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腹膜透析

在家就能洗腎!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監控 治療與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在家就能洗腎!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監控 治療與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居家腹膜透析

「透析可說是腎臟病患者的第二人生。」台北長庚醫院透析室主任張智翔醫師說,當洗腎已是必然選項,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透析治療是腎友需要認真和醫師、家人討論的地方。台灣推動居家腹膜透析行之有年,近年在科技發展與醫病共享決策的推進下,許多患者在家就能穩定接受治療、減少感染風險,提升生活品質。第二屆「亞太腹膜透析大使國際研討會」,邀請日本、韓國、澳洲、澳門、新加坡等多國專家與會並達成治療共識──讓腹膜透析患者,找到合適的治療劑量及生活模式,使治療與生活品質能夠達到平衡。 自動腹膜透析 讓患者重拾生活主導權 隨著腹膜透析技術與數位化應用日漸成熟,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居家透析發展上已站上先鋒。張智翔醫師分享,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在病人存活期上沒有直接影響,不過根據我國健保資料庫分析的研究顯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腹膜透析治療相較於血液透析,較不影響血壓及心律,新發生心臟衰竭及心肌梗塞的機會也相對較低,也較不容易引發心房顫動。」。 此外,相較傳統血液透析需頻繁至院、耗時且易受感染,腹膜透析讓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治療。張智翔醫師進一步提到「自動腹膜透析(APD)」的優勢,自動腹膜透析更增加了生活上的彈性,能利用夜間睡眠時間完成透析,白天則與正常人一樣生活即可。」 「病人共同決策」落實醫病溝通 減少焦慮、提升信心 治療選擇從來不是單選題。張智翔醫師強調,林口長庚已落實「病人共同決策(SDM)」多年,透過衛教影片、模擬教具與一對一衛教,讓病人與家屬能充分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差異、風險與生活影響。當知識與資訊不再是障礙,焦慮就會降低,病人也更有信心去選擇對自己最合適的方式。根據統計,在進行SDM後,不僅降低52%的病人焦慮,且有高達55.49%的患者選擇「腹膜透析」進行治療,顯示清楚、充足的溝通能真正讓病人做出安心的選擇。 遠距監控+AI應用 智慧醫療照護再升級 現今許多腹膜透析治療已導入「ShareSource遠距監控系統」,將治療數據自動上傳至醫院,醫療團隊可即時掌握異常狀況,主動聯繫患者。張智翔醫師說明,「遠距監控系統讓溝通更順利,醫護團隊不用在電話中猜想機器發生什麼問題,機器故障碼會自動傳遞到醫院。就算夜間透析時有狀況,醫療團隊也能發現,並主動打電話關心病人。」 台灣在導入遠端監控系統方面領先亞洲,利用率為亞太第一,而林口長庚亦是全台最多使用遠距監控的透析中心,未來也將透過大數據與AI應用,朝向智慧化腎臟病照護邁進。「環境永續」也是積極實踐的目標,相較血液透析需耗用約120公升純水、用電量高,腹膜透析平均每次僅使用10公升水,碳足跡為其1/3至1/5,實為低碳選擇,希望在確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也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自動腹膜透析操作簡便 素人也可上手 許多洗腎患者擔心在居家不會操作透析儀器,對此,張智翔醫師回憶一名個案,高齡82歲的阿嬤,經過詳細的醫病共享決策,最後選擇居家自動腹膜透析治療,經過教材模擬及影片介紹,兒子也很快就學會自動腹膜透析,並且林口長庚備有外語教材,連家中的印尼籍看護也學會操作。阿嬤和兒子都很開心選擇的是腹膜透析,減少奔波醫院,對家人的負擔也減輕不少。 對於剛確診、面臨治療選擇的病人,張醫師給出鼓勵,「有國中生也學會幫媽媽使用腹膜透析,也有70幾歲的病人自己做,依照過往的經驗,大家都學得會。」在醫療科技、政策與人性關懷交會下,腹膜透析正為台灣洗腎患者打開嶄新的生活可能。 圖/台北長庚醫院透析室主任 張智翔醫師

北榮開創腹膜透析植管新技術 緊急洗腎不用等 居家腹膜透析FIRST 助腎友延續夢想

北榮開創腹膜透析植管新技術 緊急洗腎不用等 居家腹膜透析FIRST 助腎友延續夢想#居家腹膜透析

莫名呼吸喘,竟是腎臟健康亮紅燈!今年46歲的陳小姐是資深旅遊領隊,2年前帶團中感到身體不適,以為感染COVID-19,回國後喘到走不動,檢查竟是腎臟嚴重受損導致心臟衰竭,必須緊急洗腎。當下,陳小姐第一個念頭是「工作該怎麼辦?」但事關生命,決定緊急住院,先血液透析穩定腎臟發炎情況,4天後改為腹膜透析,迄今1年多仍繼續從事熱愛的旅遊業。有感於傳統腹腔鏡腹膜透析植管手術後的傷口癒合期長達14天,病友久等難受,臺北榮總腎臟科團隊創新研發腹膜透析植管手術,術後等待期大幅縮短為1天,且併發症發生率明顯降低,成果斐然,相關研究獲得國際期刊認可與刊登。 超高齡社會與疫情影響 腎友居家透析成國際趨勢 臺北榮總內科部唐德成主任表示,根據2022年國際腎臟病統計資料,臺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透析盛行率」,雙雙居全球排名之冠,而隨著人口老化,臺灣自今2025年起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0%以上,末期腎臟病與透析(洗腎)治療照護,儼然成為國家的一大健康議題。 常見的透析治療方式有「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種。唐德成主任表示,研究統計COVID-19疫情期間,血液透析腎友感染COVID-19住院的比例為腹膜透析腎病友的3至4倍,且感染者死亡率高達25%,導致疫情後,美國與亞洲各國積極推動居家透析治療,衛生福利部也自2023年開始特別設立獎勵計畫,大力推動居家腹膜透析。 拖延透析易增加心血管與感染併發症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林志慶主任表示,許多腎友不願面對腎臟即將永久罷工的事實,甚至尋求訪間偏方,或擔心洗腎會失去工作、會拖累家人、人生從此就是黑白的,一再拖延進入透析治療的時機,甚至拖到嚴重尿毒症狀出現才緊急送醫,不僅會增加心血管與感染等併發症,還可能面臨緊急透析及其伴隨的出血、感染、昏迷甚至死亡風險。腎臟科醫師會依據相關臨床指標及病患表現的狀態來評估是否該進入透析治療,若病患能好好與醫師溝通,遵從醫師的建議,在還有殘餘腎功能的狀態下進入透析,除了能避免嚴重的尿毒症狀產生,還能用較少的透析劑量達到治療效果,同時維持殘餘腎功能,透析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 47歲林小姐就是典型抗拒洗腎的病友。林小姐18歲時因嚴重腹瀉3天,就醫意外發現腎功能異常,但因為平日沒有其他症狀,不以為意,直到2年後健檢肌酸酐超過正常人的5倍,確診為慢性腎臟病,從此積極配合醫囑,規律服藥與回診追蹤。但是,腎功能本來就會隨時間逐漸退化,林小姐與腎病共存20年期間,雖然醫師不斷提醒「洗腎時間快到了」,但她仍決定以拖待變,直到43歲因嚴重頭暈、眼睛腫脹睜不開送急診,才接受醫師建議洗腎。而熱愛工作的她,很快地選擇腹膜透析,迄今透析4年,雖然一度在家休養,但目前已經重返職場,甚至去年完成出國旅遊的心願。 為什麼腹膜透析成為國際優先推薦?FIRST 林志慶主任表示,相較於在醫療院所才能進行、感染風險較高且嚴重恐導致敗血症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因「FIRST」特點,成為近年國際優先推薦的治療方式。 Flexibility (time, fluid and food intake) & Free of needles:治療時間及飲食彈性較高、免扎針。 Incremental & Infection rate:漸進式透析治療,感染多為局部性。 RRF & Risk:保留殘餘腎功能、心血管風險較低。 Survival & Social function:存活率較高、保有社會功能(在學及在職)。 Treatment at home & Travel:居家治療首選、旅遊行程較不受限。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楊智宇醫師說明,腹膜透析是利用人體肚子內的「腹膜」,在腹膜透析導管和透析液的幫助下,將尿毒素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以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所以又被稱為「洗肚子」。 楊智宇醫師建議,有透析需求的腎友可優先考慮腹膜透析,因為它具備「自主」與「自由」兩大特性。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此外,根據透析液更換的頻率與操作方式,腹膜透析分為「機器自動洗」、「自己手動洗」、「看護幫忙洗」等多種方式,讓腎友能依自身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方式。 避免腎友久等!北榮創新研發腹膜透析植管手術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黎思源醫師表示,腹膜透析治療前需進行腹膜透析植管手術,但是末期腎臟病病友往往沒有提早進行透析的準備,傳統腹腔鏡植管在手術後需等待2週,等傷口完全癒合沒有滲液後,才能開始灌夜治療;傳統經皮內科植管雖然術後只需等待1天,但因看不到腹腔內狀況,不適合曾經接受腹部手術或有腹部沾黏風險者。 對此,北榮腎臟科團隊兩年前創新研發改良式腹膜透析植管手術,一樣採用腹腔鏡,但使用的經腹腔鏡套組從3支減為1支,術式更簡化且傷口較小、復原快,腎友植管後隔天就能開始進行腹膜透析治療,累積至目前已有近200位腹膜透析腎友採用此創新的植管手術。 黎思源醫師表示,此創新術式幫助洗腎病友免於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雙洗」之苦,且適用於所有洗腎病友、手術併發症少、早期感染與滲漏發生率低,有助達到穩定而有效的洗腎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優異,2023年發表於國際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美國腎臟學會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