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

35歲前女性「凍卵」成趨勢!醫:想取卵先懂6大流程

35歲前女性「凍卵」成趨勢!醫:想取卵先懂6大流程#流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0歲女星許維恩去年和小6歲的王家梁登記結婚,婚後頻頻透露想懷孕念頭,昨日更於私人臉書上透露自己已完成取卵,坦言過程有疼痛也有艱辛。而隨著低薪、所得比不上高房價,晚婚、遲婚及不婚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不少女性在生育的黃金年齡時才剛投入職場打拼,往往面臨該「升遷」還是該「生子」 的兩難。根據TFC台北生殖中心近2年統計,越來越多女性選擇冷凍卵子來延續生育率,門診明顯提升2成。為什麼要凍卵?為什麼要考慮凍卵呢?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秘書長何彥秉表示,35歲以上的卵子染色體異常的機會明顯增加,但在生涯規劃與生育考量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暫時冷凍卵子,待日後有生育需求時,仍有健康的卵子孕育下一代。凍卵6大流程1. 凍卵評估(初診):第一次會先抽血檢測基礎荷爾蒙(AMH)及陰道或腹部超音波檢查,醫師經由看診了解荷爾蒙、卵巢功能與濾泡之狀況後,再根據每位女性的身體狀況、症狀、年齡等不同,選擇適合方式進行。2. 誘導排卵:到了誘導排卵的階段時,經醫師評估後,在月經來時的2~4天內做抽血與超音波檢查,進行誘導排卵療程,這時會開始施打排卵針以及搭配口服藥。3. 追蹤卵泡成熟度:醫師會藉由超音波監測卵泡發育情形,並追蹤血液中荷爾蒙的變化,持續觀察濾泡大小,來決定最佳取卵時間,太早或太晚都會影響取卵的數量。4. 取卵:待卵泡長到合適大小後,即可安排取卵手術,最佳的取卵時間約在破卵後的34~36小時,取卵實際時間一般為10~30分鐘,待觀察術後狀況穩定後,即可回家不需要住院。5. 冷凍卵子:取出的卵子則冷凍至-196℃液態氮桶內。6. 回診和醫師討論結果:再次回診了解冷凍卵子的狀況,還有術後的身體狀態評估。哪些人適合凍卵?至於哪些人適合凍卵呢?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醫師李怡萱建議,以下6種人皆適合凍卵:1.在35歲前後沒有婚育計劃2.卵子庫存量指標AMH<23.重大疾病,經醫師評估要預先保存生育力者4.癌症,經醫師評估準備接受化療或的女性癌症患者5.試管嬰兒療程時,先生當下無法取得精子者6.其他:有卵巢早衰家族史、自體免疫疾病等凍卵需要及早進行嗎?李怡萱說明,女性在30歲以前因為年輕,不需要特地凍卵,除非是癌症患者,或是AMH(Anti-mullerian Hormone,卵子庫存量之生物指標)數值小於平均值2,才會建議凍卵。若女性在30歲之後沒有馬上生育結婚的打算,就可以開始考慮,目前建議30~35歲之間凍卵是較適當的時機。由於35歲之後女人的卵子庫存及品質都直線下滑,若想要凍卵必須及早進行。李怡萱建議女性在20歲到30歲之間,應定期進行檢測AMH,瞭解自己的卵子庫存量,才能在30~35歲間考慮是否應該要凍卵,彈性保留女性本身的自主生育權。

具體評估 人人可以當先知!

具體評估 人人可以當先知!#流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分析能力與運氣之所以有趣與充滿挑戰,部分原因在於這是個跨領域的工作。統計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企業策略專家、財務教授、經濟學家和賽伯計量學家(把統計應用在體育研究的人)都能貢獻所長。可惜的是,他們很少尋求跨界合作。你將在本書看到來自各領域的想法,我希望能藉此整合出一個更完整、周全的方法,來分析決策與詮釋結果。利用具體步驟評估 可以得到比他人更多優勢 解開能力與運氣的關係,本來就是件很棘手的事,而且受到諸多限制,包括數據的品質、樣本大小,以及活動的多變性。不過重點不在你能夠精準地測量能力和運氣在成功或失敗案例中的影響力,而是如果你採取了具體步驟,試著評估這些因素的相對貢獻,你會比觀念錯誤、或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的人做出更好的決策。如此一來,你就比他們擁有更多優勢。有些統計學家,特別在職業運動世界裡,看似無所不知,幾乎超脫凡人能理解的層次。這種神化認知對他們來說並不公平。嚴肅看待自身技能的統計學家,其實非常了解分析的局限。做出好決策 評估標準很重要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知道能掌握什麼以及無法掌握什麼,這兩件事同樣重要。並不是所有的關鍵因素都能去測量,也不是所有能測量的東西都是關鍵因素。許多人類活動不一定能適用本書的概念。你的死黨在週四晚上找你出去閒晃,讓你遇到了未來的老婆,這或許是出於好運,但這本書不會討論這類事情,或其他關於愛情、健康與幸福的議題。我們必須界定要討論的活動,並說明要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加以評估。但其實在某些重要領域,這些概念仍具備實在的用處,可以當作許多決策的基礎。堅持正確流程 坦然接受不同結果李查‧愛普斯坦(Richard Epstein)的《賭博理論與統計邏輯》(The Theory of Gambling and Statistical Logic)書中提到,如果做的事情摻雜了能力與運氣,就不可能篤定自己一定會成功。不過他也提到,「與其贏得糊里糊塗,我們寧可輸得清清楚楚。」幸運之神也許會眷顧我們、也可能不會,但如果我們能堅持一個好的決策流程,那我們就可以試著坦然接受決策產生的不同結果。(本文摘自/成功與運氣/天下雜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