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身教堪為典範 家長是孩子的參照物

身教堪為典範 家長是孩子的參照物#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應該沒有孩子喜歡跟父母哭鬧後所帶來的疏離感和失落感!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分享:我們可不這麼認為,那些懂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是在向孩子傳授生活的重要技能,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假如家長繼續用這種方式跟孩子打交道,即保持冷靜,不像孩子一樣生氣、哭鬧和發脾氣,孩子會慢慢意識到家長的改變。透過觀察家長新的溝通方式,孩子會試著去認同家長的做法,並去模仿家長。克勞德博士叮嚀,要記住,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有恰當的言行舉止,家長就要做孩子的榜樣。這就是說,當家長堅持使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時,它會在無形中塑造孩子的行為模式,再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了。孩子不管他們怎麼申辯,表示「一點都不想成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人」,事實上家長就是他們的參照物,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後打交道的第一個大人,他們會把家長想像得很完美,並不自覺地去模仿。正因為如此,對於身邊的平凡瑣事,家長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遠比家長自己認為的要重要得多。不管孩子有多小,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向他展示,要如何在這個世界上行事為人。家長的責任如此重大,而有太多太多的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角色模範的力量確實很大,但是永遠不要忘記父母是孩子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另外,克勞德博士補充,家長對另外一種情況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家長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十幾歲的孩子很容易讓父母覺得,在這個「發展的高級階段」,他幾乎就是成年人了,因此不會受父母的影響。事實上,青少年往往充滿焦慮,面臨很多困難的抉擇,當他走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時,他絕對想要家長的指引。

孩子做事總三分鐘熱度!如何避免?

孩子做事總三分鐘熱度!如何避免?#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什麼孩子做起事情總是只有三分鐘熱度?在這充滿挑戰的教養過程中,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造就非凡學習成就? 基於此,治療超過千餘名病患的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及超過十年諮商經驗的諮商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聯合授課「兒童專注力與情緒品格教育」,透過兩位老師豐富的臨床經驗,告訴你專注力訓練的技巧,及品格訓練的方式,讓各位孩子的教育家,能輕鬆教育出個個專注力高、品格和能力具良好基礎,且又有領導力的優秀孩子。許皓宜老師表示,孩子的品格應該從小建立,孩子的情緒與性格上的困難應該提早被看見、被瞭解。被瞭解了,學習就變得非常快樂!「學習」是因為好奇、探索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歷程,會帶給人快樂與滿足感。然而,我們發現有許多孩子在面對學習時感到困難、挫折、焦慮,因而逃避學習,導致學習成就低落等。可見,「學習動機」是學習最關鍵的角色,失去學習動機的孩子,學習就會變得很不快樂。他進一步說明,良好學習的關鍵階段是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影響學習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品格卻是奠定學齡後成就動機的基礎。相信透過專業與系統化的引導,藉由多元適性的教材、趣味的活動與支持性的環境,可幫助孩子奠定良好的品格、提升學習動機,進一步達到發掘優勢潛能的目的。為因應孩子品格與學習上的多元發展需求,我們在課程內容上以兒童的專注力與品格教育為核心基礎,透過專業人員及測量工具的個別化評估,瞭解孩子的優勢與困難,並整合兒童的認知功能教育(專注力、記憶力、理解力、口語能力)、多元智能教育(語文、數理、人際、內省等智能開發)和社會教育(情緒調適、人際互動技巧),以兒童接受度較高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遊戲治療媒材等增添課程趣味性與豐富性。師資培訓課程開班授課資訊與報名網址:http://course.uho.com.tw/concentration/。

孩子都不愛吃青菜!「超級小英雄」來解救

孩子都不愛吃青菜!「超級小英雄」來解救#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家小孩今年五歲,很不喜歡吃青菜,每次要他吃就哭,好怕她營養不良,有什麼方法可以誘導孩子乖乖吃青菜呢?你家的小孩也是只愛吃肉不愛吃青菜?而且苦的不吃、醜的不吃、沒看過的不吃?根據統計,「在台灣,每三個小孩就有一個偏食!」每當餐桌上出現了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孩子與家長隨即展開一場拉鋸戰,爸媽要不好言相勸,要不便是失去耐心,對著孩子厲聲命令,逼的孩子勉強下嚥,搞得父母不悅、孩子委屈,美好的用餐氣氛都被弄僵了。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吃青菜,主要就是希望孩子能從蔬菜中獲得需要的營養素,因此我們可以改變青菜的外觀,或者與其他食物混合,讓孩子忽略青菜的存在,進而得到營養。如果孩子針對某些青菜排斥,不妨換成其他有相同營養的青菜,以免強迫孩子吃某項青菜而造成親子間的障礙,甚至造成孩子逃避正餐!張旭鎧並表示,利用同儕的力量,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與成長,可以試試幫孩子辦個蔬菜派對,當孩子看到其他朋友吃青菜時,孩子嘗試吃青菜的意願也會提高喔!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些親子教育問題,現在就由「超級小英雄」這個由專家設計的全腦開發節目來替您解答,全台唯一結合感統力、專注力、品格、情緒,提倡親子共學觀念的節目,將於每周日上午10點在超視頻道與您見面。家長們搞不定家中的小寶貝一直傷腦筋嗎?!歡迎爸爸媽媽有任何兒教問題,或想報名參加錄影,都可以上超視官網與優活健康「留言詢問」http://superhero.uho.com.tw/,還有機會在節目中的狀況劇演出,由專家親自為您解答。

家長如何向孩子傳達自願服務概念?

家長如何向孩子傳達自願服務概念?#孩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除了家事,還有哪些方式能向孩子傳達出貢獻的概念?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分享:有些可以親子一同參加,而孩子提供協助,如社區志工、義賣活動、家庭旅行、歡迎來訪的長輩;其他孩子也可協助寫賀卡和信、家庭聚餐、給弟妹帶遊戲或講故事等、生日派對;並獨自參加或協助,如兒童社團、小志工團、資源回收及分類、兌獎票券收集與分類、擺放餐具、挑選餐點、照顧寵物、輪值日生、出門時關電。其完成後,可寫「謝謝你」的便條給孩子,讓其有滿足感。克勞德博士強調,有充足的機會可讓孩子試著做出獨特、屬於他的貢獻。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來自他參與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工作。在這過程中家長可能會驚訝,孩子怎能想出這麼棒的點子!「我需要你的幫助」,用這句話來開始親子間的對話。記住,這七個字對家長來說非常重要。當家長越來越常鼓勵這類行為時,每次孩子為家裡做事都是在給家庭或者社會帶來福利,應當為其喝彩。家長要給孩子滿足感,對孩子的努力表示贊許,引導他如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沒有抱怨,也沒有不必要的提醒和讓步。克勞德博士表示,當孩子覺得家人需要與依賴自己,他的幫助很重要時,他會有很好的反應。不讓家長的沒耐心與完美主義,阻擋孩子做貢獻的腳步。在鼓勵孩子用積極的方式獲得歸屬感中,家長所做的事都會減輕哭鬧和不當行為。當孩子找到在家中的定位,他就不需要再採取負面的行為了。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這麼認為:「這個家要是沒有我的話,就會四分五裂!」

小孩問「性」的問題,爸媽該怎麼回答?

小孩問「性」的問題,爸媽該怎麼回答?#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什麼小朋友愛問為什麼?如果小孩問「性」的問題,爸媽該怎麼回答,對小孩子以後的性認知會有影響嗎?家裡有好奇寶寶的家長,都深受其擾,到底面對小朋友的十萬個為什麼,你們是選擇逃避還是不厭其煩的回答,大人回答方式對小孩會不會有影響?問為什麼是小孩的天性嗎?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說,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自小孩開始問為什麼起,為了能獲得正確答案,他們也會問自己相同的問題。小孩學習新的事物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積極。探索本來就是天性,不問為什麼的孩子才要擔心。來自兒盟公布兒童專線來電統計,顯示愈來愈多孩子會來電詢問跟「性」有關的問題,其中男孩詢問的比例又比女孩高。但是根據統計,有四成的父母不談性,也不回答小孩的為什麼!黃醫師說,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有的人比較高、有的人比較矮,有的人比較胖、有的人比較瘦,生殖器官也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所以每個人也可能長得不一樣呀!」畫圖也是一個方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露骨。但很多避重就輕的父母,馬馬虎虎帶過性方面的問題,這對小孩以後的性認知會有所影響嗎?精神科醫師李光輝指出,其實3歲以前應付過去就好3歲後就要認真回答 。黃醫師也提醒,關於孩子的性疑問,最忌諱用罵的。用罵的,孩子反而更好奇,在學校可能會嘲笑別人。另外如果只是說「長大就知道」,孩子很有可能從同學或媒體學到更糟糕的錯誤知識。通常第一個得到的答案是最深刻的,而家長最好善用我們的優勢。問問題是天性,但是如果是這種連環問,是屬於有層次的問法,真的比較聰明,但是也要注意,如果家長不予回應,對小孩智力不會影響,但是他們會自己蒐集資訊,造成錯誤解讀。值得注意的是喜歡求知代表喜歡學習,但喜歡學習不一定喜歡學校的課程,也就是說跟課業不見得有關係。除非他在業課上獲得成就感和樂趣,這是父母和老師要清楚的事。

如何重建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

如何重建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在孩子哭鬧時,不要理會他,這只是第一步;父母必須用雙贏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一勞永逸地消除問題。這就需要父母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重建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呼籲,請再往前走一步:重建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若之前已執行設立合理的後果,並堅決執行,現在父母已經掌握了回應孩子哭鬧的方法,孩子可能開始明白,他不能再用哭鬧來操縱父母了。其實,任務才剛剛開始,因為用不溝通代替不好的溝通並不能解決問題,父母必須用雙贏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一勞永逸地消除問題。這就需要重建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克勞德博士叮嚀:要想讓孩子徹底地放棄哭鬧,父母必須另外再給他一套可行的溝通方式。當然,前提是,父母自己得先學會。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做到,就去要求孩子;即使這個方法再好,也不會有任何效果。克勞德提醒,父母是如何尊重周圍的朋友和同事的,就要以同樣的尊重去對待配偶和孩子。對待配偶的方式將深深影響孩子。所以必須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有多重要嗎?家庭成員之間對待彼此的方式往往非常糟糕,我們不會對陌生人說的話、做的事,用在配偶或孩子身上卻非常自然,甚至覺得非常合適。這是很不對的,必須要好好深思反省及檢討。

小孩也會有壓力!該如何幫助他?

小孩也會有壓力!該如何幫助他?#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的小孩感覺好可憐,壓力好大!根據統計,7歲以前的兒童,有4成曾經有過頭痛的經驗;15歲以前的小孩有高達7成5曾經有過很明顯的頭痛,根據醫師表示,除了疾病,壓力也是引發小孩頭痛問題的一大主因,而且如果你家小孩會有頭痛問題的話,真的是要好好正視孩子壓力的問題! 如果壓力來自學校就算了,爸媽是最愛孩子的,爸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怎麼爸媽還讓孩子感到壓力?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指出,原因包括:父母生活上的壓力(工作、夫妻、經濟、人際,光是談論就可能讓孩子感受到不安)、電視節目的壓力(新聞、影片、卡通)、太多課外補習的壓力導致無法思考、喘息。而過多的壓力會造成孩子哪些心理問題?精神科醫師林耿立表示,小孩的壓力跟成人是一樣的!但小孩的感受度與承受力跟大人不一樣,所以產生的後果就不一樣;情緒上會產生哭鬧、緊張、煩躁、暴躁,或行為上的突然改變;嚴重的甚至會有焦慮、憂鬱、白頭髮、尿床、失眠,拒絕上學的狀況。1歲以上的孩子就可能感受到壓力,所以就可能會有壓力過大的問題!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我們會發現有些1-5歲的孩子還會咬手指、易哭、不耐煩、噩夢、驚醒!黃醫師也說,過多的壓力會讓孩子產生頭痛、惡夢、(誘發)妥瑞症、頻尿、尿床、胃痛、腹瀉、便秘、青春痘、月經不順等。提醒家長平時應注意對孩子的語氣,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以鼓勵、獎勵制度,適當安排困難的事,每次往上只加一點,讓孩子不易覺得壓力過重!

讓孩子哭鬧不再得逞的方法!?

讓孩子哭鬧不再得逞的方法!?#孩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孩子哭鬧只能保證,不管孩子要求什麼,都會被父母用一個堅定的「不行」來回絕。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分享,這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出選擇的絕佳機會。父母要說的就是,要是孩子帶著尊重的態度說出自己的要求,比如,孩子想先看完電視節目再寫作業,父母本來可能會去考慮;但如果他哭鬧著說「要看電視」,就只會換來「不行」。換句話說,只要孩子想用哭鬧來影響父母,他們就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克勞德博士指出,只要孩子哭鬧,所有通往討論和努力找出其他解決辦法的道路就被關閉了。父母要用實際行動來讓孩子領會這個後果。然後,父母可以等事態平息後,父母和孩子都冷靜下來了,再選擇一個時間,告訴孩子當哭鬧發生時父母會做什麼。只要父母願意,父母隨時都可以這樣做。問問自己:父母有沒有召開家庭會議討論問題的習慣?父母能有一段安靜的時間,讓父母跟孩子單獨談話嗎?選擇一個沒有衝突的時間,和孩子好好談談,用尊重他的肯定語氣,父母可以這樣說:「當父母哼哼唧唧地跟我要東西時,我不會考慮父母的請求。」、「當父母抱怨時,我不會理父母的。」、「當父母又哭又鬧時,我們就會離開。」、「如果父母在車裡哭鬧,我會把車子靠到路邊停下來。」克勞德博士表示,現在就是父母言出必行的時候了。只需一兩次,就能證明哭鬧不管用,父母已經拒絕它了,它不再是全家的溝通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