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3至5旬男性排尿痛 恐急性攝護腺炎

3至5旬男性排尿痛 恐急性攝護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8歲的吳先生,發燒1天同時自覺尿液有異味,排尿酸痛、射精疼痛而就醫。肛門指診發現攝護腺腫大壓痛,攝護腺液化驗顯示白血球60-80(正常值為10以下)且有細菌,診斷為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53歲的陳先生,前一晚出現射精疼痛,早上起床時發燒且尿液混濁,排尿時疼痛不順暢而就醫。肛門指診發現攝護腺腫大,尿液及攝護腺液化驗白血球大於100並有細菌,亦診斷為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 多發生於30至50歲泌尿科醫師周固說明,攝護腺炎約佔泌尿科門診1/4病例,可分為急性細菌性、慢性細菌性、非細菌性、細菌性非炎性(無症狀)4類。其中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較少見,常見症狀有發燒、虛弱無力、射精疼痛、排尿疼痛、會陰或肛門疼痛、尿液混濁有臭味、血尿、流膿等,症狀明顯。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多發生於30至50歲,常於下列情況易發病:反覆尿路感染、長期留置尿管、攝護腺肥大合併阻塞、包莖、糖尿病患、性病等。診斷中,肛門指診會發現攝護腺紅腫熱痛;攝護腺液中出現細菌,白血球、紅血球數目會增加。需持續服藥30天以上 若未完整治療易反覆發作周固醫師表示,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治療效果良好,通常經抗生素治療1至2週後症狀會明顯改善,但需持續服藥30天以上。若未完整治療易反覆發作,據統計5%轉變成慢性攝護腺炎。治療期間須多補充水分,不可憋尿;避免久坐或長時間騎腳踏車、機車、騎馬等;少接觸菸、酒、辣、炸、刺激性(咖啡因)食物。泌尿道感染應儘早治療,以免細菌侵入攝護腺引起發炎。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在發炎時適當治療,配合充分水份、休息、生活方式調整,多半都能得到緩解。若未完整治療,有轉變成慢性攝護腺炎的風險,對生活造成影響。

講座/幼童交通安全

講座/幼童交通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內14歲以下年齡層之死亡原因以交通事故傷害居首位。兒童頭部的重量佔身體重量的比例比成人大得多,且頸部柔弱,碰撞發生時小孩受傷程度也往往最嚴重,頭頸與髖部的保護在行車過程中格外重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7/20(五)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幼童交通安全宣導」,提供您家中寶貝出門時的該注意的交通細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童交通安全宣導時間:107年7月20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鼾聲嚇跑床伴 止鼾手術力助消音

鼾聲嚇跑床伴 止鼾手術力助消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打鼾是因在睡眠期間,人體上呼吸道組織因肌肉張力放鬆,或本身過度冗贅的體積所產生震動的發聲情況,大部分的打鼾情形好發於軟顎及懸壅垂,有時是因舌頭體積過大,或舌基部下垂所引起,此外,扁桃腺、腺樣體及鼻塞也會造成打鼾,而體重過重、服用鎮靜劑和使用酒精,也會使鼾聲加重。由於打鼾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之一,若不妥善處理,一旦長時間睡眠缺氧,亦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台中38歲謝先生為科技工程師,職場表現深獲肯定,但單身的他十分渴望早日成家,只是交往過的眾女友們,因無法忍受他的巨大打鼾聲,選擇離他而去,為了能尋得美嬌娘,謝先生決定接受「溫控式無線射頻打鼾手術」治療,術後果然「消音」不少,不僅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重燃追求異性的信心。溫控式無線射頻打鼾手術 使軟組織體積縮小 降低打鼾音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許哲綸表示,經鼻咽內視鏡和睡眠呼吸檢查後,發現謝先生的軟顎及懸壅垂非常鬆弛,已經達到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討論後決定使用傷口小、免住院、疼痛輕微且恢復時間快的「溫控式無線射頻打鼾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讓他對人生充滿希望。傳統治療打鼾的手術,如「雷射懸壅垂切除手術」或「懸壅垂軟顎成型手術」,容易造成術後傷口高度疼痛,而「溫控式無線射頻打鼾手術」在軟顎或舌基部黏膜下,利用無線電波在治療區域產生凝固範圍,約6到8週使軟組織體積慢慢被身體吸收而縮小,並增加組織的硬度及張力,即可達到降低打鼾音量及頻率的目的,適合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許哲綸也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若不積極治療,可能影響自身及枕邊人白天的精神狀態,也可能忽視隱藏的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故建議若有打鼾,或經親友觀察有睡眠中呼吸暫停的情形,應盡早就醫檢查,才能改善生活品質。

打電腦頸部僵硬 抬頭挺胸免煩惱

打電腦頸部僵硬 抬頭挺胸免煩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我的診所東京腦神經中心有不少商務人士和粉領族會過來求診。這些患者一樣也是發現各種身體不適的問題,跑遍東京都內的許多醫院,看遍各項專科門診,病情還是沒獲得任何改善後,才匆匆跑來我這邊求診。他們身上出現的不適症狀,例如:慢性疲勞、頭重腳輕、暴躁易怒、失眠、莫名流汗、不時會有暈眩的症狀……等等。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些人的工作都需要長時間坐在桌前面對電腦,其中還有很多人也都有乾眼症、口乾症等狀況。聽了這些患者的身體困擾和工作情況,再分別檢查他們的身體後,我可以判定其中大部份的病例,都是因為頸部僵硬導致副交感神經失調。那麼原因又是什麼呢?首先,最無庸置疑的因素就是電腦。打電腦就是讓這些患者感到不適的原因。大家現在不是只會在工作場所才會碰到電腦而已。在通勤時,我們也經常會看到有乘客打開筆電繼續在工作。更何況現在家家戶戶幾乎都備有電腦,所以在那段不算短的居家時間中,大概十之八九也是坐在電腦前面度過。長時間面對電腦 成為頸部僵硬主因除了上班族之外,主婦和學生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學校,甚至是在網咖等地方,大家幾乎隨時都可以接觸到電腦。像這樣長時間面對電腦的生活,不知不覺就會讓頸部產生巨大變化,成為頸部僵硬的一大主因。肩膀會覺得痠痛的時候,大多都是由於肩膀肌肉感到了疲勞。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一整天下來,肩膀都得要不斷撐著沉重的上肢。在人清醒的時候,頸部都在努力支撐著雖然沉重,對人類來說卻是最重要的頭部。在公司或是學校裡,我們還有辦法可以把手肘放在桌面上,減輕肩膀的負擔,但是頸部卻連休息的機會也沒有。雖然因個人體格而異,但是以成年男女的平均來看,一個人的頭部重量大約是六公斤左右。儘管人類的頭部如此沉重,但若是仰賴整個身體,尤其是包含脊椎與背肌在內一起幫忙的話,應該也不至於會帶給頸部多大的負擔。應學習如何用整個身體支撐腦袋「抬頭挺胸」的習慣,是要讓身體符合人體結構。挺直腰桿才能讓整個身體好好撐住頭的重量。讓姿勢看起來更漂亮,不過只是轉化後的二次理由。在猿猴進化成人類,開始懂得用兩腳站立之後,人類的腦袋就比其他生物還要來得巨大許多。學習如何用整個身體來支撐沉重腦袋,可說是人類永遠的課題,也是一大煩惱。然而,當大家在使用電腦,尤其又是筆記型電腦的時候,身體總是會習慣向前傾斜,難以用平視的角度來看螢幕吧。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沉重的頭部一直都位在頸部前方,使身體得要長時間單靠頸部肌肉來支撐頭部。如果一天有三小時都是保持低頭的姿勢,就會對身體造成相當大的危害。因為這代表了你每天都在不斷傷害自己的頸部肌肉,朝著頸部僵硬的道路前進。這種彎腰駝背的生活習慣,正可說是會讓大家身體出毛病的元兇。請大家再重新審視一遍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做文書工作時,應該都會需要閱讀、繕打資料,或是處理每天的傳票吧。像是這些會運用到電腦的業務,都會逼著身體維持低頭的姿勢;就連利用坐電車通勤的時間玩玩掌上型電動,或是用手機傳傳簡訊的動作,也都得要擺出低頭的樣子;等回到了家,大家一樣也會玩玩電腦,打打電動吧。各位難道都不覺得一整天下來,自己保持太久低頭又彎腰的姿勢了嗎?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間,長時間維持著這種姿勢在過日子。現代人獨特的生活習慣,就是導致頸部出問題的原因。(本文摘自/一日五分鐘,頸部放鬆自療力/高寶出版)

治療從心靈著手 回歸自己、放下執著

治療從心靈著手 回歸自己、放下執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曾有人問我健康的定義,我告訴他:「當一個人在生活裡感覺不到快樂,人已經不健康了。」生命本該活在快樂裡,如果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不管有沒有被診斷出糖尿病,仍是個生病的人。我所強調的健康,是身心靈整體的健康。如果一個人身體健康,可是活得很痛苦,這並不是真正的健康。賽斯心法最高指導原則是:「我創造我自己的實相。」每個人都擁有創造自己實相的能力,身體也有非常強大的自我療癒力。糖尿病當然可以不靠藥物好起來。醫學和醫生本該幫助大家開啟自我療癒能力,而不是發明更新的藥物來治療疾病。真正的治療來自心念轉換;正向能量能讓全身循環、新陳代謝良好,免疫力增強。治療身體要從心靈著手,無論是慢性病或癌症,只要能打破執著,把握創造實相的觀念,讓自己活在喜悅中,就能得到真正的健康。所有的不快樂都是自我設限有些人告訴我,他們知道要讓心靈快樂,卻不知該怎麼做!在他們詢問的同時,我常發現,他們的臉部線條與最初見面比起來,已經柔軟了許多,整個表情都改變了。在開始學習、成長後,我們的心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化。當你開始問自己,怎麼樣才能快樂?你已經開始朝愈變愈快樂的方向前進了!而人不快樂,卻不一定會察覺到。可能只是覺得,怎麼煩惱這麼多?痛苦、壓力如此大!卻沒發現整個人已經進入不快樂模式。人所有的不快樂都是自我設限,因執著而產生的。執著在那裡?身分、地位、財富、年齡、性別……年齡是一種執著 靈魂是沒有年齡的有人曾見到我的外表而質疑,一個看似毛頭小夥子的傢伙,真的是社會上有身分地位的醫生嗎?他真的在世界各地推廣身心靈觀念和賽斯心法嗎?我已經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大家,這就是快樂!我從來沒有被我的身分、年齡、地位限制過,即使今天我是個國家元首,或是七、八十歲的老爺爺,我還是不變坦率的個性,暢所直言。年齡是一種執著,靈魂是沒有年齡的。一個八十歲的老人感冒咳嗽,住院一個月;一個八歲的孩子肺炎住院,三天後馬上活蹦亂跳。因為八歲的孩子沒有執著、沒有年齡的觀念,就是如此自然地與天地能量合而為一,相信身體天生是健康的。人的天性和宇宙真理是一體的。可是一個八十歲的人,會顧忌很多。「哎呀!我這樣做會不會打擾到兒子、媳婦?八十歲的人,還和年輕人出去玩,人家會怎麼看我?」人的生命要和靈魂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年齡放下。活到八十歲,也可以有二十歲的心情和活力。不管是家庭主婦、上班族,還是公司的總經理,到最後會發現,病痛、不快樂,都是自己要面對,不管是誰都一樣。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滿腦子都在煩惱和擔心,太多現實的痛苦和壓力。去做任何好玩的事,退休後到花店、水族館打工也好,嘗試更多新鮮事,生命自然會改變!我常說,只要不是傷天害理的事情,什麼都能做。人很會自找麻煩,老想些負面的事,加重內心的壓力。有時候人年紀愈大,思想愈是僵化、放不開。例如帶老人家到餐廳吃飯,接下來幾天就會聽到他嫌那個菜太鹹、湯不夠味道、廚師功力不夠;出門度假,抱怨床不好睡、枕頭太高,隔壁很吵。諸如此類的事情一再發生,讓子女和父母的相處變得有心無力。人最終要和內在自己合而為一我自認為自己有個好處,很多人在我身上可以看到「自在」這兩個字。我不會受到很多身分、地位的限制。我認為人最終要和內在自己合而為一。當我們被太多痛苦和煩惱困住時,要記得回來做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回歸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做自己不是執著、自私;當人開始回歸自己時,就會放下很多的負擔,靈魂和自我不再有衝突。自己的靈魂活力被展現,我們愈能夠幫助其他人。就像許多人來看我的門診,不是為了拿藥,而是來感受我生命的活力!怎麼有個人可以活得如此開心!那是一種生命的創造力。(本文摘自/誰說慢性病不會好:10大慢性病的身心靈療法/賽斯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https://www.facebook.com/TSHM2075/

感冒吃甜易生痰?中醫:冰水影響更甚

感冒吃甜易生痰?中醫:冰水影響更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感冒了,就不要吃甜食喔!」感冒咳嗽時,總會聽到長輩告誡應該避免甜食、以免病情加重。振興醫院中醫科主任蕭恆毅表示,民眾常會有這些口耳相傳下來、有關於疾病的特殊禁忌,其實「感冒不能吃甜」是錯誤的迷思,含有糖份的食品像是枇杷膏能有效緩解喉嚨不適、止咳化痰;因此,建議民眾可於感冒後期食用、照護呼吸道。打破吃甜生痰迷思 專家來解惑中醫有關甜食致病記載,出自於古書「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約脾瘅。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者。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蕭恆毅主任指出,此文中敘述了古人因飲食過度甘美,即甜膩高熱量食物過量,會導致「消渴證」,即可能為現代所稱糖尿病,與呼吸道所致的痰液或咳嗽反應並不相關,民眾應打破擔心感冒吃甜而生痰的迷思!痰液誘發咳嗽反應 與吃甜食沒有直接關聯蕭恆毅主任進一步解釋,痰液在中醫學理是指「人體內不正常物質的累積」,故腫瘤、高血脂、高血糖、動脈硬化產物、器官感染發炎後的受傷害組織反應積液等,都可屬於中醫痰液病理的指涉範圍。在某些特殊情況,如胃食道逆流患者,吃太多甜膩食物後出現泛酸咳嗽現象,但就感冒等呼吸道發炎引發的咳嗽反應,可能因發炎導致呼吸道黏膜受傷,因此遇到異常溫度刺激,像是冰水經過喉嚨,或牙刷不慎刺探喉嚨等,波及到分佈於呼吸道粘膜與咳嗽相關的神經末稍,就會誘發咳嗽反應,其實都跟吃甜並沒有直接關聯。補充飲水避免口乾舌燥 枇杷膏有助喉嚨保養平時應該如何保養喉嚨呢?蕭恆毅主任表示,適當的水份滋潤有助於呼吸道黏膜功能的維護,每天適當的補充飲水,可以避免口乾舌燥,而含有蜂蜜及天然麥芽糖成分的枇杷膏,能達到潤肺、止咳、化痰效果;建議可在白開水中添加枇杷膏調味,不但口感佳,且因枇杷膏含川貝、枇杷葉,故具滋陰潤肺作用,有助於清熱抗炎、保護呼吸道粘膜,可緩解呼吸道粘膜發炎不舒服,達到日常喉嚨保養用途。喉嚨常乾啞咳嗽 呼吸道照護很簡單針對工作中需要經常講話的老師及業務員等職業,蕭恆毅主任特別提醒,若是過度使用喉嚨,有乾啞、咳嗽情形,也可以每天取3到4湯匙枇杷膏加水稀釋,小口小口飲用,亦即先含一口枇杷膏水在喉嚨停留10秒鐘,延長喉嚨粘膜與水接觸的面積及時間,可生津潤喉,改善喉嚨不適症狀,讓呼吸道照護可以很簡單。(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喜歡吃醃肉毫無節制,103年因喘就醫,被醫師診斷為腎臟病第5期,原本已在左手前臂裝人工洗腎廔管,準備開始洗腎,卻因接受慢性腎臟病防治長期追蹤及衛教,改變飲食習慣為低蛋白飲食後,腎臟病得到控制,延遲2年後才開始洗腎。醫師提醒,初期腎臟病並無症狀,很多病人常很嚴重才就醫,得要洗腎。呼籲民眾定期檢查腎功能,初期接受慢性腎病管理,延緩進到洗腎的階段。腎臟病後期症狀才會較明顯 「泡、水、高、貧、倦」台東馬偕醫院腎臟科醫師吳孟叡醫師表示,台灣長期背負洗腎王國的汙名,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在全球的統計中往往名列前茅。原因與飲食、用藥習慣,及洗腎照顧品質延長洗腎時間有關。許多病人會因為腰痛、下背痛的原因就醫,事實上除了結石造成的阻塞性腎病變外,一般常見的慢性腎臟病,是不會以腰痛來表現。初期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其實「沒有症狀」,到後期才會較明顯,以「泡、水、高、貧、倦」的方式來表現。糖尿病患佔洗腎患者近一半比例在一些高危險的病人身上,定期追蹤腎功能更來得重要,有助及早確定慢性腎臟病診斷,尤其是糖尿病病患族群,佔了洗腎患者將近一半的比例。台灣人不正確的用藥習慣,如不明偏方、中草藥、隨處可得的止痛藥,往往也造成病患腎功能受損。此外,腎功能本身就會隨著年紀漸長而緩慢下降,就算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只要年滿40歲以上,也可利用健保提供的成人免費健檢,為自己的腎臟健康把關。吳孟叡醫師提醒,預防甚於治療,最能避免末期腎臟病產生,是在尚無腎臟病或仍處於初期腎臟病時就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例如治療三高、定期檢測等。倘若不幸已進展到後期腎臟病,也應該以專業醫師判斷了解腎臟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並確實遵從藥物及飲食控制。真正末期腎臟病時,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以最安全的方式進入透析的治療。

老年病主因!防範肌少症7危險因子

老年病主因!防範肌少症7危險因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年老會增加慢性病機率,各器官功能也會衰退,除了慢性病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身體還有其他機能退化,骨骼肌肉的退化就比較少被注意。肌少症可能造成老人跌倒、身體衰弱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蔡明松說明,骨質密度會因為年紀漸長而降低,骨骼肌肉質量亦會減少。因老化等因素肌肉量減少,會造成老年人身體功能降低、跌倒、骨折、住院、甚至臥床等併發症。肌少症為老年病主因,如跌倒、衰弱症等老年人常見問題,都有可能是肌少症引起,其他老年病還包括記憶、情緒、營養、失能問題等。了解肌少症與如何預防保健,例如針對肌少症做適當的評估治療,對老年人來說變得相當重要。肌少症的評估需包括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身體表現,肌肉質量的減少與肌力的下降或身體表現的下降為肌少症,老年肌少症的盛行率為5至13%。肌少症治療除了疾病控制 可從活動、營養改善蔡明松醫師說明,肌少症由多重因素造成,包括(1)老化、(2)荷爾蒙、(3)疾病、(4)少動、(5)營養不良等,也和(6)肥胖、(7)高血壓有關。肌少症的治療除了疾病控制外,還需評估活動情形與營養狀況。適當的活動對老年人或衰弱族群的肌肉質量或肌力有幫助,每周至少1次的阻力活動可改善肌力與神經肌肉表現,也可降低跌倒與骨折風險;營養部分需注意飲食熱量的攝取、蛋白質與維生素D的補充。肌少症需要評估,其他的老年病亦是,例如聽力或表達出問題,老年人也許認為這不是疾病。但若不評估這些老年病,便不能了解如何幫助老年人,而因為這些老年病造成退化,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除了疾病的篩檢外,年紀漸長還需評估老年病,兼顧疾病與老年病,更周全地造福老年人。

打籃球膝脫臼 注意血管損傷害截肢

打籃球膝脫臼 注意血管損傷害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9歲的陳女士熱愛運動,膝關節的十字韌帶曾受過傷,某次做瑜珈結束前,左腿突然抽筋讓她摔倒,因膝蓋著地而造成膝關節脫臼,送醫復位處置時發現血管斷裂。轉診到大醫院,左腿組織大量出血腫脹,已出現感覺異常且不能動,接近急性缺氧。緊急用腳上大隱靜脈做繞道手術,將斷掉的血管兩端接合恢復灌流及脈動,讓組織恢復灌流。而因壓力上升有腔室症候群現象,第一時間做筋膜切開術將壓力釋放,減低肌肉組織壞死及截肢的危險,目前陳女士恢復情況良好。急性栓塞5症狀 疼痛、泛白、麻木等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世銘表示,膝關節後方窩中央深部有一個膕動脈,與股骨膕面及膝關節囊後部緊貼到小腿,再到末端小血管。膝關節脫臼或復位時容易損傷膕動脈,膕動脈只有一條,如果斷掉,末梢就沒有血液供應,腳會開始出現腫脹及冰冷,甚至變紫、變黑,有截肢危機。一般腳的急性栓塞有5個症狀,(1)首先會痛,甚至摸不到脈搏,(2)接下來末梢組織會變比較蒼白,(3)末梢會感覺麻木、(4)異常疼痛、(5)失去活動能力。血管處置盡可能在黃金6小時內恢復灌流,減少缺血時間及對於四肢血管的損傷。足球、籃球等高強度拉扯運動 應以護膝保護黃世銘醫師提醒,受傷後的肌肉組織急性缺血,如超過4小時以上持續腫脹,可能開始有軟組織壞死,肌肉軟組織的壓力會高於微血管灌流壓,失去供應氧氣代謝的能力。舉凡高強度拉扯的運動,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如足球、籃球、羽球、橄欖球等,或膝關節曾經受傷者,在活動時應加以護膝保護,可避免關節容易受傷脫臼,降低運動傷害。

講座/痛風飲食知多少?

講座/痛風飲食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常有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而尿酸的來源為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經消化分解後產生「普林」,普林再經肝臟代謝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排出體外。要如何由飲食來控制痛風,是很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7月20日(五)舉辦營養講座,由張昱凡營養師主講「痛風飲食知多少?」,講座中將介紹如何藉由適當飲食來調控,並避免痛風急性發作情形。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痛風飲食知多少?時間:107年7月20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