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科技業的黃先生,最近經常感到心悸、肢體顫抖,進行簡單的運動就氣喘吁吁,體力大不如前、體重也大幅減低,同時眼睛也常感覺到乾澀不舒服,原以為只是工作壓力造成用眼過度,直到3個月後,看東西易產生複視、疊影現象,且眼睛明顯有突出的現象,就診後才發現是因甲狀腺亢進造成的眼病變。
從事科技業的黃先生,最近經常感到心悸、肢體顫抖,進行簡單的運動就氣喘吁吁,體力大不如前、體重也大幅減低,同時眼睛也常感覺到乾澀不舒服,原以為只是工作壓力造成用眼過度,直到3個月後,看東西易產生複視、疊影現象,且眼睛明顯有突出的現象,就診後才發現是因甲狀腺亢進造成的眼病變。
62歲施大姊因突發劇烈頭痛,送至成大急診,診斷為右後交通動脈瘤破裂,伴隨瀰漫性蜘蛛膜下腔出血,經過緊急手術總算穩定下來,然而留下嚴重後遺症:右眼動眼神經麻痺,症狀是右眼張不開且眼球向外下偏斜,不僅影響外觀,視力更是模糊不清、有兩個影子,導致平衡感差、容易頭暈、走路不穩,日常生活需要看護陪伴。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媒體報導,藝人王大陸的母親於睡夢中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診斷出是腦幹腫瘤破裂,緊急開刀仍回天乏術。但腦內長瘤是可以提早發現及預防的嗎?腦幹腫瘤與一般腦瘤又有什麼不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文雄表示,腦瘤並不常見,台灣每10萬人僅約3~4人罹患腦瘤,腦幹腫瘤比率更低,占所有腦瘤案例不到1/10。幾年前診治過一名個案,不到60歲的男性上班族,因步態不穩、吞嚥困難而就醫,經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腦幹長了一顆腫瘤,病人還不到退休年紀就過世,留給家人無限不捨與遺憾。腦瘤恐因遺傳,「腦幹腫瘤」病因不明林文雄指出,不像長在大小腦的腫瘤可能有家族性遺傳因子,腦幹腫瘤原因不明,既無遺傳性,也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大人與小孩都可能得。惡性腦幹腫瘤與惡性腦瘤的預後差不多,確診後平均餘命僅約1年,但仍視腫瘤位置、大小及影響的神經功能而有所差異。腦瘤會有頭痛、噁心想吐等腦壓增高症狀,但腦幹腫瘤不一定。腦部本身是沒有感覺的器官,腦瘤會頭痛是因刺激到腦膜,而腦幹位在顱內深層,不易刺激到腦膜,較少以頭痛來表現,取決於腫瘤壓迫到哪對腦神經而出現功能異常,較常見的是複視、步態不穩及吞嚥困難。且因察覺不易,多數病人在有症狀時,腫瘤多已長很大。常講手機會得腦瘤嗎?醫:未證實林文雄表示,外在環境對腦部可能有影響,目前唯一證實會造成腦瘤的是放射線,雖然網路流傳手機有害腦部健康,但許多研究未能證實常講手機會得腦瘤,不過生活中還是盡量減少曝露電磁波中,也要避免接觸致癌物,對預防所有癌症都有正面效果。腦瘤的治療方法和其他腫瘤一樣,以切除為主,如果是良性,開刀拿掉就沒事,但惡性腫瘤開刀也拿不乾淨,須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可惜的是,目前治腦瘤的化療藥物不多,僅惡性神經膠質瘤可用。此外,大小腦腫瘤手術相對容易,腦幹則相當困難,在沒有顯微手術前,醫界稱腦幹為「No man area」,意為「無人可到達之處」。腦幹腫瘤位於深層,無法開刀切除腦瘤手術不像其他部位可多切一些組織,以清除乾淨,必須針對腫瘤一小塊一小塊移除,以免切到好的腦組織。腦幹位在腦部深層且體積小,加上掌管重要的生命功能,包括心跳、血壓、運動等等,通常無法開刀切除腫瘤,只能做化驗,決定是否使用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如何及早揪出腦瘤?林文雄建議,身體有異狀須就醫找出原因,40歲以上有免費成人健檢,若經濟狀況許可,也能選擇自費做腦部核磁共振,才有辦法看出有無腦瘤,而以往核磁共振檢查費用昂貴,現在可用健保價格來做,病患負擔減低許多。核磁共振的好處是沒有放射線問題,對人體較無負擔,檢查時間約需20分鐘以上。就像保養車子一樣,身體也要健檢保養,才能跑得穩又長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女性公務員,平日無菸酒檳榔史,某天輕微複視及左眼皮無力,以為長時間看電腦導致,至眼科診所就診點眼藥水無效,轉診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經鼻咽內視鏡切片確診為鼻咽癌,醫師安排電療化療後,病患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遺傳、環境因子、鹽漬食物 可能是致癌因素衛福部新營醫院醫師柯建安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散居世界五大洲華人罹患鼻咽癌的比率,男性每10萬人6~33名,女性每10萬人2~14名。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子,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罹患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食物,都有報告指出與鼻咽癌有關,另外吸進甲醛(如新木製衣櫥常有的刺激性氣體)的量越多,得到鼻咽癌的危險性越高。從十幾歲到八十幾歲都可能罹患,其中以四十五歲上下中壯輩罹患率最高。鼻涕帶血絲、嗅覺減低、頸部腫塊可能是警訊柯建安指出,鼻咽癌細胞上有EB病毒存在,但大多數人都感染過,且身上也可能潛伏EB病毒。到目前為止,只能說有關係,但沒有研究顯示有EB病毒一定會引發鼻咽癌。鼻咽癌會產生鼻涕或痰帶血絲、耳部症狀(如耳塞、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鼻部症狀(如如鼻塞、膿鼻涕、鼻涕倒流、嗅覺減低、惡臭分泌物等)、頸部腫塊、頭頸區域疼痛(如頭痛、臉部疼痛等)及腦神經症狀(如臉部皮膚感覺麻木、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及舌頭會運動麻痺、萎縮)等六大症狀。目前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化療為輔。 台灣鼻咽癌治療成果是世界之冠,第一、二期的鼻咽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全部鼻咽癌的治療成果,近幾年的成果可達 70%成功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9歲的蕭先生就診,1週前向左邊看時眼睛突然出現複視,家人也發覺眼球歪斜,無其他症狀。蕭先生患多年糖尿病,平時無任何不適,未規律追蹤控制。進一步檢查血中醣化血色素高達8.2,診斷為糖尿病神經炎導致突發性左側第4及第6對腦幹神經麻痺,藥物治療修復受損神經纖維,並嚴格控制血糖,穩定改善病情。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 恐與糖尿病有關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啟訓指出,常見引發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的重要因素為:糖尿病、腦血管瘤壓迫、急性腦幹中風。研究指出,糖尿病患中千分之4會出現無症狀突發性眼球歪斜,其中約60%是第3對腦幹神經麻痺造成,30%是第六對腦幹神經麻痺造成,10%是同時多對腦幹神經麻痺。當糖尿病引起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時,往往顯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也代表全身動脈硬化的冰山一角,如果是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高危險病患,應嚴格加強血糖控制。腦血管瘤壓迫 常合併腦中風症狀引起無疼痛突發性眼球歪斜最致命的因素是腦血管瘤壓迫,但診斷不易,若沒有及時診斷並手術治療,將有立即生命危險,腦血管瘤破裂時死亡率極高。急性腦幹中風也常會引起突發性眼球歪斜,此外常常同時合併其他常見腦中風症狀,對性命造成很大的威脅。黃啟訓醫師提醒,出現不明原因突發性複視或眼球歪斜,即使無其他症狀,也應儘快就醫詳細檢查,排除可能的致命危機。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血糖控制,不要因未感到不適而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頭暈、脖子、肩膀酸痛,感覺疲憊,可能是重症肌無力作祟!57歲的陳姓婦人起初因為這些症狀四處求診,直到出現複視、講話大舌頭症狀,才經神經內科診斷為重症肌無力。症狀惡化時甚至出現呼吸困難,且頭越來越抬不起來,施予血漿交換術治療後,症狀才大幅改善。肌無力症狀 垂頭、複視、說話不清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詠嵩表示,陳姓婦人因頭暈、肩頸酸痛等症狀,先後至急診、神經外科就醫,而後陳婦抬不起頭、複視、講話大舌頭、吃東西嗆到,狀況時好時壞,進行電生理檢查及抽血檢查,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經血漿交換術,再使用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症狀已逐漸穩定。根據國外統計數據,60歲以上的重症肌無力患者,23%會出現垂頭症狀。黃詠嵩表示,肌無力患者常主訴肩頸酸痛,合併複視、講話不清楚等症狀。除了重症肌無力外,還有某些肌肉病變、漸凍人、甲狀腺低下或脊椎問題,都可能出現脖子酸、肩膀酸痛等症狀,主要分別在於重症肌無力的症狀會時好時壞。輕症服藥即可 重症需手術難痊癒黃詠嵩表示,根據臺灣統計,約有一半的重症肌無力患者屬於輕症,只有眼球型的症狀,即眼皮下垂及複視,只需服用大力丸即可改善。嚴重的重症肌無力,接近呼吸衰竭者,急性期治療通常會施予血漿交換術或施打免疫球蛋白。重症肌無力慢性期的治療藥物有大力丸、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若是全身型患者,通常會以血漿交換術、免疫抑制劑及胸腺切除術治療。15%的重症肌無力患者會長胸腺瘤,其餘有60%會出現胸腺增生,有些患者手術後症狀會改善,但也有部份患者手術後4、5年才出現效果,而且無法完全治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男耳鳴2周,就是鼻咽癌腫瘤作祟!韓星金宇彬罹患鼻咽癌,引起民眾們對該疾病的高度關注,南投一名年約35歲黃姓男子近2周覺得左側耳朵悶悶的,至耳鼻喉科門診後,發現黃男在耳咽管開口外側有2公分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鼻咽惡性腫瘤,目前積極治療中。俗稱廣東癌 常見於中年男子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表示,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南方地區,俗稱廣東癌,西方人較少發現、見於中年男子。臺灣地區每年約有1000~1200位新病例,且每年約有500人死於鼻咽癌。目前較可能的致病因子包括基因遺傳,Epstein-Barr病毒感染及環境等因素。另也有說法為年輕時吃多醃漬食品,長大後罹患鼻咽癌機會也會相對增高。吳昭寬醫師表示,由於鼻咽癌腫瘤位置較隱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患者容易忽視,導致鼻咽癌一般確診時70%以上都屬於晚期癌症。鼻咽癌往往以週邊器官的症狀來表現。因此如果出現頸部腫塊、流鼻血或咳血痰、耳鳴、耳悶、複視或面神經麻痺的症狀要特別留意。以放射治療為主 約一半病患可以治癒吳昭寬醫師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一般使用鼻咽內視鏡,由鼻孔進入觀察。若發現腫瘤或高度懷疑罹患鼻咽癌時,則必須進行鼻咽切片來確立診斷,同時接受血清學檢測。鼻咽癌的治療以放射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手術治療只有在腫瘤復發時才會考慮。大體而言,大約50%的病患可以治癒。越早期預後越好。早期發現的關鍵,在於平常對自己和家人多一點關心,注意身體的每一個細節,一旦發現耳鼻喉或頭頸部等周邊器官出現異樣,應立即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薛先生去年12月車禍造成頭部外傷,出現頭暈及頭痛,用餐時想要夾菜看的到卻夾不到,倒開水常對不準,杯裡沒水但桌上卻滿是水,走路或爬樓梯時容易絆倒,經檢查發現60到70個稜鏡角的大角度內斜視,兩眼均無法往外側轉動,診斷為頭部外傷造成雙側第6對腦神經麻痺合併內斜視及複視。左眼上、下直肌移位、內直肌放鬆手術台南市立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王琳煜表示,一般案例大多為單眼30到40個稜鏡角的斜視,該案例屬於大角度的斜視,薛先生在眼科門診追蹤約半年,斜視及複視仍未見改善,於是安排開刀矯正斜視,採用左眼上、下直肌部分移位手術,與兩眼內直肌放鬆手術,術後第一天病人眼球即可恢復部分轉動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外觀。王琳煜醫師表示,造成斜視、複視的原因,除了第3對、第4對、第對腦神經麻痺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眼眶骨骨折、重症肌無力、腦腫瘤、顱內壓增高、病毒感染…等,都是可能造成斜視與複視常見的原因。單側性 72%在6個月內自行恢復王琳煜醫師指出,頭部外傷造成第6對腦神經麻痺,若是單側性的約有72%會在6個月內自行恢復,若是雙側性的則只有12%會自行恢復,因此,通常會建議病人先觀察6個月,若是6個月後斜視及複視仍然沒有恢復,才考慮手術治療。而一般而言,成人的斜視比較會併發複視,若發生在小孩,因小孩本身具有一種抑制單眼視覺的能力,較不會有永久性複視,醫師建議,若發現自己有複視的現象,可以試著把其中一眼遮起來,若複視因遮一眼而消失,則很可能是斜視造成的複視,應儘快找眼科醫師做進一步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