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瓶文化

另一半不願做「婚姻諮商」怎麼辦?心理師教你「4招」開啟對話

另一半不願做「婚姻諮商」怎麼辦?心理師教你「4招」開啟對話#寶瓶文化

婚內溝通往往帶著許多情緒、盲點,但如何評估情感是否破裂到無可挽回,或者還有機會延續?兩人一起尋求諮商,作為意見參考是不錯的選擇。諮商心理師羅子琦在《給愛一個機會:婚姻諮商》一書提到,若讀者反思自身的婚姻關係,想邀約伴侶詢求專業協助,她建議用4個原則,取得雙方共識,是開啟對話的第一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跟伴侶吵架就冷戰、翻舊帳?心理師提醒「這10件事」千萬不要做

跟伴侶吵架就冷戰、翻舊帳?心理師提醒「這10件事」千萬不要做#寶瓶文化

人在爭執中,難免想用最犀利言詞傷害對方,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許多婚姻最終走向破局,就是兩人總在吵鬧指責中,感情逐漸消磨,最終形同陌路。有17年資歷的諮商心理師羅子琦在《給愛一個機會:婚姻諮商》分享多個案例,讓讀者從他人故事中,反思自身的關係,並列出衝突發生時,最該避免10件事,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以下為原書摘文:

吃飽撐著還要狂塞食物?心理師警示「多重快感」讓你忘了心裡苦

吃飽撐著還要狂塞食物?心理師警示「多重快感」讓你忘了心裡苦#寶瓶文化

心情好也吃,不好也吃,如果你習慣用吃來解決焦慮煩躁,即使理智上知道該停了,再吃下去對身體不好,卻忍不住一直把食物送進到嘴裡,很多人總以為是料理太美味了,或自嘲太貪吃,但諮商心理師莊博安在《慢性焦慮》卻在書中分析,這種「情緒性進食」也是慢性焦慮的體現,其實心理正在求救。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信醫生診斷,總是懷疑自己病了?心理師揭「真正關鍵」其實是⋯

不信醫生診斷,總是懷疑自己病了?心理師揭「真正關鍵」其實是⋯#寶瓶文化

現代人因為生活節奏快,難免因壓力而各種情緒問題,但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下,除了影響身體產生如腸胃疾病、頭痛,也可能衍生影響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諮商心理師莊博安在《慢性焦慮》舉例,例如慮病症,就與強迫症有類似的心理過程,但卻缺乏病識感,因為患者主觀強烈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並為此勞心勞神。以下為原書摘文:

情緒也有「慢性病」?曾陷入深淵的心理師親揭「焦慮根源」有2種

情緒也有「慢性病」?曾陷入深淵的心理師親揭「焦慮根源」有2種#寶瓶文化

曾在高中時期深受強迫症困擾,卻被家人一句崩潰叫他「去死」反而因此體認到「死亡也能作為一種選項」感到心安,諮商心理師莊博安用親身經驗在《慢性焦慮》解答,面對心理困境,你還能夠「思考」就是轉機,指認心中那份「焦慮」的起源、樣貌,一切就可能好轉。以下是原書摘文:

陷入「羞辱創傷」活得好累?跟著心理師走進療癒第1步:看見傷口

陷入「羞辱創傷」活得好累?跟著心理師走進療癒第1步:看見傷口#寶瓶文化

在我們的教養文化中,不乏貶低孩子自我價值的羞辱性言詞,儘管師長出發點是「為你好」,但許多人會因此認定,所有遭遇都源自於自己不夠好,進而過分努力到近乎為難自己。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在《羞辱創傷》一書中,分享療癒創傷6大階段,其中第1步最為重要,首先必須探究、面對那份埋在心中的傷痛,憐惜自己,而後才能善待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亞斯兒父母不崩潰!心理師揭密「4種溝通方法」不讓彼此受傷

亞斯兒父母不崩潰!心理師揭密「4種溝通方法」不讓彼此受傷#寶瓶文化

維持生活規律對亞斯兒來說,有助於情緒穩定,一旦出現改變,可能會引起焦慮不安。父母溝通若不得要領,時間久了,可能耐性盡失,傷害到親子關係。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在《不動怒,與亞斯伯格症孩子親近溝通》分享,其實與亞斯兒溝通,「建立關係」最重要,亞斯兒一旦接受你,就能將你說得話,納入思考模式,適應改變。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