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多針電燒手術 根除肝腫瘤不復發

多針電燒手術 根除肝腫瘤不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年輕時為了拚事業常加班到半夜,還得跟客戶應酬拚酒,曾有兩次急性肝炎紀錄與B型肝炎的65歲黃先生,每年健檢都顯示肝指數過高,長期追蹤發現肝臟出現單一顆2公分腫瘤且有逐漸變大跡象,因此接受「肝腫瘤多針電燒微創手術」治療,至今兩年無復發。不接觸腫瘤的包圍式燒灼方法 避免腫瘤沿著血管擴散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吳立偉醫師指出,黃先生的肝腫瘤小於4公分,在橫隔膜下方,貼近下腔靜脈並被兩條肝靜脈包圍,如果使用傳統的穿刺腫瘤中心燒灼法,會有極大的風險讓腫瘤擴散出去,也會因為鄰近血管容易有「熱沉效應」造成殘餘腫瘤,因此建議採取多針「不接觸腫瘤的包圍式燒灼」方法。吳醫師使用三隻雙電極電燒針,成功克服「熱沉效應」,也成功避免腫瘤沿著血管擴散。肝腫瘤多針電燒手術 適用於腫瘤小且數量少傳統手術傷口大,且恢復期長,「肝腫瘤多針電燒微創手術」則是應用無線射頻治療腫瘤。在手術室中全身麻醉下進行,治療過程中病人無疼痛感,大幅增加治療的完成度以及病患的治療意願。當腫瘤小於4公分,腫瘤總數不大於3顆的病患,採用多針不接觸腫瘤的包圍式燒灼法,在長達8年的追蹤,局部復發率只有4%,大幅降低病患重複接受治療的辛苦。幾乎無痛感的肝 是十大癌症好發第三名「肝病」一直被稱為台灣的國病,根據國健署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是十大癌症好發第三名,每年約新增1萬1千多名病人,發生原因多與慢性B、C型肝炎以及酒精肝硬化有關。由於肝臟內部少有神經分布,因此,當小顆腫瘤發生時,幾乎不會感到疼痛,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肝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常常已經是晚期,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才是肝癌治療的不二法門。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出國去疫區 哪些人可免費打麻疹疫苗?

出國去疫區 哪些人可免費打麻疹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暑假期間不少民眾出國度假,東北亞、東南亞及香港等一向為國人熱愛的旅遊景點。疾病管制署建議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混合疫苗的幼兒,如欲攜6個月到1歲幼童出國到流行地區,應自費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醫院自費約需1千元),以降低感染風險。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凡設籍新北市6個月到1歲幼童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攜帶相關證件至衛生所可享有免費施打的優質服務,非本市市民只需自費170元。6個月以下嬰兒則不建議帶出國。設籍新北市6到1歲幼童前往疫區 可免費施打麻疹疫苗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中央規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期程,為1歲、5歲各接種1劑,可至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施打。若6個月到1歲幼童前往醫療院所施打自費疫苗,含掛號費、診療費及疫苗所需近千元。但只要是設籍新北市6個月到1歲幼童,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攜帶相關證件及機票或船票到29區衛生所,都可免費施打。麻疹為國際疫情 暑假出國需小心截至目前,今年國內累計101例麻疹病例。依疾管署公告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麻疹為第一級注意。麻疹國際疫情在亞洲有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緬甸、印度、哈薩克、以色列;非洲則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幾內亞、馬達加斯加;歐洲有義大利、羅馬尼亞、烏克蘭、英國、法國、喬治亞、俄羅斯、波蘭、北馬其頓共和國。麻疹病毒傳染力強 經由空氣與飛沫傳染麻疹為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屬於法定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前驅症狀常見發燒、鼻炎、結膜炎與咳嗽,以及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柯式斑點);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然後再過24至48小時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和四肢,約持續4到7天。衛生局疾管科視察黃冠傑呼籲,自流行地區返國或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請自返國日或接觸日起留意自身健康18至21天,並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同時避免出入通風不良場所。期間如出現發燒、紅疹、鼻炎、結膜炎、咳嗽症狀,請立即戴上口罩並儘速就醫,就醫途中應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告知醫師接觸史。

預防蛀牙大作戰 學齡兒童可免費塗氟

預防蛀牙大作戰 學齡兒童可免費塗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李雅玲指出,齲齒是學童罹患率最高的口腔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一般2-3歲的小朋友蛀牙率約31%,到了6歲時蛀牙率增加到79%。為降低齲齒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將於7月22日至8月2日期間,舉辦6-12歲學齡兒童免費塗氟活動。塗氟可增加牙齒的抵抗力 減少蛀牙發生在寒暑假期間,兒童容易接觸較多甜食,若未做好口腔照護,恐更容易罹患蛀牙。而蛀牙的成因,主要可分為牙齒、細菌、食物和時間等四大因素。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目的,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可減少發生蛀牙機會。學齡兒童應每半年塗氟一次氟化物施用方式繁多,包括:飲水加氟、食鹽加氟、局部塗氟、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等。對學齡兒童施以牙齒表面局部塗氟是目前經評估有效的預防蛀牙方法之一。每半年一次的牙齒塗氟、正確的刷牙方式、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飲食習慣,就能有效的預防蛀牙產生。記得先刷牙 務必攜帶健保卡、戶口名簿與牙刷至醫院掛號為了使塗氟達到最好的防齲效果,李雅玲建議,學童應在塗氟之前先將牙齒刷乾淨,若有蛀牙則應先治療完畢再塗氟,以達到最好的防齲效果。本次免費塗氟活動期間為:108年7月22日(一)至8月2日(五)止,週一至週五上午09:00-11:30、下午13:30-16:00,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牙科(中興、陽明、忠孝、仁愛、和平、婦幼)同步實施。該活動限設籍臺北市6-12歲學齡兒童,接受塗氟的學童請先於家中將牙齒刷乾淨,再至醫院接受塗氟服務,並請攜帶健保卡及戶口名簿與牙刷至醫院掛號,不需繳交掛號費,敬請家長把握機會,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牙醫師共同守護您寶貝的口腔健康。

媽媽有妊娠糖尿病 新生兒易有5狀況

媽媽有妊娠糖尿病 新生兒易有5狀況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沒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在懷孕期間也可能出現「妊娠糖尿病」,主要會出現在懷孕中、後期,當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血糖也越趨升高,導致需要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當內分泌的胰島素無法適時調節,就會導致妊娠糖尿病。一般女性在生產完血糖值就會恢復正常,但研究指出女性在產後5年內有高達70%的機率,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建議產後4~12週要再接受糖水測試,如果在標準範圍值內,可於1~3年再進行追蹤。研究指出,孕媽咪在孕期24~28週時,每周正常可以增加0.3~0.7公斤,若是超過1公斤以上,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約為一般孕婦的17倍,且易導致胎兒體重過重,增加難產風險。未來產後更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及心血管等疾病!妊娠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1)孕期體重增加太快,建議增加總體重11.2~15.9公斤。2)孕前BMI≧24的女性3)高齡孕婦4)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媽媽 新生兒恐有5狀況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媽咪,最重要的是如何學會讓血糖值穩定,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快速吸收;空腹太久則會導致低血糖,體內會產生酮體,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媽媽有妊娠糖尿病,新生兒在出生後,容易有下列狀況:1)黃疸2)新生兒低血糖3)低血鈣4)呼吸窘迫5)糖尿病四招對抗妊娠糖尿病1)體重管理一般來說,孕期的體重增加建議盡量控制在10~14公斤左右以內為佳。產後恢復理想體重。2)飲食控制採低升糖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飯後血糖值短時間內快速上升、較不容易有飢餓感,有利於血糖控制。3)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血糖波動不穩定,研究指出,孕婦若每天少於6小時的睡眠,將提高罹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4)適度運動餐後進行輕度的運動(如:散步半小時),有助飯後血糖下降。

皮膚莫名搔癢 竟是骨髓纖維化所致!

皮膚莫名搔癢 竟是骨髓纖維化所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八十歲的姚先生,去年開始皮膚莫名搔癢,全身無一不是抓得泛紅、破皮,半年內至皮膚科就診了十幾次,用了許多塗抹藥膏、口服抗組織胺等止癢藥劑都沒有效果。後來聽從醫師建議做全身體檢,抽血檢查後發現,血球數量異於標準值,轉診至血液科後才進一步確診,原來姚先生罹患少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醫師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的發生率約在百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致病原因仍不明,如同字面上意思,骨髓纖維化患者因骨髓造血細胞出現後天性基因突變,而導致造血功能出現異常的血小板母細胞,分泌不正常的細胞激素以致骨髓間質細胞出現纖維化喪失功能的情況;正常的骨髓環境不能有效製造血球,須利用其他器官如脾臟或肝臟來代償製造血球,導致脾臟腫大,同時也會有其他過度分泌不正常細胞激素所致的相關併發症。初期十大症狀不明顯,與慢性疲勞相當像骨髓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上診斷不易,一般常見十種症狀:疲累、吃東西很容易飽、肚子容易鼓脹而不舒服、骨頭疼痛、活動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時盜汗、莫名搔癢、體溫升高超過攝氏三十七・八度、體重於半年內掉了一成以上。林建嶔醫師說,骨髓纖維化的臨床症狀,與一般身體不適、壓力大或是慢性疲勞時所出現症狀相當像,且十大症狀常常也只出現部分幾種。上例的姚先生在確診後使用針對骨髓纖維化的標靶藥物治療後,短短不到一週,姚先生皮膚騷癢情況就幾乎完全改善,數個月內脾臟也縮小。林建嶔醫師解釋,目前骨髓纖維化治療,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嚴重度高的骨髓纖維化可申請標靶藥物來控制症狀;若要完全根治就須作造血幹細胞移植,但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條件及風險相對較高,對於大部分年長者來說較不可行及相對危險。臨床確診不易,需骨髓穿刺檢查林建嶔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也因不容易確診,需要經骨髓穿刺切片進一步檢查才能鑑別診斷,有些患者礙於擔心骨髓穿刺恐有後遺症,容易因此錯失治療先機,尤其,晚期症狀會越發嚴重,病患長年受疾病所苦,若長期無良好控制,部分高風險的骨髓纖維化甚至會轉變成急性白血病,威脅生命。林建嶔醫師進一步解釋,骨髓穿刺的位置是在臀部兩側的「坐骨」下針,局部麻醉後利用骨髓穿刺針刺穿骨頭至骨髓腔的位置,抽出少量看起來外觀如血液般的骨髓血,製成抹片染色後送檢驗,臨床上相當安全、方便,免禁食、免住院、免全身麻醉,且沒有年齡限制。林建嶔醫師說,其實骨髓穿刺檢查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相當安全,也不用擔心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通過骨髓穿刺進一步檢查,醫生才能了解骨髓造血細胞的情況,細胞形態有無改變。而確診骨髓纖維化後,目前會建議再可加做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偵測出高風險突變基因,可幫助醫師預測未來疾病嚴重度、病程快慢,以及演變成血癌的機率,以利提早做好骨髓移植準備。目前骨髓纖維化的確診年齡多為五十至八十歲,常常是因為症狀不明顯而延誤就醫診斷。林建嶔醫師呼籲,民眾別因輕忽症狀而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期,若出現類似症狀,宜及早進行血液檢查及接受專科醫師的治療。

擾人便秘不再來 還腸道健康這樣做

擾人便秘不再來 還腸道健康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家都知道多吃青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解決便秘問題,但現代人多外食,往往攝取過量的油、鹽與熱量,加上活動量不足,不少人有便秘症狀。營養師提醒,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之餘,也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才能讓糞便俐落的通過腸道!便秘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便秘多由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較複雜,其常見症狀是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便1次,且無規律、糞質乾硬,常伴有排便困難、腹脹、腹痛、大便帶血等症狀。吃蔬果通便 水分要喝得夠多人體水分攝取不足,糞便體積會變得又小又密實,在腸道過程更慢,容易變得肝硬而產生便秘症狀,當人體攝取大量的纖維時,需要水分幫助膨脹,這時腸道會接受到訊號,產生便意。人體每天的基礎補水量,依照體重來計算,每1公斤需補充35c.c.的水分,換句話說,若民眾的體重為60公斤,每日至少要喝2100c.c.以上的水分,才算達到標準。想避免便秘,可試試看以下四種方式:1) 多喝水水可以軟化糞便,利於排泄。清晨喝1杯溫開水或蜂蜜水,是便秘患者應該養成的習慣。2) 飲食清淡要禁止飲酒,遠離濃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大便乾結。3) 攝取足夠的粗糧、新鮮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中細菌環境的平衡,食用後可刺激胃腸蠕動,有利於清腸和排便。4) 潤腸食物不可缺核桃仁、芝麻等堅果含油脂較多,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是很好的養生食品。防治便秘食材聰明選1) 芋頭:健脾胃,通宿便。2) 白木耳: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3) 香蕉:潤腸通便。4) 蘋果:促進排便。5) 糯米:富含膳食纖維。6) 核桃:含不飽和脂肪。7) 燕麥: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經常喝咖啡 有助預防便秘據研究報告所示,經常攝取咖啡的人比較沒有便祕問題。咖啡具有刺激腸道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這是促使腸道功能活化的原因之一。除了咖啡因之外,其他的成分也被認為有活化副交感神經的功用。此外,咖啡香氣中所含的成分可使心情放鬆,或許也與預防便祕有關。勿長期依賴瀉藥、軟便劑緩解便秘長期持續有便秘問題,輕則誘發痔瘡、肛裂,甚至脫肛,若本身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解便時過於用力,可能會引發心臟病、腦血管意外。再者,長期便秘代表體內廢物、毒素無法順利排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相對較高。健康小叮嚀:千萬不要養成依賴瀉藥、軟便劑的壞習慣。

老父常感靈魂出竅 是譫妄症而非中邪

老父常感靈魂出竅 是譫妄症而非中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70歲的彭老父反覆碎唸著夜裡常見到過世老伴回來找他,還感覺靈魂出竅跟朋友去散步,彭老父的兒子擔心老父是否中邪,不但帶老父到廟裡求平安,同時也到醫院就醫,經醫師確診為「急性譫妄症」及「泌尿道感染併發胃出血」。家醫科劉乃瑄醫師表示,「譫妄症」是一種急性、突發性的腦當機,通常是因為身體出現嚴重疾病,導致腦部混亂而產生類似精神病的症狀,常發生在65歲以上族群,但也會發生在青壯年身上,例如酒精重度使用者、藥物劑量成癮者、電解質失衡者、癌症或重症者、臨終病人等等。譫妄症易與失智症搞混 延誤就醫恐造成腦部功能缺損大多數的譫妄症病人是突然性情大變,病程起伏變化大,發病較為急性、一般為數天內,病人精神狀態時好時壞,尤其夜間加劇,會突然對人、時、地有所混淆,一會兒混淆一會兒清楚,或是日夜顛倒、注意力不集中、出現幻覺等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定向感障礙,也就是對人、時、地有錯誤的認知,以及專注力受影響,容易分心或馬上就忘了自己在說什麼。症狀與失智症非常相似。譫妄是可逆性,越早治療恢復得越好;失智症則是慢性漸進式的病程,而且是不可逆性,通常也比較少需要緊急處置的狀況。譫妄症與漸進性退化的失智症是(阿茲海默型)不同,但常因為被誤會是老番癲、中邪、老年退化而延遲就醫,甚至不治療、放任疾病發展,導致原先能醫治的症狀衍生為長期腦部功能缺損,變成不可逆的認知退化。醫師建議應對加中長者多一份關心與仔細觀察,避免譫妄症更進一步成為不可逆的認知退化。慢性病長者應多運動與規律服藥彭老先生因為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但平時吃藥很不規則,此次因為慢性發炎,身體喪失了應付急性疾病功能的情況,所以最近出現譫妄症的症狀。劉乃瑄醫師特別提醒,慢性疾病長者平日應多運動、規則吃藥控制慢性病,是避免發生急性譫妄症的最好預防方法。

3招足底復健運動 緩解足底筋膜炎

3招足底復健運動 緩解足底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體的足底筋膜是一層增厚的筋膜,從腳跟的跟骨向前延伸到腳趾,足底筋膜就像是一個彈簧一樣,可以提供足弓的穩定,維持足部的穩定與吸收走路衝擊的力道。如果足底筋膜上的張力和壓力變化太大,則在筋膜中會出現小的撕裂。經過重複拉伸和撕裂,會導致足底筋膜受到刺激或發炎。「足底筋膜炎」的病理變化,主要是纖維組織的退化,而且可能合併慢性發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主任賴彥廷醫師表示,「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已將進一個月早上起床踩地時,足跟會感到疼痛,被醫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的40歲工程師,復健治療後,疼痛的狀況有明顯改善。賴彥廷醫師說明,「足底筋膜炎」的臨床表現通常是「足底刺痛」。這種疼痛通常發生在早上下床的第一步,並在多走幾步之後,逐漸感覺到的疼痛慢慢減少;但是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之後,則可能會加重疼痛的程度。輕微疼痛可做復健和冰敷改善「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的民眾,尤其是喜歡慢跑的人,工作性質需長期站立的職業、體型肥胖者、常穿高跟鞋或鞋底太硬的人也是高風險族群。賴彥廷醫師提醒,較輕微的足底筋膜炎,只要減少運動量、改穿適合的鞋子、選擇有良好的足弓支撐和減震性能的鞋子、避免赤腳走路等,筋膜的疼痛情形即會逐漸改善。其他保守治療,包含疼痛時或運動後可以冰敷15分鐘等。若足跟疼痛持續無法改善,建議民眾應該到復健科門診請醫師進一步評估與治療。除了吃止痛藥外,可以安排復健治療,例如:伸展足底筋膜與阿基里斯腱,加強小腿與足部肌力,且同時使用熱療與電療緩解症狀。患者也可以在睡覺時穿戴護木,以拉伸小腿和足底。較嚴重的個案,可以考慮震波治療與注射類固醇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方式改善。3招緩解疼痛的足底復健運動1.) 弓箭步或用浴巾牽拉前腳掌,來伸展阿基里斯肌腱,每次維持20秒,反覆10次為一組,每天做3組。2.) 腳掌往外往內翻轉,以伸展足底筋膜。3.) 腳底滾球按摩,以坐姿用腳底來回滾動高爾夫球或圓棍,每次3到5分鐘,每日2至3次。

小腿突抽筋 腳趾往膝蓋扳緩痛自救

小腿突抽筋 腳趾往膝蓋扳緩痛自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統計.約有70%超過50歲以上成年人有夜間腳抽筋的不舒服經驗,夜晚腳抽筋症狀是因為夜間休息時,腿部周遭肌肉收縮,小腿肚的肌肉感到痙攣抽痛,甚至痛醒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疼痛的感覺可能持續數分鐘不等。雖然夜間腳抽筋的現象在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但仍以中年以及老年人發生次數居多。出現腳抽筋的原因抽筋通常不會造成傷害,但仍和一些潛在醫學狀況有關,如血液供應不足、神經壓迫、礦物質失衡、脊椎神經狹窄壓迫。抽筋也可能是神經、腎臟、甲狀腺或其他賀爾蒙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貧血等疾病的相關症狀。1) 足部的結構不正常,如:扁平足、膝關節不正常彎曲。2) 坐姿不正確。3) 長時間維持同一坐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在太堅硬的地板。4) 體內水分不平衡,如:正在服用利尿劑、洗腎患者、大量流汗過後。5) 正服藥中的某些疾病患者,如:巴金森氏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抽筋牢記「伸、放、按」 3口訣助舒緩抽筋症狀發生時,可執行「伸、放、按」3口訣來減緩不適。1) 「伸」展:將腿伸直並將腳板往膝蓋方向坳,伸展攣縮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2) 「放」鬆:保持心情與身體放鬆。3) 「按」摩:適度按摩患處。夜半腳抽筋 不只是缺鈣而已!抽筋被稱為「睡眠關連下肢抽筋」的肌肉疼痛,雖不算嚴重疾病,卻對生活造成影響。可預防抽筋的方法:1) 行走、運動後,做腿部按摩,幫助乳酸代謝。2) 補充適量的鈣、鉀、鎂。3) 按壓承山穴。4) 睡前泡熱水澡或泡腳,促進血液循環。5) 睡覺時腳要蓋好,或是戴上襪套。6) 適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7) 選擇支撐力強的鞋子。

活出自我的練習 坦然感受自己的情緒

活出自我的練習 坦然感受自己的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幸福的基準就是你的「情緒」。「活出天職」,無外乎就是持續創造具有自我風格的人生的過程。「自己是否已經活出想要的生活?」這個問題並非藉由客觀指標去判斷。自己幸福嗎?快樂嗎?覺得充實嗎?有成就感嗎?有感受到喜悅嗎?只能從這幾點去判斷。有人覺得創業後在商場最前線大顯身手的生活很幸福,也有人擔任公司職員,覺得每天過著安穩的日子很幸福。幸福並非根據形式來決定,而是依據你感受到的心情,也就是你的情緒來決定。所以好好察覺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從年幼時期開始,就一直重複「思考」優先於「情緒」的行為。在學校時,即便是討厭的科目,父母或老師也會要求我們要乖乖念書取得好成績,常常鼓勵我們,比起「想要怎麼做?」要優先考慮「應該怎麼做?」大家也在課業、社團活動、以及工作和人際關係等方面,做過很多「因為必須去做才做」、「因為做了對自己比較有用才去做」的選擇吧。這種經驗就是抑制「情緒」,以「思考」來判斷事物的習慣,同時也在我們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此外,許多日本人依然抱持「忍耐」是一種美德的價值觀。進行心理諮商時,經常有人跟我討論這種話題:「我有工作,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我覺得自己和家人、戀人之間的相處都很順利。所以我應該是一個幸福的人,但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幸福。我是不是很奇怪?」即便是用頭腦思考就覺得自己很幸福的狀況,如果內心覺得不幸福,就無法享受每一天的生活。但是,一旦習慣「思考」這個行為,就會產生這種疑問。你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如果只是將重心放在「思考」而活著,就無法瞭解「情緒」這個部分。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種人的個性認真又溫柔,就只是所謂的「好人」而已。擅長配合他人、懂得察顏觀色,人際關係也很良好。因此在工作和戀愛方面,就某種程度來說都很順利。但是,他們太習慣用頭腦思考後再付諸行動,會把「情緒」拋在一旁。「我覺得A提案很好,但如果別人說要B提案,那就那樣吧。」「只要我能忍耐,就能圓滿收場。」「我不可以冒冒失失地發表意見擾亂氣氛。」這樣經過思考再行動,無外乎就是壓抑自己的心情(情緒)。在反覆做出這種事情的過程中,有時會突然無法瞭解自己的心情。然後就會產生「照理說我應該很幸福,可是卻不快樂」的想法。你喜歡的事情、覺得快樂的事情、感到雀躍的事情是什麼?你最近感動的事情、大笑的事情是什麼?你討厭的東西、討厭的事情、不擅長的事情是什麼?在「活出天職」這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坦然感受自己的情緒」。(本文摘自/高敏感族活出自我的7日練習/世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