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訓練後善待肌肉!營養補對才不做白工

訓練後善待肌肉!營養補對才不做白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肌肉疲勞,具體而言有哪些情況呢?除了疲勞物質堆積,產生疲勞感外,積存於肌肉內的肝醣不足時、肌纖維產生微小傷害時,都會使肌肉呈現疲勞狀態。肌肉若出現這些問題,就必須盡快消除造成疲勞的根源,除了前述的適度休息外,飲食也是很好的方法。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醣類、蛋白質最理想我們先來瞭解一下肝醣。肝醣積存於肌肉,是身體能量的來源,超過15公里的長距離慢跑,以及10公里左右、速度較快的跑步訓練,都會大量消耗肝醣。進行這類訓練之前,一定要充分攝取肝醣的原料,也就是所謂的醣類(碳水化合物)飲食,多吃米飯、麵包,或者義大利麵等麵類食物,這些都含有豐富的醣類。雖然事前大量攝取醣類,但長跑訓練後,肌肉內的肝醣仍處於偏低的狀態。這時若能在運動後30分鐘內攝取醣類,可以有效補充肝醣的不足。根據研究顯示,在這個時機點攝取醣類的話,醣類會立刻轉化成肝醣,迅速回填至肌肉,隨手可得的香蕉、飯糰或麵包等都是很好的含醣食物。通常在進行速度型訓練或補強訓練時,肌纖維容易受到損害,而修補肌纖維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是蛋白質。修補受損的肌纖維可以使肌肉變得更強壯,而且為了超量恢復,也為了辛苦的訓練不白費,就必須要有足夠可以修補肌纖維的蛋白質。基於這個因素,速度型訓練或補強訓練結束後,最好同樣也是在30分鐘內補充蛋白質。訓練結束後直接用餐是最好的方法,若情況不允許的話,也可以簡單補充優格、雞蛋,或喝杯牛奶。對於肌肉肝醣的不足及肌纖維的損傷,若能照著這兩個章節的說明,多費點心思在訓練前與訓練後的飲食,就能夠有效加以預防並解決這些問題。訓練前後的飲食範例考慮消化、轉化成能量的時間,建議大家最好在進行訓練的3小時前用餐。晨跑的話,只要前一晚確實攝取足夠的營養,早餐前練跑一下也無妨。 訓練前的飲食基本上,以容易消化,可以轉化成量的飲食為主。特別是重點練習前,盡量攝取米飯、麵包或麵類等醣類食物,蓄積足夠的肝醣。 長跑後的飲食因為肝醣會減少,必須大量攝取醣類。運動後30 分鐘內進食最為理想。練習時可隨身攜帶香蕉或飯糰。 速度型練習或補強訓練後的飲食要修補受損的肌纖維,就必須攝取蛋白質(豬肉、雞蛋、豆腐等)。運動後30 分鐘內進食最為理想。不方便用餐的話,簡單補充一下牛奶或優格。(本文摘自/每個人都能4小時完成全馬!最有效率的馬拉松訓練/布克文化)

安寧療護2模式 助末期癌友善終

安寧療護2模式 助末期癌友善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主播傅達仁因不堪癌症末痛苦,至瑞士接受安樂死,讓社會關注「安樂死合法化」議題,大眾似乎對安寧療護有些誤解。安寧療護起源自英國,主要是讓癌末病人減輕痛苦,也讓病人不做無效醫療,享受生命中最後的美好。癌症病人、漸凍人等 為可接受安寧療護對象郭綜合醫院安寧居家護理師吳俐雯說明,安寧療護的核心精神為「當末期病人無法從治癒性的治療獲益時,給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緩解,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之照顧,協助病人及家屬獲得最佳生活品質」。安寧團隊中包括醫師和護理師,及社工師、心理師、安寧志工等。可以接受「安寧療護」的對象包括以下10種,(1)癌症末期病人、(2)漸凍人、(3)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如失智症)、(4)其他大腦變質(如中風)、(5)心臟衰竭、(6)慢性氣道阻塞、(7)肺部其他疾病、(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9)急性腎衰竭及(10)慢性腎衰竭。安寧照護包括病房內及出院照護安寧療護的申請時機為,經2位專科醫師判定疾病已進入末期、無法救治,近期內有死亡的可能性時,就能啟動安寧療護機制。而安寧照護模式,包括共同照護及居家療護。「安寧共同照護」為末期病人在急性病房,經原照護團隊照會安寧團隊後,和原照護團隊共同照顧病人。「安寧居家照護」為提供疾病末期病人出院後續照護,以居家照顧方式,提昇末期病人與家屬生活品質。安寧居家護理服務項目有:1)症狀控制/含疼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等常見末期症狀控制。2)指導家屬照顧病人基本生理需求,如洗頭、洗澡、口腔護理等。3)管路更換,及傷口照護。4)代取藥、代採檢體及送檢。5)當病人需入院接受照護時,主動提供轉介安排住院相關服務。6)病人與家屬心理社會及靈性照護。7)善終準備。8)病人往生後家屬之哀傷撫慰與後續追蹤。安寧療護善終 留下更多時間、空間給最愛吳俐雯護理師表示,安寧療護是協助每個人在終點前的這一段路,可以自在、輕鬆,甚至可以帶點笑容,讓病人不需花太多力氣與病痛相搏,且可以留下更多時間和空間,給自己最愛的人。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講座/疼痛控制用藥

講座/疼痛控制用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眾對於止痛藥有許多迷思,如「吃多產生抗藥性」、「長期服用成癮」、「一顆止痛藥殘留身體數年」,導致有些人排斥吃止痛藥,甚至不按劑量服用對於疼痛來襲,逼迫自己忍受。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7/19(四)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鄭淑儀藥師主講「疼痛控制」,提供您急慢性疼痛的用藥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疼痛控制時間:107年7月19日(四)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子宮內膜異位症擾人 復發率高達5成

子宮內膜異位症擾人 復發率高達5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明明開過刀了,為什麼子宮內膜異位症又找上門!」一位29歲的空姐,五年前因卵巢長了5、6公分的巧克力囊腫,前後接受過兩次的手術治療,原有的經痛、經血過多症狀因而減緩,讓她放下心來。未料,一年前開始又出現嚴重經痛,伴隨經血量暴增,若出勤時遇到生理期,只能咬著牙忍痛完成工作,某次被排飛國外長班時,差點痛到暈厥在機艙內,驚覺事態嚴重後,才趕緊請假就醫。誤以為手術一勞永逸 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痛不欲生收治該名空姐的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王毓淇醫師指出,不少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總認為只要經過手術治療,就能一勞永逸、不再被病症糾纏;事實上,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且高復發率的疾病,即便透過手術移除病灶,五年內仍有50%以上的復發率,威脅性不容小覷。術後長期藥物治療 減少復發並保有卵巢生育功能王毓淇醫師表示,該名空姐雖以手術移除巧克力囊腫,但當時術後僅使用三個月的雄性素藥物治療便停藥,加上自認子宮內膜異位症已根治,也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導致卵巢囊腫再度復發。考量其剛結婚、未來有生育需求,因而以微創腹腔鏡手術清除復發且沾黏的部位後,並建議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作為術後長期用藥治療,以避免三度復發再開刀破壞卵巢,至今已經服用半年,經痛與經血過多問題明顯改善,較低的副作用也讓她願意持續使用。健保給付新型口服黃體素 長期使用大幅降低復發率王毓淇醫師說,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漸趨向內科為主,對於腫瘤大小4公分以下、須保留卵巢功能或患者拒絕手術的前提下,建議採用藥物治療;不過,外科手術治療仍有其必要性,重要的是術後須搭配長期藥物控制,不但能延續手術治療效果,更能避免復發及再次手術對卵巢功能的傷害。在術後藥物的選擇上,過去常用的雄性素、停經針劑藥物具有不可逆的雄性化、更年期症狀等副作用,多數患者長期用藥意願不高;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因較無上述副作用,可以長期使用不需停藥,讓五年復發率降低至4%。手術治療後莫輕忽 定期追蹤搭配長期藥物接續治療王毓淇醫師提醒,被視為育齡女性大敵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卵巢、子宮體等部位,導致經痛、性交痛、骨盆腔疼痛等甚至不孕,一旦出現相關症狀者,應多加注意,並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接受過手術治療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除了選擇可長期使用的藥物接續治療,也應每三個月一次定期追蹤,才能有效防止復發;若是已復發的患者,更應盡快就醫,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以利及早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喉嚨卡是胃酸逆流?別輕忽食道癌警訊

喉嚨卡是胃酸逆流?別輕忽食道癌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8歲的王姓業務員,最近吃飯時喉嚨卡卡、吞嚥困難又胸悶,這陣子易疲倦、哈欠連連,排便時竟出現黑便,親友也發現王先生臉色蒼白,勸他就醫。王先生就診時眼瞼蒼白,雖然沒有上腹壓痛,但長期抽菸喝酒、嗜吃辛辣,須安排進一步的胃鏡檢查,了解詳細狀況。然而王姓業務員過去做胃鏡的經驗不佳,對胃鏡檢查有恐懼感,不太願意接受檢查。初期食道癌可藉內視鏡治療烏日林新醫院內視鏡室中心主任、胃腸肝膽科魏宏宇醫師表示,王姓業務員決定接受無痛胃鏡檢查,檢查方式為從口進入,檢查時間約5至7分鐘,經食道、胃檢查到十二指腸,可幫助辨識粘膜表層是否病變,透過放大100倍的內視鏡,讓早期癌症無所遁形。檢查過程中發現王先生在接近賁門處有黏膜異常的狀況,經切片檢查為食道癌初期。初期食道癌有機會藉內視鏡治療,王先生採「食道黏膜切除術」成功切除病灶,傷口小、恢復快,可保留器官完整性,現在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吞嚥哽噎、食道有異物 恐是食道癌徵兆根據衛福部統計,食道癌在106年十大癌症死亡率位居第9名,由於初期無明顯症狀,往往吞嚥困難時才會就醫。內視鏡是發現早期食道癌最有效的方式,建議發現自己吞嚥哽噎感、食道內異物感,初期常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這時必須盡早檢查。生活中也要降低誘發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如抽菸、喝酒、吃檳榔,吃醃漬食品或喝熱湯,避免破壞食道黏膜、刺激食道,長期恐會增加食道癌風險。魏宏宇主任指出,現在做胃鏡有無痛內視鏡的選擇,在患者放鬆的狀態下,麻醉科醫師全程陪同下確保安全,讓醫師有更多時間仔細檢查。胃鏡又稱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是一支 110 公分左右的軟管,必要時將採用更高階放大內視鏡,取得更完整評估。

男童遭松鼠咬傷 狂犬病疫苗及時防範

男童遭松鼠咬傷 狂犬病疫苗及時防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彰化縣現有直達車直抵溪頭,去溪頭爬山運動的人潮增加。3歲的鍾姓男童上個月隨父母去玩,拿堅果吸引松鼠,卻被松鼠咬到右拇指。就醫處置1個月施打5劑的狂犬病疫苗處方。醫師提醒,雖然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不大,但還是要小心處理。如果被染狂犬病動物咬傷 發病致死率幾乎達100%彰化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忠說明,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如果咬人的松鼠是因為染上狂犬病而發瘋亂咬人,那是因為狂犬病毒進到腦部,該隻松鼠10天內就會死亡。如果人類被其咬傷而感染狂犬病毒,一旦發病,致死率幾乎達100%。但如果被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預防接種,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病的風險。台灣沒有被松鼠咬傷而感染狂犬病的病例,染上狂犬病的機率非常低,而施打狂犬病疫苗是預防性處理,民眾不必恐慌。南投縣近年有鼬獾染上狂犬病毒案例廖忠信主任表示,到醫院就醫而施打狂犬病疫苗者,主要是被狗、貓咬傷,每個月總有幾件,排名前2位,被松鼠咬的偶爾有;施打者以小朋友最多,大部分是逗弄狗、貓被咬,其他像研究人員、獸醫、清潔隊員、郵差也因工作性質,追狗或被狗追而被咬傷,偶有就醫病例。彰化縣動物防疫所所長董孟治提醒,南投縣近幾年有鼬獾染上狂犬病毒案例,野生動物染上狂犬病毒的相對風險比其他地方高一點。但松鼠從沒有被分離出狂犬病毒的案例,民眾不必看見松鼠就恐慌,碰上時千萬不要餵食及不要接觸,其他野生動物也應如此對待。

皮膚黃、茶色尿 小心阻塞性黃疸要命

皮膚黃、茶色尿 小心阻塞性黃疸要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黃疸是國人所熟悉的肝病,血液中膽色素上升,使皮膚變黃、尿液呈現茶色,阻塞性黃疸為其中之一。醫師提醒,阻塞性黃疸不單造成肝臟功能損壞,膽道系統無法疏通,如同排水道阻塞般容易孳生細菌,引發膽管炎、敗血症等急性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膽胰道惡性腫瘤 造成阻塞性黃疸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堯生說明,人體肝膽系統分工為肝臟製造膽汁,透過如城市下水道般的肝內與肝外的膽道系統,流入腸道內幫助消化。如果膽管阻塞或狹窄,使膽汁淤積於膽道內無法順利排出,就會造成黃疸。膽管阻塞的成因,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的膽管阻塞成因有膽管結石造成阻塞、其他原因造成的良性膽管狹窄、慢性胰臟炎造成膽管壓迫,或是膽管手術後併發症等。膽胰道惡性腫瘤則因國人平均餘命提升,發生率有緩慢上升的趨勢,腫瘤壓迫或侵犯膽管造成阻塞性黃疸的機會跟著上升。無法開刀的病患 可使用「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阻塞性黃疸應盡量讓膽管通暢,才能有較好的預後。無法開刀的病患,治療重點在成功維持膽管暢通,降低黃疸,避免膽管炎發生,使病患能及時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線治療,延長病患的存活期。王堯生醫師表示,解除病人膽管阻塞的方法,主要有「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及「體外經皮穿肝膽管引流術」2種。病況複雜的病人,也常會合併2種治療方式。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的優點在針對中、遠段的膽管阻塞,透過內視鏡及X光透視鏡的輔助,將塑膠或金屬支架置入膽管狹窄處,金屬支架更有自主擴張狹窄處的優勢,與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原理類似。研究顯示金屬支架相較於塑膠支架使用期間更久,可減少重複接受內視鏡治療的次數,對惡性腫瘤膽管阻塞的病人有增加存活的時間。金屬支架也適用於良性膽管狹窄,更有主動擴張狹窄處的優勢,對於慢性胰臟炎所造成的膽管狹窄,其臨床治療效果更勝於塑膠支架。王堯生醫師提醒,阻塞性黃疸的治療,會因為病患複雜程度而有不同的治療策略,金屬支架也並非在所有情形下一定優於塑膠支架,須經評估。

打造跑者身體 3大飲食觀念不出錯

打造跑者身體 3大飲食觀念不出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馬拉松跑者很會吃。馬拉松訓練會消耗非常多的能量,若確實按課表操練,吃多也是理所當然。另一方面,常有人說瘦一點才跑得快,這也沒錯,在馬拉松比賽中,體重輕一點的人比較佔優勢,但沒有計畫的胡亂減肥,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不當減肥而斷送選手生涯的案例也時有耳聞。三大基本營養觀念有均衡的營養,才能藉由訓練打造結實的身體,預防貧血,常保血流的順暢,有健康的身體才有邁向成功之路的機會。一般市民跑者想將馬拉松當作維持健康的養生運動,進而享受跑步的樂趣,首先就必須將基本的營養觀念牢記在心。基本營養觀念1-可轉換成能量的營養素/這裡指像醣類(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能量營養素。以米飯為主食的日本人,能量營養素的來源多為醣類,據說這樣的飲食方式非常適合馬拉松跑者。但現在日本人的飲食愈來愈歐美化,脂肪的比例愈來愈高,這樣的飲食方式其實並不好,應該要盡量多攝取可以轉換成能量的醣類食物,避免過度攝取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或零食。基本營養觀念2-打造強健身體的營養素/蛋白質是打造肌肉、血液、骨骼等強健身體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每天要確實攝取魚、肉、蛋、乳製品等食物。骨骼需要的鈣質、紅血球需要的鐵質,以及部分礦物質都是打造強健身體所必需的營養素。基本營養觀念3-與身體機能相關的營養素/指維生素及礦物質。與身體機能相關的營養素非常多,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也非常多樣化。一般來說,跑者容易流汗,不少維生素和礦物質會隨汗水一起排出,所以更要積極補充,蔬菜和水果都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供給來源。要均勻攝取這些營營素,一天進食三次,盡量是「主食(米飯或麵包)+主菜(魚、肉)+配菜(蔬菜等)」的搭配方式。(本文摘自/每個人都能4小時完成全馬!最有效率的馬拉松訓練/布克文化)

細胞突變致病 哪個致癌因素風險大?

細胞突變致病 哪個致癌因素風險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的複雜性在於其破壞的方法不受限制,似乎也沒有形成癌症突變的單一原因。癌症被認為是從單一細胞的單一改變開始,但似乎有許多不同因素會影響突變的發生。環境、病毒、遺傳、飲食等因素 都與癌症有關環境因素是其中一部分,至於暴露於二手菸、電離輻射、陽光及石棉粉塵之下所引起的炎症,已知都是會增加罹癌風險的因子。目前幾種透過病毒傳播的方式(像是人類乳突病毒HPV)、遺傳因素,以及許多與生活形態相關的原因,都增加了罹癌的風險。我們已知飲食是有影響力的,而且飲食健康與癌症風險在許多方面都有密切關連。例如,食用加工肉品會導致大腸直腸癌風險增加,這部分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但當我們討論到風險時必須謹記,癌症會發生是由看似自發的突變所造成,這一點十分重要。人在一生當中,細胞分裂會發生數十億次,只要有一個細胞以特定方式出了錯,就可能催毀了人的一生。目前有許多方法可以增加或減低風險,但癌症卻可能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癌症的風險 或許與人類壽命延長有關癌症是單一細胞改變的結果,一個短暫隨機的事件,而非身體長期退化或具體生活選擇的直接後果。發生癌症的風險與任何意外事件的風險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避免冒險,但我們永遠無法超越偶然性。癌症是融入我們生活當中的一種無法避免的危害,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或許來自人類壽命延長的趨勢。當有人罹患這種可怕疾病,不管是哪一種樣態,我們最不該做的一件事就是去責怪他們。他們是殘忍命運下的受害者,我們只要感恩就好,因為在現代社會中,他們擁有比歷史上任何時代更多的生存奮戰機會。普遍解藥的誘惑從存活率明顯上升及長期結果,可以看出對抗癌症技術的大幅進步—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我們接受癌症其實不是一種病。癌症本身有著難以想像的複雜性,每一個案例都需要利用獨特方法,應用當今腫瘤科醫生能夠取得的各種工具,而且治療過程通常十分嚴苛、痛苦又冗長,需要病人極大的毅力、勇氣、信任及決心。基於在癌症被診斷出來的那個時間點,擺在任何人面前的都是一場恐怖的戰役,所以若有人想要抓住任何一根小樹枝,好讓自己能從洪流中脫身,也就不令人驚訝了。我們已經討論過鹼性灰飲食以及對於抗氧化劑的誤解,但事實上關於飲食及癌症的迷思簡直多到不可勝數,其中最大的迷思莫過於,認為我們對所有型態的癌症都能找出單一的解藥或成因。這一點在很多偽科學中相當常見,但對癌症卻再危險不過,這種誘人的觀點與真正的科學認知有很大的矛盾。過去這些年來,許多飲食規定都保證有某種普遍解藥,這種想法可在歷史的某個時期中找出根源,當時我們還以為即將出現某種普遍解藥。(本文摘自/廚房裡的偽科學: 你以為的健康飲食法,都是食物世界裡的胡說八道/八旗文化)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講座/嬰幼兒牙齒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3/4的嬰幼兒有喝奶入睡的習慣,造成約高達2/3的0至3歲嬰幼兒罹患奶瓶性齲齒。幼兒含著奶瓶邊吸邊睡,睡著後唾液分泌減少,造成高濃度奶水或糖水附著於齒面,細菌產生酸性分泌物,使幼兒牙齒脫鈣、形成蛀蝕,稱為奶瓶性齲齒。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7/18(三)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高珩傑牙醫師主講「嬰幼兒牙齒保健」,提供您為孩子提供牙齒保健防護的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與關心牙齒保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嬰幼兒牙齒保健時間:107年7月18日(三)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