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溝通,還是各說各話?溝通達人揭「安靜協商」2步驟找到話題

你們是溝通,還是各說各話?溝通達人揭「安靜協商」2步驟找到話題

2025/5/6
展開對話時,你們怎麼知道每個人想討論什麼?獲頒普立茲獎的調查記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於《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一書中,詳細剖析日常生活中不同類型的對話,釐清為何有些對話得以順暢進行,有些對話卻無法繼續,帶領讀者重新看待自己說出口的話語和說話的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們如何決定要談什麼?

試著回想一下,你上次有過的有意義對話。或許是和另一半討論如何分攤家務,或是在工作會議討論下一年的預算。或許是和朋友辯論誰有能力擔任下一屆總統,或是八卦鄰居帕布羅與札克正在鬧分手。

展開對話時,你們怎麼知道每個人想討論什麼?是否有人宣布主題?或是逐漸聚焦到一件事?找出要聊什麼之後,你如何憑直覺預知這場對話的氣氛?你怎麼知道是否應該用輕鬆的語氣說話?適合說笑話嗎?可以打岔嗎?

延伸閱讀:
笨蛋才會拚輸贏,聰明人不會駁倒對方!說話前「先做1件事」避紛爭

你大概沒細想過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會以某種方式獲得解答。研究人員研究對話之後發現,人們在討論的開端,通常會跳起一支很難察覺、幾乎下意識的舞。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如何抱住自己的身體、我們的喃喃自語、嘆氣和笑聲,在一來一往之間交織成舞蹈。不過,在我們一致同意對話該如何進行之前,無法展開真正的對話。

有時會出現一種情況:談話的目標被明白講出來,結果談到一半卻發現,那不是其他人真正想談的事。有時必須不斷重啟對話——比如,有人開玩笑,但另一個人板著臉不領情,於是出現尷尬的沉默,直到第3個人帶頭發言,最終對話聚焦在大家心照不宣的主題上。

延伸閱讀:
活到年紀一把還不成熟?成熟大人必備「5種說話方式」你做到了嗎

安靜協商:暗中交流哪些該討論

有些研究人員稱這種過程為安靜協商(quiet negotiation),也就是暗中交流哪些主題該討論、哪些該避開;以及說與聽的原則。

這種協商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判斷每個人想從對話中得到什麼。這種欲望通常會在一連串的討價還價、邀請與拒絕中顯露出來,幾乎是下意識的,但如果人們願意配合,還是能夠知道答案。這種一來一往有可能幾秒鐘就搞定,也可能整場對話都在做這件事。此外,這種你來我往還能順便達成一個關鍵目標:找出大家願意接受的主題。

這種協商的第二個目標是找出規則,包括我們要如何開口、聆聽並一起做決定。這一類的規則未必會被明說。我們會在這場對話中試探,哪些一般的準則依然適用:我們拋出新的主題、藉由語氣與表情發送訊號、回應人們所說的話、表達各種情緒,以及留意其他人的回應。

然而,不論安靜協商如何開展,目標都一樣:

  • 第1,我們要判斷所有人對這場對話的需求。
  • 第2,判斷我們要如何發言及做決定。或是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找出每個人要什麼?又該如何一起做決定?

「真正要談的是什麼?」對話,通常出現在必須做決定的時刻。有時這些決定與對話本身有關—可以公開反駁嗎?或是我們該粉飾歧異?這是友善的閒聊或嚴肅的討論?其他的決定則需要我們拿出務實的態度思考,或是做出評價、分析某個選擇。

直截了當的決策背後,有可能是其他更嚴肅的選擇:如果我們公開反駁,還有辦法當朋友嗎?我們有辦法掏出那麼多錢買房子嗎?我有這麼多工作要做,還要我去接孩子,這公平嗎?除非我們基本上同意雙方到底在討論什麼、這件事又該如何討論,否則很難有所進展。不過,一旦得知每個人想從對話中獲得什麼,也知道該如何一起做決定,就會出現更有意義的對話。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當個超級溝通者,解鎖與他人連結的祕密語言/大塊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