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勇於真實,找到你的生命藍圖

講座/勇於真實,找到你的生命藍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是誰?我的價值何在?生命的意義到底為何?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生命就是不斷認識自己的歷程,藉由一個又一個的事件,覺察自己,發現更大的「我」。人生如戲,我們卻常常執著在扮演某個角色,讓周遭的人都得配合我們演出,演得身心俱疲,歹戲拖棚。你並非沒有選擇,賽斯說你是沒有受到任何限制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發現可能性的自己,尋找生命藍圖,勇於真實。(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勇於真實,找到你的生命藍圖講師:呂桓毅 老師時間:107年05月18日(五)下午2:00-4:00地點: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北分會(新北市樹林區學成路495號)洽詢: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北分會(02)2679-1780

腦麻患受惠!肉毒桿菌素治療健保放寬

腦麻患受惠!肉毒桿菌素治療健保放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5歲國三腦性麻痺患者,正值準備考高中的階段,在學習方面是正常且優秀的,但在學校的行走及活動方面有很多不便,使得患者時常因為痙攣而疼痛,無法靜下心準備考試。患者兩歲時,就開始使用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續也轉介骨科手術治療,但術後,內收肌及大腿的骨二頭肌的張力仍影響她在學校的活動;直到最近健保給付條件放寬後,重新申請施打肉毒桿菌素,透過治療,患者在學校活動及走路步態都有良好的改善,在生活自理上幫助許多。肉毒桿菌不只美容 也助腦麻患肌肉放鬆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復健科廖淑芬主任說明,腦性麻痺為上運動神經元造成動作控制異常,使得肌肉運動或姿勢失調的永久性疾病,是造成兒童功能障礙中最常見的原因。腦性麻痺依張力的不同,可分為痙攣型、徐動型、共濟失調型、混合型,其中以痙攣型為最多。肉毒桿菌素的治療適用於痙攣型的腦性麻痺患者,只要是肌肉張力過高,造成上肢功能障礙包括肩、肘、手指張力異常造成抓握不便,注射後配合復健可使手部動作更靈活;或是下肢不正常步態,最常見則為剪刀腳、踮腳尖走路等,注射後配合復健對於改善步態有相當好的效果。健保給付放寬 年齡限制上鬆綁使更多患者受惠腦性麻痺患者以往第一線治療的方式大多為復健及搭配輔具,注射肉毒桿菌則是擺在最後,現今,因有健保給付,只要有合適的個案,都會先以注射肉毒桿菌治療為優先,約在7~8歲這個階段,則會視患者狀況,轉介至骨科手術治療。廖淑芬主任指出,肉毒桿菌素注入肌肉後,能使痙攣僵硬的肌肉放鬆,其效果約可維持3~6個月,最好一年能施打3次,藥效主要還是看患者吸收的程度,來決定是否需要回診施打及調整劑量。廖淑芬主任進一步說明,醫美用的肉毒桿菌素和復健用的肉毒桿菌素其實是一樣的,只是用量不同的差別,復健科的注射在肌肉上,一次可能就要用到2、3瓶,而先前台灣健保給付規定較為嚴苛,使許多患者超過給付年齡標準,礙於經濟上的考量,而中斷了治療。肉毒桿菌素治療腦性麻痺患者之健保給付相關規定,於2018年2月起調整為2歲~12歲,不需事前審查即可使用(上下肢皆相同)。12歲~17歲需事前審查一次即可使用。18歲(含)以上需另事前審查一次即可使用,在年齡限制上鬆綁,也讓腦麻患者治療更便利且有效。肉毒桿菌這樣用 改善腦麻患者生活品質廖淑芬主任建議,健保放寬了給付條件後,12歲以上的腦性麻痺患者,可以透過健保申請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可使患側肌肉痙攣及疼痛減緩,且積極配合運動復健,如擺位和關節伸展,或使用輔具,肌肉痙攣狀況可以好轉許多。廖主任強調,經施打肉毒桿菌素患者可獲得很好的改善,且使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能夠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最重要的是在後續的長期復健道路上有更佳的復健效果,比較不會因復健過程疼痛而放棄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婦肺癌4期 免疫療法加化療控病情

婦肺癌4期 免疫療法加化療控病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羅女士罹肺癌第4期,走路會喘、舉步維艱、生活自理困難而心理受影響。最嚴重時曾經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咳嗽與劇痛,使用強效止痛劑與嗎啡都無法壓制疼痛。經化學治療合併免疫療法後,腫瘤縮小近一半,左肺積水狀況也減少了一半,病情獲穩定控制、重拾生活品質,還可以持續在老人院的志工工作。每40分鐘就有一人確診肺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肺癌已連續蟬聯十年癌症死亡率之首,且每年新診斷出肺癌的人口亦逐年攀升。根據 104年的癌症登記報告,約每40分鐘即有一人確診肺癌。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以往晚期肺癌患者若不具特殊基因突變,或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就僅剩化學治療選項,但治療成效平均僅3成,死亡率高。現有免疫療法,可以依醫囑在第一線治療時併用免疫療法,讓晚期肺癌患者重新掌握機會。無特定基因型且PD-L1表現量高 建議第一線採免疫療法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台灣9成以上的肺癌患者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超過半數的患者確診時都已為晚期。免疫療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喚醒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上「PD-1免疫檢查點」受到癌細胞壓制的免疫機制,讓免疫細胞可對腫瘤細胞發動持續性攻擊,越早使用免疫治療,效果越好。黃俊耀師表示,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臨床指引,無特定基因型且PD-L1表現量>50%的晚期肺癌患者,建議第一線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治療。但對於無特定基因型且PD-L1表現量低(<50%)的患者,則建議使用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治療。相較傳統治療無法殲滅所有癌細胞,易導致癌症復發,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有互補作用,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亦可活化免疫力,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對付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機率。

糖尿病足險截肢!醫:手腳麻痛要當心

糖尿病足險截肢!醫:手腳麻痛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2歲的樊女士曾發生車禍,因患第2型糖尿病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傷口不易癒合,出現糖尿病足合併細菌感染壞死性筋膜炎,左腳傷口嚴重紅腫、感染潰爛、甚至有壞死現象。原先宣判要截肢,讓樊女士感到害怕、無助,每天淚流洗面。轉而尋求其他醫療建議時,出現一線生機。清創手術後搭配負壓傷口抽吸 縮短治療期烏日林新醫院外傷科主任朱舜天表示,截肢對患者身心會造成巨大傷害。樊女士來院時發現是壞死性筋膜炎,病程進展快速、持續往上延伸,若沒有及時治療,甚至可能需切掉大腿及腹部,如果不幸引起組織感染,更會引起敗血症,甚至器官衰竭導致死亡。所幸樊女士把握黃金時間就醫,經審慎評估後只須截掉已壞死的左腳中指。必須立刻安排細菌分析,確定致病菌種類及採取緊急外傷處理,進行初步筋膜切開術及清創手術,先用電腦斷層確認膿瘍擴散位置,盡量將膿瘍已侵犯的地方切除到最大範圍,達到最佳效果。往後陸續進行2次清創及分層植皮後讓傷口癒合,再加上病人非常配合治療,術後恢復情形良好。以往外傷處置的傳統清創手術後,只能一直靠換藥。現在醫學進步,可利用負壓傷口抽吸機,搭配生長因子和幹細胞,治療期縮短、減少換藥疼痛,幫助傷口修復。樊女士治療一個多月後順利出院,現在已經可以自由走動,只須定期回診換藥、門診追蹤及控制血糖。早期手腳麻木、腫痛 當心血管阻塞導致糖尿病足朱舜天主任說明,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依涉及不同的部位,可分為四肢、會陰、頭頸部感染,造成組織壞死甚至侵犯表皮神經,截肢率約5成,致死率約3成。現在醫療技術進步,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面臨壞死性筋膜炎,及早治療後不一定需走上截肢的不歸路。提醒糖尿病患者,必須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避免造成併發症相關的危險因素。如果早期發現手腳麻木、腫脹、疼痛,代表血管硬化阻塞,可就醫檢查血管有無疏通,防止演變成糖尿病足及壞死性筋膜炎。一般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配合治療,就能降低截肢之機率,提高存活率。

講座/肺炎鏈球菌疫苗

講座/肺炎鏈球菌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炎鏈球菌除了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等常見症狀,還可能引發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侵襲性疾病!特別是5歲以下嬰幼兒及65歲以上老年人,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要預防肺炎侵襲,可考慮預防注射疫苗。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18(五)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兒科衛教師主講「預防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提供您為孩子預防接種對抗肺炎的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與關心家庭保健新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預防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時間:107年5月18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懷孕多進補? 錯!吃多恐流產

懷孕多進補? 錯!吃多恐流產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孕期0到3個月階段的孕媽咪,不要任意吃補品,尤其人參、鹿茸等中藥材!NG食物1)油條/油條含有明礬,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對大腦是非常不好的食物,產婦吃下後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的大腦中,所以一定要避吃。NG食物2)酸性食物/過多的酸性食物及飲料會誘發遺傳基因突變,導致胎兒畸形,如過多的肉食、精製糖,少吃為妙!NG食物3)茶與咖啡/含咖啡因的食物具有興奮作用,食用過多會刺激胎動增加,甚至影響生長發育。據統計,孕媽咪每天喝下5杯紅茶會使新生兒體重減輕,而且茶葉中的鞣酸會和食物中的鐵元素結合形成一種無法吸收的化合物,不利於媽媽們對鐵的吸收,影響造血功能。媽咪在懷孕初期,即3個月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美國醫學雜誌曾指出,懷孕婦女喝下過量咖啡,胎死腹中的機率將會增加;而醫學研究結果也顯示,咖啡因對胎兒腦部發育亦有不當的影響,可能造成胎兒癲癇。NG食物4)糖/甜食可以改善情緒,但吃下過多的糖容易胃寒嘔酸水,還有發胖之虞。而且過量糖分會消耗母體的鈣質,當母體鈣不足相對就是不利胎兒的牙胚生長,將來會影響乳牙發育,抗齲的能力也會下降,因此甜食請適可而止。NG食物5)動物肝臟/數年前即有論文發表指出,妊娠前期食用動物肝臟有導致胎兒畸形的可能性,因此建議要補充維生素A、D者,可用紅蘿蔔取代。NG食物6)過敏性食物/一般人想到過敏,腦中可能會浮現皮膚有蕁麻疹、濕疹等等畫面,其實過敏的現象還會反應在呼吸道及消化功能上,例如頭暈、胸悶、氣喘或消化道的噁心、嘔吐、腹瀉。當過敏的食物經消化吸收後,在母體會產生一系列的過敏反應,隨反應而產生的毒素會透過胎盤進入胎兒的血液循環,以致妨礙胎兒的成長發育;甚至依發育時序的不同,對器官的生成會有不良的影響。NG食物7)補品/很多婆婆媽媽們以為,孕婦吃補品對胎兒好,因此總會自行買藥材來燉補。其實,熱性的補品對準媽媽及寶寶造成的壞處大於好處,特別是以下中藥材:人參(紅參)需慎用/人參是大補元氣的藥材,懷孕婦女吃多了或是經常服用,反而會氣盛陰耗、陰虛火旺,也就是「氣有餘而陰不足」。「氣有餘」就變成火氣,因此孕婦吃太多人參,反而會讓初期孕吐更嚴重,或是發生水腫;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具有危險性,容易發生陰道出血或流產。溫熱壯陽之品/例如鹿茸、核桃、補藥酒或甜酒釀、酒等等,這些溫熱之物易生內熱而傷陰,除非有醫生指導方可服用。山楂/雖然它是非常普遍的保健食品,尤其初孕之時大部分女性都喜食酸甜,但要注意,山楂會促進子宮的收縮,恐有使人流產疑慮。(本文摘自/坐月子體質調教聖經/台灣廣廈出版)

經血多、長期便秘 可能潛藏子宮肌瘤

經血多、長期便秘 可能潛藏子宮肌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自古以來女性即肩負著生育能力,孕育生命的骨盆腔生殖系統器官包含子宮、卵巢、輸卵管等,都可能發展不同於男性的特殊疾病。根據台灣本土資料統計,最常見的骨盆腔腫瘤是子宮肌瘤,30歲以上婦女約20%有肌瘤,50歲以上盛行率更高達70%。肌瘤在子宮內位置不同 出現經血過多、頻尿、便秘症狀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君卉表示,肌瘤因為在子宮內位置不同,而產生不同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像是經血過多、往前壓迫到膀胱產生頻尿、或向後壓迫腸子造成長期便秘等。在育齡女性身上,特定位置的肌瘤也和不孕有關係。卵巢腫瘤也相當常見,包含俗稱水瘤的漿液性或黏液性腫瘤、有頭髮牙齒的畸胎瘤、或者和經痛相關的巧克力囊腫等。過去需要手術時,只能選擇傳統開腹或三孔、四孔腹腔鏡手術。但隨著手術器械進步,現在若要開刀,其實有傷口更小、更不留疤的方式可以選擇。傳統開腹式手術,傷口長達5至10公分甚至更大,單孔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肚臍開一個1.5公分左右的小洞,再搭配特殊傷口撐開器,就能完成大部份的婦科手術。單孔腹腔鏡手術也可拿來開急救刀,例如子宮外孕、黃體破裂合併大出血的搶救手術。腹腔鏡手術疼痛感較輕 加快傷口癒合單孔腹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較傳統手術輕微,只使用少量藥物就能有效止痛,病人術後下床如廁或走動,都比傳統手術更輕鬆,住院時間較傳統手術縮短。以子宮全切除手術為例,約住院3到4天;卵巢手術則平均住院約2到3天。若搭配特殊傷口敷料,出院後完全無需換藥,可正常淋浴,有效降低病人及家屬照顧傷口的心理壓力和提升生活品質,幾個月後手術疤痕幾乎消失。魏君卉醫師說明,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則是利用陰道當成通道,使用腹腔鏡和特殊器械完成骨盆腔器官手術。可使用於結紮、卵巢腫瘤摘除和子宮摘除手術。因為傷口在陰道深部,疼痛感非常輕微,肚皮無傷口,傷口癒合也較快速。婦科疾病困擾多,現今手術方式日益進步,現代女性若需開刀,不必再像以前一樣開腸剖肚,煩惱恢復期間長。選擇單孔、自然孔腹腔鏡手術,傷口卻更不痛、恢復也更快。

喝牛奶防骨鬆?當心反增骨折風險

喝牛奶防骨鬆?當心反增骨折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隨著身體老化,骨頭內的鈣質含量(亦稱為「骨量」)會逐漸減少,造成「骨質疏鬆症」。骨質會越來越稀薄,使骨頭變得鬆軟。女性比男性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症。這是因為女性的骨量本來就比較少,再加上停經後激素平衡也會發生變化。女性激素中的雌激素可促進造骨細胞的造骨功能,停經後雌激素迅速減少,使骨量難以維持原本的水準。其他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如下: 鈣質攝取不足。 維生素D不足(鈣質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 日曬不足(維生素D的活性化需要紫外線)。 運動不足(活動身體可刺激骨頭的生成)。 吸菸(尼古丁會抑制造骨細胞的功能,亦會使腸胃虛弱,減少對鈣質的吸收)。牛奶使排泄鈣離子速度提高 也容易導致骨折牛奶含有豐富鈣質,因此許多人認為喝牛奶可預防骨質疏鬆。但這其實是錯的。美國曾進行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高齡者不論男女,喝較多牛奶的組別中,較容易發生髖關節骨折。因此1998年起,美國便不再出現喝牛奶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廣告。日本亦於2003年起不再宣傳牛奶可預防骨質疏鬆症,不過卻很少有日本人知道這件事。喝牛奶當然有其益處,但如果人們誤會了其效果卻沒有加以宣導,應該會成為一個隱憂吧。那麼,為什麼牛奶喝多的話會容易骨折呢?因為喝牛奶會使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急遽上升,卻也提高了排泄鈣離子的速度,為了補充鈣離子,骨頭內的鈣離子便會溶解出來進入血液。鈣離子於心臟、腦、肌肉的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讓體內的鈣離子保持一定濃度,身體會過度反應以至於矯枉過正。補充鈣片易高鈣血症 從食物中攝取鈣質最好不少人認為攝取過多鈣離子可能會造成腎結石,這也與事實完全相反。鈣離子攝取不足的人,反而比較容易有腎結石。若鈣離子一直處於不足的狀態,會讓副甲狀腺素持續分泌,使骨頭釋放過多鈣離子至血液內,讓鈣離子濃度上升。這就是所謂的「鈣悖論」,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也因此,一般並不建議服用鈣片或類似的營養品。我們常聽到小孩子的鈣質不足容易哭鬧;老年人鈣質不足則會骨質疏鬆等說法。但要是鈣質攝取過多,會造成高鈣血症,使血管、腦、胰臟等處出現鈣質沉澱,導致動脈硬化、失智症、糖尿病等。理想的鈣質應自蔬菜、小魚等食物中持續且適量地攝取。也就是說,保持均衡飲食,從食物中攝取鈣質是最恰當的。若只想著要盡可能健康一些、盡可能抗老化的話,便容易中了「健康商人」的圈套,他們就像是販賣武器給交戰兩國的「死亡商人」一樣兩面獲利,反而可能有損您的健康。(本文摘自/醫學鍊金術:謊言與異端的醫學講座/世茂出版)

4旬男擅自停中風藥 1年後再次復發

4旬男擅自停中風藥 1年後再次復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缺血型中風患者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才能減少二度中風機率,即使是年輕、中壯年中風患者,也不例外。一名年約40歲男性患者因抽菸、高血壓控制不好,而發生缺血型中風,他以為自己年輕力壯,便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沒想到一年後竟二度中風,復原狀況大不如前。中風患者擅自停藥 二度中風機率大增成大醫院神經部腦血管疾患科主任、成大醫學院副教授陳志弘表示,雖然缺血型中風患者以年長者居多,但門診有時還是會遇到年輕、中壯年中風患者,而這些患者常自認年輕、復原速度快而輕忽二度中風嚴重性,有的患者甚至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就在兩、三年內中風復發。抗血小板藥物中,阿斯匹靈為常見第一線用藥,但有部分患者長時間服用阿斯匹靈,卻會產生胃痛、胃潰瘍、腸胃道出血、解黑便等副作用,當腸胃道大量出血,可能引發貧血,患者動作就會比較遲鈍,也常頭暈、身體極度虛弱;陳志弘主任指出,腸胃道本來就不好、年紀大與合併使用止痛藥物的患者,更容易產生藥物副作用,就很可能因為這些副作用,而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中風風險也就大幅上升。新型抗血小板藥物 較不會引發胃潰瘍目前有許多種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患者服用阿斯匹靈時,一旦胃痛、胃不舒服,其實可與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需要換藥。陳志弘主任進一步指出,若胃鏡檢查發現已有胃潰瘍,就要考慮改換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部分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已有健保給付,而這類藥物較不容易產生胃出血、胃潰瘍等副作用,也能幫助預防二度中風,提供患者多一種選擇。陳志弘主任提醒,患者若在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看其他科別時,一定要先告知醫師,如果需要拔牙、進行手術,可能需要事先停藥,以免增加出血機率。避免中風復發 三高控制+戒菸+規律用藥陳志弘主任也叮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抽菸與曾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等,都是中風高風險族群,除了要控制三高問題,也要注意飲食均衡、清淡、規律運動,更要戒菸。曾中風的患者,千萬別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以免發生二度中風悲劇,若有相關副作用,一定要回診,與醫師溝通、討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狂歡後「週末夜麻痺」 睡醒手腕無力

狂歡後「週末夜麻痺」 睡醒手腕無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吳先生週末夜晚參加朋友宴會,一夜狂歡喝醉酒後,回家和女友倒頭就睡,一覺到天亮。隔天早上起床,發現左側手腕無法舉起、伸直,觀察整天還是沒有恢復,星期一趕快到復健科就診,發覺患「週末夜麻痺症候群」。以手就枕壓迫橈神經 導致「週末夜麻痺症候群」郭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柏宏說明,橈神經掌管上肢運動及感覺功能,在運動功能方面,主要支配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及部分手肘彎曲等動作;而感覺功能則是支配手臂前臂的背側、手背及前三隻手指加一半無名指的背側。橈神經最容易受到壓迫的部位,是腋下以及手臂「螺旋溝」位置。後者位於肱骨後面中間1/3,橈神經到此處正好緊貼著肱骨,很容易受到外來壓迫。「週末夜麻痺症候群」是橈神經在這2個位置,受到整夜壓迫導致。病人通常在一覺醒來後,發現手腕及手指無法伸直,詢問病史發現病人通常前一夜飲酒狂歡後醉得不省人事,睡覺時以手就枕或手掛在椅背上睡著,導致橈神經一整夜受壓迫而罹患神經麻痺。保守治療如復健、物理治療 4方法可改善這樣的疾病容易在週末夜晚後發生,因此被稱為「週末夜麻痺症候群」。另外還有暱稱叫「蜜月手」,指新婚之夜太太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造成先生的橈神經受到整夜壓迫而有相同的症狀。診斷除了靠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外,最準確的方法是藉由「神經電生理檢查」,來確定病灶位置以及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週末夜麻痺症候群」通常只會造成橈神經的傳導阻斷,而不會讓神經完全死掉,大多數患者保守治療在6到8週內可以復原,87%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如果患者3到4個月內完全沒有神經復原跡象,才需要手術治療,進行神經修復或做肌腱轉移術。「週末夜麻痺症候群」的保守治療主要為復健、物理及職能治療,方式及目的是:1)局部熱療/增進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損傷的疼痛。2)肌肉電刺激/減少肌肉廢用性萎縮。3)關節活動及伸腕副木/維持正常關節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4)上肢的功能性訓練/配合神經復原的進度,加強肌力,恢復正常的上肢功能。橈神經麻痺 當心背後原因是否為嗑藥「週末夜麻痺症候群」急性期建議尋求醫師診斷,將其他嚴重的神經疾患(如中風)排除。雖然一般恢復情形很好,但橈神經麻痺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除了酒精及安眠藥等鎮靜劑會造成深睡,使神經壓迫不自覺外,還要留意是否由嗑藥引起。家人對其生活作息須多加留意,醫師在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上也要小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