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話

不說一句話就得到別人注意的6大方式

不說一句話就得到別人注意的6大方式#不說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何有些人就是會吸引別人,而有些人卻完全不受注意嗎?有時候是因為那個人的外表突出,有時候是因為他看起來很有錢,但是更多時候,是因為這個「受歡迎」的人傳送出了「友好訊息」,讓他們從敵友關係軸上的「中性」陌生人,往關係軸的正向(朋友端)移動,增加了與別人互動的機會。你要記得,我們的大腦一直在偵測周圍環境,尋找敵對訊號或友好訊號。傳達出敵對訊號的人,會被大腦解釋為威脅,會讓人想躲避他。傳達出友好訊號的人,會被大腦認定為不帶威脅性,並且可以接近。當你跟別人初次見面時,記得要傳達出正確的正向肢體語言,讓別人把你放到敵友關係軸的正向,而不是中間點或負向。三大友好訊號究竟是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可以讓別人對你有好感,提高你跟其他人成為朋友的機會,無論你是在尋找短暫還是長久的關係?有許多友好訊號可供你選擇,但要達到上述目的,有三個關鍵訊號可以鼓勵別人把你視為一個討喜、值得交朋友的人。這三個訊號就是「眉毛閃動」、「傾斜頭部」,和真正的,而不是假的,「微笑」(沒錯,你的大腦分得出別人是真笑還是假笑!)。1.眉毛閃動眉毛閃動是眉毛迅速上下擺動的一個動作,持續時間約略是六分之一秒,是一個主要的肢體友好訊號。當人們彼此接近時,他們就會彼此眉毛閃動,傳送訊息表示他們不構成威脅。跟對方距離約兩公尺時,我們的大腦就開始偵測對方是否有傳達這個訊號。如果對方傳送這個訊號,而我們也回報相同的訊號,這個肢體表達就是在告訴別人,我們不是要提防或避免的敵人。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眉毛閃動,因為這個動作幾乎是無意識的。2.傾斜頭部把頭歪向左或右是一個沒有威脅的訊號,因為傾斜頭部會暴露在脖子兩側的頸動脈。頸動脈是供應大腦含氧血的血管,要是把任一邊的頸動脈切斷,人就會在幾分鐘內死亡。受到威脅的人會把脖子內縮,用肩膀保護自己的頸動脈。遇見沒有威脅的人時,我們就會露出我們的頸動脈。歪頭是一個很強烈的友善訊號。跟人互動時,歪頭的人會讓別人覺得更可以信任,也更有吸引力。女性會認為接近她們時,把頭微微傾斜向一側的男性比較帥。同樣,男人也覺得把頭傾向一側的女性更有吸引力。此外,跟別人談話時,把頭傾向對方的人,跟保持頭部直立的人相比,讓人感覺更加友善、善良、誠實。3.微笑微笑是一個強大的「友好」訊號。笑臉會被我們認為更有吸引力,更討人喜歡,比較不強勢。微笑代表自信、快樂和熱情,最重要的是,微笑也傳達出「接受」的訊息。微笑傳送出友善並增加吸引力,只要微笑,就能使人心情變好,更容易被人接受。大致來說,人們只會對他們喜歡的人微笑,不會對他們不喜歡的人微笑。4.視線接觸要透過視線接觸來傳達友好訊號,你要先選出你有興趣的人,然後跟對方建立不超過一秒的視線接觸。如果超過一秒,這樣的視線接觸可能會被認為具有威脅性,變成敵對訊號。就像之前提過的,當你凝視著對方,尤其是在社交場合,其實你正在侵入他或她的個人空間。如果你不被允許進入對方的個人空間,你這樣的行為好一點會被視為有威脅性,慘一點的話就是人家會覺得你是變態。你要停止視線接觸時,記得微笑。5.互相凝視互相凝視是建立融洽關係的強力推手。這個肢體語言跟死盯著別人看是不一樣的。當你跟目標在視線接觸時,把你的目光停留一秒,然後慢慢轉動你的頭,再讓你的目光停留兩秒鐘。你在看的人看到你轉頭,會以為視線接觸已經結束,你的動作就不會被別人認為是在死盯著對方看。這個技巧能讓你加強你傳送的友善訊號中的感情。6.瞳孔放大瞳孔放大表示對對方有興趣。當你看到自己喜歡的人,你的瞳孔,也就是你眼睛黑色的部分,就會擴張。瞳孔擴張得越多,代表越受吸引。顯然這個動作是對方是否對你有好感的線索,雖然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來往中很難發現。因此這個反應比較少被視為友好訊號。(本文摘自/如何讓人喜歡我:前FBI探員教你如何影響別人、營造魅力、贏得好感、開啟「好人緣開關」!(新版)/遠流出版)

家長易焦慮 小心造成兒童不語

家長易焦慮 小心造成兒童不語#不說話

前陣子一名鍾姓國一男生,每次到校即緊閉雙唇、不說話,惟回到家又恢復正常。校方研判可能與初進小學時曾遭不愉快經驗,且長期未受到正視、開導所致;高雄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表示,所謂選擇性不語症(elective mutism),乃指兒童因明顯之情緒因素選擇性說話,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說話惟在其他特定場合下無法說話。何志培進一步解釋,此症患病率較低,國外報告5歲兒童為千分之7.2,入學後7~8歲時千分之0.33~0.8;台灣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約為千分之2.65,女生約多於男生,常在學齡前病。病因方面,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患童之心理發展停滯在肛門期,他們以不語作為對抗口頭攻擊的防衛機制;而行為學派認為患童存有慢性焦慮與膽怯,故以緘默不語來降低懼怕感,並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維持。鍾姓學童的母親表示,他剛進國小時因對學校環境感到陌生、懼怕,曾多次被老師說:「只會哭,不會說話。」讓他對上學產生莫名的畏懼。何志培舉自身案例,家中有小二女學童,自幼膽小,講話不多,開學後遇到一位男性班導師,脾氣較大,時常體罰學生,令她深感害怕。一次老師走到她座位前讓她讀一段課文,她久久讀不出來,當場被老師重重地擰了耳朵致耳根處流血。自此事件後,她在學校一言不發,也沒有和老師、同學講過一句話。惟到商店購物等公共場所卻能說話,聲音低沉。綜合臨床資料研判,該女童也是位選擇性不語症患者。後經六個月的團體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已可在校講話了。國內外的研究顯示此症乃由心理因素作用於具有某些人格特質的兒童而產生不語。何志培舉出下列幾項相關因素:素質因素:患童比一般孩子敏感,膽怯、害羞、孤癖、脆弱、依賴性較強。其父母有人格障礙和精神疾患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發展因素:本症的發生無明顯器質性損傷,但與發展不成熟有相關,例如:a. 雖已有言語功能,但患童開始說話比正常者明顯遲緩;b. 常伴有功能性遺尿、遺糞等其他發展障礙存在;c. 部份患童腦電圖檢查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及其他異常變化。心理與家庭環境因素:專家認為患童之母親易焦慮,在家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致兒童不易與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以後則以不語作為人際關係中的處理策略。例如鍾姓學童對學校環境本來就感到不安,又被班導師多次責備,致造成他在校不語表現。何志培從臨床經驗發現,許多選擇性不講話的兒童有早年感情受創的經歷,如家庭矛盾衝突、父母不和、雙親離異、虐待兒童等等,有些孩子在家庭環境的變遷或一次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本症患童病前已有語言能力,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正常,智力大多正常,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經治療大部份在數月至數年後恢復,部份個案發展為慢性過程,持續到青少年期;父母有明顯性格缺陷的病例預後較差。治療上主要使用心理治療,包括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行為治療及精神分析法等,其中以行為矯治效果較好。患童通常在門診處置即可,不必住院。何志培期盼鍾姓學生在適當的心理治療和學校輔導之下,開口和同學講話,上課能回答問題,而不再是「沈默的羔羊」。延伸閱讀「選擇性不語症的症狀與情況」: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7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