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腳

膝蓋內側痛未必是關節退化 鵝掌肌腱炎讓你軟腳

膝蓋內側痛未必是關節退化 鵝掌肌腱炎讓你軟腳#軟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喜愛運動、年約40歲的男子,最近總覺得膝蓋內側疼痛,擔心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就診後發現是鵝掌肌腱炎。膝蓋關節由骨頭、韌帶、肌腱等串連而成,若出現疼痛,應就醫對症下藥,改善不適。常見於單車騎士及路跑選手部立南投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蘇煜華指出,鵝掌肌腱炎是內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之一,鵝掌肌不是一條單一肌肉,是由三條肌肉的遠端肌腱所構成,分別為縫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此三者的遠端肌腱最後會共同匯集,附著在脛骨平台內下側。鵝掌肌腱炎常見於路跑選手及自行車車友,因為膝關節彎屈次數過多加上小腿向內旋轉次數過多,這兩種因素會導致鵝足肌腱過度使用,促使鵝掌肌腱下的滑囊發炎。部分患者睡覺平躺膝蓋伸直也會痛蘇煜華表示,內側膝痛是最主要的臨床症狀,特別是當久坐或久蹲後,要站起來時會瞬間發生疼痛,站起來走一段時間疼痛會減緩或消失。膝關節無力甚至有時會有軟腳之感覺。膝蓋內側局部腫脹,因為嚴重疼痛造成膝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而上下樓梯也容易引起疼痛,通常下樓梯比上樓梯痛,部分患者晚上睡覺平躺膝蓋伸直時也會痛。建議患者在急性發炎期(局部紅腫熱痛)冰敷及適時休息,醫師可能會開立口服非類固醇鎮痛消炎藥,並安排物理治療,例如超音波、雷射、TENS等,也可能視狀況局部注射類固醇、增生注射療法,當上述治療效果有限時,則可考慮震波治療或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

憂鬱不愛動 易成軟腳蝦

憂鬱不愛動 易成軟腳蝦#軟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04年底,臺北市65歲以上人口已達39萬9,182人(佔14.8%),已邁入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4%以上),隨年紀老化容易有肌少症發生,其主要的症狀包括活力變差、感覺沒有力氣、走路速度變慢,容易發生跌倒意外,甚至可能伴隨其他疾病。憂鬱、獨居、營養不良 都可能引發肌少症與其造成的不良健康影響會隨著此老化的現象與速度而更加顯著,而肌少症並非單一因素所引發,除了年紀大肌肉量減低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癌症等多重疾病,憂鬱、老人獨居、營養不良、長期臥床等都有可能引發。過馬路無力軟腳、瓶蓋轉不開肌少症即是肌肉流失,生活型態偏向不愛動的老人,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偏低、較瘦,肌肉流失較快,也比較容易有肌少症,若不積極運動,隨著年紀漸長,肌肉的流失量會增加,在生活上也會造成許多不便,如過馬路無力軟腳、瓶蓋轉不開等等。少動、營養不良、高血壓除了老化之外,荷爾蒙的改變,以及少動、營養不良、高血壓等,都因肌肉沒有在一定的頻率下受到適當的阻力,肌肉量逐漸流失,容易造成肌少症的發生,舉例來說,長期健身的人,在幾天不去運動之後,肌肉線條也會越來越不明顯,習慣受到阻力的肌肉,會有一定的強度,若沒有維持,肌肉組織就會變得鬆散。70歲開始 10年減15%肌力30歲到70歲的成年人,每10年約會減少8%的肌肉量及肌力,70歲開始每10年則會減少15%的肌肉量及肌力,然而除了老年人之外,年輕人也該注意肌少症的發生,尤其是肥胖者,只長脂肪不長肌肉的肌少肥胖症者,在減肥的過程當中,如果用錯方法,可能會導致肌肉量流失而成為肌少症高危險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