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背痛就醫竟是「多發性骨髓瘤」醫:「三合一」治療讓癌患免受化療之苦

背痛就醫竟是「多發性骨髓瘤」醫:「三合一」治療讓癌患免受化療之苦

一名60幾歲男性因背痛就醫,結果經過磁振照影檢查後,發現脊椎骨有空洞現象,做切片檢查後發現竟是「多發性骨髓瘤」所致。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性癌症,是體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出現病變、大量增生所引起,不僅治療棘手,更容易反覆發作 。 漿細胞是白血球的其中一種,主要功能是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病原菌,如果漿細胞出現惡性變化,就會發生血液與骨頭甚至是腎臟的問題 。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提到,儘管民眾較少聽到多發性骨髓瘤,但其實案例每年都在增加。不僅發生在年長者身上,近年也發現不少年輕病患。 四大症狀:骨痛、貧血、高鈣血、腎功能衰退 多發性骨髓瘤主要侵犯骨髓,症狀多為骨頭疼痛,集中在頭骨、骨盆、肋骨、脊椎、胸骨、大腿骨等處,另外也有貧血可能,以及骨頭中的鈣離子會釋出到血液中形成「高鈣血症」,進而也會造成腎臟傷害和神經症狀,例如嗜睡和昏迷。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年長者 ,症狀又與老人常見症狀例如貧血、骨頭痠痛、腎功能差類似,因此也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李典錕醫師表示,在10幾年前這個疾病很難治療,也以化學治療為主,一般存活期大概只有3~5年,現在已經有多種進步的標靶藥物,存活期甚至可以到10年。 「三合一」主流治療: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  李典錕說明,多發性骨髓瘤在治療上,會先評估病患是否能做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如果不是年紀太大或是肝腎等功能已相當低下,通常都能做。在藥物的使用上,目前是以合併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來治療,相較於以往以化療為主的效果比較,可以看到病患在1~2個月腫瘤指數就有明顯下降和症狀緩解,且不需要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當腫瘤指數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進行自體造幹細胞移植。這是先以高劑量化療藥物將癌細胞消滅之後,接著移植自體造血幹細胞。部分病人甚至可以達到完全根治。 以60幾歲這位病患來說,在移植後2年後曾復發一次,後來透過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和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治療後偵測已沒有腫瘤指數。 新藥降低復發率,也避免化療副作用 李典錕說明,以往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遇到的困難就是容易多次復發,必須一直更換治療藥物甚至使用到傳統化療藥物,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然而,目前已經有新一代單株抗體抑制劑、二代蛋白酶體抑制劑和新的免疫調節藥物等治療選擇,都能提供醫師評估病患合適的治療方式。 透過持續性的新藥發展除能協助病患控制病情,也能夠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藥物,甚至有機會在不接受化療的狀態下,也能有長期穩定緩解疾病的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李典錕認為,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來說,是相當好的發展,也期盼為病患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HE-TW-2200043 (Dec-22)

巴金森病被誤診為中風,延誤一年治療!醫:這些症狀要特別留意

巴金森病被誤診為中風,延誤一年治療!醫:這些症狀要特別留意

一名60幾歲患有三高的男性,退休後發現開始有行走遲緩,像齒輪一樣會卡住的情形,原來以為是中風,治療1年始終沒有改善,後來轉診到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發現其實是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這一年時間因為未能找到正確病因,狀況一直都沒有好轉。 安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建欣說明,巴金森病不見得發作就有典型的手抖症狀,有時是伴隨半邊的肢體僵硬造成走路困難,或者是變成撲克臉沒有表情,更有一些是非動作症狀如情緒低落、焦慮等。這些都很容易誤以為是老化,或是精神狀態有問題。 李建欣表示,近兩成(15%)的巴金森病的患者初期不會手抖,但有肢體僵硬的症狀,因此會表現在如寫字變慢或者字體越寫越小。有些也會有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或者是便秘,情緒低落,四成(40%)會合併憂鬱、睡眠障礙等問題,這些非動作症狀常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多數甚至拖了一年才看醫生。」 巴金森病最常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  像這個案例就是沒有手抖的症狀,就診時以「巴金森病手指操」測試卻發現明顯動作遲緩,另外也有表情僵硬的情形,經過整體評估檢查後,判斷是巴金森病。經過用藥治療,1個月內就發現症狀明顯好轉,也能夠正常走路了。 點我看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ZiEHRqcL8  巴金森病常見表現: 動作症狀: 肢體僵硬(寫字變慢) 手抖(從單側變成雙側) 撲克臉(臉部表情僵硬) 駝背 小碎步 非動作症狀: 情緒起伏、波動大 焦慮 睡時會突然手腳揮舞 便秘 頭暈 李建欣指出,巴金森病多發生在60歲以上長者,男女比例為6:4,如果是年長者的發作病程相當快,延誤治療容易惡化,會很快從手抖、走路不穩到必須要有輔助,一直到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是臥床的狀態。因此,及早發現並且正確治療是很重要的關鍵。 巴金森病用藥最重要是接力治療 巴金森病是不可逆的,因此只能以藥物控制不再惡化為目標。李建欣說明,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病的藥物依照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dopa)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A)兩大類。 李建欣說明,左旋多巴(L-dopa)藥物是直接轉化作多巴胺,效果較為明顯,通常會用於70歲以上、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而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A)則建議70歲以下的巴金森病患者優先使用。 但在治療上,每個病人的用藥方法可能都不一樣,會視病人的疾病進展來調配,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20年,必須依照個案不同需求來做「接力治療」的對策,舉例來說,較年輕的巴金森病人還有很長的存活時間、甚至仍處於需要工作的狀態,會先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A)來做長期的治療規劃,視情況再搭配左旋多巴(L-dopa)使用。另外,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巴金森病的患者10年內因其他共病就醫第一名的就是憂鬱症,因此多注意病人是否有憂鬱症狀發生,並選擇可同時治療巴金森病引起憂鬱症狀的藥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李建欣提醒,有些中晚期巴金森病人會因服用左旋多巴(L-dopa)濃度太高或濃度太低,出現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或突然停止動作「斷電」的現象,因此,病人在服藥過程中如果有不舒服的情形,建議讓醫師了解用藥後的變化,隨時觀測,藉以調整藥物的運用,才是長期對抗巴金森病、延緩失能的最佳方法。 看看其他病友和家屬在社團討論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locale=zh_TW 

康聯生醫整合健康服務生態圈 以智慧科技+精準醫療 打造個人數位健管方案

康聯生醫整合健康服務生態圈 以智慧科技+精準醫療 打造個人數位健管方案

在精準醫療的時代,透過個人化健康檢查的疾病預防,加上大數據分析的健康風險控管,是現代醫療發展的大勢所趨。康聯集團透過旗下康聯生醫發展新一代健康管理平台,以數據為核心推出個人化智慧健康之應用,期望透過新科技,帶給民眾更好的健康管理利器。 以往在疾病預防的觀念上,都是聯想到健康檢查,而「數位健康」在個人化的健康管理上為何扮演如此重要角色?康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群倫表示,民眾以往都是有了疾病才看醫生,健康管理的概念是要在疾病發生之前做好慢性疾病或者體重、睡眠等管理等來避免疾病發生。 林群倫說明,「數位健康」有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數據分析,透過每年健檢報告的數據歷史軌跡,以往能做「健康風險評估」,現在,更能制定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智慧化Call Center與個人化健康管理平台 來精準評估風險 以能快速掌握身體問題的第一層防護的健檢來說,有別傳統模組,康聯著重於針對個人健康狀況、量身定制的檢查方案,在現代大多數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下,從慢性疾病、營養攝取,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睡眠問題等切入,提早預防疾病風險。 康聯以先進之健康數據分析技術,針對每位嘉賓長年累積之各項健康資料,快速評估狀況並建議最適化之健檢方案,除每年常規之健檢服務外,在後疫情時代,透過專業健管師諮詢輔以智慧化聊天機器人,可更有效快速地量身訂製健康管理方案。 以好發慢性疾病風險來說,除了亞健康疾病如體重管理、慢性病、睡眠問題等解決方案,康聯更連結國內外知名產學研團隊,帶入專屬亞洲聲紋數據與學研實驗室獨家演算法開發,透過醫師顧問群與醫院臨床驗證,走向多種呼吸相關適應症之數位療法應用。 康聯於投入生醫領域應用之研發,透過蒐集海量、精準的醫事檢測資料,以數據科技為核心,提升精準檢測,將推出客製化健康風險分析與管理方案,提供民眾最佳疾病預防選擇。另外,在促進健康的各項環節中,亦著重於營養、運動、舒壓、睡眠四大面向,協助民眾擬定個人化的健康促進方案。 客製化數位健康管理方案 有效控管疾病 林群倫認為,「每個人都值得最適合自己的數位健康管理方案」,這需要仰賴專業的團隊與醫療數據科技。以同樣康聯集團旗下的康誠、康儀來說,康誠所提供的基因檢測服務,像是對於國人威脅的最大的---癌症遺傳性基因檢測,提供癌症精準醫療用藥指引,以及用藥預後分析、復發追蹤,目前更著手規劃建立亞太檢測中心,致力縮短檢測時間與降低民眾費用負擔。 集團旗下康儀科技提供醫學檢驗設備之銷售與服務,協助專業人士提升服務流程與品質。現今康儀已成為國內集設備耗材代理銷售、技術服務與物流運輸於一體的佼佼者,將持續進行研發與創新,投入微生物臨床技術、檢驗流程、冷鏈儲運等領域,提供最全面的產品與服務。 康聯集團整合旗下的健康服務內容,打造健康生態圈,在精準醫療的趨勢之下,透過運用大數據與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化健康分級與智能健康個人管理,提供最務實且長期的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康聯集團以結合科技、跨領域智慧,專業的健康風險評估、健康管理諮詢等服務核心,並根據個人化的遺傳、環境、生活等資訊來量身客製健康管理方案。林群倫強調,在健康管理的具體發展上,目前康聯正研發的個人化的睡眠聲波分析搭配手機的便利方式,為現代人最重要的睡眠等問題來做監測並找出解決方案,在智慧醫療方面,則會整合醫師、營養師等提供最佳疾病解決方法。康聯期望透過這樣多元科技、數據,與臨床醫學的整合,成為全球健康服務生態圈的領航者,協助民眾真正達到健康永續的最終目標。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

一名16歲女高中生於學校健檢發現有尿蛋白,一直不以為意,結果拖了2年到出現嘔吐、吃不下的尿毒症狀才發現事態嚴重,就醫診斷已需要洗腎。醫師呼籲,如果有尿蛋白千萬不可輕忽,年輕人也可能提早有腎病甚至到需要洗腎的情形。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林鈺琳說明,這名女學生健檢時有驗出尿蛋白,但由於一直忽略症狀未能治療,也沒有控制飲食,一直到高三因產生尿毒症才就醫,但已經到了需要洗腎的階段。 降低感染風險,居家「腹膜透析」為趨勢 一開始個案是以腎臟血液透析的方式處理,但由於高三面臨學測,必須頻繁赴院洗腎擔心影響課業,後來以「微創經皮植管」改以腹膜透析方式在家進行療程,不僅兼顧了課業與生活,後來由於腹膜透析流程做得很好,一年後媽媽捐腎給孩子,目前恢復情況相當良好。 這幾年因為疫情影響到不少洗腎患者不敢到院,使得療程受到影響。林鈺琳表示,腎臟病患者由於免疫力較低,共病機會多,加上年齡層較高,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20倍,染疫後的死亡率也高達15~30%。「以去年2021年美國統計資料,洗腎病患染疫的死亡率高達26%。」 林鈺琳說明,台灣需要洗腎的患者目前較多人選擇到院進行血液透析,但由於1週需3次到院,常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 林鈺琳表示,在美國居家以腹膜透析的比例已經不少,腹膜透析是透過在腹腔置放軟管,灌以藥水更換的方式來進行體內毒素的排出,依照病患療程的不同,更換藥水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儘管腹膜透析在時間與日常對腎病患者來說較為便利,且也能降低到院內的感染風險,但不少病患最主要擔心的就是自行更換藥水流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會有增加感染風險。 林鈺琳說明,從台灣腎病年報2000~2019年的數據來看,進行腹膜透析的病患中,有發生腹膜炎感染比率約50~71個月當中(大約4~6年)發生1次,表示只要做好適當的流程無菌處理,感染率相當低。 睡眠中即洗腎,「微創經皮植管」不須全身麻醉手術 林鈺琳也進一步解釋,現今已經有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能夠在睡眠時間進行,白天更不需頻繁更換藥水。他曾有病患需要到德國出差2週,由於有充足的準備與無菌的處理觀念,甚至空閒時還能出遊,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 不僅如此,腹膜透析也能減少血液透析血壓變化太大可能造成如休克等風險,另外飲食限制上,如鉀與水分的攝取相較於血液透析也較沒有那麼嚴格,腎功能的維持也較佳,對於日後換腎機會條件也更好。 林鈺琳指出,以往腹膜透析都會需要外科介入以全身麻醉來放置導管,現在腎臟科已能協助以「微創經皮植管」來放置腹部軟管,且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降低病患不少心理壓力,如果是原先進行血液透析者,經評估沒問題也能夠調整洗腎方式。 林鈺琳也提醒,如果是採取腹膜透析療程病患,仍舊要注意感染的問題,不能因為已經熟悉流程就輕忽,另外生活、飲食上要持續參照三高少油、少鹽的原則,至於運動方面只要非長時間泡水如游泳都沒有太大限制。如果腹膜透析期間,發現有腹痛現象,或者是藥水變濁就可能是感染,必須馬上就醫。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詳解表 (圖/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 林鈺琳醫師)

RSV主攻「這年紀」嬰幼兒,醫:1警訊為關鍵,惡化轉肺炎機率高

RSV主攻「這年紀」嬰幼兒,醫:1警訊為關鍵,惡化轉肺炎機率高

RSV是一種「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沫或者接觸傳染,平均1個人可傳給4個人,傳染性強。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明,9月入秋後門診因為RSV就診的病患就達四分之一多。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當病毒感染到上皮細胞時,會使得細胞脫落融合導致發炎,因此會發生相關症狀。紀鑫表示,RSV好發族群為2歲以下嬰幼兒,症狀會有像發燒、流鼻涕、咳嗽、有痰,最主要的指標就是會發出咻咻的「喘鳴聲」,類似像是氣喘的狀態。 呼吸急促有痰的哮喘聲需高度警覺 RSV最需要注意的部分就是常一下子轉惡化,如果本來只是輕微咳嗽突然轉為喘跟痰多且食慾不振就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年紀較小、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免疫缺乏的孩童,更是高危險族群。 上呼吸道疾病比較:  一般感冒 症狀:咳嗽、流鼻涕、發燒(不一定發生) 病程:2~3天 危險性:視感冒病毒而定  RSV 症狀:咳嗽(有時會到要吐的程度)、流鼻涕、發燒(不太高燒)、有咻咻的「喘鳴聲」,容易轉惡化至下呼吸道感染導致喘、呼吸急促、食慾不振 病程:4~14天 危險性:有細菌感染導致肺炎的可能,年紀越小越危險 新冠肺炎 症狀:咳嗽、喉嚨痛、發燒(較高)、易吐、因聲帶發炎而有明顯「哮吼」式咳嗽 病程:3~10天 危險性:要注意併發症,但較不會有細菌感染 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也說明,根據2009~2011調查資料,RSV就佔孩童感染的42~43%,幾乎將近一半。2歲以下的嬰幼兒如果感染RSV,更要注意咻咻的「喘鳴聲」,就是轉嚴重的跡象。 RSV長效單株抗體獲歐盟通過 值得慶幸的是,歐盟委員會日前已核准由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nirsevimab)。 紀鑫說明,這是一種人類基因重組的抗體,可作用在呼吸道病毒上抑制其進入細胞,以往也有單株抗體,但主要用於像是早產兒等特殊族群,但現在新的疫苗已經可用於所有嬰幼兒,且只要施打一劑即具有約5個月的保護力,並降低下呼吸道70%的感染率。 不過紀鑫提醒民眾,除了打疫苗,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仍舊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方式。黃玉成也強調,上呼吸道感染較難馬上分辨是哪一種病症,且孩童又是發病後相當容易惡化的族群,建議大人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在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是保護孩子的最佳方法。

無視牙齒咬合不正臉恐長歪!牙醫:亞洲人牙齒普遍多是「這問題」

無視牙齒咬合不正臉恐長歪!牙醫:亞洲人牙齒普遍多是「這問題」

現代的女孩子在追求美感上除了要求五官外,臉型也是著重的重點,而臉型與牙齒咬合更是密不可分。一名28歲OL一直很介意自己「小夫」嘴,也就是有點暴牙的情形,透過諮詢牙醫後進行咬合矯正,現在不僅能夠微笑示人,也對自己更有信心。 生活家牙醫診所牙醫師姜凱文說明,咬合不正的原因很多,較多人都是小時候換牙不順、吸奶嘴、吸手指,導致上下牙齒長出來沒有對應該有的位置,牙齒便從排列不正,慢慢變成是咬合不正的問題。 如果是受到外力影響像是發生意外導致缺牙,由於牙齒會順應沒有阻力的位置生長,如果沒有即時治療處理,讓牙齒跑到別顆原來應該要長牙的位置,就會越長越歪了。 透過鏡子觀察露齒微笑是否有縫隙 咬合不正輕微的話可能只是1、2顆,比較嚴重甚至一整排都無法咬密合。如何知道自己牙齒是否有咬合問題? 姜凱文醫師表示,可以對鏡子觀察,當露齒微笑時,如果牙齒間有縫隙、甚至是空洞,空洞越明顯、越大,甚至看得到舌頭,咬合不正就越嚴重。也可以用牙線來檢測,當牙線經過齒縫上下清潔時有卡卡的感覺就是夠緊密,如果都沒有聲音就是牙縫太鬆。 咬合不正最嚴重時影響不只是美感,而是整個臉型都可能歪掉,而在生活上也有可能因為牙齒排列不整導致咀嚼困難,食物變得很難咬。另一方面,牙齒排列過度歪斜也容易讓食物堆積,清潔不當也可能導致牙周病。當已經影響到生活時,建議就要進行矯正。 23歲後骨頭硬化,仍要以整牙為主 姜凱文醫師說明,目前牙齒矯正會有幾個流程,也會先跟個案討論需求,如果單純只是要修正牙齒位置,就看是處理哪幾顆牙齒即可,如果是考量美感因素,比如有些人很在意暴牙的嘴型,就需要整體評估看是否需要拔牙,甚至動到正顎手術等。 以修正臉型的目的來說,會先與病患討論個人的期望值,同時要看個案的臉型、骨骼與咬合狀態能做到怎樣的矯正。以亞洲人來說,比較多矯正需求多是嘴凸問題,由於23歲後骨頭已經硬化,必須做評估看修正的幅度,如果是骨骼原生性的問題,就要做到較大變動。 以這名OL來看,主要是齒暴性的問題,前面的門牙有縫隙,也有稍微往外長,但骨頭沒有太大問題。透過一年多的矯正,慢慢把牙齒推回該有的位置,整個矯正後的效果也相當好。 姜凱文醫師提醒,當矯正療程完成,一定要乖乖配戴維持器,建議至少要帶5年是較穩固的時間。矯正期間也應配合回診檢查,同步看牙齒是否有其他問題,居家也要落實正確的潔牙方法,透過持之以恆的保養,才能夠維持美好的牙齒狀態。 (圖/生活家牙醫診所姜凱文醫師)

糖友5成不知腎病變風險 醫:控制風險因子,及早介入能有效改善

糖友5成不知腎病變風險 醫:控制風險因子,及早介入能有效改善

一名49歲男性X先生,罹患糖尿病已有9年病史,也伴隨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與抽菸習慣問題,來門診時,腎臟已經有病變徵兆,不僅腎絲球過濾率(eGFR)已經在45~59ml/min/1.73m2 屬於洗腎高風險階段(CKD stage 3a),也有蛋白尿的問題,若沒有採取行動,很快會走上洗腎的命運。 曾良達診所院長曾良達說明,肥胖、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等,都是慢性病的風險因子,個案一直以來不太注重自己的健康,個案的長輩本身已在洗腎,直到回到老家擔心自己也步上洗腎後塵,決定來門診好好調整自己的狀況。 三高共病恐引發腎臟危機,遵循醫囑掌握”逆轉腎”時機 根據數據顯示,有7成糖尿病患合併高血壓問題,超過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超過8成有高血脂症。曾良達醫師表示,糖尿病的共病問題是患者常忽略的潛在危險,尤其疫情後這樣的病患更有明顯增加趨勢,在診所的糖尿病友當中.6成7就有高血壓問題,其中男性佔了65%,與男性肥胖比例較高有關。 X先生由於很擔心步上長輩洗腎的後塵,在治療期間準時回診且配合醫囑服藥,也搭配衛教師、營養師的叮嚀作生活型態調整。在團隊努力下經過一年時間,不僅尿蛋白數值從2029.75(mg/g)降到1161.39(mg/g),BMI更從32下降至28(kg/m2),使用治療指引建議藥物後,血壓與血糖也有良好的控制,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胰島素注射的次數也減少了。 基層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是你的好厝邊 國人普遍對於糖尿病共病問題認知不足,根據統計,超過5成「糖尿病腎病患」都未認知到腎病變風險,同樣高達5成對於尿蛋白警覺性不高。曾良達醫師說明,微量白蛋白尿越多,是腎病變很大的檢視指標。 政府持續推動基層診所加入糖尿病患者的照護,特別是在腎病變的預防與追蹤。曾良達醫師表示,民眾透過基層診所就醫,最大好處就是以全人照護出發,能全面檢視疾病問題,不單只是開藥,更會透過營養衛教團隊來進行生活習慣的改善。 而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所認證的「保腎護心卓越機構」,便是強調診所團隊提供積極照護,加強提升糖尿病患伴隨腎心風險因子的衛教知識及腎病變管理,提供糖友最佳的醫療與生活照護品質。如曾良達診所在病患照護上,患者每次回診的生理數據都會系統化管理,也搭配最即時性的APP:line或智抗糖(H2),來做衛教溝通,病患看得到數據的進步,也更願意配合治療。此外,也會及時注意病患是否有其他疾病風險須進一步轉診確認,盡早積極介入適當的治療管理。 透過「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的基層診所即時照護,不僅讓參與照護方案的糖友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透過數據更發現糖尿病患者因為併發症等重症帶來的死亡率也降低。 民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也可以透過搜尋「保腎護心卓越機構」線上衛教網站,或是直接輸入網址https://actonmrf.com/,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優質的基層診所,進行專業的慢性病風險評估與諮詢。

肝癌最易忽略病症為「這項」 醫:最新檢測可篩9成癌機率

肝癌最易忽略病症為「這項」 醫:最新檢測可篩9成癌機率

近年英國學者研發一種新的篩檢計算方式「GALAD score」,是依照受檢者的年齡、性別、傳統胎兒蛋白,另外還有比較新的胎兒蛋白的異質體(L3)與異常凝血酶原(DCP / PIVKA)來構成一套精準的預算模式,可將肝癌早期診斷提高至9成以上,敏感性跟特異性也更高。

冬天流感、新冠及心肌梗塞三重來襲!心血管專家:入冬前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冬天流感、新冠及心肌梗塞三重來襲!心血管專家:入冬前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一名50幾歲身體硬朗的男性主管,曾做過心臟繞道手術,並且身體恢復良好,感染流感以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後來竟轉變為發燒、呼吸急促,就醫治療並未好轉,最後因肺炎造成呼吸窘迫症,使用呼吸器維持三周後,仍然因敗血性休克不幸過世。 政府從11月開始實施50歲以上第二階段施打公費流感疫苗,目的就是減輕流感的危險性。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任勗龍醫師表示,今年因為新冠疫情升溫,常規性的流感疫苗施打反而容易被忽略,今年一定要特別留意流感對於新冠後期的影響力。 冬天流感引起發炎反應 增加10倍心肌梗塞風險 立冬將至,冬天更是流感及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免疫保護力較弱,一旦感染流感引發心肌梗塞及中風情形,非常容易造成重症。任勗龍醫師呼籲符合政府公費標準的50歲以上民眾應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根據數據顯示,一般人因感染流感會增加10倍的心肌梗塞發病風險,中風發病更達8倍。任勗龍醫師說明,流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這種發炎反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一旦病患感染流感,會增加心肌梗塞、肺栓塞以及中風的發生率,並有相當高的致死率。」 目前流感疫苗在心血管疾病中已有非常好的效益關係,賽諾菲與研究機構合作發現:心肌梗塞後病人在72小時內施打賽諾菲流感疫苗能降低28%的心血管病變危險性,心血管造成的死亡則減少41%,更重要的是全因死亡能減少41%,可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 流感及新冠雙重打擊 照顧者也應施打疫苗阻斷傳播鍊 任勗龍醫師表示 「若同時確診流感及新冠肺炎,使用呼吸器的風險將增加4.14倍,住院風險更高達2.35倍,目前正處於新冠高峰期,建議民眾最好兩種疫苗都要及早施打。」 施打流感疫苗對18歲以上的成年人因流感住院的保護力可達到41%,對流感導致重症需要插管、呼吸衰竭更可達到82%的保護效果。任勗龍醫師強調,由於今年A型流感具有較高的傳染力,青壯年民眾也須留意,若是家中有慢性病長輩或是幼童同住,或者在長照機構、托嬰機構等高風險環境工作等,即使不在公費的補助範圍,也可自費施打流感疫苗,阻斷流感傳播鍊,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保護家人健康。 提醒民眾,除了施打疫苗,平時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尤其慢性疾病患者更要遵守少鹽、少油、少甜的飲食方針,睡眠更是重要關鍵。睡眠品質不佳是身體發炎的因素之一,對心血管疾病負擔影響更大,再搭配培養良好運動習慣,就是養好免疫力的全方位防護。 (圖/振興醫院心血管內科 任勗龍醫師) MAT-TW-2201674-1.0-10/202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