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傳染

腸病毒活躍 居家小心幼童相互傳染

腸病毒活躍 居家小心幼童相互傳染#相互傳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腸病毒也隨著活躍,造成罹病的人數隨著氣溫飆升,兒童病房半數以上都住進了罹患腸病毒的小病患;大多數幼童都是群聚感染問題,雖然國小生已進入暑假,但幼稚園安親班仍要上課,家長仍要特別注意。一名6歲的吳小弟放學回家時,晚上開始發燒,並出現肌肉無故收縮、驚嚇反應 ,家長趕緊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收住病房,經兒童感染科高佳慧醫師檢查後發現這名吳小弟嘴巴內也出現破洞、手腳發疹出水泡,住院後確診不是腸病毒重症且病情改善後,即返家隔離照顧。腸病毒克沙奇A6型 當心引發重症吳小弟返家後三天,3歲弟弟也出現發燒、嘴破、手腳出現水泡的情形,家長趕緊也將弟弟帶至給高佳慧醫師看診,確認為腸病毒手足口症後收住院觀察治療三天後症狀緩解,也出院進行居家隔離。高佳慧醫師表示,這波流行的腸病毒以克沙奇A6型病毒株為主,雖較少有導致中樞神經併發症,但是仍有引發重症的可能性,家長仍要特別小心。近來很多案例都是兄弟姊妹互相感染,因此當家中有一個以上兒童的家庭,若有一孩子罹患腸病毒,進行居家隔離時更要注意相互感染問題,最近流行的腸病毒手足口症多有嚴重皮膚大面積水泡情形,臨床照顧上應避免讓孩子抓破水泡,以免水泡內的病毒傳染給其他人,或傷口感染細菌造成蜂窩組織炎的併發症。

幼童染腸病毒 疑相互傳染導致

幼童染腸病毒 疑相互傳染導致#相互傳染

時序已過往年腸病毒流行期,但傳染風險依然存在,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2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居住台中市的1歲7個月及台南市的1歲3個月男童,分別於本月2、5日出現發燒、口腔水泡、手腳紅疹感染症狀,所幸及時赴大醫院就醫後,狀況穩定;疾管局呼籲,腸病毒疫情尚未明顯趨緩,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多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以降低傳染機會。疾管局表示,兩名新增男童病例,本月初感染腸病毒後,出現發燒、口腔水泡、手腳紅疹及嗜睡、活動力減低、肌抽躍合併心跳過速、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送醫治療後已無大礙;疫調發現,2名個案發病前皆曾接觸家中年紀較大的腸病毒病童,研判應是幼童間相互傳染。疾管局強調,不管大人或小孩都可能感染腸病毒,大人與較年長的小孩通常症狀較輕微或是無症狀,但是仍有傳染力,常為年幼病人的感染來源,所以都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生病應儘速就醫,並與家中嬰幼兒隔離,以降低傳播機會。疾管局監測資料顯示,去年共計57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中3名幼兒不幸死亡,目前疫情尚未趨緩,本年已發生2例重症個案,顯示腸病毒71型威脅仍持續存在。由於腸病毒71型已3年多未曾大流行,3歲以下的嬰幼兒大多未曾感染,預估本年3、4月後應有一波大規模流行,家有嬰幼兒的家長應小心防範。疾管局提醒民眾,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避免與腸病毒病人接觸。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