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乾咳兩月竟是肺腺癌,藉基因檢測找到標靶藥物獲重生

乾咳兩月竟是肺腺癌,藉基因檢測找到標靶藥物獲重生

43歲李小姐不抽菸、不喝酒,作息也正常,在乾咳兩個月後發現肺部有異狀,經就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腫瘤細胞已經從左肺轉移到右肺。在接受全民健保所提供基因檢測後發現並沒有EGFR、ALK、ROS1等突變基因,於是依照治療指引,接受化學治療。不過,療程中腫瘤雖一度有縮小跡象,之後卻因為產生抗藥性,腫瘤再度變大。 經醫療團隊建議以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發現李小姐屬於BRAF V600E基因突變,所幸如今BRAF基因突變,臨床已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使用;於是透過商業保險支付藥物費用接受治療,目前已經用藥超過一年半。現在,李小姐已經恢復正常作息、工作如常,返回原本的生活模式。 若能夠一開始就使用NGS基因檢測,及早找出自己的基因型,就能縮短或避免因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困擾,也能儘早回歸正規生活。 罕見肺癌晚期,可透過NGS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 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指出,依照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對於晚期的肺癌患者,若確認為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肺腺癌時,臨床會針對幾個特定的基因型進行檢測,像是較罕見的BRAF、ALK、ROS1、MET、RET、NTRK、與KRAS以及常見的EGFR等。 「只是目前健保是採取一項一項進行檢測,不僅檢測時間較久,也需要個別送測檢體。」如果病患的經濟能力許可時,可以透過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來一次了解可能的基因突變類型,進一步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及早進行治療規劃。 目前針對罕見肺癌已有越來越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針對特定基因型別來治療。已知的包括有EGFR、ALK、ROS1、BRAF、MET、RET、NTRK、KRAS等基因突變,其中EGFR仍佔多數(約50%),「全民健保並沒有針對所有基因型都提供檢測給付,建議可先檢驗常見的EGFR基因型,若非EGFR基因突變者,再採取多基因檢測。」羅永鴻主任說,如果想要節省完整檢測的時間、且費用也能夠接受,可以一開始就做NGS,「檢測做得越完整,就越不會漏掉任何可以使用的標靶藥物。」 及早篩檢儘早治療,治癒機會將提高 NGS可以一次把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基因突變一次找出來,不但比較有效率,也可節省反覆檢測及等待報告的時間,讓醫師能更精準地擬定用藥的治療策略,掌握治療黃金期。羅永鴻主任指出,若能第一線就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從臨床來看治療效果都不錯,「此外,一些標靶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少,病患也較能保有生活品質。」 由於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若已出現有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咳血、胸悶胸痛、聲音沙啞、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通常都已經是晚期了。他呼籲,國民健康署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若符合資格:具肺癌家族史之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經診斷為肺癌,或者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就能接受免費篩檢,可早期揪出病灶,早期治療,治癒成功機率也相對較高。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 羅永鴻醫師)

GINUNION與台灣綠金邀粉絲做公益 為心智障礙青年存愛助力

GINUNION與台灣綠金邀粉絲做公益 為心智障礙青年存愛助力

台中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致力幫助心智障礙青年將近30年,旗下創立的「沙發后花園」,更讓心智障礙青年有一個盡情發揮的工作舞台。GINUNION自媒體學院攜手台灣綠金GreenGold 舉辦「愛一樣,也很不一樣」公益活動,希望透過社群網路的力量,將沙發后花園的宗旨及服務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打造「沙發后花園」 培養智青一技之長 台中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在民國82年,由七位家有心智障礙兒的家長所創立,30年來,已經為台中市近萬名心智障礙兒及其家庭提供專業服務。為了進一步協助心智障礙青年培養一技之長,信望愛花了一年的時間,將原本的農場打造為「沙發后花園」,讓一般民眾不僅能在園區內用餐,還能在智青 (註解:心智障礙青年) 的帶領下體驗焢窯、生態導覽和各種手作DIY活動,都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同樂,而且園區所得收入也會用在心智障礙青年相關的訓練上。 GINUNION攜手台灣綠金 以行動支持心智障礙青年 GINUNION自媒體學院跟台灣綠金GreenGold 每年年末都會舉辦公益活動,希望貢獻品牌一己之力,扣合今年的品牌主題「我定義不一樣」,在社群上邀請粉絲到「沙發后花園」參與一日行程體驗,以行動支持心智障礙青年。 在社群上提供自媒體經營知識的GINUNION自媒體學院,經常透過品牌合作、課程或活動,挖掘對自媒體有興趣的人,社群電商經理Flower表示,這次參與「愛一樣,也很不一樣」公益活動,希望可以透過社群網路的力量,讓更多人關注心智障礙青年的需求,Flower說:「每一年都有年末,但是溫暖是沒有的,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陪伴。」 GreenGold 主理人Lillian也表示:「雖然這些心智障礙青年在生活上面有一些不方便、不一樣的地方,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次參與公益活動,就是希望台灣綠金GreenGold 能突破原本對保健品牌的既定印象,從不同的方式凸顯台灣綠金不一樣的地方。 用愛陪伴 盼社會看見他們的努力 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執行長林寶珍說,跟客人互動、幫助客人導覽,這些對智青(註解:心智障礙青年)來說都是在培養技能,只要透過專業的支持、愛心的對待,讓他們學習把生活過好,未來他們也有機會就業。林寶珍希望社會能看見他們跟孩子的努力,「他們是不一樣的孩子,也會有不一樣的美好,跟你我一樣,他們有這個權利」。

第四屆「健康樂齡論壇」 :  「公私協力 · 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

第四屆「健康樂齡論壇」 : 「公私協力 · 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

台灣與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正面臨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的挑戰 ;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訊,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刻不容緩。 健康樂齡論壇 聚焦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與失智照護主題 台灣美國商會今年再度與美國在台協會合作,於12月初舉辦2022第四屆「健康樂齡論壇」,主題為「公私協力 · 打造身心智健康樂齡社會」,包括美國在台協會柯傑民代理處長、台灣美國商會吳王小珍副會長、魏立安執行長、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次長、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心理健康司諶立中司長、長期照顧司吳希文副司長以及其他衛福部官員和學術界專家及相關產業領袖,聚焦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與失智照護主題,一同探討如何延伸政府高齡化健康政策以提升樂齡健康照護品質,期盼政府更加運用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推廣疾病認知、加強早期偵測、針對疾病風險因子採取積極介入及控管措施,並提升醫療或照護資源可近性,為樂齡社會的需求超前部署。 心血疾病佔健保支出約10%  需要加強疾病的篩檢與風險評估 在臺灣,心臟疾病已高居國人第二死因多年,每年健保支出約10%花費在心血管疾病相關治療。而WHO指出80%的心血管疾病是可預防的,首要之務為加強疾病的篩檢與風險評估,推動精準化預防保健,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次論壇邀請美國哈佛大學Rifat Atun教授進行專題演講,透過「策略公私協力夥伴關係」文獻及全球指標性案例研究以及與醫療保健領導者進行的訪談等,提出針對心血疾病可行的因應策略及方法,例如國家必須有整合的行動,除了將醫藥衛生部門整合,也要將其他部會聯合起來,不僅要解決健康的下游影響,還要解決健康的上游決定因素。 圖1: (左至右)前衛福部次長現任高雄醫學大學何啟功教授、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李貽恒教授及台灣諾華麥芳蘭總裁,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公私協力,扭轉台灣心血管疾病威脅的挑戰與機會」。 此外,高雄醫學大學何啟功教授亦在論壇當中與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李貽恒教授及台灣諾華麥芳蘭總裁進行綜合座談。何啟功教授呼籲政府重視心血管疾病防治,尤其是高血脂問題對民眾健康的衝擊正快速升高,應有更積極的作為,並且整合國健署和健保署等跨司署資源,加強疾病防治。對此台灣諾華麥芳蘭總裁回應,公私協力過去在能源和交通領域已可見,應積極導入醫療保健領域,諾華期望和政府、醫師、專業醫學會以及病患團體,在未來展開更密切的合作,訂定共同的目標以及績效指標,共同推廣心血管疾病的衛教與防治,扭轉該疾病對台灣老齡化人口造成的威脅和經濟負擔。

別再聞癌色變!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近90%

別再聞癌色變!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近90%

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故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死因,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佔比約30%,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劉希哲強調,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整體存活率接近9成,絕非不治之症,鼓勵父母親,當孩子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時,切勿過度焦慮,父母及癌童應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治療方針,及早治療、穩定配合醫囑,相信都可以有很好的治療成績。 兒童最常見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發燒就醫未改善須小心 劉哲希醫師表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初始症狀大多數是發燒,家長多會認為是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提醒家長,如果帶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並主動告知醫師孩童病況,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會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可判斷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 劉希哲醫師說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會讓血球細胞異常,症狀除反覆或不明發燒外,也容易有臉色蒼白、活動力下降、皮下出血、肝臟或脾臟腫大等徵兆,當孩子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兒童血液腫瘤專科醫師診治說明後,家長應可了解治療方式及療效,努力放下緊張、恐懼的心情,與醫療人員共同合作並鼓勵及協助病童配合療程,以獲致最大療效。 (圖/劉希哲醫師鼓勵,面對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切莫焦慮,積極治療有近9成治癒率。) 風險分群加MRD監測 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 劉希哲醫師指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診斷後,會先依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血癌細胞基因突變等,進行標準風險、高風險或極高風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風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帶來的身體不適及後遺症。 抗癌治療初期就會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以評估療效,調整治療。劉希哲醫師強調,微量殘存疾病(MRD)非常重要,在啟動治療1-2個月內,就能精準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依病況調整治療方案 應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並密切合作 劉希哲醫師提到,針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的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採行調整或加強化學治療強度合併異體幹細胞移植的治療策略,現在另新增特異性抗體的免疫治療,以及細胞治療的選項,在國內外也逐漸累積成功案例。 擴大遠距教學 病童學習不中斷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相當高,家長不應再聞癌色變,有效的治療可使病童重回人生的跑道,健康前行。然而目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抗癌治療需要兩年半,治療期間因體力及抵抗力較差,學習計畫多數被迫中斷,過往已有床邊教師及在家教育等補救措施。這兩年多來在新冠疫情下,遠距教學有了突破性發展,也讓多數癌症病童的學習增添了新的管道。劉希哲醫師呼籲,在實體教學恢復的同時,政府、學校以及民間團體能持續挹注遠距離學習的資源,讓病童的學習不中斷,也能讓病童透過參與學習重回學齡孩童的生活並感受到同儕的鼓勵及祝福!

異位性皮膚炎不能拖,精準阻斷發炎細胞是治療關鍵

異位性皮膚炎不能拖,精準阻斷發炎細胞是治療關鍵

過去異位性皮膚炎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於急性期多使用類固醇,多數病患擔心其副作用會影響外觀,經常因此中斷治療,而令疾病惡性循環,發作一次比一次更嚴重。 擔心副作用中斷治療,小心反覆發作病況更嚴重 一名30歲上班女性,從小受過敏性疾病所苦,不只有氣喘、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是嚴重。近期在求診高雄榮總皮膚科時,皮膚炎狀況十分嚴重,連手臂可見之處,都搔抓成流湯流血樣貌,細問下得知這狀況經過多年反覆發作,時好時壞,她也曾使用過很長時間的類固醇藥物,但因為發胖而不願意繼續吃。她更自述,家中床單幾乎天天都有血跡,平日更盡了一切努力,像是使用除蟎吸塵器、除螨被套、除濕機等,三餐更是小心翼翼,把自己限制的相當嚴格,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收治該病患的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張喬勝醫師說,這名女患者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的縮影,「因為用類固醇怕胖、怕月亮臉,照光治療又擔心皮膚變黑,或者需長期服用免疫製劑,又擔心影響肝腎功能。」因此而中斷治療、反覆發作導致嚴重度加劇的患者並不少見。 精準用藥穩定治療,是治療發揮效果的關鍵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一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卻沒有處理,最後可能引發更大的傷害。根據國內外文獻報告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由於皮膚的慢性發炎產生的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血糖代謝造成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因此,別以為只有皮膚癢沒多大影響,對健康更不得不慎。 張喬勝表示,目前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共識,輕度患者以保濕、局部藥膏與止癢藥為主;若是中重度病患還須搭配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免疫製劑、加上照光等。若效果有限,近年來已有生物製劑可使用;現在還有新一代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去年陸續上市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三種小分子藥物,是醫界所稱的『小分子三劍客』」。 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好處是,治療速度快、且因為屬於標靶藥物,可以很精準地針對會促進發言的細胞激素製造的細胞內激酶JAK1傳遞予以阻斷,「只要把發炎傳導路徑關上,就可以形成保護。」他指出,JAK1抑制劑好處是專一性高,能快速止癢,且讓預期外的副作用出現機會降低。 像是上述女患者,希望能快速改善皮膚癢症狀而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印象深刻的是,患者敘述說第一天開始吃藥,到了第二第三天左右『癢感就大幅度改善,困擾數十年的搔癢逐漸被抽離』,她甚至忘了當初晚上癢的睡不著的感覺。」張喬勝欣慰地說,病患定期回診時,整個人神清氣爽,已經沒有剛求診時的沮喪模樣。 他呼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半是自幼就有皮膚炎症狀,務必在症狀開始時就認真接受治療,「只要好好跟醫師配合治療,其實不用在生活上把自己的飲食限制地太嚴苛。」對於中重度患者若希望在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想要擁有好的生活品質與外觀,也可以與醫師諮詢討論,嘗試選擇生物製劑或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煥然異新。 (圖/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 張喬勝醫師)

「免疫負債」來襲 流感、百日咳風暴襲捲孕婦、新生兒

「免疫負債」來襲 流感、百日咳風暴襲捲孕婦、新生兒

女性懷孕期間免疫力會降低,罹患傳染病風險提高,一旦孕婦發生流感重症,胎兒就可能受傷害,最嚴重恐導致流產,因此準媽媽施打流感疫苗就顯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在懷孕28至36週時,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能讓孩子在出生前,先獲得抗體預防疾病,可及早守護家中寶貝健康。 免疫負債來襲環境下 流感疫苗是保護母親與孩子的重要武器之一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系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洪泰和醫師指出,在新冠肺炎防範管控下,同時也阻擋傳染病在社區擴散,尤其台灣已兩年沒有發生流感盛行,讓醫學界開始擔心「免疫負債」發生。因當免疫系統沒有適當刺激,身體的流感抗體會隨著時間慢慢減退,如果流感疫情重新燃起,許多人體內已經沒有免疫抗體,不論感染率與重症風險都會大幅提升。 洪泰和醫師提醒孕婦施打流感疫苗的重要,由於胎兒有一半基因來自父親,對母親身體而言,胎兒就像「外來物」一般,免疫系統有可能主動攻擊,因此在保護胎兒前提下,母體在懷孕期間會降低免疫力,確保胎兒能順利成長,但是免疫力調整後,卻提高病菌入侵風險,讓孕婦更容易罹患感冒或流感等傳染病。部分家長會擔心施打疫苗會傷害胎兒,但事實上接種疫苗才能保護孩子!因孕婦一旦罹患流感很容易引起重症,胎兒還可能因為處於血氧不足或發燒高溫的環境中,導致心臟、腦部、心肺功能發展受到衝擊。 洪泰和醫師提到,每年10月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孕婦與65歲以上長者相同,都會第一階段開放對象中,就希望保護懷孕女性,能在流感季期間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同時洪泰和醫師也說,保護胎兒不僅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也是重中之重,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後,產生抗體能直接提供孩子,出生後來保護自己。 百日咳是新生兒健康嚴重威脅 母親打疫苗可給孩子提前保護 洪泰和醫師也呼籲,百日咳對新生兒是很嚴重健康威脅,除了劇烈咳嗽外,也可能導致缺氧發紺,再嚴重恐怕引起腦病變甚至死亡,雖然新生兒在出生滿2個月時,會注射第一劑百日咳疫苗,但是接種疫苗前,如果沒有從母親體內獲得抗體,就會有2個月的「空窗期」,孩子對百日咳桿菌幾乎沒有抵抗力。 洪泰和醫師解釋,孕婦在28至36週時,接種百日咳疫苗,身體所產生抗體能直接藉給予胎兒,讓孩子在剛出生時就有抵抗百日咳能力,如果母親沒有先打疫苗,讓嬰兒出生滿2個月後,才接種首劑百日咳疫苗,孩子會至少有2個月,體內沒有抗體能預防百日咳,一旦身邊大人感染就可能跟著發病。 大人實施善用疫苗「包覆政策」 築起免疫高牆保護孩子 洪泰和醫師也說,除了孕婦能在生產前,先打百日咳疫苗保護孩子外,小孩旁邊一起生活的大人,也最好一同接種百日咳疫苗,由於百日咳疫苗效力僅能維持5到10年,雖然大部分成人在小時候曾打疫苗,但抗體到了成年都已消失,只要不小心接觸到病原,就很有可能把百日咳帶回家傳染給家中嬰兒。 洪泰和醫師提醒,不論流感與百日咳,對胎兒與新生兒來說,都是健康嚴重威脅,如果母親與身邊成人能用疫苗實施「包覆政策」,讓大人們形成一圈高牆,將病菌擋在孩子生活環境外,就能降低流感與百日咳的健康威脅,大人們能夠善用疫苗,並且有良好衛生習慣,不但保護自己,也能讓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圖/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系主任 洪泰和醫師)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

80歲的婆婆10年前因為手腕骨折到骨科求診,診斷後發現為骨鬆性骨折,經手術治療後過了3年,又發生右髖關節骨折,之後開始認真使用骨鬆藥物治療,骨密度顯著增加;但這兩年疫情期間,婆婆因擔心受感染,很長一段時間沒回診繼續治療,去年,不幸又產生脊椎骨折,差點造成嚴重失能。 中斷骨鬆治療,骨質狀態將回到未治療前 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莊閔堯感嘆,今年5至7月這波疫情期間,骨科門診病患明顯少很多,「前陣子疫情趨緩,回診的骨鬆病患問題大多很嚴重;骨鬆治療不能中斷,即使是短短幾個月,影響都很大。」 他提醒,已知有骨鬆卻放任不管,等於是放了一個不定時炸彈在身上,日後會有很高的機率發生骨鬆性骨折。此外,已經使用骨鬆藥物治療的病患,若中斷治療就是回到原點,等於之前的治療都白費了,必須重頭來過。 莊閔堯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藥物,一是減少骨質流失、一是促進骨質生成,「新的藥物以促進骨質生成為主,臨床看來效果不錯。」不過,骨鬆藥物都至少要持續使用一年以上才能見到效果,「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在健保給付上也有規定,必須要在一年或兩年內完成療程;如果中斷,之後就不能再申請同一種類的藥物。」因此務必持續回診接受治療。 反覆骨鬆性骨折,是導致老年人失能、壽命縮短的兇手 骨鬆是無聲的殺手,初期沒有症狀,很多長輩病患都是遇到骨折事件,需要開刀時才求診,「這些病患進一步檢查骨鬆時,通常數值都低得很可怕。」莊閔堯感嘆,骨鬆如果能早一點介入,就不會造成骨折,「骨鬆性骨折很麻煩,即使是開刀,效果也不好。」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可能直接導致失能或壽命縮短。他表示,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的部位是髖部與脊椎,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統計顯示,一年內的死亡率從5%到20%;而且即使是存活的病患,也有近一半會造成行動不便,導致健康狀況愈來愈差,最終失能或引發多重併發症。 莊閔堯曾收治一名很嚴重的骨鬆性骨折病患,原本要進行的是左邊髖關節骨折手術,但就在將病患移到手術台上時,右邊髖關節也斷了,等於一次要開兩邊的髖關節。此外,從骨外科的觀點來看,骨鬆性骨折若以手術治療,不只手術棘手、預後也不好。 他呼籲,骨鬆高風險族群像是年長者、有抽菸史、不愛運動或身材矮小者,以及女性停經後五年內,都最好要及早做骨密度篩檢,以評估骨質狀況。同時,平日要適度運動、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多曬太陽等,以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圖/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 莊閔堯醫師)

預防冬日乾癬大爆發,精準用藥可有效控制病灶

預防冬日乾癬大爆發,精準用藥可有效控制病灶

入冬了,皮膚部就診的乾癬患者逐漸增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下簡稱高醫)皮膚部主任藍政哲表示冬天是乾癬容易惡化的季節,病灶會變得較平常嚴重,像是癢、乾、脫屑,或是龜裂及疼痛等都是在門診中常見的病況。其中最令患者困擾的不單是因外觀病灶帶來的身心壓力,連日常生活也會衍生出許多不便。曾有病患向醫師形容,在大發作期間,皮屑掉滿地,每天都必須掃三次地,相當苦惱。 藍政哲醫師建議,中重度患者在夏天膚況較容易控制時,持續規律用藥並做好保養,於入冬之際應提高警覺,避免病灶惡化的因子,如抽菸、壓力、作息不正常及感染等,且切忌等到大發作時才至醫院就診,因而延誤適當治療時機導致後續療程備加艱辛。 乾癬治療善用醫病共享決策 以達乾淨皮膚治療目標 乾癬是需要長期穩定控制的疾病,藍政哲醫師指出,現今乾癬治療已有相當大的突破,接受精準治療後可使病患身上的皮膚病灶幾乎完全清除,回歸正常的狀態。醫師認為要達到乾淨的皮膚(病灶改善 90-100%),必須透過醫病間良好的溝通,患者需與醫師共同討論最適切的治療與用藥方式,雖然乾癬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病患的配合及醫師充分告知不同嚴重程度的對應治療方式,依然能穩定控制病況。 藍政哲醫師表示,要達到皮膚完全乾淨的治療目標,輕度及中重度患者在用藥的選擇上有不同考量。輕度患者只要遵照生活上的注意事項並搭配外用藥膏,基本上便能達到不錯的效果。至於中重度病患,因為皮膚病灶範圍大,相對不易遵從一天兩次擦拭外用藥膏,此時則需要選擇更符合患者生活形態的治療方式,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藍政哲醫師對於生物製劑的療效給予正面肯定,在治療中重度患者時,使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17、介白素23等,讓患者的皮膚病灶達成清零的目標,幾乎達到乾淨的皮膚。目前患者必須經照光治療及其他系統性治療(搭配兩種口服免疫調節劑)無效,方可申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 高醫照光設備新穎,單人隔間保障病患隱私 藍政哲醫師提及,照光治療是中重度乾癬患者申請生物製劑前的必要條件,根據藍醫師的臨床觀察,醫院照光設備友善與否也是影響患者能否遵從醫囑的主因。考量到患者的隱私,高醫採用單人隔間的照光設備,提供患者隱密的治療空間,藉以提高病患遵從性。此外,高醫也提供夜診服務,讓白天需工作或輪班的患者在照光治療保有彈性的選擇空間。 藍醫師呼籲,現今乾癬的治療已有許多選擇,若民眾發現身上出現疹子,且反覆發作許久,建議盡快至皮膚專科鑑別診斷,唯有正確治療、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部於12/10周六下午兩點舉辦一場乾癬衛教講座,歡迎病友一同報名參與。報名洽詢:(07)3208214分機15。 (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部主任 藍政哲醫師)

最熱血感恩節!IRPMA攜手台北101邀民眾挽袖捐血

最熱血感恩節!IRPMA攜手台北101邀民眾挽袖捐血

時序入冬加上受到疫情影響,血庫存量告急,遲遲沒有回升的捐血量更令醫護人員憂心,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聯合近50家國內外藥廠於今年感恩節前夕(11/23)第三度發起捐血活動,攜手台北101以《挽袖捐血最高點》為主題,鼓勵民眾下週三一起到台北101,熱血響應,共同為捐血量創下新紀錄! 後疫情時代仍危機重重,血庫拉警報,醫護人員備感憂心! 新冠疫情才稍微緩和,緊接著又迎來季節性流感,台灣醫療備受衝擊,其中捐血量大幅下降導致醫療前線資源不足,病人安危讓許多醫護人員都十分憂心。據台灣血液基金會11月15日最新血液庫存量統計,全台血庫拉警報,恐創下近年最嚴重血荒,5個捐血中心包括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血液庫存量約只有4-7天(安全庫存量為7天),其中高雄、台南最缺血,庫存僅約4天。 國內外近50家藥廠響應,感恩節熱血過節 近年來血源短缺危機層出不窮,每逢年底,受到天氣寒冷以及感冒人數增加的影響,更容易發生血源短絀的狀況。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聯合近50家國內外藥廠一同發起捐血活動,今年以《挽袖捐血最高點》為主題,於感恩節前夕11月23日攜手台北101全民挽袖捐血,期盼挑戰往年紀錄,創造捐血最高點,邀請熱血民眾挽起袖子共同參與,攜手用最溫暖的方式為台灣醫療資源盡心力,同時致敬辛苦的醫護人員!  IRPMA《挽袖捐血最高點》捐血日活動開跑 IRPMA自於民國八十一年成立以來,致力於促進研究開發性藥業的發展,提升藥業的倫理水準,以及加強對全民健康的貢獻。自2020年開始發起捐血活動,希望集結藥業力量,成為台灣醫療可靠的後盾,去年的捐血成效近100,000c.c.,超過350位藥界同仁及熱血民眾共同響應,今年更希望擴大影響力,藉由攜手台北101,鼓勵更多民眾一同響應,為台灣血庫創造《挽袖捐血最高點》!捐血活動將於11月23日的上午10點30分至下午4點30分同時段辦理兩場次,分別在信義區台北101信義大門、中山區南山民生大樓舉行,希望大家一起發揮愛心,響應這項極富意義的公益善舉,為血庫挹注血源,幫助急需幫助的人!同時,也將提供捐血者口罩、酒精噴瓶與香氛釦好禮(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有意捐血的民眾,捐血前請注意自身健康狀況,捐血時自備口罩並全程佩戴。 【活動資訊】 日期:11月23日(三) 時間:11:00~16:30 地點:信義區台北101信義大門、中山區南山民生大樓 (兩場次同時段舉行) 捐血者禮品:口罩、酒精噴瓶與香氛釦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

「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估計2025年70歲以上人口數將達300萬人,這群人都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指出,骨鬆是老年疾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令人失去警覺,往往都是在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時出現低創傷性骨折,才知道骨鬆情況已經很嚴重。 七旬阿嬤反覆骨折,根本問題為骨鬆!  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關節及手腕的橈骨部位,一旦發生骨折,再次骨折的機率就非常高。有一名七旬阿嬤坐輪椅來到石承民的診間,無法行走且一動就痛。「是很典型的脊椎骨折,骨密度為-4.7,骨鬆相當嚴重。」在替她進行灌骨水泥手術後,阿嬤就開心地說不痛了。 孰料,兩周後在門診又見到阿嬤,還是喊著痛。「結果是脊椎的其他節又斷了!」再次接受手術後,沒隔多久脊椎其他部位又再次骨折,「患者在兩個月內,前後住院了三次,相當辛苦。」石承民說,發生骨鬆性骨折後,無論是灌骨水泥或打上骨釘,都是亡羊補牢,因為根本的問題在於骨質疏鬆。儘管已經在第一次骨折時就已經替阿嬤進行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無奈藥物的效果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才能見到療效。 預防骨鬆性骨折要「保密防跌」,高風險提早用藥才實在 骨鬆性骨折的危險除了可能出現反覆性骨折外,若發生在髖關節,死亡率很高;且骨折後活動力降低,即使手術也需要長時間的復健過程,對年老病患而言,要順利復原很不容易。 石承民表示,骨鬆是需要被重視的,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就要「保密防跌」。「保密」指的是保持好的骨質密度,需要有正確的飲食及運動型態,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足夠蛋白質、曬太陽等,必要時需有藥物及時介入;「防跌」則是要塑造安全的居家及生活環境,避免跌倒。  極高骨折風險病患建議先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 目前的骨鬆藥物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評估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程度建議患者是否該接受藥物治療,「骨鬆用藥的成果往往在一、兩年後才能見到,因此醫囑遵從性要更高,才能降低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他建議,若是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即使未發生骨折,若檢查出已有嚴重骨鬆狀況時,在經濟許可下最好先進行骨鬆藥物的治療。「普遍共識為,針對極高骨折風險病患,例如骨密度小於-3、近期發生骨鬆性骨折或已經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又再次骨折之病患,可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類的藥物來提升骨密度,完成療程後,再轉回使用減少骨質流失類的藥物來維持骨密度。」 石承民呼籲,停經後婦女、年長者、極少運動或不曬太陽者,以及體重過輕(BMI<19)、或有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的高風險族群,務必及早檢測骨密度,有骨鬆風險時,也儘早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以防憾事發生。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照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