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瘦

憂鬱、全身長疹、無來由暴瘦…幾乎攻擊女性族群,都是「這疾病」引起

憂鬱、全身長疹、無來由暴瘦…幾乎攻擊女性族群,都是「這疾病」引起#暴瘦

憑《倚天屠龍記》演出而有「最美周芷若」稱號的港星周海媚,日前驚傳因病驟逝,也讓粉絲十分不捨。而生前曾有好友透露她長期受到「紅斑性狼瘡」困擾,也讓大眾更加好奇此疾病的成因與影響。紅斑性狼瘡症狀相當多元,發病部位難以預料,患者通常一開始難以確診。臨床上曾有一名約40歲中年女老師因教學問題陷入憂鬱,因已影響日常而赴身心科治療,卻遲遲未獲得改善,之後又發現皮膚出現紅斑與血球低下情形,輾轉求診不同科別,直到免疫風濕科才知道是「紅斑性狼瘡」導致。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一種慢性侵犯全身器官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造成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先天可能帶有某些基因,若加上後天如藥物、紫外線、病毒、荷爾蒙異常等因素誘發,就會出現全身性的發炎反應症狀。 骨骼、器官、肌肉、黏膜、情緒……都可能出現問題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主治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全身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症狀相當多元,像是臉部出現蝴蝶斑、皮膚出現紅斑、黏膜損傷如嘴破、掉髮、長期疲勞、關節肌肉腫痛等,嚴重甚至會使腎臟、心臟、肺臟等重大器官損傷,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病患更會發生腎炎(俗稱紅斑狼瘡腎炎)。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人數大約2~3萬人,等於每10萬人當中就有100人,不過陳瑋昇醫師認為數量有可能被低估;紅斑性狼瘡主要罹病族群多為20~49歲女性,男女比率約為1:9。 一般人的概念多以為紅斑性狼瘡只是身體發炎,但陳瑋昇醫師說明,這名女老師因為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因此從情緒憂鬱開始表現,一直到身體出現多重狀況才找到病因,這類個案雖相對少見但並非唯一。門診也有20幾歲年輕女性因為食慾不振,短短半年內體重從60公斤掉到30幾公斤,看腸胃科、身心科未果,甚至以為是癌症,輾轉到免疫風濕科才發現是免疫系統攻擊造成腸血管發炎,確診為紅斑性狼瘡。 新生物製劑藥物明顯改善症狀,降類固醇副作用 治療紅斑性狼瘡大致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疾病緩解抗風濕藥及生物製劑等,以往多使用含類固醇藥物,雖能緩解症狀,但病患也深受副作用所苦。 目前已有新的生物製劑藥物出現,不僅降低免疫系統攻擊器官的症狀損傷,同時對改善發炎也有明顯效果。陳瑋昇醫師表示,這一款藥物是近十年來第二個FDA通過的紅斑性狼瘡生物製劑,它的作用機轉就是讓與紅斑性狼瘡高度相關的「第一型干擾素」的活躍性降低,新藥有顯著成效,能明顯改善紅斑狼瘡的症狀,也能讓病患能減少類固醇使用,避免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病患平時仍舊要注意環境因子誘發的可能,例如紫外線照射就是一個很容易導致復發的因素,門診不少患者就是出外遊玩忽略保養而讓病情再度發作。另外,紅斑性狼瘡病患本身抵抗力較差,因此,飲食要多注意避免生食,勿亂吃偏方;而進入秋冬後,各種病毒(新冠/流感)可能更加活躍,紅斑性狼瘡病患即便打了疫苗,但因對疫苗反應較差,仍舊要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帶來的影響。 現下紅斑性狼瘡已有許多創新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陳瑋昇醫師鼓勵患者,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外,也可以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換得不受干擾的人生!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瑋昇主治醫師)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暴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住三峽山區的王奶奶最近常常容易感到疲倦、胃口不好,手指關節處出現輕微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有困難。到國術館推拿無效,後來到醫院檢查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但吃藥治療病情都沒有改善。之後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更加惡化,不但刷牙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穿衣服、拿零錢買菜,而且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兩年下來體重暴瘦10公斤,最後輾轉轉診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 誤診恐延誤黃金治療期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欲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案例中的王奶奶才會暴瘦10公斤,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包括乾眼症、乾燥症、貧血、頭痛、間質性肺炎、胃食道逆流或骨質疏鬆等,患者經常會因上述症狀就醫治療,但病情卻無法有效改善。門診中就曾有男性患者因嘴巴、眼睛和鼻子很乾,風一吹就不舒服,到耳鼻喉科或眼科治療都沒有改善,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經詳細問診,患者表示膝蓋會痛、不能蹲,但因症狀不顯著,所以認為無相關,醫師發現患者手部有點腫,經抽血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指數超標,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40~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95%患者好發部位出現在手指間關節及手腕,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若未能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疾病診斷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關節腫痛的數量及位置,並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Anti-CCP抗體(抗-環瓜氨酸抗體)來做綜合判斷。 用藥需「快、狠、準」  生物製劑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郭孝齡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治療用藥要達到「快、狠、準」的目標:「快」就是發現時要趕快治療,「狠」是盡快使用藥物緩解疾病惡化,「準」是精準選對藥物,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目前藥物方面,第一線藥物為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搭配消炎用藥,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目前常用的新型生物製劑,每四周施打一次,不但治療效果提升,也提供患者極高的就醫方便性。另外,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患者不必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生育計畫,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 郭孝齡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避免抽菸,盡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抱持正面思考,遵守醫囑定期回診,千萬不要亂停藥,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腹瀉暴瘦50公斤 竟是克隆氏症釀禍

腹瀉暴瘦50公斤 竟是克隆氏症釀禍#暴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男大生因頻繁腹瀉,體重從98公斤爆瘦至50公斤,且發生肛裂和肛門廔管,多次進出醫院仍查不到病因,直到23歲膀胱也長出廔管,小便尿出菜渣,才確診為「克隆氏症」!這是一種連肝膽腸胃專科醫師都感到棘手的疾病,幸好男大生在切除30公分小腸、裝設肛門造口和生物製劑的長期使用下,不僅完成大學課業,目前更在保險業中闖出一片天。「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和侵犯腸壁的程度,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容易與大腸激躁症混淆,因此常被患者所忽略,甚至連第一線內科和家醫科醫師的認知較不足,導致大部分患者就醫一年多後才確診,且確診時小腸往往已經潰爛一大半。克隆氏症惡化速度快,生物製劑停一針恐誤一生吳登強副院長進一步表示,目前國內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克隆氏症患者約1278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944人,顯示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除強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衛教宣導之外,充足的治療資源對疾病預後也有很大的幫助。以生物製劑為例,雖然健保針對克隆氏症的生物製劑有給付,但健保僅給付54週,病情穩定後即會取消,直到下次病況又惡化才有機會重新申請。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提到,由於克隆氏症在自體免疫疾病中屬於病程進展快速的疾病,倘若少了一針,恐怕在未來的治療又會更艱辛,建議長期自費施打生物製劑,以維持病況穩定。但就像大部分的病友家庭一樣,昂貴的藥費是一大負擔。對此,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和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表示,隨著國內發炎性腸道患者增加,期盼健保署能放寬生物製劑的給付規定,以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另外,也呼籲民眾多瞭解發炎性腸道疾病,對病友多一份關懷和鼓勵,正面樂觀的心情有助免疫系統的健康,進而幫助病友良好控制疾病。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暴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控制沒有假期!35歲的王先生半年多來經常疲累、口渴,體重一下掉了20公斤,卻以為只是工作太累,不當回事。沒想到有天突然昏倒,檢查才發現由於連日喝酒應酬,王先生早已罹患糖尿病,血糖值竟高達1200 mg/dl,超過正常值10倍,因沒有就醫治療而引發急性高血糖,還好及時搶救,撿回一條命。血糖異常 沒症狀不代表沒事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提醒,正在打拚事業的青壯年族群,往往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就算血糖出現異常,也不代表沒症狀就是沒事,只要沒有進一步就醫治療,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一樣,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輕忽,高血糖如同讓血管浸泡在糖水中,約有1成的患者確診時已經產生小血管病變等併發症。一般人對於糖尿病的印象都是「吃多、喝多、尿多」,事實上,出現這3個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2小時血糖值,只要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已屬於糖尿病前期,必須即早控制血糖,才能避免進一步惡化。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想要降低糖化血色素,控制好飯後血糖也非常重要,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黃建寧醫師認為,飯後血糖偏高,會增加血管內的氧化壓力,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提高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慢性併發症風險。監控血糖除了可掌握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適時調整飲食內容成效會更好。黃建寧醫師表示,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搭配使用藥物治療,例如愛吃澱粉類、飯後血糖偏高的患者,就適合能抑制食物中澱粉及雙醣類水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腸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使飯後血糖值趨於平穩,還可降低對血管的衝擊,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血糖控制是一輩子的功課黃建寧醫師提醒,工作繁忙、社交活動又多的年輕患者,很容易不知節制,加重病情,年輕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最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春節後緊接著就是元宵節、春酒,外食機會增加、美食不斷,很多病人在這個時期血糖會明顯升高,口腹之慾難免還是應淺嘗則止,在下一餐少吃,或以快走、有氧運動消耗多餘的熱量,做好自我管理,才能在與糖尿病的長期抗戰中贏得勝利。

暴瘦20公斤 剖腹抓到「結核菌」

暴瘦20公斤 剖腹抓到「結核菌」#暴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0歲蔡姓婦人有多年糖尿病史,1年半前開始規律洗腎,反覆不明發燒2個月、嚴重貧血,暴瘦近20公斤,反覆跑急診、住院,體重從本來的68公斤,遽降為50公斤,血紅素也掉到6以下(一般洗腎病人8~10,正常人女12,男14),醫院經多科會診檢查,經剖腹切片化驗,竟是肺結核菌跑到骨盆腔的「核外結核」。電腦斷層影像 腹腔內淋巴結腫2倍臺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一心表示,嚴重貧血可能造成心臟衰竭,不只走路會喘,全身痠痛、吃不下,還會造成體力衰弱,多科會診後,排除洗腎廔管感染、尿道感染,因電腦斷層影像腹腔內淋巴結腫大2倍以上,懷疑感染或其它腫瘤轉移可能,從卵巢與腹腔淋巴結切片採樣送驗,在腸繫膜的地方看見像小米狀的結核菌,最後採取開腹取樣本方式進行化驗,確認是位於腹腔深處的結核菌。主要症狀咳嗽、夜間發燒、體力衰弱陳一心主任表示,肺外結核的狀況十分少見,蔡姓婦人經治療體力與貧血問題各方面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他表示,國人熟知的結核菌在肺部表現,主要症狀是咳嗽、夜間發燒、體力衰弱,可藉痰或是血液來診斷,「肺外結核」在日常診斷並不常見,一般會被覺察是因腋下頸部異常腫大,加上夜間發燒、體重減輕而被懷疑是癌症轉移。糖尿病洗腎的病人本身比較脆弱,一旦免疫力下降時,可能遇到結核菌活化起來,菌就會到處亂跑,肺部是最常見的,不過其它器官如腹腔、腦部甚至是躲在更深處如胰臟、脾臟,也曾經有臨床報告。

OL常吃麻辣燙、燒烤 胃痛一個月檢查罹末期胃癌

OL常吃麻辣燙、燒烤 胃痛一個月檢查罹末期胃癌#暴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上班外食族,在飲食方面的挑揀,可要多加注意!大陸就有一名二十三歲的上班族,平日因工作繁忙,除了三餐時常不定時吃之外,平日愛吃的食物也都是麻辣燙、燒烤等等,近一個月突然胃痛頻繁,經當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不幸罹患胃癌末期。女子除了胃痛 還暴瘦十一公斤這名中國江蘇女子,近一個月來,不僅常常胃痛,就連體重也突然爆瘦十一公斤,才數日,臉頰轉眼消瘦,但她卻不以為意,認為是近日工作繁忙所致,直至某天解黑便,她才驚覺不妥,趕緊到醫院檢查,證實罹患胃癌末期。因女子踏入社會後,天天工作繁忙,三餐時常不定時吃,有吃也是叫外賣與吃路邊攤,其中,她吃的食物都與麻辣燙燒烤和沙鍋脫不了關係,當地醫師研判,很可能就是長期飲食不正常,才導致罹患胃癌。

男子患「克隆氏症」 半年多暴瘦25公斤

男子患「克隆氏症」 半年多暴瘦25公斤#暴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腸子好像被人用雙手抓著,扭毛巾似的扭個不停,整天狂跑廁所。當心恐是「克隆氏症」!莊先生因腹部絞痛四處求醫無效,半年多暴瘦25公斤,經臺中慈濟醫院檢查確診為「克隆氏症」,術後持續接受風濕免疫藥物治療,現已重返職場。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建銘提醒,臺灣克隆氏症病患逐年增加,對照日本發展趨勢,未來20年內可能有數千位病患,值得注意。「拉肚子拉到人整個都快虛脫。」170公分高的他,多年保持72公斤重,一場病下來體重狂掉,最輕時僅47公斤,半年多整整少了25公斤。心疼的家人從醫療機構到求神拜佛,花費無數金錢與時間,仍只能看著他體力愈來愈虛弱。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邱建銘主任經斷層掃描等檢查,確認莊先生罹患「克隆氏症」,手術中切除扭曲變形結痂的小腸,長達廿公分,同時處理腸子與腹部相連的瘻管、膿包,做邊對邊的縫合,術後由風濕免疫科林亮宏主任接手藥物治療。邱建銘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病患白血球(巨噬細胞)發生異常,攻擊小腸、大腸以及肛門組織,同時可能併發一些自體免疫的症狀如關節痛等,病患的小腸大腸常一段一段潰瘍、狹窄甚至阻塞,也常會出現長期腸絞痛、腹脹、腹瀉、體重暴瘦、全身性營養不良甚至嚴重水腫,合併複雜性肛門膿瘍瘻管,臀部多處生瘡化膿疼痛,無法坐臥。他表示,克隆氏症在臺灣相對罕見,目前健保局登錄資料全台僅4百多人,與日本30年前的比例一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臺日的現代化進程趨勢相似,近年來,臺灣克隆氏症病患逐年增加,日本患者數量已是30年前的幾十倍之多。臺灣往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未來20年內可能發現數千位病患,醫療機構應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過度減肥暴瘦造成排卵障礙 易不孕!

過度減肥暴瘦造成排卵障礙 易不孕!#暴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日前一名18歲少女,迷上減肥,體重爆瘦6公斤,從49公斤一下掉到了43公斤(160公分),月經半年不來了,她到醫院求診,婦產科蔡鋒博醫師告訴她關鍵在「暴瘦」,一下子暴瘦,會導致不排卵,醫師勸她43公斤夠瘦了,可以稍稍增胖1至2公斤,否則再減下去會排卵障礙不孕。肥胖已成為本世紀及下一世紀的健康大問題,在美國平均每三個女人就有一人要求助醫生減肥,而在各式各樣的減肥花招中,許多人認為效果比較快速的還是藥物。但依據研究,一個正值生育年華的女性如果想生育,又想減肥,如服用了減肥藥,會阻覺及干涉卵巢的生育機能,因而造成不孕症,這值得想要藉減肥藥減肥又想生子的女人必須三思。蔡鋒博醫師也叮嚀,過度減肥多少會干擾內分泌的正常運作,而有礙生機,醫學上常見暴肥或暴瘦的女人,月經不來了,就是體重忽增忽減,易導致排卵障礙而不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