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

講座/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的三高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多、喝多、尿多、體重下降,這些都是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有很多限制,而在治療上,多是以控制飲食、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9月20日(四)舉辦衛教講座講座,由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主講「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三高治療目的」,講座中醫師將提供糖尿病患、一般民眾,三高治療中的要點。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人三高治療目的時間:107年9月20日(四)下午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21歲女大生血尿頻頻 竟罹腎細胞癌

21歲女大生血尿頻頻 竟罹腎細胞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二十一歲的陳小姐,腰痠、血尿、疲倦長達一個多月,本來以為是泌尿道感染不以為意,豈料症狀隨著時間拉長愈來愈嚴重,不得已前往診所就醫,檢查後確診竟罹患腎細胞癌第二期,右腎臟腫瘤已達八公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微創科主任黃志平醫師表示,以往認知腎細胞癌好發於五十至七十歲中壯年,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臨床已遇到不少年輕個案,二十一歲的陳小姐只是其中一例。 腎細胞癌難被發現 不可不知晚期三大症狀:血尿/腰痛/腹腫泌尿部微創科主任黃志平醫師解釋,腎臟位在腹腔後壁脊柱兩側,因脂肪團團包圍,就算有腫瘤也不容易被摸到,或是待腫瘤壓迫腎臟周圍神經及晚期移轉他處,才會出現明顯症狀,早期多得靠健康檢查發現,臨床常見腫瘤長到七公分以上大小才前來就診的患者。根據統計,國內每年新增約一千四百名腎細胞癌患者,因為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多半伴隨腰背單側疼痛、血尿、腹部腫塊等三大典型症狀,男女比例約為二比一,常被形容為「沈默癌症」。黃志平主任說,抽菸、肥胖、高血壓、接觸有機溶劑都是腎細胞癌危險因子,一定要多留意是否有血尿、長期單側腰腹痠痛和腹部腫塊等三大常見症狀。腎細胞癌早期可透過一般手術切除,晚期則可考慮使用全身性治療,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可提供第一、二線治療選擇,目前多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主。標靶藥物依作用機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TKI抑制劑,多用於一線治療,作用為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養分供應腫瘤,主要針對亮細胞腎臟癌,治療效果普遍較好,無病存活期平均達十至十二個月,整體存活率平均可達二至三年;第二類則是mTOR抑制劑,可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及血管增生,無病存活期約為四至五個月。黃志平主任表示,醫師多半會依據疾病狀況、副作用耐受程度、療效等考量,建議患者選擇不同的藥物做為治療計畫,才能達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療效。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醫師呼籲應定期做健康檢查日前曾有一名六十歲男性,右側頭顱長了顆二・六公分大腫瘤,外觀明顯、摸起來不痛,因自身警覺主動到醫院做全身檢查,才確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顱骨及硬腦膜轉移,左腎腫瘤達六公分大小,肺部也有二十多顆兩公分大小不等腫瘤。經手術切除腎臟、顱部腫瘤後,以標靶藥物持續治療,三年多來狀況穩定。黃志平主任呼籲,除了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避免抽煙、多運動以外,民眾應定期做腎臟超音波檢查,三十歲以上二至三年檢查一次,五十歲以後則應固定每年檢查,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可至泌尿外科求診,才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健康烤肉有撇步 自己做2種防癌醃醬

健康烤肉有撇步 自己做2種防癌醃醬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中秋節要到了,家人團聚幾乎習慣以烤肉來迎接中秋節,皎潔月光下烤肉、吃月餅多麼快樂。但許多研究證實,食物中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在高溫100度長時間燒烤下會產生致癌物質。到底我們處理烤肉食物時、料理過程要注意那些事情,才能防癌呢?如何兼顧歡樂烤肉聚會,烤肉可以美味又遠離癌症?烤肉儘量用有底器皿、用鋁箔紙別放酸性食物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傳統烤肉用網子的烤肉架,烤肉油脂滴在火炭上會產生致癌物質,建議烤肉儘量用有底器皿,或是石板烤肉。大家習慣用的鋁箔紙若遇高熱及酸會溶出鋁,恐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應避免在鋁箔上放檸檬等酸性食物。肉類選低脂或中脂動物性食品 多吃蔬菜食材可選低脂或中脂動物性食品,包括去皮雞肉、豬里肌肉、蝦、蛤蠣、花枝或鯛魚片,少吃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等加工食品。烤肉最好多加點蔬菜,如絲瓜、菇類、青椒、筊白筍、玉米筍、美生菜等食材,蔬菜富含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縮短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水果應適量,水果一天約1至2碗,多吃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降低罹癌機會。中秋節適逢柚子盛產,部分藥物和柚子同時食用會影響藥效,吃柚子或葡萄柚同時也要注意服用的藥物。先川燙再烤 避免過多致癌物質料理烤肉食物時也有一些防癌撇步,玉米、筊白筍、玉米筍、雞腿肉或里肌肉等先川燙過再烤,避免燒烤時間太長產生過多致癌物質;烤肉時避免動物油脂滴在木炭產生致癌煙霧;使用鋁箔遇高熱及酸會溶出鋁,恐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若要使用檸檬汁烤肉、避免油脂滴在木炭,建議以烤盤取代鋁箔紙及網架。洋蔥、薑黃、香茅等材料製成醃醬 降低癌症風險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使用不同醃醬對烤致癌物生成的影響,學者用洋蔥、薑黃、香茅、大蒜、香菜與肉桂等材料,加上糖、鹽、水後打成醃醬後,醃漬牛肉4小時再把肉炭烤8分鐘。結果發現這種自製醃醬可以降低多環芳香烴生成達到32%,加上檸檬汁後的醃醬,更可以抑制56%多環芳香烴生成。不過,把基礎醃醬加上烹調油,反而會增加致癌物,所以自製醃醬時不建議加入油脂。台東馬偕營養團隊根據國外研究,研發出台式防癌又美味的醃肉醬和烤肉醬供民眾參考:醃醬(10片肉排量)材料/洋蔥丁40公克、蒜末5公克、糖10公克、醬油75公克、醬油膏20公克、米酒40公克、太白粉5公克、薑黃粉2公克、胡椒粉5公克、肉桂粉少量0.5公克、檸檬2顆作法/先用粉類抓肉再加入其他材料醃2小時,等肉烤好時再依個人喜好淋上檸檬汁。百香果烤肉醬材料/鳳梨100公克、蒜末30公克、冰糖30公克、醬油膏40公克、醬油20公克、百香果4顆作法/先將鳳梨、蒜末及調味料用果汁機攪打後取出,再加入百香果。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

3成腦瘤患者 合併發生癲癇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瘤不只可能引發頭痛,癲癇也是常見症狀!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奐之表示,有時會看到40、50歲民眾過去沒有癲癇病史,結果某一天突然癲癇發作,甚至昏倒在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後才赫然發現腦子裡長了腫瘤,只好趕快展開治療。腦瘤依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太一樣,腫瘤長在語言區就會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有些人也可能產生視力、聽力症狀,常見的症狀還是以頭痛佔多數,約40%-50%的病患在診斷腦瘤時會有頭痛的症狀,另有約3成患者會合併有癲癇的發生。癲癇持續惡化 腦細胞很容易壞掉!王奐之醫師解釋,腦瘤患者出現癲癇症狀,可能與腫瘤干擾大腦神經電流有關。若放任癲癇惡化,腦部不斷異常地放電,腦細胞就很容易壞掉,因此在腦瘤手術前,針對有癲癇症狀的患者,多半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幫助症狀控制。當手術去除腦瘤的威脅後,多數患者的頭痛、癲癇症狀就會消失。腦瘤有良性、也有惡性的,治療選項以外科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腦瘤手術的困難度與腫瘤的尺寸與位置有關,手術不只要去除腫瘤,也要盡可能減少腦組織傷害,讓患者術後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生理功能,要在腫瘤切除範圍大小與保留大腦功能之間做取捨,是一項很大挑戰。手術密切監控 減少腦組織傷害舉例來說,像台大醫院腦瘤手術團隊會在手術過程密切監測患者神經功能變化、謹慎進行神經病理診斷,都是希望在最少傷害下盡可能將腦瘤切除乾淨,以降低復發風險。王奐之醫師期待未來手術中可運用術中核磁共振攝影做監測,這樣就能及時判斷腦瘤是否切除乾淨,手術精準度也可進一步提升。王奐之醫師也提醒,有慢性頭痛病史的若患者發現頭痛的型態改變、強度加劇、頻率增加,或過去沒有癲癇病史卻突然出現癲癇,特別是50歲後才產生,就得提高警覺。若合併出現視力改變、顏面神經麻痺、半邊肢體無力等症狀,也建議詳細檢查,盡早釐清病情、展開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開學孩童過敏高峰!快準備「抗敏包」

開學孩童過敏高峰!快準備「抗敏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換季、溫差大才是過敏好發時機點?根據調查,9成過敏兒家長發現孩子曾於開學期間出現敏感症狀。小兒科醫師表示,依據過往經驗,收假後1至2周,為孩童過敏高峰期,就診人數上升3至5成。主要原因包括暑假熬夜、睡不夠體質失調;開學壓力大,增加過敏反應;開學流感潮,感冒過敏齊發更不適;暑假學校累積灰塵、黴菌過敏原,開學掃除大爆發;開學通勤汽機車排放廢氣提高,加強鼻黏膜刺激。暑假作息不正常、開學壓力引發過敏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說明,每到9月中,求診原因分成「反覆感冒」和「感冒讓過敏惡化」2大類。開學過敏與暑假生活作息不正常造成體質失調相關。根據調查,近5成5學童暑假經常晚睡或熬夜;超過半數愛吃零食、炸物,且多待在室內,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造成的體質問題並不會立即顯現,而是重回校園有壓力,才會反應在身體徵兆上,大幅增加過敏反應強度與不適。除內在體質失調外,開學後環境問題亦是過敏爆發的原因。許多過敏兒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家中清潔和空氣品質,但學期開始後,不論孩童上下學經過交通要道,吸入過多廢氣,或是開始掃除暑假累積的灰塵和黴菌,都會增加鼻黏膜的刺激,誘發過敏發作。除配戴口罩、勤洗手,避免黏膜接觸到過敏原外等外在防護行為,還是需要調整好體質,降低敏感發作的頻率。集結防護用品成「抗敏包」  降低過敏源接觸儘管過敏危機不斷,但家長開學抗敏觀念卻相對薄弱,遠低於對孩童生活作息、感冒和課業的關注!陳映庄醫師解釋,要緩解過敏發生,除注意孩童平時生活作息,更應該透過外在防護、內在飲食調整雙管齊下,才能降低環境造成影響和調整過敏體質。一定要有充足睡眠、定期的運動習慣,平時可攝取優酪乳或益生菌,平衡免疫細胞活性,降低過敏對身體產生的影響。開學容易群聚感染,而冒又會讓過敏症狀更不舒服,建議可將口罩、衛生紙、抗菌濕紙巾、乾洗手,集結成一個抗敏包,搭配正確的衛生習慣,降低過敏原的接觸和發作的機率。

抱寶寶姿勢錯誤 恐害髖關節脫臼!

抱寶寶姿勢錯誤 恐害髖關節脫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抱著寶寶、照顧寶寶的時候,請記得時常留意是否讓寶寶處於一個舒服、安全的姿勢。讓寶寶雙腳打開、呈現M字型開展,就像是在寫平假名的「」字一樣,就是掌握這個姿勢的重點。讓寶寶可以自然地舒展開來的姿勢,就是雙手呈現W字型、胯下和雙腳呈現M字型的WM型姿勢。尤其雙腳的「M字型開展」是相當重要的原則,勉強去拉扯或夾緊寶寶的雙腳等動作,都是讓髖關節脫臼的主要原因。特別在出生後一年之內的這段期間,記得要讓寶寶保持在不會讓髖關節產生負擔的M字型開展姿勢。讓寶寶的雙腳呈現「M字型開展」寶寶的姿勢,會隨著成長的過程而逐漸變化。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背部會蜷曲成C字型曲線;生下來之後寶寶的脊椎骨,就像是在寫平假名的「」字一樣的形狀;從開始學步起到進入學齡期的這段期間,背脊骨則會漸漸地長成跟大人一樣的S型曲線。至於腳的形狀也會改變,嬰兒時期,寶寶的腳是O字型,到了幼兒時期,會變成X字型,進到學齡期就會變為筆直的形狀了。就如同上述提到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具有階段性,因此,寶寶的脊椎骨並不是突然之間就變為S字型、而雙腳一開始也不是筆直的。一旦在成長過程用了不對的姿勢, 就會導致骨盆周圍或脊椎骨扭曲變形。對寶寶來說,最安全且舒適的姿勢就是「WM」型姿勢了。以這個姿勢作為基準, 不管是對於抱寶寶、哺乳或是換尿布等照顧寶寶的工作來說都非常重要。特別要留心雙腳必須呈現M字型開展的這個重點,因為寶寶的腳只要呈現筆直的狀態,就會容易造成髖關節脫臼的問題,一定要特別注意。使用錯誤的姿勢來抱寶寶或進行各種照護行為都是危險的,寶寶會因為髖關節快要脫臼的不協調感而覺得不安,而因此開始哭泣或出現身體往後仰的動作。嬰幼兒時期,是寶寶骨骼、肌肉、大腦的各項機能都在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使用「安定抱法」的話,會讓寶寶的脊椎骨呈現圓弧狀並讓雙腳保持M字型開展,就不會阻礙寶寶的成長了。什麼是髖關節脫臼?指大腿根部所在的髖關節分離的疾病,多半是因為嬰幼兒時期的姿勢不良所引發的。當心寶寶的「髖關節脫臼」問題髖關節的骨頭移位,這樣的狀態就稱做是「髖關節脫臼」;而骨頭偏離原位、不穩定固著於該有位置的狀態稱為「髖關節半脫臼」;髖關節發育狀況不好(髖臼骨未完全形成)則稱為「髖關節髖臼骨發育不良」。雖然髖關節脫臼有先天和後天的分別,但幾乎都是後天造成的為主。因為跟歐美人比起來,我們亞洲人包覆著髖關節的髖臼骨本來就比較淺,所以更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的問題。而且起因多半都是在嬰幼兒時期就埋下的種子,而造成日後出現脫臼的病症。此外,比起男孩,此種病症更好發於女孩身上。爸爸媽媽若看到寶寶出現以下的症狀,就要懷疑有可能是髖關節脫臼了: 兩邊的膝蓋高度不一樣(脫臼的那隻腳的膝蓋高度會比較低)。 雙腿的長度不一樣(脫臼的那隻腳會比較短)。 雙腿張開困難,或者是張開雙腿的時候會出現「喀」的聲響。 兩側大腿的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 寶寶起步走路較晚,或是會拖著腳走路。由於這類問題不會有疼痛感,因為沒有留意而造成嚴重問題的案例並不少。而這類情況發生時會出現下列的症狀: 髖關節活動困難。 髖關節有疼痛問題。 行走困難。 無法蹲下。 雙腿長度不一。 腰痛或是椎間盤突出。 坐骨神經痛。 髖關節變形。要解決髖關節脫臼問題,能夠在嬰幼兒健檢的時候早期發現是最好的。只要感覺寶寶「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就要儘早去小兒科或整形外科就診。(本文摘自/3秒鐘讓寶寶不哭的抱法/出色文化)

停止哭鬧!讓寶寶安定的2種抱法

停止哭鬧!讓寶寶安定的2種抱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安定抱法1)橫抱法在新生兒的階段,我們會採取這種「像是將寶寶的身體整個環繞起來」的橫抱法。使用這種抱法,即使是剛出生的小寶寶也能安心地把自己交託給媽媽,快來試試看吧!安定抱法2)豎抱法豎抱法是最常被使用的抱法。因為是讓媽媽能夠和寶寶面對面的姿勢,寶寶可以感受得到媽媽的愛。請務必記住這些能讓寶寶感覺舒服的秘訣喔!寶寶到底要抱到幾歲呢?抱孩子這件事,其實沒有「到X歲為止」這樣的限制。所以,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都已經上幼稚園(或是小學)了,還要抱抱也太丟臉了吧!」這樣的話。媽媽不妨改為「真想多抱抱寶貝啊!」這樣的想法可能會更好喔!因為抱著孩子並非單純只是一種讓寶寶不哭的手段而已,更是親子之間重要的溝通管道及表達愛的方式。如果能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孩子也會真實感受到被愛、被重視的感覺,更能擁有作為一個人的自信。其實只要時間到了,孩子自然會獨立,在這之前,媽媽也不要吝嗇,多抱抱你的孩子吧!(本文摘自/3秒鐘讓寶寶不哭的抱法/出色文化)

不吃早餐壞處多 車禍機率高5倍!

不吃早餐壞處多 車禍機率高5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1)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胖/早上的身體,需要充足的能量來源,早餐所攝取到的卡路里,會隨著動腦及身體活動而消耗掉,所以不會形成堆機體內的脂肪,有時會聽到有女生因為減肥,而省略每天的第一餐,但這卻會造成反效果,不吃早餐,會讓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狀態,頭腦會因此持續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這樣會造成午餐和晚餐攝取過多的飲食,或是在一天當中頻繁攝取食物,反而使人發胖。2)吃早餐能提神,不吃易出車禍/葡萄糖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一大早享用早餐,可讓大腦獲得最基本的能量,提供上午工作和學習的最佳動力,相反地,如果大腦中的葡萄糖濃度不足,會讓人容易精神恍惚,缺乏集中力、記憶力、運動能力,實際上,也有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在做事時比較容易出錯,而國外的模擬測試結果並顯示,在沒有吃早餐的情況下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機率可能會在平常的5倍以上。3) 穩定心神情緒/在沒吃早餐,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足的狀態下,身體會發出警訊,以動物來比喻,就像是捕獲不到獵物的饑餓狀態,或是被敵人所包圍的緊急情況,身處這樣的狀況之下,人的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賀爾蒙,造成情緒比平常亢奮,並且容易焦躁不安,根據統計,不習慣吃早餐的孩子們,較容易具有霸凌同學或犯罪的傾向。4) 醒了吃,創造幸福感/起床吃過早餐,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β腦內啡」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又被稱作「腦內麻藥」,可以讓人產生幸福和滿足的感受,像馬拉松選手在賽事後半愉悅的精神狀態(Runner's High),也是β腦內啡所引發的現象之一,此外,腦內分泌的「血清素」則有抑止焦慮、穩定情緒的功效。因此,早餐可以說是一天活力的開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5) 遠離慢性疾病/根據美國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過重及肥胖的機率,是經常吃早餐者的5倍,如果起床沒吃早餐,身體會自動判斷「獲得的營養不足」,因此在吃午餐或晚餐的時候,身體獲得的醣類(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容易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這些都將成為慢性肥胖、文明病、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病因。此外,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情況下,因饑餓而暴飲暴食,會造成血糖值急遽上升,並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在這樣的過程中,胰臟容易因為過度疲累,形成糖尿病的起因,而長期缺乏β腦內啡提振精神、穩定情緒,也容易引發憂鬱症等相關疾病。(本文摘自/一個人的早午餐/大是文化)

女性多缺維生素D!恐影響骨骼健康

女性多缺維生素D!恐影響骨骼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維生素D是近年來被高度關注的營養素新星,它為何如此重要?除了過去一般人熟知,維生素D能維持血中鈣磷的平衡,並維持骨骼健康之外,它對其他生理功能,包括腎臟、心臟血管的保護作用、免疫系統調節、降低發炎反應、神經發育、賀爾蒙調節等,都是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此外,根據多項國內外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與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自體免疫疾病、骨質疏鬆、憂鬱等有關係,甚至癌症的發生及死亡率之間亦呈現相關性。維生素D不足普遍存在 女性平均值低於男性然而,維生素D不足(<30 ng/ml)的問題,普遍存在已久!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成年人血清維生素D平均濃度為18.1 ng/ml,女性平均值低於男性,其中,年輕女性的維生素D不足現象,最為嚴重。超過九成有維生素D濃度不足(<30 ng/ml)問題,其中維生素D缺乏比例(≤20 ng/ml)則高達66%;甚至有部分維生素D嚴重缺乏者(<10 ng/ml)具有腫瘤或癌症病史,呈現維生素D與疾病的相關性。補充維生素D營養品 血中濃度可有效提升「改善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是全民重要健康課題。」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朱大維說,維生素D可透過適當的日曬由人體自行合成,或從微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魚類、菇類、蛋奶類等食物中攝取。「當然,透過維生素D營養品來補充,也是很有效的提升方法。」根據本次研究調查,經過1個月的維生素D補充(800IU每日2錠)後,幾乎受測者的維生素D濃度均有顯著提升,平均濃度增加10 ng/ml,尤其是原本體內濃度較低者,其改善的幅度更加明顯。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600-2000IU 依各年齡層與特定族群而不同目前國際常見的維生素D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依各年齡層與特定族群(懷孕或哺乳者)不同,約為600-2000IU,以達到不同目標濃度(20-30 ng/ml);而台灣衛福部公告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為200-600IU,上限攝取量為2000IU(一歲以上)。尤其針對維生素D缺乏高危險族群,包括有骨骼疾病、年長族群、以及慢性腎臟病史患者,更應特別注意維生素D的濃度與補充。維生素D並非多多益善 定期檢測很重要值得留意的是,儘管維生素D有多種有益健康的生理功效與疾病預防潛力,但並非多多益善、越高越好。當維生素D濃度升高至100-150 ng/ml以上,可能對人體產生毒性作用。研究發現,維生素D過高可能造成血鈣濃度升高,影響血管硬化、腎臟結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問題。朱大維醫師強調,維生素D是很多基礎生理功能的啟動因子,但人們普遍忽略它;若是藉由檢測,知道自己是否足夠,就有機會避免或改善許多健康問題。他呼籲民眾應正視維生素D濃度足量與否,為健康打好基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搭機守則「三不一要」 防身體突不適

搭機守則「三不一要」 防身體突不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飛機在2、3千公尺高空,乘客不明原因休克,碰巧醫師在場展開「空中救援」,宛若電影情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醫師王俊堯呼籲民眾,搭乘飛機至少做到「三不一要」自我保健,以免在飛機上發生身體不適,甚至危及生命。胃病因飛機飛行氣壓改變 容易加劇病況一名30多歲的女乘客,上廁所回座位時昏倒在通道上,急救恢復意識。原來這位乘客有胃痛的老毛病,又沒有帶藥在身上,痛到昏過去。飛機飛行高度造成艙內氣壓改變,患有胃病宿疾的人容易胃漲氣而加劇病況,還好飛機內備有輸液和藥物,緩解該病患病情。搭飛機做到「三不一要」 自我保健搭飛機旅遊是一件快樂的假期,王俊堯醫師建議民眾,搭飛機至少要做到「三不一要」自我保健,「三不」:(1)在飛機上飲用免費酒品不要過量,以免心血管不正常擴張;(2)搭飛機前不要熬夜,以免影響血壓正常;(3)長途飛行不要久坐,要適時起來走動,以免發生經濟艙症候群。王俊堯醫師強調,最重要的「一要」,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出國前一定要告知醫師旅遊的行程,如搭飛機、坐遊輪、登名峰、玩潛水等,好讓醫師開立最適合的藥品,才能玩得盡興、玩得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