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針劑

政府彰基相助,長效針劑搶救思覺失調症患者重生

政府彰基相助,長效針劑搶救思覺失調症患者重生#長效針劑

走出診間找人  醫師蹲點田邊只為讓她願意就醫 「我不是應該在病房、在醫院裡面看門診嗎?」彰基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主任陳力源,為了讓一位深陷思覺失調症困境的「小美」(化名)願意就醫,不惜走出診間,多次前往旅館、甚至在田邊守候。小美過去是百貨公司櫃姐,多年前出現嚴重的宗教與被害妄想,卻始終拒絕治療,導致她失去工作、家庭決裂,獨自帶著年幼的女兒住在旅館,生活困頓。 更令人擔憂的是,受到母親(小美)影響,小美的女兒也出現精神症狀,國中開學後遲遲未報到,才讓這對母女的困境被外界發現。教育與社政單位雖曾試圖提供協助,卻因缺乏強制力及小美的高度不信任而難以介入,最終仰賴醫療端的積極介入,才得以改善。 陳力源主任得知小美的情況後,親自前往旅館尋找,甚至與社工、個管師一同在農田邊守候,鍥而不捨的精神令人動容。他回憶,小美初期的妄想症狀非常嚴重,所有對話都圍繞在被害經驗,將生活瑣事都與妄想連結。所幸,在接受每季一針的長效針劑治療後,小美的妄想症狀顯著改善,經過住院與門診治療,目前已重返原生家庭。未來也有機會在有效藥物濃度維持更久的越長效針劑幫助下,讓病況獲得更進一步的控制,甚至回歸正常的工作型態。 妄想、幻聽別再急著修祖墳!當心是大腦在求救 彰基為提升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的認識,14日特舉辦衛教記者會,邀請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陳亮妤、彰化縣衛生局副局長蕭惠玲、彰基總院長陳穆寬教授與精神醫學部陳力源主任、彰化精神健康學苑吳潮聰會長、彰化康復之友協會林青江理事長等多位貴賓,一同介紹思覺失調症相關照護政策與執行現況,以及彰基設置診間創意科普展的消息,並呼籲社會重視思覺失調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陳力源主任強調,小美的案例是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縮影,點出社會普遍對腦部疾病的誤解,常將精神疾病歸因於「中邪」或宗教因素,延誤就醫時機。 彰化縣是全台灣唯一可由衛生所協助思覺失調症病友施打長效針劑的縣市。蕭惠玲副局長表示,目前彰化縣列管的精神疾病患者約6,700多位,在社區裡發現許多病友因為未遵照醫囑、未規律用藥,或住家偏遠無法規律回診,而未能穩定控制病況。彰化縣政府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推動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思覺失調早期干預計畫,且將長效針劑列入縣內精神醫學醫療院所考核項目之一,鼓勵醫師優先處方長效針劑,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盡早回歸家庭與社會。 正確觀念帶進家門  彰基優化計畫接住更多潛在病友 彰基積極響應衛福部「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由醫療團隊主動走出診間,將正確的醫療觀念帶入社區與個案家中,說服患者就醫,對於嚴重個案依《精神衛生法》以較強制的方式讓患者接受治療,希望能接住更多潛在病友。陳力源主任提醒,當發現親友出現類似症狀時,應思考可能是「大腦生病了」,及早就醫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思覺失調症反覆發作恐損腦功能 及早且規律藥物治療助穩控 思覺失調症若反覆發作,恐對腦功能造成損害,及早且規律的藥物治療至關重要。陳力源主任說明,長效針劑因能提升患者用藥順從性,在治療中扮演關鍵角色。國內最新研究更顯示,從「月打」長效針劑改為「季打」,患者一年內平均住院天數大幅減少近五成,醫療費用也隨之降低,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並有助於重返社會。 長效針劑政府補助 改善就醫旋轉門效應 陳亮妤副署長指出,為了強化精神病患者的照護,自111年起於新增精神科長效針劑藥費27億元專款專用,讓國內精神病友的醫療選擇與國際接軌。國外研究指出,長效針劑不僅可以降低服藥中斷率、減少疾病復發機率,更可以降低4成到訪急診的風險、下降6成再住院風險、更可以下降4成死亡風險。依據健保申報資料,長效針劑專款使用從111年61%,到112年82%,進一步到113年的專款的使用率超過9成,國衛院研究更顯示長效針劑比起口服藥物再住院率下降15-20%,減少精神科住院旋轉門效應,造福病友。 陳亮妤副署長也勉勵病友積極治療,不僅針劑醫療選擇跟上先進國家,政府亦會持續佈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精神病友自立據點,讓病友在社區有尊嚴地生活。長效針劑讓思覺失調症病友的用藥更簡單且規律,有助提升病友的用藥順從性,不但能降低再住院與死亡風險,國內最新研究更發現,長效針劑從「月打型」改為藥物半衰期更久的「季打型」,病友一年內平均住院天數從57.7天,減半為28.5天,醫療費用也從10.73萬減至5.78萬元,降幅逼近5成,不僅有效減輕健保支出、大幅提升病友生活品質,甚至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與職場。 陳穆寬總院長表示,彰基延續蘭大弼醫師醫療傳道精神,將精神照護當作社會責任,在113年成為中部唯一承接「嚴重情緒行為身心障礙者精神醫療就醫障礙改善計畫」的醫學中心,近年醫護團隊更走入社區,針對高風險族群及早提供協助與照護,幫助病友盡早回歸社會。 圖/彰基設置診間創意科普展,並呼籲社會重視思覺失調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彰基提供) 圖/陳穆寬總院長表示,為延續蘭大弼醫師醫療傳道精神,將精神照護當作社會責任,彰基在113年成為中部唯一承接「嚴重情緒行為身心障礙者精神醫療就醫障礙改善計畫」的醫學中心。(彰基提供)

從急診住院到安心北漂追夢 碩士男翻轉思覺失調症「針」簡單

從急診住院到安心北漂追夢 碩士男翻轉思覺失調症「針」簡單#長效針劑

長效針劑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用藥更簡單且規律,不但能降低再住院與死亡風險,國內最新研究更發現,長效針劑從「月打型」改為藥物半衰期更久的「季打型」,病友一年內平均住院天數從57.7天,減半為28.5;醫療費用也從10.73萬減至5.78萬,降幅逼近5成。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認為,國內近年思覺失調症治療及照護有顯著進步,隨著醫療持續進步與政府政策支持,期待更上一層樓,加速實現翻轉思覺失調症的目標,讓更多病友安心回歸社會,共創友善的美好世界。 20多歲「阿中」擁有碩士高學歷,兩年前確診思覺失調症,卻因排斥吃藥而復發住院,出院後使用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半年後身心狀況恢復良好,決定從中部北上工作,遂與醫師討論,配合返鄉與回診追蹤週期,改為3個月一針的長效針劑,迄今保持工作與病況穩定,回歸原本的人生軌道。 降住院風險、減醫療支出 針劑半衰期越長越好新趨勢 思覺失調症是因「大腦生病了」, 若未及早介入、或治療中斷,將讓大腦失衡的狀況反覆發生。復發會造成腦部損傷,可能影響大腦運作與生活功能,導致包含認知、社會及職業功能等缺損。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林俊媛主任表示,國內外醫界一致建議,長效針劑為思覺失調症的優先用藥選擇之一。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相較於口服抗精神病藥物,長效針劑治療有助思覺失調症病友降低住院、半年內精神科急性病房再住院、急診與治療後2年死亡等4大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陳為堅特聘研究員與臺大公衛學院的最新研究也發現,住院期及早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出院後持續使用長效針劑,能避免出院後早期中斷用藥,也有助降低12%的再住院風險。 現任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常務監事鄭塏達醫師補充說明,目前長效針劑依藥效持續時間與施打間隔,有2周至6個月的不同治療選擇。國際研究顯示,使用半衰期越長的針劑,有助增加思覺失調症病友的治療順從性、降低因忘記服藥而復發或再住院的風險。國內最近一份研究針對轉換至更長效針劑的34名思覺失調症病友進行分析,發現病友將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轉換至每3個月一針的劑型後,一年期間平均住院天數從57.7天減少至28.5天,醫療費用也從10.73萬減至5.78萬,降幅逼近5成,證明長效針劑藥物半衰期越長,穩控病況時間越持久、醫療負擔越少,對病友、健保與醫護都是贏家。 安心回歸社會!長效針劑專款助患者「及早」且「持續」治療 健保署自2022年起,每年編列27億元獨立預算,讓醫師可以運用長效針劑幫助病友,促使更多思覺失調症病友能盡早,沒有負擔地接受長效針劑治療,進而提升用藥順從性,預防疾病復發。根據統計,2023年長效針劑專款的使用率達82.8%,相較於前一年提升了35.7%,顯示國內臨床確實有使用需求。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及臨床醫師期待,政府未來可持續、甚至挹注更多資源,為病友及早穩控病況、回歸社區、安心擁抱家人與生活上投入更多支持。 現任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也是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教授表示,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正大力推動社區精神醫學次專科醫師制度,而且希望未來社區精神醫學團隊透過精神科居家治療與社區主持更大力推廣精神治療長效針劑,深入基層社區治療,造福更多在社區長期需要此類服務的個案,減少社會安全疑慮或觸法事件,促進社區心理健康! 改變「針」簡單,越「長」效越好!醫病長期信任合作不可少 草屯療養院輔導的思覺失調症病友中,就有一名40多歲女性「小南」,多年來在社區復健中心接受治療與職能訓練,但小南經常和治療師玩「服藥拖延遊戲」,以致影響訓練,社會功能恢復也遇到瓶頸。而在小南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工作訓練準時,治療師和護理師也有更充裕的時間輔導與鼓勵。經過1年,小南順利考到烘焙證照,從復健中心畢業,回歸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思覺失調症病友在初次發病前,都有一段數周至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前驅林俊媛主任強調,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需兼顧「生理、心理、環境」層面,病友在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仍需要與照護團隊、社工人員、家屬,運用共享式決定(shared decision-making)模式,持續長期信任與良好的合作,方能預防復發。 疑似思覺失調症?草療精神醫療緊急諮詢專線,全國唯一! 思覺失調症好發於20-30歲,病友可能因腦部功能失調,出現妄想、幻覺幻聽、整理思緒困難、辨識動作或解讀面部表情困難等症期,這期間的症狀飄忽多變、時隱時現,常讓病友與親友難以判斷是否為思覺失調症的發作警訊。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張介信醫師表示,草屯療養院為中部精神醫療網核心醫院之一,成立「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Call Center)」,設有全台灣唯一由專業人員提供諮詢的專線電話049-2551010, 幫助全國有需求的民眾與警消人員,及時評估疑似精神疾病個案的情況,且串連警消、衛政與醫療機構,在兼顧病人健康與尊重自主權的原則上,給予就近緊急護送就醫之評估建議,達到及早發現與治療,幫助病友穩控疾病,共創更友善且健康的社會。 圖/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教授 圖/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常務監事鄭塏達醫師 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張介信醫師 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林俊媛主任

感情生變激發思覺失調症 長效針劑助音樂老師重拾和樂

感情生變激發思覺失調症 長效針劑助音樂老師重拾和樂#長效針劑

今年四旬歲陳先生在大學時,因無法承受感情生變的壓力,陸續出現幻聽、自言自語、多疑等症狀,曾被人誤會是「中邪、鬼上身」,甚至帶到宮廟求神問卜仍不見改善,最後就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因抗拒用藥,家庭關係緊張,反覆惡化,多次住院治療,直到5年前住院期間接受長效針劑治療與專業醫療團隊照護,逐漸穩定疾病,如今與父母相處和樂,也重拾音樂教學的工作。醫界一致建議長效針劑為思覺失調症優先用藥選擇之一,而在政府德政下,我國於2022年開始專款給付長效針劑,讓思覺失調症病友在發病早期即可使用,不需經歷多次復發的折磨,讓人生有更多美麗的經驗。 思覺失調症治療及早介入 預防腦部功能惡化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蔡景宏主任表示,思覺失調症「原來是大腦生病了」,病友可能因腦部功能失調,出現妄想、幻覺幻聽、激動不安、整理思緒困難、辨識動作或解讀面部表情困難等症狀,好發於20-30歲,國內罹病人數約15萬人。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周煌智院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是需要持續醫療介入的慢性腦部疾病,也是我國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的重要照護病友。凱旋醫院響應國家政策,結合社區醫療資源,針對疑似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個案,提供初次到場訪視評估、早期介入醫療、復健與長期照護等一條龍服務,且依據國內外治療指引,綜合病人個體情況,適時使用長效針劑。以民國111年為例,凱旋醫院執行「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收治總案數114件,其中51件為思覺失調症病友,分別占高雄市總數228件、思覺失調症85人的5成與6成。 大部分思覺失調症病友在表現出明顯症狀前,都有一段數周至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前驅期。蔡景宏主任表示,這期間的症狀飄忽多變、時隱時現,但不用等到明顯發病,個人功能多半已受到影響。如果能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Early Intervention of Psychosis, EIP),除了可以阻緩3-4成個案發展為精神疾病;早期積極治療也可幫助近6成初發病的病友達到緩解。 穩定思覺失調症 長效針劑助降低急診、住院等4大風險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高年精神科鄭塏達主任進一步說明,國內外醫界一致建議,將長效針劑列為思覺失調症的優先用藥選擇之一。根據衛福部健保署健保資料庫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口服抗精神病藥物,思覺失調症病友使用長效針劑治療,其住院風險降低6成、半年內精神科急性病房再住院風險降低6成;急診風險降低4成、治療後兩年死亡風險減少4成,凸顯出長效針劑對於穩定思覺失調症病況的助益。因此,為優化精神病友的照護,自2022年起健保總額新增精神科長效針劑藥費27億元專款專用,讓國內精神病友的醫療選擇與國際接軌,期盼幫助更多病友能盡早,沒有負擔地接受長效針劑治療。 周煌智院長進一步分享凱旋醫院近3年(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長效針劑照護成果,包含長效針劑照護人數成長逾3成;且相較於未使用長效針劑,使用長效針劑的病友,發病再住院次數較少。 助思覺失調症病友走得更遠!改變「針」簡單,越「長」效越好 鄭塏達主任表示,長效針劑有助維持病況,防止一再復發而導致腦部功能退化,每位思覺失調症病友原則上都適用長效針劑。特別建議對於無法每日規律使用口服藥物的病友的、首次發病、年輕族群與每次回診需請假者,可主動諮詢醫師,優先選擇長效針劑。 鄭塏達醫師就曾收治一位年約三十歲的高材生,大學時因多疑、敏感、幻聽與被害妄想,就醫確診思覺失調症後,規律使用長效針劑不間斷下,3年前遠赴英國攻讀研究所,且順利畢業,目前在英國金融業工作。 而隨著醫學進展,近期有越長施打間隔的長效針劑可供選擇,並根據國內外實證研究顯示,越長施打間隔的長效針劑、有助增加病友治療順從性、維持體內有效藥物濃度,避免因忘記服藥而復發或住院的風險。呼籲思覺失調症病友,可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選擇。 目前台灣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治療覆蓋率約20%,相對際長效針劑覆蓋率3~4成以上的目標仍有努力的空間。鄭主任表示,期待政府可持續、甚至挹注更多資源,為病友及早穩控病況、回歸社區、安心擁抱家人與生活上投入更多支持。 強化衛教!凱旋推出診間思覺失調症科普展 周煌智院長表示,凱旋醫院為持續提升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治療的認識,特地自8月26日起,在一樓門診診療區舉辦為期「思覺失調症科普展」,希望透過創意吸睛的診間展覽,增進病友與家屬的瞭解,輔以醫病共享決策,為病友擬定周詳的治療照護計畫。

思覺失調不按時服藥 幻聽、妄想恐加劇

思覺失調不按時服藥 幻聽、妄想恐加劇#長效針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0歲的王先生長期因人際關係敏感,無法維持穩定工作,逐漸退縮在家且會自言自語,家人帶他就醫後,醫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但他缺乏病識感,經常不願意服藥,造成幻聽、妄想症狀加劇,甚至攻擊家人,某次外出時因幻聽跑到外縣市,因行跡詭異、言談鬆散而被強制送醫,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才逐漸穩定,醫師考量他服藥遵囑性不佳,將藥物轉換為長效型針劑,目前穩定在門診追蹤治療。多在20~30歲發病 憂鬱、人際退縮是早期症狀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劉子瑜表示,「思覺失調症」就是過去所稱的「精神分裂症」,常見的症狀有幻聽、妄想、思考混亂、混亂或僵直行為以及負性症狀如少話、少社交、做事無動機、自我照顧能力差等。患者多在20~30歲時發病,但也有不少人更早或更晚發病。在發病前患者經常會出現前驅症狀,如憂鬱、人際退縮、認知能力變差等,周遭的人可能開始感覺到患者變的怪怪的,而發病後患者可能會有幻聽、妄想等急性期症狀,一般也最有可能在這時被帶來就醫。若未規則服藥,患者可能會經歷數次的急性期發作,使得症狀愈來愈嚴重、能力愈來愈退化;若能及時且穩定的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可以穩定工作或維持日常生活。長效針劑每隔數周或數月注射 可維持病況穩定近年台灣發生幾起跟思覺失調症患者有關的刑事案件,讓部分民眾誤以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都很危險,讓部分患者不敢就醫,然而根據研究,思覺失調症患者犯下重刑的比率並不比一般族群高。也有部分民眾認為精神科藥物副作用強、成癮性高,而排斥使用藥物。劉子瑜表示,目前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不僅療效佳,副作用也大幅減少,只要遵照醫師指示,並沒有成癮的問題。另外,近年來也有數種長效針劑上市,抗拒服藥或容易忘記、不方便服藥的患者,只要每隔數周、甚至數個月注射一次針劑,即可維持病況穩定。劉子瑜提醒,除了思覺失調症,憂鬱、焦慮、失眠也是常見的精神疾病,有需要時都可尋求醫療協助,另外像是兒童的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老年人的失智伴隨行為問題等,也都可以透過精神醫療得到幫助。

長效針劑 讓治療慢性精神病變簡單

長效針劑 讓治療慢性精神病變簡單#長效針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精神疾病,包含思覺失調症及雙相情緒障礙症(又名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等,都是復發率極高的疾病,許多患者每天服用藥物以避免疾病復發,但讓人氣餒的是,只要漏吃藥就可能會導致患者病情反覆影響病情,也容易造成復發。所幸現在慢性精神疾病可以每月一針「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患者只要定期回診施打,就能輕鬆穩定用藥,並減少患者生活中的諸多困擾。不怕漏藥 有助於藥物濃度保持穩定臺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明,每月施打一次,可以提升便利性,免除患者口服藥物所帶來的困擾,患者可以免去口服藥物所帶來的困擾提升便利性,像是漏藥問題、在外吃藥會受到關注等,同時長效針劑也有助於讓藥物濃度長期在體內保持穩定。由於穩定用藥不容易,謝明憲醫師建議生活忙碌、容易忘記服藥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或是對於病識感不佳、認知功能受損的患者而言,長效針劑能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也避免家庭內因患者用藥不穩定而產生問題。不過目前國外的治療趨勢認為,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患者都可與醫師諮詢以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愈早進入療程,愈能減少未來復發的風險。目前新一代長效針劑,改善了過去傳統藥常見的副作用,如體重增加、月經失調等,建議患者要當個聰明用藥人,與精神科醫師共同溝通並提出自己的擔憂,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打針不代表病情加重 穩定用藥才能避免惡化謝明憲醫師解釋,許多患者及家屬誤以為「打針」代表病情加重,但其實只是將既有的抗精神病藥物成分轉化成長效針劑形式,不需天天服藥,即可以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穩定的藥物濃度才能增加患者功能恢復的機會,幫助患者重返社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長效針劑可去汙名化 找回生活步調

長效針劑可去汙名化 找回生活步調#長效針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年32歲的貓頭鷹(化名),在高職汽修科畢業後,原來希望能夠快快服完兵役,進入職場改善家裡的經濟,但在兵役體檢時,醫師卻發現他有幻聽、身體妄想、焦慮等情形,經轉診後確認罹患「思覺失調症」,確診後開始穩定用藥,一邊攻讀大學企業管理系,最後終於完成學業,在南部某醫院擔任小夜班環保員。因為工作屬排班性質,為節省回診時間,從口服藥改為使用長效針劑,貓頭鷹也發覺使用長效針劑後,自己的情緒除了能維持平穩,感覺更能掌控生活步調。穩定治療可有效降低思覺失調症復發率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當中的多巴胺失調,病友會產生幻聽或幻視,這些雖是幻覺,但對於病友而言卻十分真實,經常影響病友的情緒。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疾病,一如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規律用藥、及早治療,病友仍可維持原有的認知與生活功能,降低復發風險;但相對地,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五倍,也容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精神復健與社會接納 和藥物治療一樣重要透過穩定服藥,病友可以減少與這些症狀相互對抗的時間,有更多心力與時間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再受情緒困擾,病友的人際互動能力也會進步,跟家人、鄰居的相處會更加融洽。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特別指出,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之外,精神復健與社會接納也不可或缺,而家屬的支持跟病友穩定用藥有正向循環的關係,因此家屬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長效針劑 可額外降低約3成復發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發現,社會對於精神疾病認知不足所形成的偏見及誤解,會直接反應在與病友的互動上,讓病友產生自我責怪、罪惡感等負面情緒。研究結果指出,有超過八成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受到烙印與差別待遇的影響。最常發生的負面差別待遇經驗為,刻意迴避(20%)、交友方面(18.5%)、鄰里之間(17.6%)。最常見的預期差別待遇依序為,隱瞞精神健康問題不被他人發現(48.8%)、放棄擁有親密關係(28.3%)、放棄應徵工作(24.4%)。若要消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除了提升思覺失調症的正確認知之外,也可以從減少病友可識別的外在特徵開始,例如每日服藥,也是一種被識別為病人的象徵。長效針劑不用每天服藥 淡化定時服藥的刻板印象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進一步說明: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友能維持認知水平,行為與一般人無異,除了大家熟悉的口服用藥,也有健保給付的長效針劑。根據國外臨床試驗顯示,持續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滿三個月,83%病友可達到有意義的症狀改善。另一項針對715位思覺失調症病友進行的大型研究指出,相較口服藥物,長效針劑可額外降低約3成復發風險。病友可選擇每兩週、一個月或三個月回醫院打針一次,不用每天服藥,有助於淡化社會對病友「定時服藥」的印象,消除汙名化的狀況,同時也對病友生活帶來正向的期待跟努力的目標。無論是口服藥或是長效針劑,對藥物的療效反應或副作用是否發生,因人而異,對於病人及家屬應針對病人服藥後反應,跟醫師作詳細溝通及討論,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