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瘦不下來? 盤點5類危險早餐

瘦不下來? 盤點5類危險早餐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若是喜歡中式早餐,如蛋餅、蘿蔔糕、燒餅油條的,因為這類早餐通常都需要用大量的油來煎、炸,難免油脂含量過高,建議一星期還是吃一次就好,並且搭配蔬菜及水果。或在食材或烹調方式上略作變化也是可以的,如選用全麥蛋餅、全麥饅頭、低糖豆漿、夾蔬菜的燒餅等。1) 高油溫煎炸的餐點/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一切用高溫油煎炸的食物;早餐不適合食用高脂肪食物,富含蛋白質及醣類才較合適,否則熱量過高。2) 醃製類肉品/火腿、培根、熱狗、香腸等肉類:因為這類肉品為延長保存期限,通常都會使用亞硝酸鹽來做為防腐劑及預防肉毒桿菌生長,若是與含胺類食物合吃,如熟成硬起司(氣味重、質地硬、有長霉的那種)、乾燥的海產類食物(魷魚乾、鯖魚乾等),在腸胃中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至於常常聽到人家說吃香腸不要搭養樂多,吃熱狗不要配優酪乳,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食物合吃會增加腸胃道中亞硝酸鹽的濃度,促進亞硝胺生成;但若是單純喝養樂多或優酪乳,反而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們可以抑制腸胃道中不好的細菌合成亞硝胺,可幫助降低身體中亞硝胺的濃度。3) 勾芡類的餐點/ 蚵仔麵線、肉羹等勾芡類:勾芡即是使用太白粉,一湯匙的太白粉就有60大卡,幾乎是半碗白飯的熱量,一碗麵線通常需要2匙太白粉勾芡,偏偏大家都覺得越濃稠越夠味,淨是大口喝湯汁,攝取到的營養不多,喝下去的熱量倒是相當驚人。4) 過度精緻的澱粉類/精製麵包、夾餡麵包:精製過的吐司、麵包營養價值大大流失,幾乎只剩澱粉類,不如全麥吐司、麵包所含養分來的全面:而夾餡麵包中的餡料,通常外面賣的多為加工品,為增進美味程度,通常又加了不少砂糖來製作,夾果醬糖分太高、夾奶酥除熱量高又有反式脂肪酸,都不是良好的早餐選擇。5) 糖分過多的高甜度的飲料/奶茶、紅茶、咖啡:一般早餐店賣的飲料,通常為迎合大眾口味,也是會加入不少糖來調味,大大增高了一杯飲料的熱量,而且奶茶通常都是添加奶精製成,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會提高人體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是「傷心」殺手。建議早餐若要搭配飲料,仍以低脂牛乳、低糖豆漿為最佳,若非得要紅茶、奶茶、咖啡的,那就建議自己動手泡,少放點糖,奶茶、咖啡自己加鮮奶,才最健康。(本文摘自/轉大人/凱特文化出版)

蕎麥降腦中風率!改吃粗糧好處多

蕎麥降腦中風率!改吃粗糧好處多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粗糧的「粗」是相對於我們日常食用的精製米麵而言,主要包括穀物類如玉米、小米、紅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麥、燕麥等,雜豆類如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豌豆等,以及塊莖類地瓜、山藥、馬鈴薯等。這些粗糧和白米白麵相比,不但口感豐富,還含有更多的營養成分,非常有益於我們的身體健康。粗糧煮粥 粗纖維降低膽固醇濃度粗糧煮粥的好處有很多。一是粗糧中普遍含有豐富的粗纖維,有助消化系統正常運轉,它與可溶性膳食纖維協同「作戰」,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增加食物在胃裡的停留時間、延遲飯後葡萄糖的吸收速度,降低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蠶豆蛋白質 比白米、白麵高3至4倍二是一些粗糧的營養遠遠勝過白米和白麵,如蠶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0%,相當於白米、白麵的3~4倍,並含有豐富的B群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大豆所含的蛋白質高出白米、白麵3~5倍,是當之無愧的「植物蛋白之王」,可與肉類、奶類等動物性食品相媲美。玉米中還含豐富的亞油酸、卵磷脂、穀固醇、維生素E等高級營養素;蕎麥的賴胺酸含量是粳米、白麵的2倍以上,還含有其他食物所沒有的芳香,有降低人體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作用,能預防腦中風及冠心病的發生。地瓜主含澱粉和糖,而澱粉正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吃了能增強腸蠕動,對於防止便秘和直腸癌都有裨益。(本文摘自/養生粥療:97歲中醫大師教你一日一粥,保健防病/世茂出版)

講座/輕鬆話賽斯

講座/輕鬆話賽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本自具足,反璞歸真地認識自己-本體包含外在自我與內在自我,創造出我們的環境,並且讓我們在環境中覺知自己。2.接近主流,重返幹道的心靈研習-改變信念,即是改變生命的契機,當下是威力之點,只要在當下創造出新信念,既能創造新的現在、過去及未來,開創出新的人生。3.利己利人,獨處眾樂地享受人生-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立利他的內在渴求,因為自利,讓自己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因為利他,人們也改變世界,為世界注入了新的力量,創造內在最大的快樂。(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輕鬆話賽斯講師:蘇章人  醫師時間:2018年05月25日(五)下午2:00-4:00地點: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49號6樓)洽詢: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02)8252-4377

心房顫動幾乎無症狀 中風率卻高5倍

心房顫動幾乎無症狀 中風率卻高5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2歲的陳爺爺除了高血壓、糖尿病,也是心房顫動患者,5年來皆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去年底,陳爺爺外出運動時不慎跌倒,頭部撞擊地面,意識不清。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持續出血,還好陳爺爺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能快速恢復凝血功能。投以反轉劑10分鐘後抽血確認凝血功能恢復正常,便進行手術將血塊移除。心房顫動可能形成血栓 增加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明,全台約2%民眾患心房顫動,且心房顫動的比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65歲以上約5%,80歲以上高達10%。心房顫動依發生頻率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3類,無論是哪一類,患者心跳頻率異常、不規則,可能形成血栓,血栓剝落順著血液流至腦部造成阻塞,就可能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比同年齡正常人死亡率高2倍、中風率高5倍,且心臟衰竭、失智以及住院率等也高出許多,但高達75%的患者卻幾乎沒有症狀,察覺不易。民眾可透過每日測量血壓與心跳檢測,若手邊僅有血壓機,則可透過短時間內測量3次血壓,如果血壓數值差異超過10以上,合併平時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時,應盡速諮詢心臟科醫師,切勿忽視罹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出血風險 專一反轉劑預做準備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適吉表示,過去為了預防中風,多採用傳統藥物華法林,但出血風險較高、濃度控制不易、和食物藥物交互作用多,且若需要恢復凝血功能則需注射維他命K、或輸血漿,恢復時間長。現在多改以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比華法林減少了43%大出血及68%腦出血的風險,對亞洲患者而言相對安全。透過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守護心臟,減緩不適症狀及預防中風,並妥善評估用藥風險規劃。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同時,應同步考量於意外發生時,是否有專一反轉劑可作為守備。專一反轉劑通過健保給付 嘉惠意外需手術的患者專一反轉劑於2017年上市,然而過去有患者因經濟壓力因素無法透過反轉劑守備,或所服用的新型口服藥物無法對應專一反轉劑而喪失寶貴生命。所幸今年5月1日專一反轉劑通過健保給付,嘉惠危急時刻(如發生意外需手術)的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因有專一反轉劑,投藥後可以立即恢復凝血功能,降低患者意外失血死亡的風險,儼然成為心房顫動患者最關鍵的守備用藥。蔡適吉醫師提醒,危險與意外暗藏於日常生活中,應注重疾病風險管理詢問,當意外發生時,才能讓生活能多一層守備之力!

每周飲酒逾2杯 罹患乳癌機率增3成

每周飲酒逾2杯 罹患乳癌機率增3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每年增加近1萬5千人,約每18至19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而且新增人數也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另外,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5歲以上生育第一胎之婦女,罹患乳癌風險較30歲以前生育第一胎者高出3至4倍之多;因此,對於國內越來越晚婚且晚生育的婦女而言,乳房健康實在不容忽視!95%罹患乳癌是後天因素 嗜酒者風險增3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葉名焮主任指出,乳癌患者中,僅有5%為家族遺傳,其他罹癌因素可能與生育年齡、荷爾蒙補充或飲食、睡眠習慣有關。嗜酒的女性也要留意,每周飲酒超過2杯者,罹患乳癌機率也增加3成,由此可見,少飲酒對身體有益,而飲食習慣也建議少脂肪、少糖。台灣乳癌年輕化 平均年齡少歐美10歲葉名焮主任進一步說明,台灣罹患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好發年齡平均為50歲,比歐美國家早10年,且每9位乳癌患者就有1位小於40歲。不過,女性不要太過擔心,近年來藥物與手術治療方式多元,確認乳癌類型後,醫師會提供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只要遵循治療,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低溫電漿刀+整形式乳癌手術 保留乳頭、外觀完整提升自信心在葉名焮主任的門診中,近8成的乳癌患者採用部分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成效約等於乳癌全切除,術後再進行「整形式乳癌手術」,外觀能與正常乳房相近,美觀不但不打折,還能提升自信心。此外,手術器械的進步,也為患者帶來一大幫助,葉名焮主任指出,術中搭配低溫電漿刀切除癌細胞,能避免乳房組織結構的燒灼及破壞,且因器械溫度較低,能降低血管的傷害,如要保留乳頭、術後重建,或是腫瘤整形手術者,就會建議使用。臨床上一名愛美的輕熟女確診二型乳癌,使用低溫電漿刀部分切除癌細胞後,再進行腫瘤整形手術,兩邊乳房並無明顯差異,傷口小、術後復原快,患者對於術後乳房外觀也非常滿意。治療方式多元 及早治療提升存活率葉名焮主任呼籲,確診乳癌不要害怕,目前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只要及早治療,都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台灣在乳癌治療上也十分進步,各期別平均5年存活率接近9成;因此,只要發現乳房有異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只刷牙仍有牙菌斑!搭配牙線很重要

只刷牙仍有牙菌斑!搭配牙線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天早晚各刷1次牙,就覺得自己做足口腔清潔了嗎?光就刷牙方式,刷毛也要碰到一點點牙齦才夠完整。除了定時刷牙,更重要的是使用牙線、牙間刷來清潔難以深入的齒縫,否則仍會滋生牙菌斑。貝氏刷牙法 涵蓋一點牙齦、依序刷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蔣政宏表示,刷牙方式有很多種,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特色及適用性。目前較常被推薦的刷牙法為貝式刷牙法,把牙刷刷毛斜斜放在牙齦和牙齒的交接處,朝牙齦約呈45度,刷毛除了接觸牙齒,也要涵蓋一點點牙齦,做水平短距離的振盪,即小範圍地刷完約2顆牙齒後再刷下2顆,輕輕刷即可,上排牙齒刷毛朝上刷,下排牙齒刷毛朝下刷。刷牙須循一定順序,才不會漏刷一些牙齒,可以口訣來記憶:(1)刷牙右邊開始,右邊結束;(2)從右邊外側(頰側)刷到左邊外側,然後左邊咬合面,接著左邊內側(舌側)刷回右邊內側,最後再刷右邊咬合面。牙刷至少3個月須更換牙刷宜選擇刷頭小的軟毛牙刷,刷頭小比較好刷到後面的牙齒,口內轉動也較容易,軟毛較不會對牙齦與牙齒造成傷害。牙刷至少3個月須更換,如果刷毛有彎曲變形、分岔、刷毛間距離變大、牙刷根部顏色變深也要更換。刷完牙後,須將牙刷上的牙膏和汙垢徹底清洗乾淨,清洗完後將水分甩去並將刷頭朝上擺放,保持乾燥。蔣政宏醫師表示,牙齒與牙齒間的縫在刷牙時刷不到,因此要使用牙線清潔。即使牙縫沒有塞食物,每個牙縫每天仍需要使用牙線去清潔,將牙菌斑清除。使用牙線時,將牙線帶到牙縫,底部為牙齒與牙齦交接處,讓牙線貼著一邊牙齒的表面,使牙線呈C字形,讓牙線可以涵蓋整個鄰接表面,做上下運動刮牙齒的表面,清完一邊的牙面後,再清同一牙縫的另一個牙面。牙間刷深入齒縫 前後來回刷蔣政宏醫師提醒,當牙縫比較大時,須再使用牙間刷。牙間刷有不同的尺寸可以選擇,為0號(SSSS)、1號(SSS)、2號(SS)、3號(S)、4號(M)、5號(L)、6號(XL),最小通過徑從0.6mm到1.7mm,選擇適合自己尺寸的牙間刷,放入齒縫可前後移動,如果牙縫太小,不要勉強使用。使用牙間刷時,建議看著鏡子將牙間刷深入齒縫,先貼著一邊牙面前後來回刷,底部一樣要刷到牙齒和牙齦的交接處,刷完再刷另一邊牙面。使用完後,使用清水沖洗乾淨,保持乾燥。建議一週更換,若刷頭有彎曲也需更換。蔣政宏強調,建議每3到6個月到牙科作定期口腔檢查,在疾病發生初期及早治療,避免惡化。

講座/認識熱性痙攣

講座/認識熱性痙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熱性痙攣是指發高燒而引起的抽搐。發生幼童6個月到5歲之間,男孩發生的機會略高於女孩。熱性痙攣家族性遺傳傾向很大,若父母親曾有熱性痙攣的病史,則其小孩的罹患率將增加為3至4倍。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21(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兒科衛教師主講「熱性痙攣」,提供您遇到孩子熱性痙攣時的正確應對方法。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與關心家庭保健新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熱性痙攣時間:107年5月21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到底該冰敷或熱敷?選擇有撇步!

到底該冰敷或熱敷?選擇有撇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普遍而言,過去的時代人們對於運動並沒有特別注重,而現代人因為生活型態、工作環境的轉變,健康狀況逐漸失去平衡,便開始注重運動,屆以調整自身身心靈的狀態。但可惜的是,許多人並沒有正確的運動知識,在運動「前」與運動「後」,也沒做到保護身體的措施;抑或因為沒有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偶而做了太激烈或是大量的運動,卻換來更大的運動傷害,或是運動後肌肉痠痛的現象,結果導致惡性循環,對運動產生抗拒心理。其實,初期開始接觸運動的朋友,對於運動後的「鐵腿」應該不陌生。很多人都會問:我現在到底該「冰敷」還是「熱敷」呢?熱敷主要讓血流量充足 代謝多於的乳酸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痠痛軟膏或貼布,有的訴求清涼感,有的則告訴你「熱」才有效!到底對於運動後的肌肉痠痛或其他部位疼痛,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一般來說,若組織已出現紅腫、熱痛的情形,表示肌肉已經發炎了,這時應先用「冰敷」的方式讓血管收縮,藉以控制腫脹和發炎。而大部分運動後痠痛的情況,則可採取「熱敷」的方式舒緩。熱敷主要是讓血流量充足,代謝多餘的乳酸,讓患部溼潤溫熱,迅速放鬆肌肉,減輕疼痛。POINT/並不是所有的疼痛或運動痠痛,都可以使用暖暖包來進行「熱敷」。使用前一定要先行了解自己的狀況,並詢問專業醫師後,適時對患處施行熱敷或冰敷,才能真正達到減輕身體疼(痠)痛的功效!熱敷• 原理/「熱敷」主要是讓體溫及皮膚表層溫度升高、使得血管擴張後得到放鬆,同時增加血液流量,並增加身體代謝速率以促進局部循環,可以有效提升組織自癒能力並降低疼痛、腫脹及淤青的現象。• 使用時機/「熱敷」適用於肌肉痠痛、消腫、舒緩淤血、改善發炎、背痛、頸部痠痛、運動傷害及生理期疼痛等情況下。如何使用暖暖包來進行熱敷?• 建議熱敷溫度/40~45度。• 方式/先將內容物呈液態的暖暖包,放入沸水中加熱3 分鐘左右(注意勿直接接觸加熱容器),取出後即可施行熱敷。暖暖包須以布包裹,勿直接與肌膚接觸,以免燙傷。• 施行時間/10~30分鐘左右。冰敷• 原理/「冰敷」除了降低身體溫度之外,主要使患處表層冷卻,逐漸造成血管收縮、代謝率降低,使患處周圍部分得到控制,藉此達到減輕疼痛以及控制發炎症狀的效果。• 使用時機/「冰敷」常用在急性傷害,如扭傷、瘀傷、發炎、輕微灼傷、燙傷、牙痛、流鼻血、眼壓過高等。如何使用暖暖包來進行冰敷?• 建議冰敷溫度/5 度左右,以不凍傷為原則。• 方式/可將暖暖包處於液體的狀態時,置於冰箱冷藏室(非冷凍)內待用。• 施行時間/10 ~ 30 分鐘左右。POINT/脂肪較少或皮膚較薄的部位,如腳踝、膝蓋、手肘等處,熱、冰敷時間最好不要太長。而糖尿病或血液循環機能異常的病患,在冰敷與熱敷時也要特別小心謹慎。(本文摘自/超神奇熱療調養圖解/大喜文化出版)

高血壓不規律服藥 腎功能僅剩3成

高血壓不規律服藥 腎功能僅剩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9歲的張先生罹患高血壓逾20年;雖定期看診,卻沒有測量血壓的習慣,時常血壓高至頭痛才服藥。漫不經心治療多年,直到例行性檢查才發現已慢性腎臟病第3期,腎功能僅剩3成,若再不積極控制血壓,恐要終身洗腎。原來血壓控制不佳,不但加速腎功能衰退,且血壓值越高,腎功能衰退的速度越快。張先生一轉消極態度,積極控制高血壓,絲毫不敢大意。血壓控制不良 心血管疾病風險倍增根據國內調查發現,高達8成民眾不知血壓控制不良會傷及全身器官。其實高血壓堪稱無孔不入的隱形殺手,長期高血壓不但會引起血管阻塞甚至血管破裂,更會引發連鎖反應傷及全身器官,民眾不得不慎防。為維護全身器官健康,必須從日常積極控制高血壓做起。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血壓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即倍增。血壓高也會引發多重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衰竭、腎病變、視力下降、突發性耳聾及四肢缺血性疼痛等,若未及時控制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高血壓與腎功能不佳互相影響 導致惡性循環台灣高血壓患者已突破460萬大關,且人數逐年增加,年年入榜國人十大死因之列。由於血壓控制不佳將連帶造成全身重要器官損傷,高血壓與其相關併發症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佔有高達5項,死亡威脅性不亞於癌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張孟源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見的共病就是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受損,而腎臟功能不佳亦會導致血壓高,環環相扣淪為惡性循環。民眾錯信服用降血壓藥物會傷腎的坊間謠言仍時有所聞,反而延誤高血壓治療,造成腎功能受損。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腎臟病風險,初期腎臟病患者更有望逆轉復原腎功能。積極控制高血壓 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5年調查發現,越年輕的高血壓患者自知率與控制率越不理想。逾9成高血壓患者未定期量血壓(每周少於1次),逾半坦言曾自行增減或停用降血壓藥物,恣意隨性的態度是治療高血壓大忌。高血壓患者若遇本身已服用多種藥物時,容易發生自行停藥、減藥情況。目前已有單錠複方降血壓藥物可解決服藥數量過多的困擾,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腦中風發生率、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降低27%總死亡率。尤其75歲以上、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患者等高危險族群,血壓更需控制在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以下。控制高血壓追求的不只是數字,更是為了搶救全身器官健康。

兼顧營養與口感 煮粥5秘訣留住纖維

兼顧營養與口感 煮粥5秘訣留住纖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粥,真正是老百姓的飲食,不挑廚藝,不挑工具,家庭中壓力鍋、電煲、砂鍋、燜燒鍋、甚至微波爐都可以用來煮粥。煮粥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先用大火將米和水煮到滾開,再改小火將粥慢慢熬至濃稠狀即可。不過我們在日常煮粥的時候還要注意幾點:1)煮粥時間不宜過長/長時間高溫容易產生致癌物質,食物裡面的膳食纖維會被破壞,一些不耐高溫的維生素和人體需要的營養物都會在長時間的熬煮中被大量破壞和流失。長時間熬煮,就會讓粥變成一鍋糨糊,口感也會變差,所以煮粥時間不宜過長。2)米要提前浸泡/煮粥前先將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時以上,讓米粒膨脹開。這樣的米煮粥熟得快,節省時間。3)開水下鍋/大家的普遍共識是冷水煮粥,而真正會養生的人卻是用開水煮粥。因為冷水下鍋容易糊鍋底,而開水比冷水熬煮更節省時間,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4)煮粥過程需攪拌/攪拌也是有技巧的,開水下鍋,攪拌幾下,蓋上鍋蓋,小火熬製20分鐘,再不停攪拌,大概持續10分鐘左右,攪拌時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直到粥出現很自然的黏稠狀。這就是老百姓說的「出稠」。5)粥和其他食材配料分開煮/現在人們為了口感和健康,會在白粥的基礎上添加雞魚肉蛋等食材或滋補中藥,大多數人習慣把所有食材和米一起下鍋,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應當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開煮,最後再放一起熬煮片刻,攪勻,一般同煮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熬出的粥清爽而不渾濁,每樣食材的味道都有熬出來,又不會相互混雜。特別是輔料為肉類及海鮮時,更應將粥底和輔料分開熬煮,否則口感會很差。(本文摘自/養生粥療:97歲中醫大師教你一日一粥,保健防病/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