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

不用在意和下屬之間的相處問題

不用在意和下屬之間的相處問題#下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總覺得和A下屬一直處不來。」「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什麼。」「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和下屬之間的關係?」在談到主管和下屬之間的溝通時,幾乎一定會提到「相處」問題。坦白說,和下屬之間的相處並不是身為領導者的你所必須費心的事。說得更明白一點,對於一個專業的領導者來說,喜不喜歡下屬跟率領團隊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即使領導者無法完全瞭解下屬的想法也很正常,因此不需要為此感到煩惱。身為領導者,對於和下屬之間的關係,你要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協助下屬完成工作」,二是「透過工作激發下屬的能力」。但即使知道這個道理,還是有人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和自己處不來的下屬。會有這種困擾,完全是「感情」因素在作祟。在行為科學管理的基本概念中,「工作成果來自於行為的累積」,而下屬只是工作上的夥伴,因此重點應該放在他的「行為」上,而非「感情」。面對和自己處不來的下屬,不妨試著仔細觀察他在工作上是否有優異表現。例如一直以來都覺得他工作能力不好的人,其實做簡報時很有說服力。又或者是口才不好的人,工作報告及連絡郵件卻寫得非常好。只要清楚看見對方「優異的行為」,原本「處不來的下屬」,也會變成「重要的團隊夥伴」,或是「值得激發潛能、不可多得的人才」。(本文摘自/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如果出版社)

什麼樣的上司才能獲得下屬的信任?

什麼樣的上司才能獲得下屬的信任?#下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職場上的領導者和領導能力,一定會談到一個問題:領導者和管理者有何不同?如果以英文來看,「leader」指的是「領導人」;「manager」則是指「管理人」。兩者並不一樣。不過,領導者也好、管理者也好,兩者的任務都是「擬定策略,激發團隊裡的每個人發揮最大能力,以確實達到目標」。因此,身為領導者,經常被要求必須具備長期策略或面對創新挑戰等多種能力,不過,我最重視的卻是「下屬的信任」。如果不受下屬信任,走在未知道路上的領導者將不會有任何的「追隨者」(=下屬)。在後續內文中,我會針對「什麼樣的上司才能獲得下屬的信任」詳細說明,簡單來說,值得下屬信任的上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確實觀察下屬的所有行為,對其優缺點瞭若指掌」、「對下屬給予認同,並對其成長有所期望」。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太困難了,沒有辦法做到,但只要看完本書就會知道,這一點也不難,任何人都可以立刻就開始實行。另一方面,身為領導者,你對團隊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呢?針對打造團隊及活化團隊的方法,本書會將重點放在團隊成員對於達到主管期望行為的「主動力」,換句話說,就是提升下屬的「主動欲」以達到目標。根據研究,同樣的工作內容,員工只為了賺錢或怕被主管罵才做,私底下其實完全不想工作,也就是「不得不做=Have to do」的心態,跟從工作中找到意義和樂趣、「想做=Want to do」的心態,兩者的工作效率差了四倍之多。換成小孩讀書的例子來看,應該就會明白了。父母如果會因為小孩不讀書而生氣,孩子就會為了不讓爸媽生氣而念書,而不是為了成績而念。這就是「不得不做=Have to」的心態。這種情形只是為了不讓爸媽生氣,因此不會太用功,當然成積也就不會太好。工作也是一樣,如果員工的心態是「Have to」,他所在意的就不是業績目標,而是主管的臉色,就只會想到「怎麼做才不會被罵」,完全不會考慮「如何達成目標」。如此一來,工作效率當然不可能提升。因此身為主管,目標應該是將感覺被迫工作的「Have to」團隊,改變成主動、積極的「Want to」團隊。有些人或許會覺得不可能將人從「Have to」變成「Want to」,畢竟要改變一個人的個性非常困難。然而,在行為科學管理中,將「Have to」變成「Want to」並不需要改變人的個性或想法,只要提升他的「行為主動力」就可以了。人類有一種共通的行為原理,只要利用這個原理,就有可能提高一個人的「行為主動力」。將團隊從「Have to」變成「Want to」的關鍵在於,一旦下屬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就必須確實地給予評價。任何人都一樣,當自己的行為受到認可(特別是受到上司的信任),就會主動再做出相同的行為。相反的,「不被認可的行為」就不會再出現了。本書將告訴你如何打造並維持一個讓下屬感到「Want to」(行為受到認可,工作愉快)的工作環境,並進一步針對與下屬之間的溝通,以及「報連商」(報告、連絡、商談)和「會議」成效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法。此外,也會介紹一些利用行為科學管理的獨特觀點所發展出的小道具,例如可以讓下屬持續做出期望行為的「小型會議」,或是可以激發團隊能力的「感謝卡」等。面對無法達成目標的下屬,不需要怒斥對方,只要找出達成目標的方法,並具體教導他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要不斷給予「稱讚」和「認可」,讓他能繼續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這才是為了提升團隊成果、激發下屬能力,身為領導者最重要而且應該要做的事。(本文摘自/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如果出版社)

別讓工作成果成為下屬間的競爭目標

別讓工作成果成為下屬間的競爭目標#下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以前,企業會將每個員工的業績和營收做成圖表公布,甚至還會表揚每個月業績奪冠的人,頒發最佳員工獎章,藉此引發員工之間競爭的心態。但以行為科學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一種妥當的管理方法。如果真的想稍微激發員工之間的競爭心態,可以換一種方式,將團隊成員分成幾個不同的組別進行「分組競賽」。還可以訂下獎賞,例如贏的組別可以獲得「主管請客一頓」或「主管私房錢小禮物一份」等。如此一來,就算是新進員工或業績不理想的下屬,也會有獲得第一名的機會。而且這種做法最好的連帶效果是,可以透過分組的方式,讓平時表現好的下屬教導新進員工工作上的知識和方法,或是為業績不好的員工提供協助。「分組競賽」的方式要注意避免每一組的成員總是一成不變,建議可以不時改變組員之間的配置,最好讓所有團隊成員都能獲得優勝。另一方面,讓成員之間互相競爭誰做到最多「好的行為」,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例如寫感謝卡。大家不斷互相寫感謝卡,團隊氣氛就會變得更好,對提升業績也有很大的幫助。就連在工作上,只要不是直接針對「成果」,而是「你希望下屬做到的行為」,都可以讓團隊成員以此作為目標來競爭,成績最好的人就能獲得大家的讚賞。這時候,前提必須是所有團隊成員都能以同樣條件進行競爭,例如「誰最常針對提案計畫提出改善方法」。然而,像是「比誰收到最多客戶名片」這種事,與工作成果並沒有直接關係,只會增加下屬不必要的行為,最好還是避免比較好。(本文摘自/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如果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