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

哇!女遭同事捉弄「受驚」 嚇出精神病

哇!女遭同事捉弄「受驚」 嚇出精神病#精神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西方人怕鬼、東方人也怕鬼,不過最嚇人的恐怕不是「它」,而是我們最熟悉的「人」。日前一名女子在上班時專注看手機,突然同事在背後叫了一聲,嚇得花容失色;沒想到竟然出現身體不適,一周後被診斷患「創傷後症候群」,驚嚇過度的她目前還在治療當中。事後不安、多疑 失眠全都來哇一聲!就嚇到跳出三尺外!這是許多人的經驗,嚇到心臟差點跳出來;然而也有人喜歡捉弄朋友,看別人恐懼就開心不已,但這樣的行為可要特別注意,當心樂極生悲。這名女子一周前在公司遭到驚嚇,回家後便感到煩躁、不安,出現失眠等情況,甚至常常懷疑有人在背後叫她!經醫師診斷,她罹患「創傷後症候群」,必須休養兩年才行。一時驚嚇 當心出現精神障礙「人嚇人還真的會嚇死人」,女子因為短暫的驚嚇,被診斷出精神病,此故事實在叫人不可置信;而所謂的創傷後症後群,是一種反應性精神疾病,由於受到異常驚嚇,出現長時間的精神障礙。醫師表示,雖然無法確認女子是否為這次捉弄引起,或是過去驚嚇所致,但可以確定她的精神已受到影響,必須經由治療才能恢復。

菸害威力不容小覷 每天抽精神病風險增3倍

菸害威力不容小覷 每天抽精神病風險增3倍#精神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害身體健康,除了常見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外,日前,在國外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吸菸恐會增加精神病風險,若與非吸菸者相比,發病風險將會高出3倍,且發病時間也平均提早一年。吸菸危害多 罹患精神病率高該研究主要是由英國倫敦大學,針對1980~2014年全球61項研究進行分析,涵蓋對象包括了1萬5000名吸菸者,和27萬3000名非吸菸者,結果發現,首次診斷出精神病的患者,有57%有吸菸習慣,其中罹患像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者,則為非吸菸者的3倍,且發病時間提早一年。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與尼古丁攝取過多,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過多有關,但詳細的關係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刺胳針精神醫學期刊》。菸害不僅會影響自身 旁人罹肺癌率也提升但也別以為吸菸的危害僅針對個人而已,過去曾有份研究報告指出,吸菸者家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是非吸菸者家中的10倍,等於住在一個霾害嚴重的城市,所以,若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將會比一般人高出20%~30%。且長期暴露於二手菸中,不僅會造成或加重孩童呼吸道疾病外,也會增加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風險,因此呼籲吸菸民眾,除了要多注意自身健康,也要保護非吸菸者的健康權益,減少二手菸害,營造健康無菸的生活環境。

婦人全身莫名疼痛 頸椎病被誤診精神病

婦人全身莫名疼痛 頸椎病被誤診精神病#精神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罹患頸椎疾病的患者,常會出現全身性症狀,如頭痛、失眠、腰痛、自律神經失調等,導致他們跑遍各醫院及科別,卻始終找不到病因,或常誤認有精神疾病,苦不堪言。因此,大林慈濟醫院在11日舉辦一場「頸椎病友聯誼會」活動,現場近百位病友參加,透過彼此心路歷程分享,病友們獲得團隊支持的力量,並有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教導頸椎復健及保養運動。頸椎病友會  相互分享打氣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簡瑞騰醫師指出,許多頸椎疾病的患者一開始因出現全身性症狀,包括頭痛、暈眩、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到最後都被當成是心理有病的患者,其實所有原因都出在頸椎,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同牽一頸而動全身,所以希望藉由頸椎病友會的成立,以病會友,給相同疾病的患者可以互相支持打氣。全身性症狀病因難找  常被誤診像是家住宜蘭62歲的施姓婦人,十幾年來飽受腰痛、背痛、眩暈、頭痛、心悸、嘔吐等身心病痛之苦,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真正病因,最後竟被當成精神疾病患者治療。因二年前無意中從電視台介紹簡瑞騰醫師治療頸椎問題,於是抱著一絲希望到大林慈濟醫院求助,在接受頸椎減壓融合手術後,目前所有病痛都迎刃而解,於是特地遠從宜蘭過來參加頸椎病友會,分享患病心得。另一位51歲的趙先生,分享時表示自己12年都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平時除了忍受心律不整、心悸、頭痛、頭暈,讓他一度想自殺了斷。而體重也從原本90公斤,瘦到變成73公斤,看遍了各科醫師仍找不到病因,直到5年前尋求簡醫生後,醫師鼓勵他不要放棄治療,他才又再次燃起希望,接受手術,如今已恢復正常生活。

養貓心情反而差?研究:感染寄生蟲恐增精神病風險

養貓心情反而差?研究:感染寄生蟲恐增精神病風險#精神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由於近期心靈療癒風潮的流行,以及領養意識的抬頭,讓不少家庭裡都擁有一隻到數隻不等的喵星人或汪星人,但尤其是愛貓人士可要注意衛生清潔,因為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貓體內的寄生蟲「弓形蟲」,恐讓抵抗力較弱的人,像是孕婦,罹患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風險大幅升高。遭弓形蟲感染 罹精神病風險增百分之五十該研究來自英國精神分裂症研究期刊,研究發現,從小家裡就有養貓的人,其罹患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較常人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研究認為,這都與弓型蟲有所關聯。弓形蟲大多存在於貓的腸胃道中,也因此會透過糞便進而傳染給人類,而那些抵抗力正常的人,通常都能阻擋弓形蟲,對於身體所帶來的傷害,但如果是碰上孕婦亦或老年人,恐怕會出現相關精神疾病。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建議,防止弓形蟲的危害,貓飼主務必每天更換貓砂,可有效減少弓形蟲的數量,而抵抗力較弱者,也建議接觸貓之後能夠多加洗手,並且減少餵食生肉給貓吃,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春天當心桃花癲 換季精神病易復發

春天當心桃花癲 換季精神病易復發#精神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今社會動盪,又正逢季節變化,是慢性精神疾病好發期,又稱「桃花癲」;而精神科門診、住院人數明顯增加。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南勢分院王瑋璨醫師表示,憂鬱症屬於一種情緒障礙,主要的症狀是出現情緒低落;心情沮喪、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思考能力下降,進而影響到體力、睡眠、對事情的感受、及行為改變的情形。憂鬱症女性約是男性的兩倍,好發年齡約在30至40歲間。季節交替時期 慢性精神疾病易惡化因此,王瑋璨醫師提醒,每年到春天季節交替,慢性精神疾病復發與惡化的比率增高,多數精神病患都不認為自己生病,也會排斥就醫、服藥。當病患狀況惡化時,家人應柔性勸說病患就醫,並且找病患信任的醫師或熟悉的醫院,減少病患的抗拒。「自殺防治守門人」是一個提倡已久的名詞,苗栗縣衛生局再次呼籲,希望人人都能扮演著「關懷、支持」的角色,有能力能「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協助」,中止悲劇的發生。

精神病不可怕 持續治療可回歸正常

精神病不可怕 持續治療可回歸正常#精神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葉臻/綜合報導)由於大眾對精神疾病觀念的缺乏,往往有許多人患病卻不知該如何尋求幫忙,甚至是怕被人知道而諱疾忌醫,更有些人對精神病患趨之若鶩,害怕自己被攻擊或傳染。然而精神病不僅不會傳染,更可經由治療獲得完善的控制。今年50幾歲的阿美,在20歲時因感情創傷,開始足不出戶,無法自我照顧和基本社交,除了如廁時間外,三餐連睡覺都只敢在客廳的單人椅上;阿美和雙盲的妹妹都是由年事已大的母親負責生活起居,在缺乏就醫的情況下病情也加重退化。街坊鄰居雖然知道阿美的狀況,但因害怕會被傳染和疾病發作出現的暴力及滋擾行為,對阿美更是避而遠之。直到有天衛生局在區公所通報之下發現阿美,經過多次的介入關懷及專業醫療後,病情漸漸出現轉機。醫師診斷阿美為非器質性精神病,並替她申請殘障手冊。經過多次的努力與溝通,阿美從一開始無法與家訪人員溝通,到現在會露出笑容並請家訪人員入座;現在阿美仍陸續接受醫療,病情亦獲得良好的控制。精神病患接受定期治療,在許多時候無論個案或家屬都能減輕疾病造成的負擔;其實精神病就像許多其他的慢性病一樣,雖可能未完全根治,再發作也是每個病人及家屬最棘手的問題,但隨著精神醫療的進步,只要靠持續性的藥物治療,再加上配合良好的復健及支持性環境,許多罹病病人再發的機率就能大幅減少,最後得以重回職場,正常生活。

社會進步壓力大 精神患者增

社會進步壓力大 精神患者增#精神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林媽媽原是個精明幹練的自營商,不過每過一段時間卻都會傳出與家人及鄰居因為小事動輒大聲吵鬧甚至告上法院、過度保護子女及其房子,導致子女不願與其往來、林媽媽還會針對社區某些特定人士不斷提告及辱罵、甚至以自殺引起關注及威脅社區特定人士,致使檢警單位、社區管委會不勝其擾。社會越進步,帶來壓力就越大,受情緒困擾的現代人亦增多,基隆中正衛生所針對診斷的通報個案做個案管理,發現列管人數逐年上升。這種「智慧型」精神病個案,會以似乎聰明應對又缺乏邏輯性的方式進行社會互動,使其周遭的社會大眾跟著「緊張」。基隆衛生局表示,用專業及理性來說精神病,指的是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的統稱。精神病患者,在應付生活困擾的能力較低,情感上比較容易受到傷害,因此目前的治療強調早期介入,或請精神專科醫師到宅居家治療等服務,在持續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穩定期時就可在社區裡維持穩定生活。其實情緒異常狀況是指出現,對親人或陌生人出現攻擊、威脅行為,情緒異常高亢易怒,自我控制能力變差、只要受到刺激或不順其意即反應劇烈,出口謾罵,甚至有肢體攻擊或自殘等行為,若在社區中如有下列所述情緒異常人士,請立即通報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安排精神科專科醫師至社區緊急訪視評估,視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結果給予適當的醫療及疾病照顧。

精神疾病者社區醫療 盼順利回歸社區

精神疾病者社區醫療 盼順利回歸社區#精神病

成大醫院精神部自醫院附設心理衛生健康中心成立之後,一直致力經營社區精神醫療的推動與發展,運用心理健康中心與社區復健中心結合醫院精神科,形成一個以醫院為核心的精神醫療照護平台,利用居家治療的方式將精神醫療的服務延伸至社區,藉由社區復健治療,針對病情相對穩定的精神病患者進行職能復健並持續其醫療照護,協助他們順利回歸社區,能夠自己照顧自己,適當及有效率地利用醫療資源,並保持規則回診。相對地減輕家屬與社會的負擔。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陳高欽說,另外近幾年本部也利用已建構的社區精神醫療服務平台配合政府公共精神衛生政策,已執行多項與衛生署及台南市衛生局合作的社區醫療服務。目前成大斗六分院精神部社區精神醫療服務也正同步穩定發展中。陳高欽表示,時至今日精神醫療的進步已今非昔比,也因此我們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更長足的進步,尤其在主要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的治療,因為新型抗精神病劑或抗憂鬱劑的上市使用,許多患者的病情因而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僅如何也避免很多造成困擾的副作用。在歷經疾病的病程與接受藥物的治療之後,當症狀獲得控制病情趨於穩定,精神病患的未來何去何從? 如何讓這群相對弱勢的族群順利回歸生活的基本面,能夠獨立自主,活得健康,活得快樂,同時減輕家屬與社會的負擔,便成為社區精神醫療的主要目標。社區精神醫療,成大精神部持續以醫院為核心向外延伸精神醫療的脈絡,將醫療的服務拓展至社區,落實「去機構化」的精神醫療服務,期望患者最終仍舊以社區生活為歸宿。藉由社區精神醫療的落實及持續進行,精神醫療資源的最佳利用與患者回歸社區的願景不僅將可以在台灣社會落實普及,公共精神衛生也可獲得更完善的維護與保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