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怕!異位性皮膚炎「類固醇恐懼症」,台灣居全球第3

超怕!異位性皮膚炎「類固醇恐懼症」,台灣居全球第3

2021/12/8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29歲邱先生從小就為過敏體質所擾,只要一運動流汗,身體多處部位皆會出現紅疹與搔癢,直到國中開始皮膚出現紅斑,就醫才確診為輕度異位性皮膚炎。每每遇到天氣冷熱變化劇烈、環境空氣品質不佳,或暴露在有灰塵的環境,都讓他渾身搔癢不對勁。

「整個人癢到不行,抓到停不下來,甚至抓到全身滲血……」邱先生回憶起一次在大學宿舍打掃,滿地灰塵讓他全身立刻起紅疹,又癢又抓直到全身破皮,讓同學都看傻眼。然而,在長期使用傳統的類固醇藥膏治療下,邱先生陸續出現胃痙攣、額頭皮膚變薄等惱人副作用,經醫師檢查後才得知其體質不適合使用類固醇,使他曾自行停藥,卻又陷入反覆發作、皮膚搔癢甚至惡化的輪迴中。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陷「6大困境」:對類固醇用藥最恐懼!
台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表示,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每10人就有1人,其中近7成為輕、中度患者。然而,許多患者常因症狀輕而忽略就醫,或在使用外用藥膏治療時,因療程過長而難以維持耐心擅自停藥,使治療順從性達8周以上的患者低於確診總數3成,恐致皮膚狀況復發後更加惡化,更提高細菌入侵皮膚造成感染的風險。

江伯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一生皆需與該疾病共處,在治療過程中,最常面臨這「6大困境」:
1. 類固醇藥物恐懼症
2. 不了解疾病與正確用藥
3. 對於醫病溝通缺乏信任度
4. 容易忘記用藥
5. 局部性的治療相當耗時
6. 經濟負擔

其中最難解的問題,就是患者對於使用類固醇藥物的抗拒。由於大眾對類固醇藥物普遍抱持恐懼,害怕用了副作用會傷身,不用癢感又難以忍受,常常使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面臨「接受治療」與「副作用」之間的兩難抉擇。

一份跨國研究就指出,採用類固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而引發的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世界第3。且不僅是民眾,就連專業醫護都常對此藥存有疑慮。

新型外用藥膏取代類固醇 可阻斷中、輕度皮膚發炎發癢因子
台大醫學院皮膚科醫師朱家瑜指出,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是緩解局部搔癢、避免復發,傳統上常會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3~5天的急性期症狀。然而,多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擔心類固醇使皮膚變皺、變薄等副作用,是導致治療順從性不佳的主因。

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雖難以根治,所幸醫學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全新作用機轉的新型非類固醇外用藥膏「磷酸雙酯酶4型抑制劑」(PDE₄)。可幫助年齡在3個月以上的輕中度患者,有效阻斷皮膚發炎因子,減緩搔癢難耐症狀,不僅更安全,亦可取代類固醇外用藥膏,做為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穩定控制、長期治療的新選擇。

江伯倫補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除了可選則外用新藥,作為長期治療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勤勞擦乳霜、乳業等保濕劑來保養皮膚,維持皮膚水分避免過度乾燥、脫屑。

「更重要的是不要放棄治療。」江伯倫建議患者,可依照自身病情定時與醫生討論調整治療方式並順從醫囑,有很大機會能讓皮膚恢復到幾乎和正常人一樣光滑,達到穩定控制的效益。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