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像感冒又像中風 這病誤診機率高!

像感冒又像中風 這病誤診機率高!#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3歲的陳女士6個月前因跌倒讓頭部受重擊,後因嚴重頭痛、嘔吐就醫,經醫師評估安排陳女士進行腦部的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患者顱內兩側皆有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即刻住院治療。陳女士接受開顱手術引流腦內血水後,術後約10天即恢復行動自如,之後僅需定期回門診追蹤。醫師提醒,若家中有人近日出現類似感冒症狀、與平時不同的行為時,加上近期曾發生頭部被撞擊的情形,應該盡速就醫。症狀像感冒 難以在罹病早期發現台東基督教醫院腦、脊椎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表示,此症為老年人常見疾病,但因為症狀像感冒,也會出現頭痛、嘔吐、身體乏力、步態不穩、頭頸部僵硬等症狀,因此很難在早期就被發現。加上陳女士出血濃度中等,電腦斷層不易區別而被忽略。江明哲醫師表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因診斷不易,被誤診的機率高。這種疾病在電腦斷層檢查中,會隨著出血濃度有低、中、高等度的不同而加深了診斷上的困難。有些老人會記憶力差、性格變化的症狀硬腦膜位在頭蓋骨下方,包覆著大腦。大腦的表面包覆著一層腦膜,腦膜由最外層的「硬腦膜」、中間層的「蛛網膜」、最內層的「軟腦膜」組成,在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的出血,就稱作「硬腦膜下出血」。江明哲醫師指出,假如血腫是發生在左側語言區,就會合併口語不清的狀況。一般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好發於老年人,由於症狀多樣,也常被當成中風。另外有些老人也會出現記憶力差、性格變化等精神狀況,家中長輩若出現這些症狀,切勿誤以為是單純的老化現象而延誤治療,影響後果。

精力湯治疲勞?越喝越累竟食物過敏

精力湯治疲勞?越喝越累竟食物過敏#感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位30多歲的女老師長期為疲勞所苦,三不五時容易感冒、口腔潰瘍、身體痠痛。為此,她特別注重自己的飲食,每天用各類「抗氧化」五彩蔬果打成「精力湯」,想搶救自己的健康。精力湯食材導致食物敏感沒想到,她的疲勞並沒有因此而改善,她也為此困擾不已。做了食物敏感IgG 檢測,才發現她對30多種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類都出現敏感反應,其中好幾樣正是精力湯的食材!這些公認有益健康、可補充精力的食物,因為不適合她,反而造成她的身體慢性發炎,一點一滴耗損她的精力。世上的食物種類何其多,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帶有不同的基因遺傳因子,每一種食物分子進到不同個體的體內,都可能引發不同的免疫反應,即便是天然的食物,甚至普遍認為有益健康的食物,也不見得適合所有人。舉例來說,有人吃了螃蟹、蝦子,全身馬上產生急性蕁麻疹的過敏反應;有人因為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有乳糖不耐症,一旦喝了牛奶,腸道無法順利消化乳糖,就會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腸胃道症狀,如腹痛、脹氣、腹瀉等。這類症狀都是對食物產生的不良反應,通常在吃下食物後的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作,自己若能察覺,以後盡量避開這類食物就好。食物敏感可能在接觸2、3天後才發生但是,有一種情況來得慢,不容易被察覺,症狀多元,反反覆覆,不勝其擾,影響生活品質,甚至,你我周遭就有人患有這樣的狀況卻不自知,也就是「食物敏感反應」。有別於急性過敏反應(因為免疫球蛋白 IgE 引起)通常來得又急又快,如蕁麻疹、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眼睛癢,嚴重者影響呼吸道引發休克等,「食物敏感反應」往往在接觸到該食物之後好幾個小時,甚至2、3天之後才發生,相關症狀不是立即性的,也不見得很嚴重,但仍然是有感的、反覆的、惱人的,影響生活品質。這類症狀從頭到腳都有可能,舉凡慢性頭痛(如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睡眠障礙、慢性溼疹、慢性蕁麻疹、痘痘、乾癬、鼻炎、慢性疲勞、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腹脹(如腸燥症)、體重難減、腦袋鈍鈍、關節痠痛等各種症狀,都可能跟「食物敏感反應」有關。別吃藥控制 試著找出食物過敏兇手許多人以為食物過敏的症狀僅限於皮膚癢、蕁麻疹、打噴嚏、流鼻水,很少人會把皮膚與鼻子以外的症狀和食物聯想在一起,就算一度懷疑是因為食物引起,也常常想不起自己2、3天前吃了什麼,再加上食物種類千變萬化,很難確實找到引發症狀的元兇。正因如此,這類食物敏感反應常常在生活中反覆發生。有些患者做了常見的急性過敏原檢測(IgE test),想找出可能引發症狀的食物,卻不一定找得到兇手,因為「食物敏感反應」屬於非 IgE 的免疫反應,跟 IgE 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不一樣,做 IgE 的檢測自然找不到原因。苦於「食物敏感反應」的人因此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往往是症狀一來就吃藥壓制,好讓自己舒服一點,跟症狀和平共處。但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症狀持續,甚至繼續惡化,建議先試著找出自己的敏感性食物,再進一步透過飲食調整來改善健康。(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流感無關季節!錯誤迷思恐害延誤就醫

流感無關季節!錯誤迷思恐害延誤就醫#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夏天到了,整體氣溫回升,多數家長都認為「流感」應該在冬天才會出現,夏天不可能會有,對孩子出現感冒徵兆不上心,沒有在第一時間診治,極有可能導致延誤就醫。一名3歲女童輕微咳嗽,伴隨連續4天發高燒,最高逾40度,最低也有38度,但因家長卻認定夏天不會得流感,認為孩子只是一般感冒。檢查後發現女童患有A型流感,住院服藥後,2天後退燒。一年四季都有流感 高峰期在冬季豐原醫院小兒科醫師馬瑞杉表示,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感,高峰期雖然是在冬天12月到2、3月間,但今年比較從過年到現在一直都有流感的患者。一般的「感冒」,如果發燒通常會在3天左右就會穩定,但若是「流感」,就會出現頭痛、倦怠、肌肉痠痛等典型症狀,甚至咳嗽會咳得比較厲害,但也有些患者並沒有這些明顯症狀,反而持續高燒。這時家長一定要留意,詢問學校、安親班等教師,班上有沒有人出現高燒情況,如果有就要盡快帶到有流感快篩的醫療診所進行診治,這樣才能避免家族群聚感染,同時盡早治療。別當自己的醫生 出現異狀馬上就醫流感病毒威脅整年!抵抗力差的幼童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搭上流感列車,父母應拋棄「只有冬天有流感」的錯誤迷思,一發現有異狀就該就醫,千萬別當自己的醫生,免得到頭來延誤就醫,某些患者甚至可能產生更嚴重的繼發性感染。 

感冒比別人更嚴重?空虛寂寞害的!

感冒比別人更嚴重?空虛寂寞害的!#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連日來的大雨讓你感到頭昏腦脹、心情鬱悶嗎?根據2017 年3月發表於《健康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感到寂寞的人自述的感冒症狀比擁有較強社交網絡者來的嚴重,也就是說,容易感到寂寞的人情緒較負面,感到孤獨地當下也比較容易只想到自己,相對會將症狀顯得更清楚。感到寂寞者回報的感冒症狀較嚴重該研究以 159 位 18-55 歲的民眾為對象(男性佔近 60%),受試者事先接受心理和身體健康評估,包含寂寞感量表簡短版(ShortLoneliness Scale)與社會網絡指數(Social Network Index),之後對他們施予感冒誘發劑,於飯店進行5天的隔離觀察。研究調整影響因素 (性別、年齡、季節、憂鬱影響、社會隔離),發現是否感到寂寞不會影響罹患感冒的機率,而感染者中,感到寂寞者比非感到寂寞者回報的感冒症狀嚴重,且其社交網絡大小與感到生病的嚴重程度無關。研究者表示,先前研究顯示不同的心理社會因素,例如感到被拒絕、被排擠或沒有社會連結,會讓人的身體、心理和情緒感到更糟,而生病是個壓力源,在身體或精神上可能因此壓力源而被誇大。醫師可將患者心理因素加入治療中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邱弘毅表示,這項研究與生物醫學界常探討和感冒發生及嚴重度有關的生物因子研究不同,此研究提出心理社會因素,如感到寂寞、被拒絕會讓感染者感到感冒症狀變嚴重。然而,感到感冒症狀嚴重,是因為心理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或純粹為個人的主觀認知,仍待進一步的研究釐清,不過對醫師而言,將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加入感冒治療中,並給予適當的衛教,仍是降低感冒嚴重度對生活影響的治療參考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寂寞孤獨者會降低與他人互動的興趣,像是寂寞時不會想看書、看電影、打電動,也會漸漸地對事物失去興趣、看起來悶悶不樂、離群索居。感到孤獨的當下容易將症狀顯得更清楚葉雅馨主任說明,通常感到孤獨的當下比較容易關注自己,會較仔細感受生病所引起的症狀,相對的感冒症狀顯得更清楚,若常感冒或身體多處不舒服,建議民眾可多加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忽略,檢視自己的個性特質與情緒狀態,若容易感到寂寞孤獨者。

咳不停?熱痰治不好恐轉化為內毒

咳不停?熱痰治不好恐轉化為內毒#感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朋友,尤其是小孩,感冒發燒後,頸部的淋巴結就腫起來了,主要是淋巴結(Lymph node)過濾了病毒與細菌,並由內含豐富的B細胞、T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球等正規軍將病毒摧毀。熱痰拖延治不好會轉化為毒 當身體在對抗入侵的病菌時,淋巴結內部的淋巴球會快速增殖而腫脹,於是感冒感染後,在頸部留下大小不一的淋巴結。在這看似平凡無奇的一個作戰經過,中醫非常重視,會有淋巴結腫大的感染,中醫歸屬於「風熱沒有在第一線治好」的結果。風熱的痰是比較稠、黏的,當這種熱痰拖延不好時,內悶的熱開始轉化為毒,人參敗毒散的用意,就在幫忙自癒力差病人與病邪戰爭能快一點結束,因為拖下去就會發展成內毒了。如果順利治好,就成功攔阻了將往身體深層發展的燎原之「毒」。銀翹散、鐵笛丸等這些治風熱的方子,都會用薄荷、連翹等清熱又兼有解毒藥的用意也在於此。海生植物可化除無形的痰淋巴結腫大雖然中醫有完整的考量及治療策略,而病人不願意好好接受中醫療效治時,內悶的熱毒開始形成,表現出在頸部的淋巴結腫大,並到這階段,中醫認為原本風熱的黃、稠、黏,有形的痰,已經深入變成熱毒無形的痰了,這又稱為痰瘀、痰核、瘰癧。金朝、元朝時的名醫東垣老人提出了「散腫潰堅湯」,我認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世紀名方,方中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龍膽草、均為清熱瀉火解毒之藥味,黃芩、黃連、黃柏是大家非常熟知的「黃連解毒湯」的組成。中醫認為可以用昆布這類海生植物來化除這無形的痰淋巴結腫大;連翹,三稜、莪朮、當歸尾、白芍,協同一起散掉頸部不通的血、氣;栝蔞根、桔梗,能消腫;柴胡、升麻、葛根,既解毒又可提振腸胃機能;是一帖面面俱到的處方!氣血不通容易培養出酸性體質當這種內悶的熱毒,進一步轉化為無形痰的過程,就是「人體酸化的過程」。好比大熱天我們中午買了個熱便當沒馬上吃,裡面的肉、蛋等食物悶在裡面,還等不到晚餐吃時,就酸掉發溲了是一樣的。大凡是「熱」,中醫認為都會與「水」有關,一如大自然的現象,因為熱的能量,讓水產生了液體、氣體、固體的三態,也因為水,使得熱的能量能因此得以調節。內悶的熱毒,如河流減速慢下來的濕地沼澤,大自然在陽光的熱力照射下,會長出苔蘚等植物;人體就在某些阻隔外來病原的地方,先是氣血不通,進而培養出容易長東西的酸性體質。中醫清楚得知這樣的病程,設計了一系列的解毒、敗毒等方子,都同步同時的在處理這類病人體內的酸化,即便是一些癌症的治療,也都是延續這種治療觀念,調整重組開立的藥方。(本文摘自/感冒應該看中醫/大塊出版)

小感冒喝草藥 急性肝衰竭上身

小感冒喝草藥 急性肝衰竭上身#感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感冒誤信秘方,小病變成大麻煩!一位32歲的越南籍女性,因感冒造成腸胃不舒服,雖然服用診所給的藥,但認為還是無法快速痊聽信同鄉友人的草藥秘方,想著只要喝兩三天就會好,便私自到草藥店購買並熬煮後喝湯,按三餐服用,沒想到竟引起皮膚搔癢,全身像有螞蟻在爬,連帶皮膚也變黃,苦不堪言。醫師表示,該病患罹患藥物性急性肝臟衰竭,原來都是秘方惹的禍。黃疸指數變為正常值的8倍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溫奕志表示,患者經超音波檢查未發現有膽管結石情形,B、C肝病毒也呈陰性,但GPT肝功能指數竟高達300 U/L,是正常值(40 U/L)的7倍多;黃疸指數9.3mg/dl,是正常值(1.2 mg/dl)的8倍,有急性肝臟衰竭的危險,立刻住院治療,以藥劑促進其肝臟的修復,經住院2週,肝功能指數和黃疸指數恢復正常後順利出院。不清楚濃度可能會造成肝臟負擔該患者無法清楚說出她究竟喝了那些草藥的濃湯,但因喝了草藥湯而引起GPT和黃疸指數的飆升,診斷為藥物性急性肝臟衰竭。溫奕志醫師指出,喝草藥熬煮的濃湯,千萬要小心,因為無法知道各草藥的交互作用,也不清楚其濃度的掌控,很容易造成肝臟的過度負擔,引起肝中毒,也就是藥物性的肝損害。溫奕志醫師強調,因藥物性肝損害的症狀,通常會有噁心、嘔吐、皮膚搔癢、發燒、黃疸、深色尿等,出現症狀時應先立即停藥並趕快就醫,因為一旦發生藥物性的肝傷害,即使治療後,都有可能留下肝臟纖維化的後遺症。

抗生素可治感冒?大錯特錯

抗生素可治感冒?大錯特錯#感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醫師開「抗生素」,我應該服用嗎?一如前述,「藥物不會治病」。然而,抗生素屬於其中少數的例外。抗生素具有20世紀最重要發明之稱,被冠上「神藥」、「救世主」等名號,是拯救世上無數生命的神奇藥物。抗生素主要是以微生物產生的物質製造,用以抑制細菌繁殖,撲殺細菌的藥品。近年日本多稱其為「抗菌藥」。抗生素對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發揮極大作用人類最早研發出來的抗生素是由英國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Sir Alexander Fleming),於1928年自青黴菌身上發現的「盤尼西林」。在此之後各式各樣的抗生素誕生,在治療細菌性傳染病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世界上所有人都受到抗生素的恩澤。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排名第一的國民死亡原因是肺結核,然後是肺炎、支氣管炎、腦血管病變、腸胃炎等;其他有腦膜炎、腦炎、梅毒、腳氣病、缺乏營養、麻疹、破傷風、盲腸炎、百日咳……這些疾病都造成許多國家的高死亡率。用藥錯誤恐讓療效被加以濫用當時世界各地,處於一個營養攝取和公共衛生習慣都相當匱乏的時代。一旦傳染病開始流行,轉眼就會大肆散布,產生大量的死亡人口。在當時,傳染病是令人畏懼而致命的。在這樣的威脅當中,抗生素可說是人類的救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人類使用這種救命藥物的方法錯誤。因為抗生素強大的療效而加以濫用。抗生素對於細菌性傳染病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但只對細菌感染的疾病有效。而感冒雖然也是一種傳染病,但病因卻是由病毒引起。對於病毒性的傳染病,抗生素無能為力。然而,世界的幾個先進國家卻過度仰賴抗生素的威力,即使感冒也為病患開抗生素作為處方,並且持續了相當長的時期。—結果呢?世界上開始出現抗生素無法抑制的超級細菌。細菌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若是遭受嚴苛的環境威脅,會衍生足以與這種威脅對抗的力量。法國是抗生素濫用情況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法國,醫生面對病患,輕則感冒、中耳炎,重則擴及肺炎等,凡是傳染病都會投以抗生素作為醫療處方。而抗生素的濫用也造成法國感染超級細菌死亡的病例激增。人類醫學面對病患感染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在抗生素不管用的情況下,只能把患者的生死託付給病患自己的免疫力。而這樣的情況絕不只限於法國。根據估計,歐盟每年死於超級細菌的死亡人數超過2萬5千人。有鑑於這樣的情況,法國自2002年起的5年間,採取「反省作法」:以高頻率的電視廣告播放方式提醒民眾思考「如果一生病就使用抗生素,這樣我們真的還需要醫生嗎?」全力展開抑制抗生素濫用的人民啟蒙教育。飼料添加抗生素可預防家畜感染病菌另外,原本歐盟長期習慣在畜牧業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於2006年開始禁止這種情況。畜牧業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習慣,是因為飼料添加抗生素可以預防家畜感染病菌,還能促進家畜生長。抗生素會撲滅家畜腸道內的壞菌,提高營養吸收效率,讓家畜提早宰收。最後,法國抑制抗生素濫用的宣導策略成功削減了26‧5%的抗生素使用量。至於日本抗生素的使用狀況—日本醫療界的濫用抗生素自始至終沒有停止。直到現在,一般民眾因感冒到醫院就診時仍會拿到醫生的抗生素醫療處方。另外,日本畜牧業的抗生素使用更是先進國家的兩倍以上。其中包括我們每天吃的豬肉、牛肉和雞肉。這也是培養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溫床。抗生素抑制感冒缺乏科學根據在日本,部分媒體推估國內每年因感染超級細菌而死亡的人數恐怕有2萬人之譜,但卻從沒有在新聞節目中大肆報導過。藥物是一把雙面刃;有能在病痛中發揮強大威力的「神藥」,同樣有誤用時會造成嚴重後果的「惡魔之藥」。藥物該如何使用,全都掌控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在先進國家之中,恐怕只有日本會對感冒患者開抗生素處方。那麼,為何日本與歐美國家背其道而馳,不願對抗生素濫用的情況懸崖勒馬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都還可以聽到使用抗生素防堵肺炎、支氣管炎等感冒病變的說法。但事實上,以抗生素抑制感冒病變的效用,非常缺乏實質的科學根據。丟棄藥物的狀況在日本最嚴重另外,有些醫師為了讓病患安心而開抗生素當作安慰劑,這只有在醫療費用便宜的日本才有辦法做到。醫師開藥給病患,病患沒有吃,最後丟棄藥物,這個情況在日本最嚴重。根據2014年製藥產業公布的數據統計,遭到丟棄的藥品金額大約是4百億日圓;就整個處方藥市場的規模約10兆日圓的總額來看,這看似只佔了所有售出藥品的0.4%而已。但民眾實際領用而丟棄的藥品應該有20~30%。在民生醫療支出高漲進而成為社會問題的情況下,這可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相當於1年有2~3兆日圓被扔進了垃圾桶。這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日本人一樣這麼喜歡吃藥,又對藥物如此缺乏警覺。在整個社會醫療支出同樣龐大的美國,醫生不會給感冒患者開抗生素;歐美國家醫院面對前來求診的病患基本的處置方式都是「只開一種藥品」。但反觀日本,一名病患求診時得到超過5種藥劑作為處方的情況比比皆是;日本醫師面對年齡超過75歲,就醫時部分負擔費用只需要1成的高齡患者,更是經常在處方中開超過10劑的藥物。在一部英文醫療保健暢銷書《醫生的心得集》(A Little book of doctors' rules/ Clifton K. Meador/ Hanley & Belfus, Inc.)中提到:「一次服用4種藥物的病患有醫學知識匱乏的危險」、「1次服用的藥物數量增加,副作用帶來的風險亦會大幅提高」……顯示藥物濫用會危害人們的健康,並且會造成整個國家的不幸。這點還盼望大家都能理解。(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感冒少吃藥 善用人體自癒率!

感冒少吃藥 善用人體自癒率!#感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感冒藥應該及早服用,迅速見效」這樣的說法正確嗎?各位可曾想過,這個世上為何會存在「藥物」?事實上,藥物的存在不是為了「治病」;幾乎所有藥物的功用都是在於「抑制」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病症。因此,如果想要培養真正健康的身心狀態,首要之務就是改變對於藥物的認知,養成不需要依賴藥物的健康身體。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 即使生病也會恢復健康治療疾病需要依賴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而我們的身體生來就具有治療疾病及大小傷害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體自癒力」。人體自癒力正常運作,即使生病也會恢復健康。依賴人體自癒力,來治療疾病及傷害,根本不需要依賴藥物。我們藥劑師進入藥學系,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藥物之於身體是一種外來異物,是一種毒物」,這是藥物的基本性質。我們藉由藥物這種外來異物,引發身體反應,藉此麻痺感覺系統,消除各種不適,或者抑制病症,削弱病原體侵蝕身體的能力。換句話說,服用藥物最原始的目的是抑制病症,輔助人體自癒力可以正常運作。這是藥物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治療疾病主要還是要靠身體本身的自癒力,而藥物只是輔助。然而,如今許多人卻誤以為「藥物可以治病」。最古老的藥物是以溫和的藥性用以治療根據研究,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記錄,大概是距今7百萬年以前。相較於這個歷史,藥物誕生的時期則有諸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項證據顯示,「藥物」最早出現在1萬年前的人類社會遺跡。然而,這些藥物跟我們現代人服用的化學藥品不同;一如「藥」這個字的造字方式,是以「草木植物」為本,活用其溫和的藥性用以治療。在從前,人類還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生活的年代,一旦生病或受傷,就會找個隱密的角落躲起來,讓人體自癒力得以發揮,治好身體的疾病或傷害。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不再能夠「傾聽身體的聲音」。大多數人,在完全不觀察身體反應和需求的情況下,一旦覺得不舒服,習慣馬上求助於藥物和醫療等外力援助。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人們之所以對於服用藥物會有如此盲目而不假思索的態度,原因在於各種市售成藥的電視廣告。每到感冒季節,打開電視,一定都會看到感冒藥廣告不斷重複播放——「打噴嚏,立即服用」、「感冒時請及早服用,保證有效」……諸如此類的廣告口號,讓觀眾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誤以為「一旦出現感冒症狀馬上吃藥,隔天早上就會痊癒,神清氣爽」。然而,請各位仔細想想,在觀眾身上植入「感冒時及早服用立即見效」觀念的成藥廣告,從頭到尾是否曾經出現「本藥物可治療感冒」這種確切說明?生病也不要忘記傾聽身體的聲音想出這些廣告宣傳口號的人,根本就知道「藥物無法治療感冒」,但在不說謊的情況下又要用巧妙說詞讓觀眾相信「藥品具有療效」。長期洗腦下來,大家就會相信藥物「及早服用」,就是治療感冒最好的方法。同時,大家也會忘記「傾聽身體的聲音」這項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幾乎所有的藥物都無法治病,尤其感冒更是不需要藥物治療。因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但實際上並沒有殺死感冒病毒的藥物——要殺死侵入人體感冒病毒,除了依賴人體自癒力產生的免疫細胞,別無他法。感冒不適就是免疫系統發炎的證據那麼所謂的「人體自癒力」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其實人體自癒力最主要就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簡單解釋,即是「由諸多身體組織和免疫細胞構成的,以治療疾病的身體機能」。例如,一旦人體被感冒病毒侵入,各種免疫細胞便會開始攜手運作,抑制病毒繁殖,並且加以消滅。而感冒時出現的種種不適,即是免疫過程所產生的發炎反應;諸如喉嚨痛、流鼻水、嘔吐、腹瀉等,都是我們人體自體免疫細胞在與病毒交戰的證據。而若是沒有這種發炎反應,感冒病毒便會在我們體內不斷繁殖。然而,儘管感冒症狀是感冒痊癒不可或缺的過程,多數的市售感冒成藥卻都在抑制這種自體免疫反應。因為吃藥會使感冒時的不適得到暫時性的舒緩,造成感冒患者以為「感冒好轉了」,但其實這時候感冒病毒仍持續在我們的體內蠢動。因此感冒時愈依賴感冒藥治病,症狀反而愈難以完全康復,原因就在這裡。感冒藥的弊病不只是阻止免疫系統運作日本厚生勞動省(譯註:相當於我國內政部衛生署及勞委會)所管轄的「醫療藥品器械綜合管理機構(PMDA)」蒐集了諸多藥品造成副作用的案例,經統計公布結果,2009~2013年間(日本消費者廳公布)顯示,五年來市售成藥藥廠提出具副作用藥品報告總計1225件;其中感冒藥佔400件、用以退燒止痛的鎮痛解熱消炎藥佔279件,而漢方中藥佔134件。其中還有高達15件用藥致死的情況;包括了8起感冒藥致死、3起解熱鎮痛消炎藥致死以及1起漢方中藥致死的案例(長期性後遺症的案件亦有15件之多)。市售感冒成藥致死的案例,在大量販售的消費數據之中僅只有8例,以機率來說也許非常微不足道。然而,這個比例真的算小嗎?至少這8位服用感冒藥致死的人,就是帶著跟大家同樣「感冒時及早服用,迅速見效」這個觀念,吃下市售成藥而不幸喪生。(本文摘自/正確吃藥,病才會好/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