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損傷

從急診住院到安心北漂追夢 碩士男翻轉思覺失調症「針」簡單

從急診住院到安心北漂追夢 碩士男翻轉思覺失調症「針」簡單#腦部損傷

長效針劑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用藥更簡單且規律,不但能降低再住院與死亡風險,國內最新研究更發現,長效針劑從「月打型」改為藥物半衰期更久的「季打型」,病友一年內平均住院天數從57.7天,減半為28.5;醫療費用也從10.73萬減至5.78萬,降幅逼近5成。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認為,國內近年思覺失調症治療及照護有顯著進步,隨著醫療持續進步與政府政策支持,期待更上一層樓,加速實現翻轉思覺失調症的目標,讓更多病友安心回歸社會,共創友善的美好世界。 20多歲「阿中」擁有碩士高學歷,兩年前確診思覺失調症,卻因排斥吃藥而復發住院,出院後使用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半年後身心狀況恢復良好,決定從中部北上工作,遂與醫師討論,配合返鄉與回診追蹤週期,改為3個月一針的長效針劑,迄今保持工作與病況穩定,回歸原本的人生軌道。 降住院風險、減醫療支出 針劑半衰期越長越好新趨勢 思覺失調症是因「大腦生病了」, 若未及早介入、或治療中斷,將讓大腦失衡的狀況反覆發生。復發會造成腦部損傷,可能影響大腦運作與生活功能,導致包含認知、社會及職業功能等缺損。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林俊媛主任表示,國內外醫界一致建議,長效針劑為思覺失調症的優先用藥選擇之一。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相較於口服抗精神病藥物,長效針劑治療有助思覺失調症病友降低住院、半年內精神科急性病房再住院、急診與治療後2年死亡等4大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陳為堅特聘研究員與臺大公衛學院的最新研究也發現,住院期及早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出院後持續使用長效針劑,能避免出院後早期中斷用藥,也有助降低12%的再住院風險。 現任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常務監事鄭塏達醫師補充說明,目前長效針劑依藥效持續時間與施打間隔,有2周至6個月的不同治療選擇。國際研究顯示,使用半衰期越長的針劑,有助增加思覺失調症病友的治療順從性、降低因忘記服藥而復發或再住院的風險。國內最近一份研究針對轉換至更長效針劑的34名思覺失調症病友進行分析,發現病友將每月一針的長效針劑轉換至每3個月一針的劑型後,一年期間平均住院天數從57.7天減少至28.5天,醫療費用也從10.73萬減至5.78萬,降幅逼近5成,證明長效針劑藥物半衰期越長,穩控病況時間越持久、醫療負擔越少,對病友、健保與醫護都是贏家。 安心回歸社會!長效針劑專款助患者「及早」且「持續」治療 健保署自2022年起,每年編列27億元獨立預算,讓醫師可以運用長效針劑幫助病友,促使更多思覺失調症病友能盡早,沒有負擔地接受長效針劑治療,進而提升用藥順從性,預防疾病復發。根據統計,2023年長效針劑專款的使用率達82.8%,相較於前一年提升了35.7%,顯示國內臨床確實有使用需求。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及臨床醫師期待,政府未來可持續、甚至挹注更多資源,為病友及早穩控病況、回歸社區、安心擁抱家人與生活上投入更多支持。 現任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也是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教授表示,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正大力推動社區精神醫學次專科醫師制度,而且希望未來社區精神醫學團隊透過精神科居家治療與社區主持更大力推廣精神治療長效針劑,深入基層社區治療,造福更多在社區長期需要此類服務的個案,減少社會安全疑慮或觸法事件,促進社區心理健康! 改變「針」簡單,越「長」效越好!醫病長期信任合作不可少 草屯療養院輔導的思覺失調症病友中,就有一名40多歲女性「小南」,多年來在社區復健中心接受治療與職能訓練,但小南經常和治療師玩「服藥拖延遊戲」,以致影響訓練,社會功能恢復也遇到瓶頸。而在小南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工作訓練準時,治療師和護理師也有更充裕的時間輔導與鼓勵。經過1年,小南順利考到烘焙證照,從復健中心畢業,回歸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思覺失調症病友在初次發病前,都有一段數周至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前驅林俊媛主任強調,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需兼顧「生理、心理、環境」層面,病友在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仍需要與照護團隊、社工人員、家屬,運用共享式決定(shared decision-making)模式,持續長期信任與良好的合作,方能預防復發。 疑似思覺失調症?草療精神醫療緊急諮詢專線,全國唯一! 思覺失調症好發於20-30歲,病友可能因腦部功能失調,出現妄想、幻覺幻聽、整理思緒困難、辨識動作或解讀面部表情困難等症期,這期間的症狀飄忽多變、時隱時現,常讓病友與親友難以判斷是否為思覺失調症的發作警訊。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張介信醫師表示,草屯療養院為中部精神醫療網核心醫院之一,成立「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Call Center)」,設有全台灣唯一由專業人員提供諮詢的專線電話049-2551010, 幫助全國有需求的民眾與警消人員,及時評估疑似精神疾病個案的情況,且串連警消、衛政與醫療機構,在兼顧病人健康與尊重自主權的原則上,給予就近緊急護送就醫之評估建議,達到及早發現與治療,幫助病友穩控疾病,共創更友善且健康的社會。 圖/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教授 圖/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常務監事鄭塏達醫師 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張介信醫師 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林俊媛主任

常喝酒「失智症風險」飆4.6倍!美國研究揭「1運動」能逆轉腦損傷

常喝酒「失智症風險」飆4.6倍!美國研究揭「1運動」能逆轉腦損傷#腦部損傷

是否有曾經有喝醉的經驗嗎?當喝醉時會反應變慢、走路不平衡,甚至酒醒後什麼也記憶變差,其實這些就是傷腦的反應。根據研究顯示,台灣100個人中有2~3個人有酒癮問題,加上不得不飲酒的應酬族群,受酒精傷腦的人口眾多,該如何逆轉飲酒帶來的腦部損傷?《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方法。

幼童腦受損勿大力搖晃 恐成二次傷害

幼童腦受損勿大力搖晃 恐成二次傷害#腦部損傷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小孩都曾發生過頭部外傷,常見的原因如摔倒,跌落,受虐,交通事故等。在香港,一名2歲女童於家中跌倒昏迷不醒,有人見狀,一時情急曾試著搖醒她,住院兩天後不治。女童入院時醫護人員檢查,雖無發現表面傷痕,但腦部出血,眼及耳也有滲血情況,懷疑曾遭虐待,警方已帶走女童父親協助調查,真正原因仍待釐清。對此,當地醫師表示,人的腦部組織像是豆腐,大腦與頭骨之間有腦脊髓液防震,若大力將幼童不斷搖晃,腦組織不斷來回撞向頭骨,恐造成嚴重傷害。無故嘔吐、注意力變差 恐腦部受損當地醫師進一步解釋,腦部受損是沉默的殺手,不一定會有傷口,但細心觀察仍有症狀,像是幼童表現無故嘔吐、經常哭泣、注意力變差、神智意識不清、傷勢嚴重者甚至會昏迷猝死。目擊意外 急救SOP防再次傷害為了民眾在緊急情況下,救人可以不心慌,根據南投縣消防局網站資料顯示,5招讓你避免幫倒忙。1建立呼吸道的通暢/為預防嘔吐物哽塞到氣管,請將臉側向一邊。2若有外傷給予止血及適當的處置/冷敷撞傷部分並且用紗布或毛巾壓住出血部分。3平躺觀察/不可搖晃頭部及身體。4注意傷患的意識。5儘快送醫處理。

低血糖性昏迷 嚴重恐致死

低血糖性昏迷 嚴重恐致死#腦部損傷

一般人只知糖尿病患在低血糖時會造成昏迷,其實在高血糖時也會昏迷,但不論是低血糖或高血糖造成的昏迷,衛生署花蓮醫院豐濱原住民分院林玉祥醫師提醒,如果未能及時施救,就有可能造成神經學上的損傷後遺症,嚴重的甚至會死亡,因此控制血糖很重要。林玉祥醫師表示,這發生低血糖性昏迷而無法立即補充糖份,隨時間長短可能進一步造成腦部的損傷、甚至死亡;而在發生低血糖昏迷前,有一些情形病患及家屬可以即早處置或預防。低血糖的定義:血糖<=70 mg/dl嚴重度不以血糖值區分,而是以症狀定義輕微:盜汗、顫抖、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通常攝取醣類食物後會快速改善嚴重:意識不清、昏睡、昏迷,無法自己治療低血糖症狀:1) 自主神經:發抖、顫動、冒汗、心悸、脈搏加速、體溫變化、四肢刺感、呼吸困難2)中樞神經葡萄糖缺乏:思考緩慢、視力模糊、口齒不清、動作不協調、麻木感、注意力不集中、暈眩、疲倦、嗜睡(3) 不明原因:饑餓感、噁心、四肢無力、頭痛、感覺不對勁低血糖的高危險群:年紀大、營養不良、 肝腎功能不良及使用積極胰島素療法接近正常的 HbA1C 值(糖化血色素三個月平均血糖) 。自主神經病變。多次或重覆嚴重低血糖病史。低血糖預防最有效的工具:教育病患 以及隨身攜帶糖片。要注意時常發生低血糖並不代表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雖然危險卻是可以預防及治療,切不可因過度懼怕低血糖,而不控制糖尿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