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硬化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血管硬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室最近連續遇到兩名病患,都是突發性下肢癱瘓或痠痛,詳細檢查卻發現,都是急性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其中一名54歲男性,無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就在吃完晚飯後,突發感覺腹脹,合併背痛與雙側下肢痠麻,在家中一量收縮血壓高達200毫米汞柱,馬上前往該院就診,詳細檢查後亦懷疑主動脈剝離,馬上安排電腦斷層,並積極控制血壓,目前手術後已痊癒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趙君傑指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會造成高死亡率疾病,大約七成左右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病史,經常與高血壓控制不好有非常密切關係,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硬化,因而使得主動脈管壁彈性變差、動脈管腔會變狹窄。趙君傑說,如果血管壁內膜以及中層有退化情形時,當發生突發狀況使得內膜破裂,血流透過內膜破裂孔洞進入血管管壁之後,撕裂內膜與中層管壁就會形成一個假的管腔。當假管腔不斷擴大壓迫而到真管腔,使得管徑變窄,引起供血區域器官血液供應不足,便很容易造成該器官壞死。最嚴重情形是,主動脈瘤突然破裂馬上會造成大出血、心包填塞、休克且合併非常高死亡率,因此快速診斷、積極血壓控制,配合後續手術治療是拯救此類病患唯一途徑。趙君傑提醒民眾,若出現下背痛合併下肢癱瘓,尤其是痛的情形像肌肉被撕裂般疼痛,也可能延伸到頸、胸部等等。如果疼痛僅在前胸,有可能為升主動脈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頸部以及下巴,則有可能為主動脈弓的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下背部,最有可能是降主動脈剝離。此類疾病死亡率隨著時間延遲而上升,每1小時即增加1%,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

天氣冷颼颼 最忌一早出門運動

天氣冷颼颼 最忌一早出門運動#血管硬化

時序進入冬季,寒冬氣溫驟降、溫差變化大,會使心臟負荷增大,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這冷颼颼的季節,更是容易發作。天主教聖功醫院成人加護中心 - 張士琨主任醫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在天氣驟變時應特別注意保暖;而平時素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症狀的病人,更須按時服藥,定期至門診追蹤,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則較不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如產生胸悶、胸痛的狹心症或致命性的急性心臟梗塞之突然發作。張士琨醫師表示,寒冬時期最忌一大早就出門運動;但平時仍需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讓人控制體重,讓心肌更強健,同時也可增加腦內啡的分泌,讓心情變好、全身充滿活力。通常的運動是指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而運動量應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切忌平日不運動而心血來潮時猛做劇烈運動;養成規則的運動習慣,才能買來好健康。平日生活緊張、事業繁忙的人,更應注意保養身體,張醫師建議,盡量減少不必要之應酬,減少攝取高熱量、高脂肪之食物,以避免肥胖;若有抽煙習慣者,則更應儘早戒煙,以減少血管硬化、阻塞及減輕心臟負荷,同時也降低了二手煙對家人的傷害。

右睡姿勢好入眠 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右睡姿勢好入眠 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血管硬化

冬天即將來臨,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天氣轉冷,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血液循環變差,一些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問題發生的機率增加,尤其是原本已經有腦血管硬化的病人,可能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護理部藉由簡單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期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寒冬。內科加護病房許琦珍護理長指出,許多心血管危險因子之間是互相有關聯的,如肥胖、吸菸、缺乏運動等,因血壓升高,並會使血中膽固醇的值升高。另外,二手菸、壓力、過量飲酒都是助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而原本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抽煙、缺乏運動或是老年人,更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對象。所以,在冬天要特別注意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平日就應做好自我保養的工作,有助於減少患病及復發的機會,但主要仍應針對危險因子來預防最有效。許琦珍護理長建議,可另外補充維他命C、E或是抗氧化保健食品,並要特別注意四肢及頭部保暖,另外,根據研究指出,睡姿採右睡者,心跳會趨於緩慢,全身會容易放鬆,可幫助入睡又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您不妨試試看囉!在冬天冷颼颼的低溫下,吃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及麻辣火鍋等,是冬天一大暖爐!許護理長提醒,為了自己的健康,也可以自己在家中烹調,可以人蔘、當歸、枸杞、紅棗或黑棗等作為湯的藥材,以香菇、海帶或香菜來增添食物的美味,利用蒜、醋、薑、香草片、檸檬、蕃茄或鳳梨等來調味,並以烤、蒸、燉的烹調方式來保持食物的鮮味,不僅低油、低鹽、新鮮又美味,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生,真是一舉數得!

每天兩包菸,壽命減少八年

每天兩包菸,壽命減少八年#血管硬化

您沒有抽過香菸,也一定看過香菸,隨便走進一間超商,各式各樣國產或進口香菸陳列在眼前,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它是人類健康公敵!香菸含有尼古丁,所以抽菸是會成癮,只有百分之二抽菸者可以自己控制是否抽菸,成功戒菸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二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胸腔科主任許偉興表示,抽菸壞處多多,抽菸會致癌,抽菸會使身體多個器官系統生病,抽菸會使癌症患者死亡率增加,抽菸會使疾病惡化,加速死亡。每天抽菸兩包,壽命減少八年,每天抽菸一到九支,壽命減少四年。許偉興指出,抽菸可以導致肺癌、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癌、腎臟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狹心症、心肌梗塞、腦梗塞、腦出血、週邊血管硬化、動脈瘤、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呼吸衰竭、肺心症、心臟衰竭、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性無能、更年期提前、流產、死產、早產、胎兒體重不足、畸胎、齒肉炎、蛀牙、口腔白斑、喉頭白斑等。因為在抽菸時吸入的主要有毒物質就有數百種之多,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甲醛、醋乙醛、丙烯醛、氰氫酸、氨、氧化劑、鈹及多種致癌物質。他說,尼古丁會使末梢血管收縮,亦會使血小板凝集,影響血液供應。一氧化碳影響血液中氧氣的運輸,也會使肺臟上皮細胞通透性增加,增加心肌梗塞的機會。亦會使血管壁對脂肪通透性增加,會增加心臟病發生。香菸中的有毒物質會破壞肺臟彈性組織,演變成肺氣腫。所以不難理解,抽菸是百害無一利,而且一旦染上,大部分的人都難逃一劫,所以最好就是不要碰它,連二手菸也要嚴加拒絕,因為抽二手菸也可以在唾液及尿液檢測出尼古丁成分,抽二手菸同樣會導致肺癌、呼吸系統疾病、早產、胎兒體重不足等問題。故此稱香菸為健康公敵一點也沒有誇張,要戒除抽菸這種惡習,必須要有很強動機,為了自身及他人(包括胎兒)健康,必須痛下決心,利用各種可行方法,把香菸戒除。

銀髮族調氣養生!傳統中醫可提供多元化照護

銀髮族調氣養生!傳統中醫可提供多元化照護#血管硬化

傳統醫學許多內函提供老人健康促進概念,例如運動、飲食及調氣養生觀,透過經絡、氣血運行理論,及個人體質寒、熱、虛、實與食物、藥物相同概念調理,達到銀髮族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理念,傳統中醫學有所謂「上工治未病」,指的就是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理念,傳統中醫學也提到許多養生概念,例如運動養生「八段錦」、「太極拳」、「氣功」等等,都強調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理念,這些理論與概念,都很適合銀髮族一起來,把傳統中醫學這些理論與概念,當成好朋友,落實當成銀髮族健康守護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表示,依據聯合國定義,一個地區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即稱為「高齡化社會」,根據一些資料顯示,西元1963年時,老年人口只占總人口2.55%,到西元1993年底,臺灣老年人口比率已突破7%,正式進入「人口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主要為安養護、醫療與照顧的資源與人力,老年人醫療問題最常見是體力衰退、機能退化、抵抗力減弱、慢性病纏身等。許中華說,銀髮族安養照護、醫療與照顧是很需要被落實重視的課題,健康是老年人生活中最重要部分,眾多研究指出,健康是決定老年人生活質素的重要元素。老年保健目標是透過改變老年人生活習慣,使老年人更加健康。在老年人常見疾病中,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關節毛病、癡肥及血管硬化等,都是與一些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食物、缺乏運動等有直接關係。傳統中醫學理論與概念,不僅提供銀髮族健康促進、養身與預防疾病理論與概念,在疾病治療與照顧方面也很適合老人家,一般來說年紀大了體力衰退、機能退化、抵抗力減弱、慢性病纏身等,這時候老人家是很脆弱、敏感、很容易有過度反應,或者說老人家承或接受許多現代醫學治療之後,會有許多常見反應如併發症產生、過敏、肝腎負荷過重等等反應,從傳統醫學觀點來看老年人先天腎氣漸衰,加上疾病纏身,病情機體複雜,此時可能寒、熱、虛、實夾雜,如果能透過傳統中醫學理論與概念,在老人家生病時或西醫治療後,根據病人體質給予適切調理,相信可以給老人家更好照顧。例如:嚴重退化性關節炎老人家,對於止痛藥造成的副作用無法承受,也許適切中醫治療如針灸或中藥方劑,可以給予老人家很不錯另一選擇,又例如有些老人家因為病情較嚴重,需要換人工關節,也就是需要以手術治療方式進行,如果手術之後以中藥方劑調理身體,也可以讓老人家早日恢復健康身體。許中華強調,老人家服用中藥也要特別小心,若同時服用西藥,二種藥物最好間隔一個小時以上,而且最好能先告知醫生。服用中藥亦應考慮個人肝功能及腎功能,因為肝腎功能不佳時,會影響中藥代謝與排泄,在上述功能不佳卻仍需服用中藥時,藥量則需減量。中藥也有副作用,因不當服用中藥或草藥,其所產生副作用如腎衰竭、過敏等不勝枚舉,患者最好找可靠醫療院所開具處方。但願老人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讓傳統中醫藥當銀髮族好朋友與您作伴,守護您的健康。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血管硬化

膽固醇有很多種,臨床上常用的,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蛋白膽固醇(V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內含有大量膽固醇,滲入動脈血管壁中可被氧化,引發一連串的動脈血管壁發炎反應,開啟動脈粥狀硬化,若血清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大中型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膽固醇堪稱是一種 "壞"的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從肝臟攜帶脂肪至全身各組織,除去大部分脂肪後,即變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將多餘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將之排除,可以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心臟血管具有保護作用,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之風險,因此是一種"好"的膽固醇。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第三次成人治療指導」,理想的血清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高於40mg/dl,三酸甘油脂宜低於200mg/dl。當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值大於160mg/dl,即為高危險群;若心血管危險因子超過兩個,則宜接受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變,經過3~6個月,若無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降低於16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王致皓指出若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週邊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若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 mg/dl,即為高危險群,經過3-6個月的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善,若無法使低密度膽固醇值降低於13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或由醫師決定提早用藥時機;若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與遺傳基因有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有更高的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必須即早就醫評估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經醫師詳細評估後,給予適當治療。血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年齡、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通常血膽固醇濃度在五十歲時達到最高峰,男性比女性高,但婦女停經後,其膽固醇濃度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同年齡層男性層,心臟血管疾病之發生率也會趕上同年齡層男性,銀髮族要特別留心。近年來研究已證實,對於高膽固醇病患,降低膽固醇可以明顯減少冠心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並延長壽命。

認識健康的隱形殺手『高血壓』

認識健康的隱形殺手『高血壓』#血管硬化

依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顯示,15歲以上民眾的高血壓盛行率:男性為24.9%,女性為18.2%;65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則高達56.6%;然而,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男性僅有21%,女性則是29%,由此可知國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人數眾多,高血壓的防治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由於血管系統是全身性的器官,所以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發生在腦部的血管硬化,易使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中風。對心臟的影響包括心室肥大,心臟衰竭、狹心症、嚴重者因心肌梗塞而猝死。對大血管而言,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機率會提高。引起腎臟動脈硬化時,腎臟組織會逐漸被破壞,導致腎機能不全而終致尿毒症。這些嚴重的併發症會造成病患嚴重的傷害、失能及死亡。血壓值愈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愈高。通常,高血壓在開始發病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超過一半以上的病患根本不知道自已的血壓高,更遑論檢查及治療了。高血壓一般在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或因其他問題就醫時才被診斷出來。高血壓的相關症狀不具特異性,例如頭暈、頭痛、耳鳴、眼力模糊、失眠、呼吸短促、頸部酸痛、兩肩酸硬等,時常被忽略,等到發生高血壓的併發症,生命健康已經遭到嚴重的威脅,這時已經太晚了。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 王禎煜醫師指出在高血壓的治療方面,除了極少數可以根治的「次發性高血壓」之外,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都需要藥物控制。次發性高血壓,如腎動脈狹窄,內分泌、腫瘤,其他血管的先天性異常,去除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後,血壓會回復正常。血壓控制,首先就是要改變生活型態。第一件有效且簡單的工作是減重,再來是運動。每次運動時間要超過30分鐘,才算有氧運動,一星期至少要三次。飲食方面,鹽分的攝取則是在每天6克以下;酒類飲用不可過量,不要超過每天三分之一瓶紅酒或是一瓶啤酒的量,威士忌則大約70毫升就超過了。抽煙本身會引起血管阻塞,所以應該要戒掉。藥物使用或多或少有其副作用,時常會造成病患的疑慮,目前高血壓藥物的發展日新月異,經許多卓越的臨床研究證實,這些高血壓用藥,在正確的使用下,能安全的幫助血壓控制,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應依醫師處方按時、按量服用,如有任何不適,應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或減藥。雖然高血壓的人口愈來愈多,然而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日新月異,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壓。怕的是自己不注意、不在乎,讓種種併發症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於已有高血壓的患者,建議您依醫師處方按時、按量服用高血壓藥物,定期回診追蹤,並養成自己量血壓的習慣,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在每次醫院門診時,提供給醫師做為診斷及治療的參考。在患者和醫師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可以將高血壓的危害降到最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