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癌被稱不癒的傷口 放任發炎就是促癌

癌被稱不癒的傷口 放任發炎就是促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種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在自由基傷害與發炎反應不斷累積之下造成的。發炎是為了組織修復,而修復又與細胞增生、組織移動、血管生長息息相關(跟癌症很像)。癌也被稱為「不癒的傷口」,這是由於持續不斷地發炎,不斷糖解作用交互作用。癌症治療上,若配合一些抗發炎或是改善粒線體功能的藥物,都能夠增加療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如羥基(OH•),過氧自由基(ROO•)和超氧陰離子(O2•)不斷於細胞中代謝反應產生,自由基細胞中的兩個主要來源,一是由粒線體電子傳遞鏈在傳送電子的過程中滲漏產生,另外是由細胞膜上的NADPH氧化酶產生的,自由基不全然都是壞的,他是細胞訊息傳遞或控制非常重要的媒介。但過與不及(不平衡)總是不行的。因此哺乳動物細胞內正常生理組成有許多抗氧化物質,如蛋白質(超氧化物岐化酶、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等)、尿酸、肌酐、多胺、視黃醇等,以及膳食抗氧化劑如抗壞血酸、生育酚和類胡蘿蔔素等等,能避免活性氧(ROS)傷害細胞膜、脂蛋白以及去氧核醣核酸。幾乎所有的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癌症、炎症、關節炎和衰老的退行性變化都跟活性氧誘導和自由基的氧化與傷害各種病理的最終發生原因有關。炎症是哺乳動物組織一種局部的反應,對應於各種有害因素包括寄生蟲、致病性微生物、有毒化學物質和物理性組織損傷。發炎反應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發炎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持續數分鐘至數天,主要特徵是血漿蛋白質或液體的滲漏和白血球進入血管外區域,藉由細胞或血漿產生的化學因子,導致炎症的典型症狀,如:腫脹、發紅、疼痛、發熱和功能喪失。急性炎症反應包括增強血流到發炎區域,血管舒張和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從微循環中洩漏,吞噬白血球遷移到周圍組織。急性是好事,慢性就不是好事了。炎症期間第一個改變是血管流動的變化和小血管口徑的改變,內皮細胞逐漸改變促進微血管的血管通透性,導致體液滲漏到血管外區域;血管腔中流體體積的減少改變血液黏稠度並降低流速,使得白血球得以黏附在內皮細胞然後穿過血管壁進到細胞間質到達受損區域。大部分研究顯示活化的中性球(多核球)、嗜酸性球、單核球及巨噬細胞在炎症部位會產生活性氧及溶酶體水解酶,在炎症部位產生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活性氧代謝物可直接作用於膜脂,並增強膜的流動性和滲透性。H2O2 導致ATP 的量急劇下降,誘導線粒體腫脹和膜損傷,並導致DNA鏈斷裂。在炎症反應期間,吞噬細胞分泌多種酵素(組織蛋白酶G cathepsin G、彈性蛋白酶elastase、膠原酶collagenase和明膠酶gelatinase)。 這些酶可以分解細胞外基質蛋白,並導致炎症過程的擴增。氧活性自由基還可以通過增加趨化性和血管通透性蛋白吸引更多的巨噬細胞或白細胞到發炎部位。炎症也會產生熱,此為內生源熱。內生源熱代表正在產生很強的免疫刺激,與由體外給熱、泡溫泉完全概念不同,外在給熱不會引起發炎反應,也沒有太大效果。外在熱只能幫助內生熱的發展,所以治療癌病要以透過局部產生發炎的反應為主,「熱」只是輔助工具。電熱治療給熱比較會激發免疫反應,一般熱療給熱,只是幫助免疫反應。發炎反應表面上看似「增加」免疫力,「殺死」非我族類,但事實上,發炎的目的是為了修復,修復的機轉與癌化很像,都有細胞增生、組織移動、血管生長等機制。所以放任發炎是「促癌」,癌也被稱為「不癒的傷口」。癌之所以不癒,就是因為持續不斷的發炎,持續不斷的糖解作用。假如能用上抗發炎加上粒線體功能改善的藥,傷口的復原就會加快,癌症的治療成功率會因為抗發炎及粒線體功能改善而增加。針對粒線體而發展的抗氧化劑目前正積極發展中。Omega-3 魚油、蘿蔔硫素、薑黃、白藜蘆醇、有機硒及許多種常用的抗發炎及抗氧化劑會改善癌病治療的效果,原因也在於此。(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夫妻間各退一步 海闊天更藍

夫妻間各退一步 海闊天更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夫妻之間經常出現一種狀況:太太談她的希望與夢想,而先生卻聽成了要求,因而讓原本的芝麻小事變成了滔天大禍,身心均付出極大的代價,久習釀歧異,最後甚至走上離婚。相信沒有一對新人在結婚時,就事先準備好離婚的。父母的互動模式,會影響子女。不是不能吵架,而是要懂得如何吵一個「健康的架」,這比無言相對、相互猜忌來得好。因為父母良好的婚姻生活,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各自退一步,海闊天更藍。最後一搏,練習再練習「在座的有沒有夫妻檔?請舉手。」幾乎每一次上課都有。有的新婚、有的生活超過二十年但感情疲乏、有的同住一個屋簷下卻無話可說……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對夫妻,他們將在上完課後,決定兩人的未來—在一起或分開。我猜他們願意參加成長課,大概想做「最後一搏」吧!我們上課的座位是馬蹄形,類似注音符號的ㄇ,我坐的位置是ㄇ字空白處。這對夫妻一個坐在我右邊最後一個位置,另一個坐在我左邊第一個位置,兩人的位置呈斜對角線。他們目前是分居狀態,導火線是先生對太太施暴。顧慮孩子的關係,男的考慮「復合」,但女的陰影猶存,並沒有同意。男方絮絮叨叨的說一些話,重複的重點是「我要跟老婆和好」;但女方不回應,眼神流露出「哀莫大於心死」的神情。我問男方是否真的想復合,他回:「非常想。」首先,我要求男方在眾人面前向女方道歉,並做出承諾,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動粗。這個要求可能會讓男方感到尷尬,沒想到他毫不考慮地站起來,誠心誠意地道歉了。我問女方可以接受嗎?女方不相信,她覺得先生脾氣很「爆」,情緒一來就出手,根本不會記得承諾,「我心冷害怕,根本不想待在家裡,如何復合?」我問女方:「你願意坐在這裡一定有原因,可能是習慣或依賴或責任或愛,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嗎?」她默不作聲。「你還愛他嗎?」她說沒有。我說:「你會走進來,表示你還在意他對吧?」她想了想說:「嗯!當年覺得他像個男人很有責任感,以為自己找到依靠;卻不知道他會使用暴力,這讓我很痛苦。」男方對於暴力提出辯解,「我就是控制不了我的情緒……」「控制不了情緒」是施暴者很容易脫口說出的理由。我反駁他:「你真的控制不了嗎?如果車子開到懸崖邊,快掉下去了,你會控制不了繼續踩油門嗎?」他說:「不會,那很危險。」所以「控制不了情緒」不是理由。不過男方聽到女方還在意,很感動,補了一句,「我也在意她啊!」但我想釐清,「你是在意她?還是在意自己有一個『家』的歸屬感?」這時男方愣住了,接著用哽咽的語氣說:「我爸從小就是這樣打我媽,我不喜歡,我想要一個和諧的家庭……」某種程度男方重複了父親的行為模式,或許無意,但耳濡目染之下就學會了。雖然「積習『難』改」,但只是「難」而已,並非不可能。我希望男方能從不知不覺伸手想打人,到後知後覺,再進步到當知當覺,到下一次可以防患於未然,甚至先知先覺。我問:「當你想打人時,可以手不舉起來而用別的方式嗎?」他沉默不語。這當然需要練習。上課的學員都了解他們夫妻的故事,我找三人扮演他們一家三口。演練中,當夫妻面對壓力而產生情緒時,扮演孩子的學員選擇的位置真如他們孩子的反應。例如,當爸爸太凶,孩子會靠近爸爸這一邊;如果媽媽太凶,孩子會靠向媽媽這一邊。這個孩子很有意思,他說:「如果爸爸太凶我不靠爸爸這一邊,我怕他會打我,但我的心在媽媽那一邊。」雖然不見得每個家庭的孩子反應都是如此,但在這個家庭的確是這樣,這也讓兩人思考他們的爭執,造成孩子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想法多麼不一致。練習中,當先生原本想打人的手放下時,太太竟然願意轉身與他面對面;這時,兩人的感覺都不錯。當他們開始準備對話時,先生向中間邁出一小步,一開始太太愣在當下,卻忍不住倒退一步,這說明不是先生一個改變,太太馬上就能接受;直到太太相信先生真的改變了,她才願意往中間邁出一小步……這時候,孩子願意加入他們,呈現等邊三角形的畫面。藉由這些畫面,他們體會到這個婚姻難題有可能改善。我後來聽到他們的消息是三年後,兩夫妻真的復合了。其實,不見得這樣的心理成長課都能讓夫妻關係改善,但至少這一對是好的結局。(本文摘自/與自己相遇:家族治療師的陪伴之旅/心靈工坊) 

一週低於三次就是便祕? 便祕如何診斷

一週低於三次就是便祕? 便祕如何診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便祕型的脹氣只有在便祕症狀消除之後,才會得到緩解。有沒有便祕,通常告訴醫師大便的形狀和次數,醫師就可以做出一個初步的診斷了。此外,醫師也可以透過察診和觸診患者腹部,做出判斷。對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來說,從患者的腹部外觀就可看出端倪。有些腸胃科的醫師也做安排一個直腸檢查。如果診斷出有便祕問題,通常醫師會開瀉藥或其他處方藥,建議飲食改變。有時候也會建議患者做抽血檢查,是否有甲狀腺的問題。排便速度變慢也是狀腺低能症的一個徵狀。如果上述醫師建議,讓患者的徵狀有所改觀,那麼通常就不需要其他介入性檢查了。如果患者在食用了高纖食物、非處方籖的瀉藥,甚至處方籖藥物之後,徵狀依然沒有改進,可能就需要做下方的檢查,以便找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要如何改善。便祕的診斷1-X光檢查簡單的腹部X光檢查是指KUB檢查,也就是查看患者的腎臟、輸尿管和膀胱。這個檢查可以看到糞便分佈在腸道的哪些位置上,也確認患者是不是真的有便祕的問題。對每天排便,卻是便祕隱形患者來說,這個檢查非常有效。醫師也可以用X光來檢查患者有面偶頑強便祕的問題,就是在大腸內形成了乾燥結塊的糞便。有頑強便祕問題的患者,可能會長期慢性打嗝並且便祕,然後也會突然之間水便,甚至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堵在頑固糞便上方的水分擠壓乾燥的塊狀糞便造成的。因為通常碰上頑固便祕的患者,醫師會使用瀉藥,這類藥物會帶來大量水份到大腸內,在頑便後面形成壓力,有時候這些水份會流瀉而出。便祕的診斷2-運動性研究運動性實驗要好幾天,醫師用來觀察患者的糞便移動是不是比正常人緩慢。通常從食物進入身體,到廢物排出體外的時間週期是20 ∼ 24小時。而身體的廢棄物在大腸裡的時間大約是在偲12 ∼ 32小時之間。如果在大腸裡超過這個時間值,就有糞便移動過慢的問題。標記測試是常用的運動性測試。開始測試前,患者會被要求吞服一片膠囊,裡頭含有微量的標記物,方便醫師檢查他們經過腸道的時間。數天之後,患者會回道門診,腹部X光檢查可以看出是否還有標記物殘留在腸胃中,如果有,那麼份量是多少。依然未排泄乾淨的患者可能會在過幾天之後,再做一次檢查。這是檢查可以讓醫師診斷出大腸的蠕動是否過慢,到底有多慢。另一項檢查稱為閃爍顯像,可以讓醫師觀察道食物經過每一個消化道器官的時間,包括胃、小腸和大腸。如果醫師懷疑患者的某一個消化器官的蠕動緩慢是影響了其他的器官功能,這個實驗就很有幫助,醫師可以判斷出究竟問題的源頭在哪裡。根據病源的位置,來針對處理。我們在第3章介紹過了,這項持續數天的試驗,通常患者第一天要在診間待6小時,吞下含有放射性標示的食物,然後接下來的3天,每天回診間拍照。便祕的診斷3-排便造影排便造影是一項使用磁力共振MRI 原理的造影檢查,幫忙醫師查看患者腹中糞便的移動。糞便的順利通行需要骨盆底肌肉群的協調運作,此項檢查可以協助醫師看出這群肌肉中哪些區塊出了問題。對女性來說,還可以診斷出隔開直腸和陰道之間肌肉壁是否有問題。這部分肌肉若是往陰道膨出,稱為直腸膨出,就會形成了一個口袋狀,部分糞便會積累在這裡,沒有完全排出。這項檢查要求患者躺在一個磁力造影的管狀儀器中,在那裡排出事先用灌腸方法加入直腸中的對比物。便祕的診斷4-直腸肛門壓力測試直腸肛門壓力測試耗時較短,可以在腸胃科醫師的診室進行。這個測試是用來檢驗肛門和直腸對糞便的擠壓力、推動力,以及靜息張力,看看他們是否協調,順利排便。整體來說,如果這些肌肉過緊了,糞便可能就不能順利排出了;如果過鬆,那也很難順利,或者還有會放屁或者漏便的難堪。測試中有一根細管子,一端連在一個儀器上,包在氣球裡的另一端插入患者直腸內。細管子輸入空氣到氣球中,讓氣球膨脹。患者會把氣球像糞便一樣排出,這時放在上頭的感應器就可以紀錄患者各個肌肉產生的壓力。這個測試可以檢驗出骨盆底的肌肉協調是不是造成患者便祕的原因。便祕的診斷5-直腸檢查腸胃科醫師可以進行一個初步的直腸檢查。醫師戴上手套,塗上潤滑液,把手指探入患者直腸,讓患者緊縮和放鬆肛門附近的肌肉,做類似排便的動作。患者收縮推擠的力道,可以為骨盆底功能是否正常提供一些線索。(本文摘自/腹脹是身體的警訊/采實文化 )

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 有效溝通三原則

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 有效溝通三原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我要盡可能做個最有效溝通的離婚律師,我非得懂我的聽眾不可。這個人是誰?她在這次的互動中有什麼目的?她此刻對我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這是三個最明確且不同的問題,它們的答案則幫助我得以成功傳達意思,所以讓我們分別來檢視這三個問題—問題1)這個人是誰:換句話說,她呈現出的她是誰?她想當誰?在我的觀點中,「想當」是最重要的部分。她想要我認為她是誰?她想要這個世界把她看作是誰?和人談話時,我們往往太過直率地對「他們是誰」而非「他們想當的那個人」說話。你想說服某人?那就要對他或她嚮往、想像自己是的那個人說話,不要對真正的他或她說話。我二十歲的兒子跟大多數二十歲的人一樣,大多時間眼睛都長在他的屁股上(我跟他說書裡有寫到他,不過沒有說清楚是怎麼寫的)。他是個很好的年輕人,但也就是個年輕人,有年輕的不耐煩和衝動,在許多情況下都因為沒有經驗,缺乏迫切需要的參考架構。當我有重要的事要說服他時,我會省下能量,不要把焦點放在他欠缺經驗和智慧的這方面(否則很快就會撞上年輕的憤怒和拒絕相信那堵牆),而是聚焦在他想當的那個人身上。他就跟大多數二十歲的人一樣,想當個成熟、聰明、可信賴,甚至是精明老練的人。當我對那些特質說話,不論那些特質實際上是否真的、完整地存在於他身上(目前還沒有,但以後會有的,他很棒),我就能得到一些進展。我相信在還不該給予高評價的地方給予高評價不是什麼問題。問題2)他/她在這次的互動中有什麼目的:是希望能說服我嗎?還是需要來自於我的某件有形物品?要我同意某些行動方針嗎?期望我回絕以便能改變主意?還是期望我回絕,好能更大力鞏固自己的決心?當你能盡早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便能越快了解雙方互動的真正本質,進而決定最好的進行方針。例如:我的姊妹常打電話給我,悶悶不樂地細說她人生中各個層面可能發生的最糟情境(我也告訴過她,這本書會寫到她,只是不提是怎麼寫的)。多年下來,我已很清楚事情只會有兩個走向——我可以不同意她,指出她有多麼悲觀,努力說服她事情有可能比她推測得好很多,而她對我這種作法的反應是更激烈地爭論我錯了,甚至認定事情一定會變得很糟*;相反地,我也可以認同她對所有可能出錯的事情都會出錯的觀點,而她對我這樣做的反應是說我太厭世,然後說所有的事情也不是一定就有不好的結果。我逐漸了解,我的姊妹在壓力大時,需要用一種發洩式的方式找人爭論,幫助她專注在她真實或想像的問題細節上。一旦知道這是她在互動中的目標,我就懂得如何與她談話了。問題3)她此刻對我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某些方面是最切題的,而且有很多的言外之意,但你若是對其他兩個問題了解得不夠清楚,就不可能回答得了這個問題(簡而言之,這是前一個問題的更深入版本)。人的思維是概括籠統的,但生活處處是細節。不管哪天我們都有需要或想要完成的一套特定工作,旁人多數時候只是扮演協助的角色。藉由對自己與他人在某個時刻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毫不留情地坦承相待,能讓我們更有效地滿足那些需求。(本文摘自/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方言文化)

危癬日常 乾癬患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危癬日常 乾癬患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洗澡如刀割,淋浴如火燒。」令人難以想像的痛苦經歷,竟是乾癬患者的生活日常。當乾癬病情惡化時,尤其是在目前悶熱的夏季,想要舒爽一下,然而洗澡彷彿處在煉獄般,因為身體滿是傷口,洗澡水一碰觸到肌膚,就像拿刀在皮膚上來回切割,痛苦不已。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 蔡呈芳教授表示,儘管現有治療可協助病友在治療期間改善多數的乾癬病灶,但是受限於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滿兩年得停藥的規範,部分患者面臨停藥後半年就復發的窘境。而「治療乾癬需要長期抗戰」,達到完全沒有病灶,是未來的趨勢,醫界殷切期盼未來能持續引進有優於現有治療的藥物,皮膚病灶清除效果更好、更方便及安全,及停藥後較不易復發,嘉惠更多乾癬病友。病友癬中求!乾癬患者夏季三大願望!同為乾癬病友的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特別強調,乾癬是不會傳染的,但因為在嚴重時導致病灶外觀嚇人,讓患者常常不敢穿上短袖短褲,怕引起旁人側目。在進入悶熱的夏季,乾癬患者礙於社交與心理壓力,即使熱也得勉強穿上長袖衣物,若能「穿上短袖短褲,夏天洗澡不痛,盡情享受游泳等戶外活動」,可說是乾癬患者於夏季最平凡卻遙不可及的三大願望。蔡呈芳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目前乾癬評估有兩大客觀指標,一為體表面積(一個手掌約為體表1%),二為複合指標PASI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包含患者病灶面積與病灶部位的紅、厚、脫屑做綜合計算,分數從零至最嚴重的72分。國際上臨床治療目標目前以至少「病灶面積小於3(病灶清除至一個手掌大小)、PASI小於1」為目標,期望比原有病灶至少改善75%至90%。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約5萬到10萬人因乾癬就醫,且每年新增至少約3,000名新患者,人數逐年上升。蔡呈芳理事長解釋,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失衡疾病,因發炎而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使皮膚外觀紅腫、脫屑,甚至出現紅色斑塊,有的會伴隨黃色針尖大小的膿皰,現階段無法根治,只能倚靠藥物控制病情,期盼未來能持續引進有優於現有的治療藥物。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成立 首次年會蔡呈芳理事長表示,乾癬需要長期抗戰,隨著新藥研發的技術持續進步及大眾衛教提升,乾癬已不是陌生疾病,但病友仍有許多未被滿足之處,包含整體治療、健保給付條件及疾病汙名化方面仍有進步空間。蔡呈芳理事長表示,6月23日(週日)是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首次年會,期望透過學會集合國內皮膚科界對乾癬有興趣的醫師,共同促進相關本土治療研究,希望能藉由學會力量改變乾癬治療健保給付之規範,為乾癬患者提供最佳照護水準,不再活在用藥兩年後就得停藥、復發的恐懼陰影之下。

久坐等同吸菸 對健康危害巨大

久坐等同吸菸 對健康危害巨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科技創新與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靜態或久坐的生活型態在現代社會已是無處不在。何謂靜態行為(sedentary behaviors)?依據目前國際間的專家共識,認為是除睡覺以 外,生活中其他「坐」或「躺臥」等清醒時間之行為,且其代謝當量小於或等於1.5。這包含:看電視、用電腦網路、手機與平板、閱讀書報雜誌、駕駛騎乘運輸工具、用餐行為、工作、社交聊天等,涵蓋內容廣泛。部分學者或譯為「坐式行為」或「久坐行為」。因與目前國際上的定義不完全一致,以下統稱「靜態行為」。成人每日從事久坐的靜態時間相當高靜態行為已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多篇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已指出:過多的靜態行為會提高死亡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肥胖、膽結石、部分癌症等生理性疾病之罹病風險,甚至對憂鬱、焦慮與認知受損等心理疾患,亦有顯著負面影響。 一項根據54個國家的數據進行研究之統合分析顯示:成人的全死因死亡率約有3.8%可歸因於靜態行為所致,且這效果是獨立於身體活動的影響之外。無怪乎有學者呼籲:「久坐是一種新的吸菸行為」(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意謂它對健康的巨大危害可能與抽菸相距不遠。靜態行為盛行,久坐時間過長,是現代人的主要生活型態。目前因應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種:1) 發展有效介入策略,減少成人每日久坐時間。2) 提升中強度身體活動的機會。3) 增加靜態期間中斷,也就是每久坐50分鐘,站起來動一動,從事5-10分鐘的輕度活動(走動、伸展)。

研究顯示:約會暴力為婚姻暴力前奏

研究顯示:約會暴力為婚姻暴力前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經台灣衛誌2019年38卷第3期研究顯示,少年時期是許多現代人開始經驗到兩性親密關係的階段,也可能是交往中的情侶第一次經歷到約會暴力的階段。從1980年代開始到現在,已有超過50份的研究報告顯 示,約會中的情侶比已婚的伴侶更可能發生暴力。國外研究顯示,16-24歲是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發生最嚴重的時期。另有學者統整101份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肢體約會暴力的盛行率為20%;性暴力則為9%。另根據美國一項全國性的數據分析顯示,若比較約會暴力中的肢體暴力、性暴力、與跟蹤三者會發現,男性自陳最常遭受到的約會暴力形式是跟蹤,佔62.5%;女性則是以肢體暴力最多,佔51.5%。美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曾遭男友暴力傷害的高中少女(包括肢體和性暴力),其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未遭受暴力少女的4倍,懷孕的可能性約增加4-6倍,自殺的可能性約增加8倍。此外,約會暴力亦與憂鬱症狀、創傷 後壓力症候群(PTSD)、自責感、感染性病、自殺意念有關。在社會層面,約會暴力受害者 可能需要轉學、搬家、或是換工作以逃避受暴關係等。台大社工系沈瓊桃教授表示,約會暴力可視為婚姻暴力的前奏,婚前約會暴力的現象極可能延續到婚後,並形成終生的行為模式。尤其是求學中的青少年通常是處於發展適當親密行為的模塑期,此時期所呈現出的行為模式通常也會成為持久的關係特性。因此,對約會暴力的了解與研究將有助於婚姻暴力的預防。如果在婚前的交往中就有暴力事件的發生,而學校輔導體系或暴力防治系統可以適時適當的介入處理,就有機會預防日後婚姻暴力的發生。 相反的,如果漠視現代青少年的交往特性與約會暴力問題而不加以防範或處理,可能會造成青年沒有把婚前的親密關係暴力當作警訊,而與有暴力傾向者結婚,日後所  要付出的家庭暴力防治之社會成本是更加龐大驚人的。 其研究結果顯示,共有31.7%的研究參與者表示曾有交往的經驗,首次交往的平均年齡為13.7歲。也就是說,約有3成的青少年在不到14歲的稚齡(國中階段)就開始有親密關係的經歷。在有交往經驗的青少年中,有26.6%的研究參與者表示他們曾經對交往對象施暴,而 38.3% 的青少年曾遭受親密關係暴力。這些數據顯示,我們需要教導青少年如何和情侶和平相處、自我保護的知識,以及解決情感問題與衝突的技巧。

腦傷後遺症勿輕忽 臨床心理師助復健

腦傷後遺症勿輕忽 臨床心理師助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任職司機一職的李先生,因跌倒撞擊頭部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功能大部分恢復,目前手腳偶會麻,其他人際和語言應對合宜。朋友表示李先生表面看起來無大礙,但經神經心理評估,其持續注意力、反應速度有輕微缺損,因此轉介職業重建中心安排適宜訓練與工作。另一位因一場意外機車車禍事件的生還者顏小姐,腦部受傷程度輕微,原本預計短暫休養後便能復原且返校完成學業。但返家休養時,發現看似四肢無大礙的顏小姐記憶力變得不好且情緒低落。腦傷後遺症應高度重視 並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輕度腦傷後遺症常不易被發現,尤其是看起來「好手好腳」的患者更容易被忽視。然而,腦傷程度被歸類在輕度不等於腦傷後遺症或生活適應也可以被視為是輕度。腦傷的認知功能缺損和復健應予以高度重視,更應儘早接受專業的神經心理衡鑑與介入。郭綜合醫院顏慧詩臨床心理師表示,專研神經心理學的臨床心理師所學著重大腦心智功能為本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觀點,熟悉大腦心智功能的運作,以及心智功能受損之個體及系統。以醫療介入方法嚴謹且個別化的心智功能評估及治療,並重視個案本身及家屬對疾病或失能本身的主觀經驗。在面對急性重大傷病或長期復健時的心理反應,針對患者的心理復健進行介入。同時規劃個別性療程-全面的從個人之基本條件、個人所擁有之相對心智條件、該類型疾患之預後期待、個體生涯需求與人生發展階段任務(如:回歸社區生活、重返校園、就業職場、進入安養中心或在家接受長期照護)等綜合考量。臨床心理師協助個案從腦傷急性期的神經心理衡鑑、復健期的認知功能訓練、家屬支持系統增能、醫療關係改善與復健動機增強,到後續的適應功能衡鑑與強化、生涯規劃與職前鑑定、復學與專業職務再設計、社區支援系統之協助等等介入協助與治療。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資訊網路與電腦手機普及,人手一機網路吃到飽,致每天沉迷於網路遊戲。根據台灣網路成癮調查,國、高中生網路成癮的比例超過20%,也越來越多學生因沉迷網路遊戲而影響學業、家庭和人際關係,甚至連身體健康都受損、無時間管理觀念等都受到負面的影響。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吳孟寰表示,當家長限制網路使用或被迫停止時,學童產生不安或憤怒的情緒等,迫使親子關係更加緊張。甚至因管教而引起嚴重肢體衝突,家人關係的決裂。當孩子出現以下六大現象時,家長應當心孩子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1) 一回家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2) 在無法上網時會出現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發脾氣情形。3) 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4) 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或從事其它休閒活動。5) 白天精神越來越差,做事無法專心、頻打瞌睡。6) 功課變差,寫作業變得草率,上學拖拖拉拉。網路成癮 已被視為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有些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父母應了解孩子網路成癮的真正因素為了預防網路成癮,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孩童的使用時間、頻率外,也要過濾他們所接觸的資訊,但千萬不要用太激烈的方式來限制(如隨意斷網等),反而應先以勸導的方式來進行,不然可能會弄巧成拙。建議家長先試著瞭解孩子是否已達到網路沉迷的程度,且注意網路成癮背後的問題,例如:長期陷於人際關係困難、學業成就低下、或家庭關係衝突等,是造成很多人會選擇網路遊戲或社群網站來逃避壓力、尋求成就感或是彌補社交的需求的原因。避免網路成癮 家長宜多關心與溝通吳孟寰醫師建議,在漫長的暑假中,家長可採取的策略包括:與孩子一起規畫生活與上網時間,規範每日使用網路的時間,設定休息時間,協議將重要事情做完後才可上網,共同從事的戶外休閒活動等等。另外,家長也可與學校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校人際相處情況,是否有被霸凌、遭同儕排擠,或是學習困難等狀況。如果孩子因限制網路使用路的時間而有明顯焦慮、憂鬱症狀、自殺意念,或是與家人嚴重衝突,建議至醫院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

下肢腫痛看錯科 竟是輸尿管惡瘤作怪

下肢腫痛看錯科 竟是輸尿管惡瘤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日前有位62歲男性近半年因為左下肢腫痛曾到很多地方求治,但大多被當成肌肉酸痛、筋膜發炎或是下肢水腫治療。後來到骨科求診,左下肢外觀大腿小腿均勻腫脹,與一般下肢水腫不太雷同。但經下肢血管超音波檢查並無阻塞,心臟及腎臟功能亦正常。此患者表示十年前有初期膀胱腫瘤,經刮除及灌注化學藥物治療已痊癒,且定期在醫學中心檢查無復發現象。醫師安排了全身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左側輸尿管有腫瘤,且壓迫淋巴系統導致左下肢淋巴回流不佳才引起腫痛。泌尿上皮惡性腫瘤最常見於膀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郭忠和醫師表示,腎盂輸尿管腫瘤以「移形上皮細胞癌」最為常見。所有集尿系統,上自腎盂下至尿道的上皮均為移行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統稱為泌尿上皮;泌尿上皮惡性腫瘤最常見於膀胱,其次為腎盂,輸尿管是好發於下段1/3,越上面發生率越低。通常有一個上泌尿道上皮腫瘤,則有30-50%機會也有膀胱腫瘤,而若同時有腎盂輸尿管腫瘤,有75%機會也有膀胱腫瘤,性別發生率為男性大於女性。輸尿管的腫瘤可以是很小、多發性的,但也可能是單顆而腫大到足以阻塞輸尿管。輸尿管的腫瘤如果是移行上皮細胞癌,轉移的機率非常的高,因為輸尿管壁較薄,比起腎盂以及膀胱,腫瘤容易沿著表皮向下,經由血管或是淋巴管而造成遠處的轉移,或是局部淋巴腺的轉移。因此當輸尿管有腫瘤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腰酸、血尿應盡速就醫郭忠和醫師表示,無痛性的血尿是腎盂和輸尿管癌最常見的症狀,血尿通常為間歇性的,有時候突然出現一次血尿就消失了,而隔了數日或數月之後再次發生血尿;其他症狀則包括重覆性泌尿道感染、腰部疼痛(1/3病人)、體重減輕、鼠蹊部腫塊等。最重要的是,只要有血尿或其他不適,建議應至相關科別求診,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定真正的問題,以獲得正確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