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保護

心臟科領域一大突破!最新研究:減重針劑不只瘦身,更護心

心臟科領域一大突破!最新研究:減重針劑不只瘦身,更護心#心血管保護

肥胖很「傷心」,不只影響心理狀態,也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特別是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與動脈硬化相關的患者族群,往往伴隨過重或肥胖問題。減重不容易,若用傳統方式減重效果不佳,有些人會嘗試減重藥物,然而過去此類藥物有「傷害心血管」的疑慮。隨著新型GLP-1類針劑問世,這樣的疑慮徹底翻轉,馬偕醫院心律醫學科主任李應湘醫師表示,臨床試驗首度證實,GLP-1類減重針劑能有效降低體重,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肌梗塞發生率與死亡率,從「可能傷心」的疑慮,轉而成為「心血管保護」的治療工具,堪稱心臟科領域的一大突破。 減藥、瘦身、護心,一針三效 對心臟科醫師而言,鼓勵使用減重針劑的意義遠超過「減肥」。李應湘主任說明,臨床上有部分病人使用過Metformin、SGLT2抑制劑、DPP4抑制劑等口服藥,但血糖控制或降低心血管風險仍未達標,而GLP-1類針劑提供了「更早介入、風險同步改善」的契機。此外,有些病人原本藥吃很多,開始打針後,口服藥反而變少了,這種「藥物減量」的歷程,除了實際減少用藥負擔,也讓病人心理壓力降低,對治療更有信心。 李應湘主任分享一位約50歲的男性病患,長年因飢餓感強烈,導致頻繁進食,也伴隨著腸胃不適,甚至習慣服用胃藥來壓制不適,導入GLP-1針劑治療後,病人的飢餓感大幅改善,胃藥也因此減量,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這位病人也回饋,「第一次覺得,少吃東西這件事,變得沒那麼困難了。」 針劑輔助之下 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信心 李應湘主任強調,過去心臟科醫師多半只能「口頭提醒」病人控制體重,缺乏實質介入工具,「以往常說減重藥會傷心,現在卻有藥物能保護心臟,這是劃時代的改變。」他指出,這項結果也讓心臟科醫師在診間能以心血管疾病風險管理為切角,更自然地和病人討論減重。 近來媒體相當關注減重針劑的嚴重副作用,包括腸阻塞、甲狀腺癌甚至死亡案例,李應湘主任表示,實際上這些都是藥物作用的延伸,「像食慾下降、胃排空變慢,如果沒有影響生活品質、沒有超過耐受度,就不是真正的副作用。」,臨床上會鼓勵病人先打一針試試看,事實上很多人用過後發現跟想像中完全不同。」病人後續持續使用的成功率可達八成。 至於外界對停藥後復胖的質疑,李應湘主任認為,「我們的角色不是保證停藥後永不復胖,而是協助病人透過藥物建立正確的飲食與行為習慣。」他分享,許多病人透過治療產生「原來我做得到」的信心,即便停藥後體重略有反彈,仍能維持較以往健康的狀態。 心臟科肥胖病人比例近半,減重動機卻疲乏 在心臟科診間中,肥胖的病人比例約佔全體心臟科病人的一半,李應湘主任指出,這群病人往往減重動機不足。「許多人已經嘗試過多次減重,失敗經驗讓他們疲乏,甚至放棄。」他觀察,隨著年齡增長,外觀帶來的動機減弱,反而需要轉換訊息,「不是減重可以改善心血管,而是有心血管風險的人,更需要減重。」對於不少人擔心針劑會疼痛或麻煩,他也解釋,新型的GLP-1針劑使用簡單、疼痛感低,且一週只要打一針,相較以往一天打兩、三次的胰島素藥物,完全是不同的體驗。 減重療程不只是數字的改變,而是一段自我學習的過程。「有些人在使用藥物後,學會如何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停藥後依然能維持。」這種「親身體驗後發現自己做得到」的信心,將成為病人未來持續健康的最大助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