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杜絕流感病毒專家建議這2招

杜絕流感病毒專家建議這2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預防流感的二大對策1.打掃時不要揚起灰塵首先,大家覺得家中感染流感風險最高的地方是哪裡?那就是寢室床鋪的周遭。寢室中有棉被等寢具以及衣櫥中的衣物,有很多會生出灰塵的地方,灰塵量比起客廳等處也有偏多的傾向。而流感病毒的飛沫只要落在地面上,之後就會因空調氣流或打掃方式,與從寢具中大量飛出的灰塵一起再度飛散在空氣中。在此,除去極有可能含有病毒的灰塵非常重要。打掃的方法是,從高處依序打掃到低處以除去灰塵。從高處開始依序打掃的原因是,若先打掃低處,就算清掉了灰塵,當打掃高處時,灰塵又會飄落到下方。櫃子上方等高處的細微灰塵很容易清掃,請用超細纖維布乾擦。至於地板部分,若是木製的,建議使用乾拖布的除塵紙拖把會比吸塵器好,因為灰塵不太會飛舞。若是地毯,就將吸塵器設定在電動滾刷模式,慢慢移動以吸起含有病毒的灰塵。2.房間加濕到濕度50%至60%打掃之後的首要事項是加濕。在乾燥季節當我們就寢時,要將濕毛巾晾在房間中,或是使用加濕器等,請留心加濕。藉由保持房間濕度在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就能減少流感的感染風險。不過若濕度超過百分之六十,塵蟎以及黴菌可能會繁殖,所以要注意濕度不要太高。為什麼加濕能有效防治流感呢?因為流感病毒在高濕度中會減弱,而且打噴嚏與咳嗽的飛沫會因為吸取了空氣中的輕霧而變重,會立刻落到地面上。若飛沫在傳到人口鼻之前先落到地板,就能減少病毒傳染擴大的風險。可是病毒就算落在地面,在平滑的平面上仍可以生存24至48小時。因此為了不讓落在地板上的病毒再度飛散,請留心採用如先前介紹過的不揚起灰塵的打掃功夫。此外,寢室的流感因應方法則是利用太陽光晾曬棉被與枕頭。盡可能將寢具拿到太陽底下曝曬,一週曬一次,床單和枕套則至少一週更換一次。(本文摘自/健康掃除力:醫療級專家教你30個不生病的居家清潔妙方!/時報出版)

專家不藏私:如何全面對抗口腔癌

專家不藏私:如何全面對抗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由裡到外,口腔癌的自我檢查‧ 臉部:摸摸臉的兩邊觸感是不是一樣,同時注意膚色有沒有改變,是否有硬塊或是麻木疼痛的部位。‧ 頸部:以手指輕按,尋找是否有硬塊或是觸痛。‧ 嘴唇:把下唇拉下,檢查顏色與組織,上唇也同樣翻開檢查。‧ 兩頰內側:用手指扳開內側,檢查是否有紅、白或深色斑點。以手指摸牙齒與臉頰間的部位,檢查是否有硬塊,是否平滑。‧ 口腔頂:頭往後仰嘴巴張大、檢查顏色有無異樣,或有無硬塊。‧ 舌頭:用一塊紗布,抓牢舌頭,儘量往外拉,以檢查上舌面,再把舌頭由嘴巴左端移到右端,檢查其靈活程度,同時檢查舌頭兩側。最後,把舌尖抵著腔頂檢查舌頭下面,每一步都要注意腫瘤或異常的顏色。‧ 口腔底:檢查口腔底以一隻手指去摸就能檢查,可以查出異常的硬塊或腫瘤。怎樣預防口腔癌?一、 避免長期直接曝露於強烈的陽光下。必要時,戴寬邊的帽子,或是塗抹油膏。二、 避免菸草、紙菸、菸斗、檳榔等長期對唇、舌和口腔黏膜的刺激。三、 如果有不正的牙齒或假牙,對周圍組織有所磨擦,應該請牙醫生矯正。四、 口腔內發現有任何腫塊贅肉、脫皮落屑或是顏色變化,超過兩星期而未痊癒就應該就醫。五、 飲食要正常,食物營養要均衡。有時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黏膜變化,可能誘致癌病的發生。六、避免長期使用熱度太高的食物和烈酒。七、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口腔黏膜切片術後注意事項雖說口腔黏膜切片的風險不高,但還是手術的一種,當手術過後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避免造成傷口裂開。一、 記住3不做:不吸吮傷口、不吐口水,以及不抽菸、喝酒、嚼檳榔。二、 手術當天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隔天可正常飲食,但避免太燙、刺激性的食物。三、喝飲料時,不用吸管。四、術後二十四小時不刷牙,以開水清除口腔就好。(本文摘自/戰勝頭頸癌/博思智庫)

全面攻破健康與酸痛3大迷思

全面攻破健康與酸痛3大迷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迷思1:錯把身體當物體人體是有生命有心性有靈性的「mind body」,並非「physical body」,但很多人把自己的身體視為手機、電腦般的用品,壞了就是送修,所以當身體有狀況時,就到醫院「進廠維修」。當你習慣只用醫療解決身體的症狀時,你就是在物化自己的身體,而且依賴他人來對待你的身體。迷思2:錯把痛點當重點台灣醫療「俗擱大碗」,造成民眾高度依賴醫療,一旦疼痛出現,無論頭痛、牙痛、胃痛、肩頸酸痛,患者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痛點上,一有疼痛就找醫師。但處理痛點就能根治症狀嗎?不能的!因為痛點並不是重點,處理疼痛真正的重點在於找出疼痛產生的原因。既然功能失常是姿勢異常造成的,想讓脊椎、肌肉、筋膜、關節的功能恢復正常,必須從改掉壞姿勢做起。可是多數人卻只聚焦在處理症狀,而沒有去阻斷創造症狀的源頭,本末倒置了。以肩頸酸痛來講,請大家做一個動作:豎起左手食指,然後右手食指按在左手食指指尖上,用力往後壓,此時左手食指連接手掌的地方是不是會痛?這個痛點的產生,是因為有外力壓著指尖所致。肩頸酸痛就好比這個情況,當我們胸前肌肉短縮,肩頸背部就繃緊了,長時間下來就產生疼痛,但大家往往只處理出現疼痛的地方,卻沒有想到,放鬆胸前短縮的肌肉才能徹底消除疼痛。以剛才請大家做的壓手指動作來說,如果把被用力往後壓的左手指尖放開來,痛點自然就會消失。迷思3:錯把不痛當健康當症狀被療癒、疼痛消失了,大家就以為自己恢復健康了。但沒有症狀、無病無痛並不等於健康,因為痛點只是在醫療處置下暫時消失而已,只要你沒有從根本解決疼痛發生的原因,一段時間後它會再度發作。以上這三個錯誤的迷思,讓很多人認為身體同部位同症狀的毛病周而復始產生是「正常」的,並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如此,只在每一次症狀又發作時,趕緊求助醫療。就醫時,醫師當然是針對症狀給予治療,醫師跟患者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消除症狀,而忽略了姿勢異常跟功能失常這樣的惡性循環。但我們不是因為有痛點才不健康,我們所有的症狀、不舒服、疼痛,都是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模式而產生,痛點只是呈現最終的結果。(本文摘自/好姿勢,救自脊/時報出版)

好呼吸好姿勢 挑對枕頭助眠力UP

好呼吸好姿勢 挑對枕頭助眠力UP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成語說「高枕無憂」,但睡高枕非但不能無憂,還會製造一堆問題。因為枕頭的高度決定頸椎骨頭的排列型態,枕頭高度不對,頸椎就失去原來的彎曲度。枕頭太低會變得像在仰頭;枕頭太高,睡上去會又變成像在低頭;而且無論低頭或仰頭,你的額頭與下巴都不在一直線上,呼吸也會不順暢。有人睡人體工學枕,以為萬無一失,但脖子下面墊得太高,造成額頭低於下巴,這樣呼吸是不順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人體工學枕太高,你頭部整個被托高,雖然從側面看,額頭下巴是一直線,但耳朵與肩胛骨高低落差太大,這樣呼吸同樣無法順暢。躺平時,耳朵跟肩膀的距離,必須跟站立時差不多,呼吸才會順暢不悶。高度合適的枕頭,躺下去時不但能托住脖子,讓額頭下巴呈一直線;從側面看,你耳朵跟肩膀的距離,會跟站著時幾乎相同,而且你能順暢的呼吸,這個枕頭就是適合你的枕頭選枕頭這件事困擾很多人,也常常有學員問我是用什麼樣的枕頭。我個人偏好有弧度的人體工學枕,但選枕頭沒有標準答案,總之,就是要經過試躺,記住「好呼吸等於好姿勢」,「好呼吸」就是選枕頭的準則!枕頭主要是支撐頸椎。太高的枕頭會使頭部前傾(中圖),太低的則會使頭部後仰(下圖),導致頸椎過直或過彎,不可輕忽。仰睡的枕頭這樣選如何知道自己適合睡多高的枕頭?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測試。1.靠著牆壁,用標準站姿(量身高、身體向上延伸)站好,額頭跟下巴呈一直線。2.想像牆壁是床,頸椎後面有弧度的頸彎與牆壁之間的空隙,就是我們仰睡時,枕頭應該托住填滿的空間。3.請家人幫忙測量並拍照,讓你知道頸彎與牆壁之間空隙有多大。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拿量出來的高度直接去買枕頭!買枕頭一定要試躺,不能光用眼睛看高度,因為每種枕頭柔軟度不同,我們頭部枕上去後,頭部的重量會讓枕頭微微下陷,所以枕頭的高度要以躺上去後為準,可以容許高出一、二公分,或者容許額頭略高於下巴水平線五度左右,但再多就不行了,否則會變成屈曲頸椎在睡覺。駝背者宜選較高較厚的枕頭駝背的人挑選枕頭要特別留意。因為駝背會讓人的肩膀往內捲,躺在床上時,由於肩胛骨無法貼著床面,會造成後頸與床面之間的空隙特別大,即使以量身高的方式將身體延伸,改善也有限。一旦枕頭太低,睡上去頭會仰得很高,這時候呼吸是不好的狀態,因此駝背的人需要且比較高比較厚的枕頭。一夜好眠的側睡法只要枕頭對、姿勢對,仰睡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仰睡好用的枕頭,側睡就不合用了。因為從仰睡改變姿勢成為側睡時,肩膀到頸部的距離會大於枕頭高度,枕頭托不住脖子、支撐不住頸椎,耳朵跟肩胛會擠在一起,呼吸不順暢,脖子跟肩膀也不舒服;加上人體因為臀部大膝蓋小,側臥時姿勢不容易穩定,很多人因而會不自覺地將在上面的臀部及大腿往前滑,變成側趴睡。很多人喜歡用這個姿勢睡覺,卻不知這是傷脊椎的不良睡姿。關於側趴睡會傷害你脊椎的原因,在下一段會有更詳細的說明。現在先告訴你,側睡時該如何將枕頭「躺好躺滿」呢?這時你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調整枕頭高度,二是養成良好睡姿。有仰睡習慣的人,可以用靠牆測量的方式,模擬出適合自己枕頭的高度(右圖)。後腦及脖子與牆壁間的空隙,就是枕頭的高度。方式1:調整枕頭高度你可以自行加工改變枕頭兩側高度,讓你好好側睡。該怎麼加工?在枕頭兩邊墊書或毛巾,就能創造出符合側睡所需的枕頭高度。要注意的是,枕頭內的書或毛巾還是有移位的可能,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且墊書或毛巾的缺點就是每晚可能都要確認調整位置。然而側睡時高度不對,危害更大,不可馬虎將就。趴睡是指側睡側過頭變成側趴,導致一側的肩頸受到身體壓迫,而且上方那隻腳會向下滑,而帶動腰部變歪。1.先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躺上去後先仰躺,確認在枕頭兩邊墊東西不影響中間仰睡的高度,再側躺感覺枕頭高度適不適合。2.如果不夠高,再多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調整,確認高度OK後,拉開枕頭套的拉鍊,把書或毛巾放進枕頭套裡面,比較不容易移位。方式2:養成良好的側睡睡姿解決枕頭高度的問題後,如果沒有好呼吸及好姿勢配合,呼吸還是會悶,脊椎還是處於被擠壓的狀態,所以你一定要有自我覺察的意識,保持良好的側睡姿勢。而這樣的睡姿,就是佛家說的「吉祥臥」。1.側睡時睡高度適合的枕頭,讓耳朵跟肩膀不會擠在一起,呈現開展的狀態。2.貼在床上的手放枕頭旁邊,另一隻手擺放在胸前。3.雙腿上下併攏。仰睡與側睡兩用的人體工學枕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一覺仰睡到天明,夜裡翻身側睡是難免的,建議購買仰睡側睡雙用枕,也就是中間低兩邊高的人體工學枕,兼具仰睡及側睡兩種高度。不過這種枕頭仰睡的高度跟側睡的高度比例是固定的,無法調整,未必適合每個人。我心目中理想的枕頭是仰睡高度與側睡高度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自由調整,才符合人體工學。(本文摘自/好姿勢,救自脊/時報出版)

5大粽點停看聽 聰明消費好健康

5大粽點停看聽 聰明消費好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端午節即將到來,但大多的粽子為高油脂高熱量,鹽分也相當驚人。民眾在大嗑粽子時,需注意自身的健康狀況,勿一次食用太多粽子,避免造成腸胃消化負擔。需限制油脂的人(如高脂血患者)要特別注意,除了以下5大重點要注意之外,建議可以採分食方式一起享用,並搭配高纖的蔬菜一起吃,以幫助消化。此外也仍建議民眾多利用假期至鄰近登山步道、河濱公園及自行車道健走或騎單車,減去節慶聚餐時多餘攝取的熱量。1.份量控制:市售傳統肉粽1顆約250公克,約500 -700大卡以上的熱量,建議可以取代部分正餐並搭配蔬果食用,若有三高問題的民眾請注意份量的控制。2.低鹽:粽子本身即有鹹度,建議減少額外沾醬(如:醬油膏或甜辣醬) ,建議烹調時多使用辛香料,如:紅蔥頭、蒜或胡椒等提味,另宜選用新鮮食材減少菜脯等醃漬品。3.低糖:甜粽類多以精緻糖類作為沾料或內餡,外觀較小,但1顆的添加糖量約20~30克將近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建議酌量攝取。如本次甜粽部分做法是包入減糖減油的紅豆餡,以減少糖分攝取。4.低脂:內餡減少使用高脂的五花肉改以低脂的豬里肌肉、雞胸肉或豆製品取代,並用水煮方式烹調。5.高纖維:建議包粽食材選擇高纖、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全穀雜糧類(如:山藥、糙米、燕麥)取代部分糯米,內餡可增加牛蒡、香菇、筍子等蔬菜,增加纖維攝取。粽子選購停看聽1.因應節慶商家多即早大量製備且天氣漸熱食品易有變質、腐敗疑慮,建議購買後儘快放入冰箱。2.粽葉應完整無霉味具清香且無刺鼻味,使用前須以清水沖洗塵土再浸泡,並以棉布稍加刷洗晾乾即可。3.糯米選購外觀完整乾燥無粉屑,且無霉味或摻雜異物等。4.乾香菇則選擇香味濃、菇傘大而完整、肉厚且傘緣內捲為佳,烹煮前須用清水沖洗後浸泡,以除粉塵且免藥物殘留之虞。

關懷生命器官捐贈益利你我他

關懷生命器官捐贈益利你我他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最近公共電視正在熱播台灣首部宣導器捐移植的「生死接線員」戲劇,探討人生必然會有的「生與死」,面臨死神到來,家屬掙扎萬分,到底要不要器捐?如何與家人開口談器捐?透過戲劇一起探討嚴肅的議題尋求父母或家人認同與支持孩子器官捐贈是一條漫長的路,台灣首部器捐移植的戲劇「生死接線員」,在播出推波助瀾下,打開『生死』的話匣子,跟著家人、摯愛一起分享生命旅程,讓更多的人了解生命,更去了解何謂無私捐贈的愛。希冀改變社會思維開始思考器捐,因為當遇到需要時,時間緊迫,分秒必爭,所以一定要預先規劃。生死的問題是每個人一定會面臨的,但是在台灣卻是大多數人一直逃避不願意去談的。這齣戲在開拍準備的時候,當時我87歲的父親突然腦溢血中風送進急診室,面臨要不要急救的難題,讓我很快的決定不電擊、不插管,萬一他真的要走,希望不要再增加他更多的痛苦,也主動提出我父親應該有簽過器捐卡,我們家人願意讓他做器官捐贈。國人有近萬人等待器官捐贈中器官捐贈的宣導,是指腦死病患的器官捐贈,大部份是腦受傷或腦中風的病人,在腦壞掉而心臟還沒停止之前,進行器官捐贈的手術。國內會覺得,這樣的病人已經快要死亡,還要挨一刀,心裡難免產生不捨,因此漏失很多可以捐贈的器官,這也是為何要進行器官捐贈的宣導。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截至2019年5月28日為止,有9,672位病患等待器官移植,今年度之捐贈人數為119人,有404位受贈者受益者得到移植機會。器捐家屬做這樣的決定,其實是很不忍的,但器官捐贈有二個意義,首先是讓需要器官的人,能夠健康的活下去;其次是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更好,當捐出器官給不認識的人也是『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的想法,此種精神何其偉大。

家中寶貝仍尿床?耐心關懷可改善

家中寶貝仍尿床?耐心關懷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多數家長抱持著「小朋友尿床很正常,長大就會好了」的想法,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呼籲家長應重視準學齡兒童(6至7歲)尿床的問題。尿床可能影響孩童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因此若超過6歲的孩子仍持續每月2次在夜間尿床,症狀連續3個月以上,應盡早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臟科就診,積極接受完整治療,尿床治癒率可達9成。正視尿床症狀助孩子擺脫心理創傷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依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尿床所困擾,其中男生尿床的比例較高。當孩童害怕外宿出現夜間尿床症狀時,被家長責備或同儕取笑,造成孩童緊張,夜晚睡不好、或想掩蓋自己尿床的事實,尿床的陰影造成孩童心理的創傷與自卑。尿床不是小孩的錯!應積極就醫學會楊緒棣理事長說,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三類,包括:「夜間多尿症」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行為療法接軌口服藥物 治癒率達9成當孩童有「夜間多尿症」時,會先以行為治療,導正孩童不恰當的喝水習慣及培養規律性解尿習慣,並規範孩童於睡前2小時少喝水。如果行為治療沒有改善夜間尿床的問題,則可以依據國際間的臨床指引以及我國專家共識建議,第一線推薦治療藥物是睡前服用「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許多研究證實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能有效改善尿床的症狀,藉由抗利尿激素類似物之作用減少夜間的尿液製造,降低孩童尿床的發生機會。尿床確實是一個困擾的問題,但透過專業治療介入,多數尿床可以治癒,建議家長別因尿床斥責孩子或不耐煩,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進而影響學習。

當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治療成效佳

當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治療成效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某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在19歲時開始出現手腳麻、複視、疲累等症狀,當時以為是課業、工作壓力大,加上長期久坐姿勢不良所致。8年內看遍眼科、復健科、骨科卻遲遲找不出真正原因。直到症狀發生後的第9年,突然癱倒在地,緊急送院後才被確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腦部神經細胞已遭受不可逆的損傷,影響日常的正常行走並造成記憶力衰退。手腳麻、容易疲倦  恐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罕見的慢性神經系統免疫疾病,起因於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進而對大腦和脊髓造成影響,典型好發於20~40歲之間。人體的中樞神經纖維表面覆蓋了一層具有加速傳導和保護神經纖維的「髓鞘」,如同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然而病友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包覆在神經外的髓鞘,造成神經傳導的異常及神經的破壞。「硬化」指的是這些髓鞘損壞區域因組織修復過程中產生的疤痕組織而變硬,硬塊可能會有好幾個,隨著時間的進展,新的硬塊也可能出現,所以稱作「多發性」。症狀消失非沒事 及早治療恐致永久性失能臺大醫院神經部楊智超醫師表示,由於每位患者受到損害的神經系統部位不同,所產生的臨床症狀及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症狀包含平衡力受影響或走路不穩、感覺麻木、刺痛或灼熱、肢體無力或不能走動、視力受損、容易疲倦。由於症狀多重且與其他疾病症狀相似,導致病人無法被確診。口服藥物 克服打針恐懼與副作用同時楊醫師也強調,多發性硬化症具有持續發炎及進行性神經退化的特性,且病情持續惡化。發病時的症狀常在1、2周後消失爾後再復發,因此民眾很容易忽略而錯失黃金治療期。過往用於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一線藥物均為注射劑型藥品,目前已有第一線口服藥物可供病友選擇,若病人害怕打針或因打針出現較多副作用而難以忍受,可與醫師討論轉換藥物,以達到長期持續治療的目標,減緩疾病惡化!許多病友在發病初期雖然外觀看似正常,卻因為疲勞、嗜睡等症狀很容易被家人、朋友、同事誤解,而承受了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工作或索性辭職!因此,呼籲大眾共同了解多發性硬化症,若發現身邊有親友出現類似症狀或罹患疾病,應鼓勵其進一步就醫檢查,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看懂食品添加物 吃出安心好健康

看懂食品添加物 吃出安心好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於2019/05/29預告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第四條及第二條附表一、第三條附表二草案,擬與國際管理趨勢一致,將一氧化二氮移列至食品添加物管理。民眾必須了解哪些是安全的食品添加物,方可安心選購與食用。本次修正係參考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及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所訂標準,訂定一氧化二氮使用之食品範圍、限量、限制及規格標準之規定,與國際規範調和。未來一氧化二氮移列為食品添加物後,即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24條第1項第7款規定,按本草案規定之使用範圍、用量標準及使用限制,於產品之容器或外包裝明顯標示「限於食品製造或加工必需時使用」等文字。防腐和色素即為常見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物的定義,指的是「為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加入、接觸於食品之單方或複方物質。」主要功能包含以下幾種: 食品製程中的必要元素,像是製作拉麵、油麵使用的鹼水、豆腐使用的硫酸鈣。 提升食物的保存性,未經處理的食物久放會導致細菌滋生,腐壞變質。 降低製作成本與加工時間,像使用膨脹劑製作麵包,可減少製作上的時間。 提高營養價值或減低熱量,像是添加鐵質的飲品,或是零熱量飲料中的阿斯巴甜。 增添風味、外觀或香氣,一般常見的色素和味精,都可以讓食物看起來更誘人好吃。學會看食品標示 判斷吃下哪些添加物食品標示經常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化學名詞,像「L–麩酸鈉」其實是俗稱的味精,「碳酸氫鈉(NaHCO3)」則是餅乾經常使用的小蘇打粉。 「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 中之中文品名 通用名稱 L-麩酸鈉 味精 苯甲酸 安息香酸 苯甲酸鈉 安息香酸鈉 苯甲酸鉀 安息香酸鉀 碳酸氫鈉 小蘇打 胺基乙酸 甘胺酸 胺基丙酸 丙胺酸 二胺基己酸 離胺酸 己二烯酸 山梨酸 己二烯酸鉀 山梨酸鉀 己二烯酸鈉 山梨酸鈉 己二烯酸鈣 山梨酸鈣

靜脈曲張有解 口服錠劑一顆搞定

靜脈曲張有解 口服錠劑一顆搞定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上班族習慣久坐、缺乏運動、加上排便不順,因此「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一語道破了痔瘡的高普及率,但因難以啟齒而羞於就診。久站族腿上的藍色蜘蛛網不但影響美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截肢。痔瘡也屬靜脈曲張台北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醫科姚偉明醫師表示,靜脈主要作用是將身體血液輸送回心臟,而血液要從下半身回流至心臟,需倚靠靜脈中的瓣膜阻擋血液逆流至低處;若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造成靜脈因壓力過高而失去彈性,使得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就會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長期久站族群,如櫃姐、空姐、餐飲業者、醫療人員或在傳統市場工作,會使得腿部壓力上升,造成靜脈曲張;經常用力排便、或長時間蹲坐廁所,也很容易導致肛門靜脈高壓而膨大凸出,形成痔瘡。切勿等到爆菊惡化才就診「假裝看不見,並不會讓問題消失。」所以千萬不要等到痔瘡越來越大顆,必須藉由手術來處理卻又有復發的可能,建議患者從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著手,並搭配藥物改善血管擴張情形,才有機會真的擺脫難纏的痔瘡之苦。口服靜脈活化劑 解救痔瘡與靜脈曲張靜脈曲張發生之初,症狀往往不明顯,患者只會感到腿部腫脹痠痛、搔癢或夜間抽筋,讓人以為只是疲勞所致;而若輕忽問題,隨著症狀加劇,靜脈曲張可不只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腿部皮膚潰瘍,嚴重時需截肢。針對痔瘡與靜脈曲張的治療,大家常說的抬腿只能暫時舒緩痠痛,治標不治本,且台灣天氣潮濕悶熱,根本穿不住彈性襪,因此建議靜脈曲張在輕度症狀時,就可及早服用目前新型來自天然日本槐樹萃取物的「口服靜脈活化劑」,經臨床試驗證實可增加血管張力,促進血液循環,服用兩個月後可改善靜脈曲張的抽筋與水腫等症狀,對於急性痔瘡發作則約一週可得到緩解,讓患者不再「坐立難安」,同時也能從根本改善,避免進一步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