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有子宮肌瘤的女性可以吃冰嗎?婦科名中醫精闢解析

有子宮肌瘤的女性可以吃冰嗎?婦科名中醫精闢解析

早秋天氣濕又熱,路過超商都會藉機晃進去,買飲料、冰品、點心之類的,但是罹患子宮肌瘤、生理期來的女性多少都會想偷吃冰品,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其實熱天吃冰也是可以的,但子宮肌瘤患者要注意食用的量不要太多,而且要注意吃的時間點,周宗翰中醫師曾收治一名33歲上班族女性,患者本身罹患子宮平滑肌瘤約為4公分,夏天天氣炎熱,每天都很想吃冰,冰品吃太多一到行經期下腹就會常有明顯的悶痛感。周宗翰表示,因為吃冰容易造成身體的微小血管收縮,造成子宮腔體的微循環障礙,經血排出不順或是讓經血凝成塊狀,血塊排不出就會導致疼痛,而患者經痛往往也是血塊排出後才會逐漸緩解,因此建議患者吃冰要適量,盡可能都選在正中午11點至16點的時候吃,再藉由針灸、中藥調理以及日常生活的作息調整改變子宮環境,以消除子宮肌瘤所帶來的不適症狀,患者行經時已無任何痛經症狀。 現代人很少吃冰只有吃清冰,大部分都會加糖漿、煉乳、水果等,甚至來個聖代冰品大餐也不為過,甚至有人會認為我身體很燥熱,多吃一點冰或是喝啤酒消暑無妨,但周宗翰中醫師指出其實吃冰只會讓你的身體更燥熱,以冰淇淋為例,是由牛奶、奶油、糖等原料製成,自然含有不少脂肪,而食物中含有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都是會讓身體在進行消化作用時造成體溫上升的物質,因此吃冰淇淋的降溫作用只是暫時的,並不能真正讓身體散熱。 周宗翰中醫師說明喝冰啤酒大家會覺得喝下去輕涼暢快,是因為啤酒很利尿,所以喝得越多,身體越容易越脫水,而且啤酒會刺激血管擴張進,使皮膚變高溫,所以很多人喝完酒會感覺變熱、臉部脹紅,依照中醫觀點就是「濕熱下注」,這也是另一種子宮肌瘤容易好發的體質。周宗翰表示,一般來說中醫眼中的溼熱下注,指的是生殖系統有發炎症狀(男女皆有可能有的狀況),而且這類型的朋友,通常會有特定的飲食習慣,如油膩厚味、甜食、愛喝酒、攝入過多鹽分、飲水不足,導致血液過分黏稠,而且臺灣的天氣常常都是濕熱的狀況,人的飲食失調加上外面環境干擾,內外皆顯得「濁」,濕熱體質的根源,使我們的身體喪失應有的免疫能力,對於子宮肌瘤、生殖系統會有負面的影響。 其實有子宮肌瘤的患者,秋季天氣熱真的不適合大量吃冰或是豪飲冰啤酒,那如何才能達到真正消暑的目的呢? 尤其是濕熱天氣,最容易讓人水分的調節與代謝出狀況,會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稀、容易疲勞、無精打采的情形,甚至會造成水分滯留,形成水腫。周宗翰指出,這時我們需要注意消暑重點,側重在清熱去濕、養護脾腎,而且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大家容易煩躁、失去判斷力,因此他建議可喝烏梅三豆飲調養體質。 原因在於烏梅三豆飲的材料有這些作用: 紅豆清心養血、健脾利胃去濕、消水腫 綠豆可清腸胃熱毒 黑豆可補腎氣,補充肝血,且還有健脾益氣的作用 烏梅主要可調整腸胃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達到改善子宮肌瘤的體質 烏梅三豆飲材料在紅豆、綠豆、黑豆的部分,可以準備各兩把,並搭配烏梅約12顆,以及適量的冰糖,最後直接加2000cc水煮一小時,濾汁直接當飲料服用,濃淡可依個人調整。周宗翰中醫師特別提醒,吃烏梅三豆的渣渣容易產生脹氣,因此不建議食用,希望他提供健康的消暑飲品,幫助讓罹患肌瘤的朋友度過秋老虎。

小腿冰冷、脫毛竟與中風有關?醫:周邊動脈阻塞影響血流,誤診恐截肢

小腿冰冷、脫毛竟與中風有關?醫:周邊動脈阻塞影響血流,誤診恐截肢

多數人都知道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會發生心肌梗塞的嚴重性,若是在頸部的動脈阻塞,也可能發生腦中風;但動脈遍佈全身,如果是周邊動脈阻塞,有很大可能會造成「下肢中風」,嚴重恐需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指的是股動脈以下的血管病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由於周邊動脈阻塞的症狀不易辨識,有時只是腳麻、疼痛而出現跛行,狀態不是馬上變差,因此早年不少長輩以為自己是體力退化而忽略,結果延誤治療讓血管阻塞更加嚴重,最後導致腳指頭潰爛甚至需要截肢。 「踝肱血壓比」檢測,快速了解下肢是否阻塞 劉殷佐副主任說明,周邊動脈阻塞的判斷指標主要是下肢(特別是小腿)有疼痛感導致跛行,且不會因為休息而減緩,同時也變得容易累;由於血液循環不佳,腳的肌膚常常處於乾又冰涼的狀態,下肢毛髮也會漸漸脫落,小腿的肌膚變得平滑,這是重要的判斷指標。 多數患者一開始常誤認是筋骨問題,當治療無效輾轉就醫後,才發現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劉殷佐副主任解釋,門診最主要的判別指標會先排除神經性或脊椎疾病,如下背痛等,並了解動脈問題病史;另外必須透過踝肱血壓比(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I)檢測來診斷,搭配影像檢查就能快速了解動脈是否阻塞,而針對不同阻塞程度就能立即進行治療。ABI檢測非常簡單,只要著輕便服,脫下鞋襪平躺,在腿上綁上壓脈帶像是一般手臂的血壓測量模式,5分鐘即可完成。 抽菸、三高、糖尿病患者更是高危險群 劉殷佐副主任門診有不少50、60歲合併糖尿病的周邊動脈阻塞患者,常常就診時腳趾頭已開始出現傷口,透過高壓氧治療也無效才發現嚴重性,門診第一時間就先做ABI檢測發現是周邊動脈阻塞,提早治療處理也讓病患免去截肢命運。 目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療團隊針對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提供全方位治療,如果程度較為輕微,初步以藥物為主,促使新生小血管的暢通來避免組織壞死情形;如果較為嚴重,則會以氣球擴張動脈成型術,或者是血管內支架置放處理,嚴重則進行血管繞道手術來改善動脈血流供應。 劉殷佐副主任強調,只要儘早發現周邊動脈阻塞情形,透過適當治療都能明顯改善症狀,找回良好生活品質。他也提醒,有三高或有抽菸習慣者,若發現有下肢疼痛、無力、跛行、冰冷情形,就應提早進行ABI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孩子長不高,什麼條件適合生長激素治療?醫:「這些因素」是關鍵

孩子長不高,什麼條件適合生長激素治療?醫:「這些因素」是關鍵

一名18歲高中生,由於有先天性泛腦垂體低能症,成長曲線一直都是停滯狀態,身高只有149cm,就醫更發現沒有明顯青春期特徵,醫師先以生長激素補充治療再搭配其他荷爾蒙治療,不僅解決了身高較為矮小問題,更持續成長至178cm。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 王律婷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到高中由於生長板已經閉合,長高的機會不大,但此案例較為特殊,主要是除了缺乏生長激素造成身材矮小,也有性荷爾蒙分泌不足問題。當時此案例就診時骨齡只有12歲9個月,也沒有青春期的第二性徵。在做過生長激素基法測試和性釋素測試後,便以施打生長激素搭配荷爾蒙治療的方式,持續治療5年後,個案身高不僅持續長到23歲,身高也達到178cm。 把握青春期成長,缺乏睡眠當心越長越矮 遺傳和環境佔身高問題8成因素,王律婷醫師強調,儘管出生後為正常值,或者成長曲線也算在正常範圍,但若因為睡眠不足、營養問題與運動,仍可能達不到遺傳身高;因此,孩童期就要開始監控孩子的生長狀態,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台北兒童內分泌科 蘇雅婷主治醫師也說明,有些孩子在國小或國中就送出國唸書,結果待久一回來卻發現孩子怎都沒長高開始緊張,這樣通常跟孩子在國外無法注意到睡眠與飲食問題有關,慢慢就影響成長,少數有性早熟症狀父母也很難關注到,如果已經過了青春期,最終身高就固定了。 王律婷醫師表示,以青春期來說,女生長1年應該要長8~13cm,男生則是 9~14cm,除了先天性疾病如貧血、腎疾、甲狀腺、生長激素分泌問題外,不少孩子是因為進入學齡後課業較多,很難在晚上10點~10:30進入熟睡狀態,因此也影響生長激素分泌的機會。 (圖/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台北兒童內分泌科 蘇雅婷醫師) 1年長不到4公分就要請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評估  王律婷醫師指出,以門診來說,看身高問題者約小於1%是生長激素缺乏導致,其他導致身材矮小的原因除了生長激素缺乏,也有可能是家族性矮小、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營養缺乏、慢性疾病、染色體或基因問題。如果孩子身高小於第3百分位且1年長不到4公分,加上骨齡延遲2年以上,經生長激素激發測試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就可以考慮生長激素治療。 生長激素在孩童期治療效果最明顯,特別是在第一年,有些孩子甚至可以進步長高10cm,但必須要注意在生活作息如睡眠時間、營養、運動都要同步配合。另外,由於青春期開始進入生長板漸閉合的狀態,因此建議要把握男生骨齡16歲、女生骨齡14歲前治療才比較有效果。 孩童如果有嚴重成長遲緩問題,要找出原因並儘早治療,蘇雅婷醫師表示,很多孩子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不說,尤其是男孩子變得不愛參加團體活動或功課退步,家長更要留心問題的根源。 當透過營養、睡眠與運動的努力都無法達到正常的身高成長速度,就可能是疾病影響或者缺乏生長激素;缺乏生長激素所導致身高矮小,補充生長激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透過提早診斷、遵守醫囑治療,常能有明顯成效。不過她也提醒家長,即便進行生長激素療程也要遵守良好生活作息,補充均衡營養以及培養運動習慣,最重要的就是10點多就要進入熟睡狀態,生長激素更要照每天規範劑量施打,才會達到成長目標。 王律婷醫師也強調,生長激素治療是因為原生性不足,因此透過補足生長激素的方式來趕上身高成長,如果已經足夠且骨齡閉合還強行施打,可能會導致肢端肥大症以及胰島素阻抗等問題。 此外,進行生長激素治療的個案,每3~6個月都要回診檢查,除了觀察成長進度之外,也會監控成長因子濃度與各項生理數值是否正常;療程也不是長越快越好,必須在正常值的進度才是最好的方式。每個生長激素治療個案需求都不同,一定要找專業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做完整評估,同時在有適應症才施打,才能有最安全的成長治療協助。 (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 王律婷醫師)

化療也能在家做?醫親說明:遵守4重點,「居家化療」反而大幅提高生活質量

化療也能在家做?醫親說明:遵守4重點,「居家化療」反而大幅提高生活質量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人最常發生的癌症,儘管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提早篩檢,但根據臨床案例顯示,仍有15%大腸癌病患一到門診已是腸道阻塞甚至穿孔的末期狀態。癌症病患除了要面對手術壓力,更要與化療抗戰,對生活與心情都是不小的影響。 大腸直腸癌目前的治療方式在初期未轉移的情形下,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如果術後的病理報告顯示癌細胞有轉移可能,就必須搭配化放療。臺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基翔表示,以門診案例來看,目前第1期病患約佔20%,第2、3期佔30%,化療在第2期前多半不會使用,但第2期高危險群與第3~4期病患,就會建議進行術後的輔助性化療來降低復發風險。而第四期的患者,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的器官,治療就以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為主。 傳統化療每月必須住院2次 化療是抗癌之必須,在藥物使用上除口服藥外,也有靜脈注射。洪基翔醫師說明,以常用的化療藥品5-FU來說,由於藥液需注射24小時以上,因此患者通常需每月住院2次,對病患來說除了花費時間,心理壓力也不小。 隨著癌症治療的進步,目前已有「居家化療」的做法,只要透過院內衛教,病患與家人在家裡就能用較放鬆的方式進行療程,且達到一樣效果。居家化療的概念是以一個攜帶式的幫浦,類似奶瓶的注射器(俗稱「化療奶瓶」),大約是腰包大小;化療奶瓶是利用壓力原理,以每小時10毫升或5毫升的輸注速度給藥,不需做任何設定也沒有機械運轉聲音,睡眠時也可進行。 楊小姐是一位第三期的乙狀結腸癌患者,手術後須接受十二次,為期約半年的化療。因為楊小姐有認床的狀況,外宿時無法睡得安穩,當知道須接受化療後,非常擔心每兩星期的住院會睡不安穩,無法好好休養。因此醫療團隊向楊小姐說明居家化療選項時,患者欣然接受。之後不但順利完成化療療程,在門診追蹤超過兩年期間,大腸癌也未有復發的跡象。 大腸直腸癌患者若病情穩定或術後的輔助治療階段,化療奶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以門診來看,有8成化療病患都是選擇居家化療。洪基翔表示,化療有時會擔心沒辦法隨時有病床,等待又怕影響療程;其次院內感染風險也較高,如果癌症病患同住的病人有傳染性疾病心理壓力更大,但最重要的還是病患能在自己家中進行療程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更好。 健保給付返家後治療,降低治療壓力 居家化療已是癌症治療新趨勢,目前在對象上沒有特別條件限制,只要能夠自我照護的病患都能進行;使用前會先由專業護理人員給予護理指導並教學,協助置入人工血管角針及裝置「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後,即可離院返家。如果擔心操作較陌生,可在第1次住院治療階段時先使用化療奶瓶,住院期間先熟悉操作,回到家中就可自行進行。目前健保已能補貼返家後使用化療奶瓶的費用,對病患來說也降低經濟壓力。 進行居家化療的病患需注意以下要點: 注射的手臂避免大幅度動作,像是跑步、過度伸展。 沖澡時不要淋濕人工血管,外出要將化療輸液器置放在腰包中避免碰撞,環境溫度不要過高。 隨時檢查人工血管處是否有滲血或漏出,確保管路固定。 治療計畫結束後要完整使用藥液,如有剩餘應盡快至醫院處理。 洪基翔強調,化療奶瓶對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醫院化療相當,且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有所提高,只要能夠遵守上述要件,居家化療也能讓病患保持良好身心狀態、自信抗癌。 (圖/臺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 洪基翔)

異常劇烈下腹痛,小心畸卵巢胎瘤引起!

異常劇烈下腹痛,小心畸卵巢胎瘤引起!

新聞報導時有耳聞,年輕女性在劇烈跳動及運動後,下腹突然劇烈疼痛就診,經診察才發現骨盆腔腫瘤,檢查出原因竟然是畸胎瘤合併卵巢扭轉兩圈,畸胎瘤到底是甚麼樣的疾病?會造成甚麼嚴重後果?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畸胎瘤(Teratoma),屬於先天性疾病,出生時就存在,但不一定立刻被發現,胚胎時期的細胞分化上出了問題,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表現出來,源自於原始生殖細胞或胚胎幹細胞向胚層組織分化所形成的瘤;其成分包含已分化胚層組織和未分化細胞,兩者雜亂聚集造成結構錯亂排列,腫瘤中甚至生成毛髮、牙齒還有一些未成熟組織結構。好發於卵巢、睪丸、尾骨、縱隔、腹膜後,曾出現於腦、顱、鼻、頸、舌,但畸胎瘤卻很少出現在實質器官(肝、心等)及管道器官(消化道、膀胱)。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畸胎瘤如果是成熟的,往往生長很慢,所以大多數均在扭轉、腹脹及疼痛時才被發現 畸胎瘤的發生位置會帶來不同的症狀:1.長在卵巢會造成腹部骨盆腔附近疼痛,起因於卵巢韌帶的扭曲;2.畸胎瘤造成的腦炎起因於身體對畸胎瘤細胞的受器產生抗體,這種受器在腦部也有,因而造成卵巢畸胎瘤腦炎,3.其他區域的畸胎瘤造成的症狀主要由其壓迫導致,如呼吸困難、疼痛等。 周大翔中醫師解釋一般畸胎瘤沒什麼特殊症狀,大多是在例行性的身體檢查中無意發現,或因為運動、性行為或身體姿勢改變而造成扭轉,導致因器官缺血壞死引發劇烈的疼痛發現。若腫瘤體積更大時,扭轉的機會變小,反而因為腫瘤的體積壓迫周圍組織造成腹脹、下腹痛、頻尿等非特異性的症狀。 中醫將這類非器官正常組成的錯誤組織結構歸類為「癥瘕積聚」,因此,中醫在治療「畸胎瘤」的核心思維會從「癥瘕積聚」去規劃療程,身體病發處堆積危害身體的異常組織,造成局部氣血瘀滯、慢性炎症、周圍其他實質組織受到壓迫等影響,此類良性腫瘤若沒有正確用藥治療及正確生活作息飲食方式搭配,嚴重可能導致腫瘤擴大,甚至轉變成惡性而轉移。 中醫在處理這類積聚將從三個面向去處理局部錯誤組織結構: 1.降低局部及整體發炎反應 2.透過軟堅散結藥物作用去改變組織錯誤存在狀態,藉以導正身體氣血平衡系統修復身體 3.運用通瘀原則,改變受到畸胎瘤壓迫的組織微循環代謝,緩解周圍受到壓迫的微循環不良 中醫將容易引起良性腫塊的病因包括寒邪、熱邪、虛證、氣滯血瘀、痰濕內阻等,其中造成「癥瘕積聚」的核心病因病機為「氣滯血瘀」,寒邪、熱邪、虛證、痰濕及情至因素等會加重「氣滯血瘀」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西醫處置多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急性期且遇影響生命安全情況下多數需要緊急手術處理,若畸胎瘤位置位於危險區域導致手術風險過高,在無生命危險情況下,醫師多建議和平共處。 中醫門診治療會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狀態給予針灸及藥物治療,從核心病因「氣滯血瘀」給予藥物,軟堅散結消癥用藥如夏枯草、牡蠣、昆布、海藻、丹參、莪朮、鱉甲、穿山甲、三棱等,搭配化痰結、袪痰濕藥物如半夏、茯苓、浙貝母、枳實、陳皮、蒼朮等,透過化痰散結軟堅方式解除局部瘀阻狀態,藥物使用上中醫師會小心活血化瘀藥物劑量使用,避免過度活化局部氣血導致腫塊迅速加大,適合劑量及適當時機巧妙使用可以有效幫助積聚減小,另外,根據患者病情,寒邪、熱邪、虛證等加重因素適當給予加減藥物來處置。 畸胎瘤屬於先天性疾病,但後天飲食、作息方式及心情調適會影響病況是否加重,中醫師建議規律睡眠及早睡早起習慣、清淡少油少鹽少辣低糖飲食、適度運動保持良好心情來維持身心良好狀態,因畸胎瘤屬於特殊疾病,影響身體面相廣泛且複雜,建議尋求合格醫師正確治療確保病情能夠改善。  

生長激素能不能打?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這關鍵」為主要評估標準

生長激素能不能打?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這關鍵」為主要評估標準

阿根廷足球明星梅西從小就因為生長激素不足患有「侏儒症」,甚至被預估最終身高可能只有140公分,所幸治療後,已成長至近170公分,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體育成就。身高問題究竟是先天因素影響大還是後天?醫師表示,生長激素不足造成的矮小,都有機會透過治療達到良好的生長與進步。 台中佳鴻診所小兒內分泌專科 詹佳蓉醫師表示,兒童成長一直是家長關注的話題,尤其是身高。身高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生活品質甚至是成年的社經地位一直受到討論,可見其重要性。 2大指標檢視孩童是否成長遲緩 身高受到相當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基因、營養、睡眠、運動、心理壓力、疾病等,父母意識到孩子可能有成長問題,就要先請醫師評估原因;如果有出現以下2個指標:一、身高持續小於第3百分位,二、每年身高成長低於4公分,就需要到兒童內分泌科請醫師確認原因來進行治療。 愛群兒童成長中心副院長 黃世綱醫師提到,影響孩童身高有諸多因素像是遺傳、性別、內分泌問題、生活習慣與飲食,近年來比較大的影響則是在於生活習慣,也就是孩子普遍因為晚睡,沒有在能夠分泌「生長激素」的時間,如十點半就進入熟睡階段。 不僅內分泌與甲狀腺問題會影響到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性早熟也會提前發育抑制身高發展。黃世綱醫師表示,孩子的身高衝刺的黃金階段主要在青春期,女生約在8~11歲、男生是在9~13歲,父母可以透過生長曲線,初步先判斷孩子是否在正常的發育狀態,如果生長曲線突然往下掉,或者是青春期之前每年長不到4公分,就可能是成長遲緩。 (圖/愛群兒童成長中心副院長 黃世綱醫師) 生長激素治療一年可進步8~10公分 目前針對生長激素缺乏,或者是經診斷後有導致身材矮小的疾病如透納氏症、小胖威利症等,健保都可以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如果是原發性矮小,有些研究也會建議給予生長激素治療。 生長激素開始治療時間大約是6~8歲,以每日注射一次的方式進行,在詹佳蓉醫師門診上,只要是經由正確診斷缺乏生長激素的案例,配合規律打針,都能讓原本因生長激素不足造成矮小狀況有良好的進步。黃世綱醫師也說明,針對生長激素不足之患者,透過施打生長激素進行補充,第一年至少會成長8~10公分,通常可以治療到生長板閉合。 詹佳蓉醫師強調,身高、體重是孩子健康狀態的指標,睡眠充足是最基本的原則,最好在10點前上床、11點前熟睡,平時也要維持均衡營養、避免攝取過多零食,透過規律運動與正向的生活環境,才能真正幫助孩童發展。黃世綱醫師也提醒,如果只有做療程卻沒有遵守生活習慣的條件,效果一樣會大打折扣,從生活中培養良好作息才是讓孩子長高最好的方法。

改善發炎體質提高受孕機率  專業婦科名中醫精闢解析

改善發炎體質提高受孕機率 專業婦科名中醫精闢解析

35歲a小姐苦於受孕的煩惱,也接受婦產科試管嬰兒的療程,前後2次都失敗,心灰意冷的她聽從友人建議先以中醫調養,經過半年的針灸與中藥調理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喜獲麟兒,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不孕症通常會建議先給婦產科檢查有無器質性的病變,若檢查發現輸卵管阻塞、子宮息肉或子宮肌瘤太大等器質問題導致不孕,建議先由西醫評估手術處理的必要性。若器官構造正常,但是不論是自然或是人工都無法懷孕,則建議要先給中醫調整體質,功能性的問題是中醫的強項,沒有改善卵子品質,調整子宮環境,試管嬰兒一再失敗的患者大有人在,中藥與針灸可以有效地調整適孕環境,提高受精卵著床的成功機會。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懷孕是機運問題,不管是中醫調理或是西醫的人工生殖,都只是提高生育的機會,沒有百分百成功的,但是在臨床上發現很多婦女的不孕很多是身體容易發炎導致,特別是過度肥胖的婦女,脂肪細胞會製造及分泌促進發炎的脂肪激素,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造成各種的代謝異常,體質會導致痰濕型的體質,身體產生過多胰島素也會促進發炎,發炎又導致肥胖,溼濁久易化熱,進而影響到子宮與卵巢的功能,不管是自然著床或是試管嬰兒都會讓著床失敗率提高,所以改善發炎體質就能提高受孕的機會,所以過重的婦女一定要降低體脂。 反覆性的陰道感染、骨盆腔炎常常代表子宮濕熱,這也是不孕的高危險,反覆的發炎導致子宮內部沾黏,這種體質千萬不能吃補藥,一吃補就上火讓感染更加嚴重,中藥使用龍膽草、貫眾、白頭翁等中藥改善子宮濕熱的環境,一般而言,在中藥與針灸的調整下通常會希望高溫期持續12~14天,低溫期則是可長可短,而通常子宮內膜修補需要10天以上,因此月經週期最好不要短於25天,創造出適合受精卵著床的環境,有幾次在調理的過程中,原本準備要做試管嬰兒的婦女自然就受孕了。 而飲食也是改善發炎體質的關鍵 1. 首先減少加工糖類和精緻澱粉的攝取 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色素和添加糖等,都是促炎的罪魁禍首,添加糖的飲料和甜食,香料過重的麵包糕餅等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吃多了容易促進發炎,當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下,體內分泌的發炎細胞因子都可能干擾受孕與胚胎的著床。平時可以透過選擇原型食物和低限度的加工食品有助降低發炎反應 2. 避免煙燻燒烤食物 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致癌的自由基,不但會讓身體發炎也容易導致感染更加嚴重。「腸道功能失衡」是導致不孕症的原因,中醫常常以調理腸胃的中藥來治療不孕,身體本身處於發炎、壓力狀態,就會導致腸道功能不好、營養素吸收不佳,煙燻燒烤食物會惡化腸道的環境,建議正在備孕的女性要以蒸煮位主要的烹調方式飲食上搭配辛香料:像是咖哩的薑黃、生薑、大蒜、洋蔥、青蔥等,都含有抗發炎效果或抗氧化的植化素 3. 外界壓力、情緒刺激等心情上的變化,都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 自體免疫系統失常容易導致炎症反應,因此隨時保持心情平和、有暢通的宣洩紓壓管道,才能避免發炎上身。 4. 晚睡熬夜、久坐不動又愛吃消夜,容易導致代謝性肥胖 當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就會造成發炎反應引起肥胖。充足的睡眠是抵禦發炎最好的武器。台語俗話說「睡覺勝過吃補」,一點都沒錯,正常作息、充足睡眠是最佳免疫處方,醫生建議晚間11點前入眠最好,早睡早起去運動是備孕不可或缺的一環,又以「有氧運動」的效果較佳像是跑步、游泳、拳擊或有氧舞蹈等可選擇多樣化的運動模式刺激身體,所以適合的有氧強度運動以外,不妨每週安排兩天的肌力訓練穿插能減少發炎、促進骨盆腔的循環,改善氣滯血瘀增強卵子的品質,將有助於提高受孕的機率

孩童矮小恐影響體能,生長激素如何打?醫:這「2」指標是評估關鍵

孩童矮小恐影響體能,生長激素如何打?醫:這「2」指標是評估關鍵

孩童成長一直是家長在意的環節,不論是身高、體重或是性徵發展,都與健康息息相關。兒童醫師就曾碰到門診就醫的對象,本來是姊姊要看性早熟,結果卻發現妹妹比較小隻,透過檢查發現竟也有成長遲緩問題。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黃映樺醫師表示,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態,成長曲線是一個最主要依據,通常在3~97的百分位都是算正常範圍,如果發現曲線半年內突然掉下來或衝高都要特別注意。觀察的指標也不只身高、體重,像是頭圍、四肢比例以及在神經學上的正常發展也須留意,另外如果孩子個子較矮又有肥胖問題,更要注意代謝疾病問題。 成長遲緩有許多複雜因素,義大醫院一般醫學兒科 蔡宛穠醫師解釋,除了先天或後天的疾病因素,長期生活作息不正常、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性早熟也會造成。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性早熟影響成長,蔡宛穠醫師說明,現在的生活形態和環境和以前不同,確實可能女生在8歲、男生9歲前就開始有青春期發育徵兆,要了解是否有性早熟,仍要透過完整的評估及檢查才能確定。 黃映樺醫師說明,孩童成長遲緩有些是原生性問題或疾病,如基因染色體、甲狀腺亢進、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代謝疾病、慢性病、過敏、氣喘等,也可能不少是後天偏食造成營養不良,或者是腸胃功能不佳等都會影響,當孩子有成長問題來門診就醫,會先觀察成長曲線所處百分位,若是學齡兒童會確認1年是否有達到4cm的身高成長速度,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問題後,進一步也會拍攝左手X光以評估骨齡,若發現半年長不到2cm加上骨齡落後1~2年,就要考慮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症。 以門診這一對姊妹的案例來說,姊姊因為性早熟來門診就醫,卻意外發現妹妹5歲多接近6歲,身高只有103cm。經過檢查發現為生長激素缺乏症,以施打生長激素治療,第一年就長了近10cm,目前已經到第二年的治療,身高持續在進步。 (圖/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黃映樺醫師) 生長板閉合前治療才有效果 黃映樺醫師表示,如果是生長激素補充,只要有遵照醫囑施打並配合飲食、睡眠、運動計畫,通常1年可長到7~8cm,最好甚至可到10cm,目前生長激素治療也有APP能紀錄與監控,更可以深入了解療程的效果與完整性。但如果是已經生長板閉合的狀態,就不建議做生長激素療程,生長板閉合的時間約在男生骨齡16歲前、女生骨齡14歲前,根據過去治療統計分析,越早進行生長激素治療效果越好。 蔡宛穠醫師也說明,有些孩童一開始生長曲線穩定,但當曲線突然往上或往下,就是一個明顯的警訊,父母若沒有特別留意的話,很可能一拖延沒有把握黃金時間治療,長大甚至可能連原來預估身高都達不到。因此,除了定期觀察成長曲線的變化,進入青春期之前,建議可每半年至兒童專科檢視成長狀況,若真的是疾病因素導致生長異常,便能及早診斷及治療。 她也提醒,現代孩子普遍喜歡甜食、炸物等,長期的高糖飲食及缺乏運動除了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會造成肥胖,進一步影響生長,父母除了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平時也要督促飲食等生活習慣,越早發現警訊,才能協助孩童解決身高問題。    

傳播集團「戰國策」30年週年產官學專家匯集,引領壯世代再帶動台灣前行

傳播集團「戰國策」30年週年產官學專家匯集,引領壯世代再帶動台灣前行

深耕公關產業多年的戰國策傳播集團,以其豐富整合產官學資源經驗,不斷在社會發揮影響力,在邁向30年的現今,更舉辦了「戰國策30周年慶」暨「戰國策影響力論壇」,希望協助台灣各領域面對全球變化快速之時,持續創造影響力,帶動社會不斷前進。 戰國策傳播集團董事長吳春城表示,戰國策不只是一家公關公司 ,更是一個社會平台,30週年的重要精神就是用創意、善意帶來更多領域的合作交流,持續創造影響力、啟動社會改變。 (圖/「戰國策30周年慶」暨「戰國策影響力論壇」活動現場) 壯世代來臨,銀髮海嘯也能轉為台灣重要力量 吳春城董事長提到,戰國策在第一個30年因應民主化而生,協助客戶因應民主化所帶來的去中心化社會問題,不再困擾於愈趨破碎的行銷產業鏈;30年後,台灣面臨老年化與少子化的趨勢變化,這樣議題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民主化需求。 吳春城董事長認為,超高齡帶來的可以是銀髮海嘯,也能成為台灣的重要力量。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各世代衝突甚至年齡歧視等問題,也成為另類的社會議題;戰國策30週年慶也舉辦「高齡化與少子化雙解方-壯世代影響力報告」論壇,期望以政府社會責任(GSR)、企業社會責任(CSR)、個人社會責任(PSR)之觀點,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做好各項論述、政策準備;透過政府、企業、個人三方的倡議、溝通,達到法制改革、型塑新商模、個人覺醒等目標,進而創造影響力改變社會、甚至在國際帶來話語權。 大航海時代,整合多方資源持續帶動社會動能 戰國策傳播集團自1994年創立,30年累積豐富的媒體傳播及公關經驗,今年更推動重塑品牌2.0的CI進化工程;在這次30週年慶與論壇上,現場產、官、學界貴賓齊聚一堂,與會者超過500人冠蓋雲集。 戰國策擅長議題管理(issues management),多年經驗更發現國家政策與民生議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政策著手由上而下改變民眾的認知,同時推行倡議運動由下而上凝聚對社會的動能,方能事半功倍。 在邁向下一個30年,吳春城董事長認為是一個大航海時代,戰國策也將整合更多資源、多方合作,共同帶動台灣發展;集團也將持續秉持「審度天下大勢,引領時代風騷」初衷,在董事長吳春城、副董事長張美慧帶領下,持續以實際行動讓台灣邁向下一個更好的30年。 (圖說/副董事長張美慧(左)、董事長吳春城(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