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保存

癌症主治醫師沒說的選項 TEFA台灣凍卵協會醫療性凍卵補助 「公益希望計畫」成癌友「生育保存」唯一助力

癌症主治醫師沒說的選項 TEFA台灣凍卵協會醫療性凍卵補助 「公益希望計畫」成癌友「生育保存」唯一助力#生育保存

隨著癌症年輕化、醫療進步,癌症逐漸從「絕症」走向「慢性病」,但隨著治療存活率大幅提高,越來越多女性癌友在戰勝病魔後,卻面臨「未來生育難題」的考驗。育齡癌友Natasha表示,「從確診乳癌到決定凍卵,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是被時間逼著做決定。」若癌症治療前能有「生育力保存」的專業諮詢團隊,或許會讓癌友做出更好的決定。 TEFA台灣凍卵協會推動「公益希望計畫」,針對20至40歲、因罹患乳癌或婦癌而有緊急凍卵需求的女性病友,提供凍卵補助,每人最高可獲得新台幣2萬元,協助減輕凍卵療程的經濟壓力。「公益希望計畫」目前與全台13家醫療院所與病友團體合作,提供專業諮詢與凍卵服務,成為癌友在治療前保留生育力的重要資源與後盾。 根據101年至111年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統計,年輕女性(20-29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罹患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尤以子宮體癌增幅2倍,癌症年輕化現象顯著。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黃馨慧指出,「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且年輕患者比例逐年上升。」根據美國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癌症患者為4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 癌後人生不再遙不可及,生育卻成癌友新難題 不過,黃馨慧醫師也指出,隨著乳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治療技術進步,第0至2期的癌友五年存活率已超過9成,使得「癌後人生」不再遙不可及,但生育議題卻逐漸成為癌友們新的考驗。 剛結束4次化療、20次放療的乳癌病友Natasha表示,當時在診間,確診自己為第一期乳癌時,僅被醫師簡單告知可以「考慮凍卵」,並未有進一步的說明或協助就被轉介到院內生殖科。Natasha說:「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之後還會面對什麼,也沒太多時間去消化這些資訊,只覺得一切都很倉促,被時間逼著做出許多重大的決定。」 實際進入生育保存療程後,Natasha才發現,凍卵雖然僅有一次取卵手術,但在這之前,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針劑刺激療程與回診監測。費用也比原本預估高出許多,加上後續因乳癌治療而必須接受長達5至10年的賀爾蒙治療,讓她更加意識到,若等到所有治療結束,自己年齡已超過40歲,生育規劃將更加困難。儘管過程艱辛,但她強調,為了保留未來生育的選擇權,仍會決定凍卵。 癌症治療中的化療與放療,會對卵巢造成嚴重損害。卵子的數量與品質快速下降,尤其對年輕女性而言,可能造成提早停經或永久不孕。黃馨慧醫師表示,很多癌友在康復後才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屆時大多為時已晚。為了提升癌友未來成功懷孕的機率,在癌症治療前時至少應凍存15至20顆成熟卵子,隨著年齡增加,所需卵數亦相對提高。而臨床觀察越年輕的癌友,對於生育保存的意願越高。但問題在於,並非每位病人都有機會在治療前獲得即時且正確的衛教資訊。 凍卵不影響治療時程,多數癌友未獲充足衛教 黃馨慧醫師指出,癌症治療前的「隨機開始卵巢刺激」(random start ovarian stimulation)技術,已能讓病友在月經週期任一天開始凍卵,10至14天內即可完成,不會延誤化療時程,也不會增加癌症復發風險。這讓凍卵成為癌友在治療前的可行選項。 然而實際上,多數癌友並未在確診時即獲得生育保存的衛教。Natasha表示,許多醫療性凍卵的資訊都是自己上網找資料,也因此發現 TEFA 台灣凍卵協會有補助,當時政府並未有醫療性凍卵補助政策,TEFA的補助也是唯一的補助來源。 對 Natasha 而言,凍卵雖是自願選擇,卻也是一筆沉重負擔。「我花了12萬,之後還要化療、賀爾蒙治療,經濟上壓力很大。」她感謝能夠在網路上發現 TEFA 台灣凍卵協會的「公益希望計畫」,最終成功獲得補助。「雖然不是全部金額,但至少讓我知道有人支持我,也讓我更有信心完成這段過程。」 成功案例證明「有選擇就有希望」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早在2006年建議,醫療團隊應主動與癌症患者討論生育保存選項。黃馨慧醫師也呼籲,從提升年輕癌症患者生活品質的角度來看,建議台灣醫療團隊應更積極地將生育保存納入其整體照護流程中。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生殖中心主任醫師吳孟興表示,過往癌症主治醫師確實不大會主動告知患者「生育保存」的選項,而成大醫院自數年前就與血液腫瘤科、乳房腫瘤外科等跨科別合作,讓第一線專科護理師與醫師都具備生育保存轉介的基本認知,且已有癌友因醫療性凍卵而順利求子成功。 「不論是護理師、腫瘤醫、外科醫,病患只要開口,都能得到即時衛教與安排。」吳孟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病患選擇生育保存方式,會隨婚姻狀態、經濟能力、年齡與治療計畫而出現差異,每個人狀況不同,但最重要的是「有機會選擇」,這就是關鍵。 黃馨慧醫師分享醫療性凍卵的成功案例,一位乳癌患者在37歲完成凍卵療程,五年後42歲接受胚胎植入,成功產下一對龍鳳胎;另一位患者於32歲凍卵,37歲順利懷孕並活產,「這些故事不僅是數據上的成功,更代表癌友對未來的主動選擇權與掌控權。」 癌友「生存」、「生育」不應只能二擇一 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表示,目前台灣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如台北市、台中市等推動醫療性凍卵補助,保障癌友在面對疾病時,仍有機會為未來保留生育的可能。但仍需進一步推動全國統一的生育保存機制與補助標準,讓凍卵不再是特定人群的權利,而是所有癌友應得的選擇。 曾琬婷理事長呼籲,醫療端與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癌症病患的「生育權」,不僅提供技術支持,更應透過教育與政策,降低資訊落差、促進平等選擇權,讓癌症病友不用再「生存」與「生育」中被迫只能二選一。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生育保存

乳癌長年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為婦女常見死因第二名,且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逐年緩升,是大家顯而易見但卻視而不見的「粉紅灰犀牛」。因此在3月「婦女月」的尾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今(27)日舉辦「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發佈記者會,公布史無前例針對國內的女性及病友的雙軌調查研究,並提出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會中邀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民進黨立委王正旭、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以及醫師專家學者們等共同出席,探討該如何應對「粉紅灰犀牛」來襲,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防治的重視。 乳篩防線失守!過半表示未定期篩檢 9成認為篩檢年齡應下修 據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顯示,有61.5%的一般女性及過半(52.7%)的乳癌病友罹癌前沒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的習慣。值得警覺的是,一般女性中知道乳癌可篩檢,但未進行定期篩檢比例高達61.8%,僅有38.8%受訪者有定期篩檢的習慣。探究不願篩檢原因,一般女性不篩檢的主要原因竟是年齡未到政府補助(46.3%),而乳癌病友罹癌前不篩檢的主要原因則是自認不需要檢查(42.3%)。另外「自認不是高危險群」、「不知道要篩檢」以及「害怕篩檢造成的疼痛」也都是受訪者不願篩檢的原因選項。 在乳癌篩檢政策意向調查上,有高達98.0%的一般女性及97.8%的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年齡應下修至40歲;更有93.0%的一般女性及77.4%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可調整為差額負擔,即補助既有乳房攝影費用,升級費用由使用者自付,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台乳癌篩檢率僅3成3,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因此協會在乳篩政策上提出「乳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及「篩檢升級自由選」兩大呼籲,一方面因應目前各年齡層病友人數緩增現況,有助於落實早期治療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差額負擔方案自由選,女性可自費補足差額,選擇精準性較高、檢查不適感較少的篩檢方式,有助於提升女性篩檢意願,也不會造成政府預算壓力。 中華民國放射醫學會醫師姚敏思補充,根據2004-2019年乳癌篩檢與乳癌確診期別分布統計可以看出,未篩檢的族群確診乳癌第三、四期的比率高達32.5%,是曾篩檢族群13.1%的2.5倍,顯見擴大篩檢率對於早期發現有重要幫助。 針對下修乳篩年齡的呼籲,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記者會中表示,國健署目前提供的是國際上認可的篩檢方式,會持續研究國際上相關數據,朝向篩檢年齡「下修」跟「上修」的方向努力幫助病人。 面對癌症最擔心經濟負擔 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僅實際支出一半 調查顯示,女性面對罹患癌症最害怕的事情前三名,不管是一般女性及病友,第一名皆為害怕造成個人及家庭經濟負擔(一般女性46.0%、病友49.3%),第二、三名則分別為害怕造成家人照顧負擔(一般女性14.3%、病友10.1%)及害怕治療副作用(一般女性11.7%、病友14.4%)。而在治療負擔調查上,可發現有67.4%的一般女性及70.2%的病友最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約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 黃淑芳指出,透過調查可看出,不管是一般女性或病友,一旦罹癌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傾向優先選擇健保治療,但早期乳癌患者如想使用療效較好且能減少後續復發機率的藥物,往往一年動輒須自費百萬元,與受訪者能接受的50萬自費預算相差一倍,僅能負擔實際支出的一半。因此我們呼籲健保應納入更多早期乳癌用藥,將更具效益且有效減少病友的經濟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展庚則認為,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藥物尚不足,復發及死亡率無法改善,應盡快納入如針對較惡性疾病進程快速的乳癌亞型 (如HER2+ 、TNBC)的新一代藥物,讓病患獲得完整治療。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健保署給付38種乳癌用藥,今年2月給付了三陰性乳癌抗體組合藥物,為病人省下400萬元支出,預估有450位病人可以受惠,5月也開始針對三陰性乳癌的BRCA的基因精準檢測(NGS)做定額給付,提供第一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六大呼籲方向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