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療程越來越進步,種類也相當多,究竟要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療程?為什麼有些人做了很多療程,仍覺得肌膚不夠亮麗?醫師提醒,除了療程本身,術前的準備與術後照護是最大的關鍵。
醫美療程越來越進步,種類也相當多,究竟要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療程?為什麼有些人做了很多療程,仍覺得肌膚不夠亮麗?醫師提醒,除了療程本身,術前的準備與術後照護是最大的關鍵。
隨時年紀增長,臉部肌肉難免會隨著地心引力有下垂跡象,不少人想追求青春美麗又不想動刀,「微整」便成為偷偷變年輕的方法。近來在微整領域中,「埋線」是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埋線有什麼效果呢? 明洞診所院長皮膚專科陳昱璁醫師表示,民眾想要美容,除了電波等療程,透過「埋線」來美化或拉提臉型線條的療程一直都有,這是一種沒有疤痕且有顯著效果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透過埋入有倒鉤設計的線材,置於皮下組織拉提來改善下垂。 隨著時間進步,拉提的線材也不斷精進,以往埋線都需要有相當多的線材來進行,而近期一種最新的「蛇牙線」,陳昱璁說明,與傳統拉提最大的不同,鉤子拉力佳、面積較大,在線材的運用上更可針對臉部不同部位做細緻的調整,相較於傳統要用很多線條來說,醫師的技術運用更便利靈活。 適合亞洲人,表情處更靈活運用 在陳昱璁門診上,有7~8成民眾都是希望透過埋線來打造V形輪廓,或改善「嘴邊肉」、木偶紋等。 透過新一代的蛇牙線兼具平滑與鉤子段的線材,能針對亞洲人顴骨較高的特點做臉型變化,對不同肌肉層次更能有效運用。由於更講究表情部位的靈活,技術面也較高,因此醫師的經驗相當重要。 陳昱璁指出,目前來門診的民眾多是針對輪廓線條的要求,因此特別注重像是嘴邊肉的下垂感,或者是木偶紋、法令紋等,如果以往做電波認為效果不明顯者,或許就可考慮物理性的埋線拉提。 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狀態維持1年 有別於拉皮手術的傷口,埋線微整只會有針孔,通常位於髮際線或者是耳朵下方,因此不必擔心術後會有明顯疤痕,陳昱璁解釋,通常術後三天會有緊繃感,一週之後就會比較自然,根據每個人不同程度的療程、恢復時間不同。如果只是做簡單V型拉提,幾乎一週就能恢復,如果是像60歲後或下垂情形較明顯,埋入的線材較多條,設計複雜,恢復時間就要較久。 術後可用冰敷減少疼痛感,1個月內要避免會動到較大臉部肌肉的活動,像是按摩、牙齒治療、嚼食口香糖,另外像是電音波等療程建議要先暫停,也要避免趴睡壓迫。 埋線不僅有拉提效果,也能刺激增生膠原蛋白,因此對於面目的拉提緊緻效過,能夠維持1年甚至更久。但持續時間也和線材使用、佈線設計、埋線手法和個人生活習慣相關,因此建議1年做一次療程,就像電音波保養一樣。陳昱璁提醒,膠原蛋白的流失不可逆,除了平時生活作息要維持正常,透過運動保養來減緩歲月在身上留下痕跡外,透過醫學美容方式,也是維持良好狀態的一種方法。 (圖/明洞診所院長 皮膚專科陳昱璁醫師)
一名45歲左右的男子,從去年6月開始右手便有無力的情形,以及肩膀也不時感到痠痛,看了骨科、神經外科都沒有效,也曾懷疑是否為中風,但做核磁共振都找不到問題,結果輾轉至基隆長庚看了神經內科,才發現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 基隆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說明,個案至很多醫學中心都未找出問題,一直到其門診後發現右手有顫抖的情形,同時發現動作變得緩慢僵硬,加上脫下口罩發現有巴金森病的「撲克臉」(面部很難有表情)症狀,經過抽血與腦部的多巴胺掃描檢查後,確診為巴金森病。 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常常會被忽略,蘇豐傑醫師門診也不乏是已經生活受到影響的病人才來就診,如走路已經出現困難、四肢無力,或者是坐在椅子上連起身都有問題,後來才發現是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藥物不是越強效越好! 耐心等待藥效發揮、配合醫師調整用藥是關鍵 巴金森病治療是一種長期抗戰,醫師需要依據病程進展隨時調整用藥,也要有耐心等待藥效發揮作用。不少病患與家人會反應一直有按時吃藥,但為何治療幾年之後,會出現走路遲緩,有時過馬路會突然停在馬路中間的「斷電」現象,或者是有時候走太快,還會突然像被絆倒一樣跌倒的情形? 蘇豐傑解釋,會產生這現象的主要是因為藥效的波動性造成,當治療時間久了,藥物的有效蜜月期一過,病人對於藥物的反應開始下降,因此會出現藥物的「開關」現象,這時應該馬上回診,與醫師討論最適切的用藥調整。 蘇豐傑說明,巴金森病的治療藥物有分左旋多巴(L-dopa)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A)2大類,以效果來說,左旋多巴的效果明顯,但用藥久了較容易產生像是上述的「斷電」情形,主要原因是因為比較強效,但久了效果會降低所造成的反應。 和醫師討論巴金森病治療用藥目標 延長藥物藥效發揮時間 因此,如果病患本身年紀不太大或運動活動狀態尚可的話,他初期會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由於藥效比較長久,也較不會出現藥物的「開關」現象,之後再視情形調整。以門診這名病患來說,初期是先以左旋多巴來觀察治療效果,後來評估病患年紀尚輕,便建議其以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來做長期的治療方式。 巴金森病除了生理方面的症狀外,還有很多病人也有「非動作症狀」,像是情緒變得起伏不定、容易暴躁生氣、封閉自我等,蘇豐傑補充,家人也應該多留意,如果是與巴金森病相關的情緒憂鬱,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也有改善效果。 蘇豐傑也提醒,所有的用藥內容都必須透過醫師觀察病患用藥後的反應,與是否有相關共病才能決定,不同藥物也有不同的副作用與適合的體質,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遵循醫囑用藥、定時回診和醫師討論用藥狀況,不可任意停藥、調藥,否則不僅影響效果,甚至也可能有生命危險。 他更強調巴金森病患者一定要維持適合自我體能運動習慣,對於整體治療有好的影響。一般民眾平時也可以透過每月8號「巴金森病手指操」(拇指與食指的快速開合檢視)來自我檢視靈活度,及早發現巴金森病。 點我看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ZiEHRqcL8 看看其他病友和家屬在社團討論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locale=zh_TW (圖/基隆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蘇豐傑醫師)
台灣醫學持續進步,但洗腎率始終位居全球之冠,很多人認為是台灣人吃較鹹的飲食習慣造成,事實上除飲食,醫師認為與國人的三高等慢性疾病的普及與罹患腎病後是否遵照醫囑有很大的關聯。 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黃柏諭醫師表示,台灣洗腎人口逐年增加,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造成的腎病有很大關係,洗腎人口當中有4成多是糖尿病引起,三高或者是併發症如心血管問題、腦中風等,都是罹患腎病的高風險因子。 台灣的老年人口較多,平均餘命越來越長,黃醫師說明,以前的人因為餘命較短,可能在未接受洗腎前就已死亡,因此洗腎的盛行率沒有現在這麼高;現今對於洗腎病患照護較完備,也延長了存活的年限,這也是洗腎盛行率高的原因之一。 腎病患者營養不良惡化更快 在判斷是否有慢性腎病有幾個重要指標,黃醫師說明,像是腎絲球過濾率如果小於60 ml/min/1.73m2,且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或者是尿液中每天的蛋白排出量過多(白蛋白超過30毫克或總蛋白超過150毫克),其他像是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有結構異常等情形,都會判斷為慢性腎臟病的範圍。 黃醫師強調,長期慢性腎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在照顧上,必須提早介入才能延緩腎臟惡化的程度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健康的腎臟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老化,但患有慢性腎病的病人腎功能減退的速度會比正常腎臟老化的速度快得多。 因此,除了要遵守醫囑服藥控制外,透過健康管理師或是營養師的介入來調整營養相當重要,黃醫師強調,有些病患以為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導致很多食物都不敢吃反而營養不良,這樣其實讓腎功能退化更快。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能有效控制 腎臟病患的低蛋白飲食必須搭配足夠的營養熱量,且必須依照每個人的年齡、代謝程度來規劃不同的攝取內容,並非每個人都相同。黃醫師說明,目前在治療方針上,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發現在延緩腎功能惡化有明顯效果。 黃醫師指出,最主要原因是酮酸胺基酸除了能夠作為營養補充,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將含氮廢物轉化為胺基酸,如果搭配低蛋白飲食甚至是極低蛋白飲食,都能有效降低尿毒素等,延緩腎臟惡化。目前酮酸胺基酸健保給付的範圍,主要是針對較晚期的慢性腎病患者,但及早使用酮酸胺基酸治療,好處可能會更多。 黃醫師表示曾有一位60幾歲男性病患,就診時已是慢性腎臟病第四~五期,後來以低蛋白全素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療法,不僅將尿素氮控制在較低的數值,食慾、生活品質也都維持很好,沒有尿毒症的表現,更延緩了腎臟惡化時間。不過黃醫師也強調,是否採全素的方式搭配治療,要看個案生活習慣以及代謝與營養狀態,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同一種飲食處方。 黃醫師也提醒,現代人的三高問題加上人口老化,慢性腎病患者勢必會越來越多,千萬不要忽略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如果平時有慢性疾病、長期服用非處方藥的習慣,或者有家族史者,都應該要提早篩檢腎臟病並定期追蹤。 目前腎病預防與治療已有很好的配套措施,不僅醫師能夠提供有效用藥,也會搭配衛教師提醒營養或體重控制,或發現病變時的轉診協助,民眾只要遵循醫囑控制病情,就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一名35歲男性今年6月後開始有廣泛性落髮現象,就醫後還發現竟有2區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更加焦慮!後來醫師以口服藥補充營養劑加上「育髮」療程才讓症狀獲得改善,醫師表示,落髮的原因很複雜,必須找出原因治療才有效果。 台中瑞安皮膚科診所醫師曾石姿表示,這名男子表示疫情期間因為工作不穩定壓力大,加上又睡不好,有一次發現只是輕抓頭髮竟就掉落一把,非常擔心。曾石姿醫師先以抽血評估排除一些內科問題,判斷主要是生活壓力等原因導致,便以口服、與打針等育髮療程來處理,後來症狀慢慢改善。 造成落髮的原因相當多,如家族遺傳、甲狀腺疾病、免疫疾病、多囊性卵巢、缺鐵性貧血、情緒壓力、手術或特定藥物使用後、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有可能,曾石姿醫師說明,近期國內外更有因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而造成的落髮,也有因為太焦慮疫情而出現圓形禿患者。 落髮問題年輕化,20歲就可能有M型禿 她進一步說明,生活型態與飲食更是造成現在落髮問題年輕化的原因之一,像是熬夜習慣,或者是蛋白質、維生素攝取不足、過度減醣、烤肉吃太多、高脂等不均衡的營養狀態,都可能造成提早落髮。 曾石姿醫師以臨床案例來看,以往男性落髮問題大多落在30歲之後發生,以雄性禿來說,現在卻已有20~25歲的年輕人有第三期的落髮現象,也就是額頭的髮線持續後移,形成更明顯的大三角形狀的缺角,髮漩處也可能出現小圓型的落髮。 落髮問題的族群男性還是佔多數,曾石姿醫師說求診病人以男性為8成居多,多為雄性禿問題,女性也有近2成,同樣也有雄性禿的原因,以及產後、肥胖,或者是生活壓力以及減肥不當引起造成的落髮。 找出原因治療才有效,搭配凍晶PLT育髮效益高 曾石姿醫師說明,有些年輕人開始有落髮現象會以改變髮型來掩飾,但仍無法解決問題,落髮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只要提早處理,都有機會改善。像是台灣夏天悶熱,騎機車的族群眾多,因為清潔問題導致的頭皮黴菌及細菌感染導致的落髮,甚至會擴散感染給家人,一定要從皮膚問題著手解決。 目前在治療落髮的療程上,除先了解原因,也會以外用擦拭生長液與口服補充營養劑處理,另外也有育髮的凍晶PLT療程,是以血小板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生長因子的原理,這樣的生長因子用於骨頭關節或者醫美,同樣也能用於頭皮注射,透過延長毛囊的生長週期,讓頭皮血液循環變好,與傳統的療程比較效益也較高。 曾石姿醫師提醒,落髮問題不是等到已經掉頭髮嚴重再治療,如果開始發現頭髮有變細現象、整體厚度變薄,以及洗頭發現排水孔髮量變多等,就要開始治療。 儘管落髮問題多只能延緩,但只要提早治療就可以減少掉髮速度,平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度減重、飲食均衡,維持頭皮乾淨、調適壓力,提早保養與時時關注頭皮健康,就是養好秀髮的不二法門。 (圖/瑞安皮膚科診所 曾石姿醫師)
甲狀腺癌常見於女性族群,20~60幾歲都有可能發病,主要徵兆像是脖子有腫塊、淋巴結腫大以及聲音沙啞。由於腫瘤長在頸部,只要透過檢查就很容易早期發現,因此甲狀腺癌最重要的課題,是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找到根治機會。
根據國健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甲狀腺癌每年新增個案數超過4千人,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早期甲狀腺癌患者症狀無明顯症狀,中晚期才會出現聲音沙啞、頸痛或喉嚨痛,因此也容易讓人忽略。 根據統計資料,甲狀腺癌的女性患者數約為男性患者的3倍,且通常好發於40~50幾歲中壯年族群。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慧珍醫師說明,患者通常是健檢發現頸部出現硬塊(結節),或者是影響到吞嚥、甚至有壓迫感才會進一步診斷。甲狀腺癌的發生原因,目前較確認的原因為輻射影響,碘攝取過多及不足的問題有被討論。 (圖/根據統計資料,甲狀腺癌的女性患者數約為男性患者的3倍,且通常好發於40~50幾歲中壯年族群) 逾九成為乳突癌、濾泡癌,一旦放射碘治療無效恐使生存期大幅下降僅剩3年! 蔡慧珍醫師說明,甲狀腺癌分為分化型的乳突癌、濾泡癌,佔超過90%,另有1%患者屬於髓質癌、1%患者屬於未分化癌。以比例較高的分化型的治療來說,通常會先以手術切除腫瘤,術後以放射碘131輔助治療,用來殺死甲狀腺癌細胞。放射碘同時也可進行腫瘤的追蹤,若有復發、轉移則需依照患者情況給予不同治療劑量的放射碘治療。非分化癌同樣也盡可能先以手術治療,再搭配電療或化療。 蔡慧珍醫師表示,分化型的乳突癌、濾泡癌病程發展緩慢,且預後良好,在經過手術、放射碘治療之後,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多數可有效掌握病情,患者的10年存活率高達90~95%。 不過蔡慧珍醫師也提及,雖然手術及放射碘治療是甲狀腺癌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在晚期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當中,仍有5~15%患者對放射碘治療無效,不僅預後較差,存活率也大幅降低, 10年存活率約為10%,患者平均生存期僅剩3至5年。針對放射線碘治療無效或不適用的晚期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則可選擇化療或標靶藥物,化療效果不佳,自有標靶藥物出現後已不常使用,其中標靶藥物不僅成效較佳、近期亦有新突破。 治療不再受限!新型二線多重標靶治療助穩控疾病、保有生活品質! 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的一線標靶藥物有2種,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但不少患者會發生疲勞、掉髮、高血壓、蛋白尿等副作用,但約15-20%患者因為難以忍受副作用而停藥。蔡慧珍強調,任意停藥會影響疾病的治療,遇有不是之副作用時,應該要馬上與醫師討論進而調整用藥;此外,現在亦有二線藥物可讓患者接續治療。 過往患者若一線治療失敗、或發生副作用時,就會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導致疾病加速惡化;然而,今年新型多重標靶藥物已通過甲狀腺癌晚期適應症,可作為二線治療使用,除了有效5倍延長、達到近一年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也被證實能降低疾病惡化風險近8成,副作用反應大多可控,讓患者有更多元的選擇。 蔡慧珍醫師提醒,多數的甲狀腺癌患者預後都很不錯,但也切勿輕忽其威脅性,平時應透過定期健檢來檢視自身健康狀況。如果患者在治療或用藥上有疑問,也可隨時與主治醫師、個管師討論,並積極治療、穩定服藥,即便面對癌症,同樣也能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重拾「甲」上人生。
癌症的預防與治療一直是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疾病課題,致力於研發高品質、高效能的癌症細胞治療技術的「路迦生醫」在這次2022年「醫療科技展-預防癌症與預防復發的黃金策略」專題演講中,透過與醫師共同探討癌症最新治療趨勢,期許提供癌症病人最佳治療與生活品質。 輔大醫院乳房外科林水龍主治醫師在專題演講中表示,台灣的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發生率都相當高,傳統癌症以化療為主,但由於會殺死全身細胞容易導致併發症,後來也有標靶治療,較能針對疾病鎖定治療,但時間久還是有抗藥性問題。 隨著醫學進步,這幾年也開始慢慢發展到免疫療法。近期民眾常問到的就是有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藥物是如何治療?林水龍說明,抑制劑的原理是促使正常細胞能去殺死腫瘤,但這些方式必須要做不少基因檢測、有足夠指標才有效果,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同樣也可能會有抗藥性或者是併發症,有效程度大約為3成。 殺死腫瘤具記憶與專一性,治療效益高 因此,免疫療法便開始發展出「細胞療法」,細胞療法是透過抽取自體殺手細胞來培養治療來殺腫瘤,已發展了4、5年,近期最具討論度的「記憶T細胞免疫治療」,由於其特色為第一次殺死腫瘤細胞後就會有記憶,因此治療效果較快,加上又有專一性特性,在治療癌症上有相對優勢。 路迦⽣醫董事長唐稚超說明,細胞療法在日本研發與運用已近30年,也有相當多的癌末病患獲得改善。它的治療原理是借助腫瘤抗原細胞,把腫瘤細胞提供給T細胞,辨識癌症細胞年齡、基因、藉由技術回輸,記憶型T細胞,培養放大約50到100億個,再次啟動對抗腫瘤能力。 為讓更多癌患有治療機會,路迦生醫也引進記憶型T細胞技術,並取得美國FDA肝癌孤兒藥資格,今年2月也通過美國IND審查人體二期臨床試驗申請,目前已與國內13家醫院向TFDA申請進行二期臨床試驗,並陸續收案中。 特殊癌症以細胞療法搭配化放療效果明顯 唐稚超說明,一些特殊癌症以細胞療法搭配化、放療,能夠達到相當好的效果,像以往幾乎沒有治療方法的肝癌、高復發率的肺癌或是較兇猛的三陰性乳癌等都運用,透過記憶型T細胞,在日本的肝癌治療案例也證明能有效延長復發時間,從接近8成的復發風險,降低33%。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陳光耀董事長也分享,癌化是一個受到後天環境、生活習慣影響的過程,平時就要透過提高防癌的意識,平時要採取好的生活習慣,來提升免疫力。目前在癌症治療上,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是最好的搭配治療策略,免疫治療更是顯學,能夠補足現有傳統治療的不足。 唐稚超董事長也強調,儘管記憶型T細胞免疫療法擁有副作用低、精準、速度高之優點,但法規面仍舊必須要有足夠的實證醫學,不能操之過急,同時要試病患個人病況來制定最適合的療程。 林水龍醫師也提醒,癌症還是要從預防觀念做起,儘管醫療進步,但乳癌門診近期卻發現罹患的對象不少是位於都會區、年輕化且發現時已經擴散個案,民眾對於篩選觀念還是不可鬆懈。
最近全球都在瘋足球,台灣也不例外,不少人因為世足賽熱度也想組個隊來踢球玩玩。復健科醫師提醒,如果平時沒有這樣的運動習慣,千萬不要一時心血來潮說踢球就踢球,不然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嚴重還可能造成嚴重腳踝扭傷。 宏懿復健科診所醫師曾智宏表示,儘管台灣人較少踢足球,事實上足球因為跑步動作與碰撞,一旦受傷下肢所佔的比例高達60~80%。受傷的部位有大小腿肌肉,或者是膝蓋、腳踝關節等,常見因為跑步加速不慎而造成嚴重腳踝扭傷的事件。 年輕人愛運動求診者變多 曾智宏醫師說明,尤其是踢球的動作如果不正確或者是沒穿好運動鞋,非常容易造成外側腳踝韌帶拉扯受傷,或者是跑步時需閃躲轉向或跳躍,腳踝受傷的風險相當高,因此當沒有這樣的運動習慣,或者沒有穿著正確衣物與裝備,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以曾智宏醫師的復健科門診來說,8成以上的運動傷害是下肢問題,而看診的族群除了年長者的關節問題外,更不乏年輕人因為運動傷害求診。 曾智宏門診就有一名高中生很熱愛打球,在競技過程因為踩到別人的腳導致腳踝扭傷來做運動復健,一開始以施打高濃度葡萄糖水治療,治療了2、3個月覺得恢復狀態較慢,因為很想趕快恢復上場,後來以施打自體血小板血漿的「增生治療」處理,患部不適感大幅降低,也很快能回到運動場。 「增生治療」凍晶PLT加快治癒時間 曾智宏醫師解釋,目前較常見的「增生治療」有像是施打PRP與血小板凍晶PLT,是用抽血方式將自體的血小板萃取出來,注射於患部如韌帶、關節等處,運用修復的概念來讓傷口好得更快。 凍晶PLT療法與PRP的差異在於,凍晶PLT能萃取出更高濃度的血小板,且能控制治療的血小板數量,也不需要每次抽血,治療過程更方便快速。曾智宏說明,由於是以自己的血液進行治療注射,安全性也較高。 以往在運動傷害的治療上,會予以冰熱敷、超音波、電療等物理性治療來處理,同樣也有效果,只是時間較長,需頻繁地做復健療程。凍晶PLT治療不論於急性期或者是慢性期都能夠執行,由於恢復效果快,不少民眾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急性期受傷照護5大原則 不過曾智宏醫師也提到,儘管目前有較進步的治療方法,但民眾在急性受傷期必須要注意幾個照護原則,如: P:保護 R:休息 I:冰敷 C:壓迫 E:抬 急性期最重要的就是以止痛消腫為主要目的,後面再慢慢針對受傷的部位回復功能。曾智宏醫師也提醒民眾,運動的好處很多,但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除了暖身之外,場地也要正確,裝備也必須齊全,不能隨隨便便穿個拖鞋就要跑步或踢球,更要衡量自身狀態再去做運動。如果已經疲勞或者熬夜就不應該勉強,檢視好自己身心狀態再來規劃適合的運動,才是健康上策。 (圖/宏懿復健科診所 曾智宏醫師)
醫療科技的進步不僅讓疾病有更多的治療方式,硬體的發展也讓民眾有更多元的手術選擇,以耳熟能詳的「達文西手術」來說,從童綜合醫院提供的資料來看,2004~2020年在全球手術運用趨勢均有明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