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未老齒先搖?恐心血管健康拉警報! 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 一起來護齒

未老齒先搖?恐心血管健康拉警報! 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 一起來護齒

未老就掉牙,恐是心血管健康拉警報!口腔健康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牙齒數目不僅可能與壽命長短相關,近來研究發現,缺牙數目還能用來預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風險更是明顯提高。醫師呼籲,做好口腔保健,養「牙」也能存健康。 為了提醒國人正視口腔健康,台北市牙醫師公會今(30)日於北市林森公園舉行「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號召民眾不分年齡,一起「護」齒保健康。現場不只有社區美魔女組成的Spicy lady熱舞演出,由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之牙醫師所組成的Spider樂團,接連幾首經典熱門歌曲,更是讓台下觀眾跟著哼唱。 這次園遊會特別設計多項闖關活動,寓教於樂,讓參加民眾從遊戲中學習「學齡期」、「成人期」以及「高齡期」所需要的各種護齒關鍵資訊。 養牙真能存健康?研究:自然牙多寡 跟多種疾病死亡風險相關 早年曾有研究發現,74歲還有全口自然牙的人,活到100歲的機會相對高;反之,若是65歲以前就缺牙5顆以上,不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以及糖尿病風險增加,預期餘命也會因而受限。近年研究則進一步發現,每掉一顆牙,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缺血性中風等風險就會提升約1.5%;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需多提防可能引發的心血管危機。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蕭仰嶔指出,口腔健康不僅影響咀嚼、營養、說話、社交,更可說是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石。過去已知牙周病患者相對於口腔健康者比較容易引起心內膜炎或心肌炎,增加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骨質疏鬆的罹病風險,且與糖尿病更是互相影響。 至於缺牙對健康的影響?早年日本學者研究發現,70歲以上擁有20顆牙齒的老人,5年的死亡率比不到20顆者少了2.5%。 兒童齲齒、成人牙周病、老人缺牙,各年齡層口腔困擾不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提出「8020」計劃,希望各國達成國民在80歲時,至少保有20顆自然牙,不過,我國國民健康調查顯示,80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還有20顆以上的自然牙。 蕭仰嶔理事長指出,造成國人需要拔牙的兩大主因是牙周病及蛀牙問題。根據統計,到2020年為止,我國12歲學童的恆齒齲齒經驗指數平均值2.01顆,雖較2012年的2.5顆下降,但仍比全球平均值的1.67顆高出許。此外,國人有超過8成(80.48%)成年人罹患牙周病。也因此,公會希望透過這次園遊會活動,指導民眾預防不同年齡層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 全齡護齒同一招!落實潔牙基本功,搭對「工具」很重要!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口醫委員會主委盧威利指出,不管任何年齡層,維護口腔健康第一步就是落實「潔牙」基本功,然後,再因應牙齒健康狀況不同,搭配不同工具。例如,當孩童年齡成長到可以自己使用牙線時,潔牙時除了牙刷,還應該搭配牙線使用;一旦牙周有狀況,必要時還需要搭配牙間刷。 沖牙機、牙籤…不能代替牙線!錯誤潔牙觀念,小心牙周GG 近年不少人使用沖牙機,以為沖牙機沖出很多食物殘渣,牙齒就乾淨了,甚至有牙周病患者以為只要有沖牙機,就不需要定期洗牙,直到後來發現牙周依然流血,才知道牙周炎還是很嚴重。 盧威利牙醫師表示,沖牙機可做為潔牙輔助工具,但是,如果牙菌斑沒有去除,蛀牙和牙周病的風險就無法降低,而且,過度依賴沖牙機,使用觀念錯誤,也可能讓牙齒狀況越用越糟。這是因為牙菌斑是造成齲齒和牙周病的禍首,只靠沖水並無法將牙菌斑沖下來,一定要經過摩擦,藉由物理性力量,才能把牙菌斑徹底清除。也就是說,想要刷掉牙菌斑,要靠牙刷、牙線和牙間刷,才能辦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使用牙刷刷牙外,調查發現,成年國人使用牙籤的比例,跟牙線、牙線棒差不多,佔全體13%左右。盧威利牙醫師表示,台灣市面上的牙籤只能去除夾在齒縫的食物,並不具備清潔牙齒鄰接面的功能,而且容易刺傷牙齦,並不推薦使用。 牙刷是必要的潔牙工具,適時更換也很重要!一旦刷毛外岔,牙刷的潔牙力就會大幅下降,且還可能因為刷牙時施力不當而導致外岔的刷毛刺激牙齦造成牙齦流血等問題,此時就應該更換牙刷。即便刷毛狀態還可以,也建議三個月應該更換新牙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呼籲民眾護「齒」保健康,選對潔牙工具,餐後、睡前落實潔牙,每半年看一次牙醫,就有機會保留越多自然牙,健康自然跟著來!

「培你齊跑」亞培贊助賽事、快篩、營養品與六大科醫護及病友組跑團力挺!

「培你齊跑」亞培贊助賽事、快篩、營養品與六大科醫護及病友組跑團力挺!

亞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Abbott World Marathon Majors, AbbottWMM)萬達分齡冠軍資格賽台灣站–日月潭環湖馬拉松今日(30日)盛大展開,受疫情影響睽違三年再度開跑,參賽人數創新高,國內外超過六千位選手報名。醫療保健領導者亞培之永續發展計畫,目標在2030年前改善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此次亞培除贊助活動賽事,呼籲大眾透過運動與攝取良好營養活出健康,對抗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及其他傳染病外,更加碼提供Panbio快篩試劑及安素營養品守護每位跑者健康;並邀集六大科醫護人員、病友與員工共組「亞培百人健康跑團」參賽,成為賽道上最大亮點!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李祥和醫師分享:「看到這麼多醫護同仁脫下白袍、換上背心跑鞋,攜手病友跑出熱血的樣貌,真的很感動!我們這個跑團希望給大家最好的激勵,一起規律運動,跑向健康!」 亞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萬達分齡資格賽台灣站-日月潭環湖馬拉松盛大開跑 亞培號召六科醫護、病友及員工共組百人跑團,成賽道上最大亮點! 亞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萬達分齡世界排名賽(AbbottWMM Wanda Age Group World Rankings),為全球馬拉松界熱門賽事,日月潭環湖馬拉松正是其全台唯一分齡資格賽,此次參加日月潭環湖馬拉松的跑者,將有機會爭取前進亞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萬達分齡世界冠軍資格賽的門票。 亞培此次除了贊助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分齡賽台灣站賽事,更攜手來自腎臟科、家醫科、心血管科、ㄧ般外科、內科、血液腫瘤科醫護人員、病友與員工組成「亞培百人醫護病友跑團」參與賽事。亞培台灣分公司管理代表人暨營養事業總經理黎亞諾,此次也參與42K全馬賽事,他表示:「醫護人員與病友為亞培重要夥伴,我們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排除健康的障礙,活出精采。希望『亞培百人醫護病友跑團』能拋磚引玉,鼓勵更多人一起健康齊跑!」 醫籲:規律運動、補齊營養 帶病跑馬非夢事! 透過運動、營養 甩開脂肪肝及健康紅字 病友現身說法 盼鼓勵大眾動起來 據統計,國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近三成,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代謝症候群衍生之心臟、腦血管、糖尿病、高血壓與腎臟等慢性疾病,更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幾名。跑團之一、這次也參與29K超半馬賽事的萬芳醫院腎臟科主任鄭仲益說明:「診間常見中壯年族群出現偏胖與代謝症候群問題,因此常鼓勵病友增加運動量。只要持之以恆,多可看見健康狀況改善。」鄭仲益醫師分享曾收治的60歲第三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起初伴有高血壓與高尿酸的症狀需要依靠藥物治療,在患者堅持每天進行10公里的慢跑運動後,高血壓與高尿酸的症狀已獲得大幅改善!鄭醫師平時也熱愛跑步運動,希望呼籲民眾與慢性病患者,依照自身體能狀況養成並維持運動習慣,對健康很有幫助。 55歲、此次參與29K超半馬跑者林捷明,本身是傳統產業經營者,其表示自己43歲時確診脂肪肝、三高指數滿江紅;因而開始從運動及營養雙管齊下管理健康。每週跑步40公里以上,目前身體恢復健康,更開始挑戰鐵人、游泳等賽事。他表示,這次更希望可以透過參與「亞培百人跑團」,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大家健康的不二法門,就是攝取良好營養、動起來! 亞培贊助快篩及營養品,應援跑者健康衝刺! 落實亞培2030年永續目標,盼改善30億人口健康生活 亞培以創新科技產品,於各年齡守護健康,此次除了贊助賽事亦提供每位跑者安素營養品;更首度提供26,300劑Panbio快篩試劑,守護跑者與工作人員健康。黎亞諾總經理說明:「亞培為了落實永續計畫,與民眾、政府機關及各界夥伴攜手,讓我們的前瞻科技及產品更容易取得,幫助人們排除健康的障礙、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呼籲民眾共同重視健康,透過良好的營養、維持運動習慣,活出精采人生。

精準醫療 還給皮膚免疫疾病患者乾淨的皮膚

精準醫療 還給皮膚免疫疾病患者乾淨的皮膚

這兩年疫情,讓本身是中重度乾癬患者小玲(化名)不太敢經常往醫院跑,回診時間越拖越久,但皮膚症狀又反反覆覆,令她相當困擾;收治該名病友的林口台北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相當心疼,在經過與小玲溝通、分析各種藥物的優缺點下,決定使用長效性的生物製劑IL-23,就不需經常回醫院。四個月的療程結束後,小玲的皮膚幾乎有90%都已恢復乾淨,她高興地說:「終於可以趁著國門開放,帶家人到日本泡湯了!。」 皮膚免疫功能出問題,中重度患者身心俱疲 對於全身皮膚狀況很不好的中重度乾癬與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言,不但會有強烈的癢感,影響睡眠,加上大量掉落的皮屑及明顯的外觀,患者會缺乏自信、社交恐懼,更因為癢感不適導致生活品質也不好。 黃毓惠觀察,多數這類患者也對治療沒有信心,會覺得怎麼擦藥好像都好不了,於是就不想繼續擦藥;或者會因為對藥物的誤解,一方面擔心外用類固醇的缺點、又怕傳統用藥會傷肝傷腎等等,「其實最近幾年,已經有很好的治療武器,像是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能有效達到改善皮膚狀況。」 精準治療能讓皮膚狀況改善九成以上 「病患發病的原因除了與體質有關,後天因素也會讓皮膚狀況更加惡化,像是壓力、情緒、作息不正常等等,所以也必須避免這些惡化因子,病況才能得到控制。」黃毓惠強調,尤其不能相信偏方或吃會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或食物,否則會適得其反。 以乾癬來看,近年來國際醫學會都建議治療目標是潔淨的皮膚,也就是要改善90%-100%的皮膚病灶;而異位性皮膚炎也要求達到症狀的舒緩、皮膚修復潔淨的狀態,「對於中重度患者,若要達到此目標,還是需要靠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才能有效調控皮膚的免疫功能,讓發炎反應不再活躍,達到治療目標。」 醫病共享,與病人溝通選擇最適宜的用藥策略 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種類很多,在以病人為中心的前提下,現在用藥策略也愈來愈精準,會由醫師與病患共同討論出最適宜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找回潔淨的皮膚。 黃毓惠說,現在藥物選擇很多,乾癬治療,仍會依照病患本身狀況與疾病嚴重度,像是有沒有共病?需不需要控制關節炎症狀?以及對藥物的期待等,例如對效果出現速度?對效果長期維持度的期待等等面向,「我們會將各種藥物的好處與特點用容易懂的方式,去和病患溝通討論,醫病一起找出最適切的治療方針。」這有點類似幫病患打造量身訂做的治療方式,對醫療品質的促進有很大的幫助。 她提醒,皮膚免疫疾病的治療相當辛苦,但病患不用太灰心,現在的治療藥物無論是療效或安全性都適合病友進行長期治療,也能達到最好的治療目標。也歡迎病友可以多參加醫院舉辦的講座,多吸收治療新知。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與台灣乾癬協會於10/22周六下午兩點合辦一場線上講座,也歡迎病友一同報名參與。報名洽詢:(03)3281200分機5131。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常常感覺疲勞、骨痛、食慾下降嗎?這可能並非工作勞累惹的禍,而是骨髓纖維化在作怪!在台灣,骨髓纖維化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極容易被忽略、也有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可能!因症狀不易判斷,常見如: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容易被誤認是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往往因而延誤就醫造成疾病惡化,導致中、高風險群病患中位存活期不足5年,其嚴重性不容忽視!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為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了解,林口長庚血液科郭明宗醫師提醒,民眾如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求診評估是否為疾病前兆,以免忽略小症狀、造成健康大問題。 然而,骨髓纖維化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後,有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產生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治療上一大限制。郭明宗醫師指出,由於治療方式持續革新,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療效更佳且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在臨床治療上適用性更高。這類藥物不僅可改善既有藥物的副作用、更能有效減少脾臟體積並減緩骨髓纖維化導致的身體不適症狀。期望未來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提供病友更多元、安全的治療選擇。 (圖/林口長庚血液科 郭明宗醫師) 盜汗、疲倦藏危機! 20%患者惡化成血癌、平均存活期僅5年  醫籲:10大症狀切勿掉以輕心 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民眾對骨髓纖維化認知度有限,且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等引發睡眠障礙,連帶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加重身心負擔。然而前述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混淆,因此,林建嶔醫師建議,如中高齡民眾觀察到自身長期有此類症狀,切勿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據統計有約10%-20%患者會因未能即時獲得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加上現有治療選擇有限,導致骨髓纖維化患者平均存活期僅3.5~5年,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圖/台大醫院血液科 林建嶔醫師) 骨髓纖維化治療陷困境!移植風險高、標靶藥物選擇少 患者病情惡化卻無藥可用 一旦罹患骨髓纖維化,便需要依靠穩定治療控制疾病進程,而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但因風險高、且需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其餘治療選擇則包括口服化療藥、脾臟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輸血、標靶藥物等。臨床治療上,醫師會優先評估患者狀況是否適合做骨髓移植治療,若無法執行,則以標靶藥物為首要選項,是現階段臨床上可有效減緩病程、醫師也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雖然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風險較低、負擔較輕,但過去因選擇有限,也造成目前骨髓纖維化患者一旦出現副作用或抗藥性停藥,即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郭明宗醫師說明:「目前一線標靶藥物在減緩症狀上雖有幫助,但衍生副作用如貧血、頭暈、腹瀉、嘔吐、疲勞,時常導致病友不適、中斷治療。」林建嶔醫師也說明,目前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患者有可能在2~3年後就會出現藥物效果變差、脾臟變大、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浮現的狀況,然而,過去多數患者僅能以調整現有藥物劑量的方式,只求在可負擔的情況下持續治療,實際上卻無法長期穩定的控制病情,成為骨髓纖維化目前的治療困境。 新型藥增患者希望!減脾臟腫大體積逾3成 醫病期許納健保、爭取多元治療權益 林建嶔醫師分享,過去就曾遇過一名患者服藥2年後陸續出現脾臟腫大、疲勞等症狀,評估後改使用新型藥物進行治療,目前患者反應良好,脾臟慢慢變小,也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期待患者的症狀得以重新獲得改善。林醫師說明:「如今陸續有新型藥物問世,除了可減緩症狀,國外研究更顯示治療後患者脾臟腫大症狀可減少體積逾3成,症狀明顯獲得緩解,且在現有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身上仍有減緩症狀與副作用的效果,擺脫現有治療使用數年後效果陸續減退後、即無藥可用的困境,有望改善病程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成為患者接續治療、活命的希望。」。 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郭明宗醫師期許,除了希望透過衛教持續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症狀的警覺心,也希望政府單位針對新型治療給付有更多討論,現有骨髓纖維化治療面臨無藥可用困境,雖陸續有新型藥物提供選擇,但考量患者的可負擔性,未來仍希望政府單位關注患者權益、討論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的可能,幫助骨髓纖維化患者減輕負擔、遠離死亡風險,享有多元的治療選擇權。

想長高光靠轉骨湯、鈣片夠嗎?找關鍵尋解方才是正解!

想長高光靠轉骨湯、鈣片夠嗎?找關鍵尋解方才是正解!

想幫正在發育的孩子長高,許多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喝轉骨湯啊!」不然就是「就吃點鈣片嘛!」,但光這樣就足夠了嗎?真能長到理想身高嗎?恐怕不盡然! 開業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黃正宏院長對此提出看法,他認為鈣片雖然能夠強化骨骼,但對長高的效果很有限,「所以如果只想一昧吃鈣片來幫助長高,倒不如多從食物中攝取,可得到豐富的蛋白質及多元營養素。」 此外,轉骨湯是台灣早期針對兒童的調理方,功能多在補氣、補血、壯筋骨,適合體質較瘦弱的孩子,「現在孩子普遍都營養過剩,若轉骨湯配方還是跟過去一樣,長高的效果不見得會好。」黃正宏說,如今小孩大多發育得早,如果早早喝了含有大補腎陽成份的轉骨湯,反而可能導致早熟,讓生長板提早閉合後,更無法長到期待的身高了。 把握長高黃金期,及早揪出阻礙成長的問題 擔心孩子長不高,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像是先天疾病、營養不均衡、貧血、或者是疾病問題如內分泌疾病所造成的生長激素缺乏,甚至是遺傳疾病如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不過這些遺傳疾病大多可以在早期就被發現。 黃正宏表示,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速度最快的階段,男生約在12歲到15歲時,一年平均能長高8至12公分、女生則是在10至12歲一年可長高7至11公分;但都是到了15歲以後,長高的速度會緩慢下來。因此,想要小孩長得好,不只是每個階段都要掌握,更要把握長高的黃金期。 他提醒,要觀察孩子的生長速率是否正常、或者有無生長激素缺乏等問題,可以從生長曲線來看身高百分比有沒有低於第3個百分位;接著可觀察孩子的身高是否與遺傳差太遠;此外還要看長高的速度,如果5歲之後,一年長不到4公分,就要及早求診兒童內分泌專科進一步了解問題出在哪裡。 適當給予生長激素,營養運動睡眠要顧好 若經專業診斷發現是因生長激素不足所導致的長不高,可施打生長激素予以治療,但是要長高,黃正宏認為要搭配三大要素,包括營養上需要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如牛奶、豆漿、雞蛋、瘦肉等,避免甜食與油脂食物;此外要加上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最好的跳躍與伸展運動;再者,必須要早睡,每天十點前要睡覺,至少要睡滿八小時。 最後他也提醒,情緒也會影響身高發育,壓力過大會讓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而影響生長發育;而對於身為父母的你,若要幫孩子做好生活上的調整,也需要更多的耐心。  

跨越癌醫新巔峰 北醫質子中心正式投入臨床治療

跨越癌醫新巔峰 北醫質子中心正式投入臨床治療

癌症治療邁向全新紀元。全臺首座亦是全球少見的全地下化質子中心「北醫質子中心」經過試營運,9月正式投入臨床治療。北醫質子中心啟用國內第一部超導型質子機,目前已為11位病人完成治療,56歲王先生肺癌轉移腦部,先前治療副作用讓他備受煎熬、虛弱無力,經以質子治療後,腫瘤獲得控制,還能恢復游泳、晨跑的習慣,展現質子治療「精準、副作用低」的特色,不僅讓病人活得久,而且要活得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暨北醫質子中心主任邱仲峯表示,臺灣粒子治療近年來蓬勃發展,質子中心與重粒子中心接續成立,未來可能有9家醫院擁有粒子治療,密度為全世界最高。為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台灣放射腫瘤學會今(17)日舉辦「第一屆台灣粒子治療國際高峰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粒子治療專家及學者進行分享,期盼提升臺灣在專業粒子治療的深度與廣度,與世界接軌。 同時,歷經10年籌建的北醫質子中心今日宣告正式投入臨床治療,此為首座座落於大台北都會區的質子中心,匯集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的跨體系量能,試營運迄今完成11位病人的治療,部位涵蓋腦部、頭頸部、骨盆腔、胸腹部。病人接受質子治療後,傳統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如口腔黏膜炎、腸道發炎等都已相當少見,多數病人當天治療完仍可繼續上班上學,如常生活。 雙和醫院放射腫瘤科教授暨北醫質子中心副主任蔡若婷表示,北醫質子中心採用的超導型質子治療機,體積是傳統機型的1/5,所需面積從足球場縮小到網球場,讓質子系統得以首度成功建置於都會區,由於質子治療並非單次療程,病人需要連續多次到院治療,建置於都會區可大幅提高就醫的可近性,無需長途往返。另外,北醫質子中心緊鄰學校、醫院及住家,採用安全係數最高的全地下化建築,在防輻射、防地震及防洪上都採用最高標準,並通過主管機關層層管控,建設過程極具挑戰性。 蔡若婷主任指出,質子治療最大特色就是「精準、副作用低」,宛如深水炸彈般,將放射線劑量精準集中在腫瘤部位,高劑量消滅腫瘤,且幾乎不會對照射路徑上的健康組織造成傷害。此外,北醫質子中心使用的新一代超導型質子治療機配有筆型射束(Pencil Beam)強度調控與3D影像導航(Cone-beam CT)等最新功能,猶如先進戰機頭盔配合導引飛彈般,「看哪裡、打哪裡」,有效減少治療副作用並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治療後可以正常的生活。 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暨北醫質子中心副主任李欣倫表示,質子中心迄今為11位病人完成質子治療,其中56歲王先生肺癌轉移至腦部,發現5顆腫瘤,經以放射治療後約兩個月,腫瘤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王先生出現落髮且體重減輕、非常虛弱,後續追蹤時發現腦腫瘤再發,也讓王先生相當沮喪。 在家人鼓勵下,王先生重回診間,李欣倫主任指出,經醫療團隊評估,再發的該顆腫瘤靠近左上顱頂,此種部位的腫瘤非常適合接受質子治療,由於質子具有物理上布拉格峰的劑量優勢,可以讓腫瘤後方的正常腦組織得到最大的保護,對於復發再治療的病人,更多了一線生機。 因此,王先生首度接受質子治療,15次治療後,腦部腫瘤明顯獲得控制,先前治療時的副作用如體重下降、虛弱掉髮都沒有出現,療程結束後,王先生恢復運動習慣,每天游泳、晨跑,走兩小時的路也不會累,不僅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也重展開朗笑顏。 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暨北醫質子中心副主任趙興隆表示,質子治療是放射治療的最新趨勢,最適合質子的癌症是兒科腫瘤、頭頸部及鼻咽腫瘤、攝護腺癌、骨盆腔癌復發等,目前也愈來愈多乳癌(尤其左乳)、縱隔腔癌及肝癌病人接受質子治療。根據國際文獻,相較傳統放射治療,質子治療對於腦部、脊椎、兒童癌症等特殊腫瘤治療,有較少的副作用及更多的應用空間。 邱仲峯院長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99家質子治療中心投入臨床服務,近25萬人接受質子治療。基於資源共享的理念,北醫質子中心將與國內醫療院所展開策略聯盟,建構質子治療共享平台,轉介適合的病人至北醫接受質子治療。有鑑於亞洲許多地區的質子治療中心仍在規劃甚至處於萌芽階段,北醫質子中心未來也將透過臨床經驗的累積,期盼成為印太區訓練中心,讓世界看見台灣。

響應2022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 病友協會籲「精準抗異」雙管齊下

響應2022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 病友協會籲「精準抗異」雙管齊下

台灣一年有37萬民眾因異位性皮膚炎就醫,病友除了飽受皮膚發癢、外觀變化困擾,最新調查顯示,不少病友的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也受疾病影響。此外,雖然健保已給付部分治療費用,但仍有約超過2成病友每年自行額外花費10萬元以上、用於保濕品與其他非健保皮膚治療用藥。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容易復發的發炎性皮膚病,其主要特徵為乾燥、泛紅、搔癢難耐。患者發病時除了奇癢難耐、影響皮膚外觀,對睡眠、情緒、工作、社交能力和生活品質都產生影響,同時也帶來家庭與社會的經濟衝擊! 2022年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主題「Inside Atopic Eczema」,就是希望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異位性皮膚炎更進一步的認知,瞭解這並不是個皮膚發癢的單純疾病。國內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也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的主題,針對病友及其家屬進行「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共病認知」線上調查,盼能確切了解病友目前面對的疾病負擔。 結果顯示,336位受試者中,病友最在意的皮膚問題主要還是「搔癢(96%)」與「病灶外觀影響(83%)」。此外,有2/3的病友同時有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氣喘等共病。 調查也證實,異位性皮膚炎確實不僅影響生理,對於病友的生活、工作、學業、人際關係以及心理也帶來困擾:有近六成(58%)病友表示曾因此請假、超過四成(41%)自認學業或工作受到嚴重或非常嚴重的影響!近半(48%)自覺受到歧視、排斥或是言語霸凌,超過三分之一(35%)覺得心情與人際關係受到嚴重或非常嚴重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健保提供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就醫相關給付,但是不少人為了疾病還是要額外自掏腰包。本次調查發現,包括保濕乳液、非健保治療用藥等,有24%病友一年就要花費十萬以上,且疾病越嚴重,病友自付費用也越沉重,其中約3成中重度病友每年花費十萬元以上!近一步分析發現,這些花費超過十萬以上的病友中,不少人是自費使用新藥。 異位性皮膚炎是富貴病?家裡連水電費都高!醫師:找到正確醫療,找回正常生活與自信 異位性皮膚炎家庭為疾病投入的心力與資源,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今年13歲的小恩,從她出生後第一次打預防針的時候,媽媽向醫師提起「小恩大腿有些『粗皮』,和身體其他部位不一樣。」醫師判定是「異位性皮膚炎」後,小恩從此展開了她與一般小孩不一樣的家居生活。 除了用清水洗澡、勤擦乳液,小恩媽媽表示,家裡冷氣永遠為她開著,除濕機為她而買,最貴的除蟎吸塵器買起來也不手軟,空氣清淨機當然也不能少。「醫師說她這是富貴病!」購入乳膠床、天絲寢具、衣服,也一定要小恩到現場試,必須她覺得舒服、透氣、不會「刺刺的」才能過關;家裡洗衣機也為了「殺蟎」,特別選擇「具有高溫水洗滌功能」,加上週週洗寢具,所以有一段時間,家中的水電費特別高! 原以為費盡心力建構一個對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最有幫助的生活環境,孩子過了青春期就可以擺脫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沒想到後來還是迎來了大爆發,嚴重時狂抓癢到出血、邊走邊掉皮屑、無法睡覺。到最後,有時候媽媽看她好不容易睡著、甚至不忍叫醒她,寧可讓他請假、錯過半天學校課程。所幸,這一切在小恩被轉介到專長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科醫師後,一切有了轉機。 「終於不再癢了」、「看到孩子一覺到天亮,雖然皮膚還沒有完全恢復、但看到她自己穿短褲、短袖,不帶外套就出門。我覺得不只她的疾病被治療了,自信也恢復了!」 正確就醫+妥適保養 雙管齊下,精準抗「異」 不過,倒不是每個病友的花費都令人咋舌!朱家瑜理事長指出,一般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除了健保給付治療外,需要自行負擔的費用包括自付額、就醫交通費用等,另外還有營養保健品、保濕用品等。研究顯示,健保給付異位性皮膚炎的費用與患者嚴重程度相關,經計算一年輕、中、重度分別是每年輕度約給付 9,500元,中度是9,700元,重度是15,700元。 而患者自費金額也與嚴重程度相關,重度患者平均一年自費大約2萬7千元、中度患者大約是1萬5千元、輕度則在1萬元左右,顯示病友自費花在藥費的佔比也不低。 另外,患者因為疾病導致的生產力損失更多!研究顯示,重症患者一年的生產力損失超過27萬元。與健保一年給付重症患者治療費用不及1萬6千元相較,顯然疾病所導致的生產損失更巨大。 不過,隨著異位性皮膚炎醫藥的快速進展,朱家瑜理事長表示,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先進藥物加入健保,讓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控制,延緩病程進展,提升患者生活,也降低對病友家庭與社會的經濟衝擊。

腸泌素能救命又省上億健保!糖尿病友發起連署,懇求放寬給付

腸泌素能救命又省上億健保!糖尿病友發起連署,懇求放寬給付

醫嘆:現規範與實際治療需求有落差、盼政府單位一併考量照護成本與負擔 台灣糖尿病人口約240萬,不僅有年輕化趨勢、且人數逐年增加。血糖控制不好,將併發腎病變、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僅讓糖友因共病苦不堪言、更可能奪去性命!而每年綜合糖尿病與併發症疾病衍生的照護支出,竟要燒掉健保近千億。近年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及早使用腸泌素介入治療,可減少共病機率,提升糖友安全、減少照護負擔,無奈我國現階段健保限制過於嚴苛,需要糖化血色素超過8.5以上達6個月才能給付,等於糖友需忍受半年全身器官泡糖水,才有機會健保用藥,不僅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也讓多數患者感嘆腸泌素治療看得到、用不到!近期糖友們更自主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立案,呼籲民眾一同參與連署、促進放寬健保給付,讓患者可即早使用腸泌素藥物,有效減少共病風險、減少健保負擔! 有鑑於當今全球社會習慣變遷,糖尿病幾乎成為已開發國家最注重的慢性病問題之一,糖尿病不只肇因於個人習慣,更與患者的家族遺傳、性別、工作狀態等因素有關。60歲的李先生確診糖尿病20年,過去他曾任職銀行經理,在工作型態影響下,經常三餐飲食不正常、熬夜應酬,早已埋下糖尿病隱憂;直到出現長期腿麻、胸悶症狀,李先生才驚覺事態嚴重,求助醫師發現確診糖尿病,甚至當時已併發心血管疾病前兆,病況危急,多次與醫師討論選擇自費使用腸泌素藥物,雖然需要背負不小的治療負擔,但也才逐漸穩定病況、遠離死亡風險。可惜不是每位病友都能負荷,只能深陷洗腎、心血管共病陰影與奪命恐懼中。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李弘元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糖尿病人口仍逐年成長,如何幫助患者穩定控糖、遠離共病是首要任務,近年國際治療指引中皆提出建議醫療團隊及早為患者評估使用腸泌素藥物治療的可行性,由於該藥物與天然人體激素相似,不僅可穩定血糖、控制體重,更可連帶減低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使腸泌素藥物成為近年來國際間治療糖尿病的重要利器,但醫師也說明:「目前台灣健保規範較嚴,患者必須符合糖化血色素超過8.5%且時間長達半年、或已發生過重大心血管疾病才可給付使用腸泌素,導致患者近用藥物的可能性低,多半無法負擔治療。」。 台灣過去限縮腸泌素藥物健保給付,主因還是因為藥物單價相對高。但近期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估算,如及早提供患者使用腸泌素治療,將會在第3年因減少心腎併發症支出而打平增加藥費,並在第4年與第5年各可節省6800萬與1億2400萬元的健保支出,也就是說早期使用腸泌素的花費,長期將大幅減輕後續健保負擔,並節省醫療資源,這項數據也成為近期糖友爭取放寬健保給付的核心理念。 倡議立案的主要糖友祝先生指出,在台灣有許多患者與李先生一樣,因工作影響生活習慣、落下病根,但為了治療與生活所需,無法撇棄工作,只能盡量與病共存,許多糖友也因無法負擔自費治療,即便知道腸泌素可以預防共病,但只能活在共病恐懼中。其實不僅醫界與病友希望幫助患者以更好治療方式穩定病況,政府單位必定希望幫助病友有多元治療選擇,達到治療效益並減少健保負擔。祝先生強調連署是希望提升政府重視、並進一步開啟對話的機會,也希望大眾一同連署發聲,讓糖友擁有更完整的治療權益,攜手為台灣健保創造更好的未來。 連署連結

孩子腎臟出問題,也會影響身高發育!

孩子腎臟出問題,也會影響身高發育!

一名國小五年級的男童,從幼稚園開始就一直是班上最矮小的,家長因擔心他的身高而求診。兒科醫師發現該男童從小至今的身高,幾乎年年都長不足2公分,遠遠低於生長標準,有生長遲緩的現象;於是進行抽血尿液檢查後,才發現是兒童慢性腎衰竭患者,但因為沒有症狀,所以一直未被發現。所幸在經過治療後,腎功能已有改善,醫師同時也給予生長激素,身高已經逐漸趕上同齡孩子。 腎功能不好也會導致生長遲緩 會影響孩子身高發育的原因很多,過去多是因營養不良導致,但現代人普遍都營養過剩,「不過有些骨骼異常、染色體異常如透納氏症、小胖威利症、唐氏症等,或者是兒童慢性腎衰竭、甲狀腺缺乏、性早熟等疾病,都有可能是造成生長遲緩的原因。」 台南陳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陳信宏提及,案例中的男童就是兒童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這類患者通常來自遺傳,或是母親在懷孕過程中因不明原因而導致胎兒腎臟缺損,也或許是先天性的泌尿道或輸尿管系統阻塞,而令腎臟功能出了問題。「令人擔心的是,兒童腎功能不全初期多數沒有症狀,但若未及時發現並治療,不只會影響生長發育,一旦腎功能逐漸變差後,還可能救不回來,演變成很早就須面臨洗腎或換腎。」 至於為什麼腎臟功能出問題會令孩子生長遲緩?陳信宏說,慢性腎臟病會造成體內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即使有分泌也不敏感,無法有效刺激孩子的骨骼成長,因此容易長不高。 及早發現對症治療可幫助長高 現代人普遍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多數都期待孩子的身高能高人一等,他提醒父母要定期觀察孩子的生長狀態,而最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便是定期測量身高,「孩子從學齡期到國高中前,每年身高若長不到4公分,就認為有生長遲緩的現象。」如果想早點發現問題,也可以三個月長不到1公分、或半年長不足2公分來判斷。 通常只要發現孩子的身高異常,兒科醫師會先檢查並排除是否是因疾病所導致,像是有兒童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會抽血驗尿做進一步確認腎臟問題,「一定要先把疾病治療好,生長遲緩的現象才能獲得改善。」陳信宏說,治療時也會一併考量是否需要使用生長激素。一般建議生長激素的使用時機最好是在生長板閉合前使用,對身高的刺激效果較佳。 他提醒,女生骨齡約14歲、男生約16歲左右,生長板便會閉合,必須在此之前儘早給予刺激,否則「如果要增胖,一輩子都有機會。但身高不同,過了年齡層就沒有其他方法能長高了。」因此,父母要透過定期觀察孩子的成長狀況、並記錄每年的成長速度,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予以協助。

台東心臟死亡比例全台之首!台東馬偕攜手雅培 讓愛從心跳動

台東心臟死亡比例全台之首!台東馬偕攜手雅培 讓愛從心跳動

心血管疾病長年為台灣第二大死因,平均每天約有6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而台東地區心臟疾病死亡比例為全台最高。有鑑台東地區受限地域、及時就醫為病患長期挑戰,台灣雅培醫療器材捐贈高科技植入式心臟監測設備予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期共同守護在地民眾心血管健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鄭曉揚醫師表示,「心血管健康是台東馬偕醫院重點發展項目,此次捐贈不但提升遠距照護,使患者免於舟車勞頓、就能享有較佳的醫療照護,也促進東部相關醫療臨床研究發展。」 台灣雅培醫療器材血管醫療事業總經理 李曛表示,台灣雅培長期關注心血管健康領域,並積極發展創新科技,自診斷至治療,多角化協助病患因應心血管疾病。「我們的永續計劃,是在2030年前改善地球上超過三分之一人的生活,希望能夠提升健康照護的公平性,此次亦期盼能夠共同守護心血管健康,讓愛從心跳動。」 馬偕醫院具東部唯一心導管中心,攜手雅培發展遠距醫療守護東部心跳 台東地區心臟疾病死亡比例為全台之首,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指出,心因性死亡人數就佔整體20%,遠高於全國平均11%,台東地區的心血管健康應更被重視。鄭曉陽主任提到,台東馬偕是台東地區唯一設有心導管中心的醫院,能執行急診冠脈介入手術及開展複雜冠脈介入手術,及時挽救心肌梗塞病人生命;院內更有葉克膜體外循環系統(ECMO)和心臟血管加護病房(CCU),可執行較複雜的心律不整監測與電燒手術,有助提升東部民眾心臟疾病的救治與照護。然而目前僅台東馬偕具備緊急醫療重度能力,且病患受限地形與交通,就醫車程平均超過60公里。 台灣雅培醫療器材心律管理事業總經理 陳家法表示,「治療心臟疾病是複雜且困難的,公司研發團隊以突破性創新科技,提升臨床醫療可能性;同時也致力增加科技醫療照護的可取得性,幫助病患排除健康的障礙。期透過這次捐贈,提升病患就醫便利性,幫助台東地區提升遠距醫療照護。」 台灣雅培醫療器材致力心血管研究  以創新科技守護台東居民健康 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邱威儒醫師表示,心律不整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中有絕大多數的患者並無自覺,可能僅會有突發性的身體不適,加上臨床心律不整的診斷率不高,若無長期監控恐無法揪出病因而延誤治療。邱醫師也分享曾經有一位50多歲,具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長期接受藥物控制,控制期間偶有一陣陣的頭暈、心悸反應,但經健保給付的常規檢查後並沒有發現患者有嚴重的心律問題,結果有一天被發現昏倒在車站,當場靠傻瓜電擊器救回後緊急送醫急救,才發現患者有心室頻脈。邱醫師強調,仰賴短暫的監測若無法發現心律問題,就無法預先防範意外及憾事發生。 邱威儒醫師表示,透過此次台灣雅培所捐贈之科技監測設備,台東地區的民眾可以即時監測心律,並連結智慧型手機,相關資訊及重要心律訊號的警示可以即時傳輸,醫護團隊能遠距掌握病況發展,病患能更早被診斷、預防及治療,避免走上中風一途、並遠離生命風險,也能透過設備縝密的監測達到更有效率的醫病溝通。 鄭曉揚主任說明,「台東馬偕醫院致力提升東部地區民眾醫療品質,此次台灣雅培捐贈可說是遠距數位醫療發展的重要推進,不但造福在地心血管病患,同時促進相關醫療臨床經驗與判斷,累積相關研究數據亦可做為往後在地醫療保健政策之參考,為在地民眾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