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一分鐘自我檢測骨鬆風險 遠離骨折拯救失能危機

一分鐘自我檢測骨鬆風險 遠離骨折拯救失能危機

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即使已經發生壓迫性骨折而出現慢性腰背疼痛時,一般人也多半只是吃止痛藥,鮮少願意去醫院就診。 然而,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不僅會造成手術困難,術後復原效果也不佳,甚至恐有長期失能或引發併發症的危機。如何知道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可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以預防日後骨折的發生。 5個居家簡單觀測法,幫你評估骨鬆高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翼安指出,臨床遇到骨鬆患者有高齡、體重較輕2大特點,包括停經後婦女、70歲以上男性、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8.5),都屬於高風險骨鬆族群。他建議平日可靠下列幾種檢測方式自我評估: 身高比年輕時少了4公分以上。建議長輩最好半年追蹤一次身高變化。 停經後婦女自我檢測公式:(年齡-體重公斤數)X0.2。若大於2,骨鬆機率達6成以上。 70歲以上男性檢測公式:(0.3X體重公斤數)-(0.1X年齡)。若小於11,可能為骨鬆高風險族群。 臀部與後腳跟貼緊牆壁,眼睛自然往前看,若後腦杓與牆壁水平距離超過3公分(或3個指幅),可斷定有胸椎骨折。 自然站立,兩手平舉,肋骨下緣與骨盆上緣的距離若小於2公分(2指幅),可斷定有腰椎的壓迫性骨折。 「很多長輩很能忍痛。」李翼安醫師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有上述任一症狀,務必要積極就醫進一步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以了解是否有骨鬆並接受治療。 骨鬆要長期控制,藥物與非藥物雙管齊下 目前骨鬆治療是採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方式,骨鬆藥物可分為抗骨質流失類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抗骨質流失類藥物包含單株抗體、雙磷酸鹽類藥物及選擇性的雌激素調節劑,皆為第一線治療使用。而針對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會建議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優先使用,包括副甲狀腺製劑,以及新的單株抗體藥物。 根據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建議,極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在接受一線骨鬆藥物治療後仍發生骨折、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T值小於-3.0或更低,並有跌倒高風險或慢性疾病,強烈建議要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當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療程結束再接續使用抗骨質流失的骨鬆藥物。 李翼安醫師指出,骨鬆治療必須長期對抗,不能因為骨折治療完成後就結束,任何藥物都要持續至少一年以上,停藥會讓骨鬆治療失效。而在進行藥物治療期間,也要持續補充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適量運動訓練平衡感等非藥物治療,以降低因跌倒骨折所造成的失能遺憾。 (圖/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李翼安醫師)

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冬季天冷溫差大小心腦中風前兆

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冬季天冷溫差大小心腦中風前兆

「醫生,我頭好痛呀!是不是快中風了,醫師我腳麻頭暈?是不是快中風了」天氣一冷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常常緊張個半死以為自己快要中風,確實中風前的許多徵兆千萬不得不小心,出血性或缺血性腦中風,均可能以急性頭痛開始,身體血管有阻塞或視神經有壓迫,通常也是以手麻腳麻為表徵,所以提高警覺這個觀念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不要過度緊張,因為中風除了身體的不適感以外常常還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半邊肢體無力、單側感覺異常、語言障礙、行為變化或意識改變,當有這些狀況出現,才需要盡快去急診,不然是建議先以中醫針灸治療為優先,因為中醫對於改善微循環是非常有療效的。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表示現代上班族久坐、運動量少容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這多半與氣滯血瘀體質相關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若不能及時排出或者消散,而滯留於人體內的血液與淋巴,或因為血液運行不暢或是淋巴回流不佳,而囤積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間,都統稱為血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症,大多與心臟與血管的循環有關。  如何觀察自己有氣滯血瘀的體質呢首先觀察舌下絡脈是否有瘀斑、面色是否晦暗唇色是否紫暗。嚴重的血瘀容易成為血栓、出血、腦中風、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血瘀會產生實質性的病理產物,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早期病變、形成、生長變大,直到最後崩潰堵塞血管,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嚴重阻礙血液流動,出現頭疼、頭暈等症狀的時候才來就診,其實在這之前斑塊已經存在很久了,只是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沒有人注意。年紀的增長也會造成管腔的狹窄,所以斑塊塞到哪,就是哪裡中風,如果被診斷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也正是下肢動脈血管被斑塊阻塞導致血流不暢,而形成腿的酸脹疼麻。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藥對於斑塊的處理常常用丹參、 天麻、三七、山楂、烏藥、桃仁、紅花,其中地龍與水蛭對於斑塊的處理效果是最佳的,如中醫很有名的方劑抵擋湯與補陽還伍湯裡面就有這類型的蟲類用藥。蚯蚓即是中醫俗稱的地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地龍性不寒不燥,有清熱、怯風活絡、活血化瘀、治療氣虛血滯、氣喘胸悶、 心悸氣促之效」。活血化瘀的中藥在使用前還是建議先諮詢一下醫師的建議,如果本身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不建議再重用,怕而造成出血及溶血的狀況,四肢容易瘀青、皮膚容易冒出細小紅點的人也要注意,因為這代表你的血管比較脆弱,不適合再補充具有通絡血作用的保健品。慢性病患者也要注意本身是否有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否有在吃活血化瘀的中藥配方。包括冬季進補常用的當歸、丹參、川芎、川七、紅花、洛神等食材也都具有活血的效果,再搭配上要先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才對。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要預防腦中風,多運動,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肪等危險因子外,平日飲食注意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小中風的要訣。蔬果的攝取要大於肉類,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請記得此選擇順序:魚肉優於禽(如雞、鴨)肉,禽肉優於豬、牛肉。對於魚類之外的海鮮,則要謹慎的選擇和食用,因為這一類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例如蝦、蟹、魷魚等食物。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葉酸、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 最重要的就是留意鹽的攝取量,過量的鹽分攝取,會使人體內的水分滯留,引起血壓上升,增加病情的惡化,所以不僅是食用鹽需要留意,避免過量以外,其他像是味精、罐頭、加工食品等,也都含有較高含量的鈉鹽,應盡量少食用,加工過的湯品或火鍋,湯中的鹽分也很高,盡量避免飲用。若患者覺得低鹽的飲食降低了胃口,可使用八角、花椒、肉桂等天然辛香料來調味,減少鹽分的攝取來預防中風的。

腹部大量內出血才知肝癌末期 免疫合併標靶突破存活預估

腹部大量內出血才知肝癌末期 免疫合併標靶突破存活預估

北部60多歲A先生,不菸不酒喜歡長跑汗水淋漓維持健康,有天突然感覺腹部劇烈疼痛,家人立刻送到醫院救治,發現左側腎上腺大量出血,已經呈現休克,緊急處置雖保住生命,但也確診肝癌末期轉移,性命恐僅3個月,然而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協助下,成功突破醫師存活期預估。 確診肝癌才知道罹患慢性肝癌多時 肝癌轉移治療開啟嶄新大門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醫師宋睿祥表示,肝臟是很沉默器官,病變常無聲無息,台灣長期受B型與C型肝炎所苦,在沒有全民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與藥物廣泛使用時代,很多民眾罹患B型肝炎全然不知,而C型肝炎常是輸血共用針頭被感染,不幸慢慢則誘發肝癌,當察覺身體有異狀,肝癌常發在中期至末期,病患才第一次知道有慢性肝炎。 宋睿祥主任說明,60多歲個案在腎上腺大出血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確診時肝腫瘤瀰漫範圍約10公分,且侵犯到血管,癌細胞隨著血流轉移到兩側腎上腺,右側轉移腫瘤約6公分,就是大出血元兇,左側轉移腫瘤則約4公分,以往很難有積極治療機會,但上天總算開啟了一擅嶄新大門。 免疫合併標靶提升整體5.8個月存活期 強化T細胞擊殺癌細胞效率 宋睿祥主任指出,晚期或末期肝癌幾乎沒有手術治療機會,化療效果也不好,存活期約3至6個月,但2008年有了首款肝癌標靶藥物後,終於有機會減緩癌細胞惡化速度,現在更可利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讓晚期或末期肝癌患者有了生命新曙光,能提升病人整體存活期5.8個月。 宋睿祥主任說明,免疫系統原本能去除異常細胞,但癌細胞發展出隱藏能力,讓免疫T細胞在攻擊前像踩煞車,導致癌症能在體內不斷壯大,在免疫療法作用下,抑制了癌細胞隱藏能力,協助免疫T細胞攻擊時不再受阻礙,加上標靶藥物能讓血管正常化,讓T細胞更容易接近癌細胞,強化攻擊癌症效率。 70%病患能夠有效控制病況不惡化 健保納給付大幅減輕醫藥費負擔 宋睿祥主任強調,一項國際性研究發現,利用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末期肝癌患者,有30%能觀察到腫瘤明顯變小,約40%則看到癌細胞受到控制,癌症不再惡化保持在現狀,也就是高達70%病人能穩定病情,甚至能有病患癌細胞接近凋亡,能夠啟動外科手術切除腫瘤。 宋睿祥主任也說,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每輪治療都所費不貲,每三周用藥一次,一輪用藥三次,曾有病人花費畢生資產就為了保護生命,在2023年8月健保開始有條件給付,大幅減輕病患醫藥費沉重負擔,臨床主動詢問訊息患者相當多,也更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對病情轉向樂觀面對。 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恐帶來副作用 任何異狀都須主動回報才有利治療 宋睿祥主任提醒,雖然免疫療法副作用比起傳統治療低很多,但仍要小心免疫細胞太過活化,可能攻擊正常器官類似自體免疫疾病,臨床曾有病患接受治療後半年,突然發現持續腹瀉兩周,覺得不對勁回報個管師,檢查後發現免疫系統導致大腸發炎,施打類固醇後才舒緩,因此有任何異狀要主動回報或就醫。 宋睿祥呼籲,台灣肝癌死亡率在慢性肝炎防制下,過早死亡率下降26%,提前達成世界衛生組織(WHO)目標,但晚期與末期病患比率卻沒有下降,晚期患者存活期僅有0.58年,低於國際治療指引2年,許多民眾仍不知道自己有慢性肝炎隱患,高風險族群一定要規律檢查,及早發現才能有越好治療成效。 (圖/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醫師 宋睿祥醫師)

肺炎來襲拉警報 專業中醫師辯證論治說分明

肺炎來襲拉警報 專業中醫師辯證論治說分明

近日肺炎案例越來越多,肺炎的主要症狀有發燒、咳嗽、多痰、胸痛等,嚴重者有呼吸困難,肺炎是可以治愈的,但處理不當或延誤治療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肺炎常見的致病原有:1.細菌,其中最常見的是肺炎鏈球菌,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主要流行季節為冬季到春季。細菌引起的肺炎在成人較常見,也稱「典型肺炎」。2. 病毒,主要是A型及B型流感病毒,因此在流行性感冒盛行的秋冬季最常見,此外還有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及冠狀病毒等。其中病毒、黴漿菌、披衣菌、冠狀病毒等病原引起的肺炎就成人而言相對較少,所以被歸類為「非典型肺炎。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中醫師說明肺炎起因多為外感風寒、風熱之邪侵襲肺部 大多發病急驟,初起可見表衛症狀,主要表現為突然寒戰,隨即發高燒,體溫可達39~40℃間,呈稽留熱型。年老體弱者發熱可不高,或不發熱。可伴有頭痛,全身肌肉痠痛,心跳加快,脈數有力。炎症會波及胸膜,引起胸痛,並隨呼吸和咳嗽胸脅痛疼;並隨著呼吸而疼痛加重。初起為刺激性咳嗽帶少量黏痰,而後就呈黏液膿痰,痰中可帶血或呈鐵銹色。部分患者可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胸悶氣急,神志恍惚,嗜睡,譫妄或昏迷等。患者氣促顯著,鼻翼扇動,皮膚乾燥,面色微青紫,中醫治療肺炎講究對症下藥、標本兼治。 《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講求平衡免疫力來預防肺炎等外感,因為免疫力並非是愈強愈好,「平衡」才是關鍵。中醫所謂的外感,其實包括:病毒、細菌、黴菌、結核菌等,不管是接觸傳染、飛沫傳染、昆蟲和動物傳染,以及飲水和食物傳染等,都可能形成病原感染的機會。中藥有所謂的風藥,來讓這些細菌病毒離開人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桂枝湯」與「葛根湯」用於調節免疫系統,減低肺炎入侵人體的機會。 「桂枝湯」具有調和身體營氣與衛氣的功能,也就是希望讓病原菌更快的離開身體,而體液中也會進行補體活化反應來攻擊病菌。但是當罹患肺炎等嚴重時期,患者此時會因發炎反應而出現患部發炎腫痛及發燒等炎性症狀,這時建議以中西醫並治來治療肺炎。 中醫辨證論治來治療肺炎: 1.「風寒閉肺型」:症狀為咳嗽,呼吸急促,無汗,惡寒,舌苔薄白,舌質淡紅,治療重點在於祛風散寒,止咳定喘,常常使用麻黃湯、小青龍湯。 2. 「風熱犯肺型」:症狀有呼吸急促,有汗,口渴,咽紅,舌苔薄黃,舌尖紅,治療重點在於散風清熱,宣肺止咳,通常中醫會使用桑菊飲、銀翹散。 3. 「痰熱閉肺型」:症狀表現為發熱無汗或少汗,咳嗽,喘憋,痰鳴,胸滿,煩躁不安,發燒,舌苔黃膩,舌質紅,治療時以清熱化痰,宣肺開閉,降逆平喘為主,這看起來比較像是非典型肺炎的表徵,也就是武漢肺炎比較類似的證型,屬於急症,中醫常常會使用大劑量的生石膏降低體熱,減少發炎的狀態,加上清熱解毒的蒲公英、大青葉、金銀花清熱解毒,白前、款冬花、紫蘇子、葶瀝子、苦杏仁宣肺平喘,所以的藥物要先以合格中醫師的辯證來治療。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因肺炎是肺實質性病變,所以患者應配合西醫補充體液,施打點滴或緊急配合抗生素與消炎藥的使用。而台灣中草藥在於預防與協助治療肺炎,也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清熱平喘飲 田三七5錢、金銀花1兩、生蒲公英1兩、雞屎藤5錢,冰糖30克 百合一兩、苦杏仁三錢,用水2000cc大火滾2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田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幫助止血的功效,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功效,蒲公英對多種細菌病毒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冰糖與百合養陰潤燥,杏仁宣肺平喘。 肺炎的預後所重慢性咳嗽,首重化痰,要有耐心的不斷將痰咳出,直到你的痰液少到你身體的白血球、吞噬細胞等免疫系統,能完全將痰分解吸收清除殆盡,中醫常常使用川貝母、陳皮、半夏、竹茹、白芥子化痰,而民眾也可使用食療川貝冰糖燉梨,選黃皮較粗之梨子,不用削皮,中間梗挖空,塞入冰糖與3至6公克之「川貝粉」,蒸煮20分鐘後,梨子會自然出水,連果肉一起吃下痰液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咳出來,加速肺炎的痊癒。

口苦、口乾、味覺異常 專業女中醫精闢分析解方

口苦、口乾、味覺異常 專業女中醫精闢分析解方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口苦在中醫的角度看來,有兩種可能。第一,由於身體濕熱鬱結,特別是肝火偏旺連帶影響到膽囊疏泄失常,肝膽失和導致膽汁上逆,所以會感覺到苦味,這種人多半時常熬夜,伴隨著口乾、嘴破、便秘等症狀,這種症狀喝再多水也無法解決;另一種則是胃熱熾盛、濁氣上揚,同樣會引起口苦,甚至是口酸、口臭,這種人多半三餐不正常,喜歡吃宵夜,或太晚吃晚餐、吃得太豐盛、太撐,腸胃沒有足夠時間消化食物便進入睡眠,腸胃中食物消化不完全,飲食積滯,隔天早上起床會覺得口中酸苦,胃脹不舒服,沒有食慾,這類的人常會伴隨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口臭 與人對談或近距離接觸,口臭時常會讓人感到尷尬,許多人會嚼口香糖或噴口腔清新劑來抑制口中不好的味道,其實都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出現口臭,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說明最主要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而成,必須觀察生活型態來辯證分析到底是何種原因。前面提及的肝火、溼熱鬱結、胃熱、飲食積滯,除了口苦,也時常伴隨有口臭的症狀,這通常跟「熱」有關,容易感到燥熱、嘴破、臉部出油、長痘痘等類型的人特別容易會有口臭的問題。此種類型的人體質偏熱,飲食須避開辛辣、燥熱、飲酒等會讓身體「熱」到上火的食物,否則時常會被口臭問題所困擾。生活習慣與飲食會造就一個人的體質,必須由根本原因下去著手改變。脾虛濕滯也會導致口臭,水分代謝異常,身體濕氣太重,腸胃道消化不良也可能引起水腫、口臭、腸胃脹氣等問題,這種類型的人必須改善飲食,多活動流汗、排濕氣,才能改善症狀。 口乾 口乾一般人都會想喝水,但喝了超多的水問題還是無法改善,這代表身體失去了自然的平衡。口乾有一部分是因為火氣大所造成,體內的火熱一直蒸乾身體裡的水份,因此需要不斷補充水。只要把火氣壓抑下來,口乾的症狀就會改善許多。但火氣有分虛火或實火,有些人則是寒熱混雜的體質,所以不見得喝了退火的青草茶,口乾就會改善,還是必須由中醫師的辯證診療才能真正解決身體的渴。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解釋更年期女性是常見口乾再怎麼喝水都無法改善的族群,這是因為適逢更年期,身體處於賀爾蒙變動劇烈的轉換時期,身體陰陽不調、心理焦慮失常,容易陰虛火旺,一邊滅火的同時,也要注意陰質的補充,食物中需要多吃一些富含膠質,會讓身體保濕的食物,像是白木耳、蜂蜜、海參、蘋果、梅子、李子、葡萄、番茄、海帶等食物,這些食物富含天然膠質,能使身體留住水份。 口苦、口臭、口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改善: (一)規律作息 經常熬夜的人沒有好的睡眠品質,肝臟容易代謝不良,如果再加上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身體的負擔就會更重。在中醫的角度肝臟也影響著情志,睡不好的時候情緒會比較不穩定,這是肝氣不通所致。 (二)飲食清淡,不過食 平時多吃蔬菜,應盡量避免辛辣、烤、炸或肥厚肉類等味重口味食物,吃的量也要斟酌不過量,以減輕胃部的負擔。現代飲食五花八門,在追求享受之時,偶爾淺嚐即止,平時注重養生平衡就無傷大雅。 (三)補充水分 身體超過70%都是由水組成,飲水也是保持身體代謝很重要的關鍵,如果水分攝取不足,就無法將體內的廢物排出。許多人認為自己胖、水腫因此不敢喝水,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身體之所以會腫,是因為積累太多廢物,要喝水才能將身體多餘的鹽分、離子、胺等代謝產物藉由尿液排出。

89歲老阿嬤骨鬆僅治2個月就中斷 再骨折只能坐輪椅很後悔

89歲老阿嬤骨鬆僅治2個月就中斷 再骨折只能坐輪椅很後悔

1名89歲獨居老阿嬤,生活多能自理不需家人太操心,某天因感到髖部疼痛,就醫檢查發現2處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2確診骨質疏鬆症,立刻使用藥物治療,但老阿嬤容易健忘加上孩子忙碌,慢慢就沒有繼續回診用藥,1年後老阿嬤在家因摔倒再度骨折,雖然再度接受治療也只能坐輪椅往返。 發現骨鬆常在骨折發生後 主動規律檢查骨質不佳盡快治療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俊憲表示,骨鬆是隱形殺手,許多病患都在骨折發生後,才知已罹患骨鬆,年紀、運動不足、長期吸菸喝酒、鈣質攝取不足、內分泌疾病、糖尿病與腎臟病等,都是骨鬆高風險因子,如果發現身高矮了4公分,駝背越來越明顯,背痛一直好不了,最好主動就醫檢查。 黃俊憲醫師提到,骨質健康可用DXA骨密度檢測,骨密度T值最好在-1以上,如果在-1至-2.5間,屬於骨質稀少要特別注意保骨措施,一旦在-2.5以下就確診罹患骨鬆,目前健保給付規定,骨鬆合併一處壓迫性或髖部骨折,就會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假使治療超過一年狀況不佳再骨折且T值小於-3,則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鬆治療藥物從2機制著手 非急迫性手術前可先提高骨密度 黃俊憲醫師指出,骨頭維持新陳代謝,會由蝕骨細胞將舊骨頭破壞掉,再藉著成骨細胞長出新骨頭,當骨頭新生趕不上破壞,骨密度就開始慢慢降低,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減緩骨頭破壞速度,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工作,讓骨密度快速增加,能在短時間內趕快降低再骨折風險。 黃俊憲醫師也說,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在重大脊椎手術前,如果病人骨質疏鬆,在非緊急狀態下,會建議先提升骨密度,能減少手術中失血量外,固定鋼釘與鋼板也比較牢靠,提升手術成功率,但病人不一定都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如果在經濟能力許可下,會建議先自費用藥一段時間,穩固手術治療成果。 骨鬆用藥須長期規律才有效果 擅自中斷再骨折恐降低行動能力 黃俊憲醫師提醒,骨鬆治療須長期用藥,才能展現治療效果,最怕擅自中斷引發更大傷害,臨床曾有病人髖骨合併脊椎骨折,因骨鬆建議用藥物治療,但僅維持兩個月就沒有複診,一年後不小心跌倒導致右側髖部骨折,原本還能自行走路,目前只能坐輪椅與躺床,24小時都要人照顧,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黃俊憲醫師強調,骨鬆雖然沒有明顯不舒服,但如果沒有長期穩定治療,就會承擔許多骨折隱憂,特別年長者不容易完好復原,很可能像89歲個案一樣,行動能力減退需要旁人在側照顧,許多醫師在門診時不斷耳提面命規律回診外,用藥時也要考慮病人居住環境是否方便回診,選用適切藥物增加就醫意願。 人口老化與交通不便阻礙穩定健康 彰濱秀傳主動深入社區 黃俊憲醫師提及,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因地理位置,發現彰化西南角海線人口老化非常嚴重,許多獨居長者難以定期回診,除了沒有交通能力外,孩子也多在外地工作,因此醫院合作有DXA骨密度檢測巴士,會定期到社區協助骨密度篩檢,不僅提供年長者醫療照護,也會不斷保持溝通與關懷,讓長輩健康更加有保障。 (圖/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黃俊憲醫師)

骨鬆治療勿中斷 小心骨鬆性骨折再次發生

骨鬆治療勿中斷 小心骨鬆性骨折再次發生

骨質疏鬆症不只是老年骨折後失能的元兇,更是骨科醫師的夢靨!「臨床常遇到有些骨鬆性骨折的病患,手術後不願意繼續治療骨鬆,或自行中斷治療,一年後又送來急診,一檢查又再次發生骨鬆性骨折,得不償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蔣毅弘提醒,骨鬆必須長期持續治療,千萬不能中斷。 脊椎灌滿骨水泥似石頭人,打噴嚏又再次垮了一節 蔣毅弘主任在平常看診時爾偶會遇到再次骨折的病患,且一年大概會有4至5例,比例並不低。曾收治一名病患因為腰痛而來求診,在拍攝X光片後發現一整排脊椎骨都被灌了骨水泥,他形容:「就像是石頭人一樣。」這次只是天冷打個噴嚏後,上面一節就又垮了而必須再灌,「一看就知道是在開完刀後,並沒有持續治療骨鬆。」 近幾年雖然在媒體宣導下,有愈來愈多人知道骨鬆可能導致失能的危險,但門診中主動詢問骨鬆檢測的比例仍不高,多數仍然要等到已經發生疼痛或有骨折發生時才來醫院尋求治療,「這時治療的效果會比預防差很多。」 以人工智慧判別X光片,可篩選骨鬆高危險族群 他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如過度減重身材瘦弱的女性,以及有駝背的長輩、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生活型態差不愛運動或挑食者、以及有慢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都應該定期安排骨鬆篩檢。 目前臨床用以判斷骨鬆的檢測工具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以量測T-score及Z-score兩組數字,只要檢測結果超過一個標準差(-2.5),就表示骨質有問題。如今除了DXA之外,也有更新的方式,是運用人工智慧AI來判讀X光片,靈敏度很高,「目前陽大醫院已與宜蘭大學合作,將此評估技術寫成系統模組,能很快了解病患是否有骨鬆問題,相信會是未來檢測骨鬆的趨勢。」 蔣毅弘主任表示,國內外都有研究單位在致力透過以AI來判讀疾病,如今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也持續將骨鬆納入研究,期待未來能有更精準、簡單的判讀工具。 治療與預防要雙管齊下,才能遠離骨折風險 此外,若要防治骨鬆,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補充鈣片及維生素D等基本功課,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另一方面,若以DXA檢測評估為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可透過兩種藥物包括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進行治療。 好比如上述已經發生過骨折、又再次骨折的病患,就適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可以快速提升骨密度。他提醒,無論選擇哪一類型的骨鬆治療藥物,都必須長期持續的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 蔣毅弘醫師)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

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疾病,年紀輕輕骨鬆找上身!1名40多歲女性,因體質長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一直使用類固醇控制病況,某日雨天騎車,輪胎壓到路面標線突然一滑,直覺用左腳撐地穩住車身,馬上覺得腿部疼痛,就醫檢查確認脛骨骨折,手術後檢測骨密度,竟然年紀輕輕就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鬆不是年長者專利 長期服用類固醇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 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姚又誠表示,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是高齡專利,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免疫性疾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力,也很容易導致骨質流失,可能在30至40歲左右,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 姚又誠醫師補充,40歲個案沒有發生車禍,僅用腳撐地面,腿部脛骨就發生骨折,手術接骨當下鎖骨釘時,就察覺骨質不如一般人牢固,使用石膏輔助固定時間也比較久,DXA骨密度檢測發現T值僅-2.7,年紀很輕就罹患骨鬆,手術後立刻用骨鬆藥物約1年,促進骨質快速生成,目前生活恢復往常能騎車通勤。 骨密度T值小於-2.5即罹患骨鬆 治療第一線用藥抑制骨質流失 姚又誠醫師強調,不論年齡為何,只要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規律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首先會做骨折風險評估,如果評估發現具有高風險,甚至已經有骨折跡象,最好馬上用藥展開治療,目前有兩種機制藥物,協助穩定與增加骨密度。 姚又誠醫師說明,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有噬骨與成骨兩種機制,破壞舊骨長出新骨,原則上兩種機制保持穩定,但骨鬆患者往往噬骨速度太快,新生成骨頭速度趕不上,健保第一線骨鬆藥物,就是抑制噬骨作用阻擋骨質流失,假使治療效用不佳,病患再次發生骨折,就可使用第二線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生成藥物能快速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可考慮儘早使用 姚又誠醫師補充,雖然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在台灣是第二線用藥,但國際醫學界已經發現,如果嚴重骨鬆患者應直接使用骨生成藥物治療,來快速提升骨密度。且骨鬆患者手術前,也可先利用骨生成藥物快速提高骨質,能夠讓骨釘與鋼板鎖定更牢靠,手術出血也能減少,術後癒合與恢復比較好,所以如果手術病人經濟許可,會建議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增加手術預期效果。 治療骨鬆最怕自行中斷用藥打回原型 營養補充與增加肌肉也很重要 姚又誠醫師提醒,臨床經常有骨鬆病患,治療一段期間確認骨密度回升,對於降低骨折風險相當開心,卻覺得規律回診很麻煩,或混淆軟骨保養品,甚至用了偏方,就自行停止就醫,讓骨頭沒有了藥物保護,骨質再次快速流失,讓骨密度回到治療前,然而保護骨質必須長期治療,不能隨意中斷用藥。 姚又誠醫師也說,維護骨頭健康除了用藥外,營養補充也非常重要,每天鈣質攝取量最好在1200至1500毫克,如果已有骨鬆性骨折,最好要在1500毫克以上,維生素D則要攝取800 IU以上,同時也要配合適量肌力訓練,如果身體肌肉量不足,很容易發生意外跌倒,骨鬆病患經常伴隨著肌肉不足。 骨科與新陳代謝科攜手對抗骨鬆 提醒高風險病患注意骨質狀況 姚又誠醫師提到,骨鬆已是普遍認知的慢性病,臺北榮總同時在骨科與新陳代謝科,都在密切關心高風險族群骨質狀況,評估高齡長者骨折風險外,具有特定疾病年輕族群,也會提醒注意骨質狀況,正在治療骨鬆患者,都會有個管師隨時追蹤病患用藥狀況,也會定期提醒回診,確保病人能穩定維持骨頭健康。 (圖/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 姚又誠醫師)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

一名居住南投70歲老奶奶,一次不小心在浴室摔倒,立即感覺髖部劇烈疼痛,家人趕快送醫求助,X光檢查發現髖部骨折,醫生馬上手術治療,術中鎖骨釘時察覺老奶奶骨質不佳,老奶奶出院後回診,醫生安排骨密度檢測,竟然T值僅-3.9,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病人,才立刻用藥治療降低未來再骨折危機。 骨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 身高變矮或頭挺不直主動接受檢查 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何旭育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以及男性75歲以上,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體重太輕、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曾經骨折等,也都是骨鬆危險因子,單僅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遭到忽略,經常在病患跌倒引起骨折,到醫院治療後,才知道骨頭已經陷入高危險。 何旭育醫師提醒,當發現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背部貼牆後腦杓卻沒辦法靠牆,甚至經常下背部疼痛,最好馬上到醫院確認骨質狀態,藉由DXA骨密度檢測,能準確分析骨頭健康,當骨密度T值在-1.0至-2.5之間,骨質已經開始稀疏須注意小心,一旦T值在-2.5以下,就已罹患骨鬆應接受治療。 嚴重骨鬆先促進骨質快速生成 有助減少手術失敗與再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作用,能穩定住骨質,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活性,讓骨密度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按照健保給付規定,骨鬆治療第一線會先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當藥物效果有限再次發生骨折,才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何旭育醫師說明,臨床上遇到骨鬆相當嚴重患者,如果經濟狀況許可,會建議先使用骨質生成藥物,讓骨質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回升,除了減少骨折風險外,如果未來需要手術,也能提高成功率與降低併發症危害,骨鬆程度相較和緩的病人,若經濟條件需要多考量,也可以跟著健保先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 骨鬆治療最怕擅自停藥 骨質缺乏藥物保護將再次快速流失 何旭育醫師提醒,治療骨鬆最怕病人擅自停藥,南投山區多,交通較不方便,年長者出門就醫不容易,增加持續用藥難度,部分年長者病患自覺沒有異狀就未回診,當再次骨折才重新就醫,其實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分析了美國近50萬名治療骨鬆病患,發現長期用藥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也說,醫學界目前對骨鬆觀念,就是當作慢性病看待,如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治療,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停藥雖然沒有立即性危險,但骨質缺乏保護馬上又快速流失,當再次發生骨折,復原期間帶來的生活不便,與誘發併發症的生命危害,總是讓停藥病人直說悔不當初。 維護健康不應受交通阻礙 醫院主動出擊照顧偏鄉年長者 何旭育醫師也說,南投山區許多年長病患,需要醫院主動前往關懷,佑民醫院推出骨鬆篩檢巴士,內部就有正式檢查儀器,希望骨鬆檢查能夠深入南投各個社區,也呼籲民眾多留意自身或身邊長輩有沒有骨鬆危險因子,並主動參與社區篩檢或前往醫院掛號,一起及早發現骨鬆預防骨折,守護骨骼健康。 (圖/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何旭育醫師)

骨折後未治療骨鬆  怎料一年後又跌倒更加嚴重

骨折後未治療骨鬆 怎料一年後又跌倒更加嚴重

80歲的奶奶被推進急診室,嘴裡直喊痛;經詢問,是在家中不慎滑倒,導致右邊髖關節骨折。醫師以X光檢查並詢問後發現,原來奶奶左邊的髖關節在去年就已經骨折過一次,當時只打了三根鋼釘固定,並沒有做過骨質疏鬆症的檢查,也沒治療骨鬆,以至於不到一年時間,右邊髖關節又因為跌倒而骨折,且情況比左邊的更為嚴重,而必須置換半人工髖關節。 接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醫師提及奶奶時感嘆地說:「如果一年前的骨折手術,能立即進行骨質疏鬆檢查,開始密集使用能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第二次跌倒後的骨折情況可能就不會那麼嚴重,或許只要擦擦藥就好。」 不要輕忽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 何宗祐醫師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以年長者、女性、體重過輕、抽菸、喝酒等居多,但多數民眾並未警覺骨鬆的嚴重性。事實上,一旦造成骨鬆性骨折,一年後再發的機率相當高,「且發生第二次骨折後,死亡風險更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高達22%,因為臥床時間長,所衍生的併發症也多,「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骨鬆治療可以算是最低成本、療效很好的方式。」他提醒,骨鬆初期症狀難以自覺,最好的自我判斷方式是發現有駝背、變矮、且有骨頭疼痛時,就儘早進行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最新型的DXA骨質密度檢測儀及專業的骨科醫療團隊。目前檢測骨鬆最準確的工具就是DXA,不僅檢測速度快、也不會疼痛,建議高風險族群都要接受完整檢查,以預防日後因骨鬆性骨折發生而造成憾事。 藥物選擇性多,挑選適合最重要 藥物是除了運動、飲食外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何宗祐醫師解釋,我們的骨頭定期會新陳代謝,舊骨頭被吸收、新骨頭會長出來,而骨鬆治療藥物就是以此概念設計,包括減少骨質流失,以及能促進骨質生長類的藥物。其中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對於沒有急迫性的病患較適合,可慢慢拉回骨密度,但對於DXA檢測T-score遠小於負2.5,或接受過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卻仍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就建議要優先使用能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 何宗祐醫師表示,目前骨鬆治療指引是讓有骨折風險的病患,或者已經發生過骨折的嚴重型骨鬆患者,先使用一年的促進骨頭生長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這對於曾發生過骨鬆性骨折的脊椎手術很有效,臨床可見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可讓手術後所裝的釘子能抓得很牢,讓骨頭也長得很好。」他指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治療一年,再轉換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可以抵過單純只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必須花上七八年才能有的效果。 當然,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呼籲病患必須輔以改善生活飲食、增加鈣質攝取,並補充維生素D3或曬太陽,且要適度進行負重運動,居家布置無障礙環境,才能遠離骨鬆性骨折發生的風險。 (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