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

臺大醫院歡慶130週年院慶 承載時代的白袍 上醫醫國生生不息 再啟榮光新頁

臺大醫院歡慶130週年院慶 承載時代的白袍 上醫醫國生生不息 再啟榮光新頁#智慧醫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在今(2025)年迎來創院第130年。臺大醫院長期以來都是台灣人民最信賴、照顧困難病人最重要的醫院,今天特別舉辦院慶記者會,邀請歷任醫界先進、院長、同仁及貴賓共同回顧130年來臺大醫院的歷史軌跡與卓越貢獻,同時宣示邁向智慧醫療、永續健康的新未來。 面對AI浪潮的席捲而來,吳明賢院長於上任後,即提出醫療趨勢三支箭:精準健康、智慧醫療、尖端醫療,作為臺大醫院的三大發展目標,並陸續成立了智慧醫療中心、尖端醫療發展中心,推動各項產官學研發計畫,成果斐然。近年來,臺大醫院更在醫療領域屢創新猷,達成多項全球及亞洲首例的重要成果。2021年,成功為一名44歲男性病患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以此方式成功治療結核性氣管病變的案例。2022年,臺大醫院為一名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因呼吸衰竭瀕危的11歲女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肺葉移植手術」,手術歷時超過12小時,成功挽救生命,突破傳統肺移植的限制,開創台灣醫療新篇章。 2024年,臺大醫院更以自製的「移動式灌流系統」,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的心臟移植手術,突破傳統器官保存方式,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Techniques》,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同年,臺大醫院亦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全球首創的「胃癌+大腸癌」二合一糞便篩檢模式,一次糞便檢體可同時檢測幽門螺旋桿菌(胃癌指標)與潛血(大腸癌指標),目前已在9個縣市試辦,未來將擴大到全國實施,此成果也再次展現臺大醫療團隊在創新醫療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與影響力。此外,全球首創的AI胰臟癌早期診斷系統「助胰見」(PANCREASaver),也在2024年底於臺大醫院臨床上線使用,其利用AI協助判讀影像,可準確找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病灶,大幅提升早期發現率,改善患者預後。這些傑出的成果都為台灣甚至全球醫療體系提供了創新典範。 走過1895到2025 臺灣醫療現代化的縮影 於1895年日治時期所創立的「臺灣病院」,是臺大醫院的前身,為臺灣近代西醫發展揭開序幕,並奠定制度基礎,1949年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從大稻埕到博愛特區,從西址舊院區、東址大樓、兒童醫院到即將完成的健康大樓,從常德街、中山南路,到雲林、金山、北護、新竹、癌醫五家分院,百卅年來,臺大醫院不僅在硬體設施、人力需求上不斷擴充,同時也是臺灣諸多創新醫療技術的發源地,更是培育無數卓越醫療人才的搖籃,臺大醫院的發展史,反映出臺灣醫療現代化的縮影。 肩負三大使命:服務、教學、研究 臺大醫院長期肩負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及學術研究三大核心任務。無數創舉如:臺灣首例心臟移植、活體肝臟移植、微創手術、人工智慧醫療導入、基因精準治療,皆由臺大醫療團隊率先完成。兒童醫療、癌症防治、感染控制、心血管及腎臟病照護等領域,更在亞洲甚至國際間具有指標意義。 臺大醫院與臺大醫學院「醫學共體」,長期扮演臺灣醫學教育的中心。從日治時代設立的「土人醫師養成所」起步,迄今培育出無數優秀醫師,遍布全臺灣各角落,照顧民眾健康,當中更有不少優秀人才,乘載著臺灣醫療的典範與價值,到世界各地貢獻所學。此外,還不乏影響臺灣社會甚鉅的知識分子與改革者,包括蔣渭水、賴和、杜聰明、李鎮源、陳定信、謝博生等,傳承「上醫醫國」的志業精神。 國際視野與公共使命 在SARS與COVID-19疫情期間,臺大醫院積極擔任防疫重鎮,提供人民安居樂業的健康照護,是臺灣隱形的護國神山。醫療團隊的專業更深獲國際肯定,國際醫療持續接待來自全球重症病患,並協助多個合作醫院完成該國醫療首例,傳遞「Taiwan Can Help」的理念。 承載時代的白袍 台大醫院˙百卅風華 配合130週年主題,臺大醫院舉辦展覽、論壇、醫療教育研討會及病患感恩回饋等系列活動,也在今天發布「承載時代的白袍 台大醫院˙百卅風華」專書,匯集醫院各科部的重大發展史,廣邀社會大眾一同見證臺灣醫療的演進與成就。院長吳明賢表示:「臺大醫院是醫療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實踐場域,承擔時代責任、啓蒙民眾、開導文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和以社會責任與社群奉獻,來自我期許的公共服務精神,我們將持續攜手同仁,守護全民健康、走向全球。」

童綜合醫院智慧醫療再進階!獲HIMSS EMRAM第7階段認證,區域醫院首家通過

童綜合醫院智慧醫療再進階!獲HIMSS EMRAM第7階段認證,區域醫院首家通過#智慧醫療

童綜合醫院不斷致力智慧醫療創新,2024年12月更取得 HIMSS(美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學會)EMRAM Stage 7認證通過,是台灣首家達成此榮譽的區域教學醫院,也是全台第5家獲得HIMSS EMRAM Stage 7認證的醫療機構,不僅象徵童綜合醫院數位轉型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醫療資訊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2024醫療科技展 中醫大暨醫療體系 AI新藥開發領航

2024醫療科技展 中醫大暨醫療體系 AI新藥開發領航#智慧醫療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將於12月5日至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盛大登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精準創新、邁向卓越」為主題,聚焦突破性的「AI新藥研發」。在醫學大學、醫學中心與生醫產業優勢上,與國際著名生物醫藥研發的日本京都大學成立全球研發中心。內容圍繞「再生醫學」、「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特色醫療」及「創新研究」五大核心,全面呈現醫療創新與臨床應用的最新突破。 在中醫大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的前瞻領導下,領先業界的AI新藥開發與外泌體創新研究是本次展覽的核心亮點,蔡長海董事長表示:「我們期望以持續創新的AI與生醫研究,匯聚國際產學醫研界卓越的合作夥伴,共同推動全球生醫產業的前沿發展」。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進一步說明展出重點,「AI技術顯著加速了藥物設計與臨床篩選效率,而外泌體技術為癌症治療和神經退化疾病帶來實證突破;全球首例的CAR-T異體細胞治療,臨床前研究證實超過九成腫瘤消除率,成為實體癌治療的新里程碑,也已進入臨床人體試驗。」 五大亮點展區 一、外泌體技術引領癌症與神經退化疾病精準醫療:聖安生醫、聖展生技 聖安生醫專注於次世代抗癌藥物的開發,具備全球領先的兩大技術平台: 三特異性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平台開發的SOA101奈米三特異性抗體,是全球首個結合雙免疫檢查點抑制功能的創新抗體。該產品近期向FDA提交Phase I/IIa臨床試驗申請,代表精準抗癌治療的新里程碑。 標靶外泌體藥物遞送技術平台專注於SOB100 HLA-G靶向性外泌體的開發,能精準裝載小分子或核酸藥物,靶向腫瘤組織,提高藥物療效並降低副作用,預計2025年啟動人體臨床試驗。 聖展生技則以外泌體技術應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為主,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與脊髓損傷等治療創新。透過靶向外泌體遞送系統,將藥物高精準輸送至病灶,顯著提升治療效果。 二、全球首例針對實體癌的異體CAR-T—長聖生技CAR001 長聖生技聚焦於細胞治療領域,開發以異體 CAR 和 BiTE-GDT 技術為基礎,用於實體腫瘤的創新細胞治療方案。透過AI篩選出關鍵的實體腫瘤HLA-G靶點,開發異體 CAR001(CAR-T)技術,在臨床前動物實驗超過九成實體腫瘤消除率,研究結果已登頂尖國際醫學期刊,通過FDA核准Phase I/IIa人體臨床試驗,已正式收案。 三、智慧醫療:長佳智能評估系統、生成式AI與重症戰情室 長佳智能致力於人工智慧融入醫療診斷與管理,開發AI醫療解決方案,展出重點產品包括: 兒童生長評估系統:透過AI自動生成結構化、視覺化報告,協助醫師快速診斷生長異常,規劃精準治療方案,提高診療品質。。 智能化健檢排程系統:應用AI優化健檢流程,提高臨床效率與健康管理效果。 「全方位智慧重症戰情室」為中醫大附醫本次在智慧醫療上的一大亮點:中醫大附醫數位轉型科技辦公室採用web-based架構,整合醫療設備數據、電子病歷與影像檢查資料,並利用3D數位人體模型即時顯示病人體內器官、傷口及管路狀況,提供高解析度遠端視訊支援,通過安全加密連線,實現跨地域同步會診與重症監護,顯著提升重症照護品質與效率。 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此次展出的亮點應用包括: 腦內乾坤Tc-99mTRODAT-1智能輔助平台:透過AI生成腦部影像分析與視覺類比量表分數,輔助醫師評估多巴胺轉運體的活性,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的動作障礙 長照護理紀錄系統與病歷小幫手MIRA:快速生成高精準度的病歷與護理紀錄,在複雜的醫療環境中,顯著提升效率,回歸病人照護的本質。 四、特色醫療:神波刀、質子治療、痛風檢測 中醫大附醫引進多項尖端技術: 神經部:引進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技術,為巴金森氏症患者提供了非侵入性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重拾生活的色彩。 質子治療中心:專注於癌症的精準治療,透過全球最先進的質子治療設備與技術,提供低副作用且高效能的療程選擇。 檢驗醫學部:藉由痛風基因檢測,預測患者的痛風風險,開創了以基因為基礎的個人化健康管理方案。 五、創新研究:生醫產學研發大樓 X 日本京都大學全球研究中心 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的生醫產學研發大樓(Research Park)為中部生技醫藥產業生態鏈的重要樞紐,結合醫學大學、醫學中心、生醫產業優勢,以頂尖研發、特色醫療、創新產業支持,提供從研發到臨床的全方位服務。 目前進駐的包含國際著名生物醫藥研發的日本京都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在此成立全球研發中心,為京都大學於世界各地成立的第13個On-site Lab (OSL)實驗室。加強兩校在癌症研究、轉譯醫學、幹細胞再生醫學和先進藥物研發等領域合作,為全球醫學發展注入新動能。

衛生福利部三大AI中心啟動 解決落地、取證、給付關鍵議題

衛生福利部三大AI中心啟動 解決落地、取證、給付關鍵議題#智慧醫療

衛生福利部於今(7)日正式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三大類型AI中心補助計畫於今年7月23日公告並舉辦全國性教育訓練,8月1日截止收件,各層級醫院熱烈參與,共計30家醫院提交48案,經過國內外委員三階段評選,共計16家國內醫院通過決選(19案),包含臺大、中榮、北榮、成大、中醫大、三總、林口長庚等指標醫院。各中心將透過建立跨層級、跨體系醫院之合作,有效解決AI應用於臨床場域所面臨的「落地」、「取證」及「給付」三大關鍵議題。此將不僅為國內AI醫療應用重要里程碑,更展現臺灣政府推動智慧醫療之前瞻性政策。 各國在推動智慧醫療時,面臨的挑戰包括 AI 軟體在臨床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偏見、不透明性以及資安與隱私問題。此外,AI 產品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過程中,需要廣泛的數據來進行驗證,驗證數據取得困難。最後,一些關鍵應用如何透過科學方法來評估其健保給付,並驗證臨床效果,這些都是智慧醫療推動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因此,先進國家開始推出一些法案架構和共識指南,作為監管的指引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之負責任AI六大原則,歐盟之AI法案,以及美國AI運算法透明及資訊共享規則(HTI-1)等。然而,這些政策宣示尚未在各國具體落實成為推動中心。為前瞻布局,衛生福利部輔導臺灣醫院成立三大類型AI中心,作為解決推動智慧醫療最後一哩路。以下分別對三大類型AI中心進行介紹: 第一類「負責任AI執行中心」透過制定符合資安與隱私保護的管理辦法,公開AI模型、資料和效能等重要資訊,提供可解釋性分析結果,提升AI透明度,同時建立AI模型生命周期管理辦法,以確保AI在臨床使用具有持續可靠性。 第二類「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TFDA合作,旨在解決國內醫療AI軟體取證過程冗長及蒐集具臺灣人群代表性驗證資料集的困難,以往AI外部驗證機制缺乏跨層級醫院協作、系統性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該類中心將預先組成醫院聯盟,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串接跨體系及跨層級之電子病歷資料,藉以協助廠商驗證AI模型,提升驗證速度以及在臺灣人群的準確性,促進產品商業化進程,幫助國內民眾更快速享受到高品質的智慧醫療產品。 第三類「AI影響性研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旨在解決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的挑戰,由於AI產品的價格無法依循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跨體系、跨層級的臨床試驗機制,並由多專業團隊設計研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AI產品兼具臨床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同時建立科學性的定價基礎。 三大AI中心的啟動象徵臺灣於智慧醫療領域前瞻且重要之進展,衛生福利部將繼續推動AI技術的應用發展環境,為國內智慧醫療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亞洲首台高效智能檢驗系統亮相萬芳醫院  精準醫療指日可待

亞洲首台高效智能檢驗系統亮相萬芳醫院 精準醫療指日可待#智慧醫療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醫學檢驗科於7月成功打造亞洲首座高效智能檢驗實驗室,今(26)日正式舉辦啟用儀式,特邀臺北市衛生局黃建華局長、臺北醫學大學施俊哲副校長及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等貴賓共同見證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日後能為市民提供更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掀開智慧醫療的嶄新篇章。 萬芳醫院長期致力於提升醫療品質,連續5次通過醫學中心評鑑,持續追求永續發展與品質卓越,不斷精實、優化各方面醫療服務 2022年,醫學檢驗科以「智能化的檢驗服務模式」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智慧醫療類競賽」肯定,今年再度精進,引進最先進的高效智能檢驗服務系統,這套系統結合自動化設備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迅速處理並分析各類檢驗數據,大幅縮短病人等候時間,提升檢驗效率並保障安全,為醫療服務注入新動能。 此次升級最具代表性的高速檢體傳輸系統,可將門診、急診與病房所採集的檢體一次性整合,並在不到30秒直接跨樓層快速送達實驗室,大幅縮短檢驗流程,例如,以往從8樓病房採集的檢體,須由傳送人員送至1樓實驗室,現在只需將檢體放入傳送系統,系統便能自動化完成傳送,大幅減輕人員工作負擔,同時更能確保檢體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分析,提高檢測效率與準確性。 透過高速檢體傳輸系統,醫護人員得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病人照護上,進一步提升醫療照護品質,此外,醫學檢驗科更採用國際認證的安全針具,可以有效防止檢體噴濺,降低檢體污染風險,並確保整個檢驗流程的安全性,這些層層把關的措施,充分展現萬芳醫院對檢驗品質卓越的承諾與決心。 劉燦宏院長表示,隨著檢驗技術的快速進步,萬芳醫院成功整合了生化免疫分析儀和血液檢驗設備,並在亞洲率先達成技術突破,將微生物檢驗實現自動化,透過先進的自動化培養系統、高解析度培養箱(2500萬畫素)、MALDI-TOF質譜鑑定技術及藥物敏感性測試,萬芳醫院成功完成了微生物鑑定的數位化轉型,檢驗過程從檢體簽收、傳送到報告生成全部實現自動化,大幅提升了檢驗效率。 此外,得益於高速檢體傳輸系統的整合,檢驗流程顯著加快,在急診檢體方面,檢驗時間縮短了10分鐘,效率提升約23%,住院病人的檢體檢驗時間縮短了96分鐘,效率提升約42%,而門診病人的檢體檢驗時間更是縮短了129分鐘,效率提升約48%。這些改進有效縮短了從醫師下單、病人抽血到檢驗結果產出的整體處理時間,讓病人等待報告的時間大幅減少,並為醫師提供更精確的診斷依據,進一步提升了整體醫療服務的品質。 萬芳醫院醫學檢驗科高效智能檢驗服務的啟用,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也標誌著萬芳在智慧醫療領域再度邁出堅實步伐,不僅縮短病人等候檢驗報告時間,也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精確、更即時的檢驗結果,助力精準醫療的實現,未來,萬芳醫院將繼續秉持以「病人為尊、社區至上」的理念,積極推動醫療服務的智能化與現代化,為病人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臺北市衛生局黃建華局長(右3)、臺北醫學大學施俊哲副校長(右2)參觀STARS智能實驗室,對於其先進的檢驗技術和便捷的服務表示高度肯定。(圖/萬芳醫院提供)

北榮陽明交大攜手 預防聽損與失智

北榮陽明交大攜手 預防聽損與失智#智慧醫療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失智症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特別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晚年聽力損失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單一最大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為提升對於此一挑戰的認知並提出解決方案,臺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合作發起「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並於113年7月26日舉辦「臺北榮總耳科暨聴力學論壇」論壇,邀請長期致力於此一領域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耳鼻喉科與流行病學教授兼耳蝸聽力與公共健康中心主任Frank Lin教授與會,發表「聆聽未來:聽力學與科技的結合」演說。 Frank Lin教授強調:「我們的聽力和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能力對健康老化至關重要 中晚年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最大可改變風險因素,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解決這一問題變得越來越緊迫。」臨床上,老年人的聽力損失通常與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增加相關,這些都是重要的健康風險因素,可能導致失智症、抑鬱症、中風和死亡。這些情況極大地降低了許多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陽明交大醫學院教授兼本次「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共同主持人的楊智傑醫師及鄭彥甫醫師表示:「這是一項旨在改善全球老年人口生活品質的國際研究合作:透過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優秀師資團隊的合作,提供聽力學、老年學和公共衛生跨領域的全面訓練。來自亞洲多個國家的醫學及公衛專家和學者參與了此次會議,並分享相關的工作經驗。」 陽明交大教授兼「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共同主持人的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簡稱生醫工程學院)林峻立院長及賴穎暉教授表示:「因應傳統助聽器產業的種種挑戰,我們與弘憶國際(GMI)、瑞音生技(Rehear)等國內醫材業者合作提出一套創新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基於主動式降噪技術的聽力檢測方法。這一方法已於臺北榮總完成臨床實驗,目的在協助使用者進行更準確的聽力測試。同時,通過AI技術進行聽力補償,將提供高音質、原音重現的助聽裝置,可望縮短使用者適應助聽器的時程。此外,利用主動式降噪技術將改善使用者在噪音環境中的語音辨識能力,能廣泛應用於助聽器、藍牙耳機、家用電視等設備上」。 臺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團隊與國內ICT大廠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克服助聽器產業的種種挑戰,期能為全球聽力受損者提供更卓越的聽力照護。不僅專注於研發創新助聽器,還積極推動此類設備的普及化。特別是最新推出的OTC(Over-The-Counter)助聽器,無需處方即可購買和使用。希望能讓更多聽力受損者受益,提升生活品質,減少因聽力問題帶來的社會隔離和健康風險。為全球聽力受損者帶來更多福音。 「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由臺北榮總耳鼻喉部和陽明交大醫學院及生醫工程學院合作推動,希望通過變革性的公共健康策略,解決聽力損失與相關的認知障礙及失智問題。臺北榮總耳科廖文輝主任補充說明:「這項訓練符合臺北榮總耳鼻喉部、陽明交大醫學院和生醫工程學院的願景,致力於成為國際頂尖的學術和研究訓練中心」。臺北榮總耳鼻喉部薛健佑醫師也表示「我們還接待來自鄰近國家的訪問醫師,這樣的合作和承諾將大大加快研究和創新發展。」臺北榮總和陽明交大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合作,致力於應對聽力損失和失智症公衛挑戰,提供變革性的公共健康策略,導入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改善全球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圖/「AI OTC」助聽器測試儀(臺北榮總與陽明交大提供)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登場 打造臺灣新護體神山 共迎醫療科技新時代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登場 打造臺灣新護體神山 共迎醫療科技新時代#智慧醫療

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自今(20)日起至22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展出,今年展覽以「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三大主題為核心,計有來自10國共280家企業參與展出,並以「智慧醫療主題館」、「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數位健康永續未來館」、「M-novator新創展區」及「日本館」為5大亮點專館,展示醫療產業的全新樣貌。 主辦單位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在開幕致詞時表示,醫療與科技的整合將帶來系統性的變革,AI將成為醫生的智能夥伴 今年Medical Taiwan的「數位健康永續未來館」及「M-novator新創展區」展示了多家業者的AI高齡照護、健康監測及智能診斷解決方案,如矽響先創的AI穿戴式聽診器、DeepEyeVision的AI眼底影像診斷輔助系統,這些創新技術提升了疾病診斷、治療方案及患者照護的精準度和效率。 臺灣醫材產業鏈完善,疫情後數位科技的發展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新面貌,經濟部主任秘書楊志清致詞時提及政府將加強醫療器材多元應用,打造合宜法規,協助業者建立品牌信賴度。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也表示,臺灣面臨的人力短缺、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通過數據科技和醫療服務結合,並改善相關法規,可減輕醫護業者的大量負擔。 副總統蕭美琴今日出席,分享參訪產業過程中的見聞,承諾政府將精進法規,努力跟上數位轉型和AI帶來的變化,並扮演管理者和媒合者的角色,提供更多商機,引領臺灣發展新可能。同時,致力於協助業者打造跨領域產業聚落,建立高水平醫療體系,讓醫療產業成為臺灣的新「護體神山」。 回到展覽本身還有兩大焦點,「智慧醫療主題館」及「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分別由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籌組,透過模擬手術房、ICU及居家照護等場景化展示,呈現出遠距醫療、精準診斷等前瞻性的醫材技術發展方向。國內醫材大廠包括 : 太平洋醫材、明基材料、長庚醫學科技、研華科技、雃博、強盛興等均參與展出,充份展現臺灣醫材產業深厚的製造實力。參觀者不僅可一覽已取得國內外醫材許可證的高階醫材,更能一站式體驗及洽商各項創新解決方案。 今年展覽更有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首次組織「日本館」展出。日本是全球第二大醫材市場,也是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高齡人口帶動了大量醫療及照護需求,促使日本醫療器材市場成長,催生創新產品及服務,今年日本館的精彩亮點包括日商PLIMES展出可協助老年人和患者解決吞嚥困難的穿戴式設備、ATELIER-K展出適用於日常活中減輕下背負重的輔助服。 今年Medical Taiwan已有近800名國際買主預登,展覽期間也安排了多場國際交流活動,包括一對一媒合活動「智慧新應用合作商談會-智慧醫材」及「國際醫療通路商採洽談會」、國際交流活動「買主之夜」、論壇活動「亞太暨中東歐醫療趨勢論壇」、法規講座「前進歐洲市場:醫療器材上市歐盟10步驟」、「前進美國市場: 高風險醫材美國FD 510k註冊申請流程及測試要點分析」等,將為買主和參觀者們帶來豐富的收穫與啟發,更多展覽訊息請至展覽官網 : (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查詢。

產學醫專家共議AI醫療未來「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記者會搶先亮相智慧醫療產品

產學醫專家共議AI醫療未來「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記者會搶先亮相智慧醫療產品#智慧醫療

「2024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 (Medical Taiwan) 」將於今年6月20日至22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登場。今(12)日舉行展前記者會,主辦單位外貿協會邀請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臺中榮民總醫院、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以及輔仁大學等產、學、醫界代表,共同探討智慧醫療發展趨勢,並搶先曝光本次參展企業的最新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產品。 隨著醫療產業數位化的趨勢,今年Medical Taiwan融入創新與變革,訂定「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三大核心,展示醫療產業的全新樣貌。外貿協會表示,今年展出業者共計來自10國280家企業,參展家數較去年成長11%,登記參觀的國際買主已近700位,前5大國際買主來源國依序是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預計將舉行超過200場次的實體採購洽談會。 醫學專家共襄盛舉,共議AI醫療的嶄新未來 外貿協會副秘書長周秀隆在記者會中表示,今年Medical Taiwan中最大亮點為與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的「智慧醫療主題館」及「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透過模擬手術房、ICU及居家照護等場景化展示,呈現出遠距醫療、精準診斷等前瞻性的醫材技術發展方向。參觀者不僅可一覽已取得國內外醫材許可證的高階醫材,更能一站式體驗及洽商各項創新解決方案,充份展現臺灣醫材產業深厚的製造實力。 後疫情時代加速了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隨著醫療AI商品化模式日益普及,吸引眾多科技大廠跨界合作,共同研發創新的智慧醫療技術,為整體醫療服務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在記者會中,來自產學醫的專家們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專業見解。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強調,數位轉型才是智慧醫院發展的基石,需以此基礎精進醫療技術及流程,讓醫療品質大幅提升;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則指出,新竹臺大分院以建置「智慧醫療創新中心」為平台,提供在地資通訊業者實證測試的基地,醫院要解決患者的問題,透過這樣的合作可以協助跨域業者檢視產品落地市場的可行性。 學界代表—輔仁大學副校長謝邦昌提到,在AI時代算力(computing power)是關鍵,而當AI與醫療結合時,具備整合能力的人力(manpower)則是核心要件。以輔仁大學為例,透過12個學院培育跨領域人才,例如: 織品服裝系可以連結到醫材的開發、外語學系連結到國際醫療的發展,而民生學院可以連結到食品營養,利用各自的專業創造出多元的服務價值。 匯聚創新能量:六家優質企業,率先展示智慧醫療新產品 本次記者會中,搶先展出了六家參展企業的最新產品。真茂科技展出了首創與量測系統整合之智能運動設備寶貝機(Babybot),利用AI智能分析,提供個人化的運動課程;首次參展的研華科技展示了AMiS-850電子藥物儲存櫃,具有電動高度調節功能,提升了移動性和應用場景的靈活性。 長庚醫科、晉弘科技與超象科技展出共同研發的遠距醫療三套組,包含晉弘的視網膜光學掃瞄儀、赫羅斯五官鏡,長庚醫科的遠距醫療工作車、工作箱、視訊傳輸盒,以及超象的LeSONO 手持式無線超音波,讓醫療服務跨越距離,深入偏遠地區,惠及更多需要醫療照護的人群。 明基材料則展出唯一國產的Qflux血液透析器,規格齊全,適合各種患者需求,並具有極佳的通透性及生物相容性。另一展出產品為安適康快寧紗布,適用於各類出血性傷口護理,可快速吸收傷口血液和滲出液,形成凝膠保護層,降低疼痛感及污染風險。 貿協也預告,本次展覽有豐富的論壇活動,包括「亞太暨中東歐醫療趨勢論壇」將邀請專家一同探究匈牙利、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以智慧型裝置建構高齡照護與遠距醫療應用論壇」則邀請矽響先創、合錦科技、滙嘉健康與翔評互動,分享科技照護及智慧醫療的落地實用經驗。 更多展覽訊息請至本展官網(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查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