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精油按摩5好處 科學印證減肌膚負擔

精油按摩5好處 科學印證減肌膚負擔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也正由於自己深受其益,所以,我認為精油應該可以更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而且,並不需要「外求」,只要簡單掌握一些方法,就能非常容易的直接親近、自我應用。也因此,在帶領大家進入「自己做精油保養品」的步驟之前,我把「用精油保養身體」的原理與功效歸納說明如後,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天然植物精油的美好,並且破除「芳療就是去護膚中心做SPA」的刻板觀念,進而可以促進大家願意動手做出適合自己的保養品,並且天天都享受芳療帶來的美妙生活!精油效能1)成分天然無害,確實達到護膚目的/「保養皮膚」是芳香療法極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可以說,大部分人之所以進行芳療,就是為了要「護膚」。但要注意的是,在進行保養時,「唯有採用愈接近天然的物質,才能對我們的皮膚愈有幫助」,因為在芳療護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按摩」──亦即藉由接觸肌膚的按壓動作,達到「幫助保養品穿過肌膚外層表皮層、並對表皮層及真皮層細胞進行作用」的目的。但市售保養品往往為了賣相佳、讓保存期限延長,或基於成本考量,因而經常會在當中添加防腐劑或其他物質;而自製精油保養品不必加入非必要的化學成分,不致造成肌膚負擔,甚或肝、腎的負擔,也因此,萃取自植物的精油可說是最天然無害、可確實達到護膚功效的美肌聖品。精油效能2)活化皮膚細胞,減緩膠原蛋白流失/真皮層中的膠原蛋白是維持皮膚與肌肉彈性的主要成分,人體可以自行製造,但隨著年齡或環境的不同,製造的速度也不一樣,尤其在25歲後,肌膚中的膠原蛋白會慢慢流失,皺紋、班點等老化現象也會隨之出現。而天然精油成分中具有許多有機物質,可刺激細胞活化、修護被破壞的膠原蛋白,並有助於表皮與真皮支柱的連結,因而能減緩膠原蛋白的流失,進而達到緊實肌膚的功能,讓使皮膚看起來水嫩、有彈性。精油效能3)加強滲透作用,促進保養用品功效/為了讓高效物質能迅速滲入肌膚內,美容用品當中必須使用不同的傳輸媒介和滲透劑,而精油就是一種良好的滲透劑。因為比起化學合成的滲透劑,它不但不具毒性,而且還有易揮發、具親脂性、不易溶於水、具備特殊香氣等優點,加上它的化學分子很小,可深入皮膚進行調理,可說是最佳天然幫手。也因為它能有效增進保養品被肌膚吸收的速度與份量,所以,等於間接增強保養功效。精油效能4)特性療效各異,適用不同膚質保養/植物精油的種類多達數百種,每一種的特性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可依照「功能」、「氣味」、「植物種類」等類項來做區分。若依「功能」分,可分為舒緩型與振奮型兩大類;依「氣味」分,則有柑橘系、香草系、花香系、東方香料系、樹脂系、辛香系、樹木系等七種;若以「植物種類」分,又可分為柑橘類、草本類、花香類、樟腦類、樹脂類、辛香類、木質類及土質類等八種。而採用不同植物做出來的精油,功效也不一樣,因此,在製作保養品時,可根據個人膚質狀況,針對油性、乾性、敏感性、熟齡老化肌膚等之差異,來選用適當的精油調配租適合自己的專屬用品,以便對症下藥,讓保養到位。精油效能5)透過嗅覺傳導,啟動腦部邊緣系統/為什麼精油可以幫助舒緩病症、放鬆心情?因為純精油是天然植物提煉而成,會散發出自然香氣,當香氣分子經過嗅覺細胞的嗅覺受體、與嗅覺受器結合之後,嗅覺神經細胞便會活化,並將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化成訊息傳遞到大腦嗅球的微小區域(嗅小體),之後,藉由僧帽細胞(mitral cells)繼續將訊息送到大腦其他部位進行訊息組合,因此,人體就能有意識的感知到這特定的香味。而當嗅覺訊息傳遞到腦部的邊緣系統,又因邊緣系統負責掌握我們的情緒、性行為、記憶……等,所以精油化學分子便可藉由嗅覺啟動相關運作,直接或間接影響情緒感受,進而達到減輕身心壓力、緩減肌膚負擔之效。上述5大功效,讓精油成為流傳千年的美容聖品。但是,我還想要再特別提醒的是,當我們在調製保養品時,請記住一個原則,那就是:「你怎麼對待它,它就怎麼對待你。」所以,請務必保持專注的精神及愉快的心情,如此一來,你所調製出來的保養品才能與你深刻對話,讓你從內到外都徹底美麗!(本文摘自/讓肌膚又白又嫩的天然精油保養品DIY全圖鑑/蘋果屋出版)

便味太臭?多吃蔬食可改善

便味太臭?多吃蔬食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假如你就是不滿意便便的味道,那麼只要日常飲食多多貫徹蔬食主義,味道就會減輕很多。以動物為例,只吃竹子的貓熊,牠們的便便不僅不臭,聽說聞起來還有竹子的香味。以尤加利葉為主食的可愛無尾熊,便便也有如同尤加利精油一樣的香味。不過,在醫學上,過於貫徹蔬食主義(如全素者)的人,問題也不少。他們往往會缺乏維護細胞不可少的必要胺基酸,以至於後續出現各種不適應症狀。例如頭髮變得乾燥、指甲斷裂、或是貧血……等。追根究柢,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是雜食性動物,吃肉、吃魚也吃菜,維持一種均衡的飲食方式,就算會排放出健康又帶有臭味的便便,那也應該可以被理解!儘管我們不必追求排出「完全不臭」的排泄物,但若是臭味太濃烈,的確也反映了個人在飲食與腸道方面有些小狀況。適度做點調整,會更有益於身體健康。(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講座/病毒性腸炎

講座/病毒性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嬰兒或幼童因為對衛生習慣的認知不夠,常隨手一抓就將周邊物體放入嘴巴,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族群。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0/1(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病毒性腸炎」,為家長提供小兒的常見疾病徵兆的正確處置之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病毒性腸炎時間:107年10月1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面對潛意識!解夢前心理準備8要點

面對潛意識!解夢前心理準備8要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解夢,是直接面對自己的潛意識。你必須準備好以下的心情:1.解夢有可能會連結到以前的回憶或情緒,也可能會勾起不想面對的問題。想要探索夢境的夥伴,必須要準備好開放度和勇氣。如果你覺得還沒準備好要面對,就不要勉強自己。2.第一次接觸解夢的初學者,可以先多閱讀一些解夢的案例,讓自己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預備。3.探索夢境要「主動」參與其中,例如:積極地自由聯想、努力地表達感受、大膽地思考意義等等,不能「被動」等待解夢老師給答案,因為真正的答案在每個人的內心。4.情緒是夢境的第二語言,任何微小的情緒變化都有可能是潛意識的關鍵報告。因此解夢過程要留意情緒的變化,建議探索方式需要面對面的進行。若是自我解析時,需要誠實地寫下所有情緒。5.解夢過程費時費神,要留一段安靜思考的時間給自己;解完後也需要一段時間收拾與陪伴心情,要相信自己是最強大的陪伴者。6.探索夢境的過程很重要,回到生活中的持續反思和改變行動,也很重要。如此才有可能將發現的意義,運用到生活中,持續自我成長、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創造更幸福自在的生活方式。7.解夢技巧需要反覆學習與練習,沒有捷徑可以速成,閱讀一遍解夢筆記只是基礎,需要搭配課程和練習才能實用。8.若有一天你學會了解夢技巧,切記要尊重他人。解夢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是製造趣味話題而已,更不能粗魯地揭開他人傷口,也別強迫他人要面對或改變。解夢是為了幫助自己、幫助他人。(本文摘自/夢,沉睡的療癒力:從解夢到自我追尋/心靈工坊)

早餐別忽略營養 能量為重的酵素早餐

早餐別忽略營養 能量為重的酵素早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早餐的魔力有多大,在我推廣和輔導捨棄既有早餐以進行半日斷食的經驗中,發覺這個阻礙盤據在人們的腦海中,幾乎到烙印的程度。有些人甚至不分青紅皂白指責我們誣蔑了早餐的美好,竟然試圖推翻如此重要的生活常識!其實不僅是半日斷食,我們所推廣的七日斷食都謹守安全的原則,早餐不是不吃,是內容物必須調整。在此必須感念日本醫學博士甲田光雄的先知先覺,完全是前輩深具說服力的引導,我們一群人栽進半日斷食的美麗新世界,以「能量取代熱量」為絕對不動搖的原則,以「安全第一」的酵素早餐,取代所有曾經填充肚子的精緻早餐。持續供給能量 等於把早餐稀釋在整個早上我們在台灣所推廣的半日斷食,比起原創意人甲田光雄的方法還來得安全和營養,絕不鼓勵餓肚子,也不會造成任何辛苦。值得一提的,半日斷食的早餐概念也不同於一般的早餐,以酵素飲品為例,類似於每二十分鐘都應該喝水的觀念,也類似打點滴,讓能量以持續供給的方式,等於把早餐稀釋在整個早上中。甲田光雄博士主張「早晨完全空腹,能讓大腸徹底進行排泄作用,將體內堆積的廢物排出體外」,我個人透過執行多年的體驗和輔導心得,見證到半日斷食超越腸道思維的部分,連結到身體的奧妙,也連結到造物的完美創意。熟睡時身體依然忙碌 清除妨害健康的所有毒素睡眠的科學驗證提出很多超越一般認知的論點,不是睡眠學者的我們,也可以多少觀察到睡眠的奇特過程,除了自己的體驗,也可觀察旁人熟睡的狀態。在研讀睡眠生理之餘,我從睡眠時身體所經歷的階段性改變,驗證身體運用最佳時機進行廢物清運的道理,我們對身體的排毒機制不需要有任何懷疑,那是生物的本能,身體挑選睡眠階段聚焦運作,因為此時不但沒有食物的干擾,還有副交感與退黑激素的加持。白話一點說,我們在熟睡的時候,身體依然忙碌,著眼於妨害健康的所有毒素,試圖要把這些讓身體意識極度礙眼的物質清除掉。斷食語錄半日斷食的價值不是做了一天,也不是做了一個月,而是持續做,做出可觀的心得和體會,做出令自己驚嘆的改變和成效。(本文摘自/初斷食〔增訂版〕/原水文化)

打造睡眠好環境 快檢查這些地雷!

打造睡眠好環境 快檢查這些地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床墊有軟的、硬的等不同類型,哪種好呢?壓力分佈又需要是如何呢?人體壓力有測試系統,可以協助我們了解脊椎是否能得到完整支撐。顧好睡眠品質 床墊、枕頭要選對一般正常人體,在胸椎曲度往後、在頸椎與腰椎曲度往前。如果睡著後,身體能保持放鬆的睡姿一段時間而不會肌肉緊繃,較為理想。如果床墊太硬,人體便會受到壓迫刺激而想要翻身,如果越睡越感到疲累,床墊可就是睡不好的因素之一。床鋪面積要大,睡覺時要能自由翻身,床的高度差不多到膝蓋,這樣才能便於上下床。然而床墊的選擇並非影響睡眠的唯一原因。枕頭要軟硬適中,稍微有彈性,頭頸部能夠得到支撐,能透氣。頸椎曲度關係到脖子後面的支撐力,如果睡覺時頸部是懸空的話,頸部的肌肉組織沒有獲得妥善的支撐,會睡得很辛苦。另外也牽涉到枕頭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則呼吸道會被扭曲,影響睡眠時的呼吸。比較理想的睡姿是呼吸道為直的,如此最為暢通。如果早上起床我們感到頭暈腦脹,首先必須透過檢查,來確認是否有睡眠相關的障礙,並排除其他問題,最後才能針對個別的狀況來選擇不同的治療和決定適合的床枕。健康舒眠方位 2種不同見解關於睡眠的方位,想要健康舒眠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是建議頭北腳南,此說法主張,南北睡向能夠讓磁力線平穩穿過人體,避免地球磁場干擾大腦及各器官血流的運作。另一說法,建議睡眠方位宜朝向東、西方位,是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建議:春夏頭向東臥以養陽、秋冬向西以養陰的概念,他認為,若要養生宜避免頭朝北睡,北方屬陰,人的頭頂有百會穴,是諸陽之會,朝北臥會傷人體的元神陽氣。長期身體右側臥 容易引發食道癌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會打呼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一般以側臥為宜。但有些研究報告提供不同身體狀況者參考,根據《美國腸胃科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長期身體右側臥,容易引發食道癌,因為胃部比食道位置高,食道與胃相接的肌肉變得鬆弛,胃酸回流容易造成胃病,甚至流進食道,使食道酸性時間變長,而左側臥的食道酸性時間最短。睡衣避免太過貼身 影響血液循環至於貼身穿的睡衣,則要能夠考慮到睡眠時方便轉身活動,避免貼身。腰帶宜避免太緊,才不致影響血液循環。而睡衣材質需顧及吸溼和透氣性、舒適感。在睡眠狀態下熱量會散發到體表,令人感到溫暖舒適。有些人在冬天穿很厚的睡衣睡覺,反而會覺得更冷,因為柔軟度較差,影響體表的血液循環以及皮膚的新陳代謝,使體表的熱量反而減少。據記載,兩千五百年前的至聖先師孔子,非常注重養生之道,活到七十二歲,其中一訣竅,就是夏天穿著清爽的單衣,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定穿著合宜的睡衣,提高睡眠品質。(本文摘自/自己的睡眠自己救:運用醫療新科技,擺脫睡眠困擾/時報出版)

不活動癌症易上身!5招通勤也能運動

不活動癌症易上身!5招通勤也能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歲至64歲成人每週需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但調查結果顯示,13歲以上國人46.1%身體活動量,其中30歲至54歲為最不活動族群。國人不運動前3名原因為「沒有時間」、「工作太累」與「懶得運動」。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日常生活通勤或等候的零碎時間,隨時隨處都可進行身體活動或運動,每天累積30分鐘,即可達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每年超過320萬人死亡 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超過320萬死亡人數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大約21至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聯合國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4大危險因子之一。國人十大死因中其中6項疾病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占國人十大死因60%,均與運動不足有關。不運動除了增加死亡率,還使肥胖風險加倍。運動可以預防國人最常發生的乳癌及大腸癌,在身、心、社會各層面的健康都有幫助。動動通勤 5招加強姿勢與核心肌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成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而65歲以上銀髮族每週除了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運動。國民健康署委託物理治療師共同設計「動動通勤」影片,以加強姿勢與核心肌群的小空間運動為主軸,提供5招平常沒時間運動的民眾參考:1) 踏步爬梯/隨處可原地踏步或走樓梯上下樓,可增加心肺耐力,每次進行5至10分鐘,可分段累計至每天30分鐘。2) 踮腳翹腳/墊起腳尖、翹起腳板的動作,可增加平衡力及下肢肌力,每次作10下,1天累計30下。3) 抬頭抬手/不要再作低頭族!拿起手機,左右手輪流,固定10秒,1天累積30下,增加上肢肌力,減少肩頸痠痛。4) 手腳伸展/進行上肢、手腕、腿部肌群伸展,每次作10下,1天累計30下,增加身體柔軟度。5) 軀幹旋轉/坐姿時,可以進行軀幹左右旋轉,每次作10下,1天累計30下,增加柔軟度,訓練核心肌群改善姿勢。國民健康署表示,民眾可利用45秒的「動動通勤」影片,5招讓自己處處可動,時時都動,促進身心健康。即日起至10月19日間,至國民健康署臉書觀看影片並完成線上問卷填答,還有機會獲得運動毛巾及乾濕兩用運動收納背包。也可邀請家人朋友一起開始樂動,周末假日,和家人朋友一同健走,每次10分鐘,分段累積即有助於健康,若需各縣市健走步道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32查詢。

自閉症孩子 高達7成合併情緒障礙

自閉症孩子 高達7成合併情緒障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瑋瑋上了小學就頻頻跟同學有衝突。國小一年級的瑋瑋,生起氣來像火山爆發,小則大聲吼叫,大則動手打同學,這樣的情緒讓同學們不想跟瑋瑋做朋友,也影響上課學習。瑋瑋脾氣來得快,走得慢,一件不順其意的小事就可以生氣,在家裡瑋瑋也被弟弟妹妹激怒。瑋瑋媽光處理瑋瑋的情緒,早已精疲力竭,更遑論瑋瑋還有其他學習問題,上課容易分心、寫考卷總是粗心大意。瑋瑋媽常常感嘆,情緒問題成了瑋瑋的絆腳石。情緒障礙的孩子相較其他孩子,有更大的風險會造成學校人際適應差、學習低成就及更大的親職壓力,甚至可以做為未來情感疾患的預測因子,不可不慎。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如果這些情緒及相對應的行為已顯著影響到學校,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時,就變成應該正視的情緒障礙問題。情緒障礙恐只是冰山一角 潛藏其他問題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佳蓉表示,情緒障礙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很常見的主訴。不適切的情緒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評估底下成因才能給予適切治療。據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有4成左右同時合併情緒問題,自閉症類群疾患更有7成會有情緒及行為問題。兒童的焦慮、憂鬱、衝動相關疾患都可能表現出明顯的易怒情緒。羅素‧巴克雷博士的研究中,將孩子情緒行為分為3類:(1)衝動性高,情緒後調節力也差,這些孩子對刺激的閾值低,情緒強度強,且往往還沒覺察情緒就已出現衝動行為;(2)衝動性尚可,但情緒調節力差,需要長時間才能再度回到穩定;(3)情緒起伏大,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這些孩子雖然發脾氣時間短暫,但要小心情緒下的不當行為。了解孩子情緒行為的困難點,更能針對問題點介入。可用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及親職技巧協助李佳蓉醫師表示,情緒障礙的孩子,宜使用多層面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及親職技巧等。嚴重情緒障礙少單一出現,常併有其他兒童神經發展或是情緒疾患。藥物可調整腦中神經傳導物質,改善腦功能,也可讓行為治療及親職技巧能事半功倍。行為治療可使用個人或團體方式,協助覺察情緒並採用適切的方式表達。其中人際互動團體更是孩子行為治療常使用的方式,藉由創造動態的互動環境,更直接的演練情緒覺察及控制技巧。親職技巧則是指導父母親分析孩子的情緒行為,使用同理語言,減少對立並促進孩子與父母親的關係。

腰部肌筋膜緊繃 「貓式運動」來放鬆

腰部肌筋膜緊繃 「貓式運動」來放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40歲的劉姓上班族長期腰部緊繃,常利用假日時間給按摩師按摩舒緩症狀,但總覺得治標不治本。幾天後緊繃痠痛感又回來了,非常不舒服。檢查後復健科醫師診斷為肌筋膜緊繃造成,劉女接受復健治療與運動姿勢矯正,症狀大大舒緩。腰部肌筋膜緊繃 疲累、壓力大時易加劇衛福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吳政軒表示,腰部肌筋膜緊繃的病患常覺得腰部無時無刻都很緊繃,雖然躺下來會好一些,但剛躺下的時候也感覺腰部懸空、無法放鬆。通常症狀會在腰部的兩側,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蔓延到上背部。肌筋膜緊繃的症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會隨著身體狀況而改變。病患通常會在比較累或壓力較大時,腰痠情況會比較嚴重。因為筋膜跟神經系統的關係密切,所以疲倦壓力等心理因素,也會影響筋膜的鬆緊。「貓式運動」5步驟 放鬆豎脊肌肌筋膜緊繃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肌肉使用不平衡。吳政軒物理治療師表示,當姿勢不良或有舊傷時,會養成錯誤的使用肌肉習慣(過度使用大肌肉,讓小肌肉休息)。久而久之造成大肌肉過勞,而過勞肌肉會越來越緊繃,休息的小肌肉卻越來越不用做事。以腰部來說,脊椎兩側的豎脊肌就是最常被要求過度工作的肌肉,而豎脊肌的過勞容易導致疼痛。如何治療肌筋膜緊繃呢?吳政軒物理治療師表示,除了按摩把過勞肌肉放鬆外,針對肌肉張力不平衡的復健運動非常重要的。針對肌筋膜緊繃的民眾,治療師提供在家自己嘗試腰部肌筋膜緊繃運動「貓式運動」,可有效讓豎脊肌張力下降。若搭配按摩、滾筒按壓、網球按壓肌肉放鬆的手法,效果更好:1) 趴在床上做四足跪姿。2) 將上背部緩緩弓起。3) 想像自己的骨盆是一個水桶,緩緩往下倒水,讓腰部做出下沉的動作。注意此時上背仍然要保持拱背姿勢,只有骨盆產生動作)4) 維持這個姿勢10秒鐘。5) 一次做10下,一天至少做3次。

外陰腫塊是菜花?6特徵辨良性乳突

外陰腫塊是菜花?6特徵辨良性乳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菜花對女性患者,是一種心理壓力很大的性傳染病。但有種正常變異的外陰疾病常被誤診為菜花,它是前庭乳突瘤。一名23歲年輕女性,因感外陰陰道口處有腫塊,沒有其他不適症狀。門診檢查發現於陰道口兩側及下緣有乳突狀腫塊,安排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為乳突瘤。前庭乳突瘤不痛 常被誤認為菜花郭綜合醫院產科主任朱益志說明,前庭乳突瘤病又稱為前庭乳突,是一種良性腫瘤。於1981由Altmeyer首次描述此疾病,並認此疾病為外陰假性外陰尖型濕疣,臨床上常被誤認為尖型濕疣。臨床上前庭乳突瘤特徵有(1)發生在外陰前庭處,小陰唇的內側、(2)乳突狀的外觀、(3)呈對稱性分佈,叢狀或線狀、(4)呈平滑、圓形隆起、指狀突起、(5)乳突大小約0.1至0.2公分,呈粉紅色(6)乳突生長很慢,不會有壓痛。前庭乳突瘤患者通常沒有症狀,不會痛,大多數患者不感覺它的存在。大多數人是因其他症狀,如陰道有分泌物、疼痛或例行性檢查時發現。前庭乳突瘤為良性腫瘤 並非性病前庭乳突瘤通常發生於成年人,致病原因至今仍不詳,被認為是正常組織上的變異,不是疾病也不是性病,所以不會傳染。它與有無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無關,也與性行為或衛生習慣不好無關。目前亦沒有特殊危險因子易導致前庭乳突瘤的發生。前庭乳突瘤的診斷有臨床上的仔細檢查下診斷,也可切片病理報告最正確。因為是正常結構變異,不需進一步治療,也沒有可預防的方法。朱益志主任表示,前庭乳突瘤常被誤以為尖型濕疣(菜花),患者常因此導致心理焦慮不安,進而影響到家庭生活。對患者除了治療外,更重要的是給予正確的心理建設,前庭乳突瘤是良性腫瘤,不會轉變為惡性,不是性病,也不會因性行為得到。感覺外陰有乳突狀物勿驚惶 交由醫師診斷朱益志主任提醒女性朋友,前庭乳突瘤是不常見的外陰良性腫瘤,但常被誤認為尖型濕疣。前庭乳突瘤不會變為惡性,它不是性傳染性疾病,也與人類乳突病毒無關,也不需特別治療。女性朋友若感覺外陰皮膚有乳突狀物,勿先驚慌,交由專業醫師詳細檢查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