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 有效溝通三原則

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 有效溝通三原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我要盡可能做個最有效溝通的離婚律師,我非得懂我的聽眾不可。這個人是誰?她在這次的互動中有什麼目的?她此刻對我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這是三個最明確且不同的問題,它們的答案則幫助我得以成功傳達意思,所以讓我們分別來檢視這三個問題—問題1)這個人是誰:換句話說,她呈現出的她是誰?她想當誰?在我的觀點中,「想當」是最重要的部分。她想要我認為她是誰?她想要這個世界把她看作是誰?和人談話時,我們往往太過直率地對「他們是誰」而非「他們想當的那個人」說話。你想說服某人?那就要對他或她嚮往、想像自己是的那個人說話,不要對真正的他或她說話。我二十歲的兒子跟大多數二十歲的人一樣,大多時間眼睛都長在他的屁股上(我跟他說書裡有寫到他,不過沒有說清楚是怎麼寫的)。他是個很好的年輕人,但也就是個年輕人,有年輕的不耐煩和衝動,在許多情況下都因為沒有經驗,缺乏迫切需要的參考架構。當我有重要的事要說服他時,我會省下能量,不要把焦點放在他欠缺經驗和智慧的這方面(否則很快就會撞上年輕的憤怒和拒絕相信那堵牆),而是聚焦在他想當的那個人身上。他就跟大多數二十歲的人一樣,想當個成熟、聰明、可信賴,甚至是精明老練的人。當我對那些特質說話,不論那些特質實際上是否真的、完整地存在於他身上(目前還沒有,但以後會有的,他很棒),我就能得到一些進展。我相信在還不該給予高評價的地方給予高評價不是什麼問題。問題2)他/她在這次的互動中有什麼目的:是希望能說服我嗎?還是需要來自於我的某件有形物品?要我同意某些行動方針嗎?期望我回絕以便能改變主意?還是期望我回絕,好能更大力鞏固自己的決心?當你能盡早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便能越快了解雙方互動的真正本質,進而決定最好的進行方針。例如:我的姊妹常打電話給我,悶悶不樂地細說她人生中各個層面可能發生的最糟情境(我也告訴過她,這本書會寫到她,只是不提是怎麼寫的)。多年下來,我已很清楚事情只會有兩個走向——我可以不同意她,指出她有多麼悲觀,努力說服她事情有可能比她推測得好很多,而她對我這種作法的反應是更激烈地爭論我錯了,甚至認定事情一定會變得很糟*;相反地,我也可以認同她對所有可能出錯的事情都會出錯的觀點,而她對我這樣做的反應是說我太厭世,然後說所有的事情也不是一定就有不好的結果。我逐漸了解,我的姊妹在壓力大時,需要用一種發洩式的方式找人爭論,幫助她專注在她真實或想像的問題細節上。一旦知道這是她在互動中的目標,我就懂得如何與她談話了。問題3)她此刻對我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某些方面是最切題的,而且有很多的言外之意,但你若是對其他兩個問題了解得不夠清楚,就不可能回答得了這個問題(簡而言之,這是前一個問題的更深入版本)。人的思維是概括籠統的,但生活處處是細節。不管哪天我們都有需要或想要完成的一套特定工作,旁人多數時候只是扮演協助的角色。藉由對自己與他人在某個時刻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毫不留情地坦承相待,能讓我們更有效地滿足那些需求。(本文摘自/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方言文化)

危癬日常 乾癬患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危癬日常 乾癬患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洗澡如刀割,淋浴如火燒。」令人難以想像的痛苦經歷,竟是乾癬患者的生活日常。當乾癬病情惡化時,尤其是在目前悶熱的夏季,想要舒爽一下,然而洗澡彷彿處在煉獄般,因為身體滿是傷口,洗澡水一碰觸到肌膚,就像拿刀在皮膚上來回切割,痛苦不已。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 蔡呈芳教授表示,儘管現有治療可協助病友在治療期間改善多數的乾癬病灶,但是受限於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滿兩年得停藥的規範,部分患者面臨停藥後半年就復發的窘境。而「治療乾癬需要長期抗戰」,達到完全沒有病灶,是未來的趨勢,醫界殷切期盼未來能持續引進有優於現有治療的藥物,皮膚病灶清除效果更好、更方便及安全,及停藥後較不易復發,嘉惠更多乾癬病友。病友癬中求!乾癬患者夏季三大願望!同為乾癬病友的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特別強調,乾癬是不會傳染的,但因為在嚴重時導致病灶外觀嚇人,讓患者常常不敢穿上短袖短褲,怕引起旁人側目。在進入悶熱的夏季,乾癬患者礙於社交與心理壓力,即使熱也得勉強穿上長袖衣物,若能「穿上短袖短褲,夏天洗澡不痛,盡情享受游泳等戶外活動」,可說是乾癬患者於夏季最平凡卻遙不可及的三大願望。蔡呈芳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目前乾癬評估有兩大客觀指標,一為體表面積(一個手掌約為體表1%),二為複合指標PASI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包含患者病灶面積與病灶部位的紅、厚、脫屑做綜合計算,分數從零至最嚴重的72分。國際上臨床治療目標目前以至少「病灶面積小於3(病灶清除至一個手掌大小)、PASI小於1」為目標,期望比原有病灶至少改善75%至90%。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約5萬到10萬人因乾癬就醫,且每年新增至少約3,000名新患者,人數逐年上升。蔡呈芳理事長解釋,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失衡疾病,因發炎而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使皮膚外觀紅腫、脫屑,甚至出現紅色斑塊,有的會伴隨黃色針尖大小的膿皰,現階段無法根治,只能倚靠藥物控制病情,期盼未來能持續引進有優於現有的治療藥物。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成立 首次年會蔡呈芳理事長表示,乾癬需要長期抗戰,隨著新藥研發的技術持續進步及大眾衛教提升,乾癬已不是陌生疾病,但病友仍有許多未被滿足之處,包含整體治療、健保給付條件及疾病汙名化方面仍有進步空間。蔡呈芳理事長表示,6月23日(週日)是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首次年會,期望透過學會集合國內皮膚科界對乾癬有興趣的醫師,共同促進相關本土治療研究,希望能藉由學會力量改變乾癬治療健保給付之規範,為乾癬患者提供最佳照護水準,不再活在用藥兩年後就得停藥、復發的恐懼陰影之下。

久坐等同吸菸 對健康危害巨大

久坐等同吸菸 對健康危害巨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科技創新與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靜態或久坐的生活型態在現代社會已是無處不在。何謂靜態行為(sedentary behaviors)?依據目前國際間的專家共識,認為是除睡覺以 外,生活中其他「坐」或「躺臥」等清醒時間之行為,且其代謝當量小於或等於1.5。這包含:看電視、用電腦網路、手機與平板、閱讀書報雜誌、駕駛騎乘運輸工具、用餐行為、工作、社交聊天等,涵蓋內容廣泛。部分學者或譯為「坐式行為」或「久坐行為」。因與目前國際上的定義不完全一致,以下統稱「靜態行為」。成人每日從事久坐的靜態時間相當高靜態行為已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多篇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已指出:過多的靜態行為會提高死亡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肥胖、膽結石、部分癌症等生理性疾病之罹病風險,甚至對憂鬱、焦慮與認知受損等心理疾患,亦有顯著負面影響。 一項根據54個國家的數據進行研究之統合分析顯示:成人的全死因死亡率約有3.8%可歸因於靜態行為所致,且這效果是獨立於身體活動的影響之外。無怪乎有學者呼籲:「久坐是一種新的吸菸行為」(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意謂它對健康的巨大危害可能與抽菸相距不遠。靜態行為盛行,久坐時間過長,是現代人的主要生活型態。目前因應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1) 發展有效介入策略,減少成人每日久坐時間。2) 提升中強度身體活動的機會。3) 增加靜態期間中斷,也就是每久坐50分鐘,站起來動一動,從事5-10分鐘的輕度活動(走動、伸展)。

研究顯示:約會暴力為婚姻暴力前奏

研究顯示:約會暴力為婚姻暴力前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經台灣衛誌2019年38卷第3期研究顯示,少年時期是許多現代人開始經驗到兩性親密關係的階段,也可能是交往中的情侶第一次經歷到約會暴力的階段。從1980年代開始到現在,已有超過50份的研究報告顯 示,約會中的情侶比已婚的伴侶更可能發生暴力。國外研究顯示,16-24歲是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發生最嚴重的時期。另有學者統整101份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肢體約會暴力的盛行率為20%;性暴力則為9%。另根據美國一項全國性的數據分析顯示,若比較約會暴力中的肢體暴力、性暴力、與跟蹤三者會發現,男性自陳最常遭受到的約會暴力形式是跟蹤,佔62.5%;女性則是以肢體暴力最多,佔51.5%。美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曾遭男友暴力傷害的高中少女(包括肢體和性暴力),其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未遭受暴力少女的4倍,懷孕的可能性約增加4-6倍,自殺的可能性約增加8倍。此外,約會暴力亦與憂鬱症狀、創傷 後壓力症候群(PTSD)、自責感、感染性病、自殺意念有關。在社會層面,約會暴力受害者 可能需要轉學、搬家、或是換工作以逃避受暴關係等。台大社工系沈瓊桃教授表示,約會暴力可視為婚姻暴力的前奏,婚前約會暴力的現象極可能延續到婚後,並形成終生的行為模式。尤其是求學中的青少年通常是處於發展適當親密行為的模塑期,此時期所呈現出的行為模式通常也會成為持久的關係特性。因此,對約會暴力的了解與研究將有助於婚姻暴力的預防。如果在婚前的交往中就有暴力事件的發生,而學校輔導體系或暴力防治系統可以適時適當的介入處理,就有機會預防日後婚姻暴力的發生。 相反的,如果漠視現代青少年的交往特性與約會暴力問題而不加以防範或處理,可能會造成青年沒有把婚前的親密關係暴力當作警訊,而與有暴力傾向者結婚,日後所  要付出的家庭暴力防治之社會成本是更加龐大驚人的。 其研究結果顯示,共有31.7%的研究參與者表示曾有交往的經驗,首次交往的平均年齡為13.7歲。也就是說,約有3成的青少年在不到14歲的稚齡(國中階段)就開始有親密關係的經歷。在有交往經驗的青少年中,有26.6%的研究參與者表示他們曾經對交往對象施暴,而 38.3% 的青少年曾遭受親密關係暴力。這些數據顯示,我們需要教導青少年如何和情侶和平相處、自我保護的知識,以及解決情感問題與衝突的技巧。

腦傷後遺症勿輕忽 臨床心理師助復健

腦傷後遺症勿輕忽 臨床心理師助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任職司機一職的李先生,因跌倒撞擊頭部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功能大部分恢復,目前手腳偶會麻,其他人際和語言應對合宜。朋友表示李先生表面看起來無大礙,但經神經心理評估,其持續注意力、反應速度有輕微缺損,因此轉介職業重建中心安排適宜訓練與工作。另一位因一場意外機車車禍事件的生還者顏小姐,腦部受傷程度輕微,原本預計短暫休養後便能復原且返校完成學業。但返家休養時,發現看似四肢無大礙的顏小姐記憶力變得不好且情緒低落。腦傷後遺症應高度重視 並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輕度腦傷後遺症常不易被發現,尤其是看起來「好手好腳」的患者更容易被忽視。然而,腦傷程度被歸類在輕度不等於腦傷後遺症或生活適應也可以被視為是輕度。腦傷的認知功能缺損和復健應予以高度重視,更應儘早接受專業的神經心理衡鑑與介入。郭綜合醫院顏慧詩臨床心理師表示,專研神經心理學的臨床心理師所學著重大腦心智功能為本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觀點,熟悉大腦心智功能的運作,以及心智功能受損之個體及系統。以醫療介入方法嚴謹且個別化的心智功能評估及治療,並重視個案本身及家屬對疾病或失能本身的主觀經驗。在面對急性重大傷病或長期復健時的心理反應,針對患者的心理復健進行介入。同時規劃個別性療程-全面的從個人之基本條件、個人所擁有之相對心智條件、該類型疾患之預後期待、個體生涯需求與人生發展階段任務(如:回歸社區生活、重返校園、就業職場、進入安養中心或在家接受長期照護)等綜合考量。臨床心理師協助個案從腦傷急性期的神經心理衡鑑、復健期的認知功能訓練、家屬支持系統增能、醫療關係改善與復健動機增強,到後續的適應功能衡鑑與強化、生涯規劃與職前鑑定、復學與專業職務再設計、社區支援系統之協助等等介入協助與治療。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資訊網路與電腦手機普及,人手一機網路吃到飽,致每天沉迷於網路遊戲。根據台灣網路成癮調查,國、高中生網路成癮的比例超過20%,也越來越多學生因沉迷網路遊戲而影響學業、家庭和人際關係,甚至連身體健康都受損、無時間管理觀念等都受到負面的影響。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吳孟寰表示,當家長限制網路使用或被迫停止時,學童產生不安或憤怒的情緒等,迫使親子關係更加緊張。甚至因管教而引起嚴重肢體衝突,家人關係的決裂。當孩子出現以下六大現象時,家長應當心孩子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1) 一回家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2) 在無法上網時會出現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發脾氣情形。3) 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4) 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或從事其它休閒活動。5) 白天精神越來越差,做事無法專心、頻打瞌睡。6) 功課變差,寫作業變得草率,上學拖拖拉拉。網路成癮 已被視為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有些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父母應了解孩子網路成癮的真正因素為了預防網路成癮,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孩童的使用時間、頻率外,也要過濾他們所接觸的資訊,但千萬不要用太激烈的方式來限制(如隨意斷網等),反而應先以勸導的方式來進行,不然可能會弄巧成拙。建議家長先試著瞭解孩子是否已達到網路沉迷的程度,且注意網路成癮背後的問題,例如:長期陷於人際關係困難、學業成就低下、或家庭關係衝突等,是造成很多人會選擇網路遊戲或社群網站來逃避壓力、尋求成就感或是彌補社交的需求的原因。避免網路成癮 家長宜多關心與溝通吳孟寰醫師建議,在漫長的暑假中,家長可採取的策略包括:與孩子一起規畫生活與上網時間,規範每日使用網路的時間,設定休息時間,協議將重要事情做完後才可上網,共同從事的戶外休閒活動等等。另外,家長也可與學校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校人際相處情況,是否有被霸凌、遭同儕排擠,或是學習困難等狀況。如果孩子因限制網路使用路的時間而有明顯焦慮、憂鬱症狀、自殺意念,或是與家人嚴重衝突,建議至醫院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

下肢腫痛看錯科 竟是輸尿管惡瘤作怪

下肢腫痛看錯科 竟是輸尿管惡瘤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日前有位62歲男性近半年因為左下肢腫痛曾到很多地方求治,但大多被當成肌肉酸痛、筋膜發炎或是下肢水腫治療。後來到骨科求診,左下肢外觀大腿小腿均勻腫脹,與一般下肢水腫不太雷同。但經下肢血管超音波檢查並無阻塞,心臟及腎臟功能亦正常。此患者表示十年前有初期膀胱腫瘤,經刮除及灌注化學藥物治療已痊癒,且定期在醫學中心檢查無復發現象。醫師安排了全身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左側輸尿管有腫瘤,且壓迫淋巴系統導致左下肢淋巴回流不佳才引起腫痛。泌尿上皮惡性腫瘤最常見於膀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郭忠和醫師表示,腎盂輸尿管腫瘤以「移形上皮細胞癌」最為常見。所有集尿系統,上自腎盂下至尿道的上皮均為移行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統稱為泌尿上皮;泌尿上皮惡性腫瘤最常見於膀胱,其次為腎盂,輸尿管是好發於下段1/3,越上面發生率越低。通常有一個上泌尿道上皮腫瘤,則有30-50%機會也有膀胱腫瘤,而若同時有腎盂輸尿管腫瘤,有75%機會也有膀胱腫瘤,性別發生率為男性大於女性。輸尿管的腫瘤可以是很小、多發性的,但也可能是單顆而腫大到足以阻塞輸尿管。輸尿管的腫瘤如果是移行上皮細胞癌,轉移的機率非常的高,因為輸尿管壁較薄,比起腎盂以及膀胱,腫瘤容易沿著表皮向下,經由血管或是淋巴管而造成遠處的轉移,或是局部淋巴腺的轉移。因此當輸尿管有腫瘤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腰酸、血尿應盡速就醫郭忠和醫師表示,無痛性的血尿是腎盂和輸尿管癌最常見的症狀,血尿通常為間歇性的,有時候突然出現一次血尿就消失了,而隔了數日或數月之後再次發生血尿;其他症狀則包括重覆性泌尿道感染、腰部疼痛(1/3病人)、體重減輕、鼠蹊部腫塊等。最重要的是,只要有血尿或其他不適,建議應至相關科別求診,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定真正的問題,以獲得正確的治療。

不想被慢性病纏身 從選對飲料開始

不想被慢性病纏身 從選對飲料開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日艷陽,來杯暢快冰涼的飲料真是消暑,但當心喝掉健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黃唯祺營養師提醒,一杯含糖飲料很容易超過一日的總糖攝取量,而過量的糖不只造成肥胖,也與失智症、胰臟癌等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聰明選擇飲料,別讓健康亮紅燈。一天1杯 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國民健康署2018年發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增列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20%。以50公斤的上班族女性來說,糖攝取應低於150大卡,相當於38公克的糖(約8顆方糖);而70公斤的男性,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不超過50公克的糖(約10顆方糖)。黃唯祺指出,依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一杯700ml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約12顆方糖),只要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即使選擇半糖 仍有5顆方糖的甜度微糖、少糖、半糖?該如何指定甜度?黃唯祺說明,手搖杯的含糖量,指的是額外加到液體中的糖,不含配料的糖。全糖為50公克(10顆方糖),熱量200大卡;少糖35公克(7顆方糖),熱量140大卡;半糖25公克(5顆方糖),熱量100大卡;微糖則是15公克(3顆方糖),熱量60大卡。失智症、胰臟癌與過量的糖 息息相關舉凡添加砂糖、黑糖、方糖、冰糖、蜂蜜、高果糖糖漿或楓糖漿等各式飲料,通稱「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的糖有什麼壞處呢?她提到齲齒、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尿酸、高三酸甘油脂、脂肪肝等各類疾病會跟著來;甚至有研究指出,過量的糖與造成失智症、胰臟癌等有很大的關係。「減糖生活」這樣做1)包裝飲料選無糖。2)手搖飲料選無糖或微糖,並且少加珍珠、椰果、蒟蒻、布丁等配料。3)要少冰或去冰,因為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味的敏感度。4)選小一點的份量,大杯與小杯的總糖量有差別。5)減少喝飲料的頻率。6)回歸原味,喝真食物以減少色素、香料等攝取。白開水才是對健康最好的飲品黃唯祺叮嚀,「飲料」首選其實是能促進新陳代謝、排毒、降低食慾的白開水,建議分次慢慢喝,不要一次喝太多,一旦養成清淡的口味,身體習慣成自然,也就能愈少負擔。

難癒慢性傷口 靠傷口照護中心搞定

難癒慢性傷口 靠傷口照護中心搞定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從大型醫院到小型診所到處都有能處理傷口的醫師或護理人員,為何民眾需要「傷口照護中心」?其實傷口照護中心最大的目的就是這裡集合眾多不同類型的敷料,再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選擇最適合的敷料,拯救病患各類難處理、難癒合的傷口,以提升病人的癒後和生活品質。適當的敷料 減少病人傷口疼痛期57歲的王先生因會陰部的感染膿瘍在外院開過兩次刀,然而感染的情況不見好轉,範圍還甚至有變大的趨勢。在奇美醫學中心經過兩星期的治療和清創手術,雖情況略有好轉,但會陰部皮膚缺損嚴重,部分性器官還因為沒有皮膚包覆而完全外露,且因為傷口接近肛門口導致換藥十分困難,感染範圍持續擴大。原治療團隊本打算進行第五次清創,且同時請一般外科醫師做人工肛門於腹壁上。然,就在手術前一天,治療團隊會診傷口照護中心,經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林祐丞在診視完病人傷口後,決定採用「負壓傷口引流系統」的方式進行傷口照護,而適當的敷料讓病人不必施行人工肛門,僅僅兩星期和兩次的清創換藥後,就順利植皮出院了,感染也獲得控制。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暨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林祐丞表示:「佛尼爾氏壞疽或是會陰部膿瘍是很難處理的疾病,除了感染範圍大,又因為接近肛門口而讓換藥變得極為困難,是許多醫護人員的夢靨。負壓傷口引流系統 讓傷口加快痊癒大部份這類病人都需要接受人工肛門手術才能維持傷口清潔而痊癒。然而人工肛門對病人來說是極為不方便的措施,造成生活上相當困擾。藉由「負壓傷口引流系統」的傷口照護方法,也就是經由海綿、防水護墊和真空抽吸器分隔傷口與外界。真空可以隔離感染物質,而持續的負壓能引流出發炎滲液,成功促成傷口組織的快速消腫、癒合,讓病人因而免去每日重覆換藥造成的疼痛,更大的好處是不需要進行人工肛門手術,大幅省卻照顧人工肛門數個月的時間。從極為大片的急性傷口到極難癒合的慢性傷口,如糖尿病及慢性潰瘍傷口屬於「複雜、不易根治、持續進展」的慢性疾病,都能藉由合適的照護或整合照護讓傷口獲得明顯的改善,對個人健康及生活品質影響甚鉅,需跨科專業團隊的整合照護與協助,找回病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傷口照護中心 整合各領域專家一起對抗難纏傷口「傷口照護中心」連結跨科專業領域團隊,如:整形外科、心臟血管外科、內分內科、血液腫瘤科、高壓氧科、放射影像醫學部、復健部物理治療師及營養科等,共同討論傷口照護相關議題,以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幫助病人打贏與急性或慢性困難傷口之間的戰爭。

一笑就缺牙?4招檢查阻生齒宜早矯正

一笑就缺牙?4招檢查阻生齒宜早矯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9歲女童,兩顆大門牙乳牙自6歲左右掉落後,有一顆恆牙門牙卻遲遲未有冒出的跡象,父母很擔心帶到牙科看診,檢查後確認女童左上正中門牙與左上犬齒是「阻生齒」。與家長溝通後,建議採用矯正方式保留自然牙。經「阻生齒露出手術」合併「矯正」牽引方式來拉出埋在牙齦內的左上正中門牙,花了一年時間才將門牙恢復到原來位置與樣貌,然後再進行左上犬齒的露出手術合併矯正方式拉出,共花了兩年時間將兩顆牙拉出至令人滿意的位置,經過兩年的矯正,小朋友目前擁有一口整齊的牙齒。恆齒是最常發生阻生現象的地方「阻生齒」是指牙齒萌發路徑受阻、萌發空間不足、萌發的方向異常或位置被其他牙齒佔據或其他因素等導致牙齒無法在正常時間長出。牙齒阻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多生牙、囊腫、齒瘤、外傷影響、乳牙滯留不掉、乳牙沾黏或感染等,甚至乳牙過早脫落,都可能導致恆牙長不出來。其他原因如牙齒胚胎生成位置異常導致萌發路徑錯誤,牙齒牙弓尺寸不協調導致發育空間不足,或蛀牙引起換牙空間缺失等,都可能造成恆牙阻生。4情形觀察 是否有牙齒阻生現象1) 不對稱的牙齒萌發順序: 一般利用對側牙齒為基準,以上顎正中門牙為例,假如右側正中門牙已經長出來了,但是左側的正中門牙遲遲不長出來,這時就可以懷疑牙齒發育有問題。2) 乳牙遲遲沒有脫落: 可以懷疑牙齒阻生或有先天缺牙問題。3) 牙齒中線是否出現嚴重偏移。4) 牙齒排列擁擠。阻生齒露出手術 高中以下是黃金治療期楊瑋民醫師提醒,阻生齒露出手術合併矯正牽引方式的治療,在高中以下是黃金治療期,有些患者到成年後才發現問題而要進行手術,不僅治療時間更長,而且治療的困難度也增加。家長應定時帶孩子進行口腔牙齒的檢查,尤其在6-12 歲混合齒時期(換牙階段)更要關心孩子的牙齒狀況,有任何異狀或是牙齒不對稱萌發都應即早尋求專業牙科醫師的診治,充分掌握牙齒矯正與治療的先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