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病情需重複扎針 「PICC」成救星

病情需重複扎針 「PICC」成救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醫院裡經常可見需要靜脈輸液的病人,身邊圍著好幾個護理師,焦急尋找血管。可是已經連續打了1個多月的針,手臂上、腳上布滿了針孔,青一塊紫一塊。臨床上像這樣需要長期輸液的病人不少,不僅病人苦不堪言,更造成護理師花時間找血管,壓力大到滿頭大汗。PICC可用於注射藥物、輸血和抽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副護理長羅美惠說明,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無痛的靜脈給藥途徑,減輕患者穿刺及重複扎針的痛苦,可用於注射藥物、輸血和抽血,更避免藥物外滲造成對血管或組織的傷害。PICC是一條長且柔軟有彈性的導管,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在病房直接操作。放置過程採局部麻醉,由周邊靜脈穿刺將導管置入上腔靜脈,置入後照X光確定位置是否合適,在良好的導管照護下,放置時間可維持半年到1年。但因PICC導管入口處在皮膚表面,可能會出現的合併症包括局部出血、靜脈炎、導管感染、導管阻塞及血栓造成注射肢體腫脹等。應避免裝置導管側 提過重物品、受牽扯、受傷或量血壓羅美惠護理長表示,裝置PICC導管後仍可正常洗澡,但應避免注射部位直接泡水及沖水,為預防敷料潮濕,可使用防水袖套或保鮮膜圈圍住手臂將患部包裹起來,預防濺濕敷料和傷口。不要穿著袖口過緊的衣服,穿脫衣服時要注意防止帶出導管。居家活動時,彎曲、伸展的動作並不受影響,其餘日常生活如煮飯、洗碗、掃地、拖地等家事也不受限。但應避免裝置周邊中心靜脈導管那一側的肢體提過重物品、受到牽扯、受傷或量血壓,以360度外旋動作打網球、游泳或打羽毛球等也應避免。

教孩子成為他自己 建立真正的自信

教孩子成為他自己 建立真正的自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記得小時候,父親曾告訴我這句話:「自己說自己好沒有用,要別人說你好、外界肯定你才有用。」後來,我一直在思索這樣的觀點及背後的涵意。 在現代的家庭及學校教育當中,我們到底是在引導孩子找到他自己、自我肯定、增進自我信心?還是一直在教育孩子,只有當你符合了外界的標準及期待、得到了第一名或優等、贏過了多少人、得到外界的掌聲及讚美,你才是有價值的呢?「自我迷失」者 沒有真正找到自我、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都是「自我迷失」者,他們沒有真正找到自我、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沒有找到自身、宇宙及天地之間的獨特性,因為他們一直活在外界及社會的標準底下,相信:「只有別人說我好、肯定我,我才是好的、有價值的!」 同樣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師生的互動裡,我們不斷奴化及催眠孩子的自我:「你覺得自己畫得好、說得好、表現好都沒有用,要大人及老師說你好、說你棒、稱讚你才有用!」於是孩子們人生路途上所跟隨的,不是自己真正內心的聲音、內在的神諭,而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外界價值觀,以及別人的肯定與否。 那麼,我所提倡的新時代兒童身心靈教育,將會出現驚天動地的改變:引導孩子找到他真正的自己,告訴孩子:「外界(包括老師及父母)對你的肯定──很好,但請記得當作參考!那只代表你符合了他們的價值觀,不代表你真是對的或是好的。而外界對你的批評、不認同,甚至否定──很好,但也請記得,那只能當作參考!他們對你的失望及傷心,代表了你沒有以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做人做事,並不代表你真的是錯了。」 舉個例子,我想國父孫中山先生起義推翻滿清,大概也令他的某些家人及朋友失望傷心吧!好好的醫生不當,去跟人家搞革命、造反,真是頭殼壞掉。但也許,他真正跟隨的是自己內心的智慧及聲音。 我想,父母及老師們都要先開始以身作則,不要再用教育奴化孩子的心智。許多教育人員常會感嘆,為何孩子缺乏自信心及勇氣、無法自我肯定;但大家都忘了,我們一路以來教孩子:「你自己肯定自己,自己以為自己好,是沒有用的,別人肯定你、說你好,才有用!」這到底是「外界肯定」、「別人肯定」、「第一名肯定」、「獎狀肯定」,還是「自我肯定」?我們教孩子要有「自」信心,其實是騙人的,我們是在教:「人家說你好,你才會有信心!」「父母師長稱讚你,你才可以覺得自己好、才有信心!」這是「外界信心」、「別人信心」,而非「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靈魂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靈魂,都有其獨特及無可取代的價值,真正的身心靈教育是在引導孩子找到他自己,以及他自己在宇宙中的獨特位置和角色。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應具有無比的自信心,能夠自我肯定;我們不是要矮化孩子的心智,成為別人眼光及外界價值的附庸及追隨者。放眼望去,整個社會不全都是膚淺價值觀下的可憐蟲嗎?開名車、住豪宅才叫做成功,讀名校、成績好、進入股票上市公司工作才叫做優秀,算了吧!還不是一群失落了珍貴自我價值及真正快樂的心靈空虛者,終其一生,只不過是依靠外在的羨慕眼光自我安慰的心靈迷失者。 我們希望孩子明白,他天生就是「好的、健康的、被愛的、平安的」,他的價值來自宇宙神奇的給予及自我後天的學習努力。他唯一要做的,是盡力的成為他自己,明白自身內在有全宇宙最珍貴的寶藏、智慧、勇氣和愛,不是別人說你好、有用,你才是好的、有用的;而是,當你覺得自己是好的、有用的、很棒的,視別人的意見「僅供參考」,那麼你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至於別人的肯定及讚美──你管他呢,因為那也不過是早晚的事罷了。 (本文摘自/孩子都是老靈魂:新時代親子身心靈教育/賽斯文化)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學會https://www.facebook.com/TSHM2075/

孕媽咪氣血失調 產後瘦身難

孕媽咪氣血失調 產後瘦身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女性產後可能因氣血失調,造成疲累卻睡不安穩、無法順利產後瘦身。彭燕婷中醫師表示,門診中一名38歲的女性患者,懷孕期間胖了15公斤,產後雖努力想減重,卻因氣血失調、母乳也不足夠,雖然減掉了5公斤但仍舊水腫嚴重、小腹肥胖體態與生產前差別很大。白天精神很差,晚上卻睡不安穩且情緒起伏很大、甚至影響家庭與工作,研判是「氣血虛夾瘀」症候造成。尤其現今社會婚育年齡變晚,高齡懷孕生子要經歷體內荷爾蒙急遽改變,體力上及生理上的負擔皆極大。這名在金融業工作的38歲女性上班族,懷孕期間增胖了15公斤,產後雖有坐月子充分休息,但體質氣血不足、哺乳約3個多月即因母乳不足而退奶。且自從停止哺乳後,飲食及運動雖有盡量注意調養,但近半年來體重卻遲遲無法明顯下降,感覺全身水腫外也成天無精打彩、下班後覺得照顧小孩心有餘而力不足,且愈來愈不敢照鏡子。8項體質檢測指標可透過以下的8項體質檢測,判別自己是否處於氣血虛夾瘀的狀態: 1)偶爾覺得頭暈頭重,身體沉重不輕鬆。 2)容易水腫、小腹四肢鬆軟。 3)喜歡吃甜食、吃得少卻偶發性暴飲暴食。 4)情緒不穩或暴躁或憂鬱。 5)腰痠、容易抽筋等身體常出現痠痛不適感。 6)易便秘、脹氣。 7)面色蒼白有黑眼圈。 8)疲倦易累、卻睡不安穩。 彭燕婷中醫師表示,這類產後媽媽在臨床中,可見氣虛,呵欠頻作無精打采,說話聲音小,下半身易浮腫,面色蒼白卻有黑眼圈;血虛則手腳冰冷,容易便秘,皮膚乾燥,夾雜瘀阻經絡則顯現在唇暗舌紫面上長斑,且特別容易筋骨痠痛。舌質較暗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因此研判診斷為「氣血虛夾瘀」症候,治療原則採取益氣補血、化瘀通絡,針對這樣的病人,臨床上常以藥方八珍湯的加減予以處方,加強消除脂肪及暢通經脈的加入雞血藤、荷葉,提補精神代謝及消水腫的則會加入黃耆、杜仲等臨症調整。需時3個月的調養,並建議患者加上開始每周2~3次30分鐘運動,體重開始持續每星期減輕0.5公斤,臉色也較為紅潤,更有有精神,終於覺得工作和照顧小孩起來,也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了!調理體質要趁黃金時期方能得到最佳療效懷孕及生產對女性的影響真的非常的大, 彭燕婷中醫師表示,在生完小孩後其實需要1-2年不等的長期調理才能讓身體完全恢復正常運作,不然一稍稍熬夜或者過於勞累忙碌就會明顯體力透支,容易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甚至提早衰老!門診這位小姐就是在停止哺乳後,失於調補所以馬上就產生代謝低下導致容易肥胖的問題,調理體質要趁黃金時期方能得到最佳療效。若有懷孕計劃者,也可在懷孕前就先調補氣血及減重,讓身體隨時處於氣血充足的最佳狀態!

難治乳癌新突破!TKT抑制劑併化療

難治乳癌新突破!TKT抑制劑併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福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乳癌持續蟬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科技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支持研究團隊,突破性發現為最難治療的三陰性乳癌(TNBC),提供新策略方向。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TKT調控代謝平衡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暨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王陸海院士及曾建偉博士研究團隊,與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張金堅教授及郭文宏醫師合作,在科技部與國衛院長期共同支持下,發現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轉酮醇酶」(TKT)調控葡萄糖糖解代謝與有氧呼吸代謝的動態平衡,會影響三陰性乳癌細胞生長與轉移能力。此突破性發現為乳癌治療,特別是目前最難治療的三陰性乳癌(TNBC),提供新策略方向。癌細胞對能量的快速需求 使葡萄糖代謝機制重塑新陳代謝變異是促進癌症進展的重要因素。正常細胞代謝,重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透過2種代謝途徑產生能量,絕大部分(80%)透過粒腺體的有氧呼吸途徑,只有一小部分透過無氧的葡萄糖糖解代謝產生能量。癌細胞正好相反,由於對能量的快速需求,癌細胞使葡萄糖代謝機制重塑,葡萄糖糖解代謝的途徑比例增加到85%,只有5%左右透過粒線體的有氧呼吸途徑。這種現象被稱作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這種葡萄糖代謝現象,幾乎存在於所有腫瘤細胞,而癌細胞也成癮於這種快速產生能源的糖解代謝途徑。減少TKT或添加α-KG到癌細胞 抑制乳癌細胞生長和侵襲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轉酮醇酶(TKT)隨著腫瘤生長而增加,在乳癌病人有顯著表現,特別是三陰性乳癌病人中表現最高。研究團隊利用小型核醣核酸干擾片段(siRNA)方法減少TKT表現後,發現相關代謝物α-酮戊二酸(α-KG)在癌細胞裡被提升。進一步研究發現,減少TKT或添加其代謝物α-KG到癌細胞後,可抑制乳癌細胞的葡萄糖糖解代謝途徑,增加有氧呼吸代謝途徑。讓乳癌細胞的葡萄糖代謝狀態趨向於正常細胞,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和侵襲能力。進一步利用三陰性乳癌細胞在老鼠致癌模型,證實抑制癌細胞的TKT或注射α-KG到帶有腫瘤的老鼠,可有效的抑制乳癌的生長以及淋巴腺和肺部的轉移。TKT的抑制劑結合化療藥物 加強抑制癌細胞生長基於上述發現,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TKT的抑制劑oxythiamine和目前乳癌(特別是三陰性乳癌)臨床治療的第一線化療藥物doxorubicin及docetaxel結合使用在體外及老鼠模型,測試抑制癌細胞的效果。發現oxythiamine單獨使用可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生長和轉移,尤其是和上述化療藥物結合使用,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王陸海院士研究團隊證實,降低轉酮醇酶(TKT)或添加抑癌代謝物α-酮戊二酸(α-KG)後,可讓乳癌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代謝趨向正常細胞,透過粒線體進行有氧呼吸的正常葡萄糖代謝運作,減緩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增強葡萄糖的攝取和糖解代謝途徑幾乎是所有腫瘤細胞成癮的偏好,此研究發現的抗癌策略,不僅可應用於乳癌治療,更可望應用在乳癌外的其他癌症。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此時營養治療對癌症患者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7月16日(一)舉辦營養講座,由施淑梅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本次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7年7月16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練跑初學者 先加強肌力避運動傷害!

練跑初學者 先加強肌力避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跑完全程馬拉松,需要有相當的肌力。但就馬拉松跑者的體型來說,瘦一點反而比肌肉發達型的還適合。不過,這邊所說的「瘦一點」,並非那種肌力不足的纖細苗條型。體重過重反倒不利,肌肉太肥厚並不適合跑馬拉松,雖然瘦,但只要有強度夠結實的肌肉,就是非常適合跑馬拉松的體型。首先,要打造適合馬拉松的體態,關鍵就在於含腹肌及背肌在內的軀幹肌肉。軀幹結實的話,跑步時上半身自然會保持在適當的位置,身體也就比較不會晃動。只要身體安定,就不會浪費太多無謂的時間。其次是腳部的肌力。在跑完42公里之前,腳必須承受數萬次著地的衝擊,所以腳需要強韌且能夠持久的肌力。腳只要夠結實,就不需要太多的肌肉量。大家看那些一流馬拉松選手又細又勻稱的腳就可以瞭解,只要確實鍛鍊,就不需要過於粗壯的肌肉。從最基本的強化肌力做起另一方面,強化肌力也可以預防身體的耗損。馬拉松跑者必須進行長距離的訓練,這對膝蓋、腰部、腳踝的關節負荷很大,有不少人因此傷了身體。身體耗損的風險會隨著訓練的份量與強度增加而提高,有些入門者才跑短短幾公里就傷了身體。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肌力太弱,所以必須從最基本的強化肌力做起。至於已經跑了好幾年的人,若是為了刷新自己的馬拉松紀錄而想增加訓練量的話,強化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跑步所需的肌力,只要靠跑步訓練就能加以鍛鍊。只要以標準的姿勢練跑,正確跑步所需的肌力自然能在跑步中逐漸強化。但光靠跑步來強化肌力,其實稱不上是有效率的方法,需要搭配每天的跑步訓練課表,亦即「補強訓練」,如此一來就能在短時間內,且毫不勉強的情況下養成肌肉力。(本文摘自/每個人都能4小時完成全馬!最有效率的馬拉松訓練/布克文化)

康普茶降血糖、防癌?醫:過量恐傷肝

康普茶降血糖、防癌?醫:過量恐傷肝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養生意識抬頭,民眾開始偏好選擇健康飲食,大熱天想買飲料喝也開始減糖。最近有人注意到相傳喝了可降血壓、降血糖、預防癌症、調節免疫等保健功效的「紅茶菌茶」,又稱康普茶。康普茶可提供益菌生長環境及促進腸胃道健康,還有抗氧化及老化功效,讓民眾爭相製作紅茶菌茶。但康普茶真的這麼神奇嗎?美國研究發現 有些肝毒性患者曾大量飲用康普茶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紅茶菌茶的做法是利用紅茶葉、糖、水等泡製,放置一段時間使紅茶發酵產生菌膜後飲用。紅茶發酵過程會產生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茶多酚等物質。乳酸菌及酵母菌都是屬於益生菌,能增進人體腸內產生有益菌,並與害菌競爭養份及減少腸道害菌增長,產生抗菌物質,增加好菌生長,達到保健效果。茶多酚則有抗氧化、抑制身體內自由基堆積及延緩老化等功效。但是人人都適合喝康普茶嗎?2016年美國南達科達醫學大學關於肝毒性的個案報告中,有多位中年女性患者就醫時噁心、嘔血、腹瀉並帶有血便,經抽血檢查GOT及GPT指數偏高。這些患者回憶自己發病前曾大量飲用康普茶。是否是康普茶所引起的肝毒性?在報告中也不敢斷言,只有告知民眾生病還是要找正確醫療,避免食用偏方。胃潰瘍、胃酸逆流患者 飲用要適量紅茶發酵過程產生的有機酸使PH值下降,有胃潰瘍或胃酸逆流的患者,請適量飲用。此外,儲存的容器也必須能耐酸,不易溶出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最好使用玻璃或陶瓷容器,避免使用塑膠、鋁、鐵製品等。儲存的溫度、時間也要注意,避免陽光直射及發酵過久或是汙染引起壞菌生長。黃淑敏營養師特別叮嚀,適量飲用富含乳酸、醋酸及酵母菌飲品對身體確實能夠維持消化道機能、保健調理,但如果已經有慢性疾病或罹患癌症的民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治療及營養師飲食諮詢,避免飲用後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得不償失。

感染登革熱難辨 注意長紅疹症狀!

感染登革熱難辨 注意長紅疹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高雄市30多歲男性,上個月28日起出現發燒、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至就醫,因症狀持續且出現肌肉痠痛,檢驗後確診感染登革病毒第3型。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近一個月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柬埔寨、菲律賓及泰國等國家最多。尤其泰國、柬埔寨、寮國、斯里蘭卡登革熱疫情升溫,其中泰國今年累計病例數約2萬2千例,較去年同期增加逾48%。感染初期常見皮膚長紅疹 可與感冒區別安南醫院感染科主任蔡孟憲說明,登革熱潛伏期約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典型感染症狀包括突發性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皮膚出疹等現象,皮膚出紅疹在感染初期常出現,可用來和一般感冒分別。雖然感染登革熱的患者大部份可痊癒,但在患者生病不舒服,常留下難以抹滅的痛苦記憶,也帶給國家社會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若患者發病後第3至5天,不幸出現劇烈疼痛、抽搐、昏迷、意識狀況及血壓改變等情形,須注意是否為登革熱重症。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雨後積極整頓環境 避免孳生病媒蚊暑假期間是出國旅遊旺季,鄰近的東南亞國家更是國人常去的旅遊所在。若在當地不幸感染而尚未發病,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及接觸史。蔡孟憲主任提醒,大量降雨後,環境積水容器易助長病媒蚊孳生,民眾應落實戶內、外環境整頓、巡查及孳生源清除。民眾應作好防蚊準備,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居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房舍內。

照護者必知!新式翻身擺位更省力

照護者必知!新式翻身擺位更省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齡化浪潮下,長照成為重要課題!根據統計,全國目前有76萬失能、失智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多數仰賴家人照顧。羅東博愛醫院居家護理所3年前重金禮聘日本老師來台教授新式翻身擺位法,訓練出宜蘭縣首批種子教師;這批種子教師於日前開班授課,讓照顧者在學習中,也互相交流,彼此加油打氣。勤翻身有效預防褥瘡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調查統計,全國的家庭照顧者照顧平均長達9.9年,每天照顧約13.6小時。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最棘手的問題,預防褥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於幫臥床者翻身,但要怎麼讓被照顧的人感到安心不被驚嚇、照顧者也能輕鬆不費力,就顯得相當重要。自然扶持手法省力不受傷新式翻身擺位法源自更早開始高齡化的日本,博愛居家護理所3年前誕生宜蘭縣首批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並於日前結合社團法人宜蘭縣社區照顧促進會,開辦課程推廣「新式翻身擺位法」。博愛居家護理所負責人同時也是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的陳麗芬護理長說,新式翻身擺位法與傳統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包括搖起床頭、壓力分散、水平垂直及運用滑步等技巧,主軸都是用自然扶持手法,讓被照顧者在放鬆、舒適的狀態下被擺放和翻動;同時照顧者不再只是使用蠻力,拉、抓、推等讓自己感到疲憊,而是可以用更省力、不受傷的方式,去照料自己最親愛的家人。「照顧需要技巧!」,羅東博愛醫院社區醫學部盧進德副院長說,沒有技巧,60公斤的人你翻身看起來像120公斤,但如果運用了新式翻身擺位法,60公斤的翻身可能只剩30公斤!照顧者齊聚相互打氣照顧失能的婆婆快10年的林女士一談到照顧者的苦,眼淚止不住;她說,照顧是一場長期抗戰,能夠更有效率的照顧讓婆媳倆都能更輕鬆。家住蘇澳,全職照顧中風的父親已3年的蔡小姐,也特別帶著父親前來聽講,大家齊聚一堂,互相打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夏日不想曬黑 看PA等級挑對防曬乳

夏日不想曬黑 看PA等級挑對防曬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又到了選擇防曬產品的季節。但您知道防曬品上的數值暗藏玄機嗎?想要防曬傷,與紫外線中的「UVB波段」有關,與SPF數值密切相關;想要防曬黑,則與紫外線中的「UVA波段」有關,就要參考防曬品的PA等級。若防曬品塗抹劑量不足 無法達到完整防護效果防曬產品上標示的SPF數值代表防曬產品對紫外線中的UVB波段的保護力。簡單來說,SPF的數字代表使皮膚致紅劑量增加的倍數。在同樣光線強度下,假設本來曬1分鐘皮膚就會致紅,擦了SPF20的產品可以維持20分鐘才發紅。理論上SPF10的產品可以阻絕90%的UVB,SPF30可阻絕96.7%,SPF50可阻絕98%,不過前提是防曬品塗抹的用量必須充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劉康玲說明,依據美國FDA設定標準,SPF以每平方公分面積擦到2毫克防曬產品的量所測得。若防曬品塗抹劑量不足,則無法達到防曬產品標示的防護效果。可以用個人手掌大小當作參考,擠出1個指節長度的防曬產品,約可塗抹2個手掌的面積範圍。例如臉部面積(含額頭)約略為3至4個手掌大小,則建議塗抹約2個指節長度的防曬產品。防曬傷看SPF數值 防曬黑看PA等級除了UVB外,紫外線依照波長的範圍,被分為UVA、UVB、UVC這3種,波長越長,穿透力就越強。UVB波長較短,傷害主要集中在表皮層,但因為能量較強,因此容易造成曬紅、曬傷。UVA波長較長,穿透可達表皮較深處及真皮層,導致皮膚曬黑與老化。PPD數值是用來評估防曬產品對UVA波段的保護力,而「PA」是將PPD數值簡化成等級來標示。例如,原本曬1分鐘皮膚就會曬黑,擦了PPD8的產品可以延緩至8分鐘才曬黑。劉康玲醫師提醒,若沒有做好適當的防曬措施,除了曬黑、曬傷外,長久時間累積還容易導致光照性皮膚老化、曬斑、光化性角化症及皮膚的鱗狀細胞癌。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於夏日多多注意防曬,一起遠離因日光產生的皮膚病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