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居族

不適應大學生活 慢熱男賴在家變繭居族

不適應大學生活 慢熱男賴在家變繭居族#繭居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個性內向、慢熱的吳同學因為無法適應大學生活而休學,吳媽媽發現,休學後的這兩年來,吳同學幾乎整天都待在家裡,作息日夜顛倒,睡眠時間也變得很長,除此之外都在看影片、打電動;雖然一直處於「休息」的狀態,但整個人還是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對於復學或工作一點想法也沒有,對人際互動也越來越排斥。上星期,吳媽媽和吳同學為了生涯規劃大吵一架,吳同學哭著說自己對未來沒有計劃,如果不能維持現況就「不想活了」,吳媽媽擔心之虞決定帶吳同學來精神科就醫。拒絕就學就業 常被誤為好吃懶做、不負責任衛福部新營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周忻薇表示,吳同學的狀況類似於日本厚生勞動省所定義的「繭居族」(引)),特徵是一個人拒絕就學、就業,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且幾乎沒有親近的朋友,有超過6個月的時間都處於社交退縮的生活型態中。家人有時會誤將繭居視為是好吃懶做、不負責任,但實際上繭居族往往承受了極大的心理痛苦,對於自己的現況感到失望、挫折、罪惡卻無能為力,長期下來可能進一步發展出憂鬱症、社交焦慮症或其他心理問題。憑藉個人力量走回人群非常困難 需專業助解決困境事實上要讓繭居族憑藉自己的力量走回人群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繭居行為的背後涉及複雜的心理因素,周忻薇建議,繭居問題和社會適應息息相關,一再拖延將會錯過重返學校或職場的機會,讓繭居族更加灰心;因此,父母若發現孩子有繭居問題,應積極鼓勵孩子來醫院就醫,透過專業的心理治療介入來幫助孩子處理當前的困境。若孩子不願意,父母也可以先來接受衛教和諮詢,學習更適合的互動方式來幫助孩子打開心門,增加後續接受治療的意願。

繭居族好宅 培養韌性10建議

繭居族好宅 培養韌性10建議#繭居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生活中反覆的挫折、不如意,又缺乏家人、朋友系統的支持,有些人就會選擇自我封閉、窩在家裡不出門,成為「繭居族」,心理韌性可以幫助每個人在面對壓力時,運用內外在資源來解決問題。習慣性拒絕社交 迴避參與社會臺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彥勳指出,繭居族描述的是特定青少年與青年族群,習慣性拒絕社交、迴避參與社會的心理狀態,習慣處於家中的狹小空間,鮮少出門,過著自我封閉的生活,有別於依賴父母生活、延緩獨立的啃老族,繭居族沒有人際互動,對社會與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互動模式改變 嘗試突破的挫折黃彥勳醫師分析,繭居族常因為遭遇生活中的挫折,例如考試不理想、工作不順心、感情不如意而不敢與人互動,日本研究顯示,繭居族增加也可能與國家的經濟困頓有關,個人與社會互動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個人、家庭系統不知道如何應對,個案反覆嘗試突破的挫折感,讓他們更難離開家中的繭囊、走入社會。培養心理韌性 運用資源解決問題培養心理韌性,可以幫助每個人在面對壓力時,運用資源來解決問題,在生活上如果遭遇巨大的挫折而產生心理壓力時,黃彥勳醫師提醒可以尋求精神心理專家的協助,他也提出美國心理學會對於提高心理韌性的10點建議:1) 維持良好的家人、朋友關係。2) 正視危機,勿簡化為單純問題。3) 接受「有時環境並非一己之力可改變」。4) 設立合理可達成的目標。5) 面對困難時,需要有決心的行動。6) 培養自信。7) 從長期的角度評估目前的困難。8) 保持樂觀、幽默、並且留意可能的契機。9) 照顧心靈、身體,維持穩定的運動習慣。10) 克服困難,回顧過程,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