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營養不良

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近年來,國內的憂鬱症人口也逐年增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台灣估計有超過一百萬以上的憂鬱症人口:其中女性是男性的 1.8倍,15歲以上民眾約14%有憂鬱症。實在是現代人的心腹大患。憂鬱症的臨床症狀,主要是以情緒、說話、體力和想法的紊亂為主要特徵。明顯頭痛是最常見的身體症狀,病患常描述自己失去活著的興趣,生活缺乏快樂和樂趣,明顯的疲勞和無能。較嚴重者,每天都會出現這種負面的情緒,甚至於在每天清晨醒來之後就感覺變糟而且伴隨憂慮。自殺的念頭會頻繁、侵入性、持久性的出現,而且會伴隨第二人羞辱病人或提議自殺的聽覺幻想。嚴重的憂鬱症,特別是老年人的注意和記憶力會降低,甚至出現癡呆的症狀。憂鬱症的常見病因包括:心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等。從中醫如何診療憂鬱症來看,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 - 許堯欽醫師表示,傳統中醫重視人體的身心平衡。當人有形的肉體能保持健康,無形的精神又能維持平和時,人體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憂鬱症的病患,通常都有身心失調的問題,而且多起因於長期過度的精神情緒累積,未能獲得適當的疏解,久而久之,造成自律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失調。許堯欽醫師指出,臨床診療時,中醫師常依不同的致病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與病患的臨床病理表現,進行辨證論治。一、鬱怒傷”肝”:長期的憂鬱,可使肝氣鬱結,肝失疏泄。導致鬱症、癲症、脅痛等病症。臨床常見梅核氣、胃食道逆流症、胸悶、消化不良、神經痛、習慣性便祕、月經失調、失眠等症狀。這類證型的治療可考慮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加減。二、驚喜傷”心”:突然受到驚嚇,將使氣機逆亂,氣血失和,心無所依,神無所附,以致於心神不寧。產生心悸、心律不整等病症。過度的喜笑,使心氣渙散,精神不能集中。產生心悸、不寐、狂症等。治療可考慮以天王補心丹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加減。三、思慮傷”脾”:思慮過度,能降低脾胃的蠕動功能。出現食欲不振、容易食道痙攣、進食後腹脹不消等病症。日久則影響大小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與全身性的營養失調。出現饑而不欲食、營養不良、貧血、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歸脾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四、憂悲傷”肺”:過度悲傷,可導致肺氣的宣發肅降出現障礙,降低肺部與橫膈肌肉的活動量。產生:意志消沉、終日頭暈沉重、神情疲憊、心肺活量降低、氣短無力、血氧交換能力降低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五、恐懼傷”腎”: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機下陷。以致於腎的精氣無法上達腦門,日久導致排尿失禁、精關不固(遺精、陽痿、白帶)、大便失控、精神無法集中、健忘…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左右歸丸為主方加減。許堯欽醫師強調,憂鬱症,主要源自於身心的失調,其防治的主要原則也在於如何調和身心,讓人體神形合一,恢復平衡。許醫師引陳立夫先生講過一席話,與民眾分享:「養身在動,養心在靜,知足常樂,無求乃安。」一、養身在動:肉體的健康要靠持續性,適當而不劇烈的運動。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清朝乾隆皇帝,除了自幼練習騎馬射箭之外,還重視<十常>:齒常扣、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目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這就是運用類似按摩導引的方法來維持身體的健康。 二、養心在靜:精神情緒的恬淡平和,要靠修身養性,適度的調節情緒,以免六情傷身,節制人體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刺激,降低思想紛亂的雜念與慾望,以達到「寧心」、「安神」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無求乃安。」

肝硬化病患飲食注意要點

肝硬化病患飲食注意要點#營養不良

為了預防肝硬化轉變成肝癌,針對肝硬化患者,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柯萬盛醫師特提出此飲食建議,目的在提供病患適當的營養及預防各種併發症。其一般原則如下:1. 對於病況穩定,沒有水腫或腦性病變情況的病人,可給與適量之蛋白質及熱量的均衡飲食。但如果病人為高代謝狀況或營養不良者,可適當增加熱量之供給。 2. 若常有肝昏迷傾向之病患,熱量維持1600~1800大卡,蛋白質略低些,情況穩定時再恢復蛋白質之攝取。 3. 植物性蛋白質有利於改善肝昏迷之情形,可適量食用。 4. 植物性食物提供較多之膳食纖維質,可減低腸中有害細菌的滋生而避免產生過量之氨,但病人若有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必須注意細嚼慢嚥,並避免攝取過於粗糙之堅硬及油炸之食物。 5. 酒類絕對禁止。 6. 遵循醫囑補充綜合維生素。 7. 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 8. 食道靜脈曲張時,應進軟食。 9. 應吃低鹽食物。

腎臟病患禁吃豆製品?!教您獨特飲食保健法

腎臟病患禁吃豆製品?!教您獨特飲食保健法#營養不良

許多腎臟病患對於疾病的飲食保健一知半解,常誤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或民俗療法,因此延誤治療,更加速病情惡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一再發生,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吳宛穎營養師,就慢性腎臟病的飲食保健,加以說明一般人容易發生的疑問。罹患慢性腎臟病後,「澱粉、脂肪、蛋白質」這三大類提供熱量的營養素須重新調整,吳營養師指出,特別是蛋白質食物,因應不同階段的病程,攝取量應逐漸減少。一般而言,在慢性腎臟病的第1-3期,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75公克,當進展到第4-5期時,蛋白質就必須減至每公斤體重0.6公克。此外,慢性腎臟病患常隨病程進展,出現食慾降低及營養不良狀況,但充份的熱量攝取可以延緩腎臟病惡化。因此,如何攝取足夠的熱量,又控制蛋白質的份量,常是患者與營養師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吳宛穎營養師建議,腎臟病患不妨搭配低蛋白的澱粉,如蕃薯粉、太白粉、玉米粉、澄粉、藕粉、西谷米及粉圓等製作的點心,或以市售低蛋白配方,來補足熱量需求。而主食選擇,米食優於麵食,還有冬粉、米粉及地瓜等蛋白質含量較少,也可替換食用。但中草藥、雞精、濃湯、燉品則應儘量避免。由於慢性腎臟病患須限制蛋白質攝取,坊間流傳,腎不好的人不可以吃豆製品,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黃豆的蛋白易為人體吸收利用(所謂高生理價蛋白質),所以只要控制份量,高生理價蛋白質是比較好的,而其他高生理價的蛋白質還包括肉類、魚、蛋,可在營養師建議下替代食用。腎臟病人還常煩惱什麼水果可以吃?其實,只要避免楊桃、果汁、水果乾及醃漬水果,還有高血鉀的人應避免鉀含量高的香蕉、奇異果、百香果、聖女蕃茄、瓜類及釋迦等,其他新鮮水果並不需特別禁忌。最後吳宛穎營養師提醒,當腎功能已經開始異常時,對腎臟的保養就要更加謹慎,應按醫囑服藥,勿擅自調整藥物,更不可迷信偏方,最好與營養師協商飲食計劃,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