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

吃保健食品前停看聽 避過度刺激免疫

吃保健食品前停看聽 避過度刺激免疫#刺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服用前先了解保健食品,以免過度刺激免疫反應,補身不成反傷身。現代人崇尚養生,保健食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營養補充劑、草藥和健康食品)幾乎成為每日必需品,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攝取維生素保健食品。過量攝取保健食品,有害健康現代人愛用保健食品,常有混合食用或過量使用的現象。過量攝取兒茶素、蜂膠,導致尿毒升高;老人家喝牛奶加鈣片造成鈣中毒,這些都是醫院常見的案例。免疫力太強可能致命免疫系統可抵抗病魔入侵,但一旦有問題時,也可能危害自身的健康,前面所提到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就是免疫反應危害身體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疾病不是因為患者免疫力不夠,正好相反,是因為免疫力太強,才會導致器官受損。正確治療的方式,是抑制或調節免疫力,使其回歸均衡的狀態,而不是服用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讓狀況越來越嚴重。部分營養素不需額外補充目前保健食品的研究結果矛盾,衝突不斷,一下可以治病,一下又會致命,身為消費者的你,到底該怎麼辦?哪些保健食品比較安全,怎麼吃最安心?1.維生素A危害居冠分析多年來的研究報告,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對身體造成的危害,高居所有維生素之首。因維生素A屬脂溶性,易沉積於體內,造成肝臟產生毒性,而國人飲食中,並不缺維生素A、β-胡蘿蔔素,不需額外補充。2.抗氧化劑小心使用抗氧化劑和免疫類保健食品,也要小心使用。抗氧化物可清除身體的自由基,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但近期研究發現,如果體內抗氧化物過量,反而會加速身體氧化,讓自由基增加。只要多吃蔬果,就可以攝取足夠的抗氧化物。注意保健食品和藥物的交互作用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會和一般用藥(西藥)發生交互作用,所以醫師建議心、肝、腎有問題的人,使用前最好先跟醫療人員討論。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如魚油、大蒜、銀杏和阿斯匹靈並用,會產生出血危險;減肥藥「羅氏纖」會影響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建議在吃藥後3~4小時,再補充1顆維生素。如果已經在服用某種保健食品和西藥,建議兩者都不要停掉,並和醫師討論如何調整,以免影響藥物療效。有些醫師在看診時發現,不少慢性病人情況都控制得不是很好,原來是保健食品有時吃,有時不吃,影響藥物濃度所致。慢性病人服用保健食品注意事項建議慢性病人在服用保健食品前,最好先跟醫師、藥師討論,並隨時觀察自己有無下列異常現象:1.皮膚發癢:可能是藥物過敏。2.心血管病人若發現早上刷牙會流血,或身上有瘀青,表示有出血現象,最好回醫院診治。3.保肝類保健食品(如菇蕈類),會啟動身體的「解藥基因」,讓藥物失效,最好和西藥間隔3~4小時再服用。身體細胞也有一定的承受力,維生素補充過量,會對身體造成毒性,並增加代謝負擔,所以最好在「每日建議量」範圍內。並且選擇綜合維生素,會比單一補充劑安全。(本文摘自/這樣吃提升免疫力就能抗病毒/人類文化出版社)

腳踩地就痛 震波治療改善發炎

腳踩地就痛 震波治療改善發炎#刺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40歲的黃姓上班族只要腳一踩地就會出現像踩到針似的刺痛感,尤其是剛睡醒的時候更加明顯,甚至因為腳痛,需要單腳跳才有辦法前進,接受體外震波治療(ESWT)3次療程後,患者腫脹疼痛感已好轉。長時間站立或體重過重會耗損韌帶與肌腱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足底筋膜是位在腳底的扇形結締組織,因此當長時間站立、走路或是體重過重容易耗損韌帶與肌腱,使其失去支撐的功能,進而傷害足底筋膜而出現足底筋膜炎。許多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患者甚至每天都要承受這種難以下床的痛楚。足底筋膜炎、鈣化性肌腱炎及肱上髁炎是使用體外震波治療最常見的3種軟組織疾病,臨床治療效果達8成以上。對於長期肌肉骨骼系統疼痛,經民俗療法、針灸、藥物治療及復健治療無法改善的病患而言,體外震波治療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治療選擇。震波治療促使微血管新生 達到組織再造及修復周建文主任表示震波治療的原理是利用震波治療儀器在短時間聚集壓力聲波,透過介質將能量傳遞到人體組織促使微血管新生,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的功能,使症狀獲得舒緩。體外震波治療最早使用於泌尿道結石碎石術,後來開始應用於治療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如:鈣化性肌腱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骨癒合不良、肌筋膜症候群、冷凍肩(俗稱五十肩)、慢性下背痛、跳躍膝、阿基里氏肌腱炎等。體外震波治療每次約15-20 分鐘,每週一次,治療的震波次數為2000到3000次,原則上一次療程需接受3次治療。過程中會有些許疼痛,隨著治療時間疼痛會漸漸減輕。周建文主任表示組織需要時間恢復與再生,因此治療後4至6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多休息、保持耐心,等待組織復原與症狀的消失。 

簡易按摩 3分鐘就通體舒暢

簡易按摩 3分鐘就通體舒暢#刺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懶得記穴位,中醫有所謂「離穴不離經」,也就是就即使沒有按摩在正確的穴位上,只要距離不遠,仍在同一條經絡上,也會有一些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比喻,經絡就像高速公路,穴位就像收費站,「只要記得路怎麼走,不一定要背每個收費站的名字。」提供3 招簡易按摩法,每招按摩3~5分鐘就能養生保健:1) 早上起床刺激頭臉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每天早上起身前,可以躺在床上大範圍地用指間輕敲頭部,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有醒腦作用,讓思慮清晰。然後按摩臉部,中醫認為「心藏神,其華在面」,而且身上很多經絡會走到臉部,經常刺激五官,可以保養經絡氣血。先從眼周開始。用大拇指指腹按壓眼眶周圍,由雙眼內上眼角往外,範圍包含了眼睛內側的睛明穴、眉毛內側的攢竹穴、額頭兩側的太陽穴等。往下走,將手搓熱後摀著鼻子,能避免鼻子遇到冷空氣而鼻塞導致頭腦昏沉。接下來,有意識的咬牙切齒,先用力咬緊、再慢慢鬆開,鬆緊間活絡了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再來是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拉拉耳垂就能達到養生效果。2) 上班時多活動手部/手部有許多穴道,上班族不論在開會時、坐在電腦桌前、甚至搭電梯,只要兩手虎口交叉、十指緊握或拍手都能刺激到合谷、勞宮等跟情緒有關的穴位。3) 晚上敲打全身/睡前可進行全身按摩,右手握拳從左腹開始,握拳慢慢往上敲打,經過胸部、手臂內側、手臂外側,再經由左肩往下到左腰、左腳外側,按到腳背延著內側上來,回到腹部。再換左手進行右側的按摩。特別提醒,關節的部位氣血循環比較不好的人,可多敲打幾下。•  按摩頭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大範圍地用指腹按壓或指尖敲打,就能達到效果。•  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針灸科主任吳建隆建議,每天輕拉全耳各處共36下,就有保健效果。也可用米粒輕壓全耳各處,按到會痠痛的位置就多按壓幾下,直到感覺不痛為止。•  背部輕輕碰撞牆或樹/背部脊柱兩側有一條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往上直達頭之頂部,再沿後腦,循著脊柱兩側下行,走至大腿後部小腿肚,經由外踝下方到達足尾趾尖側端,總共67個穴位,輕輕刺激可疏通全身。但切記碰撞時要吐氣(不可憋氣),以免積氣、氣不順而傷身。(本文摘自/經絡養生除病痛/天下雜誌出版)

後天刺激不足 恐致發展遲緩

後天刺激不足 恐致發展遲緩#刺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成長過程中,「生長」與「發展」均衡並進才是最重要的。除了遺傳、環境等諸多因素,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循著相似的順序與速度,有些症狀的發生也可能是因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導致,父母應隨時觀察、關心孩子,避免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台灣每年平均15,000名嬰兒可能有發展遲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為6-8%,若以台灣每年平有20-25萬新生兒計算,平均約有15,000名嬰兒可能有發展遲緩問題,若再擴大到6歲以下的學齡前遲緩兒人數預估上看10萬人。馬偕兒童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兒童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家長的觀念、認知與警覺,是影響早療是否能及時介入的重要因素。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嬰幼兒預防注射門診是最好的發展評估時間點。正常情況下,1歲半的孩子會說出5個單字,2歲就能學會50個單字且能講出短句表達需求,3歲則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家長若忽略孩子在不同時期「應有的水準」,恐錯失語言遲緩問題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治療時機。3歲前的黃金治療成效是3歲後的10倍需要早療介入的孩子,3歲前的黃金治療成效是3歲後的10倍。陳慧如醫師表示,過去就曾有2歲3個月的孩子外觀無異狀,但在健兒門診就診時,發展篩檢發現孩童有肢體不協調、跑步時步態笨拙、走樓梯需依靠攙扶、且僅能表達5個單字。排除早產、遺傳基因與其他因素後,發現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所致,經早療介入後,逐漸開始有「仿說」的動機,與人互動也有進步,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置的「兒童發展圖像篩檢互動網」,提供有趣圖像、互動性動畫、7種語音導覽及13個年齡層的篩檢題項,讓父母在家即可按圖索驥,快速智慧檢測孩子的發展狀況。若發現異常情形,將有專人進行追蹤,提醒儘早就醫評估及確認診斷,亦便於家長掌握孩子狀況,有助於就診時醫師評估。

手腳不聽使喚 靈魂真的會出竅?

手腳不聽使喚 靈魂真的會出竅?#刺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部位如肌肉、肌腱、關節等的位置、動作及施力的資訊,持續受到腦的監測。這些神經活動是自動化且無意識的。這種神經運作叫作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本體感覺偵測自己的身體,透過本體感覺,也會覺得身體屬於自己,不會擁有別人的本體感覺,所以不會誤認他人的身體是自己的。有些科學家稱本體感覺為第6種感覺。其他5種感覺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5種感覺用以偵測外在世界的刺激。腦神經功能病變可能導致本體感覺喪失本體感覺由腦幹負責。腦幹的神經或功能病變可能導致本體感覺的喪失。神經學家(neurologist)薩克斯(Oliver Sacks)曾報告過一個案例,這個案例也收錄在他的著作《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克莉絲汀娜是個27歲的程式設計師,身體健康,喜歡運動,個性開朗,同時也是個年輕媽媽,育有3個小孩。有一次因腹部疼痛需要進行膽囊移除手術。手術前這位年輕女士雙腳無法站穩、甚至無法感覺到雙腳貼在地面,雙手也無法拿穩任何東西。手術當天,克莉絲汀娜已經無法站立,雙手不聽大腦指揮,自行任意揮動。她的臉部幾乎沒有表情,下顎沒有閉合,說話時臉部肌肉也不在正常位置。她以沒有音調變化的聲音說:「我完全無法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很像身體和心靈分離。」但是克莉絲汀娜可以藉著視覺拿回部分的身體感覺。當她要站立或用手拿東西時,看著雙腳或雙手可以逐漸回復正常。克莉絲汀娜連呼吸都得借助呼吸器。手術當然延期了。本體感覺可以透過視覺取代本體感覺就好比是身體的眼睛,失去本體感覺後,病人就像弄丟了身體,身體也「瞎」了。有些病人會失去平衡感,必須看著自己的身體才有辦法維持平衡。視覺可以協助拿回本體感覺,這似乎表示:由本體感覺建構的身體地圖可以透過視覺來取代。事實上聽覺也扮演類似角色,用來恢復正常的說話和音調變化。當病人的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沒有放在身體上時,又會重演身體和心靈分離的現象。對克莉絲汀娜而言,她的意識清明,感覺經驗如常人般豐富。她能思考,有感覺經驗和情緒,可是當不借助視覺與聽覺時,她的身體「瞎」了,彷彿靈魂脫離了身體。笛卡兒以邏輯推理論證身體和心靈可以分離,進而主張心靈和身體分屬兩種不同的實體。身體和心靈在某狀態下可以分離克莉絲汀娜的案例似乎也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經驗實例,證明身體和心靈在某個意義下可以分離,即使不是實體上分離,至少是經驗上分離。笛卡兒會如何看待克莉絲汀娜呢? 克莉絲汀娜的自我並沒有受損,她只是覺得不再擁有她的身體。換句話說,克莉絲汀娜失去了身體自我(body-ego),而身體自我的喪失似乎不影響心靈自我(mind-ego)。(本文摘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出版)

食慾差 恐導致毒素留體內?

食慾差 恐導致毒素留體內?#刺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學裡把維持身體運作的能量稱為「氣」,而這種類型正是缺乏此「氣」的狀態。體內的燃料一開始就不充足,自然沒有力氣把囤積體內的毒素給排出。此類型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整個人無精打采的,所以食慾自然也不佳,燃料永遠都不足夠,形成了惡性循環,毒素一累積在體內就出不去了。好好吃飯 才能將毒素排出也許有人會問「那不吃東西就不會累積毒素了吧?」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這樣一來連同活絡身體機能的能量──也就是「氣」,也會一併消失了。好好攝取飲食,透過腸胃消化後轉換為能量,讓氣流遍全身,然後就能將體內不需要的垃圾排出──這一連串的循環是很重要的關鍵,為此必須「好好吃飯,好好從食物中獲得能量(氣)」,這就是這類型朋友的首要任務。享受補「氣」食材、細嚼慢嚥這類型的朋友,常常對於「吃」這件事已喪失興致。即使沒這麼嚴重,你是否也曾感覺自己吃飯只是「囫圇吞下肚」呢?首先請強烈地提醒自己,我們是靠吃進肚的食物提供能量而活下去的。藉由美味地享受補「氣」的食材,必定能讓你的身體找回精神,同時也別忘記細嚼慢嚥。我想大家有時總會遇到「實在沒食慾,不想吃」的狀況。因為沒精神,也提不起食慾,沒食慾就不吃東西,不吃東西結果變得更沒精神……就這樣陷入了惡性循環。在這種時候,請嘗試以下這些方法──踏出戶外沐浴在早晨的陽光下,讓身體徹底清醒過來,過著規律的作息生活,試著賦予身體一些刺激。給身體新的刺激 食慾會湧現我最欣賞的中醫概念之一,就是「身心本是一體兩面」。藉由給身體一些新的刺激,自然也能讓心靈變得更有活力,食慾必定也會隨之湧現。(本文摘自/這樣吃最排毒:日本青家食堂56道減壓排毒飲食, 輕鬆排除胃虛弱、元氣不足、壓力 毒、水腫毒,讓身體煥然一新!/出色文化)

矯正幼兒弱視 6歲前成效佳

矯正幼兒弱視 6歲前成效佳#刺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有幼兒的家長不可輕忽孩子眼睛的健康,尤其是眼睛出現弱視不會有症狀,必須要及早帶孩子去眼科做視力篩檢,眼科醫師提醒,由於弱視治療有黃金期,6歲之前治療的成效較好,家長應該在孩子3歲時,就為其做視力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 出生時視力只有0.01 5~7歲時視力可達1.0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江立峰表示,弱視通常沒有症狀,一般小朋友在出生時的視力其實只有0.01、0.02,隨著年齡成長,眼睛會受到光線的刺激,視力才會達到正常的1.0,通常小朋友在5~7歲時就可有此視力。 弱視成因有遠視、散光、斜視、先天性白內障江立峰醫師指出,弱視可分為屈光異常導致,例如500度高度遠視與散光,斜視也會造成弱視,例如角度大的外斜視、內斜視較易出現,或是先天性白內障阻擋光線,也會導致弱視。屈光性弱視要配戴眼鏡來矯正,視力就會慢慢正常,如果是斜視造成,則要遮眼治療,先天性白內障要手術移除。 矯正治療2個月 視力就有進步若是在6歲前發現弱視,並且積極治療,就可以在治療2個月看到成效。江立峰醫師舉例,門診中,就有一名5歲小朋友,檢查發現有高度遠視500度以及散光200度,造成弱視0.6,而通常5歲小朋友的視力應該要有0 .7,而在矯正2個月後,他的視力就進步到了0.9,不過,一般來說還是會讓小朋友繼續矯正到視力有1.0到1.2。 3歲時應到眼科做第一次視力檢查所以,為能讓孩子的視力正常發展,江立峰醫師建議,家長可在小朋友3歲前,先在家裡利用視力篩檢表自行測驗,讓孩子熟悉檢查方式,到了3歲時,就可到眼科做第一次的視力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別亂摸!防禦缺口易致紅眼

別亂摸!防禦缺口易致紅眼#刺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寶可夢遊戲風靡全台,許多人到戶外抓寶,沙子和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返家後腎上腺素分泌直線下降,眼睛像兔子一樣的紅,異物感和疼痛不斷刺激眼睛。無法恢復眼睛疲勞 快求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部主任馮介凡醫師提醒,若是休息一夜後仍然紅眼,無法恢復眼睛疲勞,就該警覺到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馮介凡醫師說明,醫學上持續的紅眼症主要有3大類疾病,分別是1)     急性傳染性結膜炎。2)     角膜感染潰瘍。3)     葡萄膜炎。伴隨眼淚和黃色分泌物 由接觸感染急性傳染性結膜炎是眼白遭病毒感染,造成眼白結膜部分血管充血,甚至微血管破裂出血,這種紅眼會伴隨眼淚和黃色分泌物不斷流出,這類病毒是接觸傳染,經由手部傳播,如:開門、摸桌椅或是電扶梯等方式,把別人的病毒送到自己的眼睛裡。搓揉、受損 造成眼睛表皮防禦缺口馮介凡醫師表示,角膜感染潰瘍常見的原因是細菌或黴菌的感染,健康的眼睛本來有堅強的表皮隔絕感染源,當表皮因搓揉或異物受損,造成眼睛表皮防禦缺口,手部或是異物上的細菌,就有機會侵入眼睛角膜細胞,造成化膿性感染。角膜沒有血管 打針吃藥都沒用在台灣,隱形眼鏡的使用是最常見的危險因素,這種感染就像皮膚上長爛膿包,細菌會吃掉皮下的肉,而眼角膜厚度只有薄薄一層,最怕清除細菌前已吃穿角膜,角膜沒有血管,打針吃藥都沒用,只能靠不斷的點藥水提高殺菌藥物濃度。紅眼時間長、有黃色分泌物 快就醫馮介凡醫師呼籲,一般眼睛疲勞引起的紅眼多半休息即可改善,當紅眼時間拉長、有黃色分泌物、外傷或是配戴隱形眼鏡等危險因子,就該盡速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