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眼睛爆肝了嗎?檢視9症狀

你眼睛爆肝了嗎?檢視9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大家都知道,太過疲勞時,肝功能指數會上升。螢幕使用久了,眼睛也會疲勞,不過眼睛也有所謂的爆肝指數嗎?有的,眼睛的爆肝指數,可以從輕度時臨床上的一些抱怨,到重度時眼睛的疾病顯現出來。門診中眼睛常見的勞累症狀,可以分成幾種型態:疲勞不適的感覺/• 眼睛常常很痠,要揉一揉眼睛才會舒服。• 眼睛很累,老覺得張不開。• 眼周或是眼睛脹痛,甚至引發頭痛。乾澀疼痛的感覺/• 眼睛常常很澀,需要點藥水才會比較舒服。• 感覺眼睛裡老是有些異物感。• 眼睛經常發紅,甚至流淚。視覺功能受到影響/• 看東西成雙影或是不容易對焦,要眨眨眼休息一下才會比較好。• 沒辦法持久視物。• 老是看錯東西,工作效率低。以上的疲勞燈號,你在工作時有幾個呢?如果有3個燈,還算是輕度的疲勞,如果有6個燈就是中度了,若9個燈都有,還是找眼科醫師看一下吧。因為,持續的過勞,眼睛就會開始發生一些疾病喔。(本文摘自/救救孩子的惡視力/時報出版)

沒人緣?討人厭的聊天方式大公開

沒人緣?討人厭的聊天方式大公開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與人談話時,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和你說過話的人,下一次還會再找你聊天嗎?快點檢查一下,你說話時,是否不小心犯了以下六個錯誤。六種口頭語,都是不受歡迎的談話態度錯誤1)用先入為主的姿態談話──「反正你就是這樣」。當你先入為主地認為:「反正這個人的個性就是這樣」的時候,就已經無法接納對方的想法、並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了。錯誤2)透露出你根本漠不關心──「嗯哼,喔,這樣啊」。當你對這段談話根本漠不關心時,自然就會流露出無視與輕視對方的態度,甚至做出文不對題的反應。錯誤3)不管聊到什麼話題,都會扯到自己身上──「其實我之前啊~」。當你一直沉浸於自我世界時,就無法進入對方的世界,抓到對方說話的重點,便無法就對方的談話內容做出反應,或根本就岔開話題。錯誤4)總是用對與錯分析內容──「這樣才是對的,你錯了」。「那是因為你錯在先」、「正確答案應該是這個」,這種說話模式,已經流於只用「正確(白)」或「不正確(黑)」的態度看待對方的想法,讓對方再也不想對你訴說心情。錯誤5)跟你想法不同,就是錯的──「不是那樣子啦」。認為對方做錯事時,有些人習慣立刻脫口說出「不是那樣子啦」。但是,有許多時候不是他「做錯事」,只不過是你們的想法「不同」而已。錯誤6)一直給建議──「我覺得、我認為、你應該」。有時候,說話者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而已,但傾聽的一方便認為對方在尋求自己的建議,因此太過積極,說個沒完。這時候,只需要適度地表現出正在傾聽的態度就好。(本文摘自/聽懂暗示,跟誰都能聊不停/核果文化出版)

選錯鞋 小心美腿變醜腿!

選錯鞋 小心美腿變醜腿!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我從事腿部模特兒這份工作的時候,學到了「品質好的東西在穿用的同時,也要進行保養!」的觀念,我的身邊也有著一雙,不但穿了二十年,同時也保養了二十年的仕女鞋。因為被外表所迷惑,結果選錯了鞋子,這可是會讓您的腳變成一雙「醜腿」的。請您務必要留意!1) 一雙不合腳的鞋子,在步行時為了要取得平衡,會讓腿部外側增加多餘的脂肪、肌肉,腳也會因此變粗、變形,更嚴重的,還會變成O型腿或X型腿。2) 太小的鞋子,會讓腿部肌肉萎縮,進而阻礙血液循環,讓代謝變差,這也是造成水腫及異味的原因所在。3) 太大的鞋子,不只會造成拇指外翻,還會影響到膝蓋及髖關節,腳也會因此變粗。如果想要擁有一雙美腿,就要選擇一雙腳趾可以好好踩在地板上的鞋子。此外,在選購高跟鞋的時候,要選擇鞋跟正好落在踝骨正下方的款式。腳若是一直處在往鞋尖滑的狀態,就會增加趾尖的負擔,這也是導致長繭、雞眼、拇指外翻的原因,也請務必要多加注意!(本文摘自/1天3分鐘!轉轉腳踝,下半身就能瘦!/平裝本出版)

講座/哺乳須知、孕婦瑜珈

講座/哺乳須知、孕婦瑜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倘若大家在懷孕前就有運動的習慣,懷孕初期仍能透過孕婦瑜珈來維持基本的練習、舒緩舒緩身體,只是要調整一下運動的內容跟強度。孕婦瑜珈能幫助孕媽咪增強肌肉的彈性與耐力,並穩定心緒,讓寶寶在健康安全的狀態下幸福成長。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4/14(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婦產部醫師陳芊主講「最好的愛從哺乳開始」,以及黃千蕙老師教導「生產圓舞曲:一起做瑜珈」。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4月14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半數長者罹退化性關節炎!減痛新選擇

半數長者罹退化性關節炎!減痛新選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退化性膝關節病變是老年化社會中常見又惱人的問題。據統計,全台約有350萬人為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所苦,60歲以上長者每2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高頻熱凝療法產生熱能 鈍化疼痛感受隨著時間和科技的進步,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也漸漸多元。然而藥物和復健治療效果不佳,須手術介入時,卻令許多患者卻步,或四處尋訪能不開刀的治療方式。然而徹底解決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方式,仍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為主,但當患者不願意或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時候,即可以嘗試高頻熱凝療法。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骨科醫師吳立偉說明,高頻熱凝療法利用特殊的電擊針和儀器,透過移動式X光機定位,在患部的感受神經上產生熱能,鈍化疼痛感受,達到症狀控制。只需局部麻醉 效果約持續1至2年高頻熱凝療法沒有刀口,幾乎不出血,也不需要住院,且只需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效果在術後一周內即會出現,約可持續1至2年,若有需要也可重複施作,且治療療效將更加明顯。症狀改善後,將不必持續使用止痛藥物或長期復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活品質,目前在各醫學中心疼痛科已廣泛使用。吳立偉醫師提醒,高頻熱凝療法並不能完全取代膝關節疼痛的其他治療,甚至和其他治療相並使用時效果更好。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於門診時向醫師詳細詢問,並比較各種療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研究:少量多餐無助減重 恐致反效果

研究:少量多餐無助減重 恐致反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少量多餐」的飲食型態對減緩減重者的「飢餓感」沒有實質幫助,反而還可能造成反效果。以營養代謝角度來看,「少量多餐」較能夠維持血糖的平衡,是因為縮短了每餐之間的消化時間,而每一餐進食之後,胰島素就會上升,相對就會「負回饋抑制」體內走向「能量分解」的途徑,反而促進脂肪合成。就代謝來看,「少量多餐」並無助於減重。維持血糖恆定分泌升糖素 有利脂肪分解美國科學家Stote等人在2007年發表的臨床研究就印證以上說法。這篇研究設計與前面兩篇不太一樣,作者探討的不是「少量多餐」,而是「多量少餐」方式。實驗以「隨機交叉試驗」進行分組,在相同熱量下,各自接受「一日1餐」與「一日3餐」兩種不同餐次的飲食型態,每個實驗組各自進行8週。結果顯示,只有接受「一日1餐」的參加者,體脂肪有明顯降低,但相對飢餓感是上升的。表面上看起來,「一日1餐」與「一日3餐」熱量雖然一樣,但因為每天只吃一餐的關係,當食物消化後就進入空腹期,因此,參加者吃完、消化後,就要忍耐長時間的禁食,直到隔日的下一餐。此情況下,人體為了維持血糖恆定,就會促進體內分泌「升糖素」,而有利於脂肪分解。「少量多餐」 身體組成無明顯差異美國科學家Schoenfeld等人在2015年發表一項「文獻統整後設分析」,針對過去三十年間,篩選出15篇「少量多餐」是否可幫助「減重」及改變「身體組成」的相關研究來進行數值分析。事實上,作者所引述的15篇研究,僅有4篇研究顯示「少量多餐」有助於減重,其餘11篇的研究結果指出,在相同熱量下,「少量多餐」(一天6~9餐)跟一天2~3餐互相比較,兩者對身體組成的改變、體重變化沒有明顯差異。少量多餐與正常3餐 減重成效相同過去大家對減重飲食的印象中,除了強調限制熱量外,還包括少量多餐。理論上,少量多餐可能藉由增加食物的「產熱效應」,或者延緩每餐之間的「飢餓感」,而被認為有助於減重,但結果是因人而異。臨床飲食研究證明,「少量多餐」與「正常每日3餐」相較之下,減重的成效是相同的。所以重點還是在每日總熱量的攝取及消耗,而非進餐的頻率。少量多餐並不適合每個人,因每一份的食物量減少,雖然餐次頻率增加,對較無法忍受飢餓的朋友來說,每餐進食時可能更加刺激食慾,造成心理上的負擔。(本文摘自/營養師教你不用怕:用實證科學破解27個常見飲食迷思/遠流出版)

紙杯、紙餐具好衛生?當心毒已下肚

紙杯、紙餐具好衛生?當心毒已下肚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很多人認為紙杯、紙餐具是消耗品,用完即丟,一次性使用也符合安全、衛生的條件,何樂而不為?我則經常宣導不用紙容器的概念,結果有次演講結束後,一位聽眾問我:「使用紙杯、紙碗,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我的答案是:「積少成多,小風險很容易就變成大風險了。」1) 可能添加螢光增白劑/不少人挑選紙容器時會覺得顏色越白越衛生,但其實不然。為了使紙容器看起來潔白,製造廠商有可能添加螢光增白劑。螢光增白劑是否會致癌?目前國際間雖無確實定論及報告,但已證實螢光增白劑會造成皮膚敏感或過敏,嬰幼兒及有遺傳性過敏者要多加注意,避免誘發紅腫、發癢等不適症。衛福部已在民國102年於「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中明確規定,食品容器及包裝不得檢驗出螢光增白劑。2) 內層塗料可能含有塑化劑/紙容器內層塗料最早使用的是蠟,噴蠟目的是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避免盛裝紙容器裡面的水、飲料或食品與紙材接觸。這層蠟遇到超過40℃的熱水就會融化,所以塗蠟紙容器只能盛裝冷水或飲料,不適合裝熱水、熱食。萬一不慎注入熱水讓蠟溶出,使用者可能會出現腹瀉、腸胃不適症狀。後來廠商又開發將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隔水膜塗在紙杯上,成為塑膠淋膜紙杯,且將圖案及文字印在紙杯外觀,增加美觀性。聚乙烯(PE)隔水膜塗料的品質不一,製造時若非專一生產線(生產線可能也用來製造聚氯乙烯產品),可能遭受污染塑化劑或發生PE隔水膜剝離、脫落情況。裝入滾燙熱水、熱食瞬間,會溶入水或食物中,一點一滴地被身體吸收。3) 外層油墨毒素可能入侵體內/一般使用者往往認為熱飲才會溶出油墨,其實紙杯盛裝冷飲,在外冷內熱作用下,一樣會產生水滴,溶出油墨。另外,紙容器疊放在一起時,如果儲存環境受潮或被污染,也會有油墨殘留的情況發生。依照政府規定,食用級紙容器應使用食用級印刷油墨,但它的價格每公斤有2千元,是工業用油墨的6倍。在成本考量下,廠商多半會改用工業用油墨,尤其是盛裝炸物如蔥油餅、炸雞排的廉價紙袋,這情形很難避免。工業用油墨可能含有甲苯等有機溶劑,它是中樞神經抑制劑,長久暴露之下會影響注意力、記憶力;另外,工業用油墨還可能含有鉛、鉻、鎘、汞等重金屬、有機溶劑,均會影響健康。(本文摘自/安心吃、放心用,權威環境毒物專家教你輕鬆打造無毒生活/平安文化)

排便不順別猛用力 中醫來解「秘」

排便不順別猛用力 中醫來解「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的排便正常嗎?很多人有便秘困擾,所排的便便是又臭又硬;千萬別小看每天的排便狀況,這其中可是透露著你的健康情形。臨床上,中醫師在問診時必察二便,會從日常排便狀況來診斷疾病。對於便秘時有可能出現的健康危機,以及應該要如何治療,傳統中醫可是有一套良方。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排大便需要有時間中醫認為便秘是因為什麼造成的呢?中醫師李深浦表示,人有大便和小便,大便是半固體狀態,小便是液體,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至於半固體的大便會造成便秘,不只是大便硬而大不出來,往往是因為對排便認知不夠,不了解排大便不同於小便,是需要有時間的,排大便要耐心等待五至十分鐘。精神緊張會導致胃腸蠕動不正常 大腸傳導機能變差李深浦醫師解釋,現代人常精神緊張,導致胃腸蠕動不正常,大腸傳導機能變差,腸子中的食物停滯不流動,以及水份吸收較乾,發酵產生的熱量不好,水份留在大腸中變少,大便就會變硬;再加上沒有耐心放鬆去排便,就可能因為排便很緊張用力,而造成痔瘡、脫肛,血管充血與出血,而且排便用內力,可能影響腦血管導致腦出血,因此要切記排大便不要猛用力。大腸與肺互為表裡 大腸燥金產氣 要經常補充水分此外,李深浦醫師指出,由於大腸是水分變成氣體之處,所以要經常喝水;然而,有人因為利尿太厲害,也會使大腸水分減少,由於人體調節是氣化,大腸與肺是相為表裡,肺會調節大腸水分,大腸會調節肺的氣,肺是金生水,大腸是燥金產生氣,所以呼吸不順暢,是與大腸產生的氣不足有關。排便藥應保持大腸水分 使糞便不要太乾與太硬人的大腸產生的氣要足,才能對抗地心引力;李深浦醫師說明,氣足身體才會輕,氣不足就會身體沈重,就容易沒有體力且很累,所以不要只看排便,而是要看整體氣化,由於服用排便藥會消耗體氣,因此吃排便藥,還要有輔導水氣上升的藥,保持大腸水分,才能使糞便不要太乾與太硬。適當放鬆藉由呼吸調氣 選擇幫助大腸氣化藥物然而,一般人生活緊張,就更加使得「傳導之官」很緊張,李深浦醫師強調,因為大腸與小腸隨時要蠕動,緊張使蠕動不正常,所以要懂得休息與放鬆,適當的放鬆藉由呼吸調氣,至於要吃藥來排便,則要選擇能幫助大腸氣化的藥物,大腸蠕動與水分的保養,身體才不會衰弱,大腸氣足才耐得住緊張,才不會有痔瘡與便秘,否則就無法使大腸有穩定的水分代謝。平常飲食不偏食 多蔬菜纖維才易排便至於平常飲食應該吃些什麼來幫助排便呢?李深浦醫師建議,在飲食上則是不要偏食,並應多蔬菜;小腸是吸收營養,而大腸則是飲食中要有渣,所以大腸需要有很多纖維,有纖維可使大腸中有氣體,含水量充足,才會使大腸排便順暢,若是渣不夠,就不易排便。(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減肥必看!「正念飲食」才自在

減肥必看!「正念飲食」才自在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將盲目飲食轉換成正念飲食:跟進食有關的決定在毫秒內就產生了。我要更多;我要少一些。我這樣做很糟糕所以我要繼續下去;吃了這個我就會自我感覺更好。就算在執著時,我們經常無法察覺到自己在做這些抉擇。開始察覺以後,我們可以中斷這個循環,從下一個當下獲得自由。我們可以將自動化的反應變成充滿正念的回應。透過靜坐練習及正念覺察,你會學習用一個不加批判的方式來留意所浮現的事物。你會充滿愉悅地了解飢餓、飽足、滿足的感覺,而不會感到不適。你所做出的飲食決定,會滋養你而不是折磨你。我們被太多的選擇所綁架。你會學習停下來聆聽這些選擇,但是不會感到無法抵抗,也不需建立起不必要的圍牆。留意絆倒你的想法:我們把許多過去的歷史帶到每一餐。透過正念飲食,不管你真正或想像的母親怎麼跟你說,你會學習如何很自在的將食物留在餐盤上。你會留意到一些強烈影響你的飲食但其實是不必要的想法,然後給予合適的回應。曾有多少次,你的意志力敗給了渴望,而你就告訴自己:「我吃一點就好。」接著,你可能再多吃了一些,然後你就想:「我爆掉了。」繼續吃,一直到感到身體不適甚至造成疾病?透過正念的力量 發現其實是有選擇的這個「我爆掉了」的循環經常反映出一種挫敗的感覺:反正我都控制不了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在意?克服這個循環跟增強意志力無關。自動反應也許會讓你感到無所選擇,但是透過正念的力量,你會發現其實是有所選擇的。當你允許自己與強烈負面的情緒、渴望、罪惡、其他誘發因素同在,以及允許自己享受喜歡的食物,你可以漸漸打破這個循環、聆聽自己的內在智慧,從進食的食物中獲得自在感。遠離食物警察:督促自己的這個想法(也許利用食物紀錄、減重夥伴、體重計)經常誘發一種叛逆的想法。內心可能會說:「誰說我不能吃這個?」透過正念,你從督促自己轉換成了解及滋養自己。學習正念飲食 彈性管理飲食習慣放下對熱量的焦慮:我曾遇到一些人因為害怕熱量,他們甚至不想說出這個字,也不曾檢視自己到底吃了多少。另外一些人則是過度執著,連10或20大卡都要斤斤計較。透過學習正念飲食,你會學習彈性管理你的飲食習慣,就像你有預算而要管理金錢一樣。不是為每天設定一個絕對值,而是留意最後的數值。你真的可以只品嚐半片餅乾或是幾片薯片,可以參加節慶聚餐而不感到焦慮,可以再次接受這些能夠安撫你的食物,可以參加一個有十幾種食物的派對而感到自在,因為你知道自己不會過量進食。你可以吃較小的分量,卻得到更大的滿足。你不一定會在今天、下週或下一個月全部辦到。但是你會學習及練習一些重要的技巧。它們會漸漸地將以上所描述的變化變成常態,而不是偶發的例外。你可以減重、不復胖,也不會感到自己被剝奪或錯過你所喜歡的食物。(本文摘自/正念飲食/大雁文化) 

80%跳槽族 因人際問題離職

80%跳槽族 因人際問題離職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就算經濟再不景氣,還是有人跳槽。難道他們寧可捨棄安定,也要追求工作的價值嗎?其實80%跳槽族都是因為公司內部的人際關係而離職的。待遇差還好說,但不順遂的人際關係就令人無法忍耐了。對上班族來說,「職場人際關係」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因為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整整8個小時都得和同事碰面,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如果還得和討厭的人一起上班,身心肯定備受煎熬。上班族和主管之間的「邂逅運」和「契合度」是非常重要的討厭的人如果是上司,壓力就更大了。我認為上班族和主管之間的「邂逅運」和「契合度」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員工無法選擇主管。我還是上班族時也曾遇過討厭的主管。我們每天吵得不可開交,彼此的關係甚至緊張到整個早上都無法工作,高階主管戰戰兢兢地夾在我們中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因為和主管對立,我進公司的第二年就被調走,讓這起事件「政治性」地落幕。其實選擇「跳槽」之前,還有調動、調職、調派部門、外派等出路,沒必要急著換工作。至於另一位主管,則是我一犯錯就開始翻舊帳。遇到這種主管,應該有不少人會這麼想:「我不想在這種人底下工作了,找一天辭職吧!」那時我也一樣。然而,就在我下定決心準備離職時,卻在那位主管身上看見不同於以往的景象————我看見了「軟弱」。後來我選擇原諒,也是因為親眼看見他的軟弱。某次出差時,他中途一語不發,最後因故回家一趟,這才發現他和妻子處得並不好。那時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每個人活著,都背負著各種不同的問題。」就在那一瞬間,我和主管之間的疙瘩消失了。如果早點知道,我大概就不會用那種態度對他了吧!別逞強 適時讓對方看見你的軟弱人們在感受到對方的軟弱時,就能變得溫柔。反過來說,如果想和周遭的人和平相處、避免對立的話,就別逞強,適時讓對方看見你的軟弱。只要展現最單純、原始的自己,這樣你的盟友就增加了。(本文摘自/不想累死自己,一定要學會 把工作變簡單/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