15分鐘250CC的頻率持續補充,直到比賽結束。補充品可以是固態或液態的營養補充物,一般以液態為主(調製法見表5-3),可提供理想的滲透壓與胃的排空時間。或以每小時60公克為限,補充含高升糖指數醣類的食物(如自製糯米飯糰、麵包或糕點),能使體力維持超過一個小時。營養學博士的提醒:市售的運動飲料與能量補充包,主要優點是方便且可隨時購得,缺點則為可能無法滿足各種運動型態與不同時間點的需求。若運動後手邊只有這些產品,建議先依照其成分及含量,依個人需求斟酌補充。以耐力運動(馬拉松)為例,在連續運動1小時後,一般以每小時補充60公克的糖為原則;若要喝運動飲料,若含糖量過高(總量超過60公克),則可增加水分補充。另一原則為,由於運動結束後30分鐘內,除了60公克的糖分之外,還得補充至少20公克的蛋白質,若只喝運動飲料無法滿足身體需求,同樣的,能量補充包的成分若無法滿足上述需求,也需適時補充其他營養素。(本文摘自/這樣吃,體能回到20歲/大是文化) 

5公里以下 簡單運動營養如何補充?

5公里以下 簡單運動營養如何補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每週有1到3次5公里以下慢跑或快走的習慣,營養補充只要秉持平日的飲食須知,便已足夠;若逐漸增加運動次數至每週5到7次,就要依以下的原則補充。1) 運動前:遠離油炸物1個小時以內的慢跑(5公里)及快走,可於每天任意的時間進行,彈性極大,但我會建議於上午起床後或用餐後2小時再開始,但要避免在睡前1小時進行。起床後可先飲用常溫水兩百50CC,再開始運動。若要在午餐或晚餐後進行,則遵循每天每公斤體重30大卡的原則。運動前的飲食宜以清淡的全穀雜糧為原則,遠離油炸物。蛋白質補充則以大豆蛋白質或乳蛋白質(牛奶、豆腐、黃豆)為主,若選擇肉類則需去皮、去脂肪,並且減少攝取纖維質,以免腹脹不適。以60公斤體重為例,每天的熱量攝取可以為1800大卡。平均每餐可攝取600大卡,其中醣類可占55%、脂肪30%、蛋白質15%,即醣類83公克、脂肪20公克與蛋白質23公克(見表4-1)。2) 運動中:喝常溫飲品(補充液)因運動時間較短,且流的汗不多,無須額外補充。若是夏天,可小口補充以6至8%葡萄糖(或蔗糖、蜂蜜)所調製的常溫飲品(即補充液),每1公升再加3至4公克低鈉鹽。這類的簡單運動結束後,30分鐘內可補充含6至8%的葡萄糖液500CC或更多;或者補充250CC(約為1個馬克杯容量)的鮮果汁,甜度越高越好。另外,運動結束後45分鐘內,可補充20公克乳清蛋白液。3) 運動後:多吃水果仍以每餐攝取600大卡為原則,其中醣類可占60%、脂肪25%、蛋白質15%,即醣類90公克、脂肪17公克與23公克蛋白質。醣類可配合部分果汁或水果,蛋白質以大豆蛋白質或乳清蛋白質為主(見表4-2)。(本文摘自/這樣吃,體能回到20歲/大是文化) 

獨處10分鐘 明天才有力氣跟人相處

獨處10分鐘 明天才有力氣跟人相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每天以適當的方式獨處一會兒,可能有百利而無一害。研究甚至發現,就連最外向、最熱衷於社交的人,如果想提升專注力、創意思考和發展健全人格,也該花點時間享受孤獨。簡單來說,一如規律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可以讓我們感覺更舒暢,經常獨處也可以。獨處能讓自己放鬆、享受生活花點時間避開生活的喧囂擾嚷──無論是其他家人或室友,或只是電視、其他家電的刺耳聲響──或許還有一個實際的益處:能幫助我們放慢速度、放輕鬆;如果我們晚上想睡得好,這相當重要。對我來說,獨處一直是出奇重要的,當外子整天工作、孩子在學校上課時,我珍惜我寫作、思考和夢想的時光。5年前外子提前退休,忽然間,白天我不再是一個人了。起初有伴的感覺很好,但沒過多久,我開始莫名煩躁,特別是和我老公帶進家裡的2隻狗在一起時,因為牠們老是和我的2隻貓打架。雪上加霜的是,2個青少年孩子似乎有放不完的溫書假,一切變得有點令人透不過氣。但我想辦法熬過來了,我的辦法是,每天晚上允許自己躲進自己的辦公室一會兒。我會把門鎖起來,享受完全獨處的幸福。這時,我會聽聽音樂、上上網,或坐下來做做白日夢。我相信,要是我不堅持這段只屬於「我」的時間,一定會荒腔走板的。如何獨處如今很多人一想到孤獨就心生焦慮,但獨處可以是非常自在又充滿力量的。在這個行動裝置賦予我們即時聯繫的年代,就連在我們獨處時,獨處的定義也很模糊;但就本書的目的而言,這單純指每天至少花10分鐘獨處,不和其他人一起、並把手機關掉或擱在另一個房間。如果這不可能、因為你就住在一個老被打擾、空間有限的家,你必須設法找些「在一起孤獨」的時光,例如獨自到外面散步時、一個人上咖啡館時,淋浴時或在你的臥房門上掛「請勿打擾」的標示牌,如有必要,戴上耳塞。重點是不管外界環境如何,這是你一個人做的事──更重要的是,請將手機拋諸腦後,或只回緊急電話,不傳簡訊、不發電子郵件或訊息。抽出時間獨處 未來會感受到更多正面情緒也許,在未來21天,當你做這件事時──就算你的獨處時間僅限10分鐘──或許會覺得有點焦慮或不快。如果你已習慣隨時有人陪伴,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只要觀察、不要評判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繼續抽出時間獨處。因為研究顯示,就算獨處時間不是特別愉快,仍會產生某種反彈效應;在往後的日子,你會感受到更多正面情緒、更強烈的信心和自我價值。(本文摘自/儀式的力量/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