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關節痛

黃老師六十二歲,退休後每天到公園跳「元極舞」。上週跳完舞後隔天起床時發現頸部、肩膀和大腿出現疼痛,一向健康的她感到驚訝,認為只是運動過度,好好休息就會恢復。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全身漸漸變得更僵硬、酸痛,且有輕微發燒,沒有胃口。她自行服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藥,結果症狀仍然沒有消失,便到醫院求診。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一連串的抽血測試,證實她得了「多發性風濕肌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就如同病名所示多發性風濕肌痛是指多處肌肉疼痛,這種疾病會造成頸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及下背多處的肌肉疼痛和僵硬。由於肌肉疼痛的範圍會涵蓋關節如頸、肩、腰及髖關節,所以病人有時候會描述有關節痛。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它好發於五十五歲以上的女人,其罹患率隨年齡愈大而增加,可稱為專屬於老人的肌肉風濕。據國外知名風濕病雜誌研究調查其每年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五,冬天是犯病的季節。張棋楨醫師表示,多發性風濕肌痛的主要症狀就是多處肌肉有持續性的疼痛,部位如上所述。疾病開始時多半是突然發生的,且無明顯原因。病人睡前可能還好好沒事,隔天起來卻發現身體僵硬酸痛,無法行動自如。而有一些病人的症狀是慢慢產生。當氣候變冷變濕時會加重病情。由於多發性風濕肌痛疼痛的感覺與關節炎的症狀相似,但檢查結果找不到關節炎的証據,類風濕因子也呈現陰性。另外患者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倦怠及食慾不振。血液檢查時,病患的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升高,此為其特徵之一。而肌電圖、肌肉切片及X光檢查均為正常。 張醫師提醒,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多發性風濕肌痛病人會同時罹患巨細胞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最常波及頭部和頸部的動脈,一旦這些血管發炎造成阻塞,會出現頭痛,嚴重時甚至視力喪失。多發性風濕肌痛是一種能定期自癒的疾病。換句話說,它會自然發展,一般而言二至三年後便可能消失,很少有後遺症產生。只要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prednisolone 10~15mg)之後,病情馬上可獲得很大的改善。然而為了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引起的副作用,可使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或是混合使用,但要花較長的時間。當此病併發巨細胞動脈炎時,就必須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以防止眼盲的發生。

無故長期虛弱疲累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無故長期虛弱疲累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關節痛

在家醫科門診經常可以聽到病患除了主要症狀之外,還會描述最近感覺很累,或者容易疲勞這些伴隨的症狀。雖然多半疲勞隱含著病患本身可能罹患了某種器質性的疾病,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病患,其疲勞的症狀反反覆覆,有時後可以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但是往往給予病患進一步檢查後,其身體檢查以及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皆為正常。因此這種無法將疲勞歸因於特定的病因時,便應該要考慮病患是否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陳乃釧醫師表示,日前有諸多相關的文章討論慢性疲勞症候群,除了疾病本身的複雜性之外,類似症狀的病患逐漸的在家醫科門診或健康檢查中增加,職場上也發現勞工因為疲勞造成無法專心工作,降低了生產力,也會間接導致產業界的損失。臨床上所謂的疲勞包括了三個主要的部分,無法參與活動(沒有特別原因的感覺全身乏力)、無法維持一般的活動(亦即容易疲勞)、難以專心、記憶力下降及情緒的不穩定(心智上的疲勞),這些疲勞的症狀要和嗜睡,呼吸困難、肌肉無力作一個區分,雖然這一些症狀也經常伴隨著疲勞的發生。而依據疲勞的時間長短可分為,(1)近期性疲勞:疲勞症狀持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長時間疲勞:疲勞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3)慢性疲勞:疲勞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慢性疲勞症候群臨床診斷標準】1994年美國疾病管制局將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重新定義為:臨床上經過診斷,無法解釋,反覆發作且持續一段時間的虛弱疲勞感,和病患日常生活活動沒有關連性,無法因為臥床或休息而緩解,症狀嚴重影響並降低了一半以上原本的工作能力及效率或其他社交的活動等。並且在慢性疲勞發生後,伴隨以下四項或四項以上的症狀超過6個月的時間包括:自覺短期記憶力或注意力降低喉嚨疼痛頸部或腋下疼痛性淋巴腺腫肌肉疼痛 遊走性的非發炎性關節痛(無紅腫現象) 不尋常或者嚴重性的頭痛 睡覺後起床感覺更加疲倦 即使從事過去可以勝任的活動,也會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之全身疲倦感慢性疲勞症候群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主要特徵為虛弱、疲勞伴隨著全身無力,淋巴結疼痛,關節疼痛,發抖,身體微熱,運動後不適感,肌肉疼痛。陳乃釧醫師說,病人多半也會描述當疲勞發生時,經常伴隨著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惟其感染症狀消失後,疲倦感更加嚴重,導致睡眠和認知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其日常工作。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因有許多的推論,包括感染引起,尤其是EB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精神疾病的問題,特別是重度憂鬱症、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及過敏等等。但是目前為止,尚無法用任何單一原因來解釋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因。目前比較認同的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一個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失調的多因性疾病。陳醫師指出,由於其他疾病合併有疲勞的相關鑑別診斷非常多,因此在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之前,必須先排除包括感染性疾病、神經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疾病、血液或風濕免疫系統等診斷後方能確立;大量的實驗室檢查對於沒有病史及身體檢查正常的疲勞患者來說是沒有幫助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治療目前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病人的治療,以維持病人日常生活的功能及避免繼續惡化為主,尚未有治癒的方法。其中則以認知行為治療及漸進式的運動治療法被認為最有效控制症狀且維持較久的方法。研究顯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癒後雖然不佳,即病患經常會有反覆發作的情形,但卻沒有因為慢性疲勞症候群而導致器官衰敗或死亡的案例。陳乃釧醫師說明,認知行為治療是指治療師在每一次一小時的治療內,針對患者對於疾病的認知想法及行為因應加以調整改變,在許多的臨床實驗中都證實,此療法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疲勞的嚴重程度及減少生病的感受。漸進式的運動雖然可以改善疲勞的症狀,但是相反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過度的運動,亦可能會因為使免疫系統失去調節而加重疲勞的感覺。因此漸進式運動治療法是請病患依照自己身體狀況,以不增加現有疲勞感覺的運動時間安排適當的體能活動,逐漸增加病患的運動耐受性。( 1 )支持性療法: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因為疾病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下降,經常會出現憂鬱症狀,除了給予抗憂鬱劑之外,應該給病患更多的時間,予以同理心及支持,讓病患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及身體的極限,以減輕疾病對病患的衝擊。( 2 )藥物及飲食療法雖然有眾多的藥物包括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或更甚至於低劑量的類固醇(每天5~10mg )發現可以改善病患的症狀,飲食方面則有月見草油、維生素B12、低糖低酵母菌飲食方法等等,惟目前沒有任何的藥物或飲食方法成功的證實可以用來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