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

迷信與手術風險無關  振興醫院用數據證明

迷信與手術風險無關 振興醫院用數據證明#迷信

傳統認為農曆七月是鬼月,諸事不宜,不少民眾不只忌諱在這個月份就醫,甚至對於重大手術的安排往往表達希望推遲至七月過後,但也因此延誤了病情,導致許多憾事的發生。 對於傳統華人社會中迷信的農曆七月和西方人避諱的黑色星期五,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有趣的數據分析。 根據魏崢院長的觀察,在2013年至2017年的五年間,共有2943名患者接受了心臟的大手術,整體死亡率約為4.0%。其中有196位患者是在農曆七月接受手術,死亡率卻低於整體,僅為2.6%;而26位患者在黑色星期五(13號星期五)接受手術,其死亡率更低,沒有人死亡。從這一個簡單的調查結果可以明白顯示,這些被視為不吉利的特定月份或日期完全不會影響到心臟大手術的成功率,顛覆了大家一直以來固著的觀念。 魏崢院長表示,由於有不少患者忌諱農曆七月接受治療,往往是在不得已的緊急情況下才勉為其難地接受手術,疾病嚴重度比較高,因此理論上這個月手術的風險應該比平日來得高才對,但實際的統計數字卻顯示沒有比較高,魏崢院長希望民眾可以了解,該接受治療時,無需避諱農曆七月,以免耽誤先機,延誤病情。 魏崢院長說,希望這項觀察結果,對於公眾意識的提升和醫療決策的改進具有實質的意義,並提醒大家,無論是什麼文化背景,科學數據都應是做出醫療選擇的最佳依據。

迷信硬幣刮手放血?中風徵兆快送醫

迷信硬幣刮手放血?中風徵兆快送醫#迷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宜蘭一名年約64歲黃姓婦人,上週末參加雲林縣燦林國小同學會,與國小同學們至溪頭兩天一夜旅遊,結果在遊覽車上準備回程時,黃婦突然感到身體右側沒有知覺,無法動彈,接著大冒冷汗,想說自己的狀況,卻發現連話都已說不清楚!同學們趕緊向司機反應,接著將遊覽車開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診斷為腦中風,即時為病人施行血栓溶解劑治療,目前患者恢復狀況良好。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缺氧 血栓溶解劑治療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表示,腦中風主要是因為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神經性缺損或腦部缺血、缺氧,造成暫時性甚至永久性的腦功能異常。而腦中風的患者在黃金治療時間內送醫,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可大幅提升預後比率,有機會恢復正常功能。雙手平舉時單手無力 需警覺是中風症狀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應把握住治療時機,鄭耕兆醫師提醒,當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說話不完整、講話不清晰、雙手平舉時,其中一支手會無力,甚至無法舉起等症狀,就要警覺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民眾應趕緊記下時間,盡速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能夠降低失能與神經功能障礙的風險。鄭耕兆醫師也呼籲民眾別嘗試民間流傳的硬幣刮手、拿針刺手指頭甚至放血等方法,只要即時就醫治療,就有機會恢復正常功能。爭取緊急治療時機 降低病患肢體偏癱後遺症並非所有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的腦中風治療,鄭耕兆醫師呼籲民眾,在緊急當下應聯繫119,救護人員接獲通報後,會隨即送往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醫院,而南投醫院為急救責任醫院,設置腦中風小組,把握緊急治療時機,將病患的肢體偏癱等後遺症降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迷信營養針?這些人才需要營養輸液

迷信營養針?這些人才需要營養輸液#迷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部分前往診所就醫的患者,認為到醫院或診所施打營養針就能補充營養,於是到醫院看診後,主動要求醫師施打「營養針」。但其實臨床上並沒有「營養針」這個名詞,一般坊間所俗稱的營養針只是做為電解質來源的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液,混入少許維他命的靜脈輸液,並經由靜脈輸注方式,提供病人適當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劉士宏醫師說明,臨床上針對無法進食的病人會使用「全靜脈營養溶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簡稱TPN),它的成份是胺基酸、脂肪、醣類、水分、維生素、礦物質及稀有元素等藥品,需要經由營養師評估,藥師再依醫師處方調劑,並視病人情況添加其他必要的營養成份。一袋將近有1200卡路里,流速每小時40C.C.,通常得打上24小時。部分患者才需要使用「全靜脈營養溶液」醫學上需要全靜脈營養治療的疾病種類不少,常見狀況以無法透過口腔攝食、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極度衰退的重症患者、化療後持續嘔吐、腸阻塞、開刀後、患有重度急性胰臟炎者、大量小腸切除者、某些早產兒。全靜脈營養溶液有不少使用上的限制及副作用,這類病人需要先建置一條中央靜脈導管;長期使用的話,需要留意可能有血栓、感染及代謝性併發症,如高血糖、低血糖、電解質異常、再餵食症候群及肝、腎功能異常等問題。注射「全靜脈營養輸液」前,也會仔細評估患者體重、營養狀態,疾病種類,為患者量身打造合適的配方。施打營養針 需經過醫師評估營養針大致可分為白蛋白和靜脈營養兩種,不過不論是哪一種,都應該要經過醫師的評估,在立即需要或無法進食的情況下施打,才能真正對身體有幫助。劉士宏醫師表示,可以進食的病人,還是以口進食才能真正的攝取人體所需養分,必要時可以補充富含維生素B的營養補充飲品。想要有效補充營養、維持體力,還是平常靠自己進食、均衡補充各類營養素比較實在,不需迷信所謂的「營養針」。

實驗:從經驗中找規則 造成「迷信」

實驗:從經驗中找規則 造成「迷信」#迷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個以鴿子為對象的實驗。實驗中設計一個裝置,只要蜂鳴聲響起,按下開關,飼料就會出現。將鴿子放入裝置內,鴿子就能學會在正確時間按下開關,得到飼料。實驗中也另外設計一個飼料會突然出現的裝置,但飼料出現的時機,與蜂鳴聲或開關都無關。那麼,鴿子會有什麼反應?1)一直等待飼料出現2)跳起奇妙的舞蹈A:2跳起奇妙的舞蹈飼料突然出現,會讓鴿子搞不懂因果關係,而當不明白原因時,動物的大腦就會想尋找出「規則」。所以,鴿子會誤以為自己的某個姿勢,與飼料出現有關,開始重複那個姿勢。在此實驗中,有的鴿子會一直繞圈,有的會搖頭,各有一套固定動作,也就是變成在進行「儀式」。幸運色 可能是依據少數成功經驗而定型動物的大腦習慣從經驗中找出規則,就算經驗次數很少也一樣,這稱為「小數法則」。偶然出現的狀況只要重複兩、三次,我們就會覺得「下次一定還是如此」,很難不想將它規則化。這也是迷信之所以產生的理由。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開運、討吉利的方式吧,像是幸運色或幸運內衣等。但大部分情況下,那不過是根據少數成功經驗就定型化的「儀式」罷了。慣例很難改變,這稱為「抗拒消弱」,而且若受到確認偏誤的增強,就會發展成強烈的信念。像是帶來惡運的事物、厄年等這些社會上的一般認知,多數也是從這個原理而來。 小數法則(Law of Small Numbers):人們會將小樣本中某事件的機率分佈看成是整體分佈的狀況。 抗拒消弱(Resistance to Extinction):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本文摘自/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時報出版)

鬼月禁忌多別動刀? 醫師籲勿迷信以免延誤治療

鬼月禁忌多別動刀? 醫師籲勿迷信以免延誤治療#迷信

農曆7月到,傳統習俗存有諸事不宜的禁忌,連看病、開刀都能免則免。許多急需動刀的病患卻因礙於習俗的觀念,凡事都要看農民曆,甚至主動要求醫師將手術延期。根據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研究,在農曆7月接受手術的頭頸癌病人,統計其癒後反而要比其他月份好,提醒民眾勿因迷信而延誤病情。 鬼門大開,是否針對民眾的動手術的意願造成影響?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何旭爵與頭頸腫瘤醫療團隊,蒐集89年到99年共十年間的頭頸部癌症病人資料,比較在農曆7月與非農曆7月開刀的癒後差異性資料統計,進一步探討患者開刀的存活率。利用回溯統計農曆1月至12月期間手術動刀狀況,發現整年下來,病人於農曆7月的接受手術的比率比農曆8月低,也就是病人中有一定比例有延後手術的現象。但有趣的是,在7月動刀的存活率卻高於8月,顯然和民眾對於7月諸事不宜的觀點有出入。 何旭爵醫師表示,從農曆7月議題研究分析中,看到鬼月期間動刀的存活率反而較高,分析發現,腫瘤、癌症的動刀並非一般小手術,如果不把握開刀時機,一旦拖延就會增加癌症的期數,讓癌症從一或二期轉變成三或四期,後續治療自然也就更難掌控。他指出,每到農曆7月,病患一聽到要動刀,當場就開始猶豫不決,有的甚至會拿出農民曆挑選好日子,要求跨過7月的鬼月後再接受手術。 何旭爵醫師說,從院內統計分析發現,農曆7月和其它月份相比,患者比較願意接受較無急迫性的小受術,尤其是年輕學生不受禁忌影響,趁著暑假解決美容、鼻過敏方面的問題,至於腫瘤手術就會考慮再三。研究顯示,腫瘤、癌症病患確實比較不願在鬼月動刀。但腫瘤病人在拖延一個月之後再動刀的復原情況,就比較不理想。 民間習俗如此,醫師當然瞭解病患在鬼月還特地挑選日子求心安的心情。因此何旭爵醫師提醒,對於農曆7月禁忌的流傳,不能否定其存在價值,但只要病患需開刀治療,評估後就應及早接受診治,民眾的健康還是得從醫師的建議中去尋求解決之道,對病患才是最大的照護,特別是癌症等重症疾病,及早治療才能有較好的效果與較高的存活率。

選定時辰剖腹生產 小心新生兒降低抵抗力!

選定時辰剖腹生產 小心新生兒降低抵抗力!#迷信

日前見網路新聞,成大醫院小兒科林毓志醫師大力呼籲:孕婦最好不要在懷孕三十九週之前選擇性剖腹生產,以避免嬰兒出現嚴重併發症。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黎璧賢醫師表示,相信大家都希望寶寶及準媽媽從懷孕、生產、產後都順利平安。可是,上天祝福的美意,常常無心或有意被破壞或阻礙。破壞阻礙的原因包括:讓不夠成熟的生命提早落地,讓寶寶無法順利得到母乳的種種好處…。黎璧賢醫師說明,正常懷孕四十週足月,然後自然生產,接著母乳哺育。據研究,剖腹產比自然產的寶寶死亡率高出1.9倍,罹病率高出6.7倍之多,尤其是有關呼吸困難的疾病。林毓志醫師引用的資料:「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發現,兩萬四千名母親懷胎三十七週後剖腹產下的足月嬰兒,他們出現呼吸問題的機率,幾乎是懷孕三十九週剖腹產下的嬰兒的2.5倍;懷孕三十八週出生的嬰兒,出現問題的機率也比三十九週剖腹產的嬰兒高七成;就算只早於三十九週期滿前幾天,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提高約兩成」。黎璧賢醫師表示,如果剖腹產的風險,再加上未足月的危險,猶如雪上加霜。想讓新生命擁有好的開始乃是人之常情,但若寶寶未成熟準備妥當,大人們卻忙著算命,選定所謂好時辰,要求產科醫師提早剖腹,是非常冒險的事情。黎璧賢醫師進一步說明,母乳是最天然、營養又健康的寶寶食物。哺餵母乳除了吸收好,又因富含抗體、活細胞及各種生長因子,可以讓寶寶免疫力強,長得好又健康,減少肥胖、糖尿病及過敏疾病的可能。而這些好處都是配方奶所無法提供的,因為牛奶原是準備給小牛吃的,配方奶只是改良的牛奶而已,絕對無法取代母乳。哺育母乳,也降低媽媽產後大出血、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更可增進親子情感。可是剖腹產的媽媽常因麻醉藥、傷口疼痛等等干擾,使得母乳哺餵比自然產者困難許多,也需要更多的協助及支持才能哺乳成功。黎璧賢醫師鄭重呼籲所有的準媽媽,為了寶寶及您自己的健康,千萬不要再迷信看時辰剖腹產,尤其不要小於懷孕三十九週的剖腹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