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躁‧鬱症狀有別 早就醫改善效果佳

躁‧鬱症狀有別 早就醫改善效果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27歲未婚男性近月來有失眠、情緒高亢、多話、瘋狂投資、有暴力破壞行為及亂花錢等,家人不勝其擾,帶他去就醫,診斷為「躁鬱症」。衛福部新營醫院精神科邱俊達醫師說明,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分高昂或低落的精神疾病,這種情緒波動起伏較一般人大,持續時間亦長,且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感覺行為及日常生活功能表現。躁鬱症患者會出現的症狀包含二大部分:「躁病時」:容易出現情緒過度興奮、愉快、精力旺盛、睡眠需求變少、易怒、好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具有超能力。「鬱病時」:容易出現情緒低落、表情憂慮、失眠、早醒或易驚醒、食慾減少、興(性)趣缺缺、反應遲鈍、動作慢、絕望感、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躁鬱症的真正病因,與下列三大因素皆有關連,且相互影響:1、體質遺傳因素2、腦生化功能因素3、心理(環境)社會因素觀察症狀是否變化 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劑量一般而言,躁病的發病年齡約在20~25歲之間,鬱病的發病年齡則大約在30~35歲左右,不論男女都可能罹患這種疾病。近來的研究發現,躁鬱症的發病可能是一種體質的問題,及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缺乏穩定性有關。這樣的生化異常使得躁鬱症患者很易受到情緒或外來壓力的影響而導致發病。畫家梵谷 也是躁鬱症患者躁鬱症患者大多可以正常工作、上學,維持幸福的人生!很多有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及企業家,例如著名作家海明威、畫家梵谷、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與舒曼、甚至是美國總統林肯…等,都是躁鬱症患者。只要患者與家屬能及早了解躁鬱症、配合醫囑、正確用藥,親友給予更多關注與照護,躁鬱患者即可擁有正常生活,甚至比一般人更精采的人生!躁鬱症可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並給予心理支持,以增進適應生活的能力。若發現家人朋友有類似症狀,不要諱疾忌醫,才能及早得到適當的診療。此外家屬應多給予病人心理上的關懷、情緒支持、照顧及陪伴,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並且在社區能穩定的生活與工作。

中醫加復健效果更佳 改善中風後遺症

中醫加復健效果更佳 改善中風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已有十多年吸菸的習慣,每天得抽上2包菸,一天睡3個小時,生活作息不正常的廖先生,才剛邁入30歲。有天晚上突然出現右半身癱軟、臉部歪斜流口水、右手無力,原以為是太累的他,在休息一晚後竟陷入昏迷狀態,隔天才被家人發現送至醫院,因「出血性腦中風」立即開刀且轉至加護病房,經治療返家後仍無法言語和走路。中風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利 臨床發現中風患者都是老菸槍年輕型中風常指發生在40多歲以下的病人,近年來人數有逐漸攀升的趨勢。中風常見的發生因子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等。一般都認為抽菸和肺癌有關係,但臨床發現有很多中風患者都是老菸槍。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阮膺旭醫師表示,抽菸容易導致脂質代謝異常、血液濃稠度升高、血管發炎、血管壁產生斑塊等後遺症,也就是血管硬化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導致腦部血管阻塞。中醫、復健聯手改善 效果更佳針對中風病人的後續治療,復健科提供肢體的復健和語言治療,能夠改善病人的關節靈活度和肌力。中醫阮膺旭醫師則提供中藥調養和針灸治療,針對廖先生易倦怠的問題給予補氣的中藥。在血管阻塞症狀上,使用活血化瘀藥,血液濃稠度高則用躁濕化濁藥,依據病情開出適合病人的專屬處方。針灸則分為頭皮針和體針,頭皮有很多穴位是四肢和軀幹的投射,常用的有百會、足運感區、運動區、感覺區。體針有患側上肢的曲池、支溝、合谷和下肢的血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太衝等穴。戒掉菸癮 針久加復健 半年恢復語言與行走能力廖先生戒掉抽菸習慣,由中醫針傷科和復健科聯手協助。大約半年的時間就恢復到能說話表達自己意思,也不用靠助行器走路,心情自然開朗許多。目前國際上已有多篇的期刊證明「針灸」可改善中風的後遺症,當發生中風後要趕快送往醫院作緊急處置,等穩定下來後,要積極的復健和針灸才能掌握治療和復原的黃金期,讓中風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平時要注意飲食、多運動、多喝水,才能預防中風的威脅。

喝水握筆手抖不聽使喚 神波刀神救援

喝水握筆手抖不聽使喚 神波刀神救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42歲溫先生雖四肢健全,但手部無法控制地抖動,難以執行夾菜、倒水、擠牙膏、刷牙等日常基本動作。造成家中經濟負擔,連維持生計都有困難,更影響自我的社交活動。經神經學的評估與檢查,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 治療原發性顫抖成效顯著雙和醫院神經內科洪千岱醫師表示,「原發性顫抖症」因為神經退化的因素,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的顫抖,沒有具體的潛在原因,在老年人中最常見,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超過一半以上的原發性顫抖病人有家族遺傳病史,目前預估國內約有40萬人有這樣的困擾。「原發性顫抖症」可採用神波刀—「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這是非侵入性無創的精準治療、無須在病人腦中植入電極及電池,無感染、腦出血之併發症,無須麻醉,在病人清醒下進行治療,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一次完成,用來治療原發性顫抖成效顯著。原發性顫抖也可開腦手術 但風險大傳統上治療原發性顫抖症先採藥物治療,若症狀無法控制,則須進一步手術治療。雙和醫院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表示,傳統外科手術如丘腦切開術 (Thalamotomy)或是裝置深部腦刺激器(DBS),兩者皆需要在病人頭上進行開顱手術,鑽一個小洞,以電燒專用的鈍針深入腦部丘腦的位置,進行燒灼或是植入電刺激用的晶片持續進行電刺激,兩種手術治療成效顯著,惟許多病友忌憚手術本身需要開腦,以及體內需安放電極後的風險,而裹足不前。無須麻醉也無須開腦 即達到治療顫抖效果神波刀—「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為非侵入性無創治療,洪千岱醫師強調,透過超過1000個超音波探頭集中能量在丘腦,加熱局部腦區使得神經壞死以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過程中無須麻醉,無須打開頭骨,治療執行中就可以透過核磁共振準確導引能量到目標的神經核(長寬約2毫米),並立即達到治療顫抖的效果,將是未來取代開顱手術的主流治療。術後經過書寫測試、倒水測試、手繪螺旋圖測試等,一次完成顫抖治療,改善病患生品質,恢復自信。

不痛的頸部腫塊 6口腔癌症狀速就醫

不痛的頸部腫塊 6口腔癌症狀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50歲的王姓男子,自己摸到右側下巴冒出一顆2公分大的腫塊大約有3週之久,雖然沒有疼痛感,但在太太的要求下,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醫師建議接受切片檢查,診斷是轉移性鱗狀上皮癌,之後再進一步接受相關分期檢查,確診為口腔癌第四期。口腔癌 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的總稱,大部分屬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在台灣地區以舌癌與頰膜癌為大宗。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如:抽菸、喝酒、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都可能造成口腔癌。口腔癌的警訊 應儘速就醫檢查1) 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變白、紅、黑、褐,且無法抹去。2) 潰瘍: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潰瘍。3) 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4) 舌的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5) 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6) 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有刺痛感,開口有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不會痛的腫塊 更應當心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表示,一般頸部腫塊是因發炎反應而產生,良性的淋巴腺炎會有疼痛感,通常在2至3週內慢慢變小、甚至消失。而大部分癌症轉移至頸部所產生的腫塊是不會痛的,因此不會痛的腫塊反而更應該當心。賴文森醫師表示王姓男子為第四期口腔癌,需接受癌症廣泛切除手術和缺損重建,以及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放射線治療,整個治療過程至少要3個月,五年的存活率約莫50%。曾有菸、酒、檳榔癮者 為口腔癌高危險群摸起來硬梆梆、越長越大、單邊不對稱的頸部腫塊,「早期診斷、正確治療」才不會錯失疾病治癒的黃金期。尤其是曾經接觸過菸、酒、檳榔的高危險群,脖子出現腫塊通常都是要命的警訊,一定要盡早就醫治療!若發現異常的頸部腫塊,建議可至耳鼻喉科,由專業的醫師協助安排頭頸部詳細的檢查。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李小姐因壓力性頭痛至神經科就診,醫師問診後發現李小姐是長期睡不好造成,起因是先生在睡覺中會不自覺的手舞足蹈,常常踢到她以致長期下來睡眠不足而為頭痛所苦。安排先生也就醫診斷,原來是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作遂,經治療後夫妻才得以安心入睡!巴金森氏症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 但常被忽略巴金森氏症是腦部慢性退化疾病,致病機轉主要是因腦幹中黑質分泌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一般人印象中的巴金森氏症,是年長者身體僵硬、動作緩慢、雙手顫抖、面無表情、走路時身體前傾合併小碎步前進易跌倒,其實這只是巴金森氏症的外顯的運動障礙而已。台東馬偕神經科林慧琦醫師提醒民眾:其實巴金森氏症更大一部分是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常見的有:睡眠障礙、自律神經障礙、精神認知功能障礙、知覺障礙。「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全身的肌肉無法自我控制,且常出現生動但通常是不愉快、令人害怕的或恐怖的夢;例如與人爭吵、扭打、被人或動物追趕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大叫,影響枕邊人或造成自己跌倒受傷,嚴重至骨折、腦部出血等狀況。建議「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改善方式1)  作息正常2)  睡眠定量3)  睡前勿喝咖啡或酒等刺激性飲料4)  避免睡前運動5)  可藉由看書、聽音樂幫助入睡6)  為避免受傷可睡在睡袋裡或鋪床墊睡於地上7)  移除床邊尖銳物品8)  於床週邊固定軟墊9)    單獨睡10) 至神經科就診接受藥物治療另一種易被一般人忽略的症狀是不寧腿,約有15-2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有四大症狀:莫名的腳不適或疼痛、不適感在靜止時更嚴重、動一動腿部後可緩和症狀、多發生於夜間會有間歇性的腿部抽動,常造成患者睡眠中斷,也影響睡眠品質。原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常因巴金森氏症、懷孕誘發;次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則與長期洗腎、缺鐵性貧血、脊髓或周邊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症相關。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者 10-20年後恐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約40%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10-20年後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所以需持續追蹤治療,以延緩巴金森氏症神經退化之產生。醫師呼籲,若枕邊人半夜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狀況,不要以為只是做惡夢而已,應儘早尋求醫療的診斷及治療。

超音波洗牙禁忌多?這些群族需特小心

超音波洗牙禁忌多?這些群族需特小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每當進食過後,牙齒表面就會開始產生牙菌斑,12小時之後這些牙菌斑就會開始鈣化成牙結石,牙菌斑變成牙結石後,僅光靠刷牙不容易清得掉;所以要養成吃完東西刷牙的習慣,否則日積月累下來就容易造成「牙周病」,引起牙齦炎、牙周炎,牙菌斑長久了就變成牙結石,若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光靠刷牙和牙線將難以清除,此時就需至牙醫診所洗牙了。照顧好牙周病 牙齒健康免植牙據統計,台灣過半數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牙周病常見症狀有牙齦紅腫、流血或流膿、牙縫加大、口臭等,嚴重時牙齒會動搖甚或自行脫落。黃炯霖主任指出,牙周病治療以將造成發炎的病因移除為最重要,初期可透過洗牙或牙根整平術等非手術性方式,將牙菌斑及結石移除,並搭配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將口內的細菌量作控制,以達減緩牙周組織被破壞速度目的。高密度震動的洗牙 可去除牙結石一般牙醫診所使用超音波洗牙機來清潔病患口腔,利用電磁效應的原理,讓洗牙機頭產生前後震盪,藉由高密度的震動,配合水花的清洗,可迅速、方便除去大部分牙結石。牙醫師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情形,調控超音波洗牙機的旋鈕,以增加或降低超音波功率大小,達到治療效果。除了震動除垢之外,有些超音波洗牙機具有噴砂功能,可除去沉積在牙齒表面的色素,如:香菸、咖啡及茶垢等。這些患者洗牙前 務必與醫護人員做溝通要注意的是,超音波洗牙後,牙齦可能會有輕微傷口,若有凝血異常疾病者,恐導致凝血不易及細菌感染,而裝有心律調節器者,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影響調節器的心律運作,導致心臟功能失常。如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患有細菌性心內膜炎,或置換過心臟瓣膜者,細菌可能會從傷口進入血液,經循環到達心臟,導致心內膜炎,破壞心內膜或心臟瓣膜。對於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可能促成氣管堵塞。若有以上情況則不建議使用,在洗牙前請務必主動告知醫師,以評估及採取適當處理措施。牙周病會影響心肺腎等重要器官 勿忽視口腔健康牙周病是牙齒或牙根表面上牙菌斑及牙結石長期刺激,造成牙齦、齒槽骨等牙齒周邊組織發炎的慢性疾病。美國有多項研究證實,牙周病會影響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僅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另外對孕婦而言,恐危害自身健康,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且機率竟高出了近7倍。民眾應養成良好正確的潔牙習慣,並定期由牙醫師做檢查清潔及追蹤,才能常保牙周健康,並為全身性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醫治虹彩炎?清目雙花飲解眼紅腫痛

中醫治虹彩炎?清目雙花飲解眼紅腫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名主持人于美人之子因虹彩炎引起一眼全盲,經過針灸治療後奇蹟似的看到光線,「虹彩炎」是一種不明原因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虹彩炎以外,睫狀體、葡萄球膜、視網膜也會發炎,但以虹彩發炎機會最高。常見眼睛紅、痛、飛蚊、視力模糊的狀況,久而久之會引發白內障跟青光眼,虹彩炎在治療過程中易引起眼壓過高,造成視神經萎縮甚至有全盲的遺憾。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曾收治一名32歲新手媽媽蔡小姐,因懷孕期間長期睡不好,再加上產後半夜要餵奶,持續睡眠不足,不斷出現牙齦腫大跟嘴破,且眼睛紅與眼眶周圍腫痛,甚至視力模糊。蔡小姐至眼科檢查發現罹患了「急性虹彩炎」導致眼壓一度飆高到34 mmHg,視野降低至91%,雖然經過緊急治療,減輕眼紅與眼眶痛,但眼壓還是降不下來。中醫清降虛火搭配針灸 恢復視神經虹彩炎(急性前葡萄膜炎)是虹膜及睫狀體的急性發炎,就是構成瞳孔的虹彩以及相連的睫狀體,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造成發炎狀態,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見的型態。二十歲至四十歲間的青壯年男性居多,通常侵犯單眼,病人有畏光、疼痛、紅腫、流淚及視力降低、視力模糊等主訴。檢查可發現角膜周圍發紅有無膿性分泌物,角膜內層有發炎細胞堆積,有白色斑點出現,前房房水出現蛋白質及發炎細胞,甚至有纖維樣溢出物及前房蓄膿之情形。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提醒虹彩炎患者「千萬不能補」,因為虹彩炎跟發炎體質息息相關,不只可能是虛火引起,也常跟肝火上炎或肺經風熱有關,發生虹彩炎時,應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並配合針灸刺激眼部穴道治療。清目雙花飲 養眼同時預防虹彩炎郭祐睿醫師表示,自體免疫的疾病,攻擊眼睛的機會就很大,平常一定做定期檢查,配合中西醫師治療,不可掉以輕心,才能永保光明。郭醫師也建議虹彩炎患者平日可使用「清目雙花飲」來做預防,配方跟作法如下:材料:菊花 2 錢、金銀花2錢、甘草1錢,以500 C.C的水煮沸後,轉成小火,煮約5分鐘,放溫,即可飲用。其功效為具有清熱、降火、明目等作用,可以緩解眼紅腫疼痛。

多針電燒手術 根除肝腫瘤不復發

多針電燒手術 根除肝腫瘤不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年輕時為了拚事業常加班到半夜,還得跟客戶應酬拚酒,曾有兩次急性肝炎紀錄與B型肝炎的65歲黃先生,每年健檢都顯示肝指數過高,長期追蹤發現肝臟出現單一顆2公分腫瘤且有逐漸變大跡象,因此接受「肝腫瘤多針電燒微創手術」治療,至今兩年無復發。不接觸腫瘤的包圍式燒灼方法 避免腫瘤沿著血管擴散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吳立偉醫師指出,黃先生的肝腫瘤小於4公分,在橫隔膜下方,貼近下腔靜脈並被兩條肝靜脈包圍,如果使用傳統的穿刺腫瘤中心燒灼法,會有極大的風險讓腫瘤擴散出去,也會因為鄰近血管容易有「熱沉效應」造成殘餘腫瘤,因此建議採取多針「不接觸腫瘤的包圍式燒灼」方法。吳醫師使用三隻雙電極電燒針,成功克服「熱沉效應」,也成功避免腫瘤沿著血管擴散。肝腫瘤多針電燒手術 適用於腫瘤小且數量少傳統手術傷口大,且恢復期長,「肝腫瘤多針電燒微創手術」則是應用無線射頻治療腫瘤。在手術室中全身麻醉下進行,治療過程中病人無疼痛感,大幅增加治療的完成度以及病患的治療意願。當腫瘤小於4公分,腫瘤總數不大於3顆的病患,採用多針不接觸腫瘤的包圍式燒灼法,在長達8年的追蹤,局部復發率只有4%,大幅降低病患重複接受治療的辛苦。幾乎無痛感的肝 是十大癌症好發第三名「肝病」一直被稱為台灣的國病,根據國健署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是十大癌症好發第三名,每年約新增1萬1千多名病人,發生原因多與慢性B、C型肝炎以及酒精肝硬化有關。由於肝臟內部少有神經分布,因此,當小顆腫瘤發生時,幾乎不會感到疼痛,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肝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常常已經是晚期,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才是肝癌治療的不二法門。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出國去疫區 哪些人可免費打麻疹疫苗?

出國去疫區 哪些人可免費打麻疹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暑假期間不少民眾出國度假,東北亞、東南亞及香港等一向為國人熱愛的旅遊景點。疾病管制署建議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混合疫苗的幼兒,如欲攜6個月到1歲幼童出國到流行地區,應自費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醫院自費約需1千元),以降低感染風險。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凡設籍新北市6個月到1歲幼童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攜帶相關證件至衛生所可享有免費施打的優質服務,非本市市民只需自費170元。6個月以下嬰兒則不建議帶出國。設籍新北市6到1歲幼童前往疫區 可免費施打麻疹疫苗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中央規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期程,為1歲、5歲各接種1劑,可至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施打。若6個月到1歲幼童前往醫療院所施打自費疫苗,含掛號費、診療費及疫苗所需近千元。但只要是設籍新北市6個月到1歲幼童,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攜帶相關證件及機票或船票到29區衛生所,都可免費施打。麻疹為國際疫情 暑假出國需小心截至目前,今年國內累計101例麻疹病例。依疾管署公告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麻疹為第一級注意。麻疹國際疫情在亞洲有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緬甸、印度、哈薩克、以色列;非洲則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幾內亞、馬達加斯加;歐洲有義大利、羅馬尼亞、烏克蘭、英國、法國、喬治亞、俄羅斯、波蘭、北馬其頓共和國。麻疹病毒傳染力強 經由空氣與飛沫傳染麻疹為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屬於法定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前驅症狀常見發燒、鼻炎、結膜炎與咳嗽,以及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柯式斑點);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然後再過24至48小時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和四肢,約持續4到7天。衛生局疾管科視察黃冠傑呼籲,自流行地區返國或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請自返國日或接觸日起留意自身健康18至21天,並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同時避免出入通風不良場所。期間如出現發燒、紅疹、鼻炎、結膜炎、咳嗽症狀,請立即戴上口罩並儘速就醫,就醫途中應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告知醫師接觸史。

預防蛀牙大作戰 學齡兒童可免費塗氟

預防蛀牙大作戰 學齡兒童可免費塗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李雅玲指出,齲齒是學童罹患率最高的口腔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一般2-3歲的小朋友蛀牙率約31%,到了6歲時蛀牙率增加到79%。為降低齲齒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將於7月22日至8月2日期間,舉辦6-12歲學齡兒童免費塗氟活動。塗氟可增加牙齒的抵抗力 減少蛀牙發生在寒暑假期間,兒童容易接觸較多甜食,若未做好口腔照護,恐更容易罹患蛀牙。而蛀牙的成因,主要可分為牙齒、細菌、食物和時間等四大因素。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可抑制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目的,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可減少發生蛀牙機會。學齡兒童應每半年塗氟一次氟化物施用方式繁多,包括:飲水加氟、食鹽加氟、局部塗氟、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等。對學齡兒童施以牙齒表面局部塗氟是目前經評估有效的預防蛀牙方法之一。每半年一次的牙齒塗氟、正確的刷牙方式、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飲食習慣,就能有效的預防蛀牙產生。記得先刷牙 務必攜帶健保卡、戶口名簿與牙刷至醫院掛號為了使塗氟達到最好的防齲效果,李雅玲建議,學童應在塗氟之前先將牙齒刷乾淨,若有蛀牙則應先治療完畢再塗氟,以達到最好的防齲效果。本次免費塗氟活動期間為:108年7月22日(一)至8月2日(五)止,週一至週五上午09:00-11:30、下午13:30-16:00,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牙科(中興、陽明、忠孝、仁愛、和平、婦幼)同步實施。該活動限設籍臺北市6-12歲學齡兒童,接受塗氟的學童請先於家中將牙齒刷乾淨,再至醫院接受塗氟服務,並請攜帶健保卡及戶口名簿與牙刷至醫院掛號,不需繳交掛號費,敬請家長把握機會,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牙醫師共同守護您寶貝的口腔健康。

Menu